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每種維生素都有自己的特別功用,像是維生素A主要負責眼睛健康、維生素D缺乏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但您知道其實它們共同都有抗發炎的作用嗎?以下介紹五種有抗發炎效果的維生素,以及它們的獲得來源。另外,大家也可以造訪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裡頭有詳細紀載對各年齡層男女的每日營養建議。

1. 維生素A可從紅蘿蔔取得

研究指出維生素A有抗發炎的效果,可以從紅蘿蔔、地瓜、菠菜及其他綠色葉菜獲得。另外,維生素A也是維持眼睛桿狀細胞功能的重要營養成分,因此缺乏維生素A,可能導致夜盲症(Nyctalopia)。

2. 維生素B群可從肉類取得

喝咖啡提神還不夠怎麼辦?不少人可能會選擇用維生素B群,讓自己在上班時保持清醒,事實上許多提神飲料的成分,也都含有B群在內。不過,除了提神之外,維生素B群也可以降低C反應蛋白,一種會在人體受傷或感染時升高的物質,是反應人體發炎狀況的指標之一。但降低C反應蛋白是否能改善發炎的狀況,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證明。B群的來源廣泛,紅肉、魚肉、雞肉、蘆筍和碗豆內,都含有B群可供人攝取。 3. 維生素C可從柑橘類取得

我們都知道,一個物質的產生,是由許多更小的物質組合而成,而原子便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所組成。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個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一般來說,電子需要成對排列,物質型態才會穩定,否則會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給自己,造成其他物質缺乏電子,並一齊加入搶奪的行列。

這種失去電子與獲得電子的過程,稱為氧化還原反應(Redox)。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便可能產生搶奪電子的連鎖反應,產生老化、發炎,甚至引發癌症(Cancer)。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對抗自由基的危害,阻止它搶奪電子,終止連鎖反應。另外,跟維生素B群一樣,它也有降低C反應蛋白的功效。柑橘類水果如柳丁、橘子或葡萄柚,都富含維生素C。 4. 維生素D可從蛋奶類取得

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D的人,罹患發炎性疾病的機率較高。此外,缺乏維生素D還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比較特別的是,維生素D可以藉由曬太陽獲得,若要從食物攝取,則推薦魚類、蛋黃或牛奶。

5. 維生素E可從堅果取得

維生素E跟維生素C一樣,都屬於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部分研究指出,維生素E可以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但結論仍不明朗。維生素E的主要攝取來源為杏仁、向日葵種子、其他堅果,以及綠色葉菜。

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

雙氯芬酸鈉的基本概念

雙氯芬酸鈉主要用於治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經痛、偏頭痛和僵直性脊椎炎,所以起的疼痛、腫脹或發炎等症狀。雙氯芬酸鈉也可用於其他治療目的;若需要更多資訊,請詢問醫師或藥師。

如何服用雙氯芬酸鈉? 請勿過多、過少、過長時間服用醫師指示的劑量。 口服膠囊或藥片,並配水服下,請勿嚼碎或弄碎它,請吞服整顆膠囊/藥片。 醫師辦公室、醫院或診所可進行溶液注射。 若您對服藥指示有任何問題,請詢問您的醫師或藥師。

如何保存雙氯芬酸鈉?

雙氯芬酸鈉最好保存在室溫、乾燥、避光處。不可將藥物置於浴室或冰箱內以防藥物損壞。不同牌子的雙氯芬酸鈉會有不同的儲存方式,請務必詳閱藥物說明書或諮詢藥師以了解如何保存。而為了安全起見,請將藥物放於兒童、寵物無法觸及之處。除非醫師或藥師有指示,否則不可將雙氯芬酸鈉沖入馬桶或是倒入洗手台。 雙氯芬酸鈉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您有以下情形,請在服用前告知您的醫師或藥師: 告知醫師您是否正在懷孕或哺乳,因為孕婦的服藥指示會有所不同。 告知醫師和藥師您正在服用的處方藥、非處方藥、維生素、營養補充品以及草藥。 告知醫師您是否對雙氯芬酸鈉過敏,或對其它任何藥物有過敏症狀。 告知醫師您是否有其他疾病或正在進行的醫療療程。

對孕婦或哺乳中的媽媽有影響嗎?

目前尚未有充足的研究顯示雙氯芬酸鈉對孕婦或哺乳中的媽媽具有風險,不過在用藥前請先諮詢醫師,以衡量藥物可能帶來的療效和風險。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的懷孕用藥分級制度,此藥品的分級是C和D。 A:無風險 B:輕度風險 C:中度風險 D:高度風險 X:絕對禁止 N:未知

使用雙氯芬酸鈉的潛在副作用

使用雙氯芬酸鈉可能會有以下副作用,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副作用,且下列不包含所有可能的副作用,若有任何疑慮,請詢問醫師或藥師。 胃部不適。 噁心想吐。 胃灼熱。 腹瀉。 便祕。 脹氣。 頭痛。 嗜睡。 頭暈。 使用雙氯芬酸鈉的潛在交互作用 什麼藥物會和雙氯芬酸鈉產生交互作用?

