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飯?原來是這4種原因作祟

孩子不吃飯?原來是這4種原因作祟

孩子出生後學會的第一項技能就是吃東西,儘管他們還沒辦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但他們已經可以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以及甚麼食物不想吃下肚。因此,當他們已經開始對食物有喜好時,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畢竟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很新鮮,有可能這星期只愛某種食物,下週又換另一種。但若是孩子完全不想吃飯,那麼事情就有點大條了,本文將帶您了解孩子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孩子不吃東西的4種原因

許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否有吃下足夠的食物,以及這些食物是否對他們的身體有幫助,但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吃少一點、挑食,或不想吃飯,都是很常見的狀況。會有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下列4點所造成:

身體不斷持續成長,以及活動方式改變造成食慾變化。 身體成長速度不像剛出生時那麼快,因此他們不需要吃太多東西。 與其坐在餐桌吃飯,他們寧願選擇動起來玩遊戲。 他們的肚子比成人還小,因此感到飽足的時間也比較快。

小孩不吃飯6招搞定

培養孩子自主吃飯的能力:如此一來,他們也可以養成獨立的個性,而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在背後催促吃飯。 別威脅孩子或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會使吃飯時間變成了一種權力鬥爭,反而搞得更複雜。如果您想讓孩子吃得自然健康,請讓吃飯成為一種正向的體驗。另外,請各位家長不要使用糖果作為獎勵。 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當孩子們看著您或他們的兄弟姐妹吃健康的食物時,他們因為會想要模仿而一起進食。 不要馬上滿足挑食行為:孩子們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接受新的口味和不同食物。例如:若是他們第1次接觸綠豆,馬上表示不喜歡,請嘗試在下週再試1次,因為您的孩子可能下週就會喜歡這種口感了。 考慮孩子的液體攝入量:喝太多牛奶或果汁會降低食慾。因此,您可能需要在2餐之間才給孩子們喝牛奶,並且每天將果汁限制為不超過1/2~3/4杯。牛奶和天然果汁可以提供重要的營養,但是若是在吃正餐前喝下太多液體,那麼他們的食慾可以也會一蹶不振。 讓孩子遠離垃圾食物:成長中的身體需要健康飲食所提供的營養,而不是那些空有卡路里的食物。

母親皆偉大!5種不同媽媽類型

母親皆偉大!5種不同媽媽類型

媽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最偉大的職業,媽媽在家中的角色,是爸爸無法取代的。母親象徵著愛與犧牲,經歷過懷胎9月及產痛,但因原生家庭和價值觀的不同,每個媽媽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準則。以下列出5種媽媽類型,但不管您的媽媽屬哪一型,相信每個媽媽都是全心全意地愛自己孩子的!

1. 自我中心的媽媽

主角永遠是自己,此類型的媽媽沒辦法視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或許是因為過去的壓力事件,導致這樣的媽媽會以關愛自己為優先,且容易沒有安全感,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其中也包含自己的孩子。而在身旁的小孩,可能會覺得有義務去滿足媽媽,從小盡可能凡事顧及她的顏面,不讓她蒙羞,但這樣的環境,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不但不敢表達真實的心情和想法,也不懂得做判斷和決定,潛移默化的作用之下,總想要滿足他人。但相對的,這樣的孩子卻更懂得觀察別人的需求,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在關係上也很忠心,能夠成為別人即時的鼓勵和幫助。

母親皆偉大!5種不同媽媽類型 2. 完美主義的媽媽

因為要求完美,這類媽媽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更完美,是典型的東方父母的教育心態。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優秀,犯錯和失敗對這樣的媽媽來說,是極其丟臉的事。對完美主義的媽媽而言,孩子如同舞台上的表演者,其他人看來或許很華麗,但孩子卻背負著媽媽的高度期待,受到母親控制、苛刻、焦慮、害怕、空虛及情緒不滿足等。

在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漸漸的,他可能會產生一直被他人監視的錯覺,並強迫自己每天的生活勢必要「演」得完美,對自我要求也會較他人高。例如,為不讓人失望,他絕不容許自己犯錯。正向來看這樣的特質的話,這種孩子會更加勤奮努力,且會加倍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但在感情上,則很重視責任及被交付的事情,是很靠得住的朋友。 3. 情緒化的媽媽

這樣的媽媽,會隨著內心情緒起伏影響身邊的人,當然包括自己的孩子。她的心情變化可以很極端,且沒無法預料,可能會突然非常焦慮或生氣,孩子能做的就只是配合她,給予適當的回應。此外,她還會胡思亂想,將不切實際的負面想法混入現實生活中,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是5種媽媽類型中最難應對的。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情緒穩定的成長環境,若生活不穩、情緒暴躁,恐怕只會讓小孩蒙上童年陰影和創傷,這樣的媽媽身邊的孩子,久而久之會變得焦慮、易怒或憂鬱。但是,從這樣的家庭背景長大的孩子,卻很擅長同理他人,因為從小觀察母親多變的情緒,可能會讓他們更知道如何用健康的情緒去支持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母親皆偉大!5種不同媽媽類型

