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行屍走肉是真的?有一種極罕見的疾病,叫做行屍症候群(Cotard’s Syndrome,或稱虛無妄想症後群),如名稱所述,病人雖然看似很健康,但他們卻相信自己已經死了,也有病例認為他們得著永生了。此病一般伴隨著重度憂鬱和精神性異常等症狀,且病患的狀況可能各不相同,以下是行屍症候群的3個真相。

(同場加映:深夜悲傷失眠~高功能憂鬱症纏著你嗎) 1. 症狀愈發嚴重 最後認不清自己

一開始,行屍症候群的症狀只是憂慮及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程度,並且人會容易陷入失眠(Insomnia)、常常感到疲倦、產生幻覺,同時對生活日常和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當症狀愈來愈嚴重時,病人將開始表現出虛無主義(Nihilism)的思想,不論是對於世界,或是自己,他們都認定為不存在的東西。

有的病患會衍生出選擇性的虛無思想,像是覺得身體中的某個部位或器官消失,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且可能因此而不再顧及身體衛生、不認得自己和別人的長相,以及有自殘或自殺的行為。

(同場加映:自殺徵兆不明顯?決意尋死只需10分鐘)

2. 精神病是關鍵 病因卻仍是謎

直到今天,行屍症候群的原因仍是個謎,但按照年齡的分層及精神狀態,它存在一些可能因素,包括精神性憂鬱(Mental depression)、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或稱雙極性情感疾患)、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又稱多種人格障礙)、僵直症(Catatonia)等等。

此外,有的精神性狀態也會提高行屍症候群的風險,列舉如下: 偏頭痛(Migraines)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簡稱TBI) 腦瘤 失智症(Dementia) 癲癇(Epilepsy)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中風(Stroke)。

3. 腦部就像植物人 電擊治療最有效

以一位病患的腦部掃描分析為例,比利時烈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神經學教授史蒂芬勞里(Steven Laurey)指出,其腦部運作異常的低,接近植物人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因此,多數行屍症候群病例會以重度憂鬱的方式給予治療,其中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其帶有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噁心,甚至失憶。

根據病人的狀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但考量到病患的安全,一般會建議採用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情緒穩定劑、抗抑鬱劑,或其他抗精神性藥物。要有效地根治行屍症候群,請先找專業醫師確認病人的症狀,然後再商量最低風險的治療策略。

(同場加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玉桂

玉桂

玉桂的基本概念

玉桂是由一種名為玉桂的常綠喬木的樹木內皮製成,廣用於食品及飲品的調味,服用玉桂有助於治療以下病症:

糖尿病(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驅蚊 食慾不振 肌肉、胃痙攣 脹氣 噁心、嘔吐 腹瀉 一般感冒 勃起功能障礙 尿床 關節疼痛 更年期症狀 經期不適 胸痛 高血壓 腎臟病(同場加映:認識腎臟病) 癌症(同場加映:認識癌症

玉桂的功效原理?

關於玉桂的功效目前研究尚不充足,因此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草藥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然而,一般認為玉桂所含的羥基查耳酮(Hydroxychalcone)及類似化學物質似乎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玉桂所含有的化學物質能活化血漿蛋白以增加血糖負載量,這些效果都能讓糖尿病患者用來控制血糖。玉桂亦含有能抵抗細菌、真菌的化學物質桂皮醛(Cinnamaldehyde),或可用來抑制某些實質固態瘤的細胞增長。 玉桂的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若有下列狀況請先向您的醫師或藥師諮詢: 您正在孕期或哺乳期中;因為當您正在懷孕或哺乳時,應該只服用醫師指示的藥物。 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 您對玉桂、其他藥物或其他草藥的任何物質過敏。 您目前有其他疾病、病症或病情。 您有任一類型的過敏,如:食物、染料、防腐劑或動物…等過敏。

相較於對藥品的規範,草藥的規範較不嚴格,尚須更多研究佐證其安全性。使用之前,請先確保服用的好處大於風險,建議諮詢草藥醫師或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使用玉桂安全嗎?