雙氯芬酸鈉和其他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這可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或增加嚴重副作用發生的風險。為避免任何潛在風險,應告知醫師或藥師您正在服用的藥物,如處方藥、非處方藥以及草藥等。為了安全起見,若沒有醫師許可,請勿自行服藥、停藥,或任意更改藥物劑量。可能和雙氯芬酸鈉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包括: 抗凝血藥:如愛栓通注射劑、達比加群、可邁丁或肝素。 抗憂鬱藥:如西酞普蘭、帕羅西汀或艾司西酞普蘭。 利尿劑:如氫氯噻嗪、氯噻酮或氯噻嗪。 β受體阻滯劑:如醋丁洛爾、比索洛爾、阿替洛爾、艾司洛爾、卡維地洛。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包括希樂葆、萘普生、美洛昔康、萘丁美酮、依托杜酸。 硫醯基尿素類抗糖尿病藥:如格列美脲、格列苯脲、米克納斯、格列吡嗪。 食物與酒精會與雙氯芬酸鈉交互作用嗎?

雙氯芬酸鈉可能會和食物或酒精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物的吸收,或增加嚴重副作用發生的風險。欲了解特定食物或酒精和此藥物的交互影響,請洽詢醫師或藥師。 什麼樣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到雙氯芬酸鈉?

雙氯芬酸鈉和您本身疾病的交互作用,可能會使您的狀況惡化,或改變藥物的效用。應告知醫師或藥師您目前的疾病狀況,尤其是您有下列狀況:

氣喘,包括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所導致呼吸困難的病史。 流血或凝血問題。 心臟疾病(Heart Disease),如心臟病發等病史。 高血壓(Hypertension)、中風(Storke)。 肝臟疾病。 鼻部腫瘤。 腸胃問題,如流血、潰瘍、反復性胃灼熱。

雙氯芬酸鈉的建議用量

以下資訊不代表醫療建議,服藥前務必詢問過醫師和藥師。 成人劑量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 雙氯芬酸鈉:建議劑量為每8小時50毫克或每12小時75毫克。 緩釋製劑:建議劑量是100毫克,每日一次,可能增加至每12小時100毫克。

骨關節炎病患 雙氯芬酸鈉:建議劑量為每8小時50毫克或每12小時75毫克。 緩釋製劑:建議劑量是100毫克,每日一次 ,可能增加至每12小時100毫克。 亞微米雙氯芬酸:建議劑量是35毫克,一天3次。

直性脊椎炎病患 建議劑量是25毫克,每日4-5次。

輕度至中度急性疼痛 亞微米雙氯芬酸:建議劑量是18毫克或35毫克,一天3次。

嚴重疼痛

建議劑量是37.5毫克,每6小時視情況注射一次,不超過每日150毫克。 為降低腎臟不良反應,病患使用本藥之前,必須大量補充水分。 兒童劑量

兒童特發性關節炎 3歲以下:尚未確定是否有風險。 3歲以上:建議劑量是每日2~3毫克/公斤,長達4週。 雙氯芬酸鈉的藥物形式 遲釋製劑 藥片 25毫克、75毫克。 緩釋製劑 藥片 100毫克。 膠囊 18毫克、35毫克。 IV 注射溶液 37.5毫克/毫升。 服用過量或有突發狀況

若服用過量或有突發裝況,請立即撥打119或就近急診。 錯過用藥時間

若您忘記服藥,應立刻補充服藥,但若已快到下次服藥時間,就不應該補服,而應繼續按照規定的時間服藥,請勿同時服用2次的劑量。

乳癌懷孕到底行不行?7個Q&A為你解答

乳癌懷孕到底行不行?7個Q&A為你解答

乳癌(Breast cancer)可能發生在所有年齡層的人身上,造成許多身體痛苦和精神負擔。而還有生育規劃的患者可能會特別擔心乳癌治療是否會影響胎兒,抑或者罹癌後還有無懷孕機會。以下將針對乳癌懷孕的常見問題,逐一為你解答。

懷孕有可能得乳癌嗎?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讓部分孕婦發現自己的乳房好像有腫塊。其實大部分懷孕期出現的腫塊屬於良性的纖維囊腫,只有極少數可能是惡性腫瘤,也就是所謂的乳癌。

然而,懷孕期間罹患乳癌的機率偏低,大約在 3/100~1/3000 之間,而較晚生育則可能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5] 罹患乳癌後,還可以懷孕嗎?

