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經常恐慌、倦怠且睡眠品質越來越差嗎? 帶你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

長輩經常恐慌、倦怠且睡眠品質越來越差嗎? 帶你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

自古以來,「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都是人類對抗死亡的恐懼所衍生的期盼。現代科技也讓平均歲數越來越高了,針對長者生理病痛的處置也更加進步,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受到等同的照應嗎?双悅診所身心科的林宏醫師受訪時,以他見過的案例為我們說明:

王太太,68 歲,退休國中老師。與王先生結縭快 45 年。她的三位孩子都已成年,皆搬出老家,去外地工作,王太太與王先生開始進入「空巢期」,也就是為子女因為自己的生命規劃全部離家,只剩雙親單獨居住。原本王太太會去參加社區的土風舞社,並跟著宗教團體當義工。

反而王先生總是窩在家裡,整天看報紙、看電視。王太太近期與王先生容易發生口角,也有心悸的症狀。她的睡眠品質越來越差,深夜還會感到恐慌襲上心頭,讓她呼吸不到空氣,白天也總覺得非常的倦怠。

王太太去看了心臟科,只是血壓稍高,還有一點點心律不整,醫生說吃藥控制就好。但是王太太肩頸痠痛、心煩氣躁的感覺並沒有消失。由於胃口變差,王太太去看了腸胃肝膽科,但醫師說找不出問題。王太太因為頭暈,又去看了神經內科,還做了核磁共振,也沒什麼太大的發現。最後還是由神經內科的醫師發現她有明顯焦慮的情緒,轉介到了身心科後,經過心理諮商,並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後,她的情況才慢慢改善。

林醫師提醒道,老人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於老人心理健康的層面很廣,無論是生理、心理、社會等等因素加總起來都會有所影響,是個複雜的議題。無論是銀髮族本身,還是長輩身旁的親友,當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出現時,可能比較不那麼敏感,就像上述案例王太太一樣,到各科檢查繞了一大圈以為是生理上出了狀況,最後才發現自己其實需要到身心科做綜合的評估。

為了自己與家人、好友的身心上的福祉,我們都應該對於老年人的情緒上的起伏有更高的警覺。再更深入的探討之前,得先明白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的定義,心理健康並非只是「沒有罹患精神疾病」,而是一個概念 :「在健康的狀態之下,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身的能力,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還能展現高度的工作成效,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對於長輩來說,除了要鞏固心理健康,還需要面對老化對自己的影響。(延伸閱讀:健康老化) 老化如何影響老人心理健康

老化是自然現象,而身心會交互影響,對長輩造成的衝擊可分位以下三類: 因為老化所以體能衰退,造成挫敗。 因為老化所以免疫力降低,造成對死亡的擔憂。 因為老化所以感官系統衰退,造成對周遭事物的不信任。

老人心理上的挑戰

銀髮族發現自己的衰老與不斷變動的外在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而會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 失落感(A Sense of Loss):退休後,失去社會地位,無法認同自己。 無用感 (A Sense of Useless):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社會。

自卑感 (A Sense of Self Pity):覺得衰老後會被嫌棄,也容易憤怒。 疏離感(A Sense of Alienation):對於住在安養院的長輩來說,由於家人無法親自照顧,自覺與親友、社會隔絕。 懷疑感(Suspicion):身體機能退化,感官不夠敏銳,開始懷疑東,懷疑西。 悲傷(Grief):由於親友離世感到痛苦與孤獨。 恐懼感(A Feeling of Fear):面對老、死、病、痛無法掌控,因而產生畏懼。 無助感(A Feeling of Helplessness):由於衰老而無法心想事成。 依賴感(A Feeling of Dependency):事事求助於子女,感覺無法自主。 矛盾感(A Feeling of Ambivalence):需仰賴家人照顧,又不服老,內心很衝突。

罪惡感(Self – blame):悔恨過往所做的決定而自責。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 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舊名老年癡呆,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個症候群,主要是後天的智力退化。臨床症狀是以記憶力的退化為主,再加上認知功能缺損。例如:計算能力、空間感、語言邏輯等等的惡化。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人格變化、情緒障礙、行為異常,甚至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疾病上的症狀。

引起失智症的成因複雜,一般來說,以大腦的病為主。研究顯示,12% 的失智是可逆的。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即使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完全恢復大腦的功能。但是對於失智症合併的情緒的症狀,可由身心科的醫師給予藥物後有所改善。 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Depression)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常見。其症狀包括: 對身體的抱怨增加 慮病的想法增加 情緒的煩躁不安增加 懷抱與死亡相關的意念增加

可以說老年憂鬱症的表現不甚明顯,而老年憂鬱症的病人也經常患有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憂鬱症並非是正常老化的進程,也就是說,年紀大了不該心情變差、個性古怪。老年憂鬱症是可治癒的,我們應積極地應對,讓長輩恢復應有的活力。(延伸閱讀:憂鬱老人自殺率高!了解銀髮族輕生原因) 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及其相關疾患包含: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恐懼症(Phobia)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焦慮症的症狀不少,可以用自律神經失調概括成三種: 行為上:坐如針氈、肌肉緊繃等等。 情緒上:恐懼、憂慮、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 生理上:心跳加速、胸悶、口乾舌燥、頭昏、盜汗、頻尿等等。