短期外用塗於皮膚上、食用一般使用量,或把玉桂當成藥物連續服用不超過4個月都是安全的;但長期大量食用玉桂則有安全上的疑慮。

特別注意事項

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 : 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能證明玉桂對懷孕或哺乳中婦女的安全性,因此最好儘量避免使用。

兒童 : 13~18 歲青少年每日可服用一公克玉桂,連續不超過三個月適量的口服玉桂是安全的。

糖尿病 : 玉桂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過若攝取超過一般使用量時,請監控血糖值及觀察是否出現低血糖(Hypoglycemia)症狀。

肝臟疾病 : 玉桂所含的一種化學物質可能會傷肝,若患有肝臟方面的疾病,請勿攝取超過一般使用量。

手術 : 玉桂具有降血糖的效果,可能影響手術中或術後的血糖值,因此在手術前兩週請停止食用玉桂。 使用玉桂的潛在副作用

玉桂含有大量的香豆素(Coumarin),可能導致肝臟疾病惡化;而對香豆素敏感的人來說,外用於皮膚上時,有時可能導致紅疹或皮膚過敏反應。

並非所有人都會經歷這些副作用,可能有些副作用未列出,若對副作用有任何疑慮,請洽詢醫師。 使用玉桂的潛在交互作用

玉桂可能與您的其他身體狀況或您正在服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前請先諮詢您的醫師或藥師。 可能與玉桂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如下:

降血糖藥物:玉桂及降血糖藥皆有降血糖的功效,兩者並用可能導致您血糖過低,請密集追蹤您的血糖,必要時可能必須調整您的降血糖藥的劑量。

糖尿病藥物包括:格列美脲(Glimepiride)、格列本脲(Glyburide)、胰島素(Insulin)、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等藥物。

肝毒性藥物:服用大量玉桂可能傷肝,尤其是已罹患肝病的患者,若同時在服用肝毒性藥物則更可能傷肝。

常見較傷肝的藥物有: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胺碘酮(Amiodarone)、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異煙肼(Isoniazid,INH)、氨甲蝶呤(Methotrexate)、甲基多巴(Methyldopa)、氟康唑(Flu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紅黴素(Erythromycin)、苯妥英(Phenytoin)、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 玉桂的建議用量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使用前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草藥醫師。 玉桂的一般使用量是多少?

玉桂的服用劑量會根據年齡、健康和其他情况而有所不同;而且使用並非完全沒有風險,因此在服用前請向您的醫師或草藥醫師詢問您的適當劑量。 玉桂的製成品類型? 生玉桂 生玉桂粉 玉桂粉膠囊

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稱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會造成慢性且反覆的發炎。炎症性腸病又有分很多種,影響的部位也不太一樣。本文除了介紹它的類型,也會介紹它的常見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類型和影響部位

兩種最常見的炎症性腸病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結腸的俗稱就是大腸)。克隆氏症除了和潰瘍性結腸炎一樣,都會侵犯結腸;但克隆氏症也會傷害到迴腸,也就是小腸的最末段。根據發炎的部位,以及症狀的嚴重程度,潰瘍性結腸炎又可以再分成以下更多種:

潰瘍性直腸炎(Ulcerative proctitis):這是最輕微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炎的部位通常是肛門附近。 直腸乙狀結腸炎(Proctosigmoiditis):發炎的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位於結腸末端)。 左側結腸炎(Left-sided colitis):發炎部位從直腸到乙狀結腸、降結腸。 全結腸炎(Pancolitis):影響整個結腸。 嚴重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猛爆性結腸炎,這種罕見的結腸炎會影響整個結腸。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哪些徵兆與症狀?

腸道內層發炎過久,就會變成潰瘍,使腸壁失去處理食物、廢棄物,與吸收水分的能力,進而導致腹瀉、腹痛,以及血便。炎症性腸病的症狀,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隆氏症,都有時明顯,有時沒有任何跡象。但若有症狀,以下是可能會發生的事:

腹痛、痙攣、抽筋 噁心、嘔吐 腹瀉 直腸出血 不自覺體重減輕 發燒、疲勞倦怠 食慾降低 身體其他部位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如眼睛、皮膚與關節。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躁症不同!

