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功效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燕窩好處、副作用解說

燕窩功效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燕窩好處、副作用解說

燕窩自古便是昂貴的保健食品,深受許多達官貴人喜愛,至今價格仍高居不下。然而,燕窩真的具保健功效嗎?《Hello健康》為你介紹燕窩由來,對人體是否有益處,以及燕窩可能會對人體帶來的危害。

燕窩是什麼?

燕窩原料來自於金絲燕。金絲燕棲息於中國南部以及東南亞,會透過唾液、羽毛、海藻、土壤等材料築巢,古人便以此混和冰糖製成燕窩。目前多產於馬來西亞以及印尼,可分為白燕窩、黑燕窩、血燕窩,白燕窩雜質較少,故價格比起黑燕窩更加昂貴,而血燕窩則最為稀少。

中醫認為燕窩能預防肺部疾病、強化免疫、養顏美容。由於燕窩稀少及其療效,燕窩過去便是進貢朝廷的珍品。直至今日,燕窩仍受許多人的喜愛,具有「東方的魚子醬」的美名。

血燕窩是什麼?

血燕窩的外觀呈鮮紅色,謠傳為燕子體力不支仍堅持造窩的「嘔心瀝血之作」,事實上,血燕窩實因燕子巢處悶熱、潮濕環境與巢內排泄物產生化學作用,而將巢穴燻染成紅色。

燕窩的功效、好處有哪些?

燕窩含醣蛋白、、鈉、鉀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的營養佔比約達50%,剩下的則多為碳水化合物與少許微量元素。

儘管坊間流傳燕窩含有諸多健康功效,但目前有關燕窩的嚴謹科學研究極少,以下列出之燕窩潛在功效,均需更多實驗才能證明其真實效用: 改善感冒:研究指出,燕窩萃取物含有多種化合物,如:唾液酸以及百里酚,能夠抑制流感病毒活性,並防止紅血球遭流感病毒的凝血素結合,降低人體感染流感病毒風險,且對於細胞、紅血球並無副作用,可能有助預防及改善感冒。 保護神經細胞:在動物實驗中,燕窩萃取物能夠抑制6-羥基多巴胺(6-OHDA),保護神經細胞,可能有助預防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 防止骨骼老化: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燕窩萃取物也能有效幫助老鼠骨骼中的離子上升,提高骨質密度;另有一項實驗透過萃取骨關節炎患者的人類關節軟骨細胞(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HAC),發現燕窩萃取物有助提高HAC,可能具軟骨保護作用。 抗氧化作用:燕窩含多種抗氧化功效的化合物,包括:運鐵蛋白、乳鐵蛋白、胺基酸、唾液酸、礦物質以及維生素,能抑制自由基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幫助人體調解免疫功能、預防疾病、減緩老化。 養顏美容:EGF(表皮生長因子)能夠幫助促進人體表皮生長,促進DNA活化,幫助皮膚生長、減緩色素暗沉。在實驗中,燕窩表現出近似EGF的效果,且燕窩萃取物能和皮膚表皮層的蛋白質起反應,有助調節皮膚濕潤,故目前認為燕窩有幫助養顏美容的潛力

燕窩功效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燕窩好處、副作用解說

什麼人不能吃燕窩?吃燕窩有副作用嗎?

由於燕窩是由金絲燕的唾液、羽毛、土壤等物質製成,故含金絲燕所帶有的病菌、真菌、微生物等,儘管透過加工製法,仍無法殺死所有病菌,恐會造成食用者出現腹瀉、過敏等症狀。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報告,燕窩是0~15歲兒童常見食物過敏原之一, 原因可能來自燕窩所含的「66 k-Da蛋白質」,過敏者可能出現蕁麻疹、腹痛、血管性水腫等症狀。

另外,部分不肖商人利用加工燻製所製造之血燕窩在加工過程含高量亞硝酸鹽,食用後可能於體內形成亞硝胺,增加罹癌風險,因此建議消費者選用白、黑燕窩為主。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斷食減重又控糖 糖尿病友5訣竅 遠離低血糖風險

斷食減重又控糖 糖尿病友5訣竅 遠離低血糖風險

「間歇性斷食」在不少瘦身族群中蔚為風潮,但對於糖尿病友來說,卻擔心可能因此影響血糖控制的成效;營養師侯沂錚接受《Hello健康》專訪指出,根據2023年8月發表在《營養素》(Nutrients)期刊的一篇回顧性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不僅能減重,也可提升第一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葡萄糖代謝並改變身體能量來源,「這對糖友治療糖尿病與控制血糖都有幫助。」

33歲小美是第二型糖尿病病友,糖化血色素飆至7.2%,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更高達27;她積極想透過瘦身改善糖尿病狀況,近期聽到朋友以間歇性斷食減重有明顯成效,讓她躍躍欲試,卻又擔心三餐沒有定時定量,反而影響血糖控制,甚至出現低血糖問題,因此前往醫院和營養師諮詢。

侯沂錚說明,在進食的數十分鐘後,食物中的葡萄糖會經由小腸進入血液,這時血液中的血糖上升、胰臟增加胰島素分泌,幫助葡萄糖從血液中進入細胞,成為細胞的能量來源;在進食後3小時左右,體內血糖逐漸回到餐前數值。

