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洗手和酒精差別?乾洗手成分、原理及4大缺點公開!

乾洗手和酒精差別?乾洗手成分、原理及4大缺點公開!

許多公共場所的門口或大廳,經常看見會擺放乾洗手液的機器,供進出民眾使用。外出時,許多人也習慣隨身帶一小瓶乾洗手,以便在沒有水和肥皂的地方,也可以稍微清潔。

市面上有些洗手液的廠牌宣稱,可殺死99.9%的細菌;然而,部分研究卻指出,乾洗手的清潔效果恐怕並非如此理想。究竟乾洗手是否能有效清潔和消毒呢?《Hello健康》帶大家了解乾洗手成分、殺菌效果和隱藏風險。 乾洗手和酒精的差別?乾洗手成分、原理詳解

根據乾洗手液的活性成分,可分為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種類,並以前者居多。大部分的乾洗手液,都含有60~95%的酒精活性成分,如乙醇(Ethyl alcohol),另外還會含有水、香料和甘油(Glycerin)等其他成分,以增添芳香和潤膚的功能。

而非酒精類的乾洗手液,主要是藉由添加具殺菌功效的化合物來消毒,其中有些乾洗手液,可能還會添加一種稱為三氯沙(Triclosan)或三氯卡班(Triclocarban)的抗生素化合物。

三氯沙和三氯卡班,可以在一些肥皂、牙膏中找到。此外,在其他產品,如一些有抗菌(Antibacterial)標示的用品,或可延長有效期的消毒劑(Antiseptic),也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不過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三氯沙對健康可能有潛在的風險。 使用乾洗手的4種風險

即使擦了含酒精的乾洗手,被殺死的細菌和乾洗手中的添加物,都還是會留在手上。若使用的是添加殺菌劑的非酒精乾洗手,可能還會因為其成分,如上述的三氯沙,對皮膚或健康造成傷害。

以下是使用乾洗手可能會遇到的4種風險:

殺死好菌:若乾洗手含抗生素,使用後可能會把手部皮膚的好菌也一起殺死,降低人體對抗疾病的能力,使人更容易生病。 影響荷爾蒙分泌:三氯沙除了可能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之外,也可能會干擾人體的荷爾蒙分泌。 讓人容易過敏:研究表示,三氯沙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讓人更容易過敏,並受塑膠製品中的有毒物質傷害,如雙酚A(Bisphenol A)。 增加對人體的刺激:除了酒精或殺菌劑,乾洗手也會添加一些物質來讓它保存更久,或讓雙手使用感覺更舒適。若乾洗手帶有香味,它的化學成分就更複雜,對人體的刺激也會增加。

所以乾洗手有用嗎?

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教授表示,根據研究,乾洗手液不會明顯減少手上的細菌數量,有時甚至還會讓雙手的細菌量增加。

若大家因為出門在外,不得已只能用乾洗手時,在使用前最好先用紙巾擦手,因為乾洗手液並不能帶走手上的油汙或汙垢,並且不能殺死腸病毒(Enterovirus)。

若想徹底洗淨雙手,最好還是用清水和肥皂比較好。如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的一樣,乾洗手不可完全取代清水和肥皂,只拿來當輔助使用。

優雅緩解急性傳染性結膜炎~6招有效

優雅緩解急性傳染性結膜炎~6招有效

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又稱紅眼症),是兒童常罹患的眼睛疾病;而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則是結膜受到感染而快速地發炎的病症。結膜(Conjunctiva)是眼睛白色的部分,被眼皮(Eyelids)包覆著,一般而言,學校或工作環境都屬於高度接觸傳染的場所。急性傳染性結膜炎雖然是較輕微的眼睛感染,但是有時候也可能會演變成嚴重的問題。

常見的4種造成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原因有

1. 病毒: 常見造成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病毒有: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水痘帶狀皰狀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如:腸病毒70型病毒Enterovirus 70、克沙奇A24病毒Coxsackie A24);痘病毒(Poxvirus,如: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牛痘Vaccinia)。導致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病毒,在較冷的環境裡,傳染速度非常快,也因此,結膜炎是極具接觸傳染性的,而且一旦感染,症狀通常持續4~7天之久。為了避免感染,在吃東西、拿任何用品,或是要給別人物品之前,請您記得先洗手,並保持勤洗手的習慣。如果您已經感染急性傳染性結膜炎,請您不要戴隱形眼鏡,改戴眼鏡;如果您的視覺模糊,請您立即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因為有些病毒會在角膜(Cornea)留下疤痕。

2. 細菌: 2種常見的細菌是:披衣菌(Chlamydia)、淋病(Gonorrhea)。因為性傳染病的細菌而造成的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治療方式是給予抗生素(Antibiotics)、眼藥水或軟膏(Ointment)。使用眼藥水、軟膏時,患者每天必須點或塗藥3~4次,讓藥物在眼瞼內能發揮效用;整個治療的時程,大約是5~7天;1星期後,症狀就能獲得明顯改善。請您注意,治療時要點眼藥水、塗軟膏,或是服用抗生素,必須經由醫師診斷後使用。

3. 刺激物: 當異物跑進去您的眼睛時,如:香皂、洗髮精,以及游泳池裡的氯化物(Chloride)等,最好在5分鐘內,用生理食鹽水小心的清洗眼睛。清除後大約4小時內,您的眼睛就會得到舒緩。但是如果眼睛是接觸到較強烈的酸性或鹼性物質,使用大量清水沖洗眼睛後,請立即前往醫院尋求醫師的醫療協助。

4. 過敏原(Allergens):