雖然焦慮不一定有特定的「導火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家會遇到前幾段所強調心理上的挑戰,相對而言不安與焦慮感也會跟著上升。如果我明白這些精神上的病徵都是從中年到老年的「轉型期」非常有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我們也能夠為老年人創造更富有支持系統的環境來治療。 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其實是舊名,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簡稱 DSM5),把這樣的情況改稱為 Substance use disorder,中譯為「物質使用障礙症」或是「物質使用疾患」。

物質使用障礙症不僅僅是成癮,只要是藥物使用方式錯誤,導致中毒、用藥的效果變差、產生依賴等等狀況。舉例來說,原本醫師只開一種安眠藥,但是長輩又去其他診所看病,拿了其他三、四種安眠藥一起吃才能入睡。或是長輩把安眠藥當糖果,晚上睡前吃,但是中午小憩也吃。這些不依照處方且自行增量的行為,就是物質使用失調。

一般人對此的認知為菸、酒、毒品。但是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大家很輕易能取得各式各樣的藥物,而容易受到慢性病、失眠等等症狀困擾的長輩更有可能是「藥罐子」,也更可能對藥物上癮。其實台灣的老人物質濫用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嚴重,若醫療人員或家屬對此的警覺性不高,家中長輩又隱匿自己的惡習,非常容易低估其危險性而延誤醫治,造成憾事。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維持生理上的健康。 樂於接受高齡,服老不服輸。 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 培養興趣愛好,豐富生活。 持續建立與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難免有一死,不過應該先說,人難免有一老。面對死亡之前,應該好好看待老化對我們全面性的影響。千萬別只顧著保養身體上,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長輩心情不好,若是沒有經過適當的排遣、陪伴、傾聽,甚至是治療。很容易讓老人家因此「走偏」,往不可挽回的悲劇邁進斷!

近年來,「逆齡」蔚為風潮,大家只顧著不要看起來有老態,以及病痛的消除。其實以銀髮族的姿態活得有意義、活得開心,也非常值得我們努力!

在職新手媽媽看這裡!5撇步管理家庭與工作

在職新手媽媽看這裡!5撇步管理家庭與工作

經過一段長長的育嬰假後,重返職場對許多新手媽媽來說,似乎是令人生畏的想法。有些新手媽媽表示,在工作和新手媽媽的角色之間所面臨的奮鬥與掙扎,常使她們處於崩潰的邊緣。為什麼在育嬰假後重返職場會如此困難?怎麼做才能減輕辛苦呢?請繼續讀下去,答案就在文章裡!

為什麼角色轉換如此困難?

1. 情緒上難以轉換

生產後,新手媽媽將經歷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媽媽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裡,學會抱寶寶、哺育、為寶寶洗澡、照顧他們或餵母乳等,都是全新的經驗。此外,那些安撫哭鬧寶寶的失眠夜晚更是未來難以忘記的體驗。

除了上述狀況,生產帶來的生理疼痛也是少不了,懷孕讓身體產生了很多變化,即使不再懷著胎兒,但照著鏡子時,妳甚至難以相信那是自己的身體,覺得認不太出自己,衣服不合身,看起來和懷孕前或懷孕時,再也不一樣了。在心中,這將導致新手媽媽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

突然之間,當新手媽媽被身邊這些新事物纏繞時,又瞬間被推回到職埸。面對工作壓力、交差期限、長時間的工時,同時還要學習如何邊工作、邊擠母乳。對新手媽媽而言,期待她要同時做好這麽多事,可能太過了,她們會感到不堪重負,且難以承受。 2.受荷爾蒙影響導致「寶寶腦」

荷爾蒙的變化,讓生產後重返工作崗位這件事,特別具挑戰性。荷爾蒙的變化會導致記憶和情緒,出現不同以往的表現。新手媽媽們會發現自己常常忘記事情,或在觀看電視節目時,變得非常情緒化,這種現象被稱為「寶寶腦」,這是因為懷孕期間,體內的大量荷爾蒙讓大腦中的灰質部分縮小了,也就是與記憶相關的大腦部分縮小了。相對的,其他一些部分會增長,例如與寶寶產生連結的感情及聯繫有關的部分,這是大自然界讓母親和寶寶互相依存的方式。

3.新手媽媽的哺乳煩惱

親餵母乳一直都是很辛苦的事,特別是重返職場的新手媽媽,要特別挪時間擠奶,大多數也只能利用短短的吃飯休息時間,如果公司沒有哺乳室,那又更加的困擾,這些對缺乏經驗的新手媽媽來說真的是非常挑戰。 4.配方奶減輕在職媽媽負擔

其實不少工作忙碌的在職媽媽會改以配方奶為寶寶補充熱量及所需營養,不僅便利,更重要的是,不少母乳中的營養成分都已經添加至配方奶中:像是大家熟知的核苷酸,可以幫助修復腸道細胞、促進免疫B細胞製造抗體、免疫 T 細胞活化與成熟,進而幫助提升嬰兒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濃度。 

