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許多家裡有新生兒的父母,常因寶寶哭不停而傷腦筋,有時即使換了尿布或餵奶後,寶寶仍舊哭個不停;其實嬰兒會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介紹該如何判斷寶寶的需求及如何哄睡寶寶或讓他們安靜下來。

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還不會說話,經常藉由哭來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藉此表達需求;其中,寶寶常見的哭鬧原因包括想睡、尿布已濕或有大便、餓了、太冷或太熱、被噪音刺激、肚子痛、腸絞痛、胃食道逆流(GERD)或其他疾病等,有時則只是想要被人抱而哭;另外,當陌生人接觸時,寶寶可能也會因不安或恐懼而哭,通常寶寶到了第7週左右,會哭得最頻繁,接著便漸漸減少。

如何判斷寶寶的哭聲?

若寶寶在換尿布、餵奶或換環境後仍哭不停,可多注意是否生病了;若寶寶的哭聲聽起來感覺很痛苦,且暫停1~2分鐘後又開始哭,就可能是有腹痛;寶寶若每週哭鬧超過3天,每次長達3小時,就很有可能是腸絞痛,一些專家指出,這可能和胃食道逆流或食物過敏有關。

安撫和幫助寶寶入睡6大方法

  1. 若是在哺乳期,哭鬧時不妨讓寶寶吸吮母親的乳頭或奶嘴。
  2. 餵奶時可播放柔和的白噪音或音樂,以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3. 稍微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拿小毛毯給他們摸。
  4. 可抱著寶寶走動,輕微小幅度地搖擺或跳舞,並跟他們說話或唱歌。
  5. 把寶寶放在嬰兒車裡,推出去散步或開車出去,有很多寶寶都喜歡睡在車裡。
  6. 穩定且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背部,或輕輕地按摩他們的皮膚。

寶寶哭不停,免疫力恐是關鍵!母乳成分營養素最重要

當寶寶免疫力不足時,容易因細菌與病毒感染而感到不舒服,因此會持續哭鬧,可透過餵食母乳,提供寶寶最豐富的母乳營養素,有助提升寶寶的免疫力。母乳中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因子,可以為寶寶強化自我免疫力。

成分1. 母乳益菌: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形成保護膜

健康的腸道菌叢有助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正是建立新生兒腸道菌叢的重要環節,母乳成分中天然健康的菌種包含乳酸菌(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及腸球菌(Enterococci)等,其中羅伊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防止病毒和細菌攻擊益生菌,並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改善寶寶因腸絞痛而夜哭的問題。

成分2.母乳寡醣 HMO: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母乳寡醣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有助嬰兒腸道的好菌生長,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提升免疫力;此外,母乳寡醣的結構如同誘餌一般,可困住病菌,防止細菌黏附在上皮組織,降低感染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建立免疫力

母乳中的蛋白質包含兩種成分:乳清蛋白(Whey)、酪蛋白(Caesin),乳清蛋白可調節身體免疫狀況,母乳蛋白中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在母乳中乳清蛋白、酪蛋白的比例為 6:4,而牛奶比例則是2:8,因此母乳蛋白的組成可以創造較好的腸道環境,讓好菌形成厚實的防護膜,可提供寶寶更多的保護力。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哭鬧的頻率,建議家長可從平時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仍可挑選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選擇同時擁有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關鍵成分,以滿足寶寶全面性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可強化免疫力,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寶寶仍哭不停請就醫 切勿情緒失控

在嘗試許多方法後,仍無法安撫寶寶時,雖然會感覺沮喪,但千萬別衝動地搖晃寶寶,因為寶寶可能會因此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寶寶的頭部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劇烈晃動,有些家長會因情緒管理不當,衝動做出晃動或撞擊等行為,造成寶寶頭部血管破裂,導致寶寶有嬰兒搖晃症候群,包括腦損傷、智力發展不足、癲癇(Epilepsy)、失明或死亡等。(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若寶寶一直哭不停或哭聲異常時,請尋求專業醫師或醫療人員協助,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而造成永久的遺憾。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不曉得你是否也有同樣經驗,明明尿布換了、肚子也不餓,為什麼寶寶就是自顧自地哭個不停?其實這不是你的錯,這是讓許多家長頭痛的腸絞痛。

Hello健康》將詳細介紹腸絞痛(Colic)症狀,說明新生兒的啼哭期(The peroid of PURPLE crying),讓你更了解寶寶不受控的哭泣行為,掌握腸絞痛的應對方法;同時邀請小兒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張佑豪為您說明,如何幫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增強免疫力。

什麼是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常見於親餵及瓶餵的寶寶,盛行率約20%,不過目前仍無法確定真正的原因為何。

「什麼?腸絞痛不是就字面意思,指寶寶腸子蠕動有問題,發生疼痛的狀況嗎?」沒錯,寶寶腸絞痛時,可能是對奶粉中的奶蛋白質過敏、有乳糖不耐症,或是餵食不足、過度吞入過多空氣。此外,寶寶腸絞痛也可能起因於嬰兒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或對環境刺激較為敏感所引起。

嬰兒腸絞痛的症狀有哪些?

羅納德・巴爾醫師(Dr. Ronald Barr)提出新生兒啼哭期(又稱紫色啼哭期)的概念,以六大判斷原則列出新生兒腸絞痛常見的症狀與行為,像是大哭長達數小時、經常在傍晚或是晚上哭鬧等,各取首字母合在一起便成為 PURPLE——紫色的含義。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腸絞痛是疾病嗎?