間歇性斷食法可能長達十幾個小時不進食,侯沂錚說,如果持續18小時沒進食,體內葡萄糖持續消耗殆盡,這時胰島素會減少分泌,身體則開始分解脂肪作為細胞能量來源,長期下來不只體重減輕,也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不穩。

從該研究來看,間歇性斷食帶給糖尿病患不少益處,但侯沂錚表示:「許多糖友擔心間歇性斷食影響血糖控制,甚是出現低血糖的情形,因此不敢嘗試斷食,其實,只要經過醫師與營養師的專業評估,並掌握斷食5大訣竅,也能在安全情況下達到減重、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效果」。 糖尿病友斷食5訣竅 飲食計畫:營養師依糖友的飲食習慣、身體狀況、減重計畫等,設計適合的斷食計畫。斷食除了考量進食的時間、熱量攝取、也要注意營養是否均衡;此外,進食順續應為,先吃不含澱粉的蔬菜、蛋白質、最後再適量攝取澱粉,減少血糖波動幅度。

藥物調整:如有使用促進胰島素分泌類的藥物,則容易導致低血糖的風險,須和醫師討論後,評估降血糖藥物的是否需要調整。 血糖監測:斷食期間應密切監測血糖變化,了解身體變化同時確保血糖值介於正常範圍內。測量頻率需依個別情況而定,通常在斷食初期要嚴密監測。除了傳統血糖機每次測量外,也有連續血糖監測機可選擇。

水分補充:糖友因身體滲透壓不平衡,導致水分大量排出身體,為避免身體缺水,除了平時應多補充外,斷食期間補充水分也能降低飢餓感、維持身體代謝;脫水會造成血液中血糖濃度升高、身體滲透壓失衡的惡性循環。

人體一天所需水分

13-18 歲,50 公斤以上適用,體重(公斤)x 30-35。 (每日上限約為 3500 ml)

身體不適:初次嘗試斷食的糖友,可能會出現飢餓、虛弱、頭暈等症狀,若監測血糖低於55mg/dl,必須立刻停止斷食,補充碳水化合物。

斷食減重又控糖 糖尿病友5訣竅 遠離低血糖風險

目前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方式主要如下: 1410(每天14小時禁食) 168(每天16小時禁食) 204(每天20小時禁食) 5:2(每周5天正常吃,2天禁食)

侯沂錚提醒,若沒有經驗者,可先從斷食時間較短的1410或168方式開始,並提醒糖友「減重不要過於心急,理想的速度為每周減0.5到1公斤,體重一下掉太多反而影響健康,若擔心斷食期間營養不均衡,可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Hello醫師》舉辦「穩糖健步走」活動 11/18日不見不散!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Hello醫師》舉辦「穩糖健步走」活動 11/18日不見不散!

根據調查,18歲以上國人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風險,加上每年約2百萬糖友,若未能穩定控制血糖,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甚至有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風險;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呼籲民眾重視「穩定控制血糖」的重要性,《Hello健康》將於11/18(六)上午9點半在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提醒民眾重視「糖害」對自身健康及生活品質所造成的高風險。

Hello健康》「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年度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為糖尿病而走)健走活動也在11月展開。《Hello健康》去年(2022)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健走活動,獲得讀者熱烈回響;今年《Hello健康》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健走活動,歡迎糖友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共襄盛舉,加入「穩糖健步走」活動,展開「挺你的,穩糖好生活」!

「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資訊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健康

響應單位:大研生醫、益富

活動時間:11/18(六)09:00-12:0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 活動贈品

1.參加者報到禮 《Hello健康》「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Hello健康》精緻活力紋身貼紙乙張 圓滿活力瓶裝水乙瓶

2.《Hello健康》會員報到禮

加入會員,送你喝【CITY CAFE】乙份(現場確認為《Hello健康》註冊會員,包含現場加入者,當日活動期間均可領取)

3.完走禮 《Hello健康》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健康》專屬健康便利餐具組乙組

報名人數:300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估計,全球已超過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到5.78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2007年,聯合國大會即通過第61/225號決議,決定將原本的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訂為聯合國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宣傳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的全球民眾參與;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

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IDF(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2007年聯合國關於糖尿病的決議通過後,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來代表該運動,也是糖尿病意識的全球標誌。

2021-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今(2023)年特別強調「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呼籲民眾應了解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發生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遠離吸菸、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並定期檢查血糖,若是發現血糖異常,應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遵照醫囑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什麼是「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

全球糖尿病患遽增,在成年人口所占比例從4.7%上升至8.5%;其中,4/5患者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根據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統計,在全球4.63億糖尿病患中,多數人患有第2型糖尿病,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為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舉辦「為全球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500萬人加入這項全球性計畫。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22國人十大死因報告,糖尿病高居第6名,若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更增加7.3%,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足見糖尿病絕非「小病」,絕不可存有「等有空再看醫生」的錯誤觀念。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根據健康保險署統計,糖尿病相關健保費用高達160億元以上,醫療負擔相當龐大,值得大家重視。若以糖尿病前期計算,全國更可能有高達5百萬人口位處風險之中。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6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國健署指出,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

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5。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控糖5招 血糖監測: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 規律運動:維持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Hello健康》也呼籲民眾,重視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也希望民眾同時注意,血壓應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小於100mg,才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千萬不要等到併發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或截肢等後果,才後悔莫及。

