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操過頭?板機指發生原因與治療

手指操過頭?板機指發生原因與治療

您有聽過板機指嗎?這種症狀會讓您的手指關節疼痛,造成指關節伸直困難,會有這個有趣的名稱其實是因為,若患有此症狀,再將關節伸直的話,可能會產生類似扣板機的聲音而得名。以下為您介紹板機指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板機指的發生原因

板機指的正式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主要引發原因,來自於過度使用手指,像是水電工人、手工藝創作者、麵包師傅和家庭主婦,都是板機指的好發族群。除此之外,女性、糖尿病(Diabetes)以及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患者罹患板機指的機率也較高。

您可能也有聽過網球肘或是媽媽手等,發生在手肘和手腕的疼痛症狀,板機指也跟它們一樣,因為過度且頻繁的對關節處施加壓力,而導致發炎腫痛。而之所以會有所謂「扣板機」的聲音,主要是因為板機指的患者,若將手指彎曲之後,再度伸直時可能會出現卡住的情況,這時候若繼續伸直,便會聽到類似扣板機的聲響。 肌腱與腱鞘發炎才有聲音

想了解為什麼會有聲音產生,則要先了解肌腱和腱鞘的概念,肌腱是人體當中的軟組織,負責連結肌肉和骨頭,而腱鞘則是一個中空的管狀結構,就像隧道一般,而肌腱就是在其中行進的列車。在一般的情況下,手指在彎曲和伸直時,肌腱可以順利無礙地在腱鞘中滑動,但是當我們對手指施壓過多壓力時,便可能造成肌腱發炎的情況;我們都知道當組織發炎之後,一定會腫脹,若放置不管,便可能產生結節,導致「卡住」的情形發生,這便是所謂「板機聲」的原因。 腫脹是板機指的主要症狀

前面提到的手指伸展困難和板機聲,可能會伴隨著疼痛一併發生,您也有可能感覺手指與手掌的連接處,變得僵硬、痠痛或是有腫大的狀況,這些症狀又以一大早起床時最為明顯。 治療板機指的5方法

根據板機指症狀的嚴重程度,可能會有以下5種不同的治療方式:

夾板固定:醫師可能會用夾板將您手指固定,避免頻繁的屈伸動作,導致疼痛不停產生。 消炎藥:非類固醇消炎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可以幫助肌腱快速消腫;一般來說,服用消炎藥加上足夠的休息,板機指症狀大多會在數週內痊癒。 類固醇注射:如果消炎藥的效果不佳,醫師可能會考慮在患部直接注射類固醇,加快消炎的速度,不過可能會在注射後造成患部疼痛。 伸展與復健:當肌腱發炎的症狀好轉之後,便可以進行一些手指伸展的動作,讓手指的活動度能夠盡快恢復正常。 手術:如果板機指的症狀已經持續許久,並且在進行了2次類固醇注射後都沒有明顯的改善,醫師便可能會建議使用手術治療,例如:經皮穿刺減壓手術(Percutaneous release),此方式會在局部麻醉之後,將針插入患部,把肌腱產生沾黏的部分挑開,讓手指能夠順利的伸直,好處是傷口恢復速度較快,而且沒有縫線需要拆除,屬於一般的門診手術;但是也有挑錯位置,不小心傷及周遭神經的風險。傳統的手術方式,則是需要在患處劃開一道切口,並將腱鞘切開,由於其風險最小,是最為泛用的手術方式。在手術完成之後,醫師通常會提醒患者要經常活動手指關節,以免關節產生沾黏,影響活動度

手指頭吃蘿蔔?不停搓揉是大忌

手指頭吃蘿蔔?不停搓揉是大忌

運動傷害百百種,不管哪一項都會造成相當的困擾,以大朋友、小朋友都愛的籃球為例,「吃蘿蔔」大概是可以排入,最常發生的籃球運動傷害前3名。因此,本文將帶您了解手指為什麼會變成蘿蔔,以及吃蘿蔔之後該如何保護手指,盡快恢復正常。