腸絞痛並非疾病,醫師在下此診斷前,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後,而寶寶仍在半夜哭鬧不休,這時才會診斷為「嬰兒腸絞痛」。腸絞痛是寶寶發展歷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一般會在寶寶兩週到三週大的時候開始出現,並在六週時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寶寶三到四個月大左右,少數會持續到五至六個月大才會停止。 333法則判斷嬰兒腸絞痛

很多家長的疑問是,不確定小朋友是不是因腸絞痛而哭鬧,可以參考333法則幫助判斷: 每天哭鬧超過三小時。 每週超過三天。 症狀持續超過三週。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

目前對於腸絞痛沒有特定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嬰兒腸絞痛的原因更是眾說紛紜,因此爸媽需要透過觀察來了解如何緩解寶寶肚子絞痛的問題;若難以判斷時,建議直接諮詢小兒科醫師。

張佑豪醫師建議,嬰兒若有腸絞痛症狀,建議媽媽以親餵母乳的方式,提供寶寶全面的母乳營養,若寶寶一歲以上,媽媽因外在環境或個人因素影響哺餵母乳,亦可讓孩子改喝含有母乳及益菌成分、且有標靶切斷水解科技的水解奶粉。

藉由母乳中的成分(如sn-2、HMO、葉黃素、核苷酸)及B.L.活性益菌+FOS益菌生、牛磺酸、半乳寡糖等成分,改變腸道菌叢生態,而標靶水解科技亦可切斷蛋白質中的刺激因素,對寶寶腸胃更為溫和,盡量避免誘發嬰兒腸胃過敏問題,也有助培養寶寶免疫體質。 減少可能的過敏風險,全面解決寶寶腸絞痛

由於新生兒的腸胃機能仍在發展當中,寶寶的腸胃非常敏感且脆弱,有些寶寶可能會有乳糖消化不良或牛奶過敏的狀況。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最好可以母乳哺餵寶寶,不僅可避免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而且母乳中重要的sn-2、HMO、葉黃素等成分,都是幫助寶寶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培養寶寶自體免疫力的重要關鍵。

不過媽媽在哺乳時須謹記,若媽媽平時有食用乳製品、帶殼海鮮、堅果等常見過敏原食物的話,可能會讓過敏的成分經由乳汁被寶寶吸收,讓寶寶引發腸絞痛的狀況,故建議媽媽哺餵母乳時,應適時調整自身的飲食。

若家中一歲以上寶寶已開始喝配方奶,卻出現腸絞痛症狀,張佑豪醫師建議,媽媽替寶寶換奶,改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採標靶切斷水解科技的水解蛋白奶粉或是低乳糖奶粉,幫助寶寶溫和調整體質。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腦膜炎是兒童中樞神經感染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新生兒腦膜炎有時未必有典型症狀,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當父母發現寶寶有哭鬧、躁動或發燒等症狀,千萬不可大意,《Hello健康》帶您了解新生兒腦膜炎的原因與症狀,以及透過腰椎穿刺是否有後遺症?

什麼是新生兒腦膜炎?

正常的脊髓液內是無菌的,但環境中的細菌、病毒或潛藏在人體呼吸黏膜及腸胃道的病原,在寶寶免疫力下降(如感冒,嬰幼兒免疫力尚未成熟)時,便有機會突破身體原本的防衛,進入脊髓液中,造成腦膜炎。

腦膜炎(Meningitis)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通常由細菌、病毒經由飛沫接觸進入到血液所傳染;依年齡不同,好發腦膜炎的病原體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2種:

細菌性腦膜炎:新生兒腦膜炎以細菌傳染為主,最常見為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氏菌等產道常見的菌叢, 非細菌性腦膜炎:以病毒性為最大宗,腸病毒腦膜炎最常見;其中,又包括艾柯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等。腸病毒腦膜炎盛行於夏季,嚴重時恐會併發腦炎。

根據衛生福利部指出,若母親早期破水超過18小時,或是生產前後有感冒,新生兒感染腦膜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死亡率約10~30%。(延伸閱讀: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

新生兒的腦膜炎症狀不明顯且不具特異性,有時會被家長忽略;因此,若嬰兒出現下列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診治: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若是未滿4個月的嬰兒反覆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立即就醫;年紀較大的兒童(3~12歲)可能出現腦壓上升而導致的頭痛、嘔吐或畏光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癲癇至癲癇發作或意識改變,也可能是腦膜炎,同樣也要及早就醫。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幼兒腦膜炎如何診斷?

在腦膜炎診斷方面,醫師除了依據臨床症狀診斷外,通常需靠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做培養,才能確認寶寶是否有腦膜炎;腰椎穿刺,俗稱「抽龍骨水」,是腦膜炎唯一的診斷方法,其他檢查方式如抽血、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都無法取代腰椎穿刺的準確性。

腰椎穿刺的目的在將取得的脊髓液進行不同檢查,例如包含細胞的計算、格蘭氏染色檢查有無細菌、生化檢驗其中葡萄糖及蛋白質的含量,以及細菌與病毒培養等,並綜合上述結果判讀以進一步診斷是否有腦膜炎。 腰椎穿刺很危險嗎?是否會有腦膜炎後遺症?