如果您的眼睛感染是由病毒、細菌造成,那麼傳染給他人的機會便比較高,而如果您覺得配戴隱形眼鏡時眼睛感到不舒服,那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如果嬰兒的眼睛受到感染,請立即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因為嬰兒的眼睛可能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問題。 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常見的7種症狀

眼瞼內側發紅 淚流不止 濃稠分泌物以結痂的方式堆積在睫毛上,尤其睡覺醒來時最嚴重 眼睛搔癢 眼睛有灼熱感 視覺模糊 對光敏感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任何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症狀,請您儘快看醫師並進行眼睛檢查,讓醫師取得您的眼臉檢體,在醫院進行化驗、分析,並確認感染原因。 6步驟:您就能有效緩解急性傳染性結膜炎

請您不要用手揉感染的眼睛 用餐前,請您記得用肥皂、溫水將手洗乾淨 每天數次,用全新、乾淨的棉花球清理眼睛分泌物 請不要戴隱形眼鏡,也請絕對不要戴別人的隱形眼鏡 請不要與別人共用您的眼部化妝品 眼睛塗完軟膏的藥物後,請您記得洗手

葉黃素低下問題多!預防「葉黃素低下」挑選補充4大關鍵丨2024五大葉黃素產品推薦

葉黃素低下問題多!預防「葉黃素低下」挑選補充4大關鍵丨2024五大葉黃素產品推薦

葉黃素是天然類胡蘿蔔素的一種,也是眼睛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組成成分,可抵抗光線傷害,又被稱為眼睛的「防曬劑」。黃斑部的葉黃素流失、低下原因有很多,例如老化或高度近視;一旦葉黃素低下,易使眼睛變脆弱、抗氧化能力下降,提高各種眼疾風險,最常見的就是黃斑部病變。

究竟哪些族群容易葉黃素低下?葉黃素不足會造成哪些問題?葉黃素功效為何?《Hello健康》一次為您解答,說明如何透過補充葉黃素,改善眼睛健康,以及葉黃素產品的挑選關鍵,並推薦5支葉黃素產品,供您參考選購。 哪些族群容易葉黃素低下?葉黃素不足的問題一次看 1.年紀增加、老化

年紀增長與老化是葉黃素低下的主要原因,年紀增長會導致視網膜黃斑部老化,也會降低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率,當身體加速流失葉黃素,吸收速度又變慢,漸漸地,就可能造成葉黃素低下。葉黃素低下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主因,會導致患者視力退化、模糊,看到的東西扭曲變形。

2.高度近視或長期用眼過度者

近視超過600度以上的患者,黃斑部通常比同齡的無近視者,更為老化與退化,此稱為「病理性近視」,並可能演變為「高度近視性黃斑病變」;隨著黃斑部提前老化、功能下降,葉黃素的流失速度也可能增加。 3.孕婦或哺乳婦女

孕婦與哺乳婦女會透過臍帶、奶水,輸送各種養分給胎兒與嬰兒,其中之一即是葉黃素;葉黃素對於小孩的視力發展有重要影響,不過,若母親的營養攝取不足,或本身是高度近視患者,黃斑部提前老化,也可能造成自身葉黃素低下;除了媽媽們可能出現眼睛症狀,例如視力模糊,也會影響小孩的眼睛發育。

由上可知,許多因素都可能造成葉黃素低下,而且隨著視力狀況變差、黃斑部機能受損,葉黃素的流失速度可能更快,因此,若您屬於以上3種族群,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選擇合適的葉黃素產品加強補充。

針對一般族群,建議可提前保養、預防,因為葉黃素具有過濾藍光,避免眼睛感光細胞受損的作用,也能抑制自由基,減緩眼睛發炎。現代人普遍都有用眼過度的問題,在上班期間,須長時間注視散發藍光與眩光的螢幕,下班後,又繼續盯著手機、平板或電視;補充葉黃素可加強眼睛的防護力,避免長期用眼過度、近視及老化等問題,在日積月累之下,變成嚴重眼疾。 葉黃素產品4大挑選關鍵 1.游離型葉黃素 

市售葉黃素產品大致分為兩種,酯化型與游離型。酯化型葉黃素具有脂肪結構,食用後,須經由酵素水解消化後,才能被人體利用,吸收率較差;游離型葉黃素則已去除脂肪結構,且分子結構較小,吸收率較高。 2.葉黃素搭配玉米黃素「5:1」黃金比例

除了葉黃素,玉米黃素也是視網膜黃斑部的組成成分;因此,除了挑選高吸收率的葉黃素型態之外,也可選擇同時含有玉米黃素的複方產品。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指出,當補充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的比例為10mg與2mg時,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而市面上也有業者依5:1比例調配之複方產品,例如葉黃素含量為20mg,玉米黃素含量為4mg,也可作為選購參考依據。 3.添加「對眼睛健康有益」的複方成分

不同品牌所添加的成分不同,各有其不同特點,可依個人需求,參考選購含以下2種成分的產品: 山桑子萃取物:山桑子含豐富的花青素,有助於增加眼睛血管的血流量,促進新陳代謝,減緩疲勞及提升舒適度。市面上已有業者推出添加義大利頂級山桑子萃取物的複方成分。 魚油魚油含有Omega-3,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作用,能改善眼睛發炎,維持淚腺與瞼板腺的分泌正常運作。有業者添加日本專利魚油,選購時亦可作為參考。 4.使用及攜帶便利性

營養素產品製成膠囊(或錠劑)的大小很重要,卻是很多人忽略的選購重點;大膠囊不僅容易讓人噎到,長者或小朋友也可能不方便食用,所以,建議可挑選膠囊或錠劑較小、方便吞服的葉黃素產品。

此外,攜帶的便利性也很重要,市面上產品包裝大都為罐裝或盒裝,有業者推出夾鏈袋設計,不僅可方便放在家中或公司等固定地點,外出或出差旅遊時,也可隨身攜帶,不怕補充中斷。