而上述的這些發炎性腸道疾病,很容易和腸躁症(或稱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混淆。它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因為發炎而造成,後者則是因為腸壁異常收縮而造成。

認識胃癌

認識胃癌

胃癌的定義

胃癌泛指原發於胃部的惡性腫瘤(癌症),而胃癌病人中有九成以上都是由胃黏膜細胞病變的胃腺癌(Adenocarcinoma),因此我們常稱的胃癌都是指胃腺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2018年資料顯示,胃癌是第六大常見癌症,但造成的死亡數卻是第三高,死亡率近八成,即便在美國及歐洲,胃癌的五年存活率也僅有 25~28%。

由於食物保鮮儲存方法顯著改善、民眾飲食衛生觀念提升,台灣的胃癌發生率至 1998 年起已下降四成,儘管如此,據 106 年衛福部癌症登計報告顯示,胃癌仍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位,死亡率第八,男性胃癌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兩倍。

胃癌的分類與分期

胃癌主要依腫瘤類型作分類,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胃癌還可依組織學和侵犯深度分類。

1. 根據腫瘤分類 胃腺癌,占九成以上 胃腸道基質瘤 類癌(Carcinoid tumor) 其他罕見類型,如:小細胞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和惡性平滑肌瘤等

2. 根據組織分類

腸型(Intestinal type) 瀰漫型(Diffuse type)

3. 根據嚴重程度 早期胃癌 非早期胃癌 胃癌分期

胃癌主要會先從胃黏膜發生,再根據癌細胞入侵組織的嚴重程度,分為零到四期,胃的組織有四層基本構造:

黏膜層(Mucosa layer) 黏膜下層(Submucosa layer) 肌肉外層(Muscularis external) 漿膜層(Serosa)

認識胃癌 胃癌的危險因子及預防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以下因素都有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性別、年紀、種族、血型 肥胖(BMI > 25) 抽菸 飲食缺乏水果及蔬菜 高鹽飲食和經常食用煙燻食品 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 胃部長期發炎 家族有胃癌病史 特定類型的胃部息肉 胃淋巴瘤 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 長期暴露特定環境,例如長期在煤炭、金屬、橡膠業 曾接受胃部手術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胃癌患者高達九成曾感染幽門桿菌)

了解癌症的危險因子後,才可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除了遺傳性的因素外,我們可以做以下幾點來預防胃癌。 多吃蔬果 少吃醃漬食物 不吸菸、少喝酒 少吃煙燻和油炸食物 適度運動、避免肥胖 戒除傷胃飲食習慣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多壓力

胃癌的症狀與前兆

胃癌早期很少有症狀、且多與消化性潰瘍類似,導致發現時很常已是胃癌中晚期,是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過胃癌仍可能有以下前兆和症狀。 輕度噁心 食慾下降 飯後感覺胃脹氣 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適 長期胃食道逆流(GERD) 胃灼熱(Heartburn,俗稱火燒心)

中晚期胃癌症狀 血便 嘔吐 胃痛 吞嚥困難 腹水(Ascites) 體重突然減輕 黃疸(Jaundice)

以上症狀更常見於其他胃部疾病或急性感染,也常見於其他癌症,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未改善,就應前往醫院進行診治。 胃癌的診斷

一般會先經由醫師詳細問診,包括家族史、健康檢查報告、是否有明顯徵兆(腫塊或其他異常)、生活習慣、患者病史等,再以其他檢查來進行診斷,與一般胃部和食道檢查相似,並以病理切片檢查作確認,以下列舉常見診斷胃癌、以及追蹤是否出現癌細胞轉移(Metastasis)的檢查方式。 內視鏡檢查(胃鏡) 上消化道攝影檢查 CT 斷層掃描 腹腔鏡(Laparoscopy) 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簡稱 EUS)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簡稱 PET) 核磁共振造影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血液檢查

胃癌的治療

胃癌治療方式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取決於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痊癒後仍有可能復發。關於胃癌的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手術切除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簡稱 EMR)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化療)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 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hemoradiation)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注意事項 治療胃癌可能會有副作用 胃癌患者可能希望參與臨床試驗、測試新藥 胃癌患者能在療程前中後期參與臨床試驗 痊癒後仍需進行後續追蹤

送禮不想落俗套?送這些禮物給爸爸一個難忘父親節

送禮不想落俗套?送這些禮物給爸爸一個難忘父親節

父親節快到了,您準備了什麼禮物呢?蛋糕、領帶還是刮鬍刀?其實,不論送什麼,只要有心,爸爸一定都很高興,不過如果要送一個俗擱大碗的禮物,想必沒有什麼東西比爸爸的健康更重要、更有價值了,以下 Hello健康提供五個建議供您參考,讓爸爸父親節不只開心,更能健康活到老!

