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分期與轉移:癌細胞可至腹膜或其他臟器

卵巢癌分期與轉移:癌細胞可至腹膜或其他臟器

癌症的分期能幫助我們看出體內癌細胞分佈的情形,有助於確認癌症的嚴重程度以及最佳的治療方式。卵巢癌(Ovarian cancer)當然也不例外。卵巢癌確診後,醫師需要判定癌細轉移的狀況,卵巢癌的分期就成了極度重要的指標。

卵巢癌的分期解析

卵巢癌之所以需要動刀,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手術需要採集組織的樣本檢驗,判斷癌症分期。基本上,癌症分期的數字愈小,癌細胞轉移與擴散程度也就愈少。可分為早期、晚期。以數字來分可分為五期,從第零期到第四期。在英文的用法中,會以羅馬數字來標明,第一期是 I,第四期就是 IV。而我們為了分類更加詳盡,還會以英文字母來區分同一個分期內程度不同的嚴重狀況。或是依照 TNM 系統(tumor-node-metastasis)分法。儘管每位卵巢癌病友罹癌的過程與症狀都一定有個別的差異,但若是處於相同的癌症分期,往往醫師也會給予大同小異的療程。(同場加映:癌症分類與分期) 卵巢癌的分期

下列三因素是以英文縮寫被稱為 TNM 癌症分期系統,並以此為卵巢癌分期: 腫瘤(Tumor,簡稱 T):原發腫瘤的大小和局部侵犯的程度,有無擴散至子宮。 癌細胞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擴散到骨盆內或是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 從卵巢轉移(Metastasis,簡稱 M)至遠處: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如肝、腎。

T、N、M 三組縮寫後面也會接續數字與其他英文字母。英文字母排序愈後面,或是數字愈多,則代表癌細胞發展地愈完整。 卵巢癌第一期

癌細胞出現於卵巢或輸卵管內部(T1),並沒有擴散到鄰近淋巴(N0)或遠端器官(M0)。 第 1a 期:癌細胞僅出現在一邊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且骨盆與腹水(Ascites)內沒有出現癌細胞(T1a)。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節(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1b 期:癌細胞出現在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但未出現在外側,且骨盆與腹水內也無癌細胞(T1b)。癌細胞尚未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結(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1c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T1c)。第 1c 期還可以再細分為三期: 第 1c1 期: 若腫瘤周圍的組織在手術過程中破裂(Surgical spill),造成癌細胞溢出到腹部和骨盆之中。 第 1c2 期: 卵巢或輸卵管的表面有惡性腫瘤,或是在動手術前,腫瘤周圍的組織已經破裂,這可能會使癌細胞溢出到腹部和骨盆中。 第 1c3 期:在腹水中或在腹腔灌洗液之中發現癌細胞。

卵巢癌第二期

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並已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其他的臟器,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T2),不過並沒有擴散到周邊的淋巴結(N0)或遠端的器官(M0)。 第 2a 期:癌細胞已經入侵到子宮或是輸卵管,或是雙邊的卵巢(T2a)。癌細胞尚未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N0)或是遠端的器官(M0)。 第 2b 期:癌細胞生長於卵巢附近的器官,諸如:膀胱、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也就是大腸和直腸兩者接合之處)或直腸等臟器的表面若是內部(T2b),癌細胞尚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N0)或是遠端的器官(M0)。 卵巢癌第三期

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腔或淋巴結。 第 3a 期:癌細胞擴散到腹腔內,惡性腫瘤須使用顯微鏡下才可看得出來。 第 3a1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T1)。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內的器官(T2)。癌細胞僅僅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就是骨盆腔、主動脈旁的淋巴結),癌細胞尚未擴散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3a2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在原發性腹膜癌,且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在手術過程中,無法以肉眼看到腹部(也就是骨盆腔外部)癌細胞,但是在實驗室檢查時,在腹部內膜能夠發現了微小的癌細胞沉積物(T3a)。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N0 或 N1)但尚未擴散至遠端的器官(M0)。

第 3b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 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 癌細胞沉積物大到讓外科醫師能夠以肉眼所見,但是癌細胞沉積物的尺寸尚未超過兩公分。(T3b) 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可能沒有。(N0 或 N1) 癌細胞尚未擴散至肝臟或是脾臟內部等遠端的器官。(M0)

第 3c 期:癌細胞出現於一側或是兩側的卵巢或輸卵管之內。或出現了的原發性腹膜癌。 原發性腹膜癌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骨盆腔外的器官。 癌細胞沉積物的大小已超過兩公分。 癌細胞沉積物可能位於肝臟或脾臟的外側。(T3c) 癌細胞可能已擴散到腹膜後的淋巴結,也可能沒有。(N0 或 N1) 癌細胞尚未擴散至肝臟或是脾臟內部等遠端的器官。(M0) 卵巢癌第四期

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肺臟,或其他的臟器。 第 4a 期:能在惡性肋膜積水(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肺部周圍的液體) 中發現癌細胞,在肝臟、脾臟、大小腸以及腹部以外淋巴結等部位,皆不會發現癌細胞的擴散(M1a)。 第 4b 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脾臟或肝臟的內部,也擴散到其他的淋巴結以及腹膜後的淋巴結。或者擴散至腹腔外其的他器官或組織,例如:肺臟和骨骼(M1b)。