不同類型的癌症治療,可能會對一個人生育孩子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化療可能導致不育,因為它會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對卵巢造成傷害,而只要在治療過程中將骨盆腔遮蔽,放療基本上不會傷及卵巢。

幾乎每個乳癌患者都須接受手術與化療,而對於年齡愈大的女性(40歲以上),化療之後的卵巢功能恢復狀況可能不盡理想。若乳癌患者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接受化療前就先將懷孕計畫告知醫師。根據病況,可採冷凍胚胎或卵子,或者施打停經針,提高治療後的受孕機率。 懷孕會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嗎?

乳癌與雌激素有高度相關,但研究顯示,懷孕不會導致增加乳癌復發的機會。相反地,懷孕期間反而讓卵巢不必再持續的分泌雌激素,與製造卵子,

相反的,懷孕於生理上近似雌激素的宣洩,因為雌激素本來就是為了懷孕而有的一種身體自然機制,如果一直未懷孕,對身體會有間接的壓力,這就是為何相對於未懷孕者,懷孕者罹乳癌的風險較低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哺乳不僅不會讓你的乳癌更容易復發。一些研究還指出,親餵母奶的女性有較低的罹癌風險。

乳癌治癒後多久可以懷孕?

醫師通常建議乳癌患者在成功治療後,至少應等待兩年,確保乳癌未復發再考慮懷孕。但不代表未來完全沒有復發可能。此外,若有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的患者,則需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或延後生育,以免影響胎兒發展。

請記住,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沒有任何臨床試驗證實何時懷孕安全。生育計劃應該根據你的年齡、癌症類型,以及癌症復發的風險去調整。 有乳癌病史會影響寶寶嗎?

沒有證據顯示乳癌病史會對孕婦的嬰兒產生直接影響,但是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可能要擔心卵巢可能曾受化療影響,導致受孕機率下降。原則上來說,只要醫師經評估身體狀況合宜,有乳癌病史者也可考慮生育。 乳癌治療是否會影響胎兒?

乳癌治療包括化療、激素治療(Hormone therapy)或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都可能會影響胎兒。原則上,在所有治療完成之前不應懷孕。但如果懷孕婦女確診乳癌,不同孕期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患者需與醫師溝通幫助擬定療程。(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辦?分期檢測法、乳癌治療簡介)

例如在第一孕期診斷出乳癌,若必須進行化療,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中止妊娠。若是中期以後發現罹癌,由於胚胎發育比較完全,可以考慮進行化療。 乳癌患者可以哺餵母乳嗎?

媽媽們可以放心,哺乳並不會傳染乳癌給寶寶。乳癌治療可能會切除乳房,但只要保有單側乳房且乳管沒有切除,仍可親餵寶寶母乳,不過乳癌治療的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乳腺發炎。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化療藥物殘留或放療影響寶寶,最好等療程完全結束後,並與主治醫師討論哺餵母乳的計畫。

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2021 年逐漸從疫情的陰影走出,邁入國際婦女節的三月。Hello健康推出「產前、產後、保養」的專題,一同與你歡慶女性孕育生命的偉大奉獻!婦產科醫師郭安妮接受 Hello健康的專訪,提供了懷孕時期準媽媽如何保養的珍貴建議,讓我們從「如何運動」開始吧!

孕婦運動有助生產

以漢人的傳統上來說,有孕在身基本上不可勞動,深怕「動了胎氣」。不過針對懷孕時期準媽媽是否能夠運動這個大哉問,郭醫師表示,就統計學上來看,有做運動的孕婦的確在生產的過程中比較順利,而且也比較快。

選擇熟悉且習慣的運動

但是準媽媽想要揮灑汗水,還是要與孕前運動習慣差不多才行。像是原本不做重訓的女性,懷孕後也非常不建議刻意報名重訓的課程。而本來就有練馬拉松習慣的女性,懷孕後當然可以繼續慢跑。

對孕婦而言,學習一項新的運動太過吃力,若發生意外而受傷,恐怕會提高早產的機率。女性懷孕前若沒有運動的習慣,懷孕後也無須刻意激烈地運動,因為準媽媽本身的體能就偏弱,現在肚子裡又多了寶寶,如果勉強自己,身體吃不消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準媽媽要運動,建議延續懷孕前的運動習慣,選擇原本熟悉且習慣的活動,才能夠得心應手,更能夠維持自身與寶寶的安全。(延伸閱讀: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 便祕 助睡眠) 孕婦運動注意事項

郭醫師提醒,若準媽媽決定要在懷孕時期繼續維持之前的運動習慣,請注意以下三點小提醒: 不能碰撞:拳擊、騎馬、高空彈跳、籃球、橄欖球,孕婦需要避免此類有高撞擊風險的運動,以免傷害到肚裡的寶寶。 運動時每分鐘心跳不超過 140 下:準媽媽可以利用具有測量心跳功能的跑步機,或是配戴運動手環,以監測自身的狀況,讓準媽媽的心跳維持在安全標準內,避免運動的強度過於激烈。 運動時不能喘得無法說話:如果手頭上沒有甚麼工具能監測心跳,可觀察準媽媽在運動時是否氣喘吁吁,沒辦法一次講完句子,這就表示運動的強度太大,或是運動過量了。孕婦應該要換個比較緩和的運動方式,才能讓揮汗的過程更加安全。