1. 要活就要動、鼓勵爸爸動起來

很多人都沒有運動習慣,但運動卻是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爸爸不排斥運動的話,可以送他一些運動用品,鼓勵爸爸動起來,例如:腳踏車、慢跑鞋,甚至一顆籃球等。

若老爸對運動興趣缺缺,則可以考慮購買健身課程,請教練安排最適合爸爸的訓練方式。如果能陪爸爸一起運動或是健走等,當然是最棒的方式。如果剛開始爸爸比較抗拒的話,那帶他去戶外踏青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原本就有規律運動習慣的話,那麼實用的運動配件,也是很好的父親節禮物,例如:可偵測心率的智慧手錶、藍芽耳機等。

2. 讓爸爸好好放鬆一下

爸爸總是將很多責任與壓力一肩扛起,身心都很緊繃,因此醫師提醒,放鬆相當重要,對身體或心理健康都很有幫助。想想有什麼禮物,能夠讓爸爸釋放壓力、好好放鬆一下。

運動是很好的方式,其他像是跟爸爸聊聊天、親自幫爸爸按摩或送爸爸去做 Spa,甚至買一套按摩椅,也是幫爸爸放鬆的好方法。 3. 腰圍要小於 90 公分別做「腹」爸爸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實際測量 1,153 位 18 歲以上過重的男性(24≦BMI<27),18~44 歲的腰圍超標率為 12%,45~64 歲為 54%,65 歲以上則高達為 83%,年齡愈大比例愈高。

女孩們,今晚不妨貼心地給爸爸一個擁抱,並乘機幫爸爸量腰圍,以雙手環繞爸爸的腰,以肚臍為中心,必須能以一手抓住另一手的手腕,如果無法抓到,代表爸爸的腹部可能太胖了。(雖然男生手臂可能較長,可能誤差較多,但還是可以給爸爸擁抱哦!)

腰圍若等於或大於 90 公分(約 35.4 吋),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未來很有機會演變成許多慢性疾病。中年發福的爸爸很常見,所以我們不僅要叮嚀爸爸動起來,更要注意爸爸的飲食習慣,遠離「腹」爸爸的稱號。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4. 陪爸爸定期做健康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做了嗎?很多爸爸會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況,身為子女的我們更要關心他的健康。其實政府提供 40~64 歲民眾每三年一次,55 歲以上原住民及 65 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免費的定期健康檢查。

但是,根據國健署 2017 年的資料顯示,全國雖有超過 188 萬人接受服務,但利用率最高的 60~64 歲族群,男性佔 32.9%;利用率最低的為 40~44 歲族群,男性更低僅 20.6%。幾乎所有年齡層的利用率,男性皆遠低於女性。因此,如果爸爸不知道這個消息,請趕快告訴他,並帶爸爸一起去健康檢查吧!

5. 給爸爸最棒的禮物其實就是你

其實天下的爸爸都一樣,不論收到什麼禮物,只要兒女在身邊,就心滿意足了,記得抽空陪陪爸媽,除了可以聊天紓壓,統計還顯示,和親友較親近的人,比起關係疏遠的人,有過半的機率會活得更長壽。

另外,也有半數以上的人表示,親友能幫助自己過得更健康和快樂。現在,就讓我們放下工作、放下遙控器,陪自己的爸爸聊個天吧!最後,別忘了跟他說一聲:父親節快樂!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手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上的聯繫或是跟朋友聯絡,都脫離不了手機的掌控,也因為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們,常常都年紀小小就開始使用手機,甚至有手機成癮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了解,小孩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造成的5個影響。