卵巢癌轉移的徵兆

由上述所知,卵巢癌的轉移可能會到腹部的臟器,除了先前提及的肝臟、肺臟之外,卵巢癌也有可能轉移至脾臟、大腦、大腸、皮膚等等其他的身體部位。此階段的症狀包括: 疲勞 便祕 嘔吐 噁心 胃痛 腎臟疼痛 體重下降 腹水

若有上述的症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安排去婦產科讓醫師檢查。(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無痕逆齡又持久

內視鏡五爪鉤拉皮術~無痕逆齡又持久

什麼是內視鏡五爪鉤提眉拉皮術?它幾乎無痕、傷口小又持久的效果,為拉皮手術開創了新的里程碑!介紹此技術之前,得先從臉部的老化談起,在上、中、下臉都有其各自老化的特徵。在上臉部,主要是抬頭紋、皺眉紋,以及因為眉尾和眼尾下垂,眉眼距離變近所造成的老態。

內視鏡拉皮傷口小 且恢復期短

對於這種老化問題,以前的解決方案是傳統拉皮,開一道30公分長的傷口,將頭皮掀起來往上拉,切除部分鬆弛的頭皮後,再縫起來。但因疤痕太大,過程嚇人,恢復期長,所以接受度低,醫師大多只能順著客人的意思,做個「切皮的雙眼皮手術」。但因沒能解決眉眼部鬆弛下垂的問題,因此並不會讓人變年輕,只是多了一道較不自然的雙眼皮,且不持久,恢復期往往長達3個月~半年,眼尾還會多出一道無法遮蓋的疤痕。

幸好後來有了內視鏡的技術輔助,只要在頭皮內開4個1.5 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做足傳統拉皮30公分大傷口的工作,且不需切皮,效果就能持久又自然,恢復也只要7~14天,疤痕更是不明顯。​若要進一步了解內視鏡五爪鉤拉皮提眉術,可得花費一番功夫。以下我將深入淺出地做一些說明。

完成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20世紀期間,治療上臉老化的黃金標準手術方式,就是用冠狀切口(Coronal incision)進行傳統的前額拉皮手術。雖然這個手術時間短、效果好,但血淋淋的驚悚過程,以及長達30公分不易隱藏的疤痕,還是讓很多人對它望之卻步。直到1992年,美國的以瑟醫師(Dr. Isse)及拉米瑞茲醫師(Dr. Ramirez)發展出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才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台灣的進展比較慢,因為大多數醫師苦於技術門檻,難窺其奧,加上信心問題(不切頭皮會有效嗎?),對這個新的技術一直抱持觀望態度,直到1999年,才舉辦了第1屆的內視鏡拉皮手術研習會。​​​​​而我因緣際會,師承蕭弘道醫師及拉米瑞茲醫師,有幸早在1999年就完成了個人首例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

當時,皮拉上去後還必須使用4支螺絲釘將頭皮釘在頭骨上,等3~4週後才能拔掉,以免好不容易拉上去的頭皮又掉了下來。但裸露在外的螺絲釘還是有一些缺點和困擾,直到2006年,前額五爪鉤(Endotine)問世,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內視鏡五爪鉤問世 更穩固與持久

以往內視鏡拉皮術的固定方式,是利用2或4根金屬骨釘,將往上拉的頭皮固定在頭骨上,需要1個月才能拔掉,所以會有4個缺點: 金屬骨釘露在頭皮外,造成摸得到、看得到的困擾。 因為是單點固定,所以可能會有鬆脫的情形。 有固定時間不夠長之疑慮。 增加感染的風險。

因此,美國利用高科技生物醫材,研發了最新內視鏡,專用名為五爪鉤(Endotie)的固定器,將原本的「點」固定,提升為「面」固定。多點固定,就能分攤拉力,並使固定力道較均勻且強韌,較不易鬆脫,加上需經過8個月~1年才會被人體完全吸收,所以理論上也會更為穩固及持久,且不會暴露於頭皮外,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接受度。至此內視鏡五爪鉤前額拉皮提眉術,正式發展完成,並一直使用至今,取代了大部分傳統的冠狀切口前額拉皮術。

眉眼距離 決定是否選內視鏡提眉拉皮

很多患者常苦於不知如何在傳統的割雙眼皮(切除下垂多餘的皮),和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間做抉擇,因為不同的醫師會給不同的建議。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眉眼距離小於2.2公分,或是當您自己對著鏡子做提眉的動作時,若有比較年輕或有精神,就代表您符合這個手術的適應症,先做內視鏡提眉拉皮手術,幾乎就有不錯的效果,少數情形才需要加做雙眼皮手術。

若您的眉眼距離已經太近了,不把眉毛提高,只做雙眼皮手術(傳統老派的思維),常常不會變年輕,只是多了一個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割的雙眼皮,還會腫很久,並留下一道長久的疤痕。最麻煩的是,若後悔想改用內視鏡提眉拉皮時,因為拉皮所需的多餘下垂眼皮已被切掉,早就來不及了。沒有了原本多餘的下垂眼皮,又把眉毛拉上去,只會造成雙眼皮過寬,褶痕過淺的怪異眼睛。所謂,一棋錯,全盤皆錯,實在不可不慎。 更多成功手術的案例分享