什麼是吃蘿蔔

吃蘿蔔其實就是手指挫傷(Bone bruise)的俗稱,名稱可能來自受傷的手指,變得腫脹且瘀血染紫,看起來就像一塊發青的蘿蔔。而打籃球之所以特別容易發生吃蘿蔔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在傳接球的時候,可能因為球速太快或是注意力不夠,導致手指尖端直接撞擊到球面,造成手指挫傷。

若經過透視觀察手指內部,您會發現包裹關節的韌帶可能有撕裂的狀況,導致血液和組織液從韌帶裡流出,讓整隻手指呈現紫黑色。 手指其實沒有肌肉

有些人可能會誤會,認為吃蘿蔔是因為手指內的肌肉受傷而導致,但是手指內其實不存在任何肌肉,這時問題就來了,少了肌肉,手指為什麼能夠自由的伸展和彎曲呢?這得歸功於連結手指與前手臂肌肉的肌腱,肌腱是連結肌肉與骨頭的橋樑,透過它的幫助,手指骨頭才能順利的被前臂的肌肉帶動。 吃蘿蔔最忌搓揉

吃蘿蔔後,腫脹和發紫等症狀,會伴隨著疼痛襲來;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受傷的部位不要任意碰觸,但是可能是受到瘀血的影響,有些人會認為,搓揉一下吃蘿蔔的部位,可能可以將瘀血推開,讓手指恢復正常。但是仔細想一下,這種行為儀時只會延遲手指挫傷的痊癒時間,因為在韌帶受傷的情況下,加以揉搓只會讓傷口變得更大,不僅疼痛無法減低,也無法阻止血液和組織液流出。 吃蘿蔔的4種治療方式

在正確且妥善的照顧下,大部分的蘿蔔都能自行消腫,不過,挫傷如果太嚴重,也有可能出現手指變形的骨折情形,根據受傷程度的不同,治療方式可分成以下4種:

冰敷:絕大多數的運動傷害發生後,立即進行冰敷幾乎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常識了,吃蘿蔔也不例外,根據曾提出RICE運動傷害處理流程的蓋伯.米爾金博士(Dr. Gabe Mirkin)的建議,應在受傷後6小時內冰敷,而且冰敷10分鐘後,要休息20分鐘,持續1~2次即可,冰敷過久或患處已經脫離急性期之後冰敷,反而可能延緩傷口的痊癒速度。 止痛消炎藥:可以購買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夠有效減緩疼痛,減輕不適感。 固定患部:如果發現手指有變形的狀況,建議直接就診,醫生可能會用X光診斷是否有骨折的情況。若有必要,醫師可能需要用夾板固定手指,或是將患部與鄰近的手指綑綁固定,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手術:吃蘿蔔的嚴重程度,其實也能從受傷手指的活動度來看,如果仍能進行一定程度伸展或彎曲,通常不算太嚴重;但如果韌帶或肌腱完全斷裂,或是有骨裂的情況,手指可能會完全喪失活動能力,難以自行痊癒,這時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指關節啪啪聲很紓壓?健康真相不好說

指關節啪啪聲很紓壓?健康真相不好說

有時候覺得手指僵硬,您會有扳或拗手指的習慣嗎?我們可能都有在影劇中看過,反派或主角準備要耍狠或是開打前,扳一下手指、讓關節產生啪啪的聲音,就好像一種暖身完,隨時可以出招的感覺。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真的有意義嗎?本文將帶您了解扳手指為什麼會有聲音,以及這個動作對身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扳手指的聲音怎麼來的

許多人扳動手指為的就是感受那悅耳的「啪」一聲,但關於它的產生原因,目前仍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屬「氣泡破裂理論」。理論表示,當指關節伸展時,內部的壓力會降低,同時從滑液(Synovial fluid)產生氣泡,這些氣泡破裂的時候,便會產生「啪」的聲音。

然而,之後出現的「空洞形成理論」(Cavity formation)儼然打了「氣泡破裂理論」一巴掌,因為透過核磁共振(MRI)的成像顯示,扳手指所發出的聲響,是來自於動作進行時,關節內部快速地產生了空腔,或者說一塊空置的區域,並非產生氣泡或氣泡破裂而產生聲音,當發出聲響後,關節內的空腔依舊保持在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扳同一隻手指頭發出聲響的原因。