1. 影響親子的感情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或是其他原因,當小孩想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會選擇用平板或手機來當成小孩的保母,的確,小孩拿到手機或平板後,多半會安靜下來,但同時,這也代表手機剝奪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另外,如果習慣用手機打發小孩,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視力退步或其他問題時,想減少小孩使用手機的時間,孩子可能早已對手機成癮,無法脫離手機的掌控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家長對手機成癮,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會減少,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與不受關愛,逐漸不再跟父母溝通,有心事或是困難,比起告訴父母,孩子反而會選擇跟同儕或是網友討論,時間一久,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想補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補不回來。

2. 傷害小孩的視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小孩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1歲,約9成的兒童有自己的社群帳號,衛福部的調查也指出,幼稚園學童下課後使用手機的比例,竟然高達44.9%,也難怪台灣的近視人口居高不下。而且,手機發射的藍光,除了容易使眼睛疲勞不適外,也讓孩子的眼睛提前老化,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3. 影響孩子的睡眠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過低會讓人較難感覺到「愛睏」,孩子如果養成在睡前滑手機的習慣,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課精神渙散的惡性循環,缺乏睡眠也會減緩孩子的發育,所以如果想要孩子長高長壯的家長們,別再讓孩子晚睡和睡前滑手機了!

4. 造成孩子的姿勢不良

相信讀者們應該都知道「低頭族」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這些負面影響加諸在還在成長的孩子身體上,會有多大的危害,包括脊椎側彎、駝背、頸部痠痛等毛病,都可能因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不良姿勢,而一一找上門來。因此,除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外,也要特別叮嚀孩子,要以正確的姿勢來使用手機。 5. 減少孩子出門的機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的研究指出,現在的青少年走出戶外,進行社交活動或工作的頻率減少,包括:跟朋友聚餐、約會、旅行、打工等,手機裡的社交App,讓孩子不必出門也能夠跟朋友聯絡,而各式各樣的手機遊戲,以及YouTube上的影片,也讓更多孩子寧願待在舒適的家中,懶得出門活動。

此外,即便孩子在戶外活動,依然有相當高的機率使用手機,就像現在搭捷運時,幾乎8成的人都在滑手機,人們已經習慣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來跟人群保持距離,而孩子若早早就養成這種習慣,很可能會缺乏社交能力,懼怕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接觸。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如貧血(Anaemia)、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乳糜瀉(Coeliac disease,或稱粥狀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糖尿病(Diabetes)、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Glandular fever)、憂鬱症(Depression)、部分癌症和癌症治療等,都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另外,我們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失眠、不健康的飲食、壓力、老化等,也常常是造成疲勞的原因。雖然疲勞不會導致任何嚴重後果,它卻會讓你耗盡體力,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以下提供八個有效幫助你恢復體力、元氣,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

1. 少量多餐的飲食

有些醫師認為,吃東西可以改善疲勞情況,他們建議每天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取代份量較多的三餐。事實上,吃東西是提升你每天活動所需要能量的好方法。

2. 補充適當適量維生素

魚油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能幫助你提升警覺性。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吃更多富含營養素的健康食物,可以獲得更多活力、能量,並幫助減少疲勞,不容易精疲力竭。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3. 喝大量開水

經過實驗證實,身體脫水會降低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脫水會失去體力,身體也變得無法正常運作,同時也很容易導致疲勞,特別是從事勞力活動工作、運動量大的人,更是如此。每天至少飲用兩公升的水,能減少疲勞的可能,並回復身體需要的能量。 4. 提早就寢好好睡

失眠是造成疲勞最常見的主要因素,對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7小時睡眠,隔天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醫師一般都會建議大家提早就寢,才能有完整、充足的一夜好眠。此外,白天時午睡,有助於提升精神,讓工作績效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不要超過 30 分鐘,否則會導致夜晚時不容易入眠。

5. 適當減重有活力

體重愈重,從事任何活時消耗的能量也愈多。過多的體重也會對心臟產生壓力,讓人容易感到疲勞。因此,減輕體重、保持健康身材,可以讓你感到更有活力;均衡健康的飲食、保持心態健康有活力,以及規律運動,都是減輕體重的方法。

6. 避免酒精 咖啡因與菸

常喝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抽菸等習慣,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它們會快速消耗體力,造成頭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請你最好遠離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與抽菸,尤其是用餐前、睡覺前更應該如此。一旦遠離這些東西,你會發現健康情況獲得改善,比較不會疲勞,專注力也會提高許多。 7. 減壓提升身體能量