4. 像是朋友的媽媽

與孩子相處如和朋友相處一樣,沒有權威或地位的差別,也因為就像朋友,媽媽甚至也會在情感上依賴孩子,這多半常見於西方社會的家庭文化。雖然看似美好,但這樣的孩子卻較少體驗母愛的呵護,甚至有人開玩笑稱這類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像這樣與媽媽像是朋友的關係的孩子,可能會衍生情感空虛、害怕被拒絕感及不被珍惜的感覺,但也同時也較能培養出獨立的特質、學習承擔責任,且更懂得拿捏人際關係中的界線。

5. 生活平衡的媽媽

這類型的媽媽,能做到個人生活和人際相處的平衡,既懂得肯定和接受自己的情緒,也能正確地表達想法給身邊的人。換句話說,她能將其他4種媽媽類型做平衡,不但能尊重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能自在地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現代很多母親都不是全職家庭主婦,早上是上班族,晚上回到家要照顧小孩,而所謂生活平衡的媽媽,就是能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不追求完美,即是能在2者之間練習取得平衡,而且不斷進步。

對孩子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家庭氛圍,媽媽的性格可以很直率,但情緒穩定,所以跟她相處不會有壓力或被拒絕感,因為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而這樣的關係是健康且有安全感的。當您體驗過親密關係的美好,就會更願意為別人付出,在情感上能當位獨立的好男人或好女人了。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酪梨是很適合給寶寶吃的一種食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酪梨到底能給寶寶帶來哪些益處。如果還沒有給您的寶寶吃過酪梨,或許看完文章後,您也可以試試看。

促進腦部發育和心臟健康

每100公克的酪梨都有160大卡,是熱量很高的食物,而其中75~80%的卡路里,都是來自酪梨所含的脂肪,可見酪梨是一種脂肪含量很高的食物。

而酪梨脂肪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油酸,一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是腦部功能及視覺系統發育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還能提升心臟健康,並促進其他脂溶性維生素(A、E、D、K)的吸收。建議在2歲前,寶寶智力發展最關鍵的階段,把酪梨加入寶寶每日的飲食中。

礦物質豐富能提升免疫力

酪梨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是提升人體免疫力的重要食物來源,只要吃1顆酪梨,就能攝取將近一半每人1天所需的所有營養素。以下是1顆酪梨所包含的營養: 60毫克的葉酸(佔每日建議攝取量15%):葉酸是維持細胞功能及組織生長的必需營養素。 14毫克的維生素K(佔每日建議攝取量19%):維生素K與凝血功能、肝臟內蛋白質組成及骨骼發育習習相關,寶寶如果缺乏維生素K,則可能會有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的問題,使傷口會無法癒合和停止出血。 6毫克的維生素C(佔每日建議攝取量12%):維生素C可幫助強化牙齦、骨骼及血管,也有助於紅血球細胞生成及鐵的吸收。 343毫克的鉀(佔每日建議攝取量10%):鉀控制著身體內部的水分平衡,維持身體正常血壓,並降低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及腎結石的發生率。而酪梨的鉀含量,其實比香蕉還高喔。 其他:酪梨還含維生素B及泛酸(Pantothenic acid,也稱作維生素B5)。

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毒

酪梨因為比其他食材富含更多水溶性纖維及抗氧化素,所以有助於身體排毒。大量的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排出宿便,抗氧化物及抗菌活性成分,則皆已被證實能中和並排出體內的自由基及毒物。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孩子從出生,一直到入學後,皆需接種各類兒童疫苗,以增強疾病抵抗力,且疫苗不僅分成公費與自費,甚至連施打的劑數也不盡相同,讓不少爸媽感到相當頭痛,深怕孩子漏打了哪一支疫苗,就會造成保護效果失靈。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地區進行的一項疫苗問券調查顯示,有高達88%的受訪民眾認為,多數必要施打的疫苗應由政府提供公費接種,全面提升國民對健康的保護力。

其實現行的必要施打疫苗項目中,已有近8成由政府提供公費補助;但究竟爸媽該如何協助孩子選擇正確的兒童疫苗?又有哪些施打項目?《Hello健康》將台灣1歲以上兒童疫苗以公費及自費劃分,讓地方爸媽們一次看懂超安心! 7大你不可不知的公費兒童疫苗