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懷孕運動過量的風險

郭醫師表示,運動過量的準媽媽容易有宮縮的症狀。宮縮是身體要把胎兒推出母體的自然現象,而宮縮又會引發肚子痛,讓孕婦很難受。這就是為什麼孕婦的運動量一定要比懷孕前來得低。

如果孕婦堅持要保持懷孕前的運動量,比方說原本有跑馬拉松的習慣,但在懷孕期間還堅持要跑「全馬」,就非常有機會引發早產或是流產,切記要小心。

孕前沒有運動習慣怎麼辦?

郭醫師也說,其實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準媽媽在孕期散散步就很好了。孕婦都該依照原本孕前的體力來評估,這是因人而異的,無須看到其他女性是「運動健將」就開始跟著效仿,還是要好好考量自身的體能限制。

坊間也有開設孕婦瑜伽等課程,讓持有專業證照的師資帶領準媽媽做特別為孕婦設計的動作,而孕婦也不會因為做瑜伽而喘不過氣來,相對之下也比較安全。無論孕前有沒有運動的習慣,當了準媽媽之後還是有很多的選擇。要健健康康孕育生命,孕媽咪還是可以「動起來」唷!

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與便祕還可助睡眠

孕婦運動好處多!減緩背痛與便祕還可助睡眠

懷孕期間首要任務是讓胎兒健康長大,所以不少準媽媽不敢運動,就怕傷到了肚裡的寶寶。不過你知道適度的運動對孕婦和寶寶的好處其實很多喔!究竟孕婦適合什麼運動?運動帶來的好處是什麼?有哪種孕婦是需要避免運動的?準媽媽們一起來看這篇文,幫助你了解運動的好處。

懷孕時運動的好處

衛生福利部指出,懷孕期間體重過重或過輕對孕婦或胎兒都不好,體重過重時,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機率會比較高;過輕時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與出生嬰兒體重不足的情形,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孕婦要在孕期間控制體重才能保持健康。

有些人怕懷孕期間運動會傷到胎兒,不過別太緊張,其實懷孕時適度的運動好處很多!除了可以幫助減少背痛、便祕、脹氣症狀和消水腫,也可提升心情、緩解壓力並幫助睡眠。此外,也可防止體重過重、訓練肌耐力以及幫助生產時所需要的體力。

研究指出,孕期運動可降低罹患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正常體況的孕婦,每天可做適當強度的運動 30 分鐘,若非每天運動也可超過 30 分鐘。 懷孕時適合做什麼運動?

大多數運動在懷孕期間都是安全的,只要留意運動姿勢安全、強度不要太激烈且時間不要太長,若以前有健身習慣,請勿維持相同的運動強度。目前比較安全的運動包含游泳、快走、室內腳踏車、踏步機以及低負荷量的運動,這些受傷風險較小,也具有運動效果。

哪種孕婦不適合運動

有任何妊娠併發症,或是氣喘(Asthma)、心臟病(Heart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等問題,就不建議做運動,否則可能會出血或造成低位性胎盤、流產或早產等情況。若有任何疑慮最好還是請教婦產科醫師,依據個人病史與目前狀況,評估是否適合運動。 孕期運動小指南

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暖身與拉筋至少各 5 分鐘,接著開始至少 15 分鐘的有氧運動,運動中最好保持微喘,但仍可說話的程度,若喘到無法說話即代表強度過高,請調整節奏。接著 5~10 分鐘做緩和的收操動作,最後做一些拉筋伸展。

運動前務必確認地面平坦、穿著適合的運動鞋和寬鬆的衣服,若在地上做瑜伽,起身時請緩慢,以防止暈眩。運動過程中若出現胸痛、頭痛、頭暈、心跳速度不均、胎動減少或盆腔疼痛等,或是休息後持續感覺宮縮、陰道出血或流出體液等狀況,請盡快就醫檢查。

Hello健康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長牙會不舒服嗎?了解長牙的症狀、診斷和治療

寶寶長牙會不舒服嗎?了解長牙的症狀、診斷和治療

當爸媽看到寶寶的牙床開始冒出小小白白的牙齒一定很高興,不過長牙時一定會伴隨著不舒服的症狀,家長要怎麼陪伴長牙中的寶寶呢?如果不舒服的話要怎麼緩解呢?本文帶你來了解嬰兒長牙會有什麼症狀,以及如何舒緩長牙的不適。

嬰兒長牙時間

「長牙」是藉由體內分泌荷爾蒙,讓牙齦內的細胞死亡並分離,接著才讓牙齒長出來。

大部分的寶寶在 6~10 個月大時,會先長出下顎的 2 顆門牙,接著於 8~12 個月大時長出上顎 4 顆門牙;9~13 個月大長出下顎兩顆側門牙;12~18 個月大長出 4 顆前臼齒;12~24 個月長出 4 顆犬齒;24~36 個月長出 4 顆後臼齒,通常在 3 歲之前 20 顆乳牙會全部長牙完成。

長牙是寶寶成長和發育的必經之路,然而過程中的疼痛和不適,可能會讓家長感到擔憂,不過家長得放寬心,這些症狀會隨著時間慢慢緩解,不過要是寶寶真的很不舒服,建議立即就醫。

寶寶長牙有什麼症狀?