關於手指關節響聲的原因,目前以這2大對立陣營為主,在2018年時,氣泡破裂理論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報告,但是仍然沒有解決這項有趣且爭論已久的問題。 扳手指有害健康嗎

相信不少讀者可能都有過在家中扳手指時,被長輩訓斥說這樣會骨頭變形、關節炎、指關節變粗等說法,不過唐納昂格博士(Dr. Donald Unger)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了世界,扳手指關節可能跟關節炎毫無關聯。

他花了50年的時間,只扳左手的指關節,平均一天扳動2次,總共扳了36500次,而這項實驗結束後,他表示自己的雙手並沒有出現關節炎的症狀,左右手的外觀也沒有太大的差異,他也因此做出扳動指關節並不會造成關節炎發生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唐納昂格博士在2009年,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醫學獎的殊榮。

無獨有偶,另外一項來自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的研究顯示,有扳手指關節習慣的受測者與其對照組,獲得關節炎的機率分別為18.1%及21.5%,代表了扳手指並不會提高罹患關節炎的機率。

除了關節炎外,另外有研究指出扳手指可能會降低握力,不過仍有爭議。根據風濕病年報(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的研究,長期扳手指的人可能有握力降低的風險;不過這項研究是在1990年所提出,而在2017年時,一項發布在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則反對扳手指會減低握力,反而認為其跟掌骨增厚有所關聯。 該停止扳手指嗎

想扳手指的原因,大概就和想翹腳的原因一樣吧,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喜歡的人覺得扳手指可以幫助手部放鬆、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又或是只是單純的習慣;但對於不喜歡的人來說,有些人甚至會害怕聽到扳手指關節所產生的聲響,或是擔心這樣的行為會影響雙手外觀,甚至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由上面的實驗可知關節炎跟扳手指並無關聯,但是對於握力的是否有確切的影響,仍須打上一個問號。對於是否應該停止扳手指的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想法,若這個行為確實能帶給您滿足或幫助您放鬆,繼續進行下去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您身旁有人跟您抱怨,扳手指的聲響會造成不適,或者您擔心扳手指還有隱藏的健康威脅,只是尚未經由研究發現,也許開始克制扳手指是個不錯的決定。

啪!十字韌帶斷裂的發生原因與治療

啪!十字韌帶斷裂的發生原因與治療

跑步和打球經常都會造成運動傷害,其中籃球除了肢體碰撞容易造成扭傷和撞傷之外,運球時頻繁的加速、急停和轉換方向,一不小心也更容易造成韌帶損傷。因此在激烈的運動賽事中,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的扭傷甚至斷裂是每個運動員的夢靨,但您有想過後十字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斷裂為什麼比較少聽到嗎?本文將帶您了解十字韌帶受傷的原因與治療。

十字韌帶受傷原因與分級

十字韌帶有2條,位於脛骨(Tibia)和股骨(Femur)之間,一前一後呈X型交錯,主要負責人體前後移動以及維持膝蓋的穩定。一般來說,後十字韌帶的受傷較不常見,因為運動中的跳躍、跑動和轉向所施加的壓力,主要落在前十字韌帶上,對於運動量大又激烈的球類運動來說,前十字韌帶受傷經常位列膝部受傷排行榜前段。

另外,台灣的交通環境紊亂且複雜,車禍發生機率相當高,「肉包鐵」的機車騎士發生意外時,撞擊往往直接衝擊到駕駛得膝蓋或小腿,使得脛骨過度後移產生拉扯而撕裂後十字韌帶。不過十字韌帶其實有相當的韌性與強度,並不會輕易撕裂,以下為3種十字韌帶受傷分級:

第一級:韌帶有輕微拉傷,但是不影響其穩定膝蓋的作用。 第二級:韌帶可能有部分斷裂,膝蓋可能有鬆動、不穩固的感覺。 第三級:韌帶完全斷裂,少了韌帶支撐的膝蓋會增加與半月板(Meniscus)的摩擦,長期下來可能產生磨損,引發其他膝部併發症。

十字韌帶受傷治療

在十字韌帶受傷後,我們有許多方式可以減輕疼痛,避免傷處惡化。其中較為傳統的RICE方法,處理方式為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患部 (Elevation);另一種則是POLICE方法:保護(Protection)、適量負荷(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此方法將休息替換成保護與適量負荷,因為若讓傷處休息,完全避免任何活動,反而不利於組織修復。

