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5名,較2019年增長3.2%。糖尿病易引起各種併發症,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併發症傷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就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遇到的眼部併發症。

Hello健康》為您介紹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原因,說明可視為病變前兆的4大症狀,以及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3種治療方法。

糖尿病眼睛病變原因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主要是因血液糖分過多,導致視網膜的微小血管阻塞,從而切斷其血液供應。為了獲得足夠養分,眼睛不得不從旁長出新的細小血管,但新生血管常發育不良且脆弱易破裂,容易滲漏液體與血液。

當這些液體佈滿眼睛的玻璃體,會進一步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新血管干擾正常的液體流出眼睛,眼球就會產生壓力外,當眼壓超過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損害視神經,導致青光眼發生。

糖尿病失明前兆4大症狀,及早發現才有救!

原來糖分會堵塞眼睛血管並非危言聳聽,那麼糖尿病友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諾貝爾眼科總院院長張朝凱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科症狀除了視力模糊,或視覺變暗之外,甚至看東西會開始變得扭曲。

也許糖尿病初期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或只會引起輕微的視力問題,但張朝凱醫師提醒:「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也會成為罹患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況,因為這些眼睛新生血管在增生又滲漏的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這些眼睛深處的疤痕會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將導致失明。

糖友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4種視力變化的症狀,請迅速至眼科進行專業檢查。

視力模糊 眼前有局部黑影 模糊或空白區域 視力忽好忽壞

張朝凱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就算眼睛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的感覺,最好每半年定期到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建議無論病史多長都應定期安排視力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預防更勝藥物、手術治療

任何類型的糖尿病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論一型或二型,甚至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有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併發症。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血糖控制得愈差,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就愈大。(您也想知道: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張朝凱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有下列3種,包括:

藥物治療:適當的藥物治療為控制視網膜病變持續惡化的方法,但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視力。 雷射手術: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藉由雷射光凝固療法及玻璃體切除術恢復視力。當視網膜病變惡化至到可能產生新的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內出血。 玻璃體切除術:若是網膜內的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使原本清澈玻璃體變得混濁,而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注入清澈的人工玻璃體以取代原本已混濁的玻璃體。

然而,張朝凱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糖尿病帶來嚴重的眼睛併發症,首要最應注意的,仍是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定時測量血糖、定期眼睛檢查,若病患等到視力不清楚時才就診,往往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機會。因此平時多留意視力的細微變化,預防勝於治療。(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糖尿病營養品:5大關鍵營養素,有助控制病情!

糖尿病營養品:5大關鍵營養素,有助控制病情!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於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現今糖尿病已成世界健康的最大隱憂之一。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超過230萬人,其中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因此學習如何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刻不容緩。

提到糖尿病營養管理,只要結合均衡飲食、積極改變生活方式,你仍能擁有精力充沛的樂活人生。

Hello Health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約有92%的受訪者認為,飲食管理是控制病情最重要的元素。另外,也有高達97%飲食控管效果不佳的糖友們覺得,自己對控管糖尿病營養的方式相對沒有信心^。

讓我們瞭解在調整飲食並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可以如何透過專為糖尿病打造的營養品,來幫助糖友們對控制糖尿病營養更具信心。

糖尿病營養品是什麼?

糖尿病營養品是提供各類營養素的營養品,例如特定維生素、礦物質及營養素等。糖尿病專屬營養品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糖友所需的營養素,不僅能滿足糖友的營養需求,還有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糖尿病營養素:有助於管理控制病情 

糖尿病營養素1: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最常推薦給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素,這是因為許多糖尿病患都缺乏維生素B12[1]。攝取B12前,最好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並進一步檢驗以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缺乏維生素 B12。 糖尿病營養素2:維生素D

維生素D又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有助於糖尿病營養管理,且提升保護力。維生素D的來源包括紅肉、蛋黃,以及鮭魚和沙丁魚等富含油脂的魚鮮。 糖尿病營養素3:鋅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產生或儲存鋅,而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又更容易缺乏鋅[1][2][3],因此除了補充糖尿病專屬營養品外,也建議從食品中攝取鋅,例如豆類、堅果以及蟹、龍蝦等海鮮。

糖尿病營養素4:鉻

鉻有助維持糖類正常代謝,是一種許多食物都能提供的營養素,包括蛋黃、咖啡、堅果、四季豆和綠花椰菜。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較容易缺乏鉻[1][2][3]。 糖尿病營養素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健康的脂肪,存在於多種食物,包括橄欖油、堅果(如杏仁、腰果、胡桃)、酪梨與花生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通常會提供低升糖指數(GI)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即,全穀、大麥、糙米)這類食物[4]。 將糖尿病營養品納入飲食計畫

瞭解營養品的相關資訊後,便可擬定有效的糖尿病營養管理飲食計畫。結合糖尿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制定飲食計畫等,將更有助於維持糖尿病患生活品質。如果你考慮攝取營養品,請在諮詢專業人員建議下,找出對你最有幫助的選擇。

(推薦閱讀:正確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要訣

註解:

^此係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針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和台灣共771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之調查。

* Glucerna includes slow release carbohydrates to help minimise blood sugar spik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diabetes.