2024 五大葉黃素產品推薦 1.樂敦V 金盞花萃取物葉黃素複方軟膠囊

劑型:膠囊 內容量:120粒 特色: 使用游離型葉黃素 採用 5:1 黃金比例,含葉黃素20mg + 玉米黃素4mg 複方添加MIRTOSELECT®義大利頂級山桑子萃取物、日本專利魚油及獨家雞肉萃取粉 1.2cm 極小膠囊 + 夾鏈袋設計,方便補充! 2.大研生醫 視易適葉黃素

劑型:膠囊 內容量:30粒 特色: 使用游離型葉黃素 採用 10:2 比例,含葉黃素10mg + 玉米黃素2mg 複方添加MaquiBright®智利酒果、BS7®山桑子萃取物、AstaZine®蝦紅素

3.善存 游離型葉黃素軟膠囊

劑型:膠囊 內容量:60粒 特色:

使用游離型葉黃素20mg FDA認證天然萃取葉黃素 獨特水解技術,分子量小50% 4.優識立 新複方葉黃素軟膠囊

劑型:膠囊 內容量:130粒 特色: 使用游離型葉黃素 採用 5:1 黃金比例,含葉黃素12mg + 玉米黃素2.4mg  複方添加維生素A、B群、E,以及鎂、鋅、硒與銅等礦物質 複方搭配魚油、黑豆及山桑子萃取物 5.顧可飛 黃金比例金盞花葉黃素軟膠囊

劑型:膠囊 內容量:130粒 特色: 使用游離型葉黃素 採用 5:1 黃金比例,含葉黃素15mg + 玉米黃素3mg 全素可食

產品最終售價請依各電商平台價格為主。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腦膜炎是兒童中樞神經感染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新生兒腦膜炎有時未必有典型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當父母發現寶寶有哭鬧、躁動或發燒等症狀,千萬不可大意,《Hello健康》帶您了解新生兒腦膜炎的原因與症狀,以及透過腰椎穿刺是否有後遺症?

什麼是新生兒腦膜炎?

正常的脊髓液內是無菌的,但環境中的細菌、病毒或潛藏在人體呼吸黏膜及腸胃道的病原,在寶寶免疫力下降(如感冒,嬰幼兒免疫力尚未成熟)時,便有機會突破身體原本的防衛,進入脊髓液中,造成腦膜炎。

腦膜炎(Meningitis)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通常由細菌、病毒經由飛沫接觸進入到血液所傳染;依年齡不同,好發腦膜炎的病原體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2種:

細菌性腦膜炎:新生兒腦膜炎以細菌傳染為主,最常見為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氏菌等產道常見的菌叢, 非細菌性腦膜炎:以病毒性為最大宗,腸病毒腦膜炎最常見;其中,又包括艾柯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腸病毒腦膜炎盛行於夏季,嚴重時恐會併發腦炎。

根據衛生福利部指出,若母親早期破水超過18小時,或是生產前後有感冒,新生兒感染腦膜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死亡率約10~30%。(延伸閱讀: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

新生兒的腦膜炎症狀不明顯且不具特異性,有時會被家長忽略;因此,若嬰兒出現下列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診治: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若是未滿4個月的嬰兒反覆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立即就醫;年紀較大的兒童(3~12歲)可能出現腦壓上升而導致的頭痛、嘔吐或畏光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癲癇至癲癇發作或意識改變,也可能是腦膜炎,同樣也要及早就醫。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幼兒腦膜炎如何診斷?

在腦膜炎診斷方面,醫師除了依據臨床症狀診斷外,通常需靠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做培養,才能確認寶寶是否有腦膜炎;腰椎穿刺,俗稱「抽龍骨水」,是腦膜炎唯一的診斷方法,其他檢查方式如抽血、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都無法取代腰椎穿刺的準確性。

腰椎穿刺的目的在將取得的脊髓液進行不同檢查,例如包含細胞的計算、格蘭氏染色檢查有無細菌、生化檢驗其中葡萄糖及蛋白質的含量,以及細菌與病毒培養等,並綜合上述結果判讀以進一步診斷是否有腦膜炎。 腰椎穿刺很危險嗎?是否會有腦膜炎後遺症?

家長常擔心腰椎穿刺可能傷到寶寶或有後遺症,其實,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正常成人一天會生成500毫升的脊髓液,即使新生兒一天也有50毫升脊髓液,可不停代謝與循環;所以,檢查所需的量不致於對孩子造成傷害。

在執行腰椎穿刺前,醫師會適度安撫寶寶,執行方法就像半身麻醉或無痛分娩,讓小朋友側躺彎曲成蝦米狀,定位完畢下針,取少量的脊髓液,以進行各種培養及生化檢查;臨床上是一個簡單又安全的步驟,很少有併發症。

完成腰椎穿刺後,需加壓平躺6~8小時,避免脊髓液滲漏,並注意傷口清潔與乾燥。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如何治療新生兒腦膜炎?依據病原體採取不同方式

至於要怎麼治療腦膜炎,依病原體不同,採行不同的治療方法: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療程需要2~3週的時間;若併發急性水腦,有時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腦室引流手術。常見的後遺症為神經系統受損,包括聽力、認知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醫師也會檢查病患的聽力。 病毒性腦膜炎:支持性療法為主,即減緩症狀的治療,多補充水分、充分休息等。除了少數水痘、皰疹病毒感染需要服用額外藥物,其餘只要症狀緩解就可以出院。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因外界疾病、過敏原起紅疹而哭鬧不已,要是剛好出門在外遊玩,那可真讓家長們心疼又焦躁,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只要了解寶寶起疹子的原因,儘管是一家人在外頭遊玩,也能冷靜地適當處置。