想了解更多案例的分享,可參考許醫師的部落格,進一步詳看原文與更多關於整型的知識。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很多很多的睡眠,像隻小樹懶一樣,從早到晚都在睡。好奇寶寶一天到底要睡多久,怎麼做可以讓他們睡得好嗎?看這篇文章就對了。多了解嬰兒的睡眠需求和型態,就能讓大人更好準備、安排自己的生活。

嬰兒睡眠週期會慢慢由短變長

剛出生的寶寶一天要睡 16~17 個小時,且在出生的頭幾週,每次睡眠不會超過 2~4 小時。寶寶這麼短的睡眠週期,是因為他們的腦部正在發育,需要較長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 REM)而造成。這段時間可能會苦了爸媽,因為他們會需要無時不刻為了換尿布、餵奶和安撫寶寶而忙碌不停。

出生 6~8 週後,大部分的寶寶會開始減少白天的睡眠時間,並在晚上睡比較久,但半夜可能還是會需要醒來喝奶。寶寶的快速動眼期也會漸漸縮短,非快速動眼期的深度睡眠則會漸漸拉長。寶寶 4~6 個月大時,大部分就能一晚睡上 8~12 小時,或一覺到天亮了。(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建立睡前儀式養成睡眠習慣

有些寶寶變成幼兒後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會習慣半夜醒來。可以參考以下方法,盡量讓寶寶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 在寶寶出生兩週後,就開始讓寶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學習分辨白天跟夜晚的不同。白天當寶寶醒著時,盡量跟他們玩耍,讓房間光線充足、保持明亮,環境很吵也沒關係。夜晚來臨時,再盡量讓寶寶維持平靜,調暗房間的燈光,降低環境中的聲響,並限制與寶寶說話的時間。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知道白天是活動時間,晚上就該睡覺休息。

6~8 週時,寶寶一次醒來不會超過兩小時,如果故意讓寶寶醒來太久,過度疲勞可能會讓他們更難入睡。但如果寶寶習慣在喝奶時睡著,請把他叫醒,讓他喝完再睡。

留意寶寶是否累了,他可能會揉眼睛、拉自己的耳朵,或表現得很煩躁。當這些想睡覺的徵兆出現時,就帶他去睡吧。爸媽可以與寶寶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如換尿布、唱搖籃曲,或道吻晚安,讓寶寶明白做這些事時就代表睡覺時間到了。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寶寶會咧開無牙的小嘴,回報你的愛,只要看到這一幕,心便不自覺融化了。第六週時,寶寶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對聲音做出回應,例如盯著看、哭泣或不出聲。 如何照顧第 6 週的嬰兒?

大部分的睡眠專家建議,趁寶寶還醒著但昏昏欲睡時,便將寶寶放到床上,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學會自己睡覺,這個技能在半夜醒來時,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寶寶健康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例行沐浴、按摩、聽故事,這不只能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自己睡覺,更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嬰兒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安排檢查,然而,若這週去找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會不會太慢,或是可能罹患任何疾病。 若你對寶寶在過去兩週的健康、行為、睡眠、餵食方面,有任何疑慮的話。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1. 寶寶的營養:若你無法親餵寶寶,不需要太過擔心。瓶餵寶寶只要喝足配方奶,一樣可以增加體重,過得健康又快樂。過多的配方奶,會導致寶寶太胖,也可能連帶造成其他問題。若是寶寶吐奶、肚子痛或體重增加過多,可能是餵了太多配方奶。小兒科醫師會告訴你,每次餵食的分量是多少。或者在這個階段,醫師可能會開一些維生素與營養素,例如維生素 D 及鐵質。

2. 寶寶的睡姿:將寶寶放到床上睡覺時,仰睡是首選。研究顯示,仰睡者較少發燒、鼻塞及耳朵感染,而且不容易在半夜吐。現在就讓你的寶寶仰睡吧!這樣一來,他們開始習慣仰睡的姿勢後,就不會感到不舒服。

3. 寶寶的呼吸:正常的新生兒,呼吸速率大約是每分鐘 40 次,然而,睡覺時會降低至 20 次。要特別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的呼吸速率不固定,可能一開始呼吸很快,反覆快速地持續淺呼吸 15~20 秒,接下來暫停不到十秒,又繼續呼吸。這種模式稱為陣發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在寶寶身上是正常的現象,這是由寶寶大腦中,尚未發育成熟的呼吸控制中心來控制。

4. 臍部的衛生:臍帶感染很少見,只要好好照顧傷口,並保持乾燥即可。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皮膚發紅,臍帶或臍帶底部有分泌物,尤其是發出臭味,應立即帶寶寶去看醫師,若寶寶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正常來說,臍帶通常在寶寶出生的一到二週內,會乾掉並脫落,臍帶脫落時,可能會發現少量血跡或液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然而,若臍帶脫落兩週後,肚臍沒有閉合或是乾掉,請帶寶寶去看醫師。 給新手爸媽的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1. 輕放寶寶等待入睡:沒有什麼比看著可愛的小天使睡覺還要幸福了。然而,若寶寶在懷裡睡著,卻還有事情要做時,你應該輕輕地把寶寶放到床上,等待十分鐘,直到寶寶沉沉睡去再行離去,建議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幫助寶寶安穩入睡: 時時看著寶寶。 唱一些搖籃曲。 減少嬰兒房裡的光源。 以最習慣,也最容易輕鬆將寶寶放在床上的慣用手來餵奶,以及搖寶寶入睡。 把寶寶放在加高的床墊上。剛開始幾週可以使用嬰兒車、搖籃或搖床代替嬰兒床,這些方式都能更輕易地將寶寶抱進抱出。 如果寶寶睡覺的地方與睡著的地方相距過遠,就愈容易在半途中醒來。因此,盡可能在搖籃或嬰兒床附近,餵奶及哄寶寶入睡。