** Devitt, A.A., Oliver, J.S., Hegazi, R.A. and Mustad, V.A., 2012. Glycemia targeted specialized nutrition (GTSN) improves postprandial glycemia and GLP-1 with similar appetitive responses compared to a healthful whole food breakfast in person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Metabolism, 1(20), pp.1-18. 

*** Source: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Limited; total global retail sales in 2020 for diabetic diet enhancer drinks that are not marketed as a meal replacement product. Euromonitor and Abbott calculation based in part on Lifestyle Nutrition custom homescan panel database and Health Shopper survey for Abbott’s custom Diabetes Nutrition category for the 52 weeks ending January 2nd, 2021 time period, Total US All Outlet. Copyright © 2021, NielsenIQ Consumer LLC., and Euromonitor Passport Consumer Health 2021.

更多相關控糖與營養管理資訊

梅雨下不停!3大方法對付:高溫濕熱對健康的危害

梅雨下不停!3大方法對付:高溫濕熱對健康的危害

每年5、6月正是台灣的梅雨季,天氣變化大,上一秒傾盆大雨,下一秒豔陽高照。鋒面滯留讓梅雨季的雨量豐沛,時常一連幾天都下雨,不但生活不便,潮濕和悶熱也很不舒服,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影響。

Hello健康》為您說明濕度對人的生、心理的影響,並介紹3招對付濕度的方法。

濕度影響生理:使體感溫度飆高感覺更熱

濕度是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當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使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而此又稱為熱指數,它是綜合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後,人體所實際感受到的體感溫度。例如,當室內溫度計顯示攝氏35.5度,而相對濕度為65%時,體感溫度卻會高達攝氏49.4度。

高濕度會對人體造成許多不好的影響,除了會因為身體無法有效排出熱能,容易導致體溫過高之外,也會感覺疲憊、無力,並可能會出現脫水、肌肉痙攣(Spasm)、中暑(Heat stroke)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等情形。若您有出現疑似中暑的症狀,如頭痛、精神錯亂或嘔吐等,最好盡快就醫治療。 濕度影響心理: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症

心理學家認為,高濕度恐會造成人的心情不好,雖然科學的實證資料仍很有限,但有些研究指出,濕度的確可能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部分醫師表示,有些病患甚至會因為空氣的濕度高,而罹患夏季型的季節性情感疾患(季節性憂鬱症,簡稱SAD),出現沮喪和焦慮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殺傾向。若您或身旁親友有類似情形,請盡快向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尋求協助與治療。

3招有效對付高濕度

開除濕機:若因為下雨潮濕和天氣悶熱溫度過高,而感到身體不舒服時,不妨在家裡開除濕機,來降低濕度,達到人體最舒服的程度。 穿淺色透氣衣服:夏天建議多穿淺色衣物,可反射陽光熱能,並選擇棉、麻等透氣的天然材質,且要輕薄不厚重,方便活動沒負擔。 多喝水少喝酒:因為當溫度和濕度都高時,雖然不容易感覺口渴,但其實人體仍在持續地流失水分,而咖啡因、酒精或含糖的飲料,容易使體液流失更快,造成脫水,且也有研究證實,天氣炎熱時若飲酒過量,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膀胱結石原因、症狀?膀胱結石5種檢查方法、2大手術治療介紹

膀胱結石原因、症狀?膀胱結石5種檢查方法、2大手術治療介紹

高齡90歲的李伯伯近來發現,自己在上廁所時尿流緩慢,還得費勁出力才能提高尿流量,但排尿時還會伴隨強烈疼痛,甚至出現血尿。

李伯伯不禁擔心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趕緊請家人帶他到醫院就診,結果經醫師診斷為膀胱結石,所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李伯伯的排尿狀況獲得了明顯改善。

究竟什麼是膀胱結石?患有膀胱結石會出現什麼症狀?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為您解答以上疑問,並提供您膀胱結石治療及預防的相關建議。

什麼是膀胱結石?

