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精神科看什麼?看懂身心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差別

身心科、精神科看什麼?看懂身心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差別

有些人可能有心理問題,但因為對身心科、精神科有所誤解,而排斥就醫,導致問題日漸惡化,開始無法控制情緒,生理也產生許多症狀,例如失眠、疲勞及腸胃不適等;其實,只要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諮詢與治療,許多心理問題都能改善,生理疾病也能好轉。

Hello健康》帶您了解身心科的服務項目和方式,說明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差異,並提供3個自我檢測量表,幫助您評估自身的身心健康。 身心科是什麼?和精神科的差別?

身心科其實就是精神科,由精神科醫師負責診療;因為許多人對「精神科」存有誤解,認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因此不少精神科都改稱「身心科」。

身心科與其他一般專科大同小異,前者是針對心理問題,以及由此而生的生理問題,後者則是針對各種生理疾病。

身心科(精神科) 其他一般專科 治療問題  • 心理問題

 • 或由此而生的生理問題,例:失眠、消化不良 各種生理疾病 治療者  • 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 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 其他一般專科醫師 治療場所  • 醫院身心科或精神科

 • 身心科或精神科診所

 • 心理諮商所 醫院或診所

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差異?

從上表可發現,身心科的治療者除了身心科醫師外,也包含心理師,其差異如下:

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臨床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主要負責項目  • 藥物治療

 • 物理治療

 • 大腦功能檢查

 • 神經檢測 專攻精神病理,能從醫師診斷中,了解疾病及藥物的影響,並提供心理治療 專攻心理層面,能透過心理諮商,幫助病患自我了解,解決長期的心理問題 可以開藥嗎? 可以 不行 不行 可以開診斷書嗎? 可以 不行 不行 專業資格 醫學系畢業,通過精神科臨床訓練及專科醫師考試 臨床心理系(所)畢業,通過臨床心理師實習及證照考試 諮商心理系(所)畢業,通過諮商心理師實習及證照考試

部分醫院的身心科,或規模較大的身心科診所,會同時配置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病患初診時,會先由身心科醫師檢查與診斷,再轉介給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評估、治療或心理諮商。

以憂鬱症的治療為例,若病患經過醫師檢查,診斷為早期的憂鬱症時,可能會先轉介給心理師,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諮商,幫助病患自我調適;若諮商效果有限,或病患一開始就是重度憂鬱症,就須進行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及早控制病情。

怎麼樣需要看身心科?

身心科的治療項目除了包括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常見心理疾病外,也可診療以下問題: 長期心理壓力:家庭、人際、工作或感情壓力,導致情緒長期低潮或不穩定。 情緒症狀:經常憂鬱、煩燥、害怕、緊張不安或易怒。 身體反覆出現沒有病因的症狀:胸悶、頭痛、心悸、發抖、冒冷汗、腸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全身痠痛、失眠、疲倦、食慾不佳。 出現強迫、自傷或自殺等想法。

自殺無法解決問題,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身心科自我檢測

若您不確定自己是否應到身心科看診,可透過以下簡易的自我檢測量表,評估自身的心理狀況;若檢測出來發現分數偏高,建議可赴身心科或心理諮商所尋求幫助,及早改善心理問題。 心情溫度計(可另下載app測驗):https://www.tsos.org.tw/web/page/bsrs#06 憂鬱症線上量表:https://www.jtf.org.tw/overblue/taiwan1/ 簡式健康線上量表:https://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 心理諮商、身心科看診費用?

身心科的看診費用,可分為健保及自費等兩種: 健保給付 就醫場所:身心科診所、醫院身心科(精神科)門診 服務項目:醫師診斷後,視病況轉介心理師治療 費用:掛號 $150元 + 部分負擔費用(藥費) 看診、心理諮商時間:看診時間視醫師而定,心理諮商時間約30分鐘 自費 就醫場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身心科的心理治療門診、心理諮商所 服務項目:主要為心理諮商 費用:$1500~$3500 心理諮商時間:50~60分鐘 第一次看身心科要說什麼?

許多人第一次看身心科都很緊張,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或擔心自己講的話很瑣碎,其實不用擔心,身心科是幫助您解決問題,而非帶來壓力或負面情緒的管道,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都受過專業訓練,在診療過程中會適度地引導與安撫,讓病患可以將心中的所有問題和情緒表達完畢,而且整個療程也會完全保密。

防颱準備三步驟:颱風來襲前、中、後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防颱準備三步驟:颱風來襲前、中、後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講到颱風,多數人都會先想到「颱風假」,但其實颱風對生命財產的安全有很大威脅,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或颱風之後引進的豪雨特報,都可能發生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不幸消息。

事先做好充足準備,就能降低颱風造成的災害,避免財產及最重要的生命安全受到影響。《Hello健康》將防颱準備分成颱風來襲前、中、後等3部分,幫助您了解及執行各項準備工作,安全渡過每個颱風。 防颱準備三步驟