另外像是近年醫學界新發現的 HMO 母乳寡醣,不但是母乳的第三大成分,也是母乳寶寶免疫力好的關鍵,且已有多項大規模實驗證實:HMO 母乳寡糖可以幫助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並減少 66% 上呼吸道感染風險,對寶寶起了很大的免疫保護作用。

總而言之,母乳絕對是最佳的營養來源,而不方便親餵的媽媽也不必擔心,因為隨著科學一步步破解母乳成份,可以挑選貼近母乳成份的配方奶,一樣可以擁有母乳的保護力。 5. 分離焦慮

生產後重返職場,最困難的部分是與寶寶分開。您在生產後花費大部分時間照顧寶寶,已與寶寶緊密相連,回去工作意味著與寶寶分開,還得將寶寶托付給他人照顧,使得媽媽們常因與寶寶分開,而面臨分離焦慮,無法停止擔心。 

6. 在工作和家庭間打轉

經過一天漫長的工作,一下班,您馬上想到的就是晚餐吃什麼。可以試著回憶冰箱裡有什麼,以及如何為家人準備健康豐富的一餐。回到家,邊照顧寶寶、邊準備晚餐。晚餐後,洗衣服、洗碗,沒時間好好休息、負荷實在太多了! 7. 其他家庭成員的干預

許多祖父母喜歡干涉新手父母的生活,他們經常告誡新手父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在經歷前面所提到的一切掙扎後,最不需要的就是被人否定,及貶低您所做的一切。 給在職媽媽的小撇步 1. 一次只想一天

不要想到未來冗長的工作時間,而是專注在當天就好,只要考慮當天的工作。無論有什麼截止日期或任務要完成,最終都會做完的,不要把壓力一次全部加在自己身上,否則會崩潰。  2. 優先考慮健康

許多媽媽因為太累,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下班回家後,媽媽會直接接手照顧寶寶,這會讓自己更加疲憊不堪。其實,睡個小覺休息片刻,比趕著準備一餐要好得多。請記得,要吃得健康、常運動,並儘可能睡眠充足。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壯、好照顧家人,而不是忽視他們。  3. 建立一個支援系統

無論您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擁有良好的支援系統,都會替您帶來極大的助益。當您需要外出工作時,如果覺得日間託嬰不值得信任,請尋求家人或好友協助,幫忙照顧您的寶寶。 

在工作上,可以與雇主討論給你一段適應工作的調整時間,如果能有同事協助,也是件很棒的事。  4. 寫筆記

如果您記不住所有的事情,可利用日曆或手機,記下待辦事項,並列表和提醒自己,寫下來可以幫助您記住,並追蹤每個任務的進度。 5. 出錯時,請不要責備自己

沒有人是完美的,出錯時想哭,就哭吧!有一天孩子會體會媽媽為他們所做的犧牲。當孩子看著你,他們會認為你是個女超人,會驕傲地叫你媽媽。我怎麼知道?因為我的媽媽也是在職媽媽呀!

2歲以下很危險!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治療

2歲以下很危險!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治療

過去曾報導月子中心出現嬰兒群聚感染,而主因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 RSV)感染;在多數情況下,RSV 病毒並不會造成寶寶的危險,幾乎所有兩歲以下的小孩至少都會經歷一次這場病。不過,請各位父母要注意,RSV病毒的感染力很強,也可能導致嚴重的症狀,甚至有致命風險,以下進一步帶你認識 RSV 病毒,以及你需要知道的發病症狀和治療方法。

RSV 病毒類似感冒 症狀嚴重可導致肺炎

RSV 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為幼兒罹患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與肺炎(Pneumonia)最常見的病因,雖然常見包括流鼻涕、咳嗽、發燒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和感冒極為相似,但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急促與困難、肋間凹陷、呼吸聲有哮鳴、缺氧等症狀,也可能併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器官等合併症,因此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與高危險群都須特別留意,甚至可能導致長大後易有氣喘,家長不可不慎。

每個孩子的症狀雖然都不太一樣,但一般上都會持續 3~8 天,免疫力較弱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病好幾週,若發現其病症愈來愈嚴重,請儘速就醫。父母應注意的症狀包括有以下幾點:異常不舒服或活動力低下、拒絕喝奶、脫水、唇舌及指甲發紫、咳出黃綠色痰液、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耳朵感染、氣喘(Asthma)。 RSV 病毒主要為接觸感染 並非飛沫

RSV病毒通常易發生於秋末至初春的季節,因為這段期間我們在室內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就有可能把外面的病菌傳染給免疫力較差的寶寶,而病毒傳播途徑主要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傳染或體液間接接觸傳染,並不是飛沫傳染;而避免接觸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手部清潔,所有照護者、家人都一定要嚴格洗手、遠離人群等高風險的地區。 早產兒易被感染 家裡處處都是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嚴重的RSV病毒感染多發生在早產兒、小於六個月的寶寶,以及小於兩歲的慢性心肺疾病孩子,由於至今沒有無疫苗能對付 RSV 病毒,因此基本的清潔衛生、幫助孩子正確地洗手,並且遠離病人和感冒的人是很重要的。