Hello健康》將會介紹容易使嬰幼兒起疹子的10種皮膚病,以及出現類似情形時又該如何應對,讓各位家長能對孩子的皮膚健康瞭若指掌,不因孩子搔抓皮膚、紅腫而不知如何是好。 10種皮膚病可能讓寶寶長疹子

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免疫力,往往會讓他們嬌嫩的皮膚受到過敏、荷爾蒙或其它外物刺激,而引發紅腫、發癢、起疹等症狀,以下列出10種嬰幼兒常見皮膚病,幫助家長們找出寶寶長疹子的原因並著手改善: 嬰兒粟粒腫(疹)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腺尚未發育完全,在真皮層上的角質形成囊狀滯留,即為嬰兒粟粒腫(Milla),好發於2~3個月大的新生兒。 症狀: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身體皺摺處,出現白色或紅色的小疹子。 護理方式:嬰兒粟粒腫並不會造成嬰兒不適,無須擠壓以及塗抹藥膏,待寶寶的皮脂腺日益成熟後,便會自行康復。

毒性紅斑 成因:毒性紅斑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新生兒皮膚病,多好發於寶寶出生後數天至數禮拜內。 症狀:於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會有如針尖狀,白色或黃色的丘疹,周圍會有紅斑包圍。 護理方式:通常在發作後數天或數週便會自然消失,無須塗抹藥膏或是特別護理。 嬰兒痤瘡

成因:嬰兒痤瘡是因母親懷孕期間的荷爾蒙經胎盤傳至胎兒,導致新生兒皮脂腺受刺激而長出痘痘。 症狀:嬰兒痤瘡發作於嬰兒2~6週齡後,據統計,約20%新生兒會感染嬰兒痤瘡,在臉頰、鼻子、前額、下巴、頭皮、頸部、背部或胸部,出現粉刺或是痘痘。此外,6週齡後的嬰兒痤瘡較為罕見,恐為其他皮膚疾病,建議及時送醫,並向皮膚科醫師詢問。 護理方式:出生後3個月會自然消失,建議家長使用溫水為嬰兒清潔,避免直接接觸患部,避免擅自使用藥物。 尿布疹 成因:尿布疹可能因尿液或排泄物、尿布長期與皮膚接觸和刺激;服用抗生素、瀉藥或母親感染念珠菌而引發,為2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病。 症狀:於尿布覆蓋範圍,如:肛門口周圍、腹股溝皺摺處、生殖器、臀部、腿部,出現紅斑、丘疹,嚴重時觸摸會痛或因尿布濕感到不適而哭泣。 護理方式: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並注意患部皮膚保溼,可在更換尿布後,在肛門口塗抹凡士林、氧化鋅,以免排泄物直接接觸皮膚。另外,若是親餵母乳的嬰兒口中有鵝口瘡以及尿布疹,則可能是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須盡速就醫,並依醫生指示,母子一同接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寶寶屁股爸媽守護!勤換尿布6點須知) 急性蕁麻疹 成因:急性蕁麻疹通常由身體對外界的過敏原所引起,如:病菌、食物、毛髮、皮屑、藥物、花粉、藥物等。 症狀:嘴唇、眼皮及面部腫脹,手腳起紅疹發癢,嚴重時恐會引發腹痛、噁心、呼吸急促、休克等。 護理方式:急性蕁麻疹大多在數天或數周後便自然康復,如有需要,醫生會開立抗組織胺等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急性蕁麻疹屬過敏反應,須留心過敏原並避免再次接觸,如出現嚴重反應,則須盡速就醫。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汗疹/熱疹 成因:由於嬰兒汗腺尚未發育完全,排汗不良則容易引發汗疹。 症狀:常在嬰兒的頸項、背部、胸前、皮膚的皺摺處出現紅疹。好發於夏天,但若是涼爽的天氣,嬰兒因衣物厚重不便排汗,也容易發作。 護理方式:平時讓嬰兒穿著適量的衣物,並以清水清潔皮膚,症狀會自行改善。而情況若是愈發嚴重,則須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手足口病 成因:手足口病大多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 症狀:病症初期,嬰兒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症狀,接著在手掌以及腳掌會出現水泡,口腔潰瘍。 護理方式:目前並無特效藥,但大多數患者能在7~10日內自行痊癒,建議多讓患者休息及補充。由於口腔潰瘍,喉嚨及口腔會在進食時感到疼痛,建議為嬰兒準備冰涼及軟質的食物。若是10日內並無改善,則須盡速就醫。(延伸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脂漏性皮膚炎/乳痂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分泌較為旺盛,頭皮及頭髮容易累積黃油痂皮,引發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好發於出生後2~5週,頭皮、眉毛及耳後出現黃濁、油膩如鱗屑狀的皮疹,並不會出現搔癢感,若是嬰兒因感到不適而主動搔抓,則可能有其它皮膚病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 護理方式:脂漏性皮膚炎大約在出生後3~12個月會自行緩解,皮脂分泌容易滋生黴菌,導致發炎惡化,建議先向醫生洽詢再作處置。(推薦閱讀: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玫瑰疹