防颱準備一:颱風來襲前

颱風來襲前,須隨時注意氣象報告及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警報,了解颱風最新動態,以下整理居家、店家及戶外的防颱準備措施: 居家、店家防颱準備 檢查門窗是否牢固,若有破損或不牢靠,應立即修補完善。 屋外或陽台的各種懸掛物、盆栽及招牌,或施工用的鷹架、棚架,都應拆卸或釘牢。 車輛不可停在低地、地下室、堤外停車場及樹下,避免泡水或遭樹木壓毀。 居住鄉村或山區者,可適度清理水溝或渠道,保持暢通,以免堵塞積水。 若居住於地勢低窪、容易淹水的地區,或土壤鬆弛、常有土石流的山坡地,建議在風雨來臨前,暫時遷居至安全處所,例如親友家或緊急開設之收容所。

防颱準備物品清單 蠟蠋 乾電池 手電筒 三日份的食物與飲用水 簡易急救藥品 生活必需品

戶外防颱準備

若您在戶外登山露營,應儘早返家,並向學校或家人電話連繫行程及路線,遇緊急狀況請撥打119或緊急救難電話112;預定登山或露營但尚未出發者,應取消行程。

防颱準備二:颱風來襲時

颱風來襲時注意這4點

停留於屋內,隨時收聽有關颱風的動靜消息;若停留場所沒有網路或電視,可撥打「166(國語)」、「167(台語)」氣象錄音電話,收聽颱風最新動向。 隨時檢查電路,注意爐火及周圍環境,以防火災或淹水。 若不得以須駕車外出時,請減速慢行,並隨時注意週遭安全。 發生任何緊急事故,請迅速撥打119求援。

颱風來襲時,千萬別做4件事

避免外出或從事任何戶外工作。 風勢突然停止,可能只是暫時進入颱風眼的範圍,不可鬆懈出門。 請勿到河邊或農田搶收作物或務農,避免被洪水圍困。 請勿到海岸觀浪、戲水,或從事捕魚、釣魚。

防颱準備三:颱風來襲後

持續收聽氣象報導,預防豪、大雨來襲。 打掃居家週遭環境,並清除污穢雜物及噴灑消毒劑,防止疫病發生。 外出時,請注意四周有無損壞的招牌、路樹及交通號誌。 請勿靠近任何毀損的電纜線或大型電力設備,應立即通知電力公司或相關單位處理。 低窪地區淹水或地下室積水,都應設置警戒標示,避免人員陷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理諮商費用?免費、自費差異?心理諮商項目、重點介紹

心理諮商費用?免費、自費差異?心理諮商項目、重點介紹

YouTuber理科太太在線上學習平台Hahow好學校推出「諮商筆記」,隨即引發諸多討論;不少執照的心理師紛紛表示這樣的課程可能會誤導民眾,使用他人的諮商經驗自我診療,導致問題無法解決或錯失尋求專業治療的機會。

到底心理諮商是什麼?和一般聊天談心的差異?諮商內容包括哪些議題?諮商費用通常又是多少?《Hello健康》帶您一探究竟! 心理諮商是什麼?

心理諮商其實與一般因為感冒而到診所就醫的過程類似,差別在於: 治療問題:主要針對心理問題,但心理問題也會造成生理問題,例如失眠、精神不濟。 治療者:由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執行。 治療場所: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心理諮商所、各縣市衛生局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商和聊天的差異?

有些人會認為心理諮商與聊天談心相似,若有長期或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用尋求心理師的幫助;事實上,心理師皆通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包括: 通過諮商、臨床或相關心理研究所的課程及實習訓練。 通過「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具備提供專業心理服務的國家認證。 取得心理師資格並執業後,仍持續接受教育訓練與自我進修,每6年至少120小時。

對於個人與他人的心理狀態及下列項目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思考脈絡 行為模式 人際互動 各階段的心理問題 心理諮商5重點

心理諮商的過程包含以下5個特點: 更有方向性:諮商過程不會淪於聊天漫談,著重於找出並解決心理問題。 更有目的性:心理師會確認諮商者的目標和期待,給予最具體的協助。 釐清問題重點:心理師會透過過去所學的理論與諮商經歷,找出問題核心。 情緒不會受到批判:心理師會客觀、同理諮商者的情緒與想法。 更有隱私性:諮商過程全程保密。

心理諮商費用?免費、自費差異?心理諮商項目、重點介紹 心理諮商包含哪些項目、主題?

心理諮商涵蓋的層面廣泛,任何導致個人情緒或狀態不佳的心理問題,都在心理諮商的範疇內,包括:

人際關係:夫妻、親子、婆媳、手足、社交、家庭、感情、職場 生活轉變:退休、產後憂鬱、懷孕、新婚、小孩長大獨立、家人分離 失落創傷:寵物離世、生病、親友自殺或離世、受騙或受暴力對待、失業 情緒表現:哀傷、易怒、煩燥、焦慮、害怕、有罪惡感 行為反應:經常自責、拒絕溝通或出門、不願與人相處、失去現實感、無法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狀:失眠、心悸、發抖、冒汗、疲憊、呼吸困難、換氣過度、肌肉緊繃 心理諮商有用嗎?

心理諮商過程長短因人而異,若問題不算嚴重,且按時回診、依照心理師指示進行練習,通常諮商6~8次就會明顯好轉;心理諮商如同心理的健身房,透過尋求專業教練(心理師)的幫助,進行各種練習(心理諮商),心理就能愈來愈強壯,克服原先困擾生活的各種問題。 心理諮商費用?免費資源有哪些?

