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寶寶自身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引起發燒症狀,家長應多加關注寶寶狀況。對於大人來說,發燒有時吃個退燒藥就好了,但嬰兒發燒可就不同了。嬰兒的體力較成人弱,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接觸到外在病菌時就容易引發感冒症狀,而寶寶身體若出現任何一點感冒症狀,後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究竟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小孩發燒的原因為何?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寶寶發燒、感冒?《Hello健康》帶你深入了解,教您如何處理嬰兒發燒、出現哪些症狀應趕快就醫。 幾度算發燒?

一般定義核心體溫≥38度為發燒,不過根據量測工具的不同,定義為發燒的溫度也會有差異,例如肛溫和耳溫比較接近中心體溫,因此以38度作為有無發燒的判斷基準並無問題。但其他部位如口溫會低於肛溫0.5度,腋溫則低0.5~0.85度,因此發燒基準分別為口溫≥37.5度與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判斷基準: 肛溫、耳溫≥38度 口溫≥37.5度 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原因:病毒感染佔8成

嬰兒若自身免疫力不足,容易引起發燒,寶寶發燒大多由感染所引起,其中一些自限性病毒感染的機率又比細菌感染還高。

相關研究指出,2個月~3歲大發燒的小朋友,近8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近6成是腺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玫瑰疹)、腸病毒感染。其他可能感染原因則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而3歲以下發燒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 嬰兒體溫有點高?1~3月大先用肛溫、腋溫測量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什麼時候要幫寶寶退燒?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因為不適而哭鬧或沒有胃口,因此醫生可能會幫孩子開口服退燒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嬰兒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四肢發冷或打冷顫的狀況,家長應幫寶寶蓋上薄毯或其他保暖衣物。如果寶寶因為核心體溫上升而開始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寶寶發燒時,家長第一步應先幫寶寶量體溫。 培養寶寶免疫力,預防寶寶發燒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的頻率,建議家長應從平時多多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日常上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對寶寶而言,「母乳哺餵」會是有效增加寶寶免疫力的方式,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醫生也建議可多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寶寶激活自我免疫力。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益的關鍵成分如HMO、gs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還有IgA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更富含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糖,可提高寶寶體內的免疫球蛋白2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全面調節寶寶體質,讓寶寶不怕髒、大膽玩。

為了讓寶寶不再因為一點感冒症狀就造成嚴重影響,家長應透過日常飲食培養寶寶的免疫力,平常也應時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若發現寶寶發燒了,應採取以下措施替寶寶降溫。 嬰兒發燒要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發燒的降溫方式依其成因而有所不同。若寶寶發燒是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就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是要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嬰兒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至於其他如退燒貼片、冰枕等方式,則較不適合嬰兒使用。

有些長輩會採「酒精擦澡」幫寶寶降溫,然而這個方式可能會導致寶寶血管收縮,反而更難以散熱,而且酒精如果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的危險,建議應避免使用。(推薦閱讀: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嬰兒未滿3個月,發燒請盡速就醫

發燒本身只是疾病的表徵,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愈年幼的寶寶,出現嚴重感染的機率愈高,因此若寶寶年齡小於3個月,發燒時請盡快就診。

另外,有以下症狀的寶寶也建議就醫,讓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處置: 體溫超過40度 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 呼吸困難、皮膚發紫、出現紫斑 嚴重腹痛、拉肚子、嘔吐、大便有血 昏迷、意識不清 全身無力、喪失活動力 哮吼、喘鳴 痙攣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六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一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以下將簡單介紹配方奶的挑選,以及配方奶的泡法。

什麼是配方奶?

大部分的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 D 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如何挑選配方奶?

配方奶品牌的選擇,需視嬰兒的狀況作調整,包括適口性、消化狀況,或者以預算及購買的便利性為考量等。市面上也不乏各種品牌和種類的配方奶粉可以挑選,雖然配方奶的廠牌多得讓人眼花撩亂,但各品牌都已盡可能地將配方奶成分調整成更接近母乳,所以如果寶寶並無特殊狀況,根據家庭的預算和購買的便利性挑選即可,各品牌的配方奶通常也會特別設計給不同階段的寶寶,這些奶粉都可以讓寶寶喝到滿一歲以上。(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成分推薦:含sn-2乳脂保護球,建構寶寶免疫力