寶寶長牙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很多症狀,狀況因人而異,最常見的就是脾氣不穩定和沒食慾,會有流口水特徵,由於牙齦會痠痛、紅腫,寶寶也會想要咬堅硬的品。 牙醫如何判斷長牙?

通常牙醫和牙醫助理會將寶寶放在桌上,或是讓您將寶寶放在大腿上,並扶著他進行檢查,以下為牙醫及牙助的檢查內容:

評估寶寶的口腔清潔與健康狀況。 教導並示範如何正確清潔。 檢查舌頭、臉頰內側和口腔上方是否有長瘡或凸起物。 評估吃奶嘴和吸大拇指等習慣造成的影響。 長牙後怎麼處理

很多寶寶長牙時可能只會有極輕微或根本沒有症狀,所以也無須處理。但若有出現任何不良症狀,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輕揉牙齦:用乾淨的手指輕柔寶寶的牙齦,可以減緩疼痛。也有許多寶寶覺得咬著冰涼乾淨的物品可以舒緩症狀,如涼感橡皮或塑膠環、涼感乾淨濕絨布,或是吃冰涼的蔬果。 藥物:若寶寶因為長牙在痛,或許可以考慮服用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Paracetamol),請依照寶寶年齡服用適當劑量。 輔助治療:如草藥粉末,但對長牙疼痛是否有幫助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長牙舒緩凝膠 :市售凝膠通常含有利多卡因(Lidocaine),有麻醉或輕微的殺菌功效。但因為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凝膠對長牙痛有幫助,而且還可能造成傷害,所以專家建議不要使用。

有不少案例是因為寶寶誤食過多的麻醉成分造成嚴重的後果,若真的要選擇凝膠,請務必按照醫師指示來服用,以確保其安全性。 長牙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若寶寶因為出牙痛感到不適,可以下列簡單的方法: 輕柔寶寶的牙齦:用乾淨的手指或是濕紗布,輕柔寶寶的牙齦,用壓力減輕他的不適。 冰涼的東西:冷毛巾、湯匙、涼感橡皮或塑膠環,都可以舒緩疼痛。但請不要用冷凍的東西,因為直接接觸太冰的物體可能會凍傷。 試試看較硬的食物:若寶寶已經開始吃較硬的食物,不妨試試冰涼且去皮的小黃瓜或紅蘿蔔,但一定要多注意他進食的過程,因為有可能會不小心噎到。 口水要擦乾:長牙的過程會導致口水流太多,為了防止過度刺激皮膚,請準備一條方便攜帶的布,輕輕擦乾寶寶的下巴,也可以考慮擦保濕霜,像是水性乳霜或是乳液等。 市售藥品:若寶寶還是不斷哭鬧,乙醯胺酚或是布洛芬可能可以舒緩疼痛。

醫師建議,寶寶還沒有長牙時就要以濕紗布清潔牙齦,讓寶寶熟悉清潔口腔的動作,等到寶寶長第 1 顆牙的時候,請開始用軟毛小牙刷或軟布清潔;大約到 3 歲時,小孩知道如何把水吐掉,就可以用一點含氟牙膏刷牙了。

運動引發性氣喘

運動引發性氣喘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定義

運動引發性氣喘(Exercise-induced asthma),屬氣喘的一種,其發作原因是因為劇烈或長時間運動、鍛鍊所導致。大部分的慢性氣喘的患者在運動時曾經歷過氣喘的症狀,然而,也有不少非慢性氣喘的患者,只在運動時出現氣喘的症狀。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症狀

因運動所引發的支氣管收縮,其徵兆和症狀可能在運動後幾分鐘會出現,如果置之不理,症狀甚至會長達 30 分鐘(或更久)。以下便是可能的徵兆和症狀: 咳嗽(Cough)。 喘息。 呼吸短促。 胸悶或疼痛。 運動時疲倦。 運動表現比平常差。 運動時,感覺不在狀況裡。 避免活動(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

以上僅列舉數個運動引發性氣喘的症狀,如有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任何上述的徵兆和症狀,請諮詢醫師。然而,症狀因人而異,最好親自與醫師討論最好的解決方法。如果出現以下更嚴重的症狀,請緊急就醫: 呼吸急促或喘息惡化。 使用氣喘吸入劑後,情況仍無改善。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原因