當膀胱內的尿液長期未能排空或殘留異物時,尿液中的礦物質就會結晶,形成膀胱結石(Bladder stones)。

膀胱結石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由於此年齡層過半有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容易因排尿困難,導致尿液長時間停留在膀胱而形成結石。

膀胱結石原因、症狀?膀胱結石5種檢查方法、2大手術治療介紹 膀胱結石5大原因

諸如攝護腺肥大、膀胱發炎或腎結石,皆可能造成膀胱結石,以下簡列5種膀胱結石常見的原因: 攝護腺肥大:由於攝護腺肥大會壓迫尿道,妨礙膀胱尿液排出,而容易導致男性膀胱結石。(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神經受損:因中風、脊髓損傷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皆可能造成控制膀胱肌肉收緊或釋放的神經受損,導致膀胱無法完全排空,提高膀胱結石的風險。 腎結石:體積較小的腎結石可能會從輸尿管向下進入膀胱,若無法排出則會卡在其中逐漸發展為膀胱結石。 膀胱發炎:尿路感染或骨盆放射治療引起的膀胱發炎,可能會間接導致膀胱結石。(推薦閱讀:尿尿痛變血尿?急性膀胱炎女性易感染、簡單7撇步預防急性膀胱炎復發) 醫療設備:膀胱導管(穿過尿道插入以幫助尿液從膀胱排出)、避孕裝置、尿道懸吊網膜等物體可能會移行進入膀胱,於此類設備的表面形成結石。

膀胱結石常見症狀

一般而言,膀胱結石形狀如果偏小,只要透過小便一同排出體外,就不會引發任何症狀。但若膀胱結石已經大到可刺激膀胱,就可能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 頻尿 排尿痛 下腹部疼痛(延伸閱讀:女生下腹痛免驚!搞懂腹痛位置,就能及早就醫) 排尿困難或尿流斷斷續續 尿液顏色異常的深 血尿

膀胱結石原因、症狀?膀胱結石5種檢查方法、2大手術治療介紹 何時需就醫檢查?膀胱結石的診斷方法

吳振宇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盡快至泌尿科檢查是否為膀胱結石,之後醫師可能會採用以下方式進行診斷: 尿液檢查:可藉由檢查尿液酸鹼值、潛血反應、紅血球及白血球數值,初步診斷尿路是否遭到感染或含有血液。(延伸閱讀:驗尿:原因、流程、前後須知、尿液檢查結果) 超音波檢查:檢查前需先喝水讓膀胱脹大,再進行超音波檢查,以確認膀胱結石是否卡在膀胱內,影響正常排尿功能。 電腦斷層掃描:醫師可能會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泌尿系統(包括膀胱)內是否有結石存在,並藉此觀察膀胱結石的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利擬定後續治療。 硬式膀胱鏡檢查:在進行膀胱鏡檢查前,醫師會先替患者進行膀胱局部麻醉,再以膀胱鏡檢查患者的膀胱內是否有結石存在。 硬式膀胱鏡檢查所使用的管徑較大,使用範圍廣泛,不僅能診斷膀胱結石,還具有擊碎結石、切取檢體等作用,不過也較容易造成患者不適,尤其是男性。 軟式膀胱鏡檢查:進行軟式膀胱鏡檢查時,患者的不適感較小,但由於軟式膀胱鏡具有管徑較小、且不易取出檢體或放置導管的特性,所以檢查時可能會有所受限。

膀胱結石2大手術治療方法

吳振宇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膀胱結石較小者,可藉由多喝水,讓結石從膀胱自行排出,但若結石較大顆者,則需以下列2種治療方式,將結石取出: 膀胱鏡碎石術:醫師在替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後,會經由患者尿道,插入各種碎石器械,將結石擊碎,再把碎片沖洗出來,而此種治療方法具有無傷口、恢復快等優點,大多數病人在手術隔天,便能拔除導尿管回家休養。 膀胱切開取石術:若膀胱結石體積相當巨大,還合併膀胱憩室時,醫師可能就會考慮用膀胱切開取石術,將結石與憩室一併去除。 傳統膀胱切開取石術會經下腹部,切開膀胱取出結石,但為了不讓患者留下較大的傷口,目前主流方式是使用腹腔鏡或機器手臂輔助系統等微創手術,替患者取出膀胱內結石。

多喝水、不憋尿,預防膀胱結石3要點 攝取充足水分:建議成年人每日應飲水1500~2000cc,以稀釋尿液並有助人體快速排出於易結石的物質、細菌及致癌物。 此外,由於大部分的飲料都含有草酸,容易誘發草酸結石,所以建議民眾可減少喝飲料的頻率,口渴時優先喝白開水。 少吃會幫助結石形成的食物:減少攝取肉類及內臟類食物,以避免導致尿酸過高,引發尿液結石。另外,少吃芹菜、菠菜、香菜、芥菜、韭菜、青椒、茄子等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也有助降低膀胱結石風險。 不憋尿:避免養成憋尿的習慣,當有尿意時,請盡快如廁將尿液排出,才可有效預防膀胱結石。(同場加映: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女性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不是生理期,卻可以看到底褲有一點血跡或咖啡色分泌物;其實,這可能是所謂的「排卵期出血(Ovulation bleeding)」,是非經期出血中常見的現象。

至於為何有排卵期出血?是否需要醫師診治?讓我們先從排卵期出血的原因了解起! 什麼是排卵期出血?非經期出血原因說明

正常的月經會經歷以下階段:

月經期(月經來潮):因卵子未受精,本來準備保護胚胎的子宮內膜便會剝落,形成經血排出。 濾泡期:濾泡(卵泡)重新在卵巢內發育、成熟,雌激素逐漸升高,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逐漸增厚。 排卵期:排出新的卵子後,雌激素也會隨之下降。 黃體期:體內黃體素會增高、雌激素慢慢減弱,在黃體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停止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持續至下次月經來潮。

一般而言,出血主要發生在經期(月經的第一週),但部分女性可能受工作、家庭、熬夜、睡眠不足、緊張焦慮及壓力等因素影響,導致荷爾蒙波動,而在排卵期發生出血現象。當卵子排出後,雌激素濃度的快速下降,造成子宮內膜表層部分脫落,就會引發少量出血。

值得慶幸的是,排卵期的出血量很少,顏色通常呈淡粉色或深褐色,出血情形一般不會超過三天,通常毋需過度緊張。(點此前往排卵期計算器) 排卵期症狀

有些女性在排卵期時會出血之外,還會伴隨下列生理變化或症狀:

乳房脹痛:受荷爾蒙起伏影響,女性在排卵期易感乳房敏感、脹痛。 性慾高漲:在排卵期間,荷爾蒙的變化促使性慾上升。 基礎體溫改變:女性的基礎體溫在此期間會先下降後升高,直到黃體期結束。 感染風險增加:排卵期的陰道黏液會變得稀薄,以便讓精子能更容易地通過,提高受孕成功的機會,但此時受病菌感染的風險也會大幅上升。 陰道分泌物增多:排卵期的分泌物也稱為「白帶」。白帶呈透明狀且具延展性,摸起來濕潤外,就像生雞蛋的蛋白一樣黏稠,而這樣的陰道分泌物通常會持續 2~3 天。 排卵痛:部分女性在排卵期時,單側下腹會輕微疼痛,但也有極少數女性疼痛十分強烈,建議就醫診斷。

排卵期出血需要看醫生嗎?

一般來說,排卵期出血屬於正常現象,大約有 5% 的女性有此經驗。建議做好衛生清潔並保持作息正常與通風度,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不過要是出血量較大、血跡鮮紅並持續出血超過七天、發生時間不在排卵期間(以月經週期為 28 天為例,通常會發生在月經週期的第 11~14 天),則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如感染、子宮肌瘤、息肉或是癌症等,應盡快就醫。

經痛怎麼辦?認識經痛原因症狀與舒緩5招

經痛怎麼辦?認識經痛原因症狀與舒緩5招

你是否也有過疑問?為什麼身邊總有朋友月經來時完全不會經痛(Dysmenorrhea, Menstrual cramp),而你卻痛苦難耐?其實,經痛與否及嚴重程度,並無確切原因,一般認為與個人體質有關;雖然我們很難避免經痛的發生,但有不少有效舒緩經痛的方法可以試試,以下將介紹經痛的原因、症狀和緩解方法。

經痛好發於年輕女性

經痛一般發生於月經初期,好發於年輕女性,隨著年齡增長或第一次生產過後,經痛症狀會有所緩解。

經痛的類型與相關疾病

經痛又分為原發性經痛(Primary dysmenorrhea)和續發性經痛 (Secondary dysmenorrhea),前者為月經子宮肌肉運動所產生的經痛;後者則是由某些疾病所造成,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子宮肌瘤 (Uterine fibroids)和骨盆腔發炎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等。(同場加映:女生必知!4月經症狀潛藏的健康危機) 經痛原因與症狀

經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子宮的收縮,這個動作的目的是為了排出子宮內膜的血液以及其他物質,當收縮的動作過於強烈時,會壓迫到周遭的血管,使血液無法輸送氧氣到子宮,而子宮因缺氧而產生經痛,若經痛程度嚴重,還可能導致嘔吐甚至失禁的情況。經痛有以下幾個特徵:

主要來自下腹部的疼痛,型態可能是陣痛或像抽筋、痙攣性的疼痛。 月經來潮的 1~3 天前開始出現疼痛,經期前 24 小時最為劇烈,並會在 2~3 天後消退。 持續不間段的隱隱作痛 蔓延至腰部(下背)和大腿的疼痛

有些女性經痛時也會伴隨以下症狀: 頭痛 頭暈 噁心、嘔吐 拉肚子、腹瀉 經痛怎麼辦?5招緩解經痛症狀

經痛的發生頻率因人而異,有些女性可能幾乎沒經歷過經痛的症狀。但經痛確實相當常見,因此坊間也流傳了許多舒緩經痛的方式,效果因人而異,不過較有證據顯示有幫助的,大致上有五個原則與方法: 補充水分:多喝水雖然不能直接減低經痛的狀況,但可以減低經痛時的腹脹症狀。另外建議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則盡量避免,因為兩者都有利尿的效果,容易造成身體缺水。 營養食物:當經痛難耐時,有些人會選擇吃甜食或高熱量食物(紅豆湯或巧克力),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能同時也吃些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對於症狀緩解會更有幫助。例如含有維生素E、B1、B6、鎂、鋅及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和發炎。(推薦閱讀:吃巧克力可以減緩經痛?公開5大飲食法寶,讓大姨媽不再成為夢魘)