挑選配方奶時,哪些成分對寶寶最好?高雄長庚醫院陳宜綸醫師表示,建議1歲後準備換奶的寶寶,透過配方奶持續攝取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或是免疫球蛋白成分,可有助穩定體質,讓寶寶免疫力更完備。

特別是sn-2 PA為寶寶銜接母乳時的重要因子,研究指出其獨特脂肪分子結構能幫助寶寶有效吸收營養,建構免疫力。

隨著製程精進,現今嬰幼兒配方已經可以透過特殊技術提升sn-2含量高達兩倍。而透過這種特殊製程而產生的sn-2乳脂保護球其表面覆蓋著近200多種活性營養,而能提升寶寶較為完整的保護。具備3大成長發展優勢關鍵:好吸收、好多營養、好保護。

陳宜綸醫師說明,sn-2乳脂保護球中含有高達2倍的sn-2 PA,幫助寶寶更好地吸收營養、排便順暢;而近200種以上的活性營養,如乳鐵蛋白、骨橋蛋白、神經鞘磷脂等,也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關鍵,使其更順利銜接母乳,讓自我保護力更完備,是醫師推薦的配方奶必備關鍵成分。

沖泡配方奶的注意事項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一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母乳好處很多,但其實不只是餵母乳對寶寶有益,哺乳本身對媽媽也好處其實也相當多,以下列出八個哺乳的優點,幫助媽媽瞭解親餵母乳雖然辛苦,但自己跟寶寶都能受惠!

1. 母乳獨特抗體增強寶寶健康

除了含有所有寶寶所需的營養,母乳中也富含能增強免疫力的成分(如:補體、免疫球蛋白、sn-2 PA與HMO等)及抗體;此外,喝母乳的寶寶於新生兒時期罹患肺炎(Pneumonia)、感冒甚至未來過敏的機率,都較喝奶粉的寶寶低,對疫苗注射後的抗體反應效果也較佳 2. 哺乳助補強健媽媽的骨骼

曾哺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停經後得到骨質疏鬆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懷孕並分泌乳汁時,母體吸收質的效率會變好;在孕期和哺乳期,骨密度出現暫時性下降是正常現象。但在妊娠之後和斷奶期間/之後,骨密度會逐漸恢復正常 3. 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寶寶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死亡。雖然原因眾多,但根據文獻統計,持續母乳哺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突然發生猝死的機率,約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的一半。 4. 母乳有效控制媽媽寶寶的體重

喝母乳的寶寶長大後較不會有過重、肥胖症(Obesity)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問題,而哺乳的媽媽,因為消耗的卡路里較多,能較自然地讓體重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 5. 哺乳加速產後子宮大小的復原

哺乳會刺激身體釋放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因此有在哺乳的媽媽,子宮只需要約六週,就可恢復成原來的大小,若沒有哺乳,則需約十週。

6. 哺乳降低媽媽寶寶的罹癌風險

除了減少寶寶在兒童時期的罹癌風險,哺乳也能降低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和停經前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這是因為哺乳會延緩產後的經期,減少女性受荷爾蒙影響的時間。 7. 哺乳增進媽媽和寶寶感情

每天親餵母乳,讓寶寶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媽媽和寶寶之間就會建立特殊的親密連結,讓兩人的感情更好。讓寶寶靠著媽媽喝奶,也是一個很有效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很棒的兩人獨處時光。 8. 哺乳經濟實惠又護地球

母乳是免費的!就算購買擠乳器等哺乳裝備,花費還是會比完全讓寶寶喝奶粉少。而且養育用來製造奶粉的乳牛,不但很消耗地球資源,乳牛也會排放很多對全球暖化有負面影響的氣體。(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母乳銜接配方奶:配方奶含sn-2乳脂保護球,順利銜接母乳營養!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但有些媽媽因自身或外在環境考量,須逐步幫寶寶換奶;新一代嬰兒配方奶粉加入許多母奶生物活性物質及特殊成分,因此,銜接母乳時,建議挑選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成分。

彰基小兒腸胃科主任盧芳廷醫師指出,許多寶寶在換奶階段容易不適應,可選擇含有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保護力更完備。

盧芳廷醫師說明,透過配方奶製程最新技術產出的sn-2乳脂保護球,含2倍的sn-2 PA成分及200多種活性營養群*,具備6大好處:

吃得好:sn-2乳脂保護球營養好吸收。 便便好:減少鈣皂生成,排便更順暢。 睡得好:寶寶對sn-2乳脂保護球適應度高,夜間安睡不哭鬧。 成長好:含肌肉合成重要來源的a-蛋白,穩定成長曲線發展。 學習好:sn-2乳脂保護球表面覆蓋的活性營養,含有磷脂質群,有助寶寶髓鞘發展,學習力發展更全面。 生病少:提升免疫,降低感冒生病機率。

*活性蛋白群、a-蛋白、gsMO、HMO…

註一:喝母乳的寶寶可降低肺炎機率BMJ. 1999 May 15; 318(7194): 1316–1320. doi: 10.1136/bmj.318.7194.1316,降低感冒及病毒感染機率:BMC Pediatr. 2019; 19: 339. Published online 2019 Sep 18. doi: 10.1186/s12887-019-1693-2,降低過敏機率:Children (Basel). 2023 Jun; 10(6): 1046. Published online 2023 Jun 12. doi: 10.3390/children10061046 

註二:許喬琳,吳碧娟,陳怡吟,杜明勳:哺乳的營養需求及對母親的影響。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5 。

註三: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Pediatrics. 2009 Mar;123(3):e406-10. doi: 10.1542/peds.2008-2145.

腸病毒疫苗價格、保護力、副作用、接種對象、常見QA一次看

腸病毒疫苗價格、保護力、副作用、接種對象、常見QA一次看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腸病毒疫情週報指出,四月份為腸病毒的流行季節,4/7~4/13一週的就診人數達9,256人,不僅較上週多出20%,且高於近十年同期,已接近腸病毒流行的警戒值11,000人次。

腸病毒疫苗於2023年7月上市開打,許多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安危,均有意安排接種,但又對新疫苗有許多疑問,例如:腸病毒疫苗保護力高嗎?副作用會不會很嚴重?接種後,就再也不會得腸病毒嗎?《Hello健康》為您整理腸病毒疫苗的接種對象、價格及副作用,一次解答關於疫苗的各種常見疑問。 腸病毒疫苗是什麼?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百種之多;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併發症及重症,5歲以下幼兒為感染該型腸病毒的高危險群。

近期上市的腸病毒疫苗,即針對腸病毒71型;由於腸病毒71型的併發症嚴重,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接種疫苗有助降低感染風險,減少重症機率。 腸病毒71型感染症狀

感染腸病毒71型的幼兒,除了發燒之外,八至九成會出現手足口病,症狀包括口腔潰瘍,手部、足部與臀部出現紅色丘疹或水泡;其他患者則出現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或發燒性疾病,例如咳嗽、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症狀。 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症

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的主要致病機制為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尤其腦幹部位,可能併發症包括: 腦幹腦炎 腦脊髓炎 腦膜炎 心肌炎 心臟衰竭 肺水腫 肺出血 急性肢體無力

腸病毒疫苗價格、保護力、副作用、接種對象、常見QA一次看 腸病毒71型疫苗價格、保護力及副作用

目前衛生福利部疾管署核准上市的腸病毒71型疫苗有兩個廠牌,分別為國光(由旗下安特羅生技研發)及高端,以下介紹兩支疫苗的接種年齡、次數、保護力及價格: 國光/安特羅疫苗 接種對象:2個月以上,6歲以下嬰幼兒 接種次數:2劑 兩劑間隔時間:28天 保護力:目前僅血清保護率達標(98.31%),須執行確定性試驗證明臨床效益 價格:$3600~4000元 國光/安特羅疫苗副作用及發生比例

不良事件 注射後7天內的發生比例 局部性 疼痛 21.5% 壓痛 17.5% 發紅 13.4% 腫脹 7.3% 瘀青 3.8% 全身性 發燒(≧38度) 10.3% 噁心、嘔吐 6.5% 腹瀉 6.8% 食慾降低 12.5% 疲勞 10.7%

高端腸病毒疫苗 接種對象:2個月以上,6歲以下的嬰幼兒 接種次數:2個月以上至2歲嬰幼兒為2+1劑;2歲至6歲兒童為2劑 兩劑間隔時間:兩劑間隔56天,接種第1劑時未滿2歲,建議於第1劑後1年接種追加劑。 保護力:96.8% 價格:預計為$4300元 高端疫苗副作用及發生比例