在家照顧寶寶的父母也要留意,RSV 病毒會透過口水和黏液傳播,它也會殘留在不乾淨的手上長達 30 分鐘,甚至更久,其他還包含地板、玩具、鍵盤、門把等。一旦發現孩子被感染了,可以試著移除鼻腔和嘴巴中多餘的黏液,幫助他正常地呼吸及進食,此外,也要確保孩子補充足夠的母乳或水分。

防 RSV 病毒 政府補助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童

由於早產兒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抵抗力較差,若感染 RSV 可能導致嚴重病情,因此,衛福部將一種預防性藥物 Palivizumab(西那吉斯凍晶注射劑)納入健保補助範圍;對於一般人來說,此種藥物雖然可減少重症比例,但這種藥物要價不斐,因此最重要還是要確保孩子保持手足的清潔,並且平常在家就要做好消毒。

加強免疫力 預防嚴重 RSV 症狀

除了基本清潔和正確洗手之外,寶寶的免疫力也相當關鍵,免疫力愈好,就愈能抵抗細菌病毒的入侵。而除了疫苗接種、環境因素,影響免疫力的關鍵絕對少不了營養,有研究指出,配方奶寶寶在出生 13 週內,感染RSV機率,是母乳寶寶兩倍。 遠離 RSV 病毒感染,只能餵母乳嗎?

雖然配方奶與母乳在支持寶寶免疫力上,有巨大差異,但近期研究發現了母乳中的第三大成份:HMO 母乳寡糖 ,是母乳寶寶免疫力較好的關鍵因素,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當寶寶的腸道內沒有母乳寡醣 HMO 時,病原菌會直接與腸道黏膜接觸,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而 HMO 於腸道中的角色,如同「壞菌清道夫」,可作為病原菌的誘餌,誘使病原菌與 HMO 結合,將壞菌打包帶走。如此一來,即可防止細菌、病毒沾附腸道;研究更顯示,與一般配方奶的寶寶相比,HMO 母乳寡醣明顯降低寶寶 66% 的上呼吸道感染、52% 一般常見感染的風險。

不過不方便餵母乳的媽媽,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 HMO 已經以加入配方奶中,大大縮短了配方奶與母乳之間的距離,因此只要挑選貼近母乳成份的配方奶家長也能更加放心。

該餵嬰兒母乳還是配方奶?5個角度供媽媽參考

該餵嬰兒母乳還是配方奶?5個角度供媽媽參考

該餵寶寶母乳還是奶粉?相信對許多準媽媽來說都是個很難抉擇的問題,因此以下我們提供五個不同角度,希望媽媽們看完後會對自己的決定更有把握。

餵母乳的優點

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天然的抗體,降低生病機率,例如耳朵感染等。 母乳也比奶粉容易消化,所以餵母乳的寶寶比較少便祕或腹脹。 餵母乳與降低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風險有關,並能讓寶寶將來免於一些慢性病的困擾。

餵母乳對媽媽的好處

餵母乳的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卵巢癌(Ovarian cancer)及其他如糖尿病(Diabetes)、骨質疏鬆(Osteoporosis)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慢性病的發生率會較低。此外,餵母乳也能讓母嬰建立更深的連結。

餵母乳的缺點

新手媽媽可能會發現餵母乳是一項挑戰,因為寶寶吸吮乳頭可能會造成疼痛。餵母乳也很花時間,因為親餵寶寶母乳會比喝奶粉更容易餓,餵食次數會更多。若想餵母乳,媽媽也必須注意自身飲食,因為吃下的東西也會透過母乳傳給寶寶。 可能不適合餵母乳的人

有時候,親餵母乳確實不建議,舉例來說,若你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罹患愛滋病(AIDS)、身有癌症(Cancer)或其他需要化療的疾病,就可能會讓餵母乳變危險,因此請在決定餵母乳前,先與醫師討論自己的病史和健康狀況。 配方奶的好處

如果能餵母乳理論上是較好的,但奶粉其實不如有些人想像得那麼糟,統計指出,喝配方奶的寶寶跟喝母乳的寶寶在發育上並不會有差距。雖然奶粉可能相對難消化一些,但也因為配方奶會在寶寶胃裡待比較久,所以可以減少餵食的頻率,讓媽媽多出一點時間。研究也顯示,喝配方奶的寶寶比喝母乳的寶寶容易發胖,原因可能是奶粉所含的蛋白質較多。

餵寶寶母乳還是配方奶確實是很難的抉擇,若還是遲遲無法決定,那先與醫師聊聊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衡量利弊得失後,再找出對自己跟寶寶最好的選項。更深入的母乳與配方奶的比較,可參考: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想要寶寶更聰明?試試這5招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想要寶寶更聰明?試試這5招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如果寶寶的大腦就跟平常人一樣,但是做家長的又想要小孩更聰明,那該怎麼辦呢?研究指出,小孩的智力可以透過還在嬰兒時期的愛與關懷來建立。因此,下列將提供五種方法給各位父母,讓你的小孩能贏在起跑點。