(同場加映: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2. 嬰兒哭鬧:在第六週,寶寶仍然愛哭鬧。下列一些技巧,可能對安撫寶寶有用,你可以選特定一種方式,試完後再換下一種,不需要一次使用太多方法。以下是你在下次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的一些技巧: 不用擔心立即回應寶寶會寵壞他/她,更多的注意力不會造成寶寶依賴,所以寶寶哭泣時多安撫他/她。 評估情形,確定寶寶只是為了哭而哭,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肌膚接觸,研究顯示,比起那些不那麼常被抱的寶寶,每天用嬰兒背帶或手臂抱著至少三小時的寶寶,較少哭泣。 對一些小嬰兒來說,腸絞痛發作時,緊緊地抱著寶寶,能安撫其情緒。 擁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 寶寶可能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輕壓腹部能減緩不適。 親餵或給奶嘴。 把寶寶交給另一個人,換手抱寶寶。 尋求新事物來安撫寶寶。 餵食期間,確保寶寶經常打嗝,好排出吞進肚子裡的空氣。 保持愉快的心情,逗寶寶開心。 降低寶寶的興奮度。 飲食檢查,確保寶寶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哭。 請諮詢醫師。 輪流照顧小寶寶,充分利用任何能夠分擔照顧責任的機會。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嬰兒哭鬧的原因及解決)

第六週過完囉!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Hello健康在下週會繼續陪著你。

聽覺障礙很常見~用這5招防聽力受損

聽覺障礙很常見~用這5招防聽力受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約有4.6億的人患有聽覺障礙,其中3千4百萬是孩童;而基因、老化、感染、噪音或意外受傷等因素,也會造成聽覺障礙,不過有6成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都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因噪音造成的聽力受損,以下介紹聽覺障礙的定義,以及5個方式避免噪音造成聽力受損。

聽覺障礙的定義

雙耳聽不見25分貝(dB)以下的聲音,就視為聽覺障礙。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聽覺障礙有以下幾種程度。 輕度聽障:聽力損失在25分貝以上,未達40分貝者。 中度聽障:聽力損失在40分貝以上者,未達60分貝者。 重度聽障:聽力損失在60分貝,未達90分貝者。 全聾: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者。

避免聽力受損的5種方式 1. 遠離音量過大的噪音

判斷會造成聽力受損的音量,有以下幾種依據:

感覺耳朵疼痛 聽不見附近的人說話 要提高音量和別人對話 出現耳鳴或耳朵悶住的感覺

噪音的測量單位為分貝,高於85分貝對人耳就有危害,特別是長時間暴露在這個分貝下時。若您不是很清楚,您也可以下載相關應用程式,來測量環境噪音是否過大。以下例子為一般生活中的音量。 30分貝:耳邊細語。 60分貝:一般對話。 70~85分貝:車水馬龍聲。 90分貝:重機呼嘯而過。 100~110分貝:耳機調到最大聲。 120分貝:飛機經過。

2. 帶耳機音量要適中

戴耳機聽音樂是造成聽力受損的主因之一,即便只是調低一點音量,都能減低聽力受損的風險。使用耳機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事項:(推薦閱讀: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使用有隔絕噪音功能的耳機,避免調高音量來隔絕外界聲音。 調到適當的音量,能聽到音樂就好。 最好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可以使用設定音量控制的功能。 戴耳機聽音樂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每小時休息5分鐘較為理想。 3. 在大型活動或場合

在較熱鬧嘈雜的場合,例如:夜店或運動賽事等,應該避開音量過大的地方:

若音量實在太大,可以考慮戴耳塞。 遠離喇叭等音量最大的地方。 盡量每15分鐘就離開噪音源,稍作休息。 參加完較嘈雜的活動,離開噪音之後,讓耳朵休息18個小時以上。 4. 工作時注意環境

我們一天通常有8小時都在工作,若是在工作上需要接觸噪音,持續的噪音對聽覺影響很大,勞工可以依照政府訂定之《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要求雇主符合相關規定。 5. 進行聽力檢查

如果擔心自己可能聽力受損,請盡早前往醫院安排聽力檢查,若能及早發現聽力障礙,愈有機會治癒,如果您的職業需要接觸大量噪音或較大音量,例如:音樂工作者或工人,可以考慮定期安排聽力檢查,

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到了夏天,家家戶戶都開始吹起冷氣,涼爽的空間非常舒服,但你是否在吹冷氣後,會開始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等症狀呢?許多人稱之為「冷氣病」,有的人認為這是流感,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表示,流感病毒在低溫乾燥的環境更活躍,臺灣夏天的悶熱潮濕,不利於它們活動,但許多感冒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另外,過敏也會有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本文帶你一起認識六個類似流感的夏季感冒,以及過敏原。

6 種常見夏季感冒

流感總是來得又快又急,症狀包含發燒、寒顫、咳嗽、打噴嚏、流鼻水、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或是疲累;然而,這些症狀在其他不是流感的感冒也會出現。有些疾病的確是夏天發作的機率較高,而且也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下:

