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做這些才能遠離尿道炎

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做這些才能遠離尿道炎

尿道感染,俗稱尿道炎(Urethritis)屬於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簡稱 UTI)的一員。泌尿道感染包含腎臟、膀胱及尿道等器官感染發炎,通常是由於細菌進入泌尿道所導致。其中女性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遠大於男性,有些學者估計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病機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而且女性泌尿道感染在數年內都可能再度復發。以下就帶你了解尿道炎的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

尿道炎症狀與診斷檢查

女性容易泌尿道感染!做這些才能遠離尿道炎 尿道炎症狀

尿急 在膀胱或是下背部疼痛 排尿時有灼熱感 排尿時常常會有刺刺的感覺 晚上會起來小便 血尿 尿液混濁或是有惡臭

嚴重的病人,細菌往往會逆行性往上感染腎臟,發燒、發冷在這樣的患者常常會發生,同時有嚴重的背痛,特別是肋骨下會有嚴重的疼痛;但也有些病人是完全沒有尿道炎症狀。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在 4~8 歲中很容易發生尿道炎,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的尿道異常,特別以小女生較為常見。(延伸閱讀:尿尿好痛!為什麼會有尿道炎?)

那要如何判斷小孩有尿道炎?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不是有下列的情形來幫助判斷:

發燒 注意力不集中 小便有惡臭 小便中有血或黏液

有時侯小孩會發生下腹痛,如果有就必須要進行尿道檢查。 尿道炎診斷與檢查

尿道炎的診斷非常簡單,只要用一般的尿液檢查以及尿道評量就可以診斷出是否患有尿道炎。不同的是,有一些狀況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小孩有尿道炎、女性一年有兩次以上的尿道炎,或是男性有尿道發炎的情形,都會需要進一步檢查,深層的尿道檢查包括 X 光以及超音波檢查,以便找尋尿道是否有異常。 尿道炎治療方式

尿道炎可以利用抗生素有效的治療,大部份的抗生素都可以治癒尿道炎。尿道炎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避免慢性尿道炎的發生。但因為有些細菌菌株已經對特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所以如果在服用第一種處方藥物後,症狀仍持續,醫師可能會開另一種抗生素。一般的治療過程需要兩星期到三個月不等。

感染尿道炎的人的所有性伴侶也應接受治療,服用抗生素治療尿道炎的人在治療完成之前,也應盡量避免性行為。

【推薦閱讀】 泌尿健康 泌尿道感染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談到血壓,您可能會以為低血壓比起高血壓較安全,而且少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機會,但是持續的低血壓或血壓突然下降,嚴重可能會有致命危險,請務必注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低血壓?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血壓過低?就讓《Hello健康》來為你解惑!

低血壓標準為何?

血壓通常在夜間最低,在早上起床後漸升至中午前最高。若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或稍低,都還算正常。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動脈內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充滿血液時,動脈的壓力。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會讓人感覺暈眩無力。有些人常在低血壓範圍內,卻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需要治療。但若嚴重的話,會使流到大腦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將導致休克和死亡。

為什麼會有低血壓?常見的3種情況你一定要知道

低血壓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情況都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3種狀況: 1.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暈眩,好發在女性和年長者身上。變換姿勢時,通常心率會跟著升高、血管也會收縮以補充流至大腦的血液,但是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心率與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應,血液無法及時供給大腦,造成短時間眼前黑、暈眩的症狀。(推薦閱讀:姿勢性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2. 餐後低血壓

吃完飯後,大多血液會進入消化系統而使血壓降低,可能會頭暈甚至摔倒,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吃得多,血壓下降也較明顯,特別是吃高碳水化合物時,但高脂肪食物則無太大差異。透過減少血壓藥的劑量、餐前喝水,或吃低碳水化合物,皆有助減少不適症狀。(延伸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3. 神經反射性暈厥

長時間站立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血壓忽然下降而暈厥,好發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由於控制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功能異常,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常見的症狀包括流汗、臉色蒼白和噁心等。

若您時而感覺頭暈、視野模糊、噁心、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感到寒冷、面色蒼白、呼吸快又淺、脈搏微弱等,請務必盡快求診,因為背後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同場加映:懶得吃早餐? 小心變胖虛弱腦袋空)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可能使血壓過低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種較常見的低血壓原因,下列也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

懷孕:由於體內循環系統在懷孕期間迅速擴大,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生產後血壓通常會恢復到孕前狀態。 心臟問題:包括心跳過慢、心臟瓣膜問題、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等。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某些糖尿病等,皆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身體缺水會感到虛弱、頭暈和疲勞。嚴重可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現象,若過度使用利尿劑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身體脫水。 大量出血:如重傷或內出血等,會減少體內血液量,使血壓嚴重下降。當身體血液遭細菌入侵時,也可能導致血壓嚴重下降、器官與組織衰竭,發生敗血性休克。(推薦閱讀: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嚴重的過敏:攝取或觸碰到某些食物、藥物或昆蟲毒液等,皆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蕁麻疹、瘙癢、喉嚨腫脹和血壓下降等症狀。 缺乏營養: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體內紅血球不足,因貧血而導致低血壓。 正在服用藥物: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抗憂鬱藥物、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和心臟藥物等,都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關於更多低血壓資訊請參考: 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提醒您,若有血壓方面疑慮,請定期量血壓並到醫院檢查有無貧血。在勞動或運動時觀察自己是否容易比他人喘,若感覺有異請到心臟科檢查,若無異狀,可適度運動增進健康!

頭皮癢、頭皮屑掉不停?秒懂頭皮屑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頭皮癢、頭皮屑掉不停?秒懂頭皮屑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頭皮屑是不論男女都曾面臨的頭皮問題,容易讓人頭皮癢,不自覺想抓個幾下,一般而言,頭皮屑能透過加強個人衛生習慣或使用洗髮精清潔,來達到減少頭皮屑的功效。究竟為何會出現頭皮屑?又會造成哪些症狀?可以透過何種方法治療呢?以下就讓《Hello健康》為大家一一介紹!