兒童出生滿1歲後應施打以下7種公費疫苗,才可及早預防兒童感染與重症風險: 1. 流感疫苗

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是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嚴重可能會引發肺炎、心肌炎或腦炎等併發症,倘若同時感染傳播力極強的新冠病毒,則重症與死亡風險皆會上升。

為了有效預防流感,6個月~8歲孩童應接種2劑流感疫苗,第二劑需間隔至少4週;9歲以上兒童則僅需接種1劑。通常政府會於每年10月開放接種,且國小及國中也有校園施打活動,父母可多加留意。(推薦閱讀: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破解流感疫苗5大迷思)

目前國內供應的公費流感疫苗可分成下列3種: 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賽諾菲藥廠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出生滿6個月以上幼兒施打。 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廠製造/細胞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欲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的3歲以上兒童。 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國光生物科技公司製造/雞蛋培養疫苗。主要提供給3歲以上幼兒施打。

雞蛋培養VS細胞培養

傳統的流感疫苗是由將病毒注射進雞蛋,讓病毒繁殖後再取出處理並純化而製成;細胞培養技術則是利用犬類腎臟上皮細胞(MDCK)來繁殖病毒,再製成疫苗。

雖然2者皆為不活化疫苗,但細胞培養疫苗有以下2項優勢:

免除雞蛋過敏的問題(但以目前技術製成之雞蛋培養疫苗,其致敏因子含量已降到極低,幾乎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降低流感病毒突變風險:由於雞非哺乳類動物,流感病毒可能為適應雞胚胎環境而發生小突變(不影響疫苗安全性),導致以雞蛋培養製成的流感疫苗,其有效保護力可能不如細胞培養疫苗。

2.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差在哪?麻疹傳染性強,出現9症狀愛注意、接種疫苗可預防

孩子出生滿12個月應先施打第1劑公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於出生滿5歲至上小學前施打第2劑。下列為目前國內可供民眾施打的2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及其廠牌: M-M-RII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PRIORIX派立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3.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肺炎鏈球菌屬於一種革蘭氏陽性鏈球菌,容易潛伏於鼻腔內部,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就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爸媽應於孩子出生滿2個月及4個月時,前往醫療院所施打第1、2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外,並於年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3劑疫苗,才可建立完整保護,免於肺炎鏈球菌侵擾。另外,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則建議,孩子滿6個月大時可選擇性自費加補一劑,增強保護力。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為惠式沛兒肺炎鏈球菌13價結合性疫苗。 4. 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不良地區,主要會由糞口傳染,或因食用遭A型肝炎病毒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為2~6星期,而一旦遭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能會出現疲倦、厭食、發燒、黃疸、尿液顏色變濃等症狀,少數人則會發生猛爆性肝炎,嚴重可能致死。

接種公費A型肝炎疫苗,可說是預防A型肝炎最佳的方法之一,父母應讓家中的孩童於出生滿12~15個月時接種第1劑,並至少間隔6個月再施打第2劑。而目前政府僅供賽諾菲藥廠所製造的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給幼童進行預防性施打。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5. 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是由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感染後多無明顯症狀,但嚴重者則可能會出現頭痛、高燒,甚至導致神經、精神性後遺症或死亡,所幸及早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目前我國皆使用賽諾菲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作為公費疫苗提供民眾施打,而幼童應於出生滿15個月施打第1劑,並於出生滿2歲3個月接種第2劑,2劑須間隔至少12個月才能施打。 6.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台灣於106年10月後開始使用含全量百日咳成分之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以增加幼童對於百日咳的免疫力。

目前可供公費接種之疫苗為賽諾菲的Tetraxim巴斯德四合一疫苗(DTaP-IPV),建議孩童於出生滿5歲後至醫院施打。(1歲前幼童應先接種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7.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會經由性接觸傳染,感染通常無明顯症狀,但HPV6與11型會則引發生殖器長出尖銳濕疣(菜花)。HPV第16與18型,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外生殖器癌有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近9成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會於1年內消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若超過1年都沒有消失,即為持續性感染,會提高女性未來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陽性!異常不等於罹癌

為預防上述2種類型的人類乳突病毒入侵體內,引發癌變,目前政府提供國一女生公費施打二價HPV疫苗,而依照疫苗品牌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保蓓二價HPV疫苗: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時,僅需接種2劑,滿15歲後才接種則需接種3劑。 嘉喜九價HPV疫苗:為自費疫苗(雲林縣提供公費施打),且對HPV高致癌型(16、18、31、33、45、52、58)與低致癌型(6、11)病毒株皆有保護力。第1劑接種時年齡在9~14歲者,可接種2劑,滿15歲則需接種3劑。(詳細HPV疫苗接種時程請點此)