1. 提供安全感為最高原則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一書的編輯崔西克洛(Tracy Cutchlow)認為,大腦只有在感覺到某種安全感後才會啟動學習功能。因此,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以安全感支持孩子。例如:皮膚接觸、增加面對面的時間、幫嬰兒按摩、與寶寶說話,甚至幫他們穿衣服等,都可以幫助你建立和增加寶寶的安全感。此外,伴侶之間的和諧也是給寶寶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同場加映:用手傳遞愛~這樣按摩寶寶就對了)

2. 父母說話要清楚且生動

專家建議父母要盡可能地與寶寶交談,因為當他們的大腦收到的語言模式愈多,他們的大腦就會越強大。根據西克洛的說法,在三歲之前,接觸大量聲音的孩子,智商是其他孩子的 1.5 倍。

為了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請記住加強三個關鍵:單字的數量、單字的種類、語言的複雜程度。家長應該要盡量使用有形容與描述功能的語句,例如:紅色的汽車、濃郁的咖啡等。此外,家長還要注意說話的語調。如果想讓孩子的大腦更清晰地識別每個字的發音,建議使用較高的音調和生動、誇張的聲音來和寶寶說話。

(同場加映: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3. 與寶寶面對面感受情緒

為什麼與孩子面對面可以幫助他們增加智力?美國楊百翰大學猶他州分校(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心理與神經科學副教授,羅斯.弗洛姆(Ross Flom)指出,情感是嬰兒用來與父母溝通的最早方式之一,當寶寶三到四個月大時,他們就可以逐漸認父母的臉部表情。這個發展過程,並會一直持續到寶寶約五到九個月大為止。

嬰兒也可以理解陌生人和某些動物的臉部情緒,例如狗或猴子。所以多花點時間與小孩在一起,增強嬰兒的非語言交流能力,可以促進他們在未來有更好的團隊合作技能,以及減少與人產生爭執的機會,並增強他們成年後的關係維護能力。 4. 帶孩子出門走走看世界

如果帶寶貝出門時,常常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安全的區域中,例如:嬰兒車或汽車安全椅,那麼他們不僅活動會受到限制,也不太可能對周圍的刺激做出反應,並導致注意力無法完全成長。要解決此問題,父母應該減少他們待在嬰兒車的時間,並多到公園或戶外,讓寶寶可以自由移動,聽不同的聲音,和看看這個世界。

(同場加映:幫助注意力和記憶力提升的兒童飲食!

5. 為孩子指出方向來學習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在說某個單字時會用手指向某處,那麼他們學習語言的速度會更快。寶寶一開始可能根本聽不懂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但當你每次跟他們說話時,都緩慢且清楚地指向該物,那麼他們的大腦便會被刺激,進而發展得更快。例如去動物園時,你可以像孩子指向一隻動物,並慢慢描述給他們聽。如果想盡快促進寶寶的社交、認知和語言發展,此教育方法會非常有效。

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害怕或感覺母乳量不足」是很多親餵母乳的媽媽曾面臨過的問題,不過很多媽媽常有自己的泌乳不足的錯覺,而實際上母乳量的分泌可能完全是正常的,最常見的狀況是,很多新手媽媽會因為自信不足、擔心只靠自己的母乳會不足以餵飽寶寶,以下將提供母乳量不足的解決方法及討論其他餵奶問題。

3 指標判斷母乳量是否足夠

關於母乳量常有錯誤的資訊,不過較正確的是觀察以下三種指標:

1. 寶寶正常體重增長:寶寶大約兩個禮拜就應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約五到六個月的時候體重就會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一歲時大約是三倍的體重。通常母乳哺餵的寶寶不容易過重,喝配方奶的寶寶會體重會較重些,如果體重的成長有異常,就需要關心寶寶的健康狀況,母乳量的分泌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

2. 換尿布次數:一般每天會換四到六片尿布,且寶寶便便常排黃色、凝乳狀的軟便。

3. 其他跡象:皮膚色澤健康有光澤、眼睛明亮且看起來相當有朝氣。(推薦閱讀:便便照比一比:從寶寶大便顏色型態看健康)

飲食能增加泌乳量

答案是肯定的。在過去有一些常被用來增加泌乳量的食用植物,例如葫蘆巴(Fenugreek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乳薊(Milk thistle,又稱水飛薊 Silybum marianum)以及山羊豆(Goat’s rue/Galega officinalis),不過對於哺乳期中的媽媽來說,保持飲食均衡、攝取充足水分通常就可以確保足夠的泌乳量,另外,每餐食用適量的魚肉、木瓜也有幫助。 避免其他餵奶問題