熱敷:熱毛巾、電毯或暖暖包,都是熱敷的好方法,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緩經痛不適。 運動:有些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人,在經痛期間可能會選擇完全不運動,不過建議可以先減輕運動量至身體可接受的程度,如果疼痛難耐當然就先休息、停止運動。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可以嘗試瑜伽或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和慢跑,增進腦內啡(Endorphins)的分泌,腦內啡除了有助於保持心情愉悅,更是天然的止痛藥,有助於舒緩經痛。 止痛藥:經痛一來有時候真的痛到無法忍耐,這時候吃止痛藥其實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有些人會擔心經常服用止痛藥會產生藥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但其實一個月若只有數天服用止痛藥,並不會產生耐受性的問題。一般常用的止痛藥成分大多含有:布洛芬(Ibuprofen)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不過只有前者有消炎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止痛藥最好在經痛發生後盡快服用,若忍著直到疼痛加劇才服藥,藥效可能會大打折扣。

若試了以上方法還是感到經痛難耐,或有長期嚴重經痛的症狀,請尋求醫師的幫助,因為有可能罹患造成續發性經痛的相關疾病,切勿過度依賴止痛藥或是隱忍著疼痛不就醫。(月經時常不規律?計算排卵期請使用:排卵期計算器)

胸口發燙為哪樁?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改變引發「熱潮紅」!

胸口發燙為哪樁?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改變引發「熱潮紅」!

明明是冷氣已經開到最強、整個人也幾乎要貼到出風口了,身體卻還是感覺一股熱氣直冒嗎?台灣的天氣炎熱潮濕讓人熱到吃不消,但部分熟女卻悄悄發現,為什麼自己比過去變得更怕熱?如果你不斷感到隱隱發熱、熱氣好像從胸口一路蔓延到臉上的感覺,那很可能就是「熱潮紅」在作祟!

「熱潮紅」是當女性荷爾蒙改變時伴隨發生的症狀之一,也是導致更年期(Menopause)女性特別怕熱的元兇之一;《Hello健康》就為熟女們抽絲剝繭,告訴你「熱潮紅」的症狀與引發熱潮紅發生的4大原因! 熱潮紅是什麼?認識熱潮紅定義

根據衛福部健康署於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女性自45~49歲之年齡中,已有約6成出現經期不規律或已停經的現象,而50~54歲之族群則有高達7成表示已經停經。當女性受情緒壓力、營養失衡、運動不足等因素引發更年期不適的症狀,

據衛福部出版之婦女更年期保養手冊指出,當女性來到45歲至52歲的年齡區間時,卵巢即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而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也由於女性荷爾蒙的改變,讓女性進入更年期時會經歷典型的徵兆之一熱潮紅(Hot flash)。

熱潮紅發生時,一開始會感覺上胸發熱,接著熱感會一路蔓延到臉頰,最後臉也跟著脹紅,此外,熱潮紅也時常伴隨盜汗出現。熱潮紅發作一次可持續5分鐘,結束後體溫會下降,因此有可能會感覺到一陣寒意,這種症狀可能會在更年期或停經前後數年反覆發作。

熱潮紅的4大原因

更年期並非是熱潮紅的唯一原因,某些疾病、症狀或飲食也可能引起荷爾蒙變化,引發熱潮紅,以下列舉4種可能導致熱潮紅的其他原因。 1. 卵巢早衰

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出現異常的狀況,通常稱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此時因為雌激素(Estrogen)分泌不足,會出現如同更年期的症狀,因此可能引發熱潮紅,容易覺得身體在發熱。卵巢早衰有一些的徵兆,包括:經期不規律、月經沒來、陰道乾燥、懷孕困難、性慾低下與注意力不集中等。如在40歲以前反覆出現這些現象,建議尋求醫師診治。

2. 經前症候群

月經來臨前的數天內,女性可能會發生情緒起伏較大或者長痘痘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 PMS),在這段期間,荷爾蒙的濃度會降到最低,裡面也包括與熱潮紅有密切關聯的雌激素,雌激素低下可能讓熱潮紅更頻繁發生。(你也想知道:卵巢早衰怎麼辦?未滿40卻面臨更年期、不孕,留意6大早衰徵兆)

3. 懷孕荷爾蒙變化大

雖然熱潮紅出現的原因通常的是荷爾蒙低下,不過其實孕婦也常有這種困擾,因為孕婦在懷孕和產後期間,荷爾蒙濃度常有波動,容易影響體溫調節,使人感覺比平常來得熱、汗也流得多,研究顯示,35% 的的孕婦有經歷過熱潮紅。

胸口發燙為哪樁?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改變引發「熱潮紅」! 4. 咖啡因加劇熱潮紅

北美更年期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一篇研究發現,更年期的婦女喝咖啡可能會加重熱潮紅症狀,因此如果你受熱潮紅所擾,少喝一點咖啡可能會有所改善。

更年期自我檢測:一張表看懂更年期來了沒!