頭皮屑的定義

頭皮屑(Dandruff)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頭皮疾病,會導致頭皮上的死皮呈片狀,常會如雪花般落在肩膀上,有時會甚至會感到乾燥或搔癢。 頭皮屑有多常見?

頭皮屑十分普遍,男性發生的比率甚至高於女性,且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受影響,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頭皮屑的症狀

頭皮屑的症狀很顯而易見,包括頭髮和肩膀上有白色、油性死皮屑,頭皮上還可能會出現帶有硬皮的紅色區域,或是頭皮發癢的感覺。在秋冬之際情况可能會更糟,因為室內空調的暖氣會導致皮膚乾燥,並且直到夏季情况才會好轉。

此外,搖籃帽(Cradle cap)是一種會影響嬰兒的頭皮屑,這種症狀通常會出現在新生兒和嬰兒身上,不過搖籃帽並不危險,通常會自行好轉。(推薦閱讀: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頭皮屑不是嚴重的問題,但是如果非處方藥類的抗屑洗髮精不起作用,並發現頭皮變紅、腫脹,則有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等疾病,因此建議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前往皮膚科就診。 頭皮屑的5大原因

頭皮屑可能是由下列5種原因所引起的:

脂漏性皮膚炎:這是頭皮屑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罹患脂漏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紅腫、出油、發炎,並覆蓋片狀的白色或黃色頭皮屑。 洗頭次數過少: 頭皮含有皮脂腺,如果不經常洗頭,頭皮上的油脂和皮膚細胞會不斷堆積,導致頭皮屑。 乾燥皮膚:乾性皮膚的細胞通常較小,油性也較低;因此乾性皮膚的患者有頭皮屑,但發紅或發炎的可能性不高。 對護髮產品的敏感程度:有時對護髮產品或染髮劑中的某些成分的敏感性,會導致頭皮發紅、發癢、有鱗屑。 馬拉色菌(Malassezia)感染:馬拉色菌大多數會出現在成年人的頭皮上。在某些情况下,馬拉色菌會有不正常活化的情形發生,因而刺激頭皮,導致更多的皮膚細胞生長,造成頭皮屑生成。

引發頭皮屑的高風險因子

以下4種高風險因子容易讓人產生頭皮屑: 頭皮屑通常始於青年時期:會一直持續到中年,但不代表老年人不會有頭皮屑,有時候這個問題會持續一生。(延伸閱讀: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男性荷爾蒙:由於男性有頭皮屑的比例較高,一般認為男性荷爾蒙可能是原因之一。 油性頭髮和頭皮:馬拉色菌以頭皮上的油為食,由於這個原因,皮膚和頭髮過於油膩,會使你更容易出現頭皮屑。 神經疾病: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更容易發展為脂漏性皮膚炎或頭皮屑;愛滋病毒(HIV)感染者,或免疫系統受到其他疾病影響的人,也是如此。

頭皮屑的診斷和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頭皮屑?

頭皮屑可透過問診進行診斷,醫師會觀察患者的相關症狀及病史,有時也會取組織做顯微鏡檢查。 頭皮屑如何治療?

多數情形之下,一般人是不需就醫治療頭皮屑的,通常經由抗屑洗髮精清洗就能有效去除惱人的頭皮屑生成。一旦使用抗屑洗髮精一段時間,頭皮屑的症狀仍未改善,就應及早至皮膚科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感染馬拉色菌或罹患其他疾病。

若因感染馬拉色菌所致的頭皮屑,通常醫師會替患者開立處方洗髮精,而對抗因皮膚乾燥、護髮產品等原因所致的發炎反應,醫師可能會為病患開立皮質類固醇外用劑,最後再可依病情之需要給予抗組織胺,保濕乳液及外用免疫調整劑(如:Protopic或Elidel)等。

頭皮癢、頭皮屑掉不停?秒懂頭皮屑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改善頭皮屑與保養頭皮的方法

有頭皮屑困擾的人,應於日常生活中注意減少對頭皮的刺激,下列為4種能有助於改善頭皮屑與保養頭皮的方法: 掌握正確的洗髮方法:使用洗髮精洗頭時,只要輕輕按摩,而勿使用指尖用力抓頭皮,才不會損傷頭髮或頭皮;沖洗時則要確實將殘留於頭髮及頭皮的洗髮精沖乾淨,以避免殘留於頭皮,引發頭皮屑生成,並盡量減少使用造型產品,如髮膠、髮蠟、定型液等。(同場加映:6招解決頭皮屑!居家療法簡單自己來) 游泳後盡快洗髮:如果游泳完後,除了應清洗身體外,建議也要盡快洗髮,以洗去游泳池水中的消毒劑,縮短刺激頭皮的時間,避免頭皮屑產生。 頭皮防曬:可藉由穿戴具有UPF防護的遮陽帽子或衣物、撐抗UV材質製作的陽傘等方法,減少過量紫外線對頭皮的傷害,進而降低產生頭皮屑的機率。不過,也盡量不要長時間戴帽子,特別是太緊的帽子,以免汗水和油脂都被悶在頭皮上。 管理壓力:學習放輕鬆釋放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可防止頭皮屑以及其他健康問題。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嘴唇乾裂不要做這2件事!4招打造全天候水潤雙唇

嘴唇乾裂不要做這2件事!4招打造全天候水潤雙唇

冬天一到,皮膚便開始變得十分乾燥、嘴唇容易乾裂。嘴唇跟皮膚不同,沒有具備保護功能的皮脂腺,且表皮細薄,所以需特別注意保濕及日常呵護。《Hello健康》分享冬天嘴唇乾裂的原因,教大家4招保養嘴唇的方法,打造全天候的水感雙唇!