有時候寶寶喝的奶會比平常還多,甚至開始挑嘴,這很容易讓媽媽誤以為是泌乳量的問題,不過其實有許多因素都會導致母乳量不足,建議媽媽可以檢查是否有以下症狀,特別是寶寶體重過輕或是腸胃消化有問題。 哺乳方式不當: 如果哺乳方式不正確,乳房的刺激會不足,就有可能導致泌乳不全。 乳頭形狀:乳頭形狀有時候也會影響寶寶吸奶的狀況,扁平或是凹陷的乳頭可能會導致寶寶吸吮有困難。 乳頭疼痛:乳頭疼痛可能會抑制泌乳或排乳反射(Let-down reflex),導致哺乳困難,另外也可能因疼痛不適而延後哺餵時間。 親餵頻率過低: 一天八次或以上的經常哺乳,能夠確保充足的泌乳,這大概能給予乳房足夠的刺激,以分泌充足的奶量。 經常使用配方奶: 和上一點提到的相同,經常喝配方奶的寶寶,也降低了哺乳的機會。 壓力:所有的媽媽在某些時刻種會感到壓力倍增,特別是新手媽媽,壓力也是母乳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增加泌乳量的方法

如前述說明,飲食充足、多休息都能增加泌乳量,另外請避免使用奶瓶或奶嘴,以免寶寶分不清楚哪個才是乳頭,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改用吸奶杯、湯匙或注射器。

若這些方法都無效,請諮詢醫師的協助,醫師可以開給多普利杜(Domperidone)來幫助刺激分泌催乳素(Prolactin),就能增加泌乳量。

若是其他因素像是工作繁忙而無法時常親餵母乳的媽媽,配方奶的搭配也是另一種選擇。(推薦閱讀: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什麼時候可以換喝牛奶?寶寶喝牛奶的注意事項

什麼時候可以換喝牛奶?寶寶喝牛奶的注意事項

「什麼時候可以給寶寶喝牛奶呢?」

相信許多父母在哺餵小孩時都曾有想過這個問題,而美國兒科學會(AAP)給了很清楚的建議,認為嬰兒在一歲以前應該只喝母乳或配方奶,且盡量避免太早給寶寶喝果汁,應等到一至三歲學步期的階段再給予果汁;而在一歲後如果想讓寶寶換喝牛奶,漸漸減少母乳或配方奶的量,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將一一說明。 寶寶太早喝牛奶的風險

對寶寶來說,牛奶並沒有母乳或配方奶來的好消化,因為牛奶含有高濃度蛋白質和礦物質,對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腎臟會造成負擔,而牛奶所含的鐵、維生素 C 及其他營養素,對寶寶來說是不夠的,因此,以牛奶為主食的某些寶寶甚至可能會引起缺鐵性貧血。除此之外,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刺激寶寶的消化道造成血便(Bloody stool),另外,牛奶也無法提供成長中的寶寶所需的脂肪。(同場加映: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寶寶需要牛奶的原因

前面雖然描述了寶寶喝牛奶的缺點與風險,但牛奶也不是毫無益處;牛奶因富含質,能幫助寶寶的骨骼及牙齒發育,並促進凝血及肌肉控制的能力。牛奶也是少數能提供維生素 D 的來源,維生素 D 能幫助質吸收,牛奶也能提供蛋白質和醣類等寶寶一天的能量所需,若寶寶能攝取足夠鈣質,那他們在日後罹患高血壓(Hypertension)、中風(Stroke)、大腸癌(Colon cancer)與髖部骨折的風險也較低。 如何讓寶寶換喝牛奶

有些寶寶能立刻接受換喝牛奶,但有些則需要一段轉換期來適應;畢竟牛奶的口感、味道甚至是溫度都與母乳或配方乳不同,若寶寶抗拒換奶,你可以先嘗試將牛奶混和母乳或配方奶,例如:牛奶與母乳或配方奶呈 1 : 3,然後再逐步調整比例直到寶寶完全適應牛奶為止。 寶寶可能對牛奶過敏嗎

若寶寶對於以牛奶為主成分的配方奶適應良好,那轉換成牛奶也不會有問題,即使是出生第一年只餵母乳的寶寶,通常也能接受牛奶,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母乳中的乳蛋白。不過,如果你的寶寶是經醫師建議餵食豆奶製的配方奶,請在換喝牛奶前先諮詢醫師,醫師可能會建議先從加強維生素 D 和鈣的豆奶製品開始,不然寶寶有可能產生以下的常見的過敏症狀: 皮疹或蕁麻疹(Rashes or hives),特別是嘴部或下巴周圍(推薦閱讀: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腹部不適 腹瀉(Diarrhea) 嘔吐(Vomiting) 腫脹(Swelling) 搔癢(Itchiness)

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狀之外,慢性鼻炎、流鼻水、咳嗽、喘鳴或呼吸問題,都可能是身體對牛奶過敏影響呼吸系統的徵兆。若你的寶寶有以下症狀,請急診就醫,因為這些都是有性命危險的過敏反應。

面色蒼白、虛弱 全身起蕁麻疹 頭部或頸部嚴重腫脹 血性腹瀉(Bloody diarrhea)

媽媽寶寶都要小心!哺乳可能會受念珠菌感染

媽媽寶寶都要小心!哺乳可能會受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念珠菌平常就存在於皮膚或人體其他部位,尤其喜歡溫暖、潮濕又陰暗的環境,可以在媽媽的乳頭和寶寶的嘴裡生長。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時,白色念珠菌會大量繁殖,造成感染並且出現症狀,影響媽媽和寶寶。