家長常擔心腰椎穿刺可能傷到寶寶或有後遺症,其實,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正常成人一天會生成500毫升的脊髓液,即使新生兒一天也有50毫升脊髓液,可不停代謝與循環;所以,檢查所需的量不致於對孩子造成傷害。

在執行腰椎穿刺前,醫師會適度安撫寶寶,執行方法就像半身麻醉或無痛分娩,讓小朋友側躺彎曲成蝦米狀,定位完畢下針,取少量的脊髓液,以進行各種培養及生化檢查;臨床上是一個簡單又安全的步驟,很少有併發症。

完成腰椎穿刺後,需加壓平躺6~8小時,避免脊髓液滲漏,並注意傷口清潔與乾燥。

新生兒腦膜炎別輕忽!兒童腦膜炎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如何治療新生兒腦膜炎?依據病原體採取不同方式

至於要怎麼治療腦膜炎,依病原體不同,採行不同的治療方法: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抗生素的治療,療程需要2~3週的時間;若併發急性水腦,有時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腦室引流手術。常見的後遺症為神經系統受損,包括聽力、認知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醫師也會檢查病患的聽力。 病毒性腦膜炎:支持性療法為主,即減緩症狀的治療,多補充水分、充分休息等。除了少數水痘、皰疹病毒感染需要服用額外藥物,其餘只要症狀緩解就可以出院。

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兒童的皮膚比大人薄也較敏感,家長常常會發現小孩的皮膚長出一些皮疹或小腫包,這時候該怎麼辦?一般來說,這些皮膚症狀都能治療或自然痊癒的,家長不必過於憂心,以下介紹兒童常見的五種皮膚病:

1. 水痘

水痘(Chicken pox)傳染性很強,是很普遍的皮膚傳染病,一般會從臉部、耳朵和胸部開始長紅點,接著漸漸變成水泡,最後表層會變硬和結痂。水痘可藉由接種疫苗來預防,若以前曾長過水痘,通常會有免疫力,較不易再感染。而罹患水痘的小孩若免疫力佳,通常可以在短短幾週內痊癒,可使用皮膚科非處方用藥,但建議大家在購買前,請先諮詢專業藥師。

(同場加映: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2. 濕疹

濕疹(Eczema)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皮膚會乾紅和發癢,其中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是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通常並不會隨著小孩長大而消失。雖然目前還未確定罹患濕疹的原因,但有研究指出,可能和家族遺傳的過敏史有關。

(同場加映: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3.皮膚癬

皮膚癬(Dermatophytosis)是由人身上的毛髮、死皮或指甲中的真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小孩皮膚長癬時,會有環狀的紅色斑塊,且該區塊的皮膚,可能會變得出現鱗屑、發癢、發炎和疼痛。會長癬的原因,多半是與感染到癬的人或動物有皮膚上的接觸,或共用毛巾而遭傳染。癬最常出現在手臂、腿部,或是身體其他部位,而這通常可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若長在頭上,可能會導致掉髮,並需要用特別的洗髮精。

(同場加映:兒童乾癬:難治且常被誤當尿布疹

4. 接觸性皮膚炎

若家中小孩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時,可能會引起刺激和過敏,並出現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如肥皂、乳液、香水、金屬、乳膠、化妝品與藥品等。症狀會因人而異,通常皮膚會疼痛、紅腫、發癢、出血等。若發現孩子有接觸性皮膚炎時,最好尋求醫師檢查治療,可適時用乾淨濕布清洗孩子的皮膚,以緩解症狀,並配合使用醫師處方藥。

(同場加映: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5. 手足口病(腸病毒感染)

這是一種兒童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主要對象為五歲以下幼童,由科沙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感染,除了在口腔、手掌和腳底會出現潰瘍,臀部和腿部也可能會長疹子(小水泡),也因為手、足、口、臀四個部位,故稱「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

如果兒童暴露在病原者咳嗽、打噴嚏的空氣中,或接觸水泡中的液體等,都可能會遭病毒傳染。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若發現家中小孩遭感染,請先讓孩子在家休養,直到復原再去上學,通常若抵抗力佳,症狀可在10天後消失。居家療法有非處方藥可以選擇,但請先諮詢專業藥師,並記得多喝水。

三軍總醫院建議,一般家長照顧應注意是否有口腔疼痛導致厭食情形,如果有,建議可以多喝水、吃流質食物補充營養,並觀察症狀變化;若有高燒、哭鬧不安、嘔吐、呼吸急促、意識糢糊、抽筋、冒冷汗等現象,請前往醫院儘速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少見的腦膜炎、腦炎或心肌炎等。

(同場加映: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因外界疾病、過敏原起紅疹而哭鬧不已,要是剛好出門在外遊玩,那可真讓家長們心疼又焦躁,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只要了解寶寶起疹子的原因,儘管是一家人在外頭遊玩,也能冷靜地適當處置。

Hello健康》將會介紹容易使嬰幼兒起疹子的10種皮膚病,以及出現類似情形時又該如何應對,讓各位家長能對孩子的皮膚健康瞭若指掌,不因孩子搔抓皮膚、紅腫而不知如何是好。 10種皮膚病可能讓寶寶長疹子

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免疫力,往往會讓他們嬌嫩的皮膚受到過敏、荷爾蒙或其它外物刺激,而引發紅腫、發癢、起疹等症狀,以下列出10種嬰幼兒常見皮膚病,幫助家長們找出寶寶長疹子的原因並著手改善: 嬰兒粟粒腫(疹)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腺尚未發育完全,在真皮層上的角質形成囊狀滯留,即為嬰兒粟粒腫(Milla),好發於2~3個月大的新生兒。 症狀: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身體皺摺處,出現白色或紅色的小疹子。 護理方式:嬰兒粟粒腫並不會造成嬰兒不適,無須擠壓以及塗抹藥膏,待寶寶的皮脂腺日益成熟後,便會自行康復。

毒性紅斑 成因:毒性紅斑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新生兒皮膚病,多好發於寶寶出生後數天至數禮拜內。 症狀:於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會有如針尖狀,白色或黃色的丘疹,周圍會有紅斑包圍。 護理方式:通常在發作後數天或數週便會自然消失,無須塗抹藥膏或是特別護理。 嬰兒痤瘡