最新十大癌症排名出爐!台灣癌症人數、發生率、男女性差異整理

最新十大癌症排名出爐!台灣癌症人數、發生率、男女性差異整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日(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擠下連續15年蟬聯第1名的大腸癌,首度衝上榜首,成為110年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另外,胰臟癌也前進2個名次,來到第10名,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排行榜;整體癌症發生人數雖有下降趨勢,但仍需觀察長期變化。

Hello健康》帶您快速了解110年台灣十大癌症排名、整體癌症發生人數與發生率,以及男、女性的十大癌症排名變化。 台灣十大癌症排名

110年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109年胰臟癌為第12名),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

癌症別 110年發生人數 相較於109年增減變化(人) 1.肺癌 16,880 510 2.大腸癌 16,238 -591 3.女性乳癌 15,448 189 4.肝癌 10,775 -207 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8,211 -66 6.攝護腺癌 7,481 303 7.甲狀腺癌 4,626 -306 8.胃癌 4,060 -197 9.皮膚癌 3,954 -278 10.胰臟癌 3,190 178

最新十大癌症排名出爐!台灣癌症人數、發生率、男女性差異整理圖片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110年癌症人數、發生率及年齡中位數

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 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

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109年相同。

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

【延伸閱讀: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公開!詳解台灣十大死因、癌症死亡率排名】 男性十大癌症排名

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

男性十大癌症的排名與109年相同,依發生率排序如下: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大腸癌 47.1 9,297 2.肺癌 44.5 8,961 3.口腔癌 40.1 7,387 4.肝癌 37.6 7,448 5.攝護腺癌 35.3 7,481 6.食道癌 13.7 2,614 7.胃癌 11.8 2,413 8.皮膚癌 10.3 2,127 9.白血症 10 1,588 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9.4 1,727

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與11.4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女性十大癌症排名

110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

女性十大癌症的發生率排名僅有些微變動,原第9名的皮膚癌與第8名的胃癌順位交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則前移至第10位。

癌症別 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發生人數(人) 1.乳癌 82.5 15,448 2.肺癌 36 7,919 3.大腸癌 30.7 6,941 4.甲狀腺癌 22.1 3,497 5.子宮體癌 17 3,181 6.肝癌 13.6 3,327 7.卵巢癌 10.2 1,793 8.皮膚癌 7.3 1,827 9.胃癌 7.2 1,647 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7.1 1,438

(圖片授權:衛福部國健署、達志影像)

異位性皮膚炎「痛到眼渙散」 醫:善用「Soak and Seal」把握出生黃金打底期

異位性皮膚炎「痛到眼渙散」  醫:善用「Soak and Seal」把握出生黃金打底期

「看到小baby身上脆弱的肌膚『流湯流汁』的慘狀,真的很難過」安瑟美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鄭惠文醫師提到一名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小寶)個案,就診時身上皮膚乾裂、痛到眼神渙散,令他相當不捨。鄭惠文強調,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長期抗戰,關鍵在於「消炎」與「重建」,避免落入「癢—抓惡性循環」,在星火燎原前控制住膚況,才能改善寶寶未來的成長狀況。

鄭醫師說小寶現在已一歲多,他在二個月大時出現病徵:臉部皮膚出現紅、癢、乾燥、脫屑等症狀,經診斷確定為異位性皮膚炎;病情嚴重時,不僅皮膚乾裂、晚上睡覺會不自覺搔抓,傷口破皮後更在床單留下湯汁與血痕,真的好心疼,甚至由於皮膚問題連帶影響睡眠與生長發育,和同齡孩子相比,小寶身形明顯瘦小,雙眼也流露著疲累感。

不只寶寶受苦,媽媽的心累也是不在話下,寶寶出生後幾乎只敢在家,不敢帶著他到處遊玩,看到新裝潢的餐廳、店家,擔心空間中留有甲醛而不敢踏入,去到公園會怕看不見的花粉飄來,公婆想要抱孫子,還要請老公委婉轉達別穿著羊毛和合成纖維衣服,小寶媽媽向鄭醫師自嘲自己從小心翼翼變得神經兮兮了;除此之外,寶寶現在已經出現經常容易鬧脾氣的情形,一想到未來對於小寶的生活品質、情緒控管與人際關係的不良影響,媽媽實在憂心忡忡。

在台灣有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嬰幼兒約占4%至7%,每年新患者有15,000~20,000人不等,盛行率逐年上升;全球間更有高達20%兒童受影響 。鄭惠文醫師接受《Hello健康》專訪時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有7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原因來自遺傳;父母中有一人有過敏體質,孩子有2~3倍機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雙方都有過敏史,孩子罹病率更高達3~5倍,而且這裡指的過敏不僅限於皮膚問題,而是所有種類的過敏。

鄭惠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新生兒,約7成在一歲前發病,顏面、頸部、前額與頭皮都是好發位置,接著會延伸到四肢,嚴重時全身皮膚都會受影響,而反覆發作幾乎是困擾所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問題」。 異位性皮膚炎「痛到眼渙散」  醫:善用「Soak and Seal」把握出生黃金打底期E膚寶寶好發部位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生理學很複雜,涉及遺傳因素、表皮屏障功能障礙、免疫機制和環境觸發因素,可以簡易理解是患者因皮膚屏障功能不全,皮膚內水分大量流失,表層角質層防禦力下降,讓外來刺激物輕易長驅直入,引起發炎與深層癢的反應,臨床常見症狀如下:

皮膚慢性發炎 外觀乾燥脫屑 皮膚變黑、粗糙、苔癬化 皮膚深層癢 抓傷流湯、流水 好想結束反覆發作的惡夢   治療2大重點 

對病友與家庭來說,反覆發作真是一場惡夢,更甚者,由於皮膚屏障缺陷、pH值升高……等因素,患者受到細菌、真菌和病毒性的皮膚感染風險也較高,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 感染。鄭醫師再次強調遠離惡夢與風險的2大重點必須掌握——「消炎」與「重建」。 【消炎】終止「癢-抓」惡性循環

皮膚發炎伴隨而來的深層搔癢,很容易演變成抓破皮、流湯、流膿,讓發炎更嚴重,因而陷入「癢-抓」的惡性循環。然而,許多家長由於擔心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不敢讓寶寶使用,因此錯過治療時機。對此鄭醫師表示,只要依照醫囑指示正確用藥,無需過度擔心。 【重建】皮膚防禦修護 居家照護角色吃重

鄭惠文說:「在治療初期與中期,藥物治療與居家照護的比例各半,但到後期居家照護的重要性提高到6成,略高於藥物治療。」透過日常的保養護理輔助治療,幫助皮膚屏障補充所需營養。 Soak and Seal做足補水與保濕 穩定膚況打好基底

居家護理重點主要在補水、鎖水、建立好肌膚保護,以寶寶來說,透過「Soak & Seal(泡澡補水與密封鎖水)」2步驟,有助於穩定皮膚與補強表層屏障。鄭惠文分享:「在國外這已經是許多寶寶的洗澡日常,泡澡補充水分、讓皮膚角質維持濕潤,能夠幫助傷口癒合;角質濕潤時再塗抹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乳液,皮膚能吸收更多營養」。

嬰兒皮膚角質層厚度約1mm~1.5mm,僅成人的1/3,因此,嬰兒皮膚吸收與穿透性較快速,使用保養品時要更謹慎,必須以植物成分為主,也要留心避開常見的Paraben系統防腐劑、SLS、SLES、酒精、香料。國際亦有研究指出,加強皮膚保濕能軟化及舒緩皮膚,增加角質層的含水量,能降低抗發炎藥物的使用。

美國國家濕疹協會(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針對Soak & Seal的提醒事項有以下幾點: 每日泡澡10分鐘,務必用溫水而非熱水。 使用溫和不含鹼劑的沐浴品,不要用肥皂(no soaps)。 避免擦洗方式,不要摩擦皮膚。 起身後,用毛巾輕拍皮膚不要擦拭,保留表層些微水分。 3分鐘內塗抹保濕乳液/乳霜!這點超重要,若沒有即時鎖住水分,肌膚可能變得更加乾燥。 等待幾分鐘,讓乳液/乳霜吸收到皮膚中,再穿衣服。

異位性皮膚炎「痛到眼渙散」  醫:善用「Soak and Seal」把握出生黃金打底期Soak & Seal (泡澡補水與密封鎖水)

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沐浴、保濕黃金成分

照顧異位性皮膚炎族群,在清潔淨膚與保濕項目上,首要掌握減少刺激與萃取物來源天然的原則;同時,鄭惠文指出幫助建立肌膚保護的黃金成分包括:「 Omega 3, 6, 9、維他命E、植物固醇」。

Omega3,6,9三者同時具備時,相較於只具備1~2項,對於皮膚的舒緩與修復,效益更佳。Omega3與6常見提取原料來自於大麻籽油;Omega9則常見於芥花油萃取,維他命E、植物固醇(又名植醇)的常見來源亦是。值得注意的還有,成分中如有「橄欖油、米糠油」的組合,也是相當優質的保濕屏障。 異位性皮膚炎猶如未爆彈  預防勝於治療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高過敏體質,加上PM2.5空氣汙染等過敏原氾濫的環境,都會加速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除了在寶寶出現症狀後開始治療外,也建議從出生就開始保養,以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鄭惠文建議:「還沒有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寶寶,也可以執行居家保養「Soak & Seal(泡+塗)」,研究顯示可延緩或減少四歲後過敏三聯症(Allergic Triad or Atopic Triad)-異位性皮膚炎、支氣管炎與氣喘的發生」。

坊間已有專門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研發出專屬乳液與沐浴品,例如「法瑪仕E位性乾燥脫屑修護系列」,其產品標榜從大麻籽油與芥花油中萃取Omega 3, 6, 9及維他命E,以及天然大豆油脂萃取、橄欖油、米糠油、角鲨烯、玻尿酸鈉……等成分在同系列中各功能品項,幫助皮膚健康護理、穩定膚況,Soak & Seal 更適合選用E位性沐浴油與E位性修復乳實行每日護理。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是一場長期抗戰 