更年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非疾病,也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當面臨進入更年期所帶來的身心不適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則建議,不妨先透過飲食、規律運動、調整作息與情緒管理來緩解之外,面對荷爾蒙的改變而造成如熱潮紅、盜汗、失眠、心悸、陰道萎縮、性交疼痛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建議可與專業醫師諮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改善方式。

另外,衛福部健康署亦針對高齡化的來臨,特別設立有更年期諮詢專線( 0800-005107)提供民眾查詢關於更年期的疑難問題,同時,若不想第一時間貿然求診,也不妨可透過「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中附載(如下表)之「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來確認自己是否已邁入更年期。 胸口發燙為哪樁?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改變引發「熱潮紅」!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尿急總是憋不住?搞懂急迫性尿失禁5大原因、治療方法,擺脫惱人漏尿困擾

尿急總是憋不住?搞懂急迫性尿失禁5大原因、治療方法,擺脫惱人漏尿困擾

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45歲以上曾懷孕生產過的婦女,約有6成會因年紀漸長、肌肉支撐力降低,出現尿失禁、頻尿及尿急的症狀。

尤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的降低會加劇尿失禁症狀,而前3名尿失禁類型分別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混合型尿失禁,其中以急迫性尿失禁最讓人感到困擾,患者常常在還沒上廁所前就已經漏尿。

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引發急迫性尿失禁?常見症狀為何?如何治療急迫性尿失禁?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 急迫性尿失禁的5大原因

造成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的成因繁多,以下為5種常見的原因:

攝取大量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此類飲品具有利尿的效果,若有憋尿習慣又大量攝取,容易使膀胱脹大,進而引發急迫性尿失禁。 逼尿肌收縮控制力減弱: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薦骨以上的脊髓病變,皆可能導致大腦皮質對逼尿肌收縮的抑制減弱,使患者出現漏尿、頻尿等症狀。 膀胱受到過度刺激:若長期因膀胱炎、膀胱腫瘤等膀胱疾病,而使膀胱受到過度刺激,即有可能造成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容積變小:如長期插尿管會導致膀胱容積變小,提高尿失禁發生率。 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更年期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下降,容易導致尿道黏膜萎縮、阻力下降,並促使膀胱頸與尿道括約肌收縮功能不良,而出現急迫性尿失禁。

不只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常見症狀有這些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能常因突發性強烈尿意,而急迫地想上廁所,但往往因膀胱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尿液於短時間內不自主流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除了會漏尿之外,也常會合併頻尿、急尿及夜尿等症狀。

若發現自己符合以上症狀,則應及早尋求泌尿科醫師協助,評估是否應以藥物治療,以防漏尿、頻尿的症狀加劇,引起日常生活不便。 急迫性尿失禁如何診斷?

如果長時間出現上述症狀,便應及早至泌尿科檢查是否為急迫性尿失禁或其它尿失禁種類。

醫師可能會先詢問患者有無尿失禁相關病史,並請其描述尿失禁所產生的症狀、罹患尿失禁的時間、漏尿頻率與程度等,接著進行理學檢查,包括心智、身體狀況,以及神經泌尿系統檢查,評估病患的智能狀況、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及神經泌尿道系統檢查等。

另外,泌尿科醫師也可能會透過尿液檢查、尿動力學檢查、膀胱鏡檢查、護墊測漏試驗等方式,為患者做進一步的診斷。

尿急總是憋不住?搞懂急迫性尿失禁5大原因、治療方法,擺脫惱人漏尿困擾

急迫性尿失禁輕症以保守治療為主

一般而言,在治療急迫性尿失禁之前,泌尿科醫師可能會先請患者於治療前,以解尿日誌紀錄自己3~7天內的解尿狀況。

若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尚不嚴重,醫師會優先建議病患適度限制水分攝取量,減少喝咖啡或茶的頻率,並接受以下2種保守治療,以有效控制漏尿或頻尿的症狀發生:

勤做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凱格爾運動又稱作骨盆底肌肉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透過自主收縮肛門、陰道及尿道旁的肌肉,可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強度,以達到改善尿失禁的效果。 建議患者經醫師指導後,每天照3餐練習,每次需做10下,訓練3個月後,約有半數病患能緩解漏尿症狀。 體外磁波儀:其原理主要是藉由電流或磁波刺激骨盆底肌肉,促使骨盆肌肉收縮及運動,以有效強化骨盆底肌肉,穩定膀胱的不自主收縮,進而降低尿失禁頻率。 急迫性尿失禁藥物治療