心理諮商大致可分為政府資源與自費資源等2種:

1.政府資源

諮詢費用由健保和政府預算支出,優點是不用付費或費用較低,缺點是排隊或等候的時間較長、諮商次數和時間受限,且看診時間多在白天。 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心理諮商診所、各縣市衛生局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勞工健康服務中心、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社會局協助單位,例如身心障礙、新住民或老人長照等協助單位 社福機構,例如兒童福利聯盟、家扶中心或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2.自費資源

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與部分醫院所開設的自費門診,優點是方便、不會留下健保紀錄,且諮商時間較長、師資選擇較多,缺點是費用較高,每次約1500~4000元之間。

換奶粉怎麼換?挑選配方奶及換奶的注意事項

換奶粉怎麼換?挑選配方奶及換奶的注意事項

相信家裡有小朋友的都知道,寶寶的健康成長總是爸爸媽媽最掛念的事,尤其在歷經三年多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後,除了重視免疫力、保護好自己,也該保護好家中的小寶貝。對於寶寶來說,母乳絕對是成長與免疫力的最好的來源,不過如果沒辦法持續餵母乳,那麼想銜接母乳營養,在配方奶的挑選就要多用點心了!

此外,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也很常遇到需要換奶的時候,這時候除了挑選合適奶粉外,奶粉要怎麼換才不會讓寶寶排斥、更快適應呢?以下將提供關於配方奶挑選及換奶粉的建議與方法。

關於挑選配方奶

在選擇母乳替代品時,最常見、也能顧及寶寶營養需求的選擇就是配方奶,現今市面上的配方奶都經過嚴格審核,民眾大可放心挑選,但可選購的產品琳瑯滿目,有些寶寶喝了不喜歡、有些餵完發現寶寶更常哭鬧,到底奶粉該怎麼挑,想換奶粉卻不知道怎麼換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推薦閱讀:維生素 D 比母乳多!配方奶的8大好處) 純母乳哺育難以達成

大家都知道母乳好處多多,但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母乳哺育數據顯示,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不到五成,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寶寶的營養來自於配方奶粉。顯然,對於辛苦的在職媽媽們,要持續親餵母乳真的不容易,不過媽媽們也不必感到挫折,因為配方奶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成份上與母乳也愈趨相近,能讓配方奶寶寶擁有像母乳寶寶的免疫力及各種好處,一樣可以幫助寶寶頭好壯壯地成長。 配方奶的進化

母乳除了可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之外,其中所含的天然抗體更是幫助寶寶建構免疫力、鞏固腸道健康的關鍵,這也是很多配方奶缺乏的部分。

腸道與免疫力的發展

為什麼寶寶的免疫力跟腸胃有關係呢?這是因為寶寶的腸胃機能仍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刺激而產生不適,進而影響到寶寶喝奶的意願。此外,如果寶寶的腸道菌相不佳,好菌偏少,壞菌過多,也會對腸胃蠕動和消化吸收造成影響,甚至還可能因腸道壞菌而發生感染。(推薦閱讀: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銜接母乳新成分 – HMO 母乳寡糖

不過無法餵母乳的媽咪也不必擔心,現在的配方奶配方愈來愈進步,像是近期發現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 HMO 母乳寡糖,除了是母乳寶寶免疫力好的關鍵,也可以添加至配方奶粉當中,對於不知道如何挑選配方奶的家長,這些銜接母乳的成分都是很重要的挑選要點。

經研究證實,HMO 本身可以跟腸道壞菌結合,避免病原菌黏附於腸道;也有研究發現,喝 HMO 配方奶的寶寶,發生腸絞痛相關症狀的機率出現較低,寶寶較少哭鬧的情形。相信我們可以仍期待配方奶能持續的進步,讓非母乳寶寶也能夠營養不失分,健康成長。 為什麼需要「換奶」?

家長在餵奶時,肯定會遇到換奶的煩惱。換奶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讓寶寶逐漸適應,另一個則是為了改善寶寶的腸胃不適。不過,在了解換奶的方法之前,先來看一下配方奶主要有哪些種類吧! 配方奶的類別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配方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製程: 牛奶蛋白:絕大多數的配方奶都是以牛奶作為基底原料,進一步改良成與母乳相近的成分,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不過如果寶寶有牛奶蛋白過敏,可能就不適合這種配方奶 大豆蛋白:這種配方奶不含動物蛋白也不含乳糖。使用大豆配方奶來取代牛奶蛋白為基底的配方奶,適應症有:半乳糖血症患者、乳糖酶缺乏症病患,或是素食偏好族群。 水解蛋白:透過水解作用將牛奶蛋白水解成小分子,又分為部份水解及完全水解蛋白。如果寶寶對牛奶和大豆蛋白都有過敏的狀況,那麼可以考慮選擇水解蛋白奶粉。(推薦閱讀: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寶寶換奶該怎麼換?