嘴唇乾裂的原因

嘴唇由於表皮層較薄,且不像皮膚可透過皮脂腺調節濕度,若遇到乾燥天氣,便容易缺乏水分,而導致破皮、嘴唇乾裂。以下為嘴唇乾裂的常見因素: 天氣寒冷 炎熱或天氣乾燥(延伸閱讀:夏天皮膚癢又過敏?9個夏季皮膚解決之道) 因日曬造成曬斑(延伸閱讀: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時常舔舐嘴唇 因過敏而引起不良反應 缺乏營養素,如維生素B和鐵質(延伸閱讀:皮膚病復發怎麼辦? 補充好營養,免疫平衡抗發炎) 脫水

嘴唇乾裂不要做這2件事!4招打造全天候水潤雙唇

嘴唇乾裂的症狀

若出現以下情況,表示嘴唇已經乾裂,需多喝水或塗抹凡士林,改善嘴唇乾裂症狀。 嘴唇乾燥 皮膚龜裂 脫皮 瘙癢 輕度疼痛 嘴唇或嘴裡有瘡

嘴唇乾裂千萬不要舔嘴唇、咬嘴唇

因唾液具有酵素會溶解嘴唇的角質層,所以舔嘴唇會更容易乾裂。若有皮屑出現,千萬不要用撕或咬的方式清除死皮,因為容易有傷口而使癒合更慢。(延伸閱讀:指甲、嘴唇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保養嘴唇的4大妙招

1. 常用潤唇膏

潤唇膏可幫助密封乾裂唇部裂縫和細紋,建議選用未含有香料、色素等過敏原的護唇膏。另外,外出時請使用具防曬功能(防曬係數SPF15或以上)的潤唇膏,幫助防止曬傷或曬後的脫皮。

女性朋友請在塗口紅或唇彩之前,先擦護唇膏而非之後才用,並且記得補塗來維持滋潤。此外,切勿與其他人共用一支唇膏,因為容易傳播細菌。

嘴唇乾裂不要做這2件事!4招打造全天候水潤雙唇 2. 用圍巾或口罩遮住雙唇保護皮膚

冷空氣容易使皮膚乾燥,盡量避免讓冷空氣接觸雙唇。外出或是到很冷的地方旅遊時,可用圍巾、口罩或滑雪面罩覆蓋嘴唇。 3. 體內、體外都補水

冬天空氣較乾燥,可適時用加濕器增加室內的濕度,讓嘴唇和皮膚持續保濕。此外,請隨時多喝水,預防脫水而使皮膚和嘴唇乾燥。 4. 日常保養很重要

平常請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巴呼吸。在家時,也可將黃瓜切成薄片,敷在嘴唇上5分鐘為肌膚補水。

若嘴唇乾裂,請避免直接吃葡萄柚或柳橙等,因為柑橘類水果會導致龜裂情形惡化。

若嘴唇已經有點過乾或脫皮,可透過以下2招修復嘴唇: 去角質可幫助減少出現乾屑或脫皮現象,可使用糖粒磨砂霜等溫和的去角質產品來按摩嘴唇。 多使用含油的保濕產品,如椰子油、可可脂或凡士林軟膏等。另外,晚上睡前記得補充水分,避免身體在睡覺時缺乏水分。(延伸閱讀:提升顏值基本功!皮膚保養男女皆適用)

若嘴唇乾裂情況十分嚴重,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因細菌可能會透過裂縫和傷口侵入感染,進而演變成「唇炎」。

果后山竹6大功效!減肥抗癌增強免疫

果后山竹6大功效!減肥抗癌增強免疫

您知道山竹嗎?這個被譽為「果后」的水果可說是台灣6、7年級生的兒時回憶,但自從2003年東南亞發生果蠅檢疫問題,台灣就開始禁止泰國山竹的進口。睽違16年後,農委會終於解禁,民眾很快就能品嚐「她」的甜美了!

那麼大家在購買山竹前,就先與《Hello健康》一起來複習山竹6種有益身體的功效吧! 治便祕、抗發炎!山竹6大功效一次看

山竹含有豐富的纖維不僅能治療便秘,其中也內含氧葱酮能防止體內發炎,好處真的超級多,以下為大家介紹山竹6大功效: 1. 山竹有效治療腹瀉、便祕、助減肥

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的好消息來了!山竹有單寧(Tannins,一種抗氧化劑)的成分,對治療腹瀉很有效,它的果肉也有豐富的纖維,能幫助身體攝取益生纖維,使腸胃得到滋潤,確保消化系統順暢,解決便祕問題。至於想要減肥的人,吃山竹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的水分很多,加上纖維需要長時間才能消化,所以吃了不會那麼快感覺到餓。

2. 山竹抗癌、降低心臟病與糖尿病風險

想抗癌必吃山竹,它的氧葱酮有抗氧化(Antioxidant)的功能,透過攻擊自由基,保護身體不受氧化壓力的威脅。國際食品和化學毒理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簡稱FCT)研究證實,山竹有很強的抗皮膚癌(Skin cancer)效果,適量食用不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推薦閱讀:抗發炎、抗氧化必吃!5大超強飲食攻略全公開)

其次,山竹還可強化身體的細胞組織,來對抗心臟病(Heart disease),它也有鉀、銅、鎂、錳的成分,能降低體內的膽固醇、加強免疫力,大幅減輕了罹患糖尿病(Diabetes)的風險。

果后山竹6大功效!減肥抗癌增強免疫 3. 山竹增強免疫系統、減輕過敏、保護眼睛

山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它除了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也能刺激白血球來提升身體的免疫系統,美國有一項30天的實驗發現,比起吃藥丸的人,吃山竹的人在免疫系統的恢復上更快。此外,吃山竹也能保護眼睛,避免白內障,而如果您是敏感體質者,山竹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成分,或許可幫助減輕過敏症狀,降低發炎的可能性。(延伸閱讀:去過敏原飲食~幫您找出問題食物

4. 山竹治療痤瘡、濕疹、抗老除皺紋

自古以來,山竹都被用以治療痤瘡(Acne,粉刺),其天然抗菌的成分對處理各種皮膚狀況都很有效,包括濕疹(Eczema)和皮膚乾燥等問題。另外,山竹能減少病毒的感染、加速傷口的痊癒,它也有抗老及除皺紋的兒茶素(Catechin),讓肌膚依舊保持年輕。 5. 山竹抗發炎、減少牙齦出血