近年來流行各種異位性皮膚炎的水療法,網路紅人阿滴也多次到日本進行丹羽療法;這類療法其實主要是讓患者遠離誘發過敏的環境與物質,但是多數家庭不可能就這樣搬遷到世外桃源,亦或頻繁地負擔高額差旅費用;然而若無法長期維持遠離誘發物質的外在環境條件,皮膚問題仍容易反覆發作。鄭惠文表示:「治療的不二法門在於配合醫師,在關鍵時間做適合的治療,而日常居家保養如能好好執行,則能有效降低發作的機率」。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寶寶及成人患者來說,務必注意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居家保養更要細心;只要遵從醫囑正確用藥,並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遠離誘發因子,均衡飲食,以及選用成分溫和的專屬保養品,提供皮膚所需的照護,就有很大機會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發作的惡性循環,享有愉悅的生活品質。

孩子當心「行走型肺炎」!黴漿菌肺炎症狀及感染途徑詳解

孩子當心「行走型肺炎」!黴漿菌肺炎症狀及感染途徑詳解

肺炎黴漿菌成為台灣兒童社區型肺炎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患病後日常精神及活動力不太受影響,素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 之稱。《Hello健康》帶您了解肺炎黴漿菌是什麼?症狀及傳染方式各為何?

黴漿菌肺炎是什麼?

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不具細胞壁,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且是目前發現最小並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可以在動植物身上發現,分佈很廣。黴漿菌是兒童非典型肺炎常見致病菌之一,一年四季都有感染案例,在春、夏之交及秋天特別容易發生。 黴漿菌肺炎會出現何種症狀?

黴漿菌感染可能導致任何程度的呼吸道症狀,但肺炎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主要特色為明顯的咳嗽及發燒;不過,黴漿菌感染通常不會流鼻涕,臨床上,也可藉此作為區分黴漿菌感染或其他感染所導致的肺炎。

雖然黴漿菌肺炎只是輕微的感染,一般來說會慢慢痊癒,但有些情況下,它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父母要多加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此病的潛伏期可持續二到三個禮拜,常見的症狀如下: 咳嗽 喉嚨痛 支氣管炎(Bronchitis) 疲勞 發燒 耳朵感染 頭痛、胸痛或肚子痛 身體忽冷忽熱、 嘔吐 皮疹(Rash) 哮吼(Croup) 鼻竇炎(Sinusitis)

若是5歲以下的孩子被感染,有可能不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而是出現類似感冒的病症,包括嘔吐及腹瀉。另外,哮喘病患需要特別注意,黴漿菌感染可能讓病情更嚴重。

在一般情況下,小孩感染的黴漿菌肺炎並不需給予治療,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修復,但若其症狀持續了數天仍沒好轉,請務必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小孩氣喘控制有招!父母這樣就安心) 黴漿菌肺炎傳染方式

黴漿菌肺炎感染隨時都可能發生,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後潛伏期為 1至4 週;通常需要在近距離接觸的環境,像是透過講話、咳嗽、打噴嚏所傳播的空氣飛沫,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染。

因此,當孩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玩在一塊的時候,黴漿菌就可能藉由口水或痰被傳開來;其他高風險場所還包括,密閉的家中、宿舍、夏令營、軍營,以及演唱會。

肺炎黴漿菌好發族群為何?

國內在全面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根據台灣小兒感染症聯盟 (Taiwa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Alliance, TPIDA) 在 2011 年到 2012

所做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肺炎黴漿菌為第二常見的致病原 (約佔 22%),僅次於肺炎鏈球菌(約佔 30%),5 歲之後的學齡兒童族群為最好發族群,唯 2 歲之後所佔比例便逐漸有上升的趨勢。 防感染 衛生觀念要正確

根據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黴漿菌肺炎感染佔了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簡稱 CAP)在學兒童的4成,因此,正確衛生觀念要做好,除了要勤洗手,也要避免小孩共用餐具,並且教導孩子打噴嚏後用紙巾擦拭,再丟進垃圾桶。

「百痛之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難處理!醫:高風險族注意

「百痛之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難處理!醫:高風險族注意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感覺神經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常見症狀為身體一側出現皮疹5;帶狀疱疹後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帶來極大衝擊11,且有10〜18%機率會發展成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5,持續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Hello健康》特別邀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科主任邱足滿,向讀者說明,為何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被稱為「百痛之王」,高風險族群,以及透過6大方法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解封後迎出國潮!帶狀疱疹確診數增

隨著COVID-19疫情解封,許多民眾開始出國玩,邱足滿說,許多人因為難得出國又會想玩個夠,常把自己搞很累,臨床上就常看到在旅途中發生帶狀疱疹的患者。 帶狀疱疹6大高風險族群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估計,國人一生中感染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 1,邱足滿指出臨床上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通常與年齡老化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有關,因此最容易發作的族群包括以下: 50歲以上成人2 慢性疾病(三高14、腎臟病)13,15,16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2,3,8 新冠肺炎確診者4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者13 免疫不全者2

邱足滿說,其實帶狀疱疹受影響的族群,並非只有年紀大的人要注意,如果共病越多,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也會隨之提升。15

帶狀疱疹後遺症

帶狀疱疹常見的併發症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5,若出現在眼睛,容易發生復發性角膜糜爛、虹膜炎及神經營養性角膜病等併發症10 ; 長在腦神經的附近,則有微小的機率可能出現無菌性腦膜炎5;另外,嚴重的話,也可能引發中風 10。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復發性角膜糜爛 虹膜炎 神經營養性角膜病 無菌性腦膜炎 中風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原因