可能有一些因素使得父母想幫寶寶換奶,像是在 4~6 個月大時的生理性厭奶期、寶寶便祕、拉肚子或是父母想要更換成長階段奶粉。當爸爸媽媽覺得原來的奶粉不適合寶寶,想要換奶,換奶的方式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先交由醫師判斷,根據寶寶情況決定,最好不要自行換奶。挑選新的配方奶時,可以選擇與母乳成分較相近的奶粉。

為了避免寶寶腸胃不適,有些媽媽可能採取一半母奶一半配方奶,寶寶就較能接受,也有些寶寶腸胃適應力良好,直接換過去一點問題沒有,因此怎樣的換奶方式適合你家寶貝,需要依賴自己的觀察和嘗試。 其他換奶方式

另外也有些人建議以一匙一匙增加新的配方奶,讓寶寶適應,例如: 第一天:舊奶粉三匙、新奶粉一匙 第二天:舊奶粉兩匙、新奶粉兩匙

如果順利的話,第四天可以換奶完成。爸爸媽媽可以從換奶後奶量是否增加或減少、換奶後有無一些身體症狀以及生長曲線圖是否上升或下降來判別寶寶是否適應新奶。如果寶寶出現腹瀉、過敏現象或是生長不好等,記得帶寶寶去給醫師檢查唷!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政府的癌症防治計畫中,女性乳癌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資料,在女性好發癌症當中,目前乳癌的發生率最高、死亡率也位居第四,再加上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女性一定要提高預防乳癌的意識,本篇文章將簡單介紹導致乳癌的原因及風險因子。

若擔心自己可能罹患乳癌,或屬於高風險群,建議可以定期做乳房檢查,一旦發現乳房或胸部有硬塊或異狀,請前往醫院接受檢查,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乳癌治癒率將近100%。 乳癌成因:這12大原因提高乳癌機率

多數乳癌患者為50歲以上的女性,但近年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指出,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幾乎全球第一,是美國4.5倍;也因此,即使沒有經常接觸我們所熟知的危險因子(如:抽菸、喝酒的習慣),仍有機率罹患乳癌。研究指出,罹患乳癌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提高罹患乳癌風險的因素包括:

乳癌成因1. 年齡增加

乳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多數乳癌患者都在50歲後診斷出來。根據美國專門提供乳癌資訊的非營利組織的 Breastcancer.org 的資料顯示,從30~39歲的風險提升了0.44%,到了60多歲時,則高達近乎3.5%。 乳癌成因2. 基因突變

某些基因,例如BRCA1和BRCA2這2種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突變的時候,罹患乳癌和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就會提升。(同場加映: 乳癌基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乳癌成因3. 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較久

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進而增加乳癌風險。例如12歲前就發生第1次月經,和55歲之後才進入更年期的女生,因為接觸雌激素的時間長,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女性高。或是肉類中的激素、DDT等農藥,當被人體分解時會產生類似雌激素的物質。 乳癌成因4. 緻密型乳房

乳房組織緻密有較密集的乳腺,比脂肪組織具有更多的結締組織,除了增加乳癌風險外,這也使乳房X光照上很難看到腫瘤,降低檢查的敏感性及診斷的正確度。

乳癌成因5. 乳癌或非癌性乳癌的病史

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更有可能再次患上乳腺癌。如果曾有一些非癌性的乳癌,例如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乳小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乳癌。 乳癌成因6. 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如果母親、姐妹或女兒(一等親女性),或者爸爸或媽媽某一方有多位乳癌或卵巢癌的家庭成員,則罹患乳癌的可能較高。另外,患有乳癌的男性一等親也會增加女生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7. 曾接受放射​​治療

30歲前曾在胸部或乳房部分進行放射治療者,例如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中年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 乳癌成因8. 服用激素

更年期採取的某些形式的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替代療法,使用5年以上則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另外,某些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9. 無懷孕與生產史

30歲後第1次懷孕而沒有餵母乳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能比有懷孕並且餵母奶的女性更高。(延伸閱讀:新手媽媽餵母乳~7大問題答案在這) 乳癌成因10. 缺乏運動

不太運動的女生,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運動可幫助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議每週運動至少5天。 乳癌成因11. 更年期停經後過重或肥胖

更年期後過重或肥胖的女性,與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罹患乳癌的風險更高。因為當卵巢停止產生激素時,脂肪組織是停經後人體的主要雌激素來源。(延伸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乳癌成因12. 抽菸喝酒

研究指出,飲酒量越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越高,因為酒精會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能力,進而增加風險。至於抽菸的女性,則會受到香菸中的尼古丁刺激乳房上皮細胞活化,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乳癌成因曝!注意這12大風險因子,預防乳癌4方法學起來 預防乳癌4大方法

每年約有一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近兩千名死於乳癌,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國民健康署提醒「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迎擊乳癌的最好方法。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也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遠離菸、酒,保持飲食均衡及規律運動的生活態度,平時也需要留意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推薦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方法1. 挑選好油 脂肪攝取適量就好

每天的飽和脂肪攝取量,盡量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且將每天脂肪攝取量限制在30克左右。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鮭魚、種子類,少吃如加工肉類、燒烤食物,避免反式脂肪。 方法2. 多吃蔬果有助於預防乳癌

研究發現,相較於較少食用蔬果的女性,飲食較多蔬果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降低32~50%。

方法3. 紓解壓力和焦慮

雖然沒有直接的研究結果證實壓力和焦慮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是減壓並提高生活品質,可以幫助增強免疫力,例如:培養冥想、練瑜伽的習慣。 方法4. 定期乳房檢查

建議45歲後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果有發現任何異狀,請不要懷疑或卻步,立刻就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積極地面對和治療,才能減少乳癌所導致的傷害。目前政府補助45~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二親等以內親屬罹患乳癌的婦女,更可以提前至40歲開始,歡迎民眾善用資源。(建議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且作息不正常,很容易長針眼,到底長針眼該怎麼辦?為什麼會長針眼?針眼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Hello健康》帶您深入了解長針眼原因、症狀及快速治療的方法,一次解答關於針眼的各種常見疑問。

針眼是什麼?認識麥粒腫

針眼的正式名稱為「麥粒腫」,也稱作「瞼腺炎」,指眼瞼皮脂腺堵塞,引起腺體發炎、細菌感染,並演變為急性化膿炎症;台語俗稱「目針」或「目狗針」(ba̍k-káu-tsiam),因為眼皮的腺體發炎會形成膿包,產生刺痛及異物感,好像一根針刺在裡面。 長針眼原因?