不良事件 注射後7天內的發生比例 局部性 疼痛 23.3% 腫脹 12.1% 發紅 11.2% 硬節 6.7% 瘀青 4% 全身性 發熱 23.1% 煩躁不安 20.4% 食慾減退 18.9% 嗜睡 12.4% 腹瀉 11.7% 噁心、嘔吐 10% 皮疹 5.7% 四肢活動受限 5.5%

腸病毒71型疫苗比一比

廠牌 國光/安特羅 高端 接種對象 2個月以上,6歲以下嬰幼兒 2個月以上,6歲以下嬰幼兒 接種次數 2劑 2個月以上至2歲嬰幼兒為2+1劑;2歲至6歲兒童為2劑 兩劑間隔時間 28天 兩劑間隔56天,接種第1劑時未滿2歲,須於第1劑後1年接種追加劑。 保護力 目前僅血清保護率達標(98.31%),須執行確定性試驗證明臨床效益 96.8% 副作用 局部疼痛或發紅、發燒及食慾降低 局部疼痛、發燒、煩躁不安及食慾減退 價格 3600~4000元 尚未公佈 疫苗仿單 安拓伏腸病毒71型疫苗 ⾼端腸病毒71型疫苗

腸病毒疫苗常見Q&A 1.該讓小孩打腸病毒疫苗嗎?

眾多腸病毒型別中,以腸病毒71型的併發症最為嚴重,重症風險最高;施打疫苗雖只能預防腸病毒71型,但可有效避免幼兒感染該病毒後,導致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家長們可綜合各面向考量,決定是否讓孩子施打。 2.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後,還會得腸病毒嗎?

腸病毒型別有數百種,感染腸病毒時,患者可能感染任何一種型別的腸病毒,因此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可能感染其他型別的腸病毒。 3.腸病毒71型疫苗價格多少?有公費疫苗嗎?

國光/安特羅腸病毒疫苗的單劑價格為$3600~4000元,完整接種兩劑的價格約需$8000元;高端腸病毒疫苗的價格尚未公佈,但預計單劑價格也會落在$4000元上下。

由於腸病毒71型疫苗只能預防該型別的腸病毒,近年國內腸病毒71型也較少見,所以目前衛福部規劃以自費為主。

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3~10月是腸病毒(Enterovirus)肆虐的季節,還記得就讀小學時,學校經常宣導「天天勤洗手,腸病毒遠離我」的口訣,但或許你不知道,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幼兒常見疾病,包含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68型後等60餘型。本文將介紹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症狀及預防方法。

腸病毒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在臺灣,腸病毒的高峰通常是五月底至六月中,而九月開學季也有一波。腸病毒只會由人傳人,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接觸等途徑感染。感染腸病毒後,約二到十天會開始出現症狀,但在發病前數天,喉部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且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強。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免疫,還是有機會再得到其他類型的腸病毒。

(同場加映:冬天狂腹瀉嘔吐?諾羅病毒來襲要小心)

腸病毒症狀及併發症

雖然說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但並不代表成人不會感染,只是感染的症狀比較輕微,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腸病毒的病毒型別,以及感染後較常見的臨床症狀分別如下:

小兒麻痺病毒:台灣因為有疫苗接種,所以小兒麻痺病毒已經根除。 腸病毒71型:五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或是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都有可能起水泡。 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克沙奇A型病毒: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症狀包含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克沙奇B型病毒: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以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嚴重時可能引發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和嘔吐,心跳過快則很快地會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伊科病毒(Echovirus):主要威脅新生兒,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Myocarditis)、肝炎(Hepatitis)、腦炎(Encephalitis)、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如果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七天內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就可能是腸病毒重症,須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查看「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責任醫院名單)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並沒有特製的藥物或疫苗,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所以想要預防腸病毒,只能靠個人衛生保健和環境消毒。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個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乾燥的環境、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供以下注意事項,可以預防腸病毒: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天氣熱常拉肚子?夏季4大腸胃病:除了腸病毒還有「這致命疾病」

天氣熱常拉肚子?夏季4大腸胃病:除了腸病毒還有「這致命疾病」

許多人都會趁著暑假出門遊玩,但是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也容易潛藏某些疾病風險。夏天常發生的疾病,除了蚊蟲滋生所造成的蟲媒傳染病,還有病菌造成的腸道傳染病,例如桿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及細菌性腸胃炎、腸病毒等,本文將介紹這些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推薦閱讀:病毒型腸胃炎)