另外,受傷後,保護傷處並利用冰敷止痛後,便可以視情況適度活動傷處,加速復原的效果。當然,此方法僅限於最輕度的韌帶受傷,若韌帶斷裂仍需下列方式進行治療: 韌帶重建:若只透過針線將韌帶縫起,並沒有辦法有效讓韌帶重建,一旦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膝蓋磨損,因此,韌帶重建通常會藉由自體移植(Autograft)或異體移植(Allograft)的方式,將傷者自身其他部位或是來自其他捐贈者的組織,例如:髕骨肌腱(Patellar tendon)、股四頭肌腱(Quadriceps tendon)以及大腿後側肌腱(Hamstring tendon)移植到傷處來重建韌帶。 復健:無論是否進行手術,韌帶受損通常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復健,讓韌帶功能可以恢復到最佳狀態。韌帶受損的程度,決定了復健所需時間的長短,尤其是經過手術重建的韌帶,為了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以及提升韌帶的強度,復健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讓傷者日常行動無礙,甚至從事運動或是粗重的勞力工作。

乳酸堆積惹的禍?這才是肌肉痠痛的原因

乳酸堆積惹的禍?這才是肌肉痠痛的原因

瘋狂運動後的那1~2天,許多人都會有鐵腿或全身痠痛的經驗。過去許多人會以為是乳酸堆積所導致,但其實讓您肌肉痠痛的,恐怕另有其因唷!根據研究,發現乳酸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更短暫。以下將介紹乳酸的生成,其與肌肉痠痛是否有關,以及造成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原因。

肌肉痠痛的現象和原因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Ohio State University Wexner Medical Center)的運動醫學醫生邁克爾喬內斯科(Michael Jonesco)表示,肌肉痠痛並不一定是因為做錯了運動,而是代表身體已經拉伸到使肌肉產生變化的程度。因為當肌肉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後,肌肉纖維就會稍微受損,並開始發炎。根據生理學先驅期刊(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在此時也會開始運作,並將稱為T細胞(T-cell)的免疫細胞,滲透到損傷部位進行修復,而該過程可能會引起痠痛,但目前科學家們還尚未確認其過程和原因。

乳酸和肌肉痠痛有關?

過去對於肌肉痠痛的解釋,多半認為是因為乳酸(Lactic acid)堆積所致。因為當我們在運動時,身體會用需要藉由氧氣,分解葡萄糖來獲得能量,而在劇烈運動時,因為缺乏足夠的氧氣來運用,此時體內就會產生乳酸,因為它不需要用氧氣就轉為能量被利用。但是乳酸被利用的速度,通常不及累積的速度,所以才會造成堆積。然而,根據近年的新研究,卻發現痠痛並非因為乳酸堆積,並打翻過去大家認為「肌肉痠痛是因為乳酸堆積」的印象囉! 乳酸導致肌肉痠痛?其實乳酸排除得比想像快

若回想每次運動後,出現痠痛的時間,可能都是運動後的數小時甚至隔天才有感覺。根據美國運動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資料顯示,任何在運動後24~72小時的痠痛,即可稱作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是一種在劇烈運動和健身之後,我們的身體可能還沒適應這種強度的運動,而產生肌肉痠痛的現象。且運動醫學雜誌(Sports Medicine)中的研究指出,無論是運動新手或專業人士,都可能會發生。

而根據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延遲性肌肉痠痛,並不是因為乳酸堆積,而影響肌肉酸鹼值(pH值)所導致。研究發現,血液中的乳酸在運動1小時內,就會自動恢復到正常的水平,因此不會在運動後引起痠痛。另外,醫師與運動醫學期刊(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也指出,健身運動後乳酸在體內停留的時間,並不足以導致痠痛。研究中的受試者們,在健身後45分鐘測量體內的乳酸值,結果並未升高,但2天後,卻仍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 造成肌肉痠痛的真正原因