爸媽必知!孩子該打哪些疫苗?7種公費、2種自費兒童疫苗一次告訴你 自費兒童疫苗2大種類、價格

下列2種皆為須自費之兒童疫苗,各位爸媽可自行考慮後,決定是否要讓孩子施打疫苗: 1.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5歲以下幼童常因感染輪狀病毒而罹患腸胃炎,引發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嚴重可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胃腸道出血、腸套疊、抽筋、無菌性腦炎、壞死性腸炎等併發症。

因此,若想預防家中寶貝免於輪狀病毒威脅,不妨考慮自費接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1劑約須花費2000~2500元。(台北市、竹北市可補助部分接種費用)

以下列出常見的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主要可分成2劑型與3劑型: Rotarix羅特律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懸液劑:由葛蘭素藥廠製造,共需服用2劑,建議於出生2、4個月服畢2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24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RotaTeq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疫苗:由默沙東藥廠開發上市,共需服用3劑,建議於出生2、4、6個月服畢3劑。(第1劑須於幼兒出生後滿6週才能服用;最後1劑不得晚於出生後32週;每劑須至少間隔4週)

試驗證實,上述2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對於嚴重輪狀病毒感染的預防效力可達9成;而對一般輪狀病毒感染也有6~7成保護力。 2. 水痘疫苗第2劑

水痘患者可能出現紅疹、水泡、發癢、發燒及疲倦等症狀,並可能併發嚴重皮膚感染、疤痕、肺炎、腦炎甚至死亡,亦可能隨年齡增長因病毒再活化而得到帶狀疱疹。

儘管施打1劑水痘疫苗已可有效降低疾病嚴重度,

打2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可達到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只打1劑者降低95%,且打完2劑疫苗產生的保護力至多可維持超過20年。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藍浩尹

父母應於孩子滿12個月大時,前往醫療院所接種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若想進一步提升保護效力,則可於小孩4~6歲時自費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13歲以上若未曾接種水痘疫苗者,則須自費接種2劑,而2劑間隔時間約在4~8週,每劑費用約為1400~2000元。(竹北市民施打可補助1000元)

以下為國內目前可供施打的水痘疫苗及其廠牌: 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由默沙東藥廠製造。 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由葛蘭素藥廠製造。

這7招!與孩子一起對抗消化系統疾病

這7招!與孩子一起對抗消化系統疾病

若您的孩子無法順利攝取健康食物中的養分,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就會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也可能導致父母的心理壓力,因此,該怎麼照顧患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呢?這篇文章將會非常地適合您,下列提供了7點能夠幫助孩子好好吸收營養,並且健康長大的方法。

1. 依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

若您的孩子被診斷出患有消化系統的疾病,那麼醫師診斷後開出的藥物,請務必的請孩子按時服用,該診療的時間也請按時報到。因為只有依照指示接受治療,孩子的情況才會好轉,並願意吃下更多的食物,也才能真正的攝取到食物中的養分。 2. 尋求兒科營養師協助

兒童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因此,您需要替孩子找這一方面專門的營養師協助,若您不對症下藥,那麼不管您花再多錢請來的名醫,都無法精準的幫助您的孩子。 3. 適當給予營養補充品

兒童的消化問題,經常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缺乏特定的營養素,例如:若您的孩子患有慢性腹瀉,應多補充鋅、若疾病導致出血,補充鐵質則會有所幫助。再您找到合適的營養師之後,您應該透過孩子的症狀,來諮詢營養師,並給給予孩子適當的營養補充品。 4. 減少單純熱量的攝取

每個孩子都愛吃洋芋片,但這種單純只有熱量的食物,並不是幫助孩子增重的好方法。孩子們需要的脂肪需要從健康的管道獲得,如酪梨和橄欖油。而碳水化合物、蛋白粉或營養補充品也是不錯的選擇。請諮詢您營養師或醫師,找出最適合孩子的配方。

5. 增加纖維攝取

當您的孩子有消化道的疾病,醫師通常會建議您減少孩子的纖維攝取量,不過一但情況好轉之後,應把纖維再度加入飲食中,避免造成身體營養攝取不均勻。一般來說,孩子需要的纖維量為年齡加5克。不過正確的劑量,請諮詢您的營養師,以便了解最適合孩子的纖維攝取量。 6. 認真遵守吃飯時間

比起一天三餐正常吃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孩子應該施行少量多餐。因此,應該讓全家人盡量陪孩子吃飯,如此一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誘因及動力好好吃飯。

7. 放輕鬆不要給過多壓力

不要將孩子與他人比較,也不要給他們壓力,因為責怪孩子罹患消化系統疾病是沒有幫助的,只要他們能夠持續長大,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壓力也是成為消化系統不適的原因之一。

善用卡通教小孩~正面影響力父母必知

善用卡通教小孩~正面影響力父母必知

親愛的父母,您家中小孩沉迷看卡通嗎?這也許並不是件壞事,只要爸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卡通節目也可以是塑造孩子價值觀的好方法。隨著時代進步,從黑白電視到網際網路,卡通也在不斷進化,它不只是逗我們大笑的虛擬角色而已,還能成為陪伴小孩成長的好夥伴。以下列舉卡通帶給小孩的4個正面影響力,供父母參考跟進!