山竹蘊含氧葱酮(Xanthones),這是一種天然的多酚類化合物(Polyphenol),能抑制組織胺(Histamine )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的分泌,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 。此外,山竹製成的凝膠也可以幫助治療齒齦問題,減少牙齦出血。

果后山竹6大功效!減肥抗癌增強免疫

6. 山竹保障胎兒健康,舒緩月經疼痛

山竹具有很多有利於孕婦和胎兒的營養素,包括錳、維生素C、葉酸,以及抗氧化劑(Antioxidant),這些都是要保障媽媽與孩子健康的必要條件,同時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為胎兒的健康,孕婦在食用含山竹成分的保健品前,務必先洽詢專業醫師的建議。

對於正處經期的女生,山竹更有助減輕生理期之前的不適感,像是情緒波動和暈眩,而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當地人會熬煮山竹的根部,來舒緩女生月經來時的疼痛感。

吃巧克力好處多!黑巧克力抗氧化7大健康好處

吃巧克力好處多!黑巧克力抗氧化7大健康好處

你是巧克力控嗎?其實如果不攝取過量的糖分,黑巧克力的好處可說相當的多。研究已經證實,每天吃適量的黑巧克力(約28克)可以改善許多常見的慢性健康問題,特別是黑巧克力含有益健康的天然抗氧化劑成分(如黃酮類、多酚類和黃烷醇類),也被證實可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風險和促進大腦的健康。

Hello健康》就帶你一起了解黑巧克力的好處、功效,讓你吃巧克力不再有罪惡感。

巧克力的分類有這些

至於該怎麼挑選黑巧克力呢?其實很多人對黑巧克力的定義,以及相關的可可豆、可可粉、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等名稱,感到很混淆,在此為大家做個簡單的說明。

1. 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 牛奶巧克力(Milk Chocolate)、 白巧克力(White Chocolate)

巧克力是由烘焙過的可可豆製作出來的產品,如果是由未經烘焙的可可豆做的,就稱為生巧克力(Raw Chocolate)。黑巧克力指的是,可可成分至少含 70% 以上且低糖的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則是除了可可外,還加入高溫殺菌過後的牛奶和大量的糖。白巧克力則跟可可一點關係也沒有了,它是由牛奶和糖混合製成的。

2. 可可豆(Cacao Beans)

它是小型熱帶常綠植物可可樹(Theobroma Cocao)的種子,原產於南美洲,後來在非洲與東南亞也廣泛種植。每個可可豆筴裡含有20~60顆的種子,稱為可可豆,每顆可可豆含40%~50%的脂肪(可可脂),也就是巧克力的主要成分。

3. 可可粉(Cocoa Powder)

可可豆經過烘焙、磨成粉後,成為可可粉,它的可可脂已大部分被去除了。

弄清楚這些名稱與產品的關係與差異後,大家應該挑選的基本知識了,從今天起,不妨在晚餐後享用 1~2 小塊黑巧克力。建議選擇有機、低糖、可可含量 70% 以上的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的7大健康好處

1. 抗氧化力強含多酚

實驗證實,未經加工的可可豆具有明顯消除自由基的功效,黑巧克力裡的可可含有最高含量的多酚和類黃酮,甚至比葡萄酒和茶還多。另有研究表明,黑巧克力的抗氧化性、多酚和黃烷醇,跟蔓越莓藍莓、巴西莓、石榴等超級水果可相提並論。

2. 營養滿滿含鐵鎂銅錳

質量高的黑巧克力,含有適量的可溶性纖維和礦物質,每100克含70~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 11 克的纖維,另可提供每日建議營養素攝取量中67%的鐵質、58%的鎂、89% 銅和98% 的錳等。

3. 保護皮膚減少日曬傷害

黑巧克力中的黃酮醇,可保護肌膚減少陽光的傷害。最低致紅劑量(Minimal Erythemal Dose)是曝 24小時內,造成皮膚發紅所需的最小UVB輻射量。

在一項針對 30 人的研究中,服用高濃度黃烷醇的黑巧克力12週後,最小致紅劑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表示防止皮膚曬紅的能力上升了一倍。所以下次去海灘度假前,不妨在前幾周或幾個月內就開始吃些黑巧克力。(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4. 降低心臟病風險

黑巧克力裡的黃烷醇,可降低血栓和中風(Stroke)的風險。某項針對470名年長男性的研究中,發現可可在15年內,降低受試者們平均50%心臟病死亡風險。

另有研究表示,每週吃兩次或更多次黑巧克力,可降低冠狀動脈化32%的風險,吃超過5次,可降低57%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推薦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5. 改善大腦功能減少中風

研究指出,可可能增進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發生癡呆和中風的機率。此外,還可明顯改善年長的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言語流暢度。

6. 降血壓改善血液流動

許多對照研究表明,可可和黑巧克力都可幫助改善血液流動和降低血壓。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可刺激血管內產生一氧化氮,幫助向動脈發送信號使血管放鬆,降低血液流動的阻力,進而降低血壓。相反的,沒有黃酮類化合物的白巧克力,則無益健康。

7. 提升好膽固醇

可可豆中的可可脂是天然脂肪,雖然含很高的飽和脂肪酸,但不會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水準,研究發現還能提升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降低體內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研究發現,連續吃七天黑巧克力可降低6%的壞膽固醇,提升9%的好膽固醇。

不過市售的加工過的巧克力,通常純度都已經不高了,民眾可能攝取更多的是糖分與熱量,所以如果想要享受巧克力帶來的健康好處,必須選擇濃度較高的黑巧克力,才能攝取到最多的可可脂。

黑巧克力的熱量

吃黑巧克力的好處不少,除了好處之外,你可能也會想知道黑巧克力的熱量到底是多少。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顯示,100公克的85%黑巧克力就有585大卡,糖含量則是10.7公克。在吃黑巧克力時,也別忘了注意熱量與糖分,適量攝取黑巧克力也能讓你健康無負擔。

鼻息肉手術該做嗎?8大鼻息肉常見症狀別輕忽,嚴重恐釀鼻竇炎還得動手術

鼻息肉手術該做嗎?8大鼻息肉常見症狀別輕忽,嚴重恐釀鼻竇炎還得動手術

鼻息肉(或稱鼻瘜肉)是鼻塞、打呼、嗅覺異常等症狀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多數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有鼻息肉,往往等到症狀無法忍受而就醫檢查時才會發現。

究竟什麼原因會讓人長出鼻息肉?鼻息肉生成後會出現何種症狀?又可藉由哪些方法治療鼻息肉?《Hello健康》帶大家一同了解鼻息肉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吧! 鼻息肉是什麼?