1.腸病毒

腸病毒(Enteroviruses)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呷炎(Herpangina)。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多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接觸到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也可能感染。此外,新生兒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出生後直接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約2~10天會出現症狀。

症狀

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 預防方法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延伸閱讀: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2.細菌性腸胃炎

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Bacterial Gastroenteritis)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蠟樣芽孢桿菌)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 症狀

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預防方法 經常洗手,尤其是進食前,如廁後。 避免生食生魚片、生蠔等海鮮,若要食用,需注意新鮮及適當冷藏。 選購水洗蛋,少吃半熟的蛋。 避免食用隔餐食物。 避免飲用未煮沸水,及不合格之礦泉水。 常前往開發中國家,為預防旅行者腹瀉,可攜帶鉍鹽(次碳酸鉍錠,有抑制小腸分泌及抗菌作用)。

3.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賀桿病菌(Shigellosis)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 症狀

感染後常見症狀如腹瀉(每天 8~10 次以上)、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痛等症狀,桿菌性痢疾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是可能接觸排泄物的地方,例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等,另外,在自來水不普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或食用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等都特別容易引起流行。 預防方法

若要預防桿菌性痢疾,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手部衛生,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在用餐、如廁或更換尿布後,以及接觸病人後和接觸食物前,都要確實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並且要建立好完善的沖水式馬桶的廁所,廁所內要有阻絕或消滅蒼蠅的裝置,充分供應衛生紙及設置洗手臺,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化糞池)應距離 15 公尺以上,供水系統的原水必須淨化處理並加氯消毒。 4.傷寒及副傷寒

傷寒及副傷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都是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多數發生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感染的途徑多是因為吃到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所污染的食物、水。食物如貝類、水果、蔬菜都可能遭受汙染而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處理食物也可能會污染食品。除此之外,蒼蠅也可能散布病菌。

症狀

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推薦閱讀: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預防方法

食物要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不食用路邊攤食品,飲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及便後一定要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感染。

疾管署提醒如欲前往傷寒流行疫區旅遊、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可考慮接種傷寒疫苗,並於出國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

預防傷寒、副傷寒、細菌性腸胃炎和腸病毒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廁所後;飲用水須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盡量選用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 10 分鐘以上才食用,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廚房和餐廳等烹煮食物的地方,也要要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特別注意兒童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的定義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俗稱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是一種腸道感染,通常伴隨著水性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有發燒等症狀。若是嬰兒、老人或是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嚴重的個案可能會死亡。(推薦閱讀:腸病毒症狀初期?潛伏期幾天?多久會好?大人兒童差異?)

病毒性腸胃炎非常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會得到,但是是有方法降低得的機率,請與醫師討論以獲更多資訊。 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症狀: 通常為水樣便(非血便,若有血便代表可能感染的症狀很嚴重)。 腹部絞痛。 噁心、嘔吐。 有時會肌肉痠痛或頭痛。 輕微發燒。

本篇文章並未列出所有腸胃炎的症狀,若仍有疑慮請詢問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就建議就醫: 持續 24 小時以上都無法控制腹瀉流失水分。 嘔吐症狀超過兩天,或是有吐血的情況。 全身脫水:脫水的症狀包括嚴重的口乾舌燥、尿液呈深黃色或是幾乎沒有尿液、全身非常虛弱、頭暈、眼花撩亂等。 腸胃道出血。 成人高燒超過 40°C,小孩超過 39°C。(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

最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是與感染的病患有接觸,或是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有許多病毒都會造成腸胃炎的症狀,如:諾羅病毒(Noroviruses)、輪狀病毒(Rotavirus)等。(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下列為可能使人得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年幼的孩童:還在托兒中心的小孩會因為免疫系統還不夠強,所以特別容易受感染。 老人:老人的免疫系統會隨年齡慢慢變差,尤其像安養院內的老人,會因為群居更容易感染。 密集居住:任何密閉而且群聚處,都可能會是病毒性腸胃傳染之處。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所有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也較高 ,如HIV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等。

病毒性腸胃炎的診斷與治療

本篇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腸胃炎?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進行檢查,來判斷是否得了病毒性腸胃炎,有時也會問患者居住的社區是否也有人也得腸胃炎。醫師也可能會進行糞便快篩,檢測是否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細菌感染或寄生蟲。 如何治療腸胃炎?

