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寶寶自身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引起發燒症狀,家長應多加關注寶寶狀況。對於大人來說,發燒有時吃個退燒藥就好了,但嬰兒發燒可就不同了。嬰兒的體力較成人弱,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接觸到外在病菌時就容易引發感冒症狀,而寶寶身體若出現任何一點感冒症狀,後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究竟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小孩發燒的原因為何?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寶寶發燒、感冒?《Hello健康》帶你深入了解,教您如何處理嬰兒發燒、出現哪些症狀應趕快就醫。 幾度算發燒?

一般定義核心體溫≥38度為發燒,不過根據量測工具的不同,定義為發燒的溫度也會有差異,例如肛溫和耳溫比較接近中心體溫,因此以38度作為有無發燒的判斷基準並無問題。但其他部位如口溫會低於肛溫0.5度,腋溫則低0.5~0.85度,因此發燒基準分別為口溫≥37.5度與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判斷基準: 肛溫、耳溫≥38度 口溫≥37.5度 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原因:病毒感染佔8成

嬰兒若自身免疫力不足,容易引起發燒,寶寶發燒大多由感染所引起,其中一些自限性病毒感染的機率又比細菌感染還高。

相關研究指出,2個月~3歲大發燒的小朋友,近8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近6成是腺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玫瑰疹)、腸病毒感染。其他可能感染原因則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而3歲以下發燒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 嬰兒體溫有點高?1~3月大先用肛溫、腋溫測量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什麼時候要幫寶寶退燒?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因為不適而哭鬧或沒有胃口,因此醫生可能會幫孩子開口服退燒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嬰兒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四肢發冷或打冷顫的狀況,家長應幫寶寶蓋上薄毯或其他保暖衣物。如果寶寶因為核心體溫上升而開始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寶寶發燒時,家長第一步應先幫寶寶量體溫。 培養寶寶免疫力,預防寶寶發燒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的頻率,建議家長應從平時多多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日常上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對寶寶而言,「母乳哺餵」會是有效增加寶寶免疫力的方式,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醫生也建議可多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寶寶激活自我免疫力。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益的關鍵成分如HMO、gs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還有IgA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更富含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糖,可提高寶寶體內的免疫球蛋白2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全面調節寶寶體質,讓寶寶不怕髒、大膽玩。

為了讓寶寶不再因為一點感冒症狀就造成嚴重影響,家長應透過日常飲食培養寶寶的免疫力,平常也應時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若發現寶寶發燒了,應採取以下措施替寶寶降溫。 嬰兒發燒要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發燒的降溫方式依其成因而有所不同。若寶寶發燒是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就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是要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嬰兒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至於其他如退燒貼片、冰枕等方式,則較不適合嬰兒使用。

有些長輩會採「酒精擦澡」幫寶寶降溫,然而這個方式可能會導致寶寶血管收縮,反而更難以散熱,而且酒精如果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的危險,建議應避免使用。(推薦閱讀: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嬰兒未滿3個月,發燒請盡速就醫

發燒本身只是疾病的表徵,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愈年幼的寶寶,出現嚴重感染的機率愈高,因此若寶寶年齡小於3個月,發燒時請盡快就診。

另外,有以下症狀的寶寶也建議就醫,讓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處置: 體溫超過40度 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 呼吸困難、皮膚發紫、出現紫斑 嚴重腹痛、拉肚子、嘔吐、大便有血 昏迷、意識不清 全身無力、喪失活動力 哮吼、喘鳴 痙攣

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痛風(Gout),是一種發生於關節的常見關節炎(Arthritis)。雖然痛風對成人而言很普遍,但小孩也一樣會患有此疾。了解痛風的症狀及病因,將有助於幫小孩預防得到這個疾病,並在必要時加以治療。

注意有無以下痛風症狀

如果小孩患有痛風,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腫脹部位的觸感會柔軟、浮腫 小孩可能會發燒或打寒顫 疼痛關節的周圍皮膚可能會變成紅色或紫色 關節部位劇烈疼痛,可能是一處或多處的關節疼痛,如:手腕、腳趾,或踝關節。您的小孩可能會因為疼痛而無法運動,或承受不了體重,導致無法站立。小孩的疼痛可能在白天時會持續不斷,晚上睡覺時,又會因疼痛而醒來。 關節腫脹、發炎,小孩可能會告訴您他的關節有灼熱感。 小孩可能會沒有食慾,不想吃任何東西。