成因:玫瑰疹是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引起,多經飛沫、接觸傳染,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症狀:嬰兒可能出現突發性的高燒,最高可達40℃,嚴重時會導致熱痙攣,並持續2~5天。退燒後,臉及軀幹(四肢疹子較少)出現淡粉紅或玫瑰色2~3毫米大的丘疹,但無疼痛及搔癢感不痛不癢,稍微鼓起,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3天不等。(延伸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護理方式:玫瑰疹在起疹後約1個禮拜會自行消退,且大多無後遺症。須注意的是,感染玫瑰疹的小寶寶,並不會出現不適感,若有病懨懨跡象,則可能罹患腦膜炎,建議盡速就醫,並作進一步檢查。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多種,主要可能為:遺傳因素、皮膚障蔽功能缺失、異常免疫反應以及外在過敏原所致。 症狀:多出現於嬰兒面頰、手肘、膝蓋和身軀等部位。皮膚變紅及乾燥,會形成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後便會結成痂,導致皮膚流失水分,並逐漸變硬變厚。狀況時好時壞。 護理方式:避免外界過敏原,2歲前盡量以母乳為主,如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低過敏性水解蛋白奶粉,並避免嬰幼兒接觸過敏食物,如:牛奶、蛋、堅果、海鮮等有哺乳需求的媽媽也須減少食用,避免因補餵母乳而造成嬰兒過敏。 副食品應待嬰兒6個月大再添加,並以致敏性較低的蘋果泥、葡萄泥、米粉等食品為主。使用低刺激性清潔、保養用品護理皮膚,避免抓傷皮膚導致二次感染。平時依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等藥品。(推薦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讓寶寶開心游泳、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家長應多加評估寶寶游泳時有哪些潛在風險。有一陣子寶寶學游泳的風潮大熱,新聞、廣告到處都在宣傳寶寶游泳的好處,例如可促進寶寶肌肉發展、腦力成長等。然而,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病毒有可能會入侵寶寶體內引發感冒,讓家長不免擔心。

究竟讓寶寶游泳真的好嗎?寶寶幾個月進游泳池比較好呢?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關於寶寶學游泳的二三事。 寶寶學游泳能降低溺水風險?寶寶幾歲可以學游泳?

部分家長認為及早讓寶寶接觸游泳課,是希望寶寶面對水池時有適當的應對,同時減少溺水風險的可能性,但是新生兒雖然在羊水中生活了將近10個月,卻並不代表他們因此具備游泳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指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未滿一歲的嬰兒上游泳課對「預防溺水」有所幫助,反而是滿1歲後的寶寶較能藉由游泳課程,學習如何防止自己溺水。

市面上針對寶寶的游泳課程五花八門,有些游泳課程標榜寶寶6個月大就可以參加,但此時大多更著重於發展寶寶的肢體協調度與放大感官體驗,而非學習「游泳動作」如自由式、蛙式等,且泳池裡隱含不少病菌如腸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等,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就很可能會讓這些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毒型感冒。

年幼的嬰兒較難熟習游泳技能,對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表示,通常孩子成長至4歲後,才較能有效率地學習游泳技能。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們對於4歲前的寶寶們學習游泳的規劃,不妨將之視為休閒運動、抱持平常心,勿懷抱過高的期待。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寶寶游泳有助於發展肢體協調度與感官體驗,然而寶寶游泳時,家長應陪同在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況。(延伸閱讀: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嬰兒游泳4大好處

家長若想讓4歲前的寶寶及早開始學游泳並非壞事,相反而言可說是好處多多。

嬰兒游泳好處1:讓寶寶熟悉水性

「怕水」恐怕是很多人學不會游泳的主因之一,讓寶寶自小就接觸游泳不但可幫助熟悉水性,對水不會感覺陌生或有恐懼感,對日後學習游泳技巧時更具成效。 嬰兒游泳好處2:幫助寶寶肢體、心肺發展

在足歲前是寶寶發展肌肉、學習各種動作的關鍵時期;寶寶游泳時,為了讓身體在水中阻力保持平衡,會同時運用到身體多處肌肉,可刺激寶寶肢體發展協調性,並提升寶寶心肺功能。此外,長期的游泳習慣,對於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亦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嬰兒游泳好處3:提升食慾助好眠

游過泳的都知道,上岸後飢餓和疲累感讓人想立即補充熱量並充分休息。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和寶寶來說,游泳絕對是絕佳的「放電活動」。寶寶游泳完後,通常也胃口大開,而充分運動也讓他們比平常更易入睡,減輕爸媽們處理寶寶整夜哭鬧的龐大壓力。(推薦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游泳好處4:增進親子互動

跟寶寶一起游泳不僅透過陪伴為寶寶帶來安全感,也讓爸媽們暑氣全消,更能從容面對親子時刻。尤其是平時較媽媽更不擅於照顧的爸爸們,透過守護者的角色扮演,不僅能自然促進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也能有助於家庭間的親密關係。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家長多加陪伴寶寶游泳,除了有助於讓寶寶熟悉水性,也能多加增近親子互動。 寶寶游泳8大注意事項

若要讓家中的寶貝開心玩水、游泳,以下8大事項應特別注意,讓寶貝安心戲水、安全長大。 水溫適宜:選擇具溫控的泳池,水溫建議應維持在32~35度左右。 飯後勿馬上下水:若寶寶剛喝完奶,建議應等候至少約1小時,再讓寶寶下水游泳,以免水壓造成腸胃不適。 泳池細菌:游泳池雖以氯殺菌確保水質,但仍有不少細菌,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不小心喝進一點水,就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症狀,建議家長在游泳後應讓寶寶仔細漱口。若寶寶因為喝到泳池水而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等症狀,請盡快就醫,不要拖延。 游泳尿布:一般情況使用的尿布因包覆性不夠好,若寶寶在游泳過程中便溺,恐怕也會污染其他使用者的水域。然而,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患有感染性腸胃炎的嬰兒,存在於他們糞便中隱孢子蟲或諾羅病毒,透過池水傳播,即會造成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感染,發生腹瀉等症狀。若家長發現家中寶貝有腹瀉情形,應先就醫而非前往泳池戲水。