普通感冒:多半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雖然普通感冒和流感有很多相似的症狀,例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但是症狀出現得比較緩慢,也不像流感那麼嚴重。 腸胃炎(Gastroenteritis):多半指的是由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和流感一樣都會有發燒、頭痛和全身痠痛的症狀,但腸胃炎的症狀還包含拉肚子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肺炎(Pneumonia):肺部感染就會引發肺炎,包含病毒、細菌、真菌、化學物質或環境因子都可能造成感染。肺炎和流感一樣有寒顫、發高燒和頭痛的症狀,但是肺炎還會有咳黃色的痰、呼吸急促或胸口刺痛等症狀。 支氣管發炎(Bronchitis):指的是肺部支氣管發炎,和肺炎一樣多半是病毒引起的,但是抽菸有可能會造成支氣管發炎。發燒、寒顫、咳嗽和疲憊都是支氣管炎和流感相似的症狀,不過支氣管發炎還會有咳痰、呼吸急促和胸悶不舒服的情況。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大多是吃進帶有病原體、病毒或細菌的食物,雖然食物中毒和流感一樣,出現發燒,但食物中毒更多和腸胃道相關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拉肚子和腹痛等,而且是一吃下特定的食物就會出現症狀。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指的是被感染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蜱(Tick)叮咬而傳染的,初期症狀類似流感,會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一旦被蜱叮咬,平均約 7 日會出現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特徵為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即中心和周圍一圈的紅色皮膚。

(同場加映:流感季節~跟著達人這樣做不感冒) 冷氣引發過敏 7 原因

有些人吹冷氣的時候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的情形,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感冒了,但有的時候,這些也是過敏的症狀。打開冷氣時,除了病毒和細菌可能會藉由冷氣的風散播出來之外,過敏原也會隨著空氣的流動而傳播,類型如下:

花粉:春夏兩季是花粉過敏最嚴重的季節,即使是在室內,還是會有花粉,可能附著在衣服或鞋底,或從開著的門窗被吹進室內,所以預防花粉過敏最好是關上門窗。 塵蟎:塵蟎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不只家裡、室內,我們的皮膚都有牠們的蹤影,牠們甚至會躲在冷氣機濾網,所以建議定期清洗家中冷氣濾網,另外,保持乾燥及調低溫度也可以阻止塵蟎繁殖。 動物毛:家裡如果有貓、狗等寵物,夏天開冷氣的時候,牠們的毛會隨著冷氣流通,不過,常幫毛小孩們洗澡可以減少掉毛的機會,過敏的人可以嘗試過敏噴劑,舒緩過敏症狀。 黴菌:冷氣機內除了塵蟎,也有很多黴菌,這些黴菌會散發毒素造成過敏,嚴重的話會讓人生病,所以如果注意到房間或室內有霉斑,不要猶豫,趕快打掃乾淨。 細菌和病毒:不論是人類或是動物,身上都有可能沾上病毒和細菌,一旦帶進室內,有些病毒和細菌會隨著冷氣在空氣中流動、散播,例如流感(Influenza)、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 汙染:空氣汙染也是過敏的元兇之一,可能會造成咳嗽、氣喘,甚至傷害到肺部功能,可以在室內加裝空氣淨化機,或是放一兩盆可以淨化空氣的植物,例如吊蘭或黃金葛。 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會散發出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會透過空氣流通傳播。

總結來說,夏天得到流感的機率比冬天低很多,但是感冒、過敏也不能隨便輕忽,特別是本身免疫力低、新生兒或是老年人,要小心感冒的併發症,尤其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一定要去看醫師。

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與其他癌症一樣,胃癌(Stomach cancer)之所以會發生,要歸因於基因的突變。幫助細胞生長和分裂的基因被稱為致癌基因(Oncogenes),幫助控制細胞分裂或在適當的時間讓細胞死亡的基因則被稱為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又稱腫瘤抑制基因)。當DNA的變化導致致癌基因被啟動,或是抑癌基因的基因被抑制的話,就容易引發癌症。換而言之,胃癌和異常的細胞增生凋亡有密切的關係,本文將剖析胃癌原因與風險,以及預防胃癌的撇步。(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提醒,只有少部分的胃癌是因遺傳性基因突變所造成,大多數的基因突變的因素,還是由後天環境引致,包括以下介紹的胃癌風險因子。(胃癌症狀不只肚子痛,更多症狀請參考: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早期症狀及早治療) 胃癌的原因與癌前徵兆

迄至目前,胃癌原因仍不明,專家學者只能推斷其為多重因子的過程,尤其要注意的風險有像幽門螺旋桿菌、肥胖症(Obesity)、紅肉、抽菸、喝酒等。目前研究發現有三個胃癌發生前的常見疾病徵兆,如下:

指身體缺少或沒有胃腺體,且會有胃發炎的反應,這通常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或自體免疫反應的因素,意指免疫系統攻擊胃壁細胞。此病況進而將形成惡性貧血,或其他胃病和胃癌。 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是指胃壁細胞被類似腸壁細胞替代的情況,有此病況的患者通常也會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其可能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聯,但真正的致癌原因和過程仍尚未被確定。 食物產生化學異變

有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將一些食物成分轉換成能使胃壁細胞 DNA 突變的化學物質。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有的食物能助減低胃癌風險,例如富含抗氧化效果的蔬果,而有的食物卻會提高胃癌風險,如醃製肉。 胃癌的風險