當鼻黏膜反覆受刺激,引發黏膜發炎及腫脹,就可能逐漸長出鼻息肉(Nasal Polyp)。鼻息肉是鼻腔內柔軟的贅生物,常見於鼻腔雙側,外觀多呈現蒼白色,好發於30至40多歲成年人;當鼻息肉發炎或受外傷,會因充血由原本的白色轉為紅色。 造成鼻息肉的5大原因

鼻腔內部容易長出鼻息肉,主要是由於以下5種原因,反覆刺激鼻腔黏膜發炎與水腫所致: 氣喘 過敏性鼻炎(如對塵蟎、阿斯匹靈或花粉過敏) 慢性鼻竇炎 囊狀纖維化 鼻竇或鼻腔其他部位反覆遭致病菌感染

與感冒症狀相似!鼻息肉的8大常見症狀

當鼻息肉較小時,通常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在鼻腔黏膜反覆感染之下,息肉就會慢慢增長。以下8種是鼻息肉常見症狀: 流鼻水(延伸閱讀: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鼻涕倒流 鼻塞 竇性頭痛 打呼 嗅覺異常或喪失 味覺喪失 經常流鼻血

鼻息肉引發的症狀與感冒或慢性鼻竇炎相似,若上述症狀持續超過10天,就應及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檢查,確認鼻內是否長出鼻息肉,還是其他疾病所造成。

2方法診斷鼻息肉

醫師除了會先詢問您有無過敏或鼻炎的相關病史外,會再藉由下列2種方式診斷有無鼻息肉: 纖維鼻咽喉鏡檢查:透過1支直徑2.9毫米、長度30公分的鼻腔內視鏡,幫助醫師觀察患者鼻腔內是否長了鼻息肉。 電腦斷層掃描:利用X光射線穿透鼻腔,取得其內部的影像,以詳細確認鼻息肉的大小與位置,並對於腫脹及發炎的嚴重程度做出評估。

鼻息肉手術該做嗎?治療選項一次看

醫師會視患者鼻腔內的息肉大小,建議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若鼻息肉較小,沒有造成嚴重的症狀,可先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或其他治療鼻炎的藥物,來縮小或消除鼻腔內的息肉。

不過,當鼻息肉變大,造成鼻腔嚴重阻塞,甚至有鼻蓄膿、鼻竇炎等問題時,醫師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鼻竇內視鏡手術,替患者切除鼻息肉。手術後,病患還需配合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及鼻內食鹽水沖洗鼻腔,維持鼻腔清潔,以降低復發機率;然而,許多鼻息肉病患,在手術後,鼻息肉仍可能復發,因此又反覆接受多次藥物及手術治療。

隨著醫學進步,除了傳統藥物及手術外,新的治療方式如生物製劑,也提供醫師與不想開刀的患者新的選擇;手術可以快速改善鼻腔結構,取出增生息肉,但無法改善造成鼻息肉生長的發炎因素,而生物製劑的作用是針對全身性第2型發炎反應進行精準治療,降低鼻息肉的復發風險。 生物製劑有助術後縮小鼻息肉 逾6成病患有感嗅覺改善

針對全身第2型發炎的患者,過去透過傳統手術方式,只能短暫改善症狀,約35%的患者在手術後半年內,鼻息肉還是會復發,並出現鼻塞及嗅覺喪失等症狀。

透過生物製劑治療第2型發炎的優點之一,就是可透過人體免疫系統,幫助調節發炎反應,減輕鼻竇內的組織腫脹和發炎。

根據研究,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後,除了鼻息肉體積明顯縮小或消失外,患者鼻塞改善程度也達到50%;更特別的是,原本已經喪失嗅覺的病患,部分甚至最快在治療後第3天後就開始改善嗅覺,再次聞到味道;在持治療第24週時有近62%患者嗅覺獲得改善,在52週治療期間,不僅可降低76%全身性類固醇與手術的使用,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鼻息肉手術該做嗎?8大鼻息肉常見症狀別輕忽,嚴重恐釀鼻竇炎還得動手術鼻息肉治療選項比較表,目前有最新的生物製劑可選擇

預防鼻息肉,先治療鼻部疾病

預防鼻息肉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徹底治療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及各種鼻部疾病,才可避免鼻腔黏膜反覆發炎長出鼻息肉。

平時也應維持家中整潔,避免讓鼻腔吸入外來刺激物,導致鼻竇發炎或腫脹;使用室內加濕器也能有助於維持呼吸道濕潤,促進鼻竇黏液流動,進而防止鼻息肉生長。

口罩解封當心「病上加病」!肺炎鏈球菌確診病例較去年高 醫:打疫苗才能有效預防

口罩解封當心「病上加病」!肺炎鏈球菌確診病例較去年高 醫:打疫苗才能有效預防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趨緩,愈來愈多人習慣不戴口罩就出門,過去幾年的「免疫債」逐漸反撲,例如流感病毒及肺炎鏈球菌等,不僅患者人數居高不下,甚至有僅11個月大的流感重症死亡病例1。針對這波疫情威脅,衛生福利部自今年10月初已開放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2,不過,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曹玉婷醫師提醒,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在鼻腔中,趁人免疫力不佳時「伺機而動」,造成「病上加病」的嚴重後果,提醒除了符合公費資格的族群外,若自身或家人有慢性病或免疫力容易變差者,仍應及早施打疫苗,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確定病例,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3;衛福部公佈的2021年國人死因也顯示,肺炎連續7年高居第3名4,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57.7人因肺炎而喪命4;曹玉婷醫師接受《Hello健康》專訪時即表示,肺炎無論是侵襲性或非侵襲性,都是國人重要健康問題,加上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愈趨嚴重7,除了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生習慣外,施打疫苗才能超前部署,提前預防肺炎鏈球菌的威脅。