目前醫界推論,之所以會有延遲性肌肉痠痛,是因為肌肉和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有些微撕裂傷,而這主要是因為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所造成。當然,正常情況下,體內的乳酸會自行排除,但若因為潛在疾病或有異常狀況,而無法順利代謝掉乳酸時,也可能會導致乳酸性酸中毒(Lactic Acidosis)的情況發生。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定義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是取出部分受損膝蓋的手術。部分膝關節置換術又稱為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關節形成術。置換的材料通常是人造的植入物,稱作人工關節(Prosthetic),可以替換內側、外側或膝蓋骨的部分。進行此手術的主要原因是關節炎,這種疾病會傷害一個以上的關節。關節炎最使覆蓋在關節表面的正常軟骨磨損殆盡,使關節底下的骨頭受傷,因而導致關節痛和僵硬。而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優點是可以降低疼痛,幫助您能行走地更輕鬆,藉此改善生活品質。 為什麼要進行部分膝關節置換術?

您的醫師會評估您的狀況,確認部分膝關節置換術是最適合您的方法。執行膝關節置換最常見的理由是為了緩解嚴重的關節炎疼痛。如果您有下列狀況,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膝關節置換術:

因為膝痛而影響睡眠。 膝蓋痛到難以從事日常活動。 其他的治療方法無法改善膝痛。

若您有下列情況,執行部分膝關節置換術比全膝關置換術更適合:

年紀較大、纖瘦、活動量較低。 膝蓋另一側或膝蓋骨下沒有嚴重的關節炎。 膝蓋的變形不嚴重。 膝蓋的活動範圍良好。 膝韌帶是穩定的。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風險因素

手術前明白風險和併發症十分重要。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此手術存在風險因素,包括血栓、膝關節液體堆積、替換關節無法黏接至膝蓋、神經和血管傷害、一跪就痛、以及罕見地出現反射性交感失養症。 您可能會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因為當您取出了受損膝蓋的一部分,您的疼痛可能不會完全解決。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可能會隨著時間減弱。

相較於全膝關節置換術,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缺點包括稍微較難預測的止痛效果,以及可能需要進行更多手術。舉例來說,如果未來在膝蓋沒置換的位置發展出關節炎的話,將有需要進行全膝蓋關節置換術。不過,只有當您的膝蓋嚴重影響您的生活品質和正常活動時,才應該考慮進行手術。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術前準備

手術前,您一定要告知醫師最近的用藥情況、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手術前,依照醫師指示停止飲食非常重要。基本上您應該在術前獲得明確指示,包括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大部分的案例中,術前6小時應該禁食。您也許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如咖啡。 手術前的兩週: 準備好您的家:您可能需要重新整頓自己的家,讓自己接下來幾個禮拜可以住得舒服點。 詢問您的醫師,在手術當天您還可以服什麼藥。 您可能會被要求停止服用會讓血液難以凝結的藥物,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和包括華法林(Warfarin)在內的抗凝血劑和其他藥物等。 您可能需要停止服用會減弱自身免疫系統的藥物,如恩博(Enbrel)和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 如果您有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其他病況,您的外科醫師會要求您先去看為您診治這些狀況的醫師。 如果您有大量飲酒的習慣,如一天超過1或2杯,請務必告知您的醫師。 如果您抽菸,必須停止抽菸。因為抽菸會減緩治癒和復原的進度。 手術前,若您得了感冒、流感、發燒、疱疹或其他疾病,請告知您的醫師。 學一些可以幫助自己復原的運動,例如:練習使用手杖、助行器、枴杖或輪椅。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過程

手術前,您會被施予麻醉藥物。下列為兩種麻醉的方法: 全身麻醉:您會睡著,過程中完全感覺不到疼痛。 局部脊髓或局部硬脊膜外麻醉:您的腰部以下會暫時麻木,您也會被施用讓您放鬆或想睡的藥物。 外科醫師會在您的膝蓋處開一道口,大約3~5吋長。