醫學研究人員仍正探討關於運動性支氣管收所的原因,其原因可能不只一個。目前研究已知,曾經歷過運動性支氣管收縮的人,劇烈運動會引起呼吸道黏液分子運動(Molecular motion),造成發炎與呼吸道黏液的生成。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運動引發性氣喘的風險: 冷空氣。 空氣乾燥。 花粉多。 游泳池的氯。 呼吸感染或其他肺病。 長時間深呼吸的運動,例如:長跑、游泳或足球。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替代醫療診斷,請務必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細節。 運動引發性氣喘如何診斷

醫師除了會詢問症狀,還會透過一些檢查,來檢視肺功能,評估引起症狀的因素。 正常肺功能試驗:醫師可能會透過肺量計(Spirometry)了解不運動時的肺功能狀況,肺量計會測量吸入多少空氣,呼出多少,呼出多快。做完檢查後,醫師可能會開立吸入式藥物,幫助支氣管擴張。你也許會再次接受檢查,醫師會比較前後兩項結果,來檢視藥物是否有效。正常肺功能檢查對於找出是否罹患慢性氣喘,是相當關鍵的。 運動激發試驗:這是另一項能幫助醫師觀察、判斷受測者的症狀。受測者會透過健身器材(如跑步機)或居家運動(如爬樓梯),做高度運動量測試,來誘發經歷過的氣喘症狀。同樣地,受測者運動前後也會用肺量計紀錄數據。 替代的激發試驗:另外,醫師還可能透過吸入測試,來刺激呼吸道,來模擬平常受刺激時的狀況。

乙醯甲膽鹼激發試驗(Methacholine challenge):使用會和呼吸道的平滑肌細胞作用的吸入劑,刺激支氣管收縮。 自主通氣過度試驗(Eucapnic voluntary hyperventilation,EVH Challenge):呼吸困難時,醫師會建議患者吸入帶氧氣、二氧化氮和氮的乾空氣,來刺激呼吸。 甘露醇試驗(Mannitol Challenge):吸入這種乾粉末,能引發呼吸道表面的水分流失,以及呼吸道黏液分子運動(Molecular motion);分子運動能控制發炎反應,造成呼吸道過敏患者的支氣管收縮。

排除其他狀況

醫師或許會指定其他附加的測試,透過結果,來排除和運動引發性氣喘相似的病症(如下): 聲帶障礙(Vocal cord dysfunction)。 過敏(Allergies)。 肺病(Lung disease)。 心律不整(Irregular heartbeats,arrhythmia),或其他心臟狀況。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運動引發性氣喘如何治療

醫師可能會開立藥物,讓患者運動前,或長期性的每天服用。以下運動前可服用的藥物: 吸入速效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Short-acting beta 2 agonists,SABAs):這是種吸入型藥物,能幫助擴張呼吸道,這種藥物是最廣泛被使用,且公認為最有效的運動前藥物。然而,每天使用SABA並不推薦,因為身體可能有抗藥性。這些藥物包括了沙丁胺醇(Albuterol,藥品名:ProAir HFA, Proventil HFA, Ventolin HFA), Levalbuterol(藥品名:Xopenex HFA)和匹布特魯(Pirbuterol,藥品名:Maxair)。 異丙托溴銨(Ipratropium,Atrovent HFA):這是種吸入型藥物,能幫助呼吸道放鬆。一般的異丙托溴銨,可以和噴霧劑一起使用。

長期控制病情的藥物:

醫師可能會開立長期的藥物來,讓患者在運動前可以服用,幫助控制潛在的慢性氣喘: 吸入型類固醇能抑制呼吸道發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藥物約2~4週,才能達到最好效果;這些藥物包括:

二合一吸入劑型:含有類固醇,合併長效吸入型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Long-acting β2-agonist, LABA),能鬆弛呼吸道。醫師會開立這類藥物作為長期的病情控制,同時也會建議病人在運動前使用。該二合一吸入劑型(Combination inhalers )有舒利迭(Advair Diskus,含Fluticasone 和 Salmeterol), 吸必擴都保定量粉狀吸入劑(Symbicort,含Budesonide 和 Formoterol), 固定量複方加壓定量吸入劑(Dulera,含Mometasone 和 Formoterol)。 白三烯調節劑(Leukotriene modifiers):這是種口服藥物,對某些人來說,能抑制發炎反應。這類藥物能每天使用,或者在運動前至少2小時前使用,作為預防性治療。這類藥物包括Montelukast (藥品名:欣流Singulair), Zafirlukast (藥品名:雅樂得Accolate)和Zileuton(藥品名:齊留通Zyflo, Zyflo CR),其潛在副作用包含了行為與情緒的變化,憂鬱恐有自殺念頭,請諮詢醫師如果您有這些症狀。 運動引發性氣喘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運動引發性氣喘: 運動前做10分鐘暖身。 冷乾天氣中,記得戴口罩或圍圍巾運動。 如果患有過敏,記得避開刺激物,例如:空氣汙染較嚴重時,別在外頭運動。 如果有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時,請避開激烈運動。 維持規律運動,保持身體與呼吸道健康。