1. 卡通角色豎立好榜樣

隨著卡通節目的多元化,衍生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和特質,在相較單純的卡通世界中,好人是勇敢善良的寫照,壞人則是心存詭詐且多作惡。從這些角色中,小孩可以學習好的品格,避免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陪伴是關鍵,透過指導他們分辨正確與錯誤,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通常卡通有孩子喜歡和討厭的角色,父母可以趁此機會,教育他們角色中值得效法的榜樣,並嘗試去理解他們心理上的感受,情緒管理從小就開始教,孩子的成長經驗會更不一樣。 2. 卡通教導做朋友要真誠

其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就是卡通教導小孩建立真誠的朋友關係,好比說,佩佩豬(Peppa Pig)和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就是最好的教育題材,他們教導小朋友要接受別人的不同,並誠實地對待他人,用最大的善意跟對方做朋友。

另外,卡通之所以比學校課本更有效,是因為它運用了動畫的呈現方式,且融合了生活的常識和知識,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快樂的,比起讀一字一句的文字,卡通動畫絕對更吸引小朋友。

3. 卡通培養創意與想像力

由於卡通是虛構的故事,可以間接培養小孩的創意和想像力,像是會說話的動物和火車,這種跳脫現實生活的規則,正是啟發人創新的核心能力,同時也是大部分成人欠缺的思考模式。所以,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看卡通,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新事物,還能找回父母年輕時的瘋狂和熱情,一舉兩得!

對小孩來說,放學回到家,看看卡通或許是很好的紓壓管道,父母若擔心孩子看太久,可以限制時間,並陪孩子一起看,挑選有教育性質的節目,結束後還能一起分享和討論觀後感。

4. 卡通有生命教育的作用

只要挑選適合的卡通節目,都能達到生命教育的作用,教導孩子親情、犧牲、勇敢、誠實、忠心等正確的價值觀。有時候,比起父母和老師的說教,這些卡通人物流露出的真性情,更能吸引小孩,也更容易烙印在腦海裡,成為他們一生的典範。

此外,卡通能跨越地理和時空的限制,將不同的人放在一起,並且帶領觀眾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開啟孩子的新視野,可能也不知不覺栽下一顆環遊世界的夢想種子呢!

嬰兒第9週:寶寶開始辨別聲音、接種疫苗要注意

嬰兒第9週:寶寶開始辨別聲音、接種疫苗要注意

許多爸媽都會好奇寶寶出生後每個階段,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當嬰兒從出生後已達9週時,可能會開始區分聲音的差異,且聆聽技巧也愈來愈好,能更容易適應整體環境,而各位爸媽於這個階段也應特別注意寶寶的身體健康,並於指定時間帶家中的寶貝至醫療院所,進行基本檢查及施打新生兒疫苗,才能好好掌握孩子的健康發展。

就讓《Hello健康》為各位新手爸媽介紹寶寶於9週後會出現的常見行為,以及照顧寶寶的方法吧! 寶寶9週後開始會微笑、區分聲音!5大常見行為一次看

寶寶已經9週大時,不僅能夠分辨出熟悉的聲音與其它聲音的差異,聆聽技巧也愈來愈好,你可以仔細觀察寶寶對特定聲音的反應,看看寶寶如何分辨聲音來源。

另外,持續的對話則能幫助寶寶培養地方感,寶寶可能會在你說話時,不斷看著你的嘴巴,並對此著迷不已。你可能會對寶寶發出的聲音愈來愈多元(像音樂或呼嚕聲)感到訝異,且寶寶也會開始用獨特的笑聲與哭聲,來表達不同的需求。

以下為9週大的寶寶可能會出現的5種行為: 對寶寶微笑時,他們會報以一個燦爛的笑容。(寶寶的微笑帶有哪些含意?請看: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區分熟悉的聲音與其它聲音。 尋找聲音的來源。 更能適應環境。 聽到鈴聲時有不同的反應,如盯著看、哭或不作聲。

如何照顧寶寶?