接下來,醫師會檢視整個膝關節,如果您的膝蓋有超過一處的損傷,您可能需要全膝關節置換術。大多時候不需要進行到全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術前的檢測就會顯示傷害的部位,醫師會取出受傷的骨頭和組織,將塑膠和金屬製的部件置入膝蓋中,在該部件放到適當的位置後,會用骨水泥黏接,接著將傷口縫合起來。 手術後該做什麼 您應該在1~4天後就能回家,您將會有幾個禮拜的時間需要用到枴杖或行走杖。 規律運動應該可以幫助您早日回復正常的活動。 大多數人的復原狀況會很良好,疼痛得以緩解,行動能力也較佳。 感受出人工膝蓋與正常的膝蓋不同。 部分膝關節置換術的術後恢復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即使是關節鏡手術,風險仍包括,手術部位周遭的神經或是靜脈感染及損傷。但是,現代手術的技術和術後觀察能力已大大減少此類問題產生。手術後產生疼痛、壓痛及僵硬都屬正常,其中特定的併發症如下: 血栓。 感染。 神經或血管受傷。 持續性疼痛。 麻醉呼吸抑制的致命風險。

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有: 傷到神經。 傷到血管。 脫臼。 膝蓋感染。 鬆弛。 劇痛、僵硬、無法使用膝蓋,又稱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基礎知識

若得到漸進式關節炎、創傷或其他稀有破壞性膝蓋疾病,患者就可以考慮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修復受損的膝關節。在美國,最常進行此手術的原因是嚴重的膝蓋骨關節炎,但無論膝蓋受傷的原因為何,日以加劇的疼痛和僵硬,以及愈來愈受阻的膝蓋日常機能,都會想讓患者進行此術。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

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之中,有超過9成可以大幅降低膝蓋痛的症狀,並增進日常活動的能力,但身體能力無法恢復到罹患關節炎前的狀態,手術的效果病會隨著時間漸漸減弱。手術前,請務必了解可能的相關風險和併發症,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後併發症

任何手術都可能發生併發症,包括預期外的麻醉反應、過度出血,或血栓(深層靜脈栓塞)。但除非身有慢性病,此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其實不高。以下是若併發症不幸發生,關於此術的特有狀況:

置入人工關節時造成骨裂 手術傷到神經、血管、韌帶或肌腱 膝蓋因手術遭到感染 膝蓋在術後鬆弛或脫臼 術後膝蓋持續不適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就是術後膝蓋劇烈疼痛、僵硬、無法使用。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前需知

進行手術前,患者需與醫師討論近期在使用的藥物、過敏等健康狀況,並與麻醉師會面,一同規劃麻醉內容。醫療人員也會給患者清楚的術前指示,包括術前的禁食方法。通常患者應於術前6小時左右開始禁食,2~3小時開始停止攝取液體。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流程 術中可能會用到幾種不同的麻醉方法,並且整個手術要花1~1.5小時。 外科醫師會在患者的膝蓋前端切開一道口,取出受損的關節部位,再替換成用金屬、塑膠、陶瓷或混合材質製成的人工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會用壓克力膠固定在患者的骨頭上,或在其上方包覆一層特殊材料,以直接與骨頭黏在一起。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復原 患者應該能在3到7天後回家,但會有幾個禮拜的時間可能要用枴杖。 大多數的人復原狀況都不錯,疼痛會減少,行動力也會進步,只是人工膝蓋感覺會和正常的膝蓋不同。 手術後不建議跪下,否則容易造成不適。 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早日回復正常活動,但開始運動前,請先詢問醫療團隊的建議。 若併發症不幸發生,復原的時間即有可能拖慢。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有替代療法嗎?

以下方式不能替代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但能輔助減緩此手術欲改善的症狀,不過關節炎愈嚴重,效果愈低:

使用柺杖讓行走變輕鬆,在穿戴彈性支撐物則可讓膝蓋感到更有力。 規律適中的運動,可以幫忙減少膝蓋僵硬的程度。 將類固醇注入膝關節,有時候可以緩解疼痛和僵硬。 服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等普通的止痛藥,和布洛芬(Ibuprofen)等消炎止痛藥,都有助於控制疼痛。 在飲食中補充營養食品可以幫助減緩症狀,但服用前請先諮詢醫師。

膝蓋截骨手術

膝蓋截骨手術

膝蓋截骨手術的定義

如果膝蓋只有部分區塊受到關節炎影響,醫師就可能會建議膝蓋截骨手術。如果您有弓型腿或膝外翻(又稱O型腿或X型腿),截骨手術會與其他類型的膝蓋手術,如軟骨手術等合併進行。膝蓋截骨手術的過程,會將骨楔自脛骨或大腿骨移除或填入,藉此將身體重心自膝關節受損處轉移至他處。 什麼時候需要做膝蓋截骨手術?