成因:嬰兒痤瘡是因母親懷孕期間的荷爾蒙經胎盤傳至胎兒,導致新生兒皮脂腺受刺激而長出痘痘。 症狀:嬰兒痤瘡發作於嬰兒2~6週齡後,據統計,約20%新生兒會感染嬰兒痤瘡,在臉頰、鼻子、前額、下巴、頭皮、頸部、背部或胸部,出現粉刺或是痘痘。此外,6週齡後的嬰兒痤瘡較為罕見,恐為其他皮膚疾病,建議及時送醫,並向皮膚科醫師詢問。 護理方式:出生後3個月會自然消失,建議家長使用溫水為嬰兒清潔,避免直接接觸患部,避免擅自使用藥物。 尿布疹 成因:尿布疹可能因尿液或排泄物、尿布長期與皮膚接觸和刺激;服用抗生素、瀉藥或母親感染念珠菌而引發,為2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病。 症狀:於尿布覆蓋範圍,如:肛門口周圍、腹股溝皺摺處、生殖器、臀部、腿部,出現紅斑、丘疹,嚴重時觸摸會痛或因尿布濕感到不適而哭泣。 護理方式: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並注意患部皮膚保溼,可在更換尿布後,在肛門口塗抹凡士林、氧化鋅,以免排泄物直接接觸皮膚。另外,若是親餵母乳的嬰兒口中有鵝口瘡以及尿布疹,則可能是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須盡速就醫,並依醫生指示,母子一同接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寶寶屁股爸媽守護!勤換尿布6點須知) 急性蕁麻疹 成因:急性蕁麻疹通常由身體對外界的過敏原所引起,如:病菌、食物、毛髮、皮屑、藥物、花粉、藥物等。 症狀:嘴唇、眼皮及面部腫脹,手腳起紅疹發癢,嚴重時恐會引發腹痛、噁心、呼吸急促、休克等。 護理方式:急性蕁麻疹大多在數天或數周後便自然康復,如有需要,醫生會開立抗組織胺等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急性蕁麻疹屬過敏反應,須留心過敏原並避免再次接觸,如出現嚴重反應,則須盡速就醫。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汗疹/熱疹 成因:由於嬰兒汗腺尚未發育完全,排汗不良則容易引發汗疹。 症狀:常在嬰兒的頸項、背部、胸前、皮膚的皺摺處出現紅疹。好發於夏天,但若是涼爽的天氣,嬰兒因衣物厚重不便排汗,也容易發作。 護理方式:平時讓嬰兒穿著適量的衣物,並以清水清潔皮膚,症狀會自行改善。而情況若是愈發嚴重,則須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手足口病 成因:手足口病大多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 症狀:病症初期,嬰兒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症狀,接著在手掌以及腳掌會出現水泡,口腔潰瘍。 護理方式:目前並無特效藥,但大多數患者能在7~10日內自行痊癒,建議多讓患者休息及補充。由於口腔潰瘍,喉嚨及口腔會在進食時感到疼痛,建議為嬰兒準備冰涼及軟質的食物。若是10日內並無改善,則須盡速就醫。(延伸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脂漏性皮膚炎/乳痂 成因:新生兒的皮脂分泌較為旺盛,頭皮及頭髮容易累積黃油痂皮,引發脂漏性皮膚炎。 症狀:好發於出生後2~5週,頭皮、眉毛及耳後出現黃濁、油膩如鱗屑狀的皮疹,並不會出現搔癢感,若是嬰兒因感到不適而主動搔抓,則可能有其它皮膚病的可能,建議盡速就醫。 護理方式:脂漏性皮膚炎大約在出生後3~12個月會自行緩解,皮脂分泌容易滋生黴菌,導致發炎惡化,建議先向醫生洽詢再作處置。(推薦閱讀: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玫瑰疹

成因:玫瑰疹是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引起,多經飛沫、接觸傳染,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症狀:嬰兒可能出現突發性的高燒,最高可達40℃,嚴重時會導致熱痙攣,並持續2~5天。退燒後,臉及軀幹(四肢疹子較少)出現淡粉紅或玫瑰色2~3毫米大的丘疹,但無疼痛及搔癢感不痛不癢,稍微鼓起,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3天不等。(延伸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了解退燒方法與就醫時機) 護理方式:玫瑰疹在起疹後約1個禮拜會自行消退,且大多無後遺症。須注意的是,感染玫瑰疹的小寶寶,並不會出現不適感,若有病懨懨跡象,則可能罹患腦膜炎,建議盡速就醫,並作進一步檢查。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多種,主要可能為:遺傳因素、皮膚障蔽功能缺失、異常免疫反應以及外在過敏原所致。 症狀:多出現於嬰兒面頰、手肘、膝蓋和身軀等部位。皮膚變紅及乾燥,會形成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後便會結成痂,導致皮膚流失水分,並逐漸變硬變厚。狀況時好時壞。 護理方式:避免外界過敏原,2歲前盡量以母乳為主,如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低過敏性水解蛋白奶粉,並避免嬰幼兒接觸過敏食物,如:牛奶、蛋、堅果、海鮮等有哺乳需求的媽媽也須減少食用,避免因補餵母乳而造成嬰兒過敏。 副食品應待嬰兒6個月大再添加,並以致敏性較低的蘋果泥、葡萄泥、米粉等食品為主。使用低刺激性清潔、保養用品護理皮膚,避免抓傷皮膚導致二次感染。平時依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等藥品。(推薦閱讀:寶寶副食品吃什麼?自製嬰兒副食品新手爸媽不踩雷)

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母乳不停餵避免脫水

寶寶拉肚子該怎麼辦?可以吃哪些東西?相信這些都是新手爸媽的常見問題。尤其寶寶拉肚子有時候還合併發燒和嘔吐,更是讓爸媽十分心疼。除了就醫之外,爸爸媽媽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忙改善寶寶腹瀉引發的問題,又該如何預防感染性腸胃炎呢?趕快看下去吧!(建議先閱讀:寶寶拉肚子怎麼辦?先了解腹瀉原因與相關症狀)

寶寶腹瀉如何吃?