你可以透過持續與寶寶對話,來幫助寶寶,雖然感覺像是在跟自己說話,但是這樣有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他們會從你嘴巴的動作、表情及情緒中學習。你可能會感到訝異,寶寶的溝通能力日漸進步,能夠過咕嚕聲、大笑或哭泣,來表達不同的需求。(該怎麼樣鼓勵寶寶學說話呢?請看: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寶寶的健康須知

根據寶寶不同的狀況,醫師使用的評估方式也會不一樣。你可能對寶寶的生長有些預期或疑惑,可向醫師諮詢下列狀況: 基本測量:醫師會檢查寶寶的體重、身高及頭圍,確保寶寶有健康成長。 理學檢查:進行從頭到腳、胸到背的全身檢查,包括視力、聽力、心臟及肺部功能等,以確保寶寶健康並處於正常發育狀態。(進一步了解檢查項目: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讓寶寶接種疫苗:B型肝炎(Hepatitis B)、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簡稱 Polio)、白喉(Diphtheria)、破傷風(Tetanus)、百日咳(Pertussis)、肝炎( Hepatitis)、肺炎鏈球菌(Pneumococcal),避免耳部感染引起腦膜炎(Meningitis),以及輪狀病毒(Rotavirus)引發嚴重腹瀉。(疫苗一籮筐記不住?寶寶該打的疫苗都幫你整理好,並按時提醒您:疫苗接種小幫手:紀錄嬰幼兒及兒童疫苗接種時間)

嬰兒第9週:寶寶開始辨別聲音、接種疫苗要注意 為何寶寶一定要接種疫苗?

許多家長可能聽說過有關疫苗的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其實對大多數嬰兒是有必要的,因為它能避免寶寶感染一些容易罹患的疾病。

免疫活動是基於以下的機制:當我們接觸到弱化或死亡的致病微生物,或是曝露在因受熱或化學處理而變得無害的危險物質後,身體會自然而然產生抗體,保存在免疫系統裡。若寶寶受到這些病毒感染,抗體就會起作用,殺死特定的入侵微生物。

即便疫苗每年挽救了數千名兒童的性命,這種預防措施仍不是完美的。大多數兒童對疫苗只有些微的反應,不過有些兒童會因此生病,甚至非常嚴重。在極少數狀況下,疫苗會造成新生兒永久性傷害,或是死亡。

寶寶接種疫苗的6大注意事項

為了降低風險,你可以參考下列預防措施,確保寶寶在安全的情況下,接種疫苗:

確保醫師在接種前,徹底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確認寶寶沒有罹患任何嚴重的疾病。如果寶寶生病了,就得延遲接種的時間,若只是感冒等輕微症狀,那麼就不需要延後。 請在接種前,詳細閱讀或聽取醫師提供的相關資訊。 接種72小時內(特別是前48小時),觀察寶寶有沒有任何嚴重反應,或異常舉動,若有請立即通知醫師。此外,下次看診時,請記得跟醫師說明寶寶的嚴重疫苗反應。 詢問醫師疫苗廠商、批號等資訊,並將上述資訊留存。若寶寶有嚴重的反應,醫師會向上級回報,並讓寶寶得到及時的照顧與治療。 下次接種前,必須提醒醫師寶寶上一次接種完的狀況。 如果對疫苗的安全性有任何疑慮,請直接與醫師討論。

雖然施打疫苗後,出現嚴重反應的案例非常少見,不過,若寶寶在接種疫苗2天內,出現下列任一症狀,請立即聯繫醫師: 超過40度高燒。(進一步了解孩子發燒該怎麼辦,請看: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連續哭超過3小時。 癲癇(Epilepsy):這個症狀是正常的,但不會造成嚴重發燒。 7天內癲癇或行為異常。 過敏,例如口腔、臉部或喉嚨腫脹、呼吸困難、蕁麻疹(Hives)。 無精打采、反應遲鈍及嚴重嗜睡。

若嬰兒接種疫苗後,有上述任一症狀,請盡快帶寶寶就醫,並將這些情形記錄下來,以便降低之後接種的風險。

嬰兒第9週:寶寶開始辨別聲音、接種疫苗要注意 瓶餵還是親餵?給新手爸媽2個小提醒

1. 瓶餵

有些媽媽會選擇瓶餵,這樣下午或晚上,才能忙裡偷閒。有些人則是因為要回到職場,或是奶水不足,使孩子體重增加太慢。(職業婦女哺乳別擔心:產後回職場…掌握7點照樣餵母乳)

如果計畫定時瓶餵,可以1次擠6瓶母奶冰在冰箱,以防緊急狀況,如媽媽生病必須服藥或是需要臨時出差幾天,寶寶仍然有足夠的奶喝。若你不曾以奶瓶餵寶寶母奶,也不要太擔心,相似的味道,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餵食。