健康的膝蓋,骨頭的一端會有平滑的軟骨包覆,讓相接的骨頭得以順利活動。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會對軟骨造成傷害和磨損,使軟骨表面變得粗糙。當軟骨表面不再光滑,股骨(大腿骨)和脛骨間的空隙就會縮減,導致膝蓋向內或向外彎曲(哪一側的膝蓋軟骨變粗糙,就往那一側彎)。在脛骨上方或大腿骨下方取出或插入骨楔,可以拉直這類的彎曲,將重心移到未受損的膝關節,進而延長膝關節的壽命。 膝蓋截骨手術的注意事項

膝蓋截骨手術對某些人來說存在風險,例如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的患者,就不適合接受膝蓋截骨手術。骨外科醫師會決定此術是否適合患者,而通常適合此術的人會符合以下條件:

體型纖瘦、常運動且年齡未滿60歲。 只有膝蓋的一側會疼痛,而且膝蓋骨底下不會痛。此類患者通常會膝蓋痛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的活動方式以及久站。 患者的膝蓋能完全伸直,且至少能彎曲90度。 膝蓋截骨手術的風險

截骨手術的風險不高,但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感染、血栓、膝關節僵硬、血管和神經受損、手術失敗。有時候,例如第一次手術無效時,患者會需要進行二次手術。進行膝蓋截骨手術前,了解手術的相關風險很重要,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 如何為膝蓋截骨手術做好準備?

外科醫師會先檢視患者的膝部X光照,確認進行膝蓋截骨手術是否妥當,以及需要矯正的幅度為何。手術時患者會被麻醉,因此術前不能飲食。如果有正在每天服用的藥物,外科醫師會決定患者在手術當天的早上是否需要停藥。

膝蓋截骨手術手術流程 手術過程一般需要1~2個小時,患者會被全身麻醉,或脊柱麻醉(只有下半身失去知覺)。 外科醫師會在需要重新建模的骨頭位置,劃開一道口。視膝受損的位置不同,手術部位可能包含脛骨或大腿骨。 患者如果做的是最簡單的膝蓋截骨手術(或稱開楔截骨手術),外科醫師會劃開整塊骨頭,打蓋膝蓋骨,填入植骨,再用鋼板和鋼釘固定。 另外一種方法是切開脛骨或大腿骨(或稱閉合˙式截骨手術),取出骨楔,再用金屬零件結合固定被切開的骨頭邊緣。 手術成功且復原後,患者的大腿肌肉(股四頭肌)會強化,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和平衡能力也會增加。

膝蓋截骨手術的復原

視手術的複雜程度和患者的康復狀況,可能可以當天返家,也可能要在醫院過夜。無論如何,患者都會需要拄拐杖約2個月,或使用支撐架、石膏讓骨頭復原。通常術後3~6個月,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活動狀態。以下是一些術後照護的方法和建議:

疼痛管理:外科醫師和護理師都會盡力幫助患者減少術後的疼痛,可能會給予的藥物包括鴉片類藥物(Opioids)、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和局部麻醉藥。減輕疼痛讓身體舒適,可以讓患者恢復得比較快。鴉片類藥物的止痛藥效果優異,但因屬於成癮性麻醉藥,使用時一定要遵守醫師的指示,一旦疼痛症狀開始改善,就該立即停止服用。 回診:術後仍需就診,讓醫師追蹤自己的狀況。醫師會照X光,檢查手術的復原狀況,並告知何時可以開始負重和復健。 負重:外科醫師會指示患者何時可以增加腿部的負重。 復健:物理治療師會為患者規劃運動方案,以維持膝蓋的活動範圍,並恢復肌肉的強度。

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夜間盜汗的原因

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夜間盜汗的原因

身體在高溫環境下或是運動後,會藉由流汗降低體溫,但若是因為焦慮或劇痛而出汗,就稱作冒冷汗。如果您常從一身冷汗中驚醒,以下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更多關於冒冷汗的可能原因,以及治療、改善的方式。