第一個重點就是替寶寶補充水分,以避免寶寶拉肚子發生脫水。至於寶寶拉肚子的相關飲食建議,則跟寶寶是否喝配方奶及年紀有關。以下將分成三點說明。

母乳寶寶可以不必停餵

如果是母乳寶寶的話,基本上不需要停止補餵母乳。(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配方奶寶寶可以不須稀釋沖泡比例哺餵

如果是配方奶寶寶,可以繼續哺餵,不須稀釋沖泡的比例,不過也有些醫師會建議家長稀釋沖泡給寶寶喝,這兩種方式都沒什麼問題,主要還是得看孩子的反應再做調整。另外,除非證實寶寶有乳糖不耐症,不然不需要使用不含乳糖的嬰兒配方。(推薦閱讀: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寶寶拉肚子該不該禁食?

寶寶拉肚子是否需要進食仍是眾說紛紜。支持者認為在拉肚子的狀況下,吃東西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反對者則認為腸胃久未進食,反而會減緩其恢復速度,甚至造成萎縮。什麼時候需要考慮禁食有賴於醫師專業的判斷,自行讓孩子禁食可能誤判寶寶的脫水狀況,錯過就醫時間,因此家長應以醫師的判斷為準。 較大的寶寶拉肚子怎麼吃?

較大的孩子,可以給予電解水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另外,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可以吃固體食物,也建議可以採用 BRAT 飲食法,即 Banana 香蕉、Rice 米飯、Apple 蘋果、Toast 吐司。避免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若如果連這些簡單易消化的飲食給予之後,仍腹瀉不止,就醫打點滴並且禁食讓腸胃休息是最適合的治療。

六點好習慣預防寶寶拉肚子

許多寶寶腹瀉的原因是由腸胃炎引起,因此建立良好的衛生觀念也能降低寶寶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以下列出六點供參考: 飲食盡量以熟食為主,食物記得要清洗乾淨。 白開水要確實煮沸。 泡奶前將雙手洗淨。(延伸閱讀:腸病毒症狀詳解:大人兒童初期症狀、多久會好、潛伏期、停課標準) 寶寶的奶瓶、奶嘴、嬰兒餐具等,使用後應妥善清潔消毒。 教導寶寶如何正確洗手,如果孩子還小,也可以幫他們洗。 幫寶寶換尿布後要洗淨雙手。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讓寶寶開心游泳、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家長應多加評估寶寶游泳時有哪些潛在風險。有一陣子寶寶學游泳的風潮大熱,新聞、廣告到處都在宣傳寶寶游泳的好處,例如可促進寶寶肌肉發展、腦力成長等。然而,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病毒有可能會入侵寶寶體內引發感冒,讓家長不免擔心。

究竟讓寶寶游泳真的好嗎?寶寶幾個月進游泳池比較好呢?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關於寶寶學游泳的二三事。 寶寶學游泳能降低溺水風險?寶寶幾歲可以學游泳?

部分家長認為及早讓寶寶接觸游泳課,是希望寶寶面對水池時有適當的應對,同時減少溺水風險的可能性,但是新生兒雖然在羊水中生活了將近10個月,卻並不代表他們因此具備游泳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指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未滿一歲的嬰兒上游泳課對「預防溺水」有所幫助,反而是滿1歲後的寶寶較能藉由游泳課程,學習如何防止自己溺水。

市面上針對寶寶的游泳課程五花八門,有些游泳課程標榜寶寶6個月大就可以參加,但此時大多更著重於發展寶寶的肢體協調度與放大感官體驗,而非學習「游泳動作」如自由式、蛙式等,且泳池裡隱含不少病菌如腸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等,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就很可能會讓這些病毒侵入體內引發病毒型感冒。

年幼的嬰兒較難熟習游泳技能,對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表示,通常孩子成長至4歲後,才較能有效率地學習游泳技能。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們對於4歲前的寶寶們學習游泳的規劃,不妨將之視為休閒運動、抱持平常心,勿懷抱過高的期待。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寶寶游泳有助於發展肢體協調度與感官體驗,然而寶寶游泳時,家長應陪同在旁時時關注寶寶的狀況。(延伸閱讀: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嬰兒游泳4大好處

家長若想讓4歲前的寶寶及早開始學游泳並非壞事,相反而言可說是好處多多。

嬰兒游泳好處1:讓寶寶熟悉水性

「怕水」恐怕是很多人學不會游泳的主因之一,讓寶寶自小就接觸游泳不但可幫助熟悉水性,對水不會感覺陌生或有恐懼感,對日後學習游泳技巧時更具成效。 嬰兒游泳好處2:幫助寶寶肢體、心肺發展

在足歲前是寶寶發展肌肉、學習各種動作的關鍵時期;寶寶游泳時,為了讓身體在水中阻力保持平衡,會同時運用到身體多處肌肉,可刺激寶寶肢體發展協調性,並提升寶寶心肺功能。此外,長期的游泳習慣,對於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亦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新生兒多久看得到?0~12個月嬰兒視力發展超詳解!9招幫助寶寶視力發展) 嬰兒游泳好處3:提升食慾助好眠

游過泳的都知道,上岸後飢餓和疲累感讓人想立即補充熱量並充分休息。對於精力旺盛的兒童和寶寶來說,游泳絕對是絕佳的「放電活動」。寶寶游泳完後,通常也胃口大開,而充分運動也讓他們比平常更易入睡,減輕爸媽們處理寶寶整夜哭鬧的龐大壓力。(推薦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嬰兒游泳好處4:增進親子互動

跟寶寶一起游泳不僅透過陪伴為寶寶帶來安全感,也讓爸媽們暑氣全消,更能從容面對親子時刻。尤其是平時較媽媽更不擅於照顧的爸爸們,透過守護者的角色扮演,不僅能自然促進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也能有助於家庭間的親密關係。

嬰兒幾個月能下水游泳?寶寶游泳4大好處、8大注意事項一次看!