目前針對病毒性腸胃炎並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因為服用抗生素對殺死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而且過度服用抗生素還會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所以一般而言,一開始的治療方式都是採自我照護的居家療法。

病毒性腸胃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模式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對抗病毒性腸胃炎: 選擇較清淡的液體進食,像是喝水或是清湯,請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或是飲酒。 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像是蘇打餅乾、白吐司、香蕉、米飯或雞肉。若吃完仍有噁心感,請不要再進食。 在病情沒有好轉之前,不要進食,尤其是乳製品、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尼古丁、高油或高度加工的食品。 一定要多休息,因為生病和脫水的狀況會讓人疲憊不堪。

若仍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兒童腹痛恐奪命!心肌炎初期症狀、死亡率曝:兒童5症狀要注意

兒童腹痛恐奪命!心肌炎初期症狀、死亡率曝:兒童5症狀要注意

【聽醫師的話】黃斯煒醫師專欄

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一名6歲兒童因高燒送醫,搶救3小時後宣告不治。後來發現是急性心肌炎!」這樣的新聞真的會讓家屬憂心忡忡:孩子為什麼會得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有什麼徵兆?急性心肌炎到底要怎麼辦呢?讓我來一一解答: 急性心肌炎是什麼呢?

急性心肌炎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心臟的感冒」;我們感冒時,最常見是因為病毒感染到我們的呼吸道,進而產生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急性心肌炎則是因為這些病毒感染到的部位是心臟;心臟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另外一方面卻又相當脆弱,因此,心臟如果感冒,就會產生全身性的症狀,甚至會致命! 哪些病毒會造成急性心肌炎?

造成急性心肌炎的病毒,其實爸爸媽媽一定都聽過,例如:腺病毒、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等;這些都是平常環境中很常見、小朋友一般病毒感染會出現的致病菌;一般來說,這些病毒感染都是輕症,僅有少數中的少數,才會感染到心臟、造成急性心肌炎。

由於這些病毒都是我們平常環境中會出現的病毒,因此很難預防。

急性心肌炎會很常見嗎?

在兒童其實不算少見。在兒童的發生率大概是1%左右。

大人其實也會發生急性心肌炎,但大人發生的比率大約為0.1%,遠小於小孩發生的機率。 心肌炎死亡率?

研究指出,心肌炎的直接並發症包括心室節律失常、左心室動脈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擴張型心肌病。1年死亡率高達20%,5年死亡率高達50%。

急性心肌炎初期與中期症狀有哪些差異?

急性心肌炎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初期的症狀和一般感冒或是腸胃炎難以區分! 心肌炎初期初期症狀 腸胃道症狀:台灣兒童最常見,如嘔吐、腹痛等 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喘 發燒:不一定會發燒,僅37%的孩子有發燒的狀況 胸痛、心悸:僅22%孩子會有胸痛心悸。

由於初期症狀很難與一般病毒感染區分,這時不容易診斷。

當急性心肌炎持續變嚴重時,會開始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因此縱使是感冒或是腸胃炎,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還是要趕快給醫師重新評估,確認是不是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症狀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食慾下降、不吃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孩子躁動且無法安撫

以上評估,記得要在孩子退燒的時候才準確。孩子發燒時活力下降、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退燒之後還持續有症狀,那就不正常!

有這些症狀,再加上抽血檢查、X光、超音波等加以佐證,就能診斷心肌炎。 最可怕的狀況:猛爆性心肌炎!死亡率超高

猛爆性心肌炎是更致命的狀況,主要是感染初期就造成心臟嚴重受傷,導致厲害的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死亡率高達五成! 心肌炎的治療與預後

心肌炎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樣,其實是沒有特效藥的。

因此治療上,主要是會使用藥物「支持」心臟的功能,降低心臟的負擔,讓心臟能撐過感染的過程。另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是類固醇治療,目前還沒有證實有效。

而在近20年來,因為葉克膜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最近兒童急性心肌炎的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2019年的一篇研究就顯示,藉由葉克膜的治療,心肌炎的死亡率可以下降到20%以下,甚至有機會低於10%。 兒童心肌炎症狀:注意5大跡象