生活中的壓力會消耗大部分能量,你可以藉由瑜伽、上健身房、聽音樂或閱讀,做些讓自己舒緩、有深呼吸放鬆功效的活動。避免從事會增加壓力,或減少能量的活動。 8. 接受心理治療

有些治療,如: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以有效改善疲勞情況。如果疲勞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請你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改善情況。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早上運動前吃還不吃?國外研究這樣說

早上運動前吃還不吃?國外研究這樣說

在繁忙的上班日,你會選擇在什麼時候運動呢?許多人為了避開下班後的運動人潮,會選擇在大部分人還在夢鄉時出門運動,但是,究竟要先吃飽再運動,還是運動完再吃早餐比較好,每個人抱持的看法可能不相同。本文將介紹國外研究的新發現,不吃早餐運動可能有助於減肥以及降低罹患糖尿病(Diabetes)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機率。

不吃早餐有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研究當中,來自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研究者,挑選了有肥胖(Obesity)問題且習慣久坐的男性做為研究對象,並將他們分成「先吃早餐再運動組」跟「運動完再吃組」,為了讓實驗結果更加準確,在為期6週的研究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都進行中等強度的腳踏車騎行運動,晚餐則都在晚上8點前就食用完。

研究人員發現早上空腹運動的組別,比起在運動前吃早餐的組別,多燃燒了2倍的脂肪,但即便如此,這2組人馬在6週之後,並沒有產生明顯的體重差異,取而代之的是,早上空腹運動的組別的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變好了。這代表胰島素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體內的血糖,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心臟病。

不吃早餐有助燃燒身體脂肪

該研究也發現,運動前不吃早餐,人體內的胰島素濃度會下降,因為從前一天晚上8點之後就一直沒有進食,在身體內血糖濃度不高的情況下,胰島素也就沒有必要分泌過多,而此時運動所需的能量來源,多會來自於脂肪組織。

雖然前面提到,研究結果顯示2組並沒有產生明顯的體重差別,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也間接說明提升想要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跟減肥並沒有絕對的關聯。 習慣才能持之以恆

此項研究指出,運動後吃早餐有助於脂肪燃燒,但是由於實驗對象皆為男性,也缺乏其他年齡的人群參與實驗,因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早上運動前吃不吃早餐,對人體有沒有確切的影響。

比起減肥,也許有更多人決定早上是否空腹運動,取決於他們的生活習慣或是運動感受,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選擇到公司再吃早餐比較方便;有些人則覺得不先吃點東西,沒有足夠體力進行比較高強度的訓練時,可能力不從心,甚至出現頭暈的情形。因此,與其強迫自己改變吃早餐的方式,也許順著自己的意,更加有助於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就像我們都知道,每天運動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是現實生活總是需要一些妥協,找到自己的運動步調,並且堅持執行,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不吃早餐運動的注意事項

如果您選擇在一大早空腹運動的話,以下2點可以幫助您提高運動所帶來的好處: 多喝水很重要:在運動前、中、後都要適度的補充水分,除了可以降低飢餓感外,也能補充運動所流失的水分, 運動後趕快進食:運動後15~30分鐘之內進食,除了可以馬上補給肌肉所需的養分外,也能避免身體維持在空腹的狀態過久。在食物的選擇上,建議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比例為4:1,有些人可能為了減肥而對碳水化合物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這樣反而不利於肌肉生長。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什麼是遠距醫療照護?

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的病患不便取得醫療服務或資源的問題,以及節省通勤看診所需花的時間,市區醫院開始引進了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的技術,目的是讓病人即使不用到醫院也可以與醫師及其專業團隊做即時諮詢。本文將介紹關於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和遠距照護(Telehealth)的功能及對癌症看護的幫助,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遠距醫療照護的定義和目的

事實上,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並非一個新的醫學概念,它最早於 1950 年代末期就已經出現,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精神病學研究所(Nebraska Psychiatric Institute)和美國諾福克州立醫院(Norfolk State Hospital)當時透過電視連線進行精神病的諮詢。後來,很多醫院陸續將此技術廣泛運用在中風和加護病房的照護與監督,進而省下了病人或醫師可能會因交通而錯失的黃金治療時間。