家長多加陪伴寶寶游泳,除了有助於讓寶寶熟悉水性,也能多加增近親子互動。 寶寶游泳8大注意事項

若要讓家中的寶貝開心玩水、游泳,以下8大事項應特別注意,讓寶貝安心戲水、安全長大。 水溫適宜:選擇具溫控的泳池,水溫建議應維持在32~35度左右。 飯後勿馬上下水:若寶寶剛喝完奶,建議應等候至少約1小時,再讓寶寶下水游泳,以免水壓造成腸胃不適。 泳池細菌:游泳池雖以氯殺菌確保水質,但仍有不少細菌,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游泳時不小心喝進一點水,就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症狀,建議家長在游泳後應讓寶寶仔細漱口。若寶寶因為喝到泳池水而出現腹瀉、嘔吐或發燒等症狀,請盡快就醫,不要拖延。 游泳尿布:一般情況使用的尿布因包覆性不夠好,若寶寶在游泳過程中便溺,恐怕也會污染其他使用者的水域。然而,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患有感染性腸胃炎的嬰兒,存在於他們糞便中隱孢子蟲或諾羅病毒,透過池水傳播,即會造成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感染,發生腹瀉等症狀。若家長發現家中寶貝有腹瀉情形,應先就醫而非前往泳池戲水。

為了避免嬰兒便溺汙染池水,家長讓寶寶下水前應改用游泳專用尿布,除了不會像一般尿布一樣,一下水就瘋狂吸水而膨脹,導致整個尿布因過重而下掉,包覆性也更佳;但游泳尿布也非完全防漏,當小朋友在水中便溺後,爸媽們應馬上帶離水池如廁並清理。更謹慎的作法,亦可在尿布外層穿上泳褲,避免排泄物外漏。

專業師資:受過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掌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也能引導孩子們在水中放鬆學習。

注意寶寶動向:寶寶游泳時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陪伴。雖然寶寶學習能力強,但只要水深5公分就足以讓寶寶溺水,因此當嬰兒游泳時,家長一定要隨時在旁關注。家長能下水「親子共游」、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個手臂的範圍內最佳。爸媽若不打算下水,也千萬勿以為寶寶有游泳圈、脖圈,或任何浮具就放任寶寶單獨於池中。由於任何浮具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加上若寶寶不小心「倒栽蔥」,可能容易因力氣太小,無法自行翻身回到水面而讓憾事發生,建議家長必定要放下手機、嚴加注意。

學會CPR:若寶寶或其他孩童不幸發生溺水,此時如可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關CPR的操作方法: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配戴泳鏡:添加氯消毒的泳池雖在安全範圍值,但對於寶寶雙眼可能仍相對刺激,易造成發紅或腫脹,建議不妨讓寶寶配戴泳鏡,避免寶寶因在水中張開眼睛或因水花潑濺導致雙眼產生不適。

增強寶寶免疫力,讓寶寶安心游泳

游泳池的病菌較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在游泳時接觸不乾淨的病菌引發感冒症狀,若家長希望寶寶能夠安心地在泳池玩耍,平時應多加注意寶寶的自我免疫力發展,若要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除了可多注重寶寶日常營養攝取、睡眠品質等,也可以透過哺餵母乳的方式,溫和增加寶寶自我免疫力。

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給孩子,醫生也建議可改成讓寶寶多加攝取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襲。專家表示,母乳成分之所以對寶寶如此重要,是因為母乳中所富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可以激活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

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所助益的成分,其成分包含HMO、sn-2 PA、gsMO、α-蛋白、複合核苷酸、IgA免疫球蛋白等,這些接近母乳成分的營養,可支持寶寶自身的免疫力發展,成為開啟寶寶活力關鍵。

此外,多元母乳活性因子除了上述幾個天然成分,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MOS寡糖」,其結構接近母乳寡糖結構,可幫助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降低寶寶引發不適的機會。研究更發現,MOS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是保護寶寶的重要後盾,讓寶寶在泳池玩耍時,也能夠透過自身免疫力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

近幾年來「游泳」成為不少家長喜歡和家中寶貝共同從事的親子活動,家長希望培養寶寶熟悉水性的同時,切記也須同步建構好寶寶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哺餵、日常飲食、運動以外,攝取含有母乳活性的配方也可加強寶寶免疫力,抵禦潛在威脅,才能讓寶寶快樂、安心戲水。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季,氣候不免潮濕悶熱,也因此造成腸病毒、腸胃炎等傳染性疾病開始盛行,對於家中年幼的小孩和寶寶具有相當的威脅性,所以夏天的時候不免會看到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兒科診所求診。《Hello健康》將於本文將帶爸媽認識6種夏天常見的兒童疾病,並了解預防方法及如何察覺小朋友的異狀。

1. 蚊蟲叮咬傳染病

臺灣常見的蚊蟲叮咬疾病,包含恙蟎叮咬造成的恙蟲病(Scrub Typhus),還有蚊子叮咬造成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和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以日本腦炎來說,國內的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而年滿15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接種施打日本腦炎預防針,不過,施打預防針後並不代表就不會得日本腦炎,還是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的高峰時段,讓小孩待在戶外。

若無法避免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也請讓孩子穿著淺色長袖的衣褲,皮膚裸露處則應使用防蚊液,以避免其遭到叮咬。

另外,患有恙蟲病則應記得定期消毒,特別是老鼠容易出沒的地方;預防登革熱的方式與日本腦炎一樣,應避開容易有蚊子出沒的地方,如草叢、公園,並記得清潔積水,以防孳生蚊蟲。(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2.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最常發生的季節,臺灣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多為沙門氏菌所造成,傳染途徑可能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沒有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者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造成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和傳播。