為了避免嬰兒便溺汙染池水,家長讓寶寶下水前應改用游泳專用尿布,除了不會像一般尿布一樣,一下水就瘋狂吸水而膨脹,導致整個尿布因過重而下掉,包覆性也更佳;但游泳尿布也非完全防漏,當小朋友在水中便溺後,爸媽們應馬上帶離水池如廁並清理。更謹慎的作法,亦可在尿布外層穿上泳褲,避免排泄物外漏。

專業師資: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掌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也能引導孩子們在水中放鬆學習。

注意寶寶動向:寶寶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陪伴。雖然寶寶學習能力強,但只要水深5公分就足以讓寶寶溺水,因此當嬰兒游泳時,家長一定要隨時在旁關注。家長能下水「親子共游」、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個手臂的範圍內最佳。爸媽若不打算下水,也千萬勿以為寶寶有游泳圈、脖圈,或任何浮具就放任寶寶單獨於池中。由於任何浮具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加上若寶寶不小心「倒栽蔥」,可能容易因力氣太小,無法自行翻身回到水面而讓憾事發生,建議家長必定要放下手機、嚴加注意。

學會CPR:若寶寶或其他孩童不幸發生溺水,此時如可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關CPR的操作方法: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配戴泳鏡:添加氯消毒的泳池雖在安全範圍值,但對於寶寶雙眼可能仍相對刺激,易造成發紅或腫脹,建議不妨讓寶寶配戴泳鏡,避免寶寶因在水中張開眼睛或因水花潑濺導致雙眼產生不適。

增強寶寶免疫力,讓寶寶安心游泳

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在游泳時接觸不乾淨的病菌引發感冒症狀,若家長希望寶寶能夠安心地在泳池玩耍,平時應多加注意寶寶的自我免疫力發展,若要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可多注重寶寶日常營養攝取、睡眠品質等,也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溫和增加寶寶自我免疫力。

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給孩子,醫生也建議可改成讓寶寶多加攝取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襲。專家表示,母乳成分之所以對寶寶如此重要,是因為母乳中所富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可以激活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

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所助益的成分,其成分包含HMO、sn-2 PA、gsMO、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等,這些接近母乳成分的營養,可支持寶寶自身的免疫力發展,成為開啟寶寶活力關鍵。

此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除了上述幾個天然成分,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MOS寡糖」,其結構接近母乳寡糖結構,可幫助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降低寶寶引發不適的機會。研究更發現,MOS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是保護寶寶的重要後盾,讓寶寶在泳池玩耍時,也能夠透過自身免疫力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

近幾年來「游泳」成為不少家長喜歡和家中寶貝共同從事的親子活動,家長希望培養寶寶熟悉水性的同時,切記也須同步建構好寶寶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哺餵、日常飲食、運動以外,攝取含有母乳活性的配方也可加強寶寶免疫力,抵禦潛在威脅,才能讓寶寶快樂、安心戲水。

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拉肚子該怎麼辦?可以吃哪些東西?相信這些都是新手爸媽的常見問題。尤其寶寶拉肚子有時候還合併發燒和嘔吐,更是讓爸媽十分心疼。除了就醫之外,爸爸媽媽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忙改善寶寶腹瀉引發的問題,又該如何預防感染性腸胃炎呢?趕快看下去吧!(建議先閱讀:寶寶拉肚子怎麼辦?先了解腹瀉原因與相關症狀)

寶寶腹瀉如何吃?

第一個重點就是替寶寶補充水分,以避免寶寶拉肚子發生脫水。至於寶寶拉肚子的相關飲食建議,則跟寶寶是否喝配方奶及年紀有關。以下將分成三點說明。

母乳寶寶可以不必停餵

如果是母乳寶寶的話,基本上不需要停止補餵母乳。(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配方奶寶寶可以不須稀釋沖泡比例哺餵

如果是配方奶寶寶,可以繼續哺餵,不須稀釋沖泡的比例,不過也有些醫師會建議家長稀釋沖泡給寶寶喝,這兩種方式都沒什麼問題,主要還是得看孩子的反應再做調整。另外,除非證實寶寶有乳糖不耐症,不然不需要使用不含乳糖的嬰兒配方。(推薦閱讀: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寶寶拉肚子該不該禁食?

寶寶拉肚子是否需要進食仍是眾說紛紜。支持者認為在拉肚子的狀況下,吃東西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反對者則認為腸胃久未進食,反而會減緩其恢復速度,甚至造成萎縮。什麼時候需要考慮禁食有賴於醫師專業的判斷,自行讓孩子禁食可能誤判寶寶的脫水狀況,錯過就醫時間,因此家長應以醫師的判斷為準。 較大的寶寶拉肚子怎麼吃?

較大的孩子,可以給予電解水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另外,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可以吃固體食物,也建議可以採用 BRAT 飲食法,即 Banana 香蕉、Rice 米飯、Apple 蘋果、Toast 吐司。避免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若如果連這些簡單易消化的飲食給予之後,仍腹瀉不止,就醫打點滴並且禁食讓腸胃休息是最適合的治療。

六點好習慣預防寶寶拉肚子

許多寶寶腹瀉的原因是由腸胃炎引起,因此建立良好的衛生觀念也能降低寶寶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以下列出六點供參考: 飲食盡量以熟食為主,食物記得要清洗乾淨。 白開水要確實煮沸。 泡奶前將雙手洗淨。(延伸閱讀:腸病毒症狀詳解:大人兒童初期症狀、多久會好、潛伏期、停課標準) 寶寶的奶瓶、奶嘴、嬰兒餐具等,使用後應妥善清潔消毒。 教導寶寶如何正確洗手,如果孩子還小,也可以幫他們洗。 幫寶寶換尿布後要洗淨雙手。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季,氣候不免潮濕悶熱,也因此造成腸病毒、腸胃炎等傳染性疾病開始盛行,對於家中年幼的小孩和寶寶具有相當的威脅性,所以夏天的時候不免會看到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兒科診所求診。《Hello健康》將於本文將帶爸媽認識6種夏天常見的兒童疾病,並了解預防方法及如何察覺小朋友的異狀。