眼瞼(俗稱眼皮)中有許多腺體,包括麥氏腺、蔡氏腺及莫氏腺,這些瞼板腺負責分泌油脂,在眼球的淚膜表面形成脂質層,避免淚水過度蒸發。

當某些因素造成瞼板腺堵塞、油脂分泌不順,或發生過敏、細菌感染,就可能引起發炎,造成針眼;長針眼的常見原因包括: 頻繁揉眼睛,導致眼周的眼輪肌收縮,堵塞腺體開口;揉眼睛也會讓手上的細菌容易侵入腺體。 毛巾、枕套等經常接觸眼睛的用品,未定期更換或清潔,滋生大量細菌。(延伸閱讀:床單、枕頭套多久換一次) 經常食用油炸或富含油脂的食物,例如甜點、零食,或是口味辛辣的重口味食物。 睡眠不足或用眼過度,引起內分泌失調。

【延伸閱讀:揉眼睛竟角膜破裂?揉眼睛5大問題公開!3招改善乾癢避免揉眼

最容易長針眼的5種人 眼睛頻繁過敏者 體質屬於油性膚質,瞼板腺分泌過度旺盛 有眼瞼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者,容易因發炎而併發針眼 油脂分泌較旺盛的青少年 工作經常需要輪班或熬夜的人 針眼(麥粒腫)、霰粒腫的差異?

麥粒腫和霰粒腫的臨床表現類似,實際上乃不同疾病:

針眼(麥粒腫) 霰粒腫 形成原因 毛囊或腺體的急性細菌感染 麥氏腺體慢性發炎所致 病灶位置 多位於眼瞼邊緣上(腺體開口) 距離眼瞼邊緣較遠(內側腺體) 疼痛感 疼痛或不適感較明顯 較不痛

針眼長在裡面?針眼依感染位置分2種

針眼依感染位置可細分為「外麥粒腫」及「內麥粒腫」,又稱外針眼、內針眼:

外麥粒腫(外針眼):較常見,發生於表淺的睫毛皮脂腺或汗腺,會形成腫脹的黃色膿包,造成疼痛、刺癢或異物感,發炎時間一般較短。 內麥粒腫(內針眼):發生於較靠內側的瞼板腺內,雖然較少見,但發炎時間長,而且疼痛感較強烈。 長針眼初期症狀、前兆

長針眼的初期症狀包括: 眼皮發紅、腫脹 眼皮變重、張眼困難 眼淚或分泌物變多 眼皮摸起來有會痛的小硬塊

通常約1~3天後,針眼就會形成明顯的膿包,此時若未妥善處置,使用未消毒的針去刺破膿包,或擅自用指甲去擠,發炎可能會惡化,導致視力模糊、發燒或頭痛等較嚴重的症狀,甚至造成二次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長針眼怎麼辦?快速治療靠藥膏、眼藥水和熱敷

長針眼初期可藉由熱敷、按摩,促進眼瞼血液循環,再搭配醫師開立的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最快可於1週內改善。

若熱敷、按摩及外用藥物都無法改善,可能就須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若口服抗生素無效,且腺體開口堵塞,病灶嚴重腫脹化膿,就須考慮透過手術,在局部麻醉下切開排膿。 長針眼熱敷時機要注意!

在長針眼初期,針眼尚未形成膿包,紅、腫及痛等症狀較不明顯時,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發炎物質;但若針眼已明顯腫脹且刺痛時,熱敷反而會加速發炎反應,導致症狀惡化。

若不確定熱敷時機,建議在長針眼後,先赴眼科診所接受醫師檢查,再依據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須熱敷。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長針眼常見3大疑問 1.針眼會傳染嗎?

針眼不會傳染。若患者同時兩眼都長針眼,或同住家人也長針眼,可能是體質、較油膩的飲食習慣,或生活環境衛生不佳所致。 2.針眼會自己好嗎?

針眼有機會自行痊癒,若發現眼睛有出現針眼的前兆,請務必多休息,保持睡眠充足,少吃油膩或辛辣食物,避免頻繁揉眼睛,並適時熱敷或按摩眼睛,加速消炎。 3.長針眼多久會好?