該帶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您認為小孩患有痛風,但是以前沒被診斷出來,或是小孩發燒,那就應該帶他去看醫師。小孩的病情,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才能確診,因為他可能會同時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療。如果小孩確診患有痛風,並在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幾天後情況仍沒改善,就可能需要改服其他藥物。若小孩出現異常症狀,請告知醫師。 小孩患痛風的原因與風險因素

尿酸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或體內細胞的物質,當小孩血液裡的尿酸過高,腎臟無法正常將它排出體外時,就會導致尿酸聚集在關節,形成結晶,進而造成關節腫脹,並產生劇烈疼痛。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小孩患有痛風的原因,研究只能推測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更小的時候曾受傷或接受治療 身體缺乏某些酵素 暴露在含鉛的環境 腫瘤、癌症(Cancer) 肥胖或過重 性別,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有痛風。 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疾病,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 服用某些藥物會提高患有痛風的風險,如:利尿劑(Diuretic或Water pills)。

小孩痛風的治療方法

治療小孩的痛風,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並且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為了減緩小孩痛風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此外,將有痛風的關節部位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有助於減緩發炎的情況。為了防止併發症發生,也請鼓勵小孩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並按時服藥,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血液裡的尿酸濃度。而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大人都可以與小孩一起進行。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近年國人的消化系統異常的狀況頻傳,不少醫師因此提倡以益生菌(Probiotics)輔助改善。益生菌好處多多,除了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容易攝取與服用的優點,讓益生菌躍升為身邊常見的保健選擇。不少父母也因此打算為寶寶打好基礎,從小就開始吃益生菌;然而,嬰兒可以吃益生菌嗎?怎麼挑選、是否可以幫助調整嬰兒體質?《Hello健康》就從益生菌的功效、種類與選擇方式,讓爸媽們了解嬰兒吃益生菌的重點,讓寶寶平安成長、頭好壯壯!

益生菌功效 調體質促進消化

益生菌主要透過改變消化道菌叢的生態,促進腸道菌種平衡來調整體質,並維持消化道機能、讓排便順暢。益生菌的好處分成以下3種: 胃腸道改善:益生菌會在腸道生長,這些好菌能有效幫助消化,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排便順暢。 調整過敏體質:益生菌可以加強身體防禦機制,改善身體對於環境的過敏程度。 加強防護力:多攝取好菌可以提升身體防護力,抵抗外在的危險因子。

目前吃益生菌的主要族群分成2大類,第一是腸胃消化不佳的人,例如三餐不正常、便祕者;另一種是防護力不足,體質相對虛弱的如嬰幼童、銀髮族、過敏體質者。(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調整體質嗎?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看成分做選擇。通常益生菌成份會分成以下3種: 益生質(寡糖、膳食纖維):可說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多以膳食纖維、寡糖等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為主,如豆類、糙米。因此除非外出不易準備此類食物而以益生菌取代、幫助排便,否則仍建議應讓寶寶先吃原型食物,補充更多其他所需營養。 消化酵素:顧名思義就是幫助消化使用。雖然消化酵素有助消化,但在嬰兒消化功能仍優於成人的情況下,其實還不需服用消化酵素。 輕瀉成分:有些益生菌含有輕瀉成分,雖屬合法卻不一定健康,若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以及電解質不平衡。

另外,益生菌還可分為雷特氏菌、比菲德式菌、乳酸菌、龍根菌等菌種,這些菌種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然而,選擇以母乳哺育寶寶的爸媽們則相對輕鬆;由於母乳中所含的β型乳糖無法被完全轉換吸收,因此停留於腸道內時,容易在菌酵作用而產生的酸性環境中,繁殖出能有效對抗病菌的乳酸菌,意即母乳就能幫助寶寶打造出健康的腸道環境,因此以母乳哺育的寶寶飲食就不需刻意添加益生菌。(你也想知道: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幾歲可以吃益生菌?