1. 蚊蟲叮咬傳染病

臺灣常見的蚊蟲叮咬疾病,包含恙蟎叮咬造成的恙蟲病(Scrub Typhus),還有蚊子叮咬造成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和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以日本腦炎來說,國內的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而年滿15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接種施打日本腦炎預防針,不過,施打預防針後並不代表就不會得日本腦炎,還是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的高峰時段,讓小孩待在戶外。

若無法避免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也請讓孩子穿著淺色長袖的衣褲,皮膚裸露處則應使用防蚊液,以避免其遭到叮咬。

另外,患有恙蟲病則應記得定期消毒,特別是老鼠容易出沒的地方;預防登革熱的方式與日本腦炎一樣,應避開容易有蚊子出沒的地方,如草叢、公園,並記得清潔積水,以防孳生蚊蟲。(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2.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最常發生的季節,臺灣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多為沙門氏菌所造成,傳染途徑可能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沒有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者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造成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和傳播。

遭致病菌感染後1~2天內,便會出現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的症狀,例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有黏液和血絲等。嬰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及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就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想要防止細菌性腸胃炎,平時便需保持食品清潔、分開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食物保存在適當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3. 腸病毒

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童。腸病毒是廣義的稱呼,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等數十種以上的病毒。若想要有效避免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完廁所後。

另外,水必須先煮沸才能喝,不要喝生水;避免吃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再吃,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到餐廳等地也要經常清除垃圾,並於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便需經常清洗與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

4. 痱子

每到夏季,嬰兒或孩童身上便十分容易長出痱子(Prickly heat),也就是我們說的熱疹(Heat rash)與汗疹(Miliaria),這樣一顆顆小小的紅疹子,特別容易長在臉上、脖子、腋下、前胸和後背等部位。

除此之外,相較於成人,幼童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汗腺更容易堵塞;一旦孩子身體流不出汗,天氣又悶熱,便容易起又癢又不舒服的痱子。若想要有效預防小孩長痱子,就必須記得不要讓他在氣候炎熱之時,活動太長時間,並且一定要穿著寬鬆、透氣、利於排汗的亮色衣服。

不過,如果家中的孩子還是不小心長痱子,則可考慮使用溫水沖洗長痱子的地方,並使用溫和且不刺激的肥皂清洗,不要用一般的沐浴乳,否則可能會加重汗腺賭塞的情況。

痱子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約1週就會消失,所以爸媽不妨請皮膚科醫師開立痱子膏等藥物,以舒緩孩子痱子癢、不舒服的問題,但如果小孩開始出現青春痘或腫脹的情形時,建議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是否為其他致病菌所感染。

5.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與遺傳、環境相關的慢性皮膚炎。此外,過敏性皮膚炎確切的致病原因尚未確認,可能包括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心理因素等多種誘發因素,幼兒也因為體質太過敏感,對環境適應力較低,易受外在因素刺激而產生癢感。

如果要避免過敏性皮膚炎發作,夏天時注意出汗會更容易癢,所以室內盡量開著冷氣,並且以靜態活動為主,避免戶外激烈運動,也不要讓小孩穿著羊毛、尼龍類的衣服,這類材質會刺激皮膚,選擇純棉的衣料比較適合過敏性皮膚炎的小孩。

如果爸媽要幫寶寶洗澡,請不要用過熱的熱水,熱水會把保護皮膚角質上的油脂洗掉,皮膚太乾燥就會癢得更厲害;洗澡的時候用中性肥皂以緩和刺繳,洗完澡後,有濕疹的部位可以抹上醫師開的藥膏。

6. 過敏

孩童過敏又可以分成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喘,也就是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大多在5至6歲開始出現症狀,而氣喘的小朋友則約有80~90%會在4~5歲第1次發作。另外,大氣壓力、溫度及濕度變化皆為引起過敏或惡化呼吸道過敏的因素。

夏天時,室外的空氣污染物質和過敏原都有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台灣多雨的氣候與潮濕的空氣也是黴菌類喜好繁殖的環境,因而增加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

因此,適度使用家中的空調,並搭配其清淨與除溼的效果,也能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此外,各位爸媽也須記得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那是最容易滋生黴菌的地方;外出活動時也要注意空氣汙染指數,太冷、有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

對過敏性氣喘來說,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對於氣喘雖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卻是被公認為對罹患氣喘的小朋友有好處,所以建議各位爸媽不妨在炎熱的夏季,帶著孩子去游泳,不僅可訓練心肺功能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兒童的皮膚比大人薄也較敏感,家長常常會發現小孩的皮膚長出一些皮疹或小腫包,這時候該怎麼辦?一般來說,這些皮膚症狀都能治療或自然痊癒的,家長不必過於憂心,以下介紹兒童常見的五種皮膚病:

1. 水痘

水痘(Chicken pox)傳染性很強,是很普遍的皮膚傳染病,一般會從臉部、耳朵和胸部開始長紅點,接著漸漸變成水泡,最後表層會變硬和結痂。水痘可藉由接種疫苗來預防,若以前曾長過水痘,通常會有免疫力,較不易再感染。而罹患水痘的小孩若免疫力佳,通常可以在短短幾週內痊癒,可使用皮膚科非處方用藥,但建議大家在購買前,請先諮詢專業藥師。