消化系統中典型存在的菌叢,就包含了念珠菌,平日都與人類和平相處,但偶爾當人體抵抗力低落時,會大量生長並擴散,這可能導致鵝口瘡(Thrush)感染。餵母乳的時期,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契機,替念珠菌創造了繁殖環境。母乳寶寶口腔溫暖、潮濕、陰暗又含有糖分,正好適合念珠菌生長,並會在哺乳時傳遞給媽媽,間接造成媽媽乳頭感染。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感染稱為嬰兒鵝口瘡(Oral thrush),是寶寶常見的問題,每 20 個新生嬰兒中就有一個,四星期大的寶寶,則是七個就有一個感染。(同場加映:母親哺乳飲食很重要!6招降低母乳中的有毒物質) 媽媽受念珠菌感染的症狀

龜裂的乳頭,但不能歸咎於寶寶吸奶姿勢,這並非由寶寶吸奶姿勢不正確造成的。 乳頭呈現粉紅色,光滑透亮,或出現紅疹。 餵母乳一段時間後,乳頭痠痛, 疼痛通常會惡化,甚至在寶寶吸完奶後,還持續痛一小時。 乳頭發癢、非常敏感,甚至穿著寬鬆上衣,也會造成不適。 乳房產生灼熱感。

除非處於早期階段,否則念珠菌的感染症狀會十分明顯,媽媽們會注意到雙側乳房受到了感染。(同場加映:陰道念珠菌感染) 寶寶受念珠菌感染的症狀

罹患鵝口瘡的寶寶,他們口腔的舌頭、牙齦、雙頰內側或上顎,會出現乳白色的奶垢狀斑塊,或起士狀斑點,與無害的奶垢不同,這些白色斑塊或點,並不能輕易被擦掉。如果用乾淨的手指輕輕觸摸,可以感覺到這些班點,表面粗糙不光滑,甚至可能會出點血。因為疼痛,寶寶食慾變差,吸奶的時間變短,沒多久就放開媽媽的乳頭。

念珠菌可以存在並通過消化系統,隨著便便向下感染到寶寶的屁股,導致尿布疹。尿布疹會造成疼痛,出現紅色或白色斑點,還會擴散到寶寶的胖胖大腿皮膚皺褶處。

念珠菌感染的治療方式

醫師通常會使用邁可那挫(Miconazole,中文名:允消無黴乳膏,達克寧等)治療念珠菌所造成的感染,咪可納唑是抗真菌黴菌藥膏或凝膠。如果是媽媽受到感染,醫師也會同時檢查寶寶,如果寶寶有鵝口瘡或尿布疹,也應接受治療,以醫師處方用的凝膠或乳霜,輕拍或塗抹在患部,持續用藥到醫師建議停藥為止。即使狀況疑似改善,也不應擅自停藥。

對於非常紅腫,疼痛的乳頭,醫師通會使用效力較溫和的類固醇來治療。疼痛和其他症狀,應在數天後改善,如果沒有改善或惡化,必須再回頭找醫師。如果是乳腺念珠菌感染,媽媽可能需要口服抗黴菌藥。除了藥物治療外,下列措施也可幫助緩解念珠菌感染:

1. 消毒奶瓶、奶嘴、吸奶器零件等,避免重複感染。

2. 用熱水、肥皂消毒清洗寶寶會放入口中的玩具。

3. 常洗手,尤其是抹完藥膏,或替寶寶更換尿布後。

4. 每個人都使用專屬的毛巾,不混著用並每天更換。

5. 用攝氏 60 度溫水,清洗媽媽和寶寶的衣服,消除黴菌。

6. 服用藥效溫和的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直到症狀解除,治療起作用為止。

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說到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以下簡稱 CPR),在你腦海裡是否仍浮現「叫叫 ABC」的口訣呢?其實新版的 CPR 教學已經將口訣改變囉!CPR 是拯救失去意識、沒有心跳的患者脫離險境的重要急救方法,及時施行 CPR 可以讓患者生存率增加,替患者爭取時間撐到救護車趕來,將其送到醫院。(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趕快來看看你對 CPR 的操作方式還記得多少,了解現行的 CPR 方式該如何操作吧! 為什麼要進行 CPR?

對於因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引發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的人來說,心臟停跳意味著身體的血液循環停滯,包括心臟、大腦在內,各身體器官會因無法獲得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這時,施行心肺復甦術就是以外力的方式按壓心臟跳動,達到恢復患者自然呼吸與血液循環的效果。 CPR 的操作步驟

CPR 的操作步驟主要可以囊括成「叫叫 CABD」六字訣: 叫(確認意識)

確認患者有無意識、呼吸。若確認患者已經沒有呼吸,才可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步驟。

叫(呼叫救護車)

呼叫救護車。如果身旁有其他人的話,建議先請其他人打 119,自己同步進行 CPR。若只有自己一人,則先撥打求救電話,再進行 CPR。此外,如果附近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以下簡稱 AED),請盡快取來。 C(按壓胸口,Compressions)