心肌炎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且目前醫學對於治療的心肌炎成果也很不錯。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早期辨識出心肌炎。如果出現以下疑似心衰竭症狀時,記得要儘速給醫師再次評估: 精神活力很差,嗜睡、叫不醒 四肢冰冷、唇色蒼白 兒童躁動且無法安撫 食慾下降、不吃 呼吸費力、喘 心跳加速

屁股癢好難受!肛門癢多為衛生問題,快做這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

屁股癢好難受!肛門癢多為衛生問題,快做這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

林先生走進診間時面有難色,支支吾吾才小聲說「醫師,我的肛門好癢…」語畢,林先生忍不住就抓了屁股幾下。

多數人認為肛門是個骯髒和不雅的部位,平時鮮少談論外,若有問題也傾向避不就醫而自行擦藥。但肛門癢其實是十分普遍的肛門症狀,《Hello健康》向你說明何謂肛門搔癢症、肛門癢的原因、治療及預防。

肛門搔癢症是什麼?

肛門搔癢症指肛門因特殊原因奇癢無比並伴隨有灼熱感,使人忍不住想用力搔抓,卻從而引起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苔蘚化,此症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

肛門搔癢症的範圍通常為肛門或肛門周圍,但也有可能包含外陰或陰囊,容易在夜間及排便後發作,患者會因夜間發癢過於嚴重而無法正常睡眠。 肛門癢多為生活及衛生習慣不佳所致

肛門搔癢症的原因可分為2類,一為原發性(Primary),二為續發性(Secondary,又稱繼發性原因),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類:原發性肛門搔癢症

多數患者皆屬此類,常見原因: 肛門周圍皮膚因流汗、糞水或尿液浸潤,而長期處於潮濕狀態。 患者因攝取過量液體,導致糞便過稀、糞水較多。 患者食用易加重肛門癢症狀之特定食物,如酒類、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與爆米花等。 肛門因過度使用刺激性的清潔用品,使肛門分泌物增加,就會處於潮濕狀態。 肛門因不當塗抹藥膏或使用保險套進行性行為,出現過敏反應。 薦骨區感覺神經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病變性癢感(Neuropathic itch),或感覺異常性背痛(Notalgia paresthetica)而引起癢感。

第二類:續發性肛門搔癢症 感染因素: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如蟯蟲) 皮膚病變:乾癬、濕疹、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系統性疾病:糖尿病(最為常見)、黃疸、慢性腎病變、白血病、甲狀腺異常 肛門疾患: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瘻管、發炎性腸道疾病(如直腸炎) 內科疾患:下瀉、神經疾病、腸躁症 其他因素:放射線療法、尿失禁、大便失禁

屁股癢好難受!肛門癢多為衛生問題,快做這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

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屁股不再癢

治療肛門搔癢症時,醫師首先會檢查肛門,若確診為續發性肛門搔癢症,則對症下藥;若為肛門濕疹則以類固醇藥膏治療;若為股癬(黴菌感染)則使用抗黴菌藥膏。

多數患者皆為原發性肛門搔癢症,僅需調整生活習慣及肛門的清潔習慣即能改善。以下提供9點建議: 每次排便後用水溫柔洗淨肛門,清洗時可使用蓮蓬頭,但切記水溫不可過燙,以冷水為佳,並在清洗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保持肛門乾爽。 若在外如廁不便清洗,可使用質地柔軟的衛生紙擦拭肛門,避免過度摩擦加重傷害。 若肛門會滲漏糞水,建議就醫查明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可藉棉花吸收糞水,或穿戴成人紙尿褲,避免糞水流溢。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乳過度清潔,洗澡水亦不宜過燙。 穿著舒適透氣的棉質內褲並每日更換,避免穿著緊身悶熱外褲,如牛仔褲。 避免任何加重肛門癢症的刺激物,如菸酒、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及爆米花。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以每日一次為目標,並適時坐溫浴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痔瘡的可能性。 勿隨意塗抹非醫師處方之藥膏,若出現急性癢症可暫時使用含類固醇成分之止癢藥膏,但不宜長期使用,避免皮膚萎縮。 若肛門劇癢想抓,請用手指隔著衣物按壓肛門及周圍皮膚的輕柔方式。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5點自我測試!症狀、治療一次看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5點自我測試!症狀、治療一次看

許小姐半夜起床上廁所常看不清楚,撞到家具;晚上開車時也常有視力模糊的狀況,十分危險。赴眼科就醫後,醫師診斷是夜盲症;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夜盲症?怎麼做才可以自我檢測是否罹患夜盲症?又有什麼方法可以診斷且預防?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探究竟!