帶狀疱疹的皮疹消退後有10〜18%機率發展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至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原因,某些專家認為這種神經元損傷可能是由持續的病毒複製引起的。5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疼痛的方式非常多元,程度從輕微到嚴重不等,有持續性疼痛、間歇性疼痛或由微不足道的刺激引發的疼痛。大約一半的帶狀疱疹或疱疹後神經痛患者將疼痛描述為「可怕」或「難以忍受」,疼痛會擾亂睡眠、情緒、工作和日常生活,對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並導致社交退縮和抑鬱。5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高風險族群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之所以被視為帶狀疱疹最難處理的後遺症,是因為它發生的機率高達18%,年紀越大的患者風險也會越高。

有研究發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帶狀疱疹確診後4週,70 歲以上患者中有73%有神經痛, 55~59 歲的患者則有27%。 在性別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更長期神經痛;如果患者的眼睛受到帶狀疱疹感染,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更高7。 眼部帶狀疱疹(HZO)

另一種常見的併發症為眼部帶狀疱疹(HZO),研究顯示約10~25%的帶狀疱疹患者有此併發症5。大於60歲長者有較高的風險,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可能長期患有眼部帶狀疱疹,復發的風險也較高,並且較有可能發展為脊髓炎6。

帶狀疱疹看哪一科?

邱足滿說,帶狀疱疹需要找專門的醫師,通常像皮膚科、感染科及神經內科都可以治療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急性期的治療

邱足滿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患者最有效,特別是在帶狀疱疹開始的急性期。

Acyclovir、Famciclovir和Valacyclovir三種抗病毒藥物已被 FDA 核准用於治療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帶狀疱疹,口服這些藥物可縮短皮疹癒合時間,並降低急性疼痛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5

而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三環抗憂鬱劑、鴉片類藥物、抗癲癇藥(化學結構式與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GABA (gamma-aminobutyric acid)類似18)也被用於緩解帶狀疱疹急性期疼痛,若疼痛仍然無法緩解,可能就要使用硬脊膜外止痛。5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治療

邱足滿說,市售止痛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治療神經痛的效果十分有限11,臨床上經常需要用抗癲癇藥物7這類GABA類似物來調理神經痛,有時候還要搭配三環抗憂鬱劑7;如果狀況很嚴重的病人,甚至要去疼痛科做神經阻斷術12。辣椒素和局部麻醉藥的神經痛貼片也能幫助減緩疼痛。5 預防帶狀疱疹與後續神經痛6大方法

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習慣可幫助增強免疫系統,並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的風險。主要預防方法包括以下6種: 注意均衡飲食9 充足睡眠17 管理壓力(例如透過運動、放鬆等方式來減少壓力)13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降低發病的風險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5 帶狀疱疹紅疹出現3天內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5 發病後充分休息有利於盡快恢復

帶狀疱疹「紅疹」症狀3天內,應儘早就醫

為了預防帶狀疱疹併發症,建議一旦出現帶狀疱疹症狀時,應儘早就醫,通常早期(紅疹發生3天之內)而且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的控制帶狀疱疹的蔓延5。

NP-TW-HZU-ADVR-230009| Date of preparation: August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This website/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帶狀皰疹疫苗費用漲價!多久打一次?保護多久?副作用一次看

帶狀皰疹疫苗費用漲價!多久打一次?保護多久?副作用一次看

帶狀皰疹(或稱帶狀疱疹)可能造成的疼痛程度常被形容為「痛不欲生」,甚至被冠上「百痛之王」之名,有時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報告,國人終其一生感染帶狀皰疹的機率是32.2%;對於高風險族群,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主要的預防方法之一,台灣目前有2款帶狀皰疹疫苗,分別是舊款Zostavax及新款Shingrix疫苗,究竟該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哪款疫苗?帶狀皰疹疫苗費用有健保給付或公費補助嗎?

Hello健康》為您介紹新舊2款帶狀皰疹疫苗的差異,包括接種費用、預防效果、保護力、適合接種的族群及禁忌,幫助您評估是否需要接種,了解哪一款疫苗更適合自己。 帶狀皰疹(皮蛇)是什麼?

帶狀皰疹(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和免疫力較弱者,常見症狀為身體一側出現皰疹和疼痛,帶狀皰疹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有不小負擔,尤其是皰疹康復後,仍需持續採取預防措施。 帶狀皰疹8大高風險族群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通常與年齡老化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有關,其高風險族群包括: 50歲以上成人 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 惡性腫瘤患者 器官移植者 小分子免疫調節劑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感染者

帶狀皰疹疫苗有2款:Zostavax、Shingrix的差異?

帶狀皰疹疫苗目前有2款,分別為舊款的活性減毒疫苗「伏帶疹Zostavax」,與新款的非活性重組疫苗「欣剋疹Shingrix」,以下介紹疫苗接種族群、費用、保護力及禁忌: 帶狀皰疹疫苗接種族群 Zostavax

適用於50~79歲成人施打。 Shingrix

適用於以下兩種對象: 50 歲以上成人 18 歲以上且本身有較高感染風險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免疫疾病、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

帶狀皰疹疫苗費用?多久打一次?