在妥善的照護及治療下,成人長針眼一般約1~2週就會消失,兒童因治療配合度較差,不易熱敷及點眼藥膏,可能會拖到數週,乃至數月才會治癒。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健康》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母親為高傳染性B型肝炎帶原者(e抗原陽性):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儘速接種1劑公費 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不論e抗原是陽性或陰性):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儘速接種1劑公費 4.卡介苗 公費卡介苗種類

台灣目前所使用之卡介苗皆為國產卡介苗。 公費卡介苗施打對象 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8個月) 長住高發生率地區或即將前往結核病高盛行國家之家屬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5.五合一疫苗 公費五合一疫苗種類

公費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與b型嗜血桿菌所引起之腦膜炎等疾病。目前可供接種之五合一疫苗如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公費五合一疫苗施打對象

五合一疫苗應接種4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6.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種類

目前台灣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使用惠式沛兒肺炎鍊球菌13價結合性疫苗。 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對象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應接種3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12~15個月 7.水痘疫苗 公費水痘疫苗種類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公費水痘疫苗施打對象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 8.日本腦炎疫苗 公費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公費日本腦炎疫苗皆使用賽諾菲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公費日本腦炎施打對象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應接種3劑,常規幼兒接種時程如下:

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因自106年5月22日開始,台灣改以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取代舊有的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因此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之幼童,依下列原則接續完成: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至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9.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種類 默沙東:M-M-R II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葛蘭素:PRIORIX派立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施打對象 出生滿12個月:應接種1劑。 滿5歲至入學前:應接種1劑。 未能於滿1歲後完成接種2劑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補接種。 本國籍育齡婦女:60年8月以前出生未曾感染過蕁麻疹者,可接種1劑;60年9月以後出生者,出示德國麻疹抗體陰性之證明者,可接種1劑。若為德國麻疹抗體陰性育齡婦女,於準備懷孕前應先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應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避免懷孕。此外,婦女於懷孕期間如經檢測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應避免前往麻疹或德國麻疹流行地區,並於產後儘速持德國麻疹抗體陰性證明,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若外籍配偶無德國麻疹相關疫苗接種證明或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出具證明者,可接種1劑。(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有差!麻疹傳染性強,疫苗可預防) 10.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公費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種類

我國於106年10月後開始使用含全量百日咳成分之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以增加幼童對於百日咳的免疫力。目前可供公費接種之疫苗為賽諾菲的Tetraxim巴斯德四合一疫苗(DTaP-IPV)。 公費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施打對象

因應五合一疫苗保護力下降,兒童滿5歲至入學前應接種1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5大關鍵營養素!助女性健康元氣滿滿

5大關鍵營養素!助女性健康元氣滿滿

任何年齡的女性,想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且充滿活力,就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且要規律運動。除此之外,女性還需要獲取重要營養,以下介紹5大關鍵營養素:維生素D、鐵、葉酸、維生素B12,無論是青春期、懷孕期間、哺乳期、更年期,還是老年期都會需要,除了留意每日食物的均衡攝取外,必要時也可以額外補充!

1. :助骨骼與骨架發展

鈣質在人體的生長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能幫助骨骼礦物化以及骨架的發育,美國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及臨床醫學(Stanford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Clinics)執業營養治療師海瑟‧施瓦茨(Heather Schwartz)表示:「無論幾歲,獲得充分的鈣質都非常重要。」

要攝取充足的鈣質,可大量食用低脂乳製品如牛奶、起司、優格,綠色蔬菜類例如綠花椰菜和高麗菜等,其他種類的食物則有豆腐及柳橙汁。

2. 維生素D:從陽光裡自然攝取生成

為了吸收鈣質,人體需要有維生素D,過去10年來的研究報告指出,維生素D對人體的健康很重要。若您住在陽光普照的地區,皮膚細胞可以透過陽光照射製造維生素D,但如果您住的地方日照的機會並不多,可以請醫師檢查您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以便為您開立合適的營養補給品。對大多數兒童和健康成年人來說,每日的維生素D攝取量為600國際單位(IU)。

5大關鍵營養素!助女性健康元氣滿滿 3. 鐵:維持人體功能運作

鐵質是維持人體功能運作很重要的礦物質,而女性因為在生理期間,會流失部分鐵質而導致鐵質較低的情況,因此引發如疲勞、免疫系統不良,工作或學業表現不佳等狀況,因此提供身體充分的鐵質是非常重要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生物醫學系的臨床營養學教授桃樂絲‧克里米札克斯博士(Dorothy Klimis-Zacas, Ph.D)表示:「大約10%的美國婦女都缺乏鐵質,且約5%患有缺鐵性貧血。」

存在於食物中的鐵質有兩種:血質鐵(Heme iron,又稱血紅素鐵)和非血質鐵(None-heme iron,又稱非血紅素鐵),血質鐵來自於動物性的食物,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魚類則如鮭魚、鮪魚、鱸魚;貝類如蛤、牡犡等,其中紅肉與內臟類如肝臟,又是特別好的來源。

非血質鐵則主要來自植物性的食物,例如穀物類包括米、小麥、燕麥;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豆類如大豆、扁豆、花生等;果乾類如葡萄乾和杏桃乾等。 4. 葉酸:助預防神經管缺陷

所有女性,特別是懷孕的女性,都需要額外補充葉酸(Folic acid),因為葉酸有助於預防神經管缺陷的傷害,特別是脊柱裂(Spina bifida)和無腦畸形(Anencephaly,俗稱無腦症),因此有些醫師會建議孕婦從營養品或機能強化食品中,攝取葉酸,使體內葉酸濃度每日達400~800微克。