由於並無法令明定幾歲後才能吃益生菌,目前多針對寶寶體質以個別情況判斷。一般來說,剛出生 4 個月的寶寶腸道尚未成熟,但益生菌可視為具腸道消化保養作用的輔助飲食之一,不妨待嬰兒 3~4 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後逐步視情況加入益生菌。

醫師也建議,當寶寶開始接受副食品後,讓寶寶接觸各種食物的作法,可讓原本只喝奶的腸胃菌變得更豐富,而多元菌株也能增加菌種的活性、維持腸道健康,因此從飲食攝取不失為最好的方式。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吃益生菌的時間 睡前空腹起床後最佳

吃益生菌的最佳時間,其實建議應選在睡前或是早上剛起床時,以免剛吃飽就攝取而與腸胃道裡的食物交互作用,反而減少菌種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加上如果夜間、剛起床空腹時服用,益生菌也能較快進入到消化道產生作用。另外,吃益生菌時若與飲品沖泡飲用或加水時,也需注意溫度不可超過 40 度,否則在過度高溫的情況下,益生菌的活性容易降低而死亡。(推薦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4大重點 怎麼挑選益生菌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彭德蘭建議,益生菌的挑選有以下4大基準可作為選購的參考: 營養標示:每種益生菌皆應於標示上註明所含乳酸桿狀菌及雙叉乳桿菌的菌種及含量。根據規定,每一克優酪乳培養菌需含有 一億以上的 CFU。一般優酪乳 150~200 克,約含 100 至 2000 億 CFU; 一般補充品(錠劑包裝,每顆含 2000-7000 萬 CFU。 活菌才具生理作用:活菌才能在腸道繁殖,達到促進消化作用,因此須注意在有效食用期限內,且勿放置常溫過久才食用。 經常選擇不同品牌的優酪乳或乳製品,以獲得不同菌種屬的益生菌。 常透過優酪乳補充益生菌者,應選擇乳量高、糖分少的品牌,以免攝取過多額外糖分。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唐怡伶並補充說明:「優酪乳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所謂的醣類,是判斷含糖量的根據之一,碳水化合物的數字愈高者,表示含糖量愈高。」

衛福部也提醒,因優酪乳是牛乳或羊乳中加入乳酸菌經發酵製成,因所產生的自然酸味不見得被大眾所接受,因此一般市售優酪乳製作常加入較多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體重上升,若想藉由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則建議每日應攝取1.5至2杯(360ml~480ml)原味優酪乳品,以免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若是因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尚在發育階段的寶寶,由於還無法吞嚥膠囊或是錠劑,因此建議應選擇粉狀益生菌讓寶寶食用,並鎖定成分單純的產品為主。在吃益生菌保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寶寶的基礎營養,像是親餵母乳或低過敏性奶粉,以及多帶小孩曬太陽,補充維他命 D,建立完整的免疫系統就能健康長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嬰兒哭不停?哭到聲嘶力竭?教你判斷哭鬧原因、這6方法安撫入睡

許多家裡有新生兒的父母,常因寶寶哭不停而傷腦筋,有時即使換了尿布或餵奶後,寶寶仍舊哭個不停;其實嬰兒會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介紹該如何判斷寶寶的需求及如何哄睡寶寶或讓他們安靜下來。

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還不會說話,經常藉由哭來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藉此表達需求;其中,寶寶常見的哭鬧原因包括想睡、尿布已濕或有大便、餓了、太冷或太熱、被噪音刺激、肚子痛、腸絞痛、胃食道逆流(GERD)或其他疾病等,有時則只是想要被人抱而哭;另外,當陌生人接觸時,寶寶可能也會因不安或恐懼而哭,通常寶寶到了第7週左右,會哭得最頻繁,接著便漸漸減少。 如何判斷寶寶的哭聲?