若經保守治療過後,急迫性尿失禁仍未獲得明顯改善,醫師則會使用以下3種藥物治療: 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 agent):能降低膀胱收縮力道,改善頻尿與急迫性尿失禁症狀,但服用後容易有口乾、便祕等副作用。 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β-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為治療急迫性尿失禁的新型藥物,服用後可促使逼尿肌放鬆,增加膀胱的儲尿量,進而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狀。 注射肉毒桿菌素:將肉毒桿菌注射至膀胱肌肉,即能有效抑制膀胱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急迫性尿失禁。

預防急迫性尿失禁:少喝咖啡、少憋尿、骨盆底肌練起來

雖然部分導致急迫性尿失禁的原因難以避免,但民眾平時仍可藉由減少憋尿次數,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約2~3小時排尿1次(毫無尿意則不必勉強),並少喝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以防止膀胱壓力過大,引發急迫性尿失禁。

此外,民眾亦可透過多做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強度,不僅有助預防急迫性尿失禁,也可降低罹患子宮或膀胱脫垂的風險。(同場加映: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4保養撇步一次看,有效預防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4保養撇步一次看,有效預防攝護腺肥大

男性隨著年紀增長,患有攝護腺肥大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肥大的攝護腺會擠壓到尿道,使男性在小便時斷斷續續、有餘尿感或頻尿,嚴重還會造成肝功能受損。

另外,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9年國人死因統計表中,攝護腺癌更位居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5位,究竟男性該如何保養攝護腺,避免罹病影響日常生活?

以下就讓《Hello健康》為你介紹3種保養攝護腺必吃的食物,以及你不可不知的4項日常保養小撇步,避免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等攝護腺疾病找上你。 多吃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遠離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

若想降低罹患攝護腺疾病的機率,各位男性平時除應採取低脂肪飲食,避免刺激荷爾蒙分泌過量,提高攝護腺發生病變風險,也可以適量攝取以下4種食物,保養攝護腺: 1. 含茄紅素的食物:番茄、紅心芭樂

茄紅素(Lycopene)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其抗氧化的能力不僅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避免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發布於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篇研究資料顯示,攝取茄紅素也可有效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台大的臨床研究則讓62位40歲的攝護腺肥大患者,每日服用15~30毫克的茄紅素試劑,結果排尿功能於服用後的第4週出現改善。

若想補充茄紅素,可多食用各種類番茄,不同番茄所含的茄紅素也各有差異,通常以愈紅、愈成熟者含量較多。

此外,如西瓜、紅心芭樂葡萄柚也具有高含量茄紅素,建議男性朋友不妨將這些水果作為飯後甜點、適量食用,有助於保養攝護腺,以減少罹患攝護腺相關疾病的機率。

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4保養撇步一次看,有效預防攝護腺肥大 2. 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高麗菜

美國弗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調查發現,與不吃蔬菜的男性相比,每日吃3份以上蔬菜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降低近5成,調查也指出,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花椰菜、芥藍、高麗菜等,亦有助預防攝護腺癌。(推薦閱讀:花椰菜怎麼清洗才乾淨?綠、白花椰菜營養差多少?看這篇就夠) 3. 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牡蠣、魚類

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年紀大於50歲男性體內的鋅含量較低,而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患者的體內鋅含量,也明顯低於健康男性,可見攝取足量鋅元素對於男性的重要性。

依據國人膳食纖維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15毫克鋅,建議可優先選擇含鋅量較高的天然食物,如牡蠣、南瓜籽、葵瓜子、松子、花生,或是瘦肉、魚類、蛋黃,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滿足每日鋅需求。

經常外食、營養攝取不均的男性,則可適量服用綜合維他命或鋅補充劑,彌補營養缺口。

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4保養撇步一次看,有效預防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保養4方法一次看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藉由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特定營養素或規律運動等方式,達到保養攝護腺的功效,亦可透過下列4種簡單的方法,進一步預防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等疾病發生: 多喝水:濃度偏高的尿液可能會對攝護腺產生刺激,長期下來可能引發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等攝護腺疾病。因此建議男性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每日至少喝水1500~2000cc,以稀釋尿液對攝護腺的刺激,但記得睡前應減少喝水量,以免半夜還得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遠離辛辣及高脂肪飲食:平時應減少使用辛辣調味料,如胡椒、芥茉、辣椒、洋芋片等,以防攝護腺受刺激充血腫脹,引發解尿困難或攝護腺疼痛,而減少食用高脂肪食物,則有助降低攝護腺肥大風險。 避免維持同姿勢過久:由於長期久坐、久站或久蹲可能會造成攝護腺膨脹與尿道縮小,導致男性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建議應避免維持相同姿勢超過30分鐘,才可有效保養攝護腺。 性行為前先解尿:建議各位男性在從事性行為前,應先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以免攝護腺腫脹不適或排尿困難的症狀出現。(同場加映:戴好戴滿還中標!正確選戴保險套很重要