伊朗沙希德 ‧ 貝赫什蒂醫科大學(Shahid Beheshti University )輔助醫務科學系指出,雖然胃癌被普遍認定為因接觸幽門螺旋桿菌或致癌物後,所引致的緩慢發病過程,但不能忽視的還有潛在的風險因子。

有的風險因子可以控制,有的卻不能控制,若生活中接觸或符合了很多風險因子,也不代表一定會得胃癌;反之,有的人沒有接觸或符合風險因子,但還是不幸罹患胃癌。

可能的因素如下:

男性的胃癌風險比女性來得更高。 年齡 50 歲以上

美國癌症協會指出,50 歲以上的人罹患胃癌的比例,比 50 歲以下的增加許多。多數的胃癌患者年齡介於 60~80 歲之間。

血型 A 型

根據研究,A 型血的人與 AB 型、O 型血的人相比,罹患胃癌的風險略高,研究發現 A 型血的人更容易被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簡稱 H.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腸道型胃癌和遠端胃癌,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也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此細菌感染佔了胃癌病例有約四成。但其實,對多數人來說,H. pylori 並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只有少數長期感染的病例中,才會引致發炎、胃潰瘍,以及胃壁的癌前病變。(建議閱讀:如何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症狀、原因和治療)

另要注意,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會導致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亦一種胃淋巴瘤,這進而會提高胃腺癌的風險。 高鈉飲食和肥胖症

在飲食方面,高鈉飲食和加工肉,包括煙燻食品、鹹魚和肉及醃菜,都會提高胃癌風險;相較下,攝取各種原形蔬果能降低其致癌風險。尤其 BMI(Body Mass Index,也稱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和患有肥胖症的人要留意,其會提高罹患賁門癌(Cancers of the cardia)的風險,賁門癌和胃癌一樣,均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 抽菸喝酒

不管是哪一種癌症,很多都和抽菸脫離不了關係,其中當然也包含了胃癌與賁門癌。美國癌症協會指出,抽菸者罹患胃癌的機率相當於一般人的一倍。至於喝酒,雖然它和胃癌沒有直接有關連,但卻是疾病惡化的因子,若抽菸又喝酒,胃癌風險會提高五倍。(抽菸致癌要當心,請讀: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化學工廠相關職業

某些職業的員工,長期暴露於某種化學物質,會提高胃癌風險,應注意的包括像煤、鉛、金屬、橡膠、石綿等製造產業。 惡性貧血

除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當胃壁細胞無法正常製造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將導致維生素 B12 缺乏,影響身體的紅血球產製,進而造成惡性貧血,並提高胃癌風險。 胃息肉

一般上,大部分的胃息肉並不會提高胃癌風險,但要小心腺性息肉,或作腺瘤,這類息肉有時會變成癌症。

胃皺褶極度肥厚病變

也叫蒙尼柴爾病(Menetrier disease),指胃壁的皺褶過大,進而導致胃酸分泌很低,但由於此疾病很罕見,目前仍不知它對胃癌風險有多大的影響。 EB 病毒感染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通常被稱為 EB 病毒,可發現於 5~10% 的胃癌患者身上,這類患者的癌症病況發展會較緩慢、不太具攻擊性,以及癌細胞擴散機率偏低。此外,EB 病毒會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且和有些淋巴癌有某種關聯,但仍不清楚它是否會導致胃癌。 CVID 症候群

患有一般變異性免疫缺乏症(Common Variable Immuno Deficiency,簡稱 CVID)的人無法製造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容易被病菌感染,並衍生其他健康問題,包括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胃淋巴瘤,以及胃癌。 遺傳性癌症疾病

若有人的一級直系親屬是胃癌患者,其罹患胃癌的風險也會提高,包括以下遺傳性癌症疾病和基因。 遺傳性瀰漫型胃癌 家族性腺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症候群(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又稱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考登病(Cowden disease) 乳癌(Breast cancer)基因 BRCA1 和 BRCA2

胃癌預防

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預防胃癌沒有捷徑,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減低和避開其風險因子,以下列出五點供民眾參考。 在飲食選擇上,多吃各種蔬果和全穀物,並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A、維生素 C 及纖維,但美國癌症協會提醒,葡萄柚會改變血液水平,影響某些藥物治療的效果,請患者在吃前諮詢專業健康照護人員。另外,要少吃高鈉、紅肉、加工肉、煙燻及醃製食品、加糖飲品等。 在食物保存層面,請用冰箱正確冷凍或冷藏食物,若食物開始散發異味,千萬別吃,應立即丟掉。 酒精要少喝,或完全戒酒;抽菸的人請戒菸,對於戒菸有困難請向專業醫師尋求幫助。 保持身體活躍,並維持健康體重,若體重超重或有肥胖症,可以和醫師討論如何有效減重,以每個禮拜減一公斤為標準,逐步達成設定之體重目標。 有必要的話,遵照醫師建議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包括有:血液檢測、內視鏡生檢,以及尿素呼氣試驗。另要注意,阿斯匹靈和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或能降低胃癌風險,但它會導致嚴重胃腸出血,因此多數醫師並不建議單為降低癌症風險使用。