在學校時,如果小孩曾經歷過運動性引發氣喘,請諮詢醫師在學校時,應該多留意哪些事情,也可以整理出SOP文件,告訴老師、教練,以及護理師等學校人員,小孩的氣喘該如何處置。

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

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

我們知道喝酒之後,隔天很可能會出現宿醉症狀,一醒來就會有頭痛欲裂、頭暈或想吐的感覺,還會造成身體脫水,不斷跑廁所、口乾舌燥以及胃部不適等症狀。儘管很多人喜歡喝酒,但是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宿醉的感覺,因此坊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宿醉的傳言,今天 Hello健康就為您破解關於宿醉的六大迷思。

1. 喝很多才會宿醉? X

其實有些人就算只喝一些,也會出現頭痛以及宿醉的相關症狀,主因是每個人對酒精的耐受性不同,而如果能在每杯黃湯下肚之間,穿插一些白開水或不含酒精的飲料,能有效降低酒精攝取量與宿醉機率。

2. 不想宿醉就喝紅酒? X

紅酒含有單寧(Tannins),可能會讓宿醉更嚴重,也是造成頭痛的因素之一。另外,威士忌、龍舌蘭和白蘭地等有色的烈酒,也較容易導致嚴重的宿醉,主要因為這些酒在製作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同類物(Congener,一種化學物質)很高,例如甲醇(Methanol)就是一種同類物,而同類物對宿醉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想嚴重宿醉的話,不妨考慮啤酒,或是伏特加、琴酒等無色的烈酒,因其同類物的含類較低,宿醉程度會比上述的有色烈酒輕。(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3. 先烈酒再啤酒比較不會宿醉? X

喝的順序其實不太重要,會影響的是整體攝入的酒精量,一般罐裝啤酒(350ml)、一杯紅酒(150ml)、一口烈酒(45ml),三者的酒精量是差不多的,所以別被「喝了多少」給騙了,喝一杯紅酒,跟喝一整杯烈酒,喝進去的酒精量可差了三倍以上!所以如果不想宿醉,別算喝了幾杯,用酒精濃度算算自己喝了多少酒精吧!

想知道你到底有多醉?快用 Hello健康超實用小工具:血液酒精濃度計算器,計算你的酒醉程度。

4. 女生較容易宿醉? O

多數人可能都感覺男生比較能喝,的確,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除了男女體型的差異外,女生體內的一些酵素及穀胱甘肽(Glutathione)都較男生少,造成女生分解酒精的速度確實比男生慢,也就較容易喝醉,並產生宿醉的症狀。另外,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分解毒素的速度也會變慢,因此宿醉的狀況也會更嚴重。 5. 咖啡是宿醉解藥? X

這確實是一個迷思,雖然咖啡能提神,但是沒辦法幫助身體分解酒精。不僅如此,咖啡其實會惡化宿醉的症狀,因為咖啡因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升高,如果因為宿醉正在頭痛,此時喝咖啡會讓頭痛更劇烈;另外,因為咖啡也會利尿,也會使得酒後脫水的狀況更為嚴重;唯一例外的是,有每天喝咖啡習慣的人,因為可能已經輕微上癮,所以最好還是要喝一杯咖啡,避免出現戒斷症狀而開始頭痛。

6. 睡前吃止痛藥解宿醉? X

止痛藥會在服用後 15~30 分鐘內發揮作用,而藥效只會持續 4~6 小時,所以等到睡醒時藥效早已經過了。較正確的做法是,在起床時就吃止痛藥,才能有效緩解症狀。請特別注意,喝酒後應避免服用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因為可能對肝造成傷害,然而市面上的止痛藥大多有此成分,民眾在服用前一定要特別留意,可尋求其他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等,還要避免和酒精一起服用,否則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同場加映:晚上喝茫早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

在寶寶旁邊用手機安全嗎?與電磁波的共生守則

在寶寶旁邊用手機安全嗎?與電磁波的共生守則

研究指出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相較於大人,對寶寶或尚未出生的胎兒都有較大的影響,可是現代人很難不用手機或平板,怎麼辦呢?沒關係,參考以下安全守則,爸媽們一樣可以繼續上網看劇回訊息。

寶寶頭骨薄較易受電磁波危害

手機的電磁波跟很多健康問題有關聯,例如致命的腦瘤。許多研究都證實,寶寶比成人對電磁波更沒抵抗力,甚至有研究發現,寶寶腦部能吸收比成人多兩倍的電磁波,骨髓中的電磁波含量更可以比成人多達十倍,這是因為寶寶的腦部組織、較薄的頭骨及較迷你的身軀使得他們更容易吸收輻射,對尚未出生的胎兒來說,他們的腦細胞更像沒有保護殼一樣,暴露在電磁波下危害健康的風險更高。(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在寶寶旁使用手機的安全守則