簡單來說,遠距離醫療與遠距離照護是透過結合通訊技術、電腦科技、醫療器材和專業技術,達到讓醫師與患者遠距離互動、問診與診斷,不受地理區域限制,以下將做定義和解釋。

遠距醫療:屬遠距照護的環節,透過科技預約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看診,目的在提供給患者醫療照護。 遠距照護:也叫電子醫療(Electronic health,簡稱 e-health)或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簡稱 m-health),運用科技技術讓醫師與醫療團隊提供更多元的醫療照護服務,達到以下五個目的:  教導患者、醫療照護團隊關於新的診斷方法或新的藥物處方。 提供醫師及醫療專家一個資源共享與溝通協調平台,進而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提供患者營養諮詢,包含像營養食譜、解決體重問題。 提供患者心理諮商,包含像焦慮、憂鬱等等心理問題。 提供患者全人健康與幸福感的撇步及幫助。

三種遠距醫療照護的方法

由於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仰賴醫療科技和設備,所以醫師和病人也要有相對的科技使用配備,才能讓看診過程進展得順利。依照病人的健康狀況,院方可能需要一定功能水準的醫療技術和器材連線看診,甚至病人也可能需要就近到診所或醫療機構,以便讓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診斷。

當然,有些狀況仍需要患者親自到診,醫師才能診斷,例如做身體部位檢查和分析的時候。以下為三種常見的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科技運作方法: 用手機或電腦即時視訊諮詢。 運用遠端患者監護系統,監督患者的血壓水平。 透過患者健康管理網站,與健康照護團隊溝通與聯繫,包括傳遞訊息、獲得檢驗結果、接受的治療和藥物、預約下次的看診日期,以及其他相關疾病教導諮詢。

(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 遠距醫療照護的優缺點

遠端看診和健康諮詢,讓醫師可以留在醫療器材齊全的醫院或診所中,患者則可以待在家不需出門,這在應對如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樣的全球流行病來說尤其重要。以下列出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優點和缺點: 減低與控制患者和醫師在外可能受細菌傳染的風險。 建立更廣泛的醫師和醫療專家網路連結。 節省開車或坐交通工具的時間和開銷,包括坐車可能會有的情緒和壓力。 透過與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線上諮詢,避免白跑一趟,幫助節省醫療開銷。 透過遠端監督系統,醫療照護團隊能即時更新患者狀況資訊,提升患者照護的品質。 對於不方便出門或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患者,線上諮詢是最方便的看診方式。 缺點 身體檢查和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要患者本人親自到診才能進行。 患者和線上諮詢的醫師可能互不認識,若該醫師並不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恐造成治療的困難。 顧及個人隱私權,有些價值觀較保守的患者或醫師不願意使用科技線上諮詢。 若醫師對患者疾病狀況的不了解,可能會給予不必要的抗生素藥物,而亂吃抗生素恐置患者於健康風險中。 有的遠距醫療使用聊天機器人或電腦自動演算,其所給予醫療資訊的準確性仍受質疑。 由於是網路平台,因此可能會有網路資安或駭客犯罪等風險,讓患者的個人檔案洩漏。

(同場加映:藥物過量) 遠距醫療照護的應用

基本上,只要病人和醫師積極並且正確使用遠端醫療系統,相信治療成效將會大大提升。以下是五種遠距醫療照護應用功能: 患者健康查詢系統:比起用電子郵件傳達患者健康資訊,入口網站的安全系統會更有隱私保障性。而一般大規模的健康照護系統,其網站通常也會有針對患者治療提供相關的醫療專家聯繫方式。服務包括: 患者與醫師或護理師溝通,討論治療的選擇。 申請轉介預約、諮詢醫療專家。 線上診斷和監督患者身體問題。 申請藥物補給。 查閱健康檢測結果及過去看診的總覽。 預約看診,包含預約提醒事宜。 患者與家屬,或是健康照護者可上課,了解其健康問題,以及可做的診斷和藥物治療。