畸胎瘤是胎兒發育不全?男性竟然也會長!畸胎瘤大解密

畸胎瘤是胎兒發育不全?男性竟然也會長!畸胎瘤大解密

胎兒畸形是每位懷孕媽媽都難以接受的結果,但驚人的是,即便非懷孕婦女、甚至是男性,也可能罹患「畸胎瘤」。

究竟畸胎瘤是什麼?是否為惡性腫瘤的一種?《Hello健康》帶你一起揭開畸胎瘤的神祕面紗。

卵巢畸胎瘤是什麼?形成原因說明

畸胎瘤(Teratoma)是卵巢腫瘤的一種,發生率約佔卵巢腫瘤的1/10,即便生成機率較低,但因男女皆有可能發生,男性尤其好發於睪丸,因此有異常時仍需注意。

畸胎瘤是生殖細胞異常增生,經過許久時間才會表現出來,生成大小可介於2~20公分之間,通常生長在單側卵巢上,不過有些患者則是兩邊卵巢都有。

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表示,畸胎瘤由內胚層、中胚層與外胚層共3層的生殖細胞所組成,通常含有黏液、毛髮、牙齒、平滑肌、骨骼等,因此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孕期的胚胎發育畸型所致;事實上,這些組織接包在畸胎瘤裡,外觀就如同一團肉球,與受精卵發展而成的胚胎並不相同。 年輕女性為畸胎瘤高風險族群

畸胎瘤好發於年輕女性,不過小孩、停經婦女也有罹患畸胎瘤的風險,甚至連男性都有機會長出畸胎瘤,無論任何年齡都有機會發生。 畸胎瘤是惡性腫瘤?

由於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即代表癌症,許多人無不聞「瘤」色變;畸胎瘤依據類型不同,有以下2種差異: 成熟型畸胎瘤(Mmature teratoma):為良性腫瘤,90%的畸胎瘤屬於這型,大部分患者都只長在單側卵巢,僅10~15%病患是兩邊卵巢皆有。 未成熟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屬於惡性腫瘤,發生率極低,但多發生在男性身上,因此畸胎瘤的男性患者應盡快配合醫師進行治療。

儘管成熟型畸胎瘤以良性居多,但若婦女停經後才出現畸胎瘤,演變成惡性的機率則偏高。(延伸閱讀:認識卵巢癌:死亡率高、早期症狀不明顯) 畸胎瘤症狀不明顯

體積小、剛形成的畸胎瘤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影響,若畸胎瘤未持續發展,許多女性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體內有畸胎瘤的存在。

但若畸胎瘤體積超過5公分後,有些病患就會開始有腹痛、腹脹、陰道不正常出血等情形,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卵巢扭轉而產生劇烈疼痛,應盡速就醫。(延伸閱讀:非經期出血要看醫生?「排卵期出血」有這些症狀) 卵巢畸胎瘤一定要開刀嗎?治療方法說明

劉奕吟醫師指出,畸胎瘤其實與其他女性可能罹患的囊腫、肌瘤相似,至於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切除,則需視以下狀況而定:

腫瘤體積小於3公分:轉變為惡性的機率低,通常建議定期追蹤腫瘤大小並注意有無異常腹痛或出血現象即可 腫瘤體積超過5公分:體積較大的畸胎瘤會增加卵巢重量,讓病患可能因為劇烈運動或性行為,造成卵巢扭轉,導致卵巢缺血,引發劇烈腹痛。臨床上還是建議手術切除,因為畸胎瘤無法藉由藥物治療。

畸胎瘤移除手術主要分為僅切除畸胎瘤或切除卵巢兩種:

切除畸胎瘤:育齡女性若仍有生育考量,建議可僅切除畸胎瘤、保留卵巢,同時輔以凍卵確保日後生育。 切除卵巢:若疑似惡性腫瘤、停經後或若無生育打算的婦女,可選擇做卵巢切除。

劉奕吟醫師解釋,以上2種方式皆可透過傳統開腹手術或利用腹腔鏡的微創手術進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主流以後者為主,不僅傷口較小,術後疼痛感與發生沾黏的機率也比傳統手術低。但若是畸胎瘤過大或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則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 畸胎瘤可以預防嗎?

由於畸胎瘤是人體內生殖細胞發生變異而形成的腫瘤,亦與妊娠無關,較難預防,通常必須透過檢查才能得知。因此成年女性若經常感到莫名腹痛,應去醫院照超音波檢測,把握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