其他的葉酸來源則包括動物內臟,以及生的深綠色蔬菜,兩者都含有豐富的葉酸。 5. 維生素B12:助神經系統發育

如同葉酸,維生素B12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維持正常功能的運作。青少年和成年女性,每日的維生素B12建議攝取量為2.4微克,孕婦為2.6微克,哺乳期的女性為2.8微克。若缺乏維生素B12,則應在健康飲食計畫中加入貝類、肝臟、魚、螃蟹、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穀類食品、低脂乳製品、起司和蛋。(延伸閱讀:功能醫學醫師親自教學:女性營養補充要點)

不是公主病!最常被忽略的僵直性脊椎炎 不只背痛 延誤就醫恐失明

不是公主病!最常被忽略的僵直性脊椎炎 不只背痛 延誤就醫恐失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先天免疫疾病,又稱為關節黏連性脊椎炎,俗稱「竹竿病」,台灣約有5萬~8萬名患者1;因全身系統性疾病發炎,導致脊椎發炎,甚至連眼睛、腸胃及其他關節都可能遭受炎症攻擊2;由於身體常出現疼痛的症狀,常被誤認為運動傷害造成或其他疾病,導致延誤就醫,進而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如失明、腎臟病變2。

Hello健康》邀請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向大家說明如何及早發現僵直性脊椎炎與臨床主要治療方式,以及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知識,妥善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情,維持健康生活。 僵直性脊椎炎為何稱為竹竿病?

方耀凡說,脊椎分成頸、胸及腰三節,僵直性脊椎炎大多發生在胸、腰椎,但也可能出現在頸椎;一般人的脊椎椎間盤可增加腰椎活動度,若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隨著骨頭沾黏程度惡化,脊椎正常該有的角度與曲度便會消失,變成有如一根竹竿直挺的狀態,因此又稱為「竹竿病」。 僵直性脊椎炎:與遺傳基因有關

父親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小孩罹病機率為10%

風濕病醫學會指出,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小孩有10%的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家長本身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在子女10歲左右時,進行檢查3。方耀凡說,這種疾病比較特別的是「父母給你什麼,你也很難預防」,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更顯重要。 僵直性脊椎炎案例

方耀凡說,根據臨床統計,僵直性脊椎炎的平均確診年齡約26歲,多數病人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但他印象較深刻的是,曾收治一名約50幾歲的患者,在檢康檢查時才發現有脊椎沾黏,但過去對疼痛「忍耐力特強」,才一直沒有立即就醫。

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具有遺傳特性,方耀凡特別提醒這名患者,注意家人有無相關症狀,果然發現有位17、8歲的家人常喊背痛,甚至痛到下不了床,當時家人還誤會他是裝病不想上學,後來經採用發炎指數和基因檢測等方法,才發現他也患了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為何難以發現?

方耀凡說,不管在國外或國內,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延遲診斷」,也就是從症狀發生到確診,大約有4~9年4;其主要原因是好發族群以年輕人居多,若出現疼痛症狀,通常會先到骨科或復健科接受診斷,但可能因為對年輕人的警覺較低或非風濕免疫專科,就可能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以致出現「延遲診斷」。

方耀凡說,僵直性脊椎炎與其他類風濕疾病的免疫性疾病不同,無法透過常規的抽血檢查來確定診斷,即使是下背痛或肌肉韌帶疼痛,也與常見的疼痛不同,最大差異在於「愈動愈不痛,愈不動愈痛」,有些病人甚至在睡覺時會在半夜痛醒;所以,若疼痛狀況超過3個月,就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比例緩慢增加

過去數據顯示,僵直性脊椎炎的男女患者比例約3比15,但方耀凡說,從健保資料庫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僵直性脊椎炎的男女比正在慢慢接近,也就是女生數量正在緩慢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過去不少女性患者可能認為症狀比較沒那麼嚴重,所以沒有就醫,隨著近幾年僵直性脊椎炎的觀念普及,就醫比例也逐漸攀升。 僵直性脊椎炎症狀

方耀凡指出,出現以下症狀都應該注意並就醫檢查,特別是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者,即要特別留意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及早前往風濕免疫科就診: 背部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6 虹彩炎7 乾癬8      香腸趾/指9      腳後跟肌腱炎7(穿鞋時將腳跟塞入鞋子時有明顯疼痛) 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10(腹痛、腹瀉及長期血便)

僵直性脊椎炎特色

方耀凡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有別於一般背痛的特點是「愈動愈不痛,愈不動愈痛」,有些患者會在半夜痛醒,也有些人甚至連穿鞋或彎腰撿錢都有困難。

方耀凡說,有些患者的疼痛情況一久,人體會將疼痛訊號放大,以致出現「纖維肌痛症候群」,也就是患者的肌肉神經對於疼痛變得愈來愈敏感,這些狀況比較容易出現在女性患者身上,但有時又檢查不出到底什麼器官出問題,因此,反而容易遭誤會是患了「公主病」。 僵直性脊椎炎併發症:關節類、非關節類

方耀凡說,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包括關節類和非關節類,關節類的併發症可能會導致下背疼痛,並且會進一步延伸至上背部,也就是所謂的「竹竿病」;此外,也可能引起膝蓋關節發炎,以及肌肉神經對疼痛愈來愈敏感的纖維肌痛症,後者又特別好發於女性。

非關節類的併發症涉及視力問題(虹彩炎)、心血管老化,若未得到適當控制則可能導致失明等。 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要多久?