有些寶寶從親餵換成瓶餵之間完全沒有過渡期,有些則讓媽媽傷透腦筋。事實上,過早瓶餵可能會妨礙到親餵,因為寶寶可能因此將乳房與乳頭混淆,而且親餵與瓶餵需要的技巧不一樣。如果寶寶超過時間還沒嘗試瓶餵,可能會因為過於熟悉媽媽的乳頭,而拒絕奶瓶。

親餵是非常舒服的,因為你不需要擔心寶寶需要喝多少奶,而一開始轉換成瓶餵時,你可能就會不太清楚需要裝入多少奶量。建議媽媽們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寶寶,需要的營養不一樣。

若你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會錯過至少2餐親餵的時間,請改成瓶餵,而且請在回到工作崗位的2週前,開始瓶餵。給寶寶至少1週的時間適應瓶餵,在每天餵2瓶之前,先從1瓶開始。若你打算讓寶寶喝配方奶,上述方法不只能幫助寶寶,也能讓你的身體逐漸適應,減少奶量,重返工作崗位時更輕鬆。(同場加映: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若你只打算偶爾給寶寶瓶餵,出門前將乳房中的奶汁擠乾淨,會減少脹奶與漏奶的問題。確保餵寶寶的時間,沒有離你回家的時間太近,這樣回家時才有滿滿的奶水親餵寶寶。 2. 寶寶第一次微笑

若寶寶都沒對你微笑,不需要太擔心,就算是最幸福的孩子,沒到第6或7週前,可能也不會笑。寶寶開始有微笑的動作時,只是隨機的表情,之後你便能透過觀察,了解寶寶是整張臉在笑,還是只有用到嘴巴的肌肉,以分辨出寶寶什麼時候是真笑,什麼時候只是隨機地微笑。

雖然在寶寶身體準備好之前,還沒辦法開懷大笑,但只要多跟寶寶交談、玩耍、擁抱,很快就能看到寶寶大笑了。

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完善的飲食、良好的消化,對嬰兒成長與發育而言,是兩項關鍵且重要的因素。大部分的嬰兒在父母親哺餵後,經由腸道正常且健康的蠕動,大多能將食物的養分吸收。不過,嬰兒腸道蠕動有時候並不是都那麼順暢,雖然有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卻也可能是較嚴重問題的徵兆。寶寶可能發生的消化問題多為嘔吐、胃食道逆流、拉肚子、便祕或脹氣,本文將為各位父母說明這些消化問題的症狀,讓爸媽可以充分掌握寶寶消化系統問題的輕重程度,也提供三個緩解寶寶不適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嬰兒嘔吐:

嬰兒嘔吐(Vomit)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受到腸道裡的細菌感染造成。剛開始發病時通常只是嘔吐發作,但隨之而來有可能伴隨著發燒或腹瀉(Diarrhea)的症狀。大多數嬰兒的腸道感染只會持續二到三天,但再經過幾天之後就會慢慢痊癒。若注意到嬰兒的尿布尿量不像平常一樣多,或是唾液量很少,那可能是嬰兒有脫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請用母乳餵哺嬰兒,但如果寶寶拒絕喝母乳,你可以每 15 分鐘讓他喝一大湯匙的電解質口服液替代。

在很罕見的情況下,嬰兒嘔吐有可能是消化道畸形。有些嬰兒的胃出口肌肉有肥厚的情形,造成喝下去的牛奶無法順利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因而引起持續嘔吐,這種情況稱為幽門狹窄(Pyloric stenosis),一般大多發生於三到五個星期大的嬰兒。導致幽門狹窄的原因目前仍然未知,不過,若醫師診斷出你的寶貝患有幽門狹窄,就會要求進行幽門切開手術。(同場加映:小孩嘔吐怎麼辦?視情況喝流質或送醫) 嬰兒胃食道逆流:

當每次要哺餵寶寶,結果他持續嘔吐、噎住,或是嘴巴裡有塞住的現象,這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所造成的結果。一般來說,胃食道逆流會隨著寶寶年齡漸長逐漸消緩,大多發生在 4~12 個月大的寶寶身上,嬰兒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裡的食物回流到食道中,由於回流的食物含有胃酸,因此會使得食道紅腫發炎、刺激疼痛;更嚴重的狀況,會導致胃酸被吸入肺部中,導致更多嚴重的症狀。(推薦閱讀: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嬰兒拉肚子

病毒感染是造成嬰兒腹瀉或拉肚子常見原因之一,一般是輪狀病毒(Rotavirus)造成嬰兒拉肚子。輪狀病毒冬季期間較為活躍,6~24 個月大的嬰兒在這個季節更容易受到這類病毒的侵襲。當病毒開始流行時,請記得讓寶寶保有充分的水分。若醫師需要更明確的診斷,來作為感染原因判斷的依據,醫師會進行糞便檢驗。