肺癌末期的治療方法與存活率

肺癌末期的治療方法與存活率

當肺癌(Lung cancer)開始轉移或擴散,亦指到了肺癌末期的階段,而若當癌細胞侵入肋膜,則會造成肋膜積水。由於肺部結構很大,加上肺癌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有的患者在初診就已經是肺癌末期,或於治療後又復發,本文將探討肺癌末期的基本觀念,包含肺癌末期治療與症狀控制的可行方法。

肺癌轉移與肺癌局部末期

所謂的肺癌局部末期,其實就是說明肺癌細胞已擴散,但仍在肺部周圍的細胞組織,包括像胸壁或肋膜。至於肺癌轉移,乃指肺癌已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所以也叫做轉移癌或二次癌症。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資料,並不是每個肺癌都會轉移,但若發生肺癌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有以下幾個。 鄰近的淋巴結 其他肺部部位或另一個肺 腦部 骨頭 肝 腎上腺

肺癌末期存活率

論肺癌末期存活率,想必很多患者都很想知道,特指肺癌的後續變化,以及治療方可採取的策略。不過,因為每個人的肺癌病況不同,建議還是請教醫師,他們才是最了解關於患者狀況與肺癌的專家。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依據癌細胞轉移擴散的距離做分類,計算從肺癌出現轉移,到肺癌第四期時出現遠端轉移的五年存活率約為: 非小細胞癌 鄰近轉移:35% 遠端轉移:6% 小細胞癌 鄰近轉移:16% 遠端轉移:3%

當被診斷肺癌末期時,可能會感到驚嚇又沮喪、焦慮和不知所措,這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但也請別太過悲傷或焦慮,其實很多人在進一步了解自身肺癌病況後,反而會覺得更容易調適。大家在諮詢醫師時,可了解以下四個層面: 肺癌診斷目的 肺癌病況預估發展 肺癌治療的選擇 肺癌治療如何幫助

肺癌末期治療方法

通常肺癌到了末期都無法被治癒,肺癌末期治療僅只能幫助改善症狀,減緩癌細胞擴散的速度,藉此控制肺癌,並提升生活品質。患者或會接受同為肺癌早期的治療,有的則作緩和療護,以下舉出三個肺癌末期治療。 標靶治療

一般用作肺癌復發或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以下簡稱 NSCLC)末期的治療,標靶治療的功能多為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則仍處臨床試驗階段,根據澳洲維多利亞癌症協會(Cancer Council Victoria)的資料,此治療目前有以下兩種常見的肺癌相關基因突變因子。 EGFR 突變(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中文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 ALK 突變(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中文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但過不久,癌細胞可能會對該標靶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因此醫師會給予另一類靶治療藥物,這也被稱作二線用藥。相較於化療藥物,標靶治療副作用並不多,但仍要注意,包括像噁心、腹瀉、嘔吐、痤瘡類皮疹等其他皮膚變化。 免疫治療

藉由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症,免疫治療或對 NSCLC 有治療效果,好比說,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可解除肺癌細胞於免疫細胞上所設的「限制」,進而使免疫系統能全力攻擊肺癌。

請注意,免疫治療藥物和化療不一樣,其副作用會因影響之器官有別,但可能會有像呼吸急促和腹瀉的症狀。

(同場加映:癌症免疫治療與其副作用) 緩和治療

為緩和療護的一環,目的為控制癌症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不是治療癌症,其可於肺癌末期的任何階段使用。若於初診發現已為肺癌末期,或治療後肺癌復發,醫師或會討論緩和治療的需要性,以舒緩肺癌症狀,像是疼痛或呼吸急促,同時減緩肺癌擴散速度,治療面向可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

如果有肋膜積水的狀況,醫師可能會給予胸腔穿刺術,以排掉肺部的積水。

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在一段感情中,有時後總是會遇到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有人說這是「為愛瘋狂」但也有可能只是心理疾病的徵狀。本文將為您介紹和愛情相關的四個精神疾病、症狀和治療方式。

1. 愛情強迫症(Obsessive love disorder,簡稱OLD)

許多熱戀期的情侶,都喜歡時不時在社群網站上放閃,常常膩在一起,然而,如果有一天對方突然出現整天查勤、疑神疑鬼,並無時無刻都想看到對方,甚至會因為戀愛,無法維持和家人朋友的關係,而造成另一半莫大的壓力;這樣子的保護慾、控制慾或占有慾太強,很可能是因為得了愛情強迫症,而超越了界限。愛情強迫症其實並不常見,不過會伴隨其他心理疾病,例如B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同出現。愛情強迫症的症狀包含: 對另一半有強烈的迷戀。 想要完全佔有另一半,且付諸行動。 過度保護另一半。 容易忌妒另一半與其他人交際來往。 自尊心非常低。 不喜歡被拒絕,所以如果在一段關係破裂之後,可能還會持續傳訊息、打電話給原本的伴侶。

治療愛情強迫症需要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例如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抗精神病藥劑及情緒穩定劑等。另外,因為極有可能是童年的創傷,或是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導致愛情強迫症,所以心理治療大多會建議家人陪同。治療的方式包含: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遊戲治療法(Play therapy) 談話治療(Talk therapy) 2. 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

雖然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還未承認發生在成人身上的依附障礙,但依然有許多心理醫師認為,孩子在18個月大時所呈現的依附型態(Attachment Styles),除了可能影響到往後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到談戀愛的方式。造成兒童依附障礙的原因有下列這幾種: 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 家暴、虐待 6個月大至3歲期間和照顧者分離 照顧者不固定