方耀凡說,僵直性脊椎炎具體治療方案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延誤就醫的情況而有所調整。 僵直性脊椎炎看哪科?

方耀凡建議如果有家人出現相關症狀,應引起警覺並諮詢風濕免疫科專家,及早進行治療,這對於疾病的控制和預後都有很大幫助。 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舒緩3大方法

方耀凡指出,僵直性脊椎炎雖是慢性病,但多數     的病人接受一般臨床常用的非類固醇類發炎藥治療後都可良好控制病情11,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改善。

對於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方法包括藥物、運動和手術以下3種治療方向: 藥物治療有3種

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藥物治療的效果是良好的,並且對藥物有良好的反應,以下介紹僵直性脊椎炎3種藥物:

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

第一線藥物通常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即同時具有消炎和止痛的作用,對於多數患者而言,這些藥物是有效的,但也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如過敏反應、腸胃潰瘍以及對腎臟的負擔,因此腎臟病患者不適合使用。 免疫調節劑

第二線藥物會選擇使用免疫調節劑,此類藥通常用於長期控制炎症疾病,以避免復發和過度的發炎反應,特別是針對骨頭已出現輕微沾黏,或者有周邊關節炎及著骨點發炎等患者,即會優先使用;多數患者都可接受,但缺點是存在一些過敏風險,以及藥物顆粒相對較大,可能比較難以吞嚥,因此少部分患者接受度不高。

新一代治療藥物

新一代的治療藥物可分為針劑的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2種差異在於針劑型可間隔一段時間再施打,但是口服小分子藥物要每天吃 ;此外新一代治療藥物價格較高,且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 手術治療:風險較高

方耀凡說,手術治療在僵直性脊椎炎中並不常見,因為手術風險較高,通常只在病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才會考慮使用。 僵直性脊椎炎運動舒緩4大原則

方耀凡說,僵直性脊椎炎的特性是「愈不動愈痛」,提醒患者別因著認真工作而忘記休息,建議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若是冬天,脊椎容易緊蹦,也別忘記適時熱敷,加以舒緩疼痛症狀: 定時伸展

避免久坐、久躺,除了睡覺時間外,可設置鬧鐘提醒每半小時到1小時起身活動,保持關節的靈活性,可減輕疼痛。 伸展運動

建議選擇伸展運動和負重較小的運動,如游泳、瑜伽與太極拳等伸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的靈活性。 重訓需有專業指導

重訓需要有教練專業指導,以避免對腰部造成負擔。

僵直性脊椎炎的飲食、生活3大原則

方耀凡說因為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的負擔12,因此僵直性脊椎炎要注意飲食,控制體重;僵直性脊椎炎雖不像痛風,有明顯的飲食禁忌,但仍建議多採取以下飲食與生活習慣: 地中海飲食

在飲食方面,地中海飲食被認為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建議增加橄欖油等食物的攝取,減少發炎反應13。 睡眠環境

選擇支撐性好的床墊和稍低的枕頭,以減輕關節的壓力。 戒菸

吸菸會增加發炎反應,對關節健康有負面影響。

方耀凡最後建議,病友應該建立的正確觀念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不是可根治的疾病,但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所以如果家人有相關疾病,自己也出現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多小心;若已確診罹病,就應好好配合治療。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 (PP-XEL-TWN-0379-202307)

七夕愛愛別忘接種HPV疫苗!6成單一性伴侶也會感染 當心癌症找上門

七夕愛愛別忘接種HPV疫苗!6成單一性伴侶也會感染 當心癌症找上門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 HPV病毒,也就是人類乳突病毒,與癌症息息相關!一般感染HPV病毒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是少部分的人尤其是男性,可能會有持續無症狀的感染,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清除病毒。

一生感染HPV病毒的機率高達8成

不論男性或女性,一生感染HPV病毒的機率可以高達8成,主要的傳染途徑的是性行為,HPV病毒引發多種癌症與疾病,其中以菜花和子宮頸癌最為人所知;不過除了以上這2種疾病以外,HPV病毒還跟口咽癌、頭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和陰莖癌等有相關;因此在耳鼻喉科門診中,如果發現病人有咽喉部的乳突瘤、高危險族群或曾經有頭頸癌的病人,則會建議上述病人積極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因HPV造成的癌症:40%為口咽癌

根據《台灣男性學機心醫學醫學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男性口咽癌的發生率在2018年已超過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而且因HPV持續感染所造成的癌症中,約有40%為口咽癌。

男女皆可能因HPV病毒導致頭頸癌

值得注意的是,無煙酒檳榔習慣、遺傳基因等高風險因子,也可能會因HPV病毒的感染而導致頭頸癌!在台灣男女皆可能因HPV病毒感染而引發頭頸癌,且男性頭頸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倍,尤其是近年來口咽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且大多數病人都沒有煙酒檳榔的危險因子。 單一性伴侶感染HPV機率將近6成

根據美國的研究,單一性伴侶感染HPV的機率將近6成,一生中累積3~6位性伴侶以上感染HPV的風險高達9成,因此只要有親密接觸,即使性生活單純的人都有可能將HPV病毒傳染給另一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預防接種小組建議,無論男女19~26歲成人或27到45歲高風險感染者皆建議接種HPV疫苗。

在七夕前夕,為了你的愛人健康著想,何不考慮今年七夕為自己還有情人接種HPV疫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