目前國內核准上市之成人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分別為結合型肺炎鏈球菌13價(PCV13)與15價(PCV15)疫苗,以及多醣體23價(PPV23)疫苗17,以65歲以上老人及18歲(含)以上未滿65歲高危險群為主要施打對象5。曹玉婷醫師說,今年公費疫苗首度納入結合型肺炎鏈球菌13價疫苗,提供65歲以上長者一劑PCV13加上一劑PPV23。結合型肺炎鏈球菌13價疫苗特別之處在於它有免疫記憶14,且其適應症除了侵襲性疾病之外,也包括肺炎的預防,因此,提醒大家勿有「價數愈大愈好」的迷思。

曹玉婷醫師說,經過新冠肺炎施打疫苗的「洗禮」,民眾對於接種疫苗的意識也愈來愈高,過去因需自費,大眾對於肺炎鏈球菌疫苗接受度較低,不過,今年因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擴大接種對象,勢必減輕不少民眾的經濟負擔。

在臨床門診經驗中,曹玉婷醫師也分享印象深刻的案例,即往年大多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才會前來施打疫苗,但今年發現許多未列入公費的族群,例如18歲至50歲的民眾,也主動前來施打疫苗。

曹玉婷醫師說,有些人是因自身罹患有慢性疾病,而選擇施打;根據疾管署建議,以下族群應為主要施打對象5: 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 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 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 人工耳植入者 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 腦脊髓液滲漏者 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肺炎鏈球菌可能導致肺炎、菌血症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也是造成兒童中耳炎、鼻竇炎主要致病菌6;口罩令鬆綁後,呼吸道感染風險提高,肺炎鏈球菌症狀與普通感冒相似18,不易區分,嚴重則可能有致命威脅;更令人擔憂的是,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7,8,對於年長者、幼兒及患有慢性疾病或體弱的患者來說,一旦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侵襲性感染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9! 肺炎鏈球菌是什麼?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coccu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雙球菌,目前發現90多種血清型,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長者9。曹玉婷醫師說:「肺炎鏈球菌平時存在於鼻腔內,不一定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危害,一旦遇到感冒、流感、COVID等感染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會入侵呼吸道甚至進入血液中,引發全身各種疾病及重症19,目前仍是流感及新冠肺炎等傳染病好發期,民眾要特別小心」。 肺炎鏈球菌分侵襲性與非侵襲性10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

感染到深層部位,可能引發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骨髓炎等。曹玉婷醫師表示:「長者族群若因社區型肺炎併發菌血症,死亡率高達六成11」。 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

主要感染部位在表面的黏膜層10,引發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死亡率相對較低,但若延遲治療,後續可能出現膿胸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等嚴重病變,甚至死亡10。 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

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佔44.3% (86)2,為了守護國人健康,衛福部自112年10月2日開始分三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23價(PPV23)外,也新增13價(PCV13)供民眾施打。

注射疫苗可以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增加對抗細菌的能力20。此外,近年來發現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愈發嚴重7,8,WHO亦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公衛的10大威脅之一12,曹玉婷醫師說明:「罹患細菌性肺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出現抗藥性即代表可能無法再使用一般抗生素作為治療肺炎的武器,後果相當嚴重」。為了避免出現無藥可醫情形,除了正確使用抗生素,施打疫苗也能減少感染與重症。

曹玉婷說,若因感染而住院,不僅須增加醫藥支出費用,出院後的恢復療養,也可能對一般家庭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 自費施打疫苗族群增 降低群體風險

曹玉婷臨床觀察,近期18至50歲自費施打人數比過去多,除了本身是高危險族群,大多是有健康意識的年輕人以及高危險族群的家人與照顧者。曹玉婷說:「健康的肺炎鏈球菌帶菌者,可能會將細菌傳染給身邊抵抗力低的族群,因此,自費施打疫苗除了能自我保護,也能降低身邊高風險族群感染與住院風險」。

肺炎鏈球菌高危險群如下5:

 

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 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 植入人工耳 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菸癮者等 腦脊髓液滲漏 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肺炎鏈球菌疫苗錯誤迷思 醫:不打疫苗更危險

根據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指出,民眾最希望了解疫苗的安全性 21,顯示民眾對於副作用的擔憂。曹玉婷說明,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活化疫苗,已施打多年,是發展成熟的疫苗,副作用較少;以實際臨床觀察而言,大部分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紅腫,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 13;比起上述的副作用,曹玉婷提醒:「不打疫苗帶來的後果嚴重,可能導致嚴重肺炎,而肺炎更長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3名4」。 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選?