(同場加映: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2. 濕疹

濕疹(Eczema)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皮膚會乾紅和發癢,其中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是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通常並不會隨著小孩長大而消失。雖然目前還未確定罹患濕疹的原因,但有研究指出,可能和家族遺傳的過敏史有關。

(同場加映: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3.皮膚癬

皮膚癬(Dermatophytosis)是由人身上的毛髮、死皮或指甲中的真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小孩皮膚長癬時,會有環狀的紅色斑塊,且該區塊的皮膚,可能會變得出現鱗屑、發癢、發炎和疼痛。會長癬的原因,多半是與感染到癬的人或動物有皮膚上的接觸,或共用毛巾而遭傳染。癬最常出現在手臂、腿部,或是身體其他部位,而這通常可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若長在頭上,可能會導致掉髮,並需要用特別的洗髮精。

(同場加映:兒童乾癬:難治且常被誤當尿布疹

4. 接觸性皮膚炎

若家中小孩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時,可能會引起刺激和過敏,並出現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如肥皂、乳液、香水、金屬、乳膠、化妝品與藥品等。症狀會因人而異,通常皮膚會疼痛、紅腫、發癢、出血等。若發現孩子有接觸性皮膚炎時,最好尋求醫師檢查治療,可適時用乾淨濕布清洗孩子的皮膚,以緩解症狀,並配合使用醫師處方藥。

(同場加映: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5. 手足口病(腸病毒感染)

這是一種兒童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主要對象為五歲以下幼童,由科沙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感染,除了在口腔、手掌和腳底會出現潰瘍,臀部和腿部也可能會長疹子(小水泡),也因為手、足、口、臀四個部位,故稱「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

如果兒童暴露在病原者咳嗽、打噴嚏的空氣中,或接觸水泡中的液體等,都可能會遭病毒傳染。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若發現家中小孩遭感染,請先讓孩子在家休養,直到復原再去上學,通常若抵抗力佳,症狀可在10天後消失。居家療法有非處方藥可以選擇,但請先諮詢專業藥師,並記得多喝水。

三軍總醫院建議,一般家長照顧應注意是否有口腔疼痛導致厭食情形,如果有,建議可以多喝水、吃流質食物補充營養,並觀察症狀變化;若有高燒、哭鬧不安、嘔吐、呼吸急促、意識糢糊、抽筋、冒冷汗等現象,請前往醫院儘速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少見的腦膜炎、腦炎或心肌炎等。

(同場加映: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每天睡醒後,卻還是覺得睡不飽、身體又好累?上班或上課總是精神不濟,回到家累得不想做事,這樣的情節是否天天上演呢?要注意,如果這樣的情形持續六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 CFS)!本文帶你認識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診斷以及治療方法。

總是睡不飽覺得累?檢查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當身體經過詳細的檢查,並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因素,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簡稱 AID)、慢性感染或發炎、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有連續六個月以上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虛弱疲勞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話,就可能會被歸類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各年齡層都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案例,但好發族群為 40~50 歲的成年人,特別是無法適當調節壓力的人,而且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多。不過,可別因為覺得疲憊就認為自己有慢性疲勞症候群,也要參考有無其他症狀,包含: 低度發燒(35~38.5 度)或畏寒。 喉嚨痛。 頸部或腋下疼痛性淋巴結(直徑小於兩公分)。 全身肌肉無力。 肌肉痠痛。 即使從事過去可勝任的活動,仍會產生全身疲倦感並持續 24 小時以上。 廣泛性頭痛。 移動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無紅腫現象)。 精神或神經症狀,如畏光、暫時性視盲、健忘、躁動不安、思考力衰退、無法集中精神、憂鬱等。 睡眠障礙,如嗜睡或失眠。

此外,過度疲勞不一定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兆,所以建議先請醫師診斷,再配合治療。(同場加映:慢性疼痛患者有福了!這樣改善睡眠品質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

慢性疲勞症候群也被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簡稱 ME),在醫學上對此的具體成因有許多推論,但確切原因仍未知,所以也沒辦法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可以事先預防。以下是可能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

病毒感染:1980 年代之後,醫學界開始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與病毒有關,例如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 病毒)、黴菌感染、萊姆病(Lyme disease)、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第六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腸病毒等有關。 免疫系統問題:部分研究也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可能是慢性發炎所導致。 荷爾蒙失調:下丘腦(Hypothalamus)、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產生的激素或是腎上腺素(Adrenaline)分泌異常,都有可能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 憂鬱症:憂鬱症(Depression)也被視為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主因之一。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

由於慢性疲勞並沒有確切的成因,所以也沒有專屬的治療方式,但目前在醫學界較支持的方法為運動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適度的運動可以提升體能,且運動會讓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認知行為治療法則是由專業的醫師或心理治療師,每週一次、每次約一小時的治療,瞭解病患對疾病的想法,找出病患對症狀或疾病本身的錯誤的認知,並給予調適正確心態的技巧,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進而改善症狀。

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不同,醫師有可能會搭配其他藥物或治療方式,例如: 止痛: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會有頭痛、關節痛或是肌肉疼痛的情況,醫師會選擇開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藥,幫助減輕病患疼痛。 調整飲食:建議病患可以依照衛生福利部修正的「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依照個人年齡、性別和活動強度,找出合適的熱量需求及建議的份數,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治療過敏反應:醫師會開抗組織胺藥和去充血劑,緩解過敏症狀。 改變生活方式:鼓勵病患暫時減少非必要的活動,避免身體活動量過大而負荷不了,也減少心理上的壓力。(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治療神經方面的疾病:某些情況下,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可能會診斷出憂鬱症,醫師會開抗憂鬱的藥物,並且要求病患進行談話治療,但一般來說,病患不會因為憂鬱症治好,就能同時治好慢性疲勞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