遭致病菌感染後1~2天內,便會出現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的症狀,例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有黏液和血絲等。嬰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及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就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想要防止細菌性腸胃炎,平時便需保持食品清潔、分開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食物保存在適當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3. 腸病毒

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童。腸病毒是廣義的稱呼,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等數十種以上的病毒。若想要有效避免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完廁所後。

另外,水必須先煮沸才能喝,不要喝生水;避免吃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再吃,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到餐廳等地也要經常清除垃圾,並於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便需經常清洗與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

4. 痱子

每到夏季,嬰兒或孩童身上便十分容易長出痱子(Prickly heat),也就是我們說的熱疹(Heat rash)與汗疹(Miliaria),這樣一顆顆小小的紅疹子,特別容易長在臉上、脖子、腋下、前胸和後背等部位。

除此之外,相較於成人,幼童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汗腺更容易堵塞;一旦孩子身體流不出汗,天氣又悶熱,便容易起又癢又不舒服的痱子。若想要有效預防小孩長痱子,就必須記得不要讓他在氣候炎熱之時,活動太長時間,並且一定要穿著寬鬆、透氣、利於排汗的亮色衣服。

不過,如果家中的孩子還是不小心長痱子,則可考慮使用溫水沖洗長痱子的地方,並使用溫和且不刺激的肥皂清洗,不要用一般的沐浴乳,否則可能會加重汗腺賭塞的情況。

痱子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約1週就會消失,所以爸媽不妨請皮膚科醫師開立痱子膏等藥物,以舒緩孩子痱子癢、不舒服的問題,但如果小孩開始出現青春痘或腫脹的情形時,建議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是否為其他致病菌所感染。

5.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與遺傳、環境相關的慢性皮膚炎。此外,過敏性皮膚炎確切的致病原因尚未確認,可能包括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心理因素等多種誘發因素,幼兒也因為體質太過敏感,對環境適應力較低,易受外在因素刺激而產生癢感。

如果要避免過敏性皮膚炎發作,夏天時注意出汗會更容易癢,所以室內盡量開著冷氣,並且以靜態活動為主,避免戶外激烈運動,也不要讓小孩穿著羊毛、尼龍類的衣服,這類材質會刺激皮膚,選擇純棉的衣料比較適合過敏性皮膚炎的小孩。

如果爸媽要幫寶寶洗澡,請不要用過熱的熱水,熱水會把保護皮膚角質上的油脂洗掉,皮膚太乾燥就會癢得更厲害;洗澡的時候用中性肥皂以緩和刺繳,洗完澡後,有濕疹的部位可以抹上醫師開的藥膏。

6. 過敏

孩童過敏又可以分成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喘,也就是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大多在5至6歲開始出現症狀,而氣喘的小朋友則約有80~90%會在4~5歲第1次發作。另外,大氣壓力、溫度及濕度變化皆為引起過敏或惡化呼吸道過敏的因素。

夏天時,室外的空氣污染物質和過敏原都有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台灣多雨的氣候與潮濕的空氣也是黴菌類喜好繁殖的環境,因而增加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

因此,適度使用家中的空調,並搭配其清淨與除溼的效果,也能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此外,各位爸媽也須記得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那是最容易滋生黴菌的地方;外出活動時也要注意空氣汙染指數,太冷、有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

對過敏性氣喘來說,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對於氣喘雖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卻是被公認為對罹患氣喘的小朋友有好處,所以建議各位爸媽不妨在炎熱的夏季,帶著孩子去游泳,不僅可訓練心肺功能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寶寶自身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引起發燒症狀,家長應多加關注寶寶狀況。對於大人來說,發燒有時吃個退燒藥就好了,但嬰兒發燒可就不同了。嬰兒的體力較成人弱,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接觸到外在病菌時就容易引發感冒症狀,而寶寶身體若出現任何一點感冒症狀,後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究竟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小孩發燒的原因為何?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寶寶發燒、感冒?《Hello健康》帶你深入了解,教您如何處理嬰兒發燒、出現哪些症狀應趕快就醫。 幾度算發燒?

一般定義核心體溫≥38度為發燒,不過根據量測工具的不同,定義為發燒的溫度也會有差異,例如肛溫和耳溫比較接近中心體溫,因此以38度作為有無發燒的判斷基準並無問題。但其他部位如口溫會低於肛溫0.5度,腋溫則低0.5~0.85度,因此發燒基準分別為口溫≥37.5度與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判斷基準: 肛溫、耳溫≥38度 口溫≥37.5度 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原因:病毒感染佔8成

嬰兒若自身免疫力不足,容易引起發燒,寶寶發燒大多由感染所引起,其中一些自限性病毒感染的機率又比細菌感染還高。

相關研究指出,2個月~3歲大發燒的小朋友,近8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近6成是腺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玫瑰疹)、腸病毒感染。其他可能感染原因則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而3歲以下發燒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 嬰兒體溫有點高?1~3月大先用肛溫、腋溫測量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什麼時候要幫寶寶退燒?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因為不適而哭鬧或沒有胃口,因此醫生可能會幫孩子開口服退燒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嬰兒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四肢發冷或打冷顫的狀況,家長應幫寶寶蓋上薄毯或其他保暖衣物。如果寶寶因為核心體溫上升而開始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寶寶發燒時,家長第一步應先幫寶寶量體溫。 培養寶寶免疫力,預防寶寶發燒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的頻率,建議家長應從平時多多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日常上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對寶寶而言,「母乳哺餵」會是有效增加寶寶免疫力的方式,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醫生也建議可多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寶寶激活自我免疫力。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益的關鍵成分如HMO、gs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還有IgA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更富含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糖,可提高寶寶體內的免疫球蛋白2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全面調節寶寶體質,讓寶寶不怕髒、大膽玩。