目前台灣有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疫苗可施打,結合型疫苗有兩種,13價(PCV13)與15價(PCV15);多醣體疫苗則有23價(PPV23)可選17。曹玉婷說:「不同的價數表示涵蓋不同數量的血清型,但不一定是愈多愈好,還要考量保護年限與適應症」。結合型疫苗(PCV)有免疫記憶的效果,疫苗保護力約5-10年14,2歲以下幼童族群僅能施打結合型疫苗5。此外,根據疾管署建議,未接種過者可先接種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PPV23,而已接種PPV23疫苗者,隔年可再接種PCV13疫苗5。

結合型肺炎鏈球疫苗5, 14

不活化疫苗 具有免疫記憶 疫苗保護力5-10年 適用出生滿6周以上 現有兩種可選,分別包含13種(PCV13)與15種(PCV15)血清型 多醣體肺炎鏈球疫苗15

不活化疫苗 包含23種(PPV23)血清型 適用2歲以上

肺炎鏈球菌疫苗是穩定且安全劑型,然而,與其他疫苗一樣,若有正在發燒、急性感染5以及孕婦22等,或曾對施打疫苗有過敏反應者,仍不建議施打5。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的方式2,此外,在日常生活勤洗手、戴口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亦能避免肺炎鏈球菌的威脅16。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PP-PRV-TWN-0107-202311)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可能是癌友的配偶、子女、朋友,甚至是年長的父母,無論誰擔下照護的重擔,過程中一定都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狀況,如病人可能會因食慾不振,而拒絕進食,甚至會因負面情緒對照顧者發脾氣。《Hello健康》將於本文提供照顧者7大注意事項,希望幫助照顧者更有效地照護與陪伴癌症病人。

癌症照護必知的7個注意事項 1.照顧者應提前準備應對措施

照顧者是一個需要未雨綢繆的角色,必須事先預想各種緊急狀況,並將應對措施一一列出。例如,萬一病人從樓梯摔落,或正在經歷難以忍受的劇痛時該怎麼辦?

照顧者務必先將癌友所有就診所需文件及緊急電話號碼準備好,以便隨時使用。陪伴病人對抗癌症時,了解病情、治療和醫生指示至關重要;陪診時,醫師的指示也都要仔細記下,如關於病人的用藥與飲食禁忌及術後護理說明等。

2.隨時觀察病人狀況

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狀態瞬息萬變,隨時觀察狀況是照顧者們的重要課題,以下三種方式可避免營養問題影響癌症治療。 勤量體重,BMI保20保平安

確認體重狀態,並維持正常體重,若原本體重已過重,建議治療過程仍以維持體重為目標;若有需要,應與營養師討論,避免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體重快速減輕,反而影響療程。

BMI=體重 ÷ 身高(公尺平方)= 18.5-24 為理想值(< 20 則為警訊)

例如: 60 公斤,身高 160 公分,計算= 60 ÷ 1.6 ÷ 1.6 = 23 觀察體重變化,<5%才健康

體重的變化與營養狀態相關,定時量體重很重要。若目前體重和前個月的體重相比,流失達 5 % 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 10 % 以上,即代表出現營養不良的警訊;若體重有顯著變化,須告知醫護人員。此外,量體重建議在固定時間進行,例如:早上下床後量,避免因時間因素造成落差。 紀錄飲食,進食量大減要留意

家人可由進食後的剩餘量,觀察攝食量的改變,若連續數天進食減少1/3或更多,除了可能是因接受治療導致的進食困難,也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前兆,應多留意和提高警覺。 3.癌症病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品建議

癌症病人常因病情與療程而影響進食意願或能力,以致成為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美國癌症治療協會(ACS)發表的飲食指南也建議,癌友治療期間應攝取高熱量和優質蛋白,因此建議癌友的照顧者,在選擇飲食與營養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優質蛋白飲食

癌症病人常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主要原因是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並提供能量;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公克蛋白質;建議應選擇優質蛋白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豆類及乳製品等。 高熱量飲食

癌症病人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面臨食慾不振或消耗過多能量的情況,因此,補充足夠的熱量對於病人康復十分重要,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一位成人化療病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大卡熱量,但應避免為了提高熱量攝取,反而攝取過多無益於健康的動物性油脂食品或含反式脂肪的糕點或點心;另外,也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如全穀類、植物油、堅果和乳製品等;在食用頻率上,少量多餐也有助於增加熱量攝取。 特殊時期營養素

麩醯胺酸和魚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都是特殊時期必備的營養素,有助於提供保護力,調節身體代謝,使病人面對不佳狀況,仍能維持營養並提升生活品質,對於病人恢復有益。

麩醯胺酸存在於肉類、家禽、魚類和奶製品中,而EPA則主要來自深海魚類;此外,藻油通常只有DHA,其主要特點為幫助思緒清晰,較建議孕婦或孩童補充,不適合作為癌友優先補充營養素的來源。 營養介入後癌友體重維持,12週改善營養 

對癌友來說,可適時補充日常營養,方便性也很重要,若有方便攜帶、隨時可飲用的營養品,勢必有極大幫助。目前市售癌症營養品中,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成分升級,提供更多魚油的EPA*,更重要的是含麩醯胺酸胜肽,也是醫師推薦的配方;根據臨床實驗結果,30名癌友經12週桂格完膳營養素癌症專用配方營養支持後,可改善癌友營養不良的情形。

依產品資訊說明,每罐桂格完膳癌症配方有19.7公克蛋白質、250毫克魚油和375大卡熱量,有助於補充癌症病人日常飲食所需的高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麩醯胺酸營養素的原則,不需要額外再購買,單瓶即可一次補充。

4.給予癌症病人精神支持

癌症治療有時不如預期,會使病人沮喪,失去活下去的動力。照顧者應如實告知病人病情的發展,並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切記應於身心舒適時談論;若病人無法接受自身的病情,做出有意或無意的冒犯舉動時,請照顧者盡量體諒。

另外,病人有時會因情緒問題,不願意配合照顧者,例如:因化療而食慾不振,拒絕食用照顧者花許多時間烹調的食物,或因長期使用止痛藥,讓他們變得麻木,失去關心周遭事物的心情與能力。照顧者可試著透過理解病人憂鬱、恐懼及失落,並給予陪伴的方式,幫助病人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5.積極參與癌症病人的療程

照護人員可藉由看影片及閱讀指導手冊來學習照護技巧,例如如何幫癌症病人洗澡、穿衣、餵食、如廁與清潔等。如果對自學照護技巧感到不安,或對照護方式有疑問,請大方地諮詢醫師及護理師。

由於癌症病人待在候診室的時間較長,氣氛又緊張,進了診療室後,更容易令病人感到害怕,因此建議照顧者可陪同病人一起前往門診,以緩和病人的緊張情緒。不僅如此,照顧者在開始與醫師談話時,要記得做筆記及發問,並讓病人本人一起參與,共同決定治療的相關事項。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飲食7大必看注意事項一次了解 6.照顧者應適時向外尋求支援