如果嬰兒腹瀉的情況持續二到三個星期以上,但是沒有出現感冒或發燒的症狀,那可能是嬰兒對牛奶過敏。嬰兒對牛奶過敏的症狀有:水樣便、腸絞痛、排便時有束縛感、皮膚起疹子。如果寶寶出現對牛奶嚴重過敏的情形,請諮詢小兒科醫師,以接受最適合寶寶的過敏藥物治療。(推薦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嬰兒便祕

嬰兒便祕、大便乾硬都是常見的消化問題之一,特別容易發生在已經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身上,也因此,一歲的寶寶最容易有便祕的問題。許多爸媽會餵寶寶喝牛奶,但喝太多牛奶可能會讓寶寶的便便黏膩。如果爸媽發現寶寶出現便便乾硬,或是排便困難的狀況,可以切一兩塊米精給寶寶吃,但如果是寶寶的便便黏膩,爸媽可以試著減少寶寶的牛奶攝取量。如果情況都沒有改善,請帶寶寶去看醫師。(推薦閱讀: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 5 招改善)

(關於寶寶脹氣該怎麼辦?請閱讀另篇專文:嬰兒脹氣好心疼!7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緩解消化問題的 3 種方法

新生兒因為消化系統還沒發展完全,就容易出現消化問題,雖然有一些小撇步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但如果爸媽有任何疑慮,直接向醫師諮詢才是最妥當的決定。以下也提供三個方法,爸媽不妨試試看,幫忙舒緩寶寶的不舒服症狀。

1. 在幫寶貝穿著尿布時,請不要包得太緊。

2. 請記得在哺餵寶寶時,食物量要少且放慢速度,哺餵的頻率可以多增加幾次。少量的食物有助於消化,並預防食物回流到食道。

3. 此外,在哺餵寶寶時,也請讓他打嗝,幫助排氣,排完後再繼續哺餵。

5招解決!孩子們的怠惰不是天生造成

5招解決!孩子們的怠惰不是天生造成

要讓孩子主動積極,又熱切渴望地努力學習,往往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尤其如果孩子精神上顯得怠惰,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解決「孩子精神上的怠惰」對兒童的學習過程是很重要的。下列是孩子內心怠惰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區別怠惰與壓力

家長必須了解,當孩子面對過多壓力,會導致對事物失去興趣,因此需要了解,什麼時候必需讓您的寶貝放鬆心情。另外,家長也要知道什麼情況要讓孩子更加努力、多嘗試;一般而言,孩子在精神上並不會怠惰,他們大多是因為壓力而感到困擾、痛苦。身體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妥協,讓步,被稱為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受到抑制。

如果問題是來自於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那就應該好好的探尋根源,找出是什麼樣的壓力,並且有效的消除它。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心理學專家,不斷致力於研究各種會對孩童產生影響的壓力。

興趣缺缺導致精神上怠惰

如果孩子從事某項活動一開始時就顯得興趣缺缺,那他們很快就會屈服、放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沒有事先充分準備好,大腦邊緣系統就很容易受到抑制,導致他們不願意積極投入。

很多研究的結果顯示,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孩子輕易的就想要放棄,如:感覺過程,事情整體特徵,認知模式,記憶的深淺程度,大腦處理事情的速度,後續可能的問題等。這些原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孩子決定是否要放棄時,他們都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5招幫助孩子解決認知上的壓力

重新架構孩子的行為:這可以讓您以清楚了解,雖然孩子有能力做到,卻沒有意願,或是因為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導致孩子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確認導致壓力的因素:要找出造成壓力的原因,如:是因為孩子缺乏經驗?或是之前有失敗的經驗,讓他不敢再嘗試? 找出消除壓力的方法:家長要了解壓力造成負面效果後,會帶來的所有可能結果,尤其是認知上的壓力,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些補救計畫,能有效妥善處理認知上的壓力。 隨時要意識到壓力的存在:請多教導孩童、青少年,他們何時會面臨壓力的風險。身為家長,也要有充分的知識、能力,一起協助孩子解決壓力。 辨別極限在哪裡:如果發生大腦邊緣系統受到抑制的情況,孩子通常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因此要讓他們回到最佳狀態前,應該給予充分的休息。儘管可能還沒有完全適應,但充分休息能幫助孩子,即使經歷失敗後,仍然願意再嘗試看看。但一般家長的作法卻常常適得其反,總認為孩子精神上是怠惰的,因而不斷催促孩子,直到他們精疲力盡為止。要注意的是,家長這樣的作法,會對孩子造成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不願意再試著解決問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