台灣2款帶狀皰疹疫苗的費用不同,舊款疫苗Zostavax費用原價約4,500~5,000元,2023年有部分醫療院所費用調漲為6600~6800元;Zostavax疫苗僅需打1次。新款Shingrix疫苗價格每劑約$9,000元,需施打2次,總費用約$18,000元;第2劑須間隔2~6個月,若為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族群,可間隔1~2個月。

Zostavax (舊款)

伏帶疹

活性帶狀皰疹疫苗 Shingrix (新款)

欣剋疹

帶狀皰疹疫苗 費用

(每劑) 約$4500~6800元 $17360元($8680*2劑) 施打

次數 1次 2次

第2劑須間隔2~6個月,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族群,可間隔1~2個月

疫苗費用因各家醫療院所不同,最終實際價格請以各醫院實際收費標準為主。

經《Hello健康》實際詢問目前價格,提供以下幾家供參考: 土城醫院:舊款Zostavax疫苗費用:$4,800 ;新款Shingrix疫苗費用:$8,680 台大醫院:舊款Zostavax疫苗費用:$5,000 ;新款Shingrix疫苗費用:$8,680 台北馬偕:舊款Zostavax疫苗費用:$5,200 ;新款Shingrix疫苗費用:$8,680 亞東醫院:舊款Zostavax疫苗費用:$6,600 ;新款Shingrix疫苗費用:$8,680

注意以上費用為每劑疫苗的費用,不包含診療費、掛號費等費用。 帶狀皰疹疫苗有公費或健保補助嗎?

目前台灣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均無提供公費或健保補助,須自行自費接種。 帶狀皰疹疫苗的保護力多久? Zostavax

Zostavax疫苗能夠降低帶狀皰疹51.3%的發生率,不同年齡層接種的效果也有所差異,60~69歲年齡層的效果最好,可預防63.9%帶狀皰疹發生;年紀愈大,如70~79歲年齡層的預防效果則降至37.6%;此外,Zostavax可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縮寫為PHN)發生率達66.5%。 Shingrix

新款Shingrix疫苗可降低帶狀皰疹97.2%的發生率,以各年齡層來看,50歲接種保護力為97.2%,50~59歲96.6%,60~69歲為97.4%,70歲以上的人群可達到97.9%的保護力,70~79歲為90%,80歲以上為89.1%,70歲以上預防帶狀皰疹的效果達到91.3%;此外,可降低88.8%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後遺症發生。

預防發生率 Zostavax Shingrix 50~59歲 70% 97% 60~69歲 63.9% 97% 70歲以上 37.6% 91%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保護力 66.5% 88.8% 免疫時間 約5年 約9年 接種資格 50~79歲族群 50 歲(含)以上的成人   18 歲(含)以上且罹患帶狀皰疹風險較高的成人

美國疾管署:Shingrix為帶狀皰疹首選疫苗

新款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在國內醫界呼籲及病人期待下,終於在2023年上市,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CDC)建議,非活性重組疫苗Shingrix是帶狀皰疹的首選疫苗,2020年11月起美國的帶狀皰疹疫苗已全面使用Shingrix,取代Zostavax。有別於Zostavax疫苗禁用於免疫系統較弱的族群,Shingrix屬於非活性、添加佐劑的基因重組疫苗,較適合免疫力不佳者。

不適合施打帶狀皰疹疫苗的族群 Zostavax

50歲以上建議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不過若為下列情形,則不建議施打Zostavax疫苗: 孕婦,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對帶狀皰疹疫苗、明膠、抗生素過敏的人 白血病 結核病 淋巴癌 正在化療病人 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者 接種其他活性減毒疫苗,須間隔至少28天以上,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等 Shingrix

Shingrix疫苗成分雖然是非活性病毒,可提供給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施打(癌症、糖尿病、腎臟病、器官移植等),但以下族群須避免接種: 懷孕 正在感染帶狀皰疹 對疫苗過敏或第一劑Shingrix嚴重過敏 水痘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 帶狀皰疹疫苗的副作用 Shingrix 頭痛 發燒 注射部位痛 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 肌痛及注射部位疼痛、搔癢、 紅腫等 疲倦 發冷 Zostavax 頭痛 四肢疼痛 皮膚出現紅斑 搔癢 血腫 全身溫熱

常忘東忘西、思緒卡卡?認知衰退恐40歲就開始! 美國最新研究: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常忘東忘西、思緒卡卡?認知衰退恐40歲就開始! 美國最新研究: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65歲以上老人中,每4位就有1位出現認知衰退狀況;其實,大腦認知功能早在40-50歲,就可能開始出現退化跡象,且目前失智及相關功能衰退症狀,均屬不可逆,民眾更應從年輕時就提高警覺,及早保養,避免認知急速退化。

根據美國近期研究證實,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因此,國內有醫生也呼籲民眾應及早補充綜合維他命,保養腦部也保養身體,減緩認知衰退。

以為大腦退化還很久?衰退不可逆,40歲開始及早保養是關鍵!