保持身體穩定呈跪姿於患者身側後微微向前傾(方便施力),雙手交疊(一隻手的手掌蓋於另一隻手背,兩手手指扣住),手臂打直,掌根置於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後,開始按壓。 按壓頻率:每分鐘 100~120 下。也就是說你大約每秒要壓一下半至兩下,因此維持穩定且快速的按壓很重要。 按壓深度:五到六公分。按壓深度不夠深,則施救效果可能不明顯,畢竟心臟如果沒有確實的按壓收縮,血流就無法送出。 請確保每次按壓後,胸口有確實回彈,再進行按壓。 請勿隨意中斷按壓過程,若非得中斷,以 10 秒為限。

A(暢通呼吸道,Airway)

如果你接受過 CPR 訓練且有意願施行人工呼吸,在按壓胸口 30 下之後,請用「壓額抬下巴」的方式,一手按住患者額頭向後傾斜,另一手抬高患者下巴,讓呼吸道能夠暢通。 B(人工呼吸,Breathing)

在患者呼吸道暢通的狀態下,捏緊他的鼻子,用你的嘴巴覆蓋住患者的嘴巴,不要留空隙。接著先吹一口氣(每次一秒),同時看患者胸部有無起伏。 如果有:繼續吹第二口氣,完成後回到 C 步驟繼續按壓胸口。 如果沒有:再次進行壓額抬下巴的動作,確認患者呼吸道是否暢通後,再次吹氣。

原則: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是 30:2,也就是當你吹完兩口氣之後,請馬上回到 C 步驟,繼續按壓患者胸口 30 下,再進行人工呼吸。以此為循環,直到患者恢復正常呼吸、有動作反應或醫護人員到達。

#小提醒:請勿給予患者過多人工呼吸,而忽略按壓,這樣反而本末倒置。 D(去顫,Defibrillation)

若此時已有 AED 可使用的話,請依照說明操作、安裝電擊貼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AED 與 CPR 的功能並不相同,AED 利用電擊刺激心律不正常的心臟,使其能夠「重新開機」,即便回復正常心律,如果心臟仍然相當虛弱,仍需要靠 CPR 輔助心臟泵血。

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如何對兒童施行 CPR?

以 CPR 的標準來看,低於八歲的患者便屬於兒童。對兒童施行 CPR 的原則與成人相似,但仍有以下少數不同: 只有自己一人時,請先進行五個 CPR 循環後,再撥打求救電話。 只以單手掌根按壓胸部。 按壓胸部應達胸廓深度的 1/3 (約為五公分),但請勿超過六公分。 優先使用兒童 AED 和電擊貼片,若無,再使用一般成人 AED。 如何對嬰兒施行 CPR?

在對不滿一歲的嬰兒進行 CPR 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只有自己一人時,請先進行五個 CPR 循環後,再撥打求救電話。 只以單手食指與中指併攏按壓胸部。 C 步驟的按壓位置應為胸部兩乳頭連線中央之下方,按壓深度至少胸廓前後徑的 1/3(約四公分) 如果沒有可以使用手動電擊器的醫護人員,則優先使用兒童 AED 和電擊貼片,最後才考慮使用一般成人 AED。

我沒受過 CPR 訓練,我能做得好嗎?

其實,CPR 口訣之所以由 ABC 轉為 CAB 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增進一般民眾的施救意願,以及提高施救成功度而做的改變。

比起暢通呼吸道和人工呼吸,優先進行持續、快速、穩定的胸部按壓,更為重要。如果你不願意或者擔心自己做不好人工呼吸。沒關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持續進行 C 步驟按壓胸部。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施行 CPR 導致對方受傷,惹上官司怎麼辦?不必擔心,

根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第 14-2 條: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

此法律與美國的「善良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具有相同精神,希望民眾不再害怕「伸出援手」,只要你是出於善意做出一般人認知中的急救行為,便可適用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在《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以預防疾病》裡,我們簡單介紹了功能醫學的概念,如果想預防疾病的發生,在亞健康的狀態及時介入,調理身體就是關鍵,而在這之中,營養攝取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推薦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為什麼營養這麼重要?營養素又能提供身體什麼好處?趕快繼續看下去吧!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飲食是補充營養最重要的方式,除非飲食補充的不夠,我們可以進一步考慮營養補充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而藥物則可以留到面對疾病或有急症要緩解時,再派上場。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身體的微量元素有各種效用,缺少了任何一種都會對身體的正常機能維持造成影響,而其中又以硒特別容易被忽視,卻又對人體有至關重要的幫助。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這些食物都富含硒,讀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像是火腿這種加工食品就可以少吃一點,其他食物都可以考慮平均分配到你每天的飲食菜單中。(推薦閱讀:愈吃愈焦慮!4食物常吃提高負面情緒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如果透過食物攝取的營養仍不足,透過保健營養製品補充也是相當常見的輔助方式。另外還有你可能比較少聽到「營養點滴」,經由專業醫師透過功能醫學診斷後,因應每個人的營養需求量身調配,也避免了自行購買營養保健品,吃得不夠沒效、或是吃太多累積毒性,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推薦閱讀:營養素怎麼吃?營養攝取不足?透過功能醫學了解女性營養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