倘若在嬰兒時期,小嬰兒沒有和照顧者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可能會因為依附型態發展不齊全,而變成依戀障礙。而依戀障礙的患者可能有以下2種戀愛模式:

避免過度親密的關係:自我倚賴(Compulsive self-reliance)、缺乏信任感、易怒、害怕親密接觸。 極易焦慮並四處討好人:固執、缺乏安全感、容易忌妒、佔有慾強。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依附類型還是有健全發展的機會,所以如果有依戀型障礙的人,可以透過諮商,或是和擁有健全依附型態的人交往,獲得改善。 3. 關係強迫症(Relationship OCD,簡稱ROCD)

關係強迫症分成兩種形式:

關係型(relationship-centered):即使跟對方相處很愉快,但依然反覆懷疑自己是不是跟「對的人」在一起,懷疑自己感情的真實性,並且會極力想找出證據,證明自己做出對的決定。 伴侶型(partner-focused):過度在意伴侶的外表、行為、個性,且不斷地跟別人比較。

關係強迫症的症狀,有時會和個人問題(例如:焦慮、情緒)又或是情侶之間的問題,例如:性功能障礙有關。關係強迫症的症狀也可能和其他類型強迫症的症狀同時發作,因此大多會採取認知行為治療。 4. 情愛妄想(Erotomania)

除了情侶之間的感情之外,也許我們平常會聽到有些粉絲自稱是「某某老婆」,如果只是粉絲開開玩笑,倒還無傷大雅,但根據DSM-5的定義,如果某個人過度妄想和另一個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或是和名人談戀愛,那有可能就是得了情愛妄想,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的被愛妄想症,屬於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的其中一種。

其中,女生患上情愛妄想症的比例比男生高,但不代表男性不會有情愛妄想症。1981年行刺美國雷根總統的小約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 Jr.)就是知名的案例,當時欣克利瘋狂迷戀好萊塢女星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聲稱刺殺雷根總統是為了引起茱蒂佛斯特對他的注意。要治好情愛妄想症並不是不可能,除了服用藥物,還需要加強社交能力訓練、幫助他們認清現實,但如果嚴重到影響人身安全,就需要接受住院治療,讓患者遠離任何「可能愛上」的人事物。

菊花

菊花

菊花有哪些用途?

菊花是一種植物,人們將它做成一種藥,可用來治療以下症狀:

胸痛(心絞痛,也稱狹心症 Angina) 高血壓(Hypertension)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發燒、感冒 頭痛、暈眩 腫脹

若與其他草藥一併服用,菊花可以用來治療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夏季時,菊花茶在大陸的華南地區,是很受歡迎的清涼茶飲。

菊花的功效原理

關於菊花的藥用功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支持與證明。如果您有相關問題,請諮詢您的草藥醫師或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菊花對通往心臟的血流是有幫助的,也會提高身體對胰島素(Insulin)的敏感度。 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如果有下列的情形,請先諮詢您的醫師、藥師或草藥醫師: 正值孕期或哺乳期:如果正在懷孕或哺乳,應該只服用醫師建議的藥物。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包括不須處方、坊間購買的成藥或指示藥物。 對任何含有菊花的物質過敏:或者對其他藥物、草藥過敏。 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生理系統失調,或有其他任何健康狀況。 對某些物質過敏:例如特定食物、人工色素、防腐劑,或動物過敏。

相較於藥品的規範,草藥的相關規範沒那麼嚴格。目前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草藥的安全性,但無論如何,服用草藥營養品,益處必定要大於其風險才可使用,所以請先和草藥醫師或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使用菊花安全嗎?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充分的資訊可以讓人完全了解,服用菊花是否絕對安全。 特別注意事項與安全警告 懷孕與餵哺母乳:如果您正值懷孕或是餵母乳期間,請注意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可靠的資訊指出服用菊花是安全的。為了您的安全起見,懷孕、餵母乳時,請避免服用菊花。 對植物過敏:菊花是菊科/地錢辭族科的一種植物,如果有人對同一科的其他植物過敏,那可能也會對菊花過敏。屬於同一科的其他植物還有:豬草、萬壽菊、雛菊等。如果您對菊花會過敏,在服用前,請先告知草藥醫師、醫師和藥師。

使用菊花的潛在副作用

菊花很有可能會導致皮膚對陽光日照特別敏感,在戶外時,請記得做好塗抹防曬乳液,特別是如果您的膚色較為白皙,更是如此。

菊花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會產生副作用,有些副作用並沒有在上面列舉出來。如果您還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草藥醫師或醫師,以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使用菊花的潛在交互作用

菊花可能會與您正在服用的藥物或醫療情況,產生相互影響,在服用之前,請先諮詢您的草藥醫師或醫師。 建議用量

上面提供的資訊並不能作為專業醫師囑咐的替代品。在服用菊花之前,請先諮詢您的草藥醫師或醫師。 一般使用量是多少?

每位病患服用菊花的劑量都不一樣,要服用多少劑量,是根據您的年齡、健康狀況,還有一些其他情況而定。草藥並不是絕對安全的藥物,請諮詢您的草藥醫師或醫師,以確定合適的服用劑量。 製成品的類型

菊花的製成品因劑量不同,有下列各種形式: 密封膠囊的菊花萃取液 菊花液體萃取液 菊花藥用補給滴管 菊花精華液 菊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