大腦認知功能好比是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是組成一棟房子的必要原材料。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發生,而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若不平時好好保養,這個大腦認知「房子」就可能每況愈下。

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平時好好修繕大腦認知房子;其中,攝取完整營養、多社交、多運動為三個修繕關鍵。根據美國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 研究推估: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最近一篇刊登在美國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期刊上的COSMOS研究(全名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歷時3年,在美國收集並進行2,000多人統計,根據調查結果推估,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功能,更可以減緩認知衰退表現達6成。

吃這些營養素就夠?勿相信迷思!腦部需要多種營養素

坊間有許多迷思,例如:只補充單方營養素就夠了、失智是老化正常狀態、或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等;民眾恐因誤信這些迷思,延誤減緩認知衰退的黃金時機。因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進行保養,若預防失智只靠單方,不一定能夠滿足所需的營養素。 國人面臨營養缺口 解決之道:綜合維他命補充完整營養素

完整營養攝取很重要,然而根據衛福部所發布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國人的營養素攝取狀況並不理想。

35歲以上的上班族工作正值巔峰,又要照顧家庭、身負經濟重擔,常常因忙碌而導致飲食不均衡,也沒時間注意到自身已經有一些腦部退化的前兆,或甚至誤以為認知衰退前兆只是因為事務繁忙而短暫發生,導致沒有及早保養而延誤減緩認知衰退;而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把一些認知衰退症狀誤以為是老化跡象,而沒有及時採取行動。

若飲食上無法攝取完整營養素,供腦部正常運作,或家中有銀髮族長輩,除了平日要盡量攝取均衡營養飲食之外,建議還可補充含有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可以方便又有效地減緩腦部衰退。

ADHD過動症是什麼?過動兒症狀、特徵、診斷及治療解說

ADHD過動症是什麼?過動兒症狀、特徵、診斷及治療解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幼兒常見的問題,坐不住、總是跑來跑去、無法靜下心好好看故事書或是吃飯,總是讓爸媽很頭疼。有些新手父母會認為小孩會出現這些行為只是單純調皮搗蛋罷了,但其實過動症是大腦生病的徵兆,今天Hello健康就來教各位家長過動症的判別方法,以及要怎麼帶著孩子克服過動症。

ADHD是什麼?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稱過動兒,常常好發於兒童以及青少年,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與大腦功能的失調有關。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但根據研究顯示,ADHD可能和下列2種原因有關: 先天性遺傳 孕婦孕期間抽菸、酗酒

多數患有ADHD的人,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失衡現象,例如負責發出訊息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比一般人低,前額葉、大腦基底核、小腦都比一般人來得小,前額葉的活動也比較不活躍,連帶影響患者的行為較衝動、專注力。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過動兒?ADHD的症狀與特徵

很多人誤以為小孩只要動來動去就是有ADHD,不過ADHD還需要透過下列的3大特徵來做判斷: 注意力不集中:比同齡小孩更容易心不在焉、常常弄丟東西、缺乏組織力。 活動量高、躁動:無法好好排隊、無法長期安靜地坐著,總是動來動去。 行為衝動:不經思考就做出行動、經常會傷害到他人、常常打斷別人的活動、插話。

ADHD的其他診斷標準

然而,過動症不單只是靠著上述症狀作判別,還得根據DSM-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來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有ADHD: 12歲之前發病 發生至少2種症狀,並持續6個月以上 在至紹2個以上的場所發生 明顯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 非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

符合這些要點,並去醫院檢查後,才能判定有過動症。因此也呼籲各位爸爸媽媽們,別看到孩子調皮搗蛋就擔心有過動症,需要參考上述準則,以及透過醫師診斷,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過動症評估表

若您很擔心孩子患有過動症,可填寫以下中文版SWAN線上量表,進行初步評估;SWAN量表為國際間評估過動症的常用工具,不過有時即使測驗出來的分數偏高,仍不表示孩子患有過動症,實際上仍須經由醫師觀察、診斷及反覆測驗才能確定。

SWAN 專注力及自制力量表 過動兒智商與一般人不同嗎?

有過動症的孩子,智商和一般人無異,也可以編列到一般班級上課,只是因為無法長時間專心以及躁動,才會讓學業成績不突出,必須透過特殊的學習治療法,讓過動症孩子願意學習、建立信心。 如何治療過動兒?ADHD的治療方法

那麼ADHD有治療的辦法嗎?答案是有的,可以透過下列方式來治療有ADHD孩子: 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高,須長期服用。服用藥物期間可以搭配其他治療法,讓成效更佳。 行為管理:ADHD小孩理解力、專注力有限,不斷提醒之下很難有效果。因此必須讓孩子知道經驗行為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認知行為治療:適用於8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主要是處理孩子的思考方式,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教導患者的自我控制與管理技巧,處理負面情緒以及想法。 親職訓練:家長的訓練也是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需要讓父母了解什麼是過動兒、教導父母如何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孩子,以及接受家裡有過動兒的事實。

父母怎麼陪伴ADHD過動兒?

ADHD小孩因學習狀況不佳、行為躁動,常常會在學校受到同儕的孤立,會很沒有自信,也會感到寂寞。除了學校老師要關心,父母的行為也很重要: 給予條件的愛: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很愛孩子,不是有好的表現才說,要讓愛充滿在小孩的生活環境。 給予肯定和鼓勵:ADHD小孩在生活中如果有小小的進步,也請爸媽們不吝給予稱讚以及鼓勵,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信心。 幫助孩子找出優點:鼓勵孩子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值得欣賞的特點,藉此讓他們找到價值、重建自信。

擁有ADHD小孩的父母,身心壓力都會相當沉重,也因為必須時時刻刻照料小孩,時常忽略自己生活需求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因此父母除了照顧孩子,也別忘了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做孩子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