使用會釋出電磁波的產品時,請與寶寶保持適當的距離,以手機為例,至少要離寶寶的耳部 15 公分。 手機只要在開機狀態下,就會不斷釋出電磁波,因此不使用時,還是得將它遠離身體,例如放在錢包或皮包內,盡量避免貼身放在身上。 孕婦請盡量將手機遠離腹部,媽媽亦不該在哺乳時使用手機。 小孩睡覺時,手機避免放置於臥室內。 儘量限制、縮短使用手機和平板的時間。 Wi-Fi 訊號發送器應裝設於遠離寶寶的地方。

(同場加映:寶寶出生前3個月~睡多久才正常?)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定義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幽門桿菌),顧名思義,幽門桿菌主要寄生於胃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若經過數年的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幽門桿菌也屬於第一級致癌物(看更多: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有多常見?

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帶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多數人不會因此有胃潰瘍或其他症狀,若有幽門桿菌感染情形,可以接受殺菌治療。根據臺大醫院解釋,由於幽門桿菌會導致潰瘍反覆發作、難以癒合,因此對於上消化道潰瘍較嚴重或復發的人往往會檢驗此菌,必要時需要給予殺菌治療。

不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在台灣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下,家人互相傳染的機率低,只要維持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飯前及如廁後以肥皂洗手、採行公筷母匙分食、盡量避免路邊不潔飲食來源等,就可以避免吃下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

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中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不過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對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抵抗力。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

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 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 噁心 食慾不振 頻繁打嗝 脹氣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若有任何上述症狀或徵兆,或有其他問題,建議諮詢醫師。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原因

目前仍然不清楚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散布的,但這種細菌數千年來就與人類共存,會透過口對口或是糞口傳染。因此,如廁之後如果沒有洗手,可能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透過被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這種細菌在穿過胃黏膜時會釋出中和胃酸的物質,造成胃部問題,使胃細胞更容易被胃酸傷害。除此之外,胃酸和幽門桿菌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和十二指腸(小腸的最前段)產生瘡口或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多風險因素,例如: 住在擁擠的環境:若是居住在擁擠的家中,有較高的機率會交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沒有乾淨的水源:有穩定、乾淨的流動水源,能幫助減少幽門桿菌感染風險。 居住在開發中國家:若居住在開發中國家,也就更常會待在擁擠或居住條件不衛生的地方,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和感染者一起居住:和幽門桿菌感染者住在一起,又沒有注意飲食衛生,很有可能會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如何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若醫師懷疑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建議進行健康檢查和一些測驗。常見的檢查方式包括:

血液檢查:分析血液樣本可以看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活化或潛伏的跡象,不過呼吸檢測和糞便檢查比血液檢查更能看出活化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象。 碳 13 呼氣試驗:碳 13 呼氣試驗中,你會先吞服帶有碳 13 同位素的藥片或溶液等試劑。若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試劑在胃中分解時就會釋放出碳。身體會吸收碳並在呼氣時排出。把氣體呼入集氣袋中,醫師會使用特殊儀器檢測碳 13。 糞便檢查:可以透過稱為糞便抗原檢測(Stool antigen test)的檢查,來看糞便中是否含有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外來蛋白質,也就是抗原。不過,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 和柳酸氧鉍(Bismuth subsalicylate)會影響碳13呼氣試驗和糞檢結果,所以接受檢驗前2週醫師會暫停用藥。 內視鏡檢查:有就是俗稱的胃鏡,進行胃鏡檢查時需要接受輕度的鎮靜麻醉,醫師會把一個很長且帶有微小攝影機的管子,從喉嚨和食道伸入胃和十二指腸,可以讓醫師看到你上消化道中任何異常的地方,也能組織採樣。 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通常會同時透過兩種不同的抗生素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這是為了預防細菌對某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醫師也會開立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幫助胃壁痊癒。可以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包括: 質子幫浦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使胃部停止分泌酸液,質子幫浦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Omeprazole)、 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 ) 以及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Protonix)。 組織胺阻斷劑(Histamine (H-2) blockers):這類藥物會防止組織胺分泌,組織胺也會引發酸液產生。 這類藥物有希美得錠(Cimetidine) 及雷尼得錠(Ranitidine)。 柳酸氧鉍:也被稱為佩普次水楊酸鉍片(Pepto-Bismol),作用是覆蓋住潰瘍,保護患處不被胃酸傷害。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下列幾個要點能幫助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如廁後、準備食物前後和飯前都要使用肥皂洗手。 避免不乾淨的食物或飲食。 不吃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 避免在衛生條件差的環境吃飯,例如:應確保經手食物的人都有確實洗手。

建議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建議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