冒冷汗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因體溫太高而出汗,藉以幫助身體降溫,但若身體正在承受潛在的病痛,則會冒冷汗。此外,任何會觸發戰逃生理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d)的情況,也會讓人冒冷汗,例如焦慮、恐懼,或經歷極大壓力時。若是過度出汗的情形發生在晚上,則稱為夜間盜汗。

造成過度出汗的原因有很多種,醫師為了確定原因為何,會做各種診斷與測試,以下是冒冷汗常見的原因:

驚嚇。 嚴重外傷導致劇痛。 心臟病(Heart disease)。 呼吸不協調。 血糖值異常。 血壓異常。 更年期。 自發性多汗症(Idiopathic hyperhidrosis),就是患者全身分泌過多汗液的情況,病因不明。 細菌感染,像是結核病(Tuberculosis)、心內膜炎(Endocarditis)、骨髓炎(Osteomyelitis)、膿瘍(Abscesses)等,皆會造成過度出汗。此外,夜間盜汗也有可能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症狀。 初期癌症病患也可能會有夜間盜汗的症狀,其中最有可能罹患淋巴癌(Lymphoma)。 服用特定藥物也可能會讓人冒冷汗,最常讓人產生過度出汗症狀的藥物是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或其他心理治療所需的藥物。治療發燒的藥物像是阿斯匹靈(Aspirin)及撲熱息痛(Paracetamol,為商品普拿疼的藥名)。 低血糖,在藥學中稱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荷爾蒙失調(Hormone disorders)。

冒冷汗的治療

目前沒有直接解決冒冷汗的治療方式,唯一方法是找出冒冷汗的潛在原因。事實上,多注意自身冒冷汗的狀況,就能早一步發覺健康問題,也能及早尋求治療。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於減少冒冷汗的原因:

適時放鬆緩解壓力。 改變臥室的環境,將燈光調暗或降低室內溫度。 健康飲食能維持正常血糖及血壓。 隨時補充水分。 減少抽菸及飲酒次數。 多運動。

若冒冷汗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請尋求醫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夏天夜晚好悶熱,很多人會習慣開電風扇睡覺,但網路上流傳一則都市傳說,相傳睡覺吹電風扇會猝死,對此,專家表示,睡覺吹電風扇並沒有這麼危險,若有猝死的可能,絕非只是因為電風扇,而是受到環境濕度、溫度、個人體質,以及睡前有無喝酒等因素影響。其實,整晚吹電風扇睡覺,對健康的確有些潛在風險,但卻也有不少好處喔!以下介紹睡覺吹電風扇對人體的影響。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好處 白噪音助眠減幽閉恐懼

有些人無法在完全安靜的房間睡覺,需要一點小聲音、頻率穩定的白噪音才能入眠,而研究指出,電風扇製造出的輕微聲音可以幫助入睡。而若有幽閉恐懼症的人獨自在房間睡覺時,電風扇的小聲噪音,也可幫助防止突發的恐懼感。

調節環境和人體溫度 一般來說,睡覺時的環境溫度需要偏低,才會較容易入眠,而風扇除了可以調節臥室的溫度,還能調節身體的溫度。 開窗空氣流通又新鮮 夏天夜晚通常很悶熱,開電風扇可以幫助房間空氣流通,且新空氣能持續從窗外送進房間內。

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 研究指出,寶寶的房間裡開風扇,可以降低70%的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風險,且晚上打開窗戶,也能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或是窒息的機率。這些研究都代表著寶寶在睡覺時,房間裡的空氣流通很重要。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壞處 皮膚乾癢和引發過敏 電風扇的風,除了會加速身體水分流失之外,也可能會使房間內常見的過敏原,透過空氣循環並散播,例如灰塵、塵蟎、花粉、寵物的毛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建議隨時清潔電風扇的扇葉,並且保持房間的整潔乾淨,減少過敏的機率。

低溫恐使肌肉收縮僵硬 冷空氣會導致肌肉收縮,因此如果整夜吹電風扇或冷氣,都可能會導致頸部僵硬。所以吹電風扇時,最好不要近距離直接吹身體,且環境溫度不應低於攝氏2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