夜盲症是什麼?夜盲症症狀說明

當人在黑暗的環境下,待超過5分鐘仍伸手不見五指,無法看清周遭環境形體,即患有夜盲症(Nyctalopia),而主要是因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包括提供色覺的視錐細胞及分辨黑白的視桿細胞出現異常,造成夜間視力下降,引發夜盲症。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4大原因解說

夜盲症可分成先天性及後天性,而先天性的夜盲症多來自遺傳性疾病,其中更以色素性視網膜炎最為常見;後天性夜盲症成因則包括缺乏維生素A,或因糖尿病所引發的視網膜病變而引起。以下列出夜盲症的常見4種成因: 1.色素性視網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

屬於先天性夜盲症的眼科疾病之一,由於感光細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出現異常或死亡,使患者出現夜盲症、無法分辨顏色,甚至使視力逐漸下降,最後還可能導致失明。 2.糖尿病

病患可能會因血糖太高,造成全身性微血管病變,若發生在眼睛內微血管最多的視網膜,則會導致視網膜感光及色素細胞退化,進而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引發夜盲症。而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初期,患者不會有任何感覺,視力也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若未即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出現視網膜水腫,甚至是黃斑部水腫,使視力不斷惡化,最後還可能併發眼內出血及視網膜剝離,造成永久失明。(同場加映:血糖太高併發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傷眼青光眼、白內障找上門)

3.白內障

白內障好發於老年人,主要因水晶體老化所致,平時患者除了會出現視力模糊、畏光、眩光等症狀外,也可能造成夜盲症。 4.缺乏維生素A

為夜盲症最常見的成因之一,當體內維生素A含量不足時,會使視紫質無法合成,進而影響人在夜間的視力。另外,若長期缺乏維生素A,會讓眼睛變得乾燥,眼角膜也容易磨損以致感染及潰爛,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夜盲症5方法自我測試

夜盲症患者平時可能會出現下列常見情形: 進入黑暗的環境下待超過5分鐘,仍無法恢復視力。 在具有微弱光線的環境下,無法看清物體或人的臉孔。 對光線敏感。 在燈光周圍會出現不明眩光、畏光等視力問題。(推薦閱讀:沒事別揉眼!引發圓錐角膜恐影響視力) 無法看見夜空中的星星。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5點自我測試!症狀、治療一次看

夜盲症如何診斷?

夜盲症可至眼科先進行初步的常規檢查,包括視力檢查、測量眼壓、眼底檢查。倘若視力出現異常,甚至有白內障或其他眼睛疾病,則可至醫院,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做視網膜電圖(ERG)。

其用途為測量視網膜對光刺激的反應,紀錄視網膜中電氣變化,確定視桿細胞及視錐細胞的功能是否出現異常,來診斷病患是否患有夜盲症。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5點自我測試!症狀、治療一次看 夜盲症會好嗎?如何治療與預防?

目前不管是先天性夜盲症或後天性夜盲症,僅可藉由改變日常生活的方式來減緩視力退化的速度,而若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炎,因多數成因來自糖尿病,所以進行血糖的控制即為預防夜盲症的關鍵之一。以下為預防夜盲症常見的4種方法: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平時可適量食用胡蘿蔔、金針、深綠色蔬菜、木瓜、蛋等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減緩視力退化的速度。 定期進行眼睛檢查:建議每半年至眼科進行視力檢查,以利及早確認是否患有夜盲症或其他與眼睛相關的疾病。 配戴太陽眼鏡:平時外出可透過配戴太陽眼鏡或其他遮陽配備,避免遭光線直射眼睛,並降低罹患白內障、青光眼或黃斑部病變,進而導致夜盲症的風險。(推薦閱讀:挑對太陽眼鏡擋UV!鏡片顏色效果大不同) 血糖控制:由於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會造成視網膜感光及色素細胞退化,進而引發夜盲症。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若平時能將空腹血糖值控制在180mg/dL以下,即可降低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