虛擬看診:有的診所會提供虛擬看診,指讓患者和醫師透過視訊進行診斷。另有一種虛擬看診是藉由線上問題系統,再由醫師或護理人員配藥,以及提醒在家照護應注意的事項,通常適用於小病。 遠端監督:運用醫療科技,醫師和醫療照護人員可以於遠端監督患者的健康,並不受距離的限制,以下舉出四種遠端監督種類。 透過網路或手機 App,患者可以上傳其最新健康狀態給醫師或醫療照護人員,像是血糖指數。 透過儀器測量,並用無線科技傳輸患者的健康資訊,包含血壓、血糖、肺功能等。 透過穿戴式裝置,患者的健康資訊將自動被記錄和傳輸給醫療照護人員,包含心率、血糖、肢體步態、姿勢控制、顫抖、身體活動,以及睡眠狀況。 透過在家監督儀器,可以偵測老人或失智症(Dementia)的日常活動變化或是意外,如跌倒。 醫師團隊溝通與協調:醫師若對患者的診斷或治療有疑問,可以透過視訊諮詢醫療專家,這能省下轉介預約醫療專家看診的時間,提高治療的效率。 個人健康紀錄:透過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以下簡稱  PHR)系統,醫師和醫護人員能即時知道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接受過的診斷、藥物治療及過敏等等,這尤其在緊急時刻至關重要。PHR 系統可由手機 App 使用,非常方便,其他健康監督 App 的功能還包括卡路里計算、身體活動紀錄等等。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遠距醫療照護適用任何癌症階段

論癌症患者及癌後的生活照護,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癌症中心的資料,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是很好的監督看護平台,不論是診斷階段、治療階段或結束療程,其都和見面看診沒有太大的區別。以下為此醫療科技對癌症照護的幫助,有任何疑慮請向專業醫師或醫療照護團隊諮詢了解: 藥物服用的自我管理。 三餐營養的建議。 關於新的治療和藥物的知識教導。 諮詢緩和療護醫療專家,以幫助改善身體症狀及副作用。 治療中間與治療後的檢測評估。 幫助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及戒癮。 基因諮詢。

(同場加映:認識癌症

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許多人小時候有睡覺一定要開燈的習慣,尤其是自己單獨一間房的孩子,父母通常會在孩子房間內放盞小夜燈,讓怕黑的孩子能夠睡得著,但您知道開著燈睡覺其實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嗎?本文將帶您了解為什麼開燈睡覺並不是個好選擇。

開燈睡覺容易產生4問題

睡覺時暴露在光源底下,會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阻礙人體進入深層睡眠(Deep sleep),尤其如果是日光燈這種掛在天花板直接照在臉上的光源,即便能忍受其照射入睡,仍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若是長期處於缺乏睡眠的情況,可能會引發以下症狀:

憂鬱(Depression):日光燈、3C產品的螢幕或LED燈泡,都會發散出許多藍光,長時間接觸藍光,除了對眼睛有傷害外,暴露在藍光底下,不佳的睡眠品質,容易造成心情不佳,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 變胖: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睡覺時暴露在光源底下會提高女性變胖的機率,例如:在電視螢幕亮起的情況下睡著。研究中也發現,小夜燈或非室內的光源,提高肥胖的機率不大。 罹患慢性病機率提高:如果長期在光源的照射下睡覺,可能會提高罹患高血壓(Hypertension)或糖尿病(Diabetes)等疾病的機率。 精神不濟:睡不好所造成的精神不濟的影響,許多人應該都有體會過,尤其是從事部分職業,如駕駛或工人等。這些工作的風險較高,也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因此,若是因睡眠不佳,工作意外發生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

光源調低來營造適合睡覺的環境

習慣開燈睡覺的人,要在全黑的環境下入睡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建議可以逐漸減低光源亮度或者購買紅色光的燈泡使用,因為紅光比起其他顏色的光線,對於人體睡眠的影響較小。此外,盡量在睡前一兩個小時就將室內的光源調低,營造出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並且選擇閱讀或冥想等放鬆心情的靜態活動,來代替滑手機或用電腦等會接觸藍光的行為,以利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入睡。

如果您只想小睡一下,開燈睡覺可以避免您睡得太熟,但能快速的補充體力,但也僅此而已,如果您想要獲得一個充足且品質佳的睡眠,把燈關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