照顧者可能會擔心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求助時遭拒絕,其實,只要願意尋求支援,就算偶爾有人拒絕,還是有其他人願意伸出援手;建議不妨先列出有機會提供幫助的人選,以及每個人選能提供的幫助及服務,以釐清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能力如何互相搭配。

照顧者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極限,適時尋求專業或其他專業以外人員的幫助,避免自己精疲力盡;可以的話,試著放手讓病人自己做一些小事,除了能讓他們保有一點獨立能力,也能分擔一些照護的工作量。

由於擔任照顧者需要的是同理心、時間及精力,即使是非醫療專業的照顧者,仍能勝任照顧癌症病人的工作。 7.慎防憂鬱心情

癌症病人及其照顧者可能不自覺地陷入憂鬱情況,而憂鬱會削弱病人對抗疾病的意志和家屬照顧病人的能力;因此,明確識別憂鬱情況並接受適當且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據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主任郭峰志醫師在一篇專文中指出,台灣約有10~20%的癌症病人同時有憂鬱傾向,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超過80%的病人都可以康復。

如果以下12種情況中,有出現3種以上,且持續超過1週,請儘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接受進一步診斷和治療,確保憂鬱情況不會影響癌症病情和治療。 失眠或嗜睡 沒有食慾或體重減輕 體力變差 缺乏自信心 做事效率降低 注意力降低或無法專心 逐漸疏離社交生活 喪失興趣,即使以往最熱衷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 經常無端暴怒 自責或容易無端產生愧疚感 一再有自殺或死亡的念頭 無助感或心情低潮

癌症病人的照顧者若能參考上述步驟,便能成為一個有效率,並與病人關係良好的照顧者。 (同場加映:心理壓力「癌」不住?癌友抗癌「團體」更有力、愈懂癌愈寬心

*比較標準為與舊完膳營養素腫瘤配方相比,增加魚油EPA含量6倍以上

開始無咖啡因生活10理由!戒咖啡好處不只助眠,還能減低焦慮護腸道

開始無咖啡因生活10理由!戒咖啡好處不只助眠,還能減低焦慮護腸道

你習慣每天早上來杯咖啡嗎?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與生活愈來愈不可分,每天來一杯可幫助提振精神。雖然有醫學研究顯示適量的咖啡因有益健康,但其實無咖啡因的生活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呢!

1. 擺脫咖啡癮

咖啡因是一種會成癮的物質,依賴物質來提神或保持清醒,容易形成愈喝愈兇的惡性循環。咖啡因會改變大腦的化學反應,使日後需要更多的物質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戒掉咖啡因有助打破循環,不需要靠此物質來維持日常運作。 2. 不喝咖啡助降低血壓

咖啡因證實對神經系統有刺激作用,使血壓升高。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喝三到五杯咖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經常飲用含咖啡因飲料者的平均血壓,高於那些不喝的人。 3. 不喝咖啡有助睡眠

咖啡因會減少睡眠的品質和長度。由於咖啡因的效用發揮為四到六小時,因此不建議太晚喝咖啡或能量飲料,會妨礙入睡。根據研究,完全戒斷咖啡因的人比中午後不喝咖啡的人,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助你一夜好好眠)

開始無咖啡因生活10理由!戒咖啡好處不只助眠,還能減低焦慮護腸道 4. 情緒較平靜穩定

想保持平靜與好心情,戒斷咖啡因是個好選擇。許多人在早上喝咖啡之前脾氣較暴躁,以及下午咖啡因作用開始消退時,會感到昏昏欲睡。(延伸閱讀:呷飽就愛睏!原因揭露與午睡的好處) 5. 減少焦慮

因為咖啡因會影響大腦中的腺苷(Adenosine)受體,以及刺激腎上腺分泌,導致焦慮、緊張、心悸,甚至恐慌的頻率增加。有壓力或焦慮問題的人,容易因咖啡因而使症狀更嚴重。也有研究顯示,咖啡因與青少年罹患憂鬱症有關聯。(同場加映: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 6. 提高營養吸收率

咖啡因中的單寧酸會抑制一些營養素之吸收,如、鐵、B 群等。對於習慣喝咖啡或茶的人,尤其是飲食不均衡或年長者來說,影響更顯著。此外,咖啡因會干擾體內膠原蛋白的形成,若戒斷咖啡因也許可幫助減少皺紋,因膠原蛋白有助於皮膚、身體修復和指甲生長。 7. 戒咖啡護腸道

習慣喝咖啡的你,若因故沒有喝咖啡而出現了頭痛、易怒、疲勞、注意力難集中等反應,可能是「咖啡因戒斷性頭痛」在作祟,連一般正常的咖啡因攝取量都可能產生。另外,若你有腸道或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食道逆流等,咖啡因會使症狀惡化。(同場加映:腹瀉與消化不良時…請避開這些飲食)

開始無咖啡因生活10理由!戒咖啡好處不只助眠,還能減低焦慮護腸道 8. 少喝咖啡保白齒

咖啡和茶容易使牙齒變黃,而可樂、甜味能量飲,皆會因酸性物質侵蝕牙齒琺瑯質,而容易導致蛀牙。因此戒除這些飲料,可以使牙齒更健康。(同場加映: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主因) 9. 含糖咖啡不健康

除了黑咖啡之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在加奶或加味後,都具熱量與糖分。雖然研究顯示黑咖啡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風險,但飲用含糖咖啡和咖啡因飲料,實際上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每天喝含糖飲料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常人多 26%。(延伸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10. 促進整體健康

研究統計,主要喝白開水的人比喝咖啡者有更好的整體健康、較佳的睡眠和更健康的皮膚。

為了避免生活受咖啡因控制,不妨開始練習戒斷咖啡因。好消息是,咖啡比起酒精或藥物更易戒斷,可以嘗試喝低咖啡因的茶飲來慢慢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