為了讓寶寶不再因為一點感冒症狀就造成嚴重影響,家長應透過日常飲食培養寶寶的免疫力,平常也應時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若發現寶寶發燒了,應採取以下措施替寶寶降溫。 嬰兒發燒要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發燒的降溫方式依其成因而有所不同。若寶寶發燒是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就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是要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嬰兒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至於其他如退燒貼片、冰枕等方式,則較不適合嬰兒使用。

有些長輩會採「酒精擦澡」幫寶寶降溫,然而這個方式可能會導致寶寶血管收縮,反而更難以散熱,而且酒精如果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的危險,建議應避免使用。(推薦閱讀: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嬰兒未滿3個月,發燒請盡速就醫

發燒本身只是疾病的表徵,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愈年幼的寶寶,出現嚴重感染的機率愈高,因此若寶寶年齡小於3個月,發燒時請盡快就診。

另外,有以下症狀的寶寶也建議就醫,讓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處置: 體溫超過40度 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 呼吸困難、皮膚發紫、出現紫斑 嚴重腹痛、拉肚子、嘔吐、大便有血 昏迷、意識不清 全身無力、喪失活動力 哮吼、喘鳴 痙攣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母乳好處很多,但其實不只是餵母乳對寶寶有益,哺乳本身對媽媽也好處其實也相當多,以下列出八個哺乳的優點,幫助媽媽瞭解親餵母乳雖然辛苦,但自己跟寶寶都能受惠!

1. 母乳獨特抗體增強寶寶健康

除了含有所有寶寶所需的營養,母乳中也富含能增強免疫力的成分(如:補體、免疫球蛋白、sn-2 PA與HMO等)及抗體;此外,喝母乳的寶寶於新生兒時期罹患肺炎(Pneumonia)、感冒甚至未來過敏的機率,都較喝奶粉的寶寶低,對疫苗注射後的抗體反應效果也較佳 2. 哺乳助補強健媽媽的骨骼

曾哺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停經後得到骨質疏鬆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懷孕並分泌乳汁時,母體吸收質的效率會變好;在孕期和哺乳期,骨密度出現暫時性下降是正常現象。但在妊娠之後和斷奶期間/之後,骨密度會逐漸恢復正常 3. 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寶寶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死亡。雖然原因眾多,但根據文獻統計,持續母乳哺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突然發生猝死的機率,約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的一半。 4. 母乳有效控制媽媽寶寶的體重

喝母乳的寶寶長大後較不會有過重、肥胖症(Obesity)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問題,而哺乳的媽媽,因為消耗的卡路里較多,能較自然地讓體重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 5. 哺乳加速產後子宮大小的復原

哺乳會刺激身體釋放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因此有在哺乳的媽媽,子宮只需要約六週,就可恢復成原來的大小,若沒有哺乳,則需約十週。

6. 哺乳降低媽媽寶寶的罹癌風險

除了減少寶寶在兒童時期的罹癌風險,哺乳也能降低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和停經前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這是因為哺乳會延緩產後的經期,減少女性受荷爾蒙影響的時間。 7. 哺乳增進媽媽和寶寶感情

每天親餵母乳,讓寶寶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媽媽和寶寶之間就會建立特殊的親密連結,讓兩人的感情更好。讓寶寶靠著媽媽喝奶,也是一個很有效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很棒的兩人獨處時光。 8. 哺乳經濟實惠又護地球

母乳是免費的!就算購買擠乳器等哺乳裝備,花費還是會比完全讓寶寶喝奶粉少。而且養育用來製造奶粉的乳牛,不但很消耗地球資源,乳牛也會排放很多對全球暖化有負面影響的氣體。(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母乳銜接配方奶:配方奶含sn-2乳脂保護球,順利銜接母乳營養!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但有些媽媽因自身或外在環境考量,須逐步幫寶寶換奶;新一代嬰兒配方奶粉加入許多母奶生物活性物質及特殊成分,因此,銜接母乳時,建議挑選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成分。

彰基小兒腸胃科主任盧芳廷醫師指出,許多寶寶在換奶階段容易不適應,可選擇含有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保護力更完備。

盧芳廷醫師說明,透過配方奶製程最新技術產出的sn-2乳脂保護球,含2倍的sn-2 PA成分及200多種活性營養群*,具備6大好處:

吃得好:sn-2乳脂保護球營養好吸收。 便便好:減少鈣皂生成,排便更順暢。 睡得好:寶寶對sn-2乳脂保護球適應度高,夜間安睡不哭鬧。 成長好:含肌肉合成重要來源的a-蛋白,穩定成長曲線發展。 學習好:sn-2乳脂保護球表面覆蓋的活性營養,含有磷脂質群,有助寶寶髓鞘發展,學習力發展更全面。 生病少:提升免疫,降低感冒生病機率。

*活性蛋白群、a-蛋白、gsMO、HMO…

註一:喝母乳的寶寶可降低肺炎機率BMJ. 1999 May 15; 318(7194): 1316–1320. doi: 10.1136/bmj.318.7194.1316,降低感冒及病毒感染機率:BMC Pediatr. 2019; 19: 339. Published online 2019 Sep 18. doi: 10.1186/s12887-019-1693-2,降低過敏機率:Children (Basel). 2023 Jun; 10(6): 1046. Published online 2023 Jun 12. doi: 10.3390/children10061046 

註二:許喬琳,吳碧娟,陳怡吟,杜明勳:哺乳的營養需求及對母親的影響。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5 。

註三: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Pediatrics. 2009 Mar;123(3):e406-10. doi: 10.1542/peds.2008-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