若寶寶在換尿布、餵奶或換環境後仍哭不停,可多注意是否生病了;若寶寶的哭聲聽起來感覺很痛苦,且暫停1~2分鐘後又開始哭,就可能是有腹痛;寶寶若每週哭鬧超過3天,每次長達3小時,就很有可能是腸絞痛,一些專家指出,這可能和胃食道逆流或食物過敏有關。

安撫和幫助寶寶入睡6大方法 若是在哺乳期,哭鬧時不妨讓寶寶吸吮母親的乳頭或奶嘴。 餵奶時可播放柔和的白噪音或音樂,以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稍微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拿小毛毯給他們摸。 可抱著寶寶走動,輕微小幅度地搖擺或跳舞,並跟他們說話或唱歌。 把寶寶放在嬰兒車裡,推出去散步或開車出去,有很多寶寶都喜歡睡在車裡。 穩定且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背部,或輕輕地按摩他們的皮膚。

寶寶哭不停,免疫力恐是關鍵!母乳成分營養素最重要

當寶寶免疫力不足時,容易因細菌與病毒感染而感到不舒服,因此會持續哭鬧,可透過餵食母乳,提供寶寶最豐富的母乳營養素,有助提升寶寶的免疫力。母乳中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因子,可以為寶寶強化自我免疫力。 成分1. 母乳益菌: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形成保護膜

健康的腸道菌叢有助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正是建立新生兒腸道菌叢的重要環節,母乳成分中天然健康的菌種包含乳酸菌(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及腸球菌(Enterococci)等,其中羅伊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防止病毒和細菌攻擊益生菌,並分泌殺菌物質,主動消滅病菌,改善寶寶因腸絞痛而夜哭的問題。 成分2.母乳寡醣 HMO:驅離病菌,提升免疫力

母乳寡醣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有助嬰兒腸道的好菌生長,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提升免疫力;此外,母乳寡醣的結構如同誘餌一般,可困住病菌,防止細菌黏附在上皮組織,降低感染率。

成分3.母乳蛋白:為寶寶建立免疫力

母乳中的蛋白質包含兩種成分:乳清蛋白(Whey)、酪蛋白(Caesin),乳清蛋白可調節身體免疫狀況,母乳蛋白中乳清蛋白比例較牛奶多,在母乳中乳清蛋白、酪蛋白的比例為 6:4,而牛奶比例則是2:8,因此母乳蛋白的組成可以創造較好的腸道環境,讓好菌形成厚實的防護膜,可提供寶寶更多的保護力。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哭鬧的頻率,建議家長可從平時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若因為醫療或其他原因無法完全哺餵母乳,仍可挑選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選擇同時擁有母乳益菌、母乳寡醣 HMO及母乳蛋白等三大關鍵成分,以滿足寶寶全面性的營養需求,同時又可強化免疫力,把握3歲前兒童免疫力養成的關鍵期。 寶寶仍哭不停請就醫 切勿情緒失控

在嘗試許多方法後,仍無法安撫寶寶時,雖然會感覺沮喪,但千萬別衝動地搖晃寶寶,因為寶寶可能會因此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寶寶的頭部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劇烈晃動,有些家長會因情緒管理不當,衝動做出晃動或撞擊等行為,造成寶寶頭部血管破裂,導致寶寶有嬰兒搖晃症候群,包括腦損傷、智力發展不足、癲癇(Epilepsy)、失明或死亡等。(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若寶寶一直哭不停或哭聲異常時,請尋求專業醫師或醫療人員協助,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而造成永久的遺憾。

小孩嘔吐怎麼辦?視情況喝流質或送醫

小孩嘔吐怎麼辦?視情況喝流質或送醫

小朋友有時會出現噁心及嘔吐的症狀,不過通常十分輕微,不需要特別在意。不管如何,身為父母,您應該持續注意小朋友的症狀,避免情況變糟。

脫水的跡象

比起成人,兒童無法承受長期脫水。脫水的跡象包括疲累、煩躁不安、哭泣時淚水少、皮膚溫度低、眼窩凹陷、排尿少及顏色深,為了避免孩子脫水,請鼓勵孩子多喝水,即便孩子嘔吐,仍然能從喝進去的水中獲得水分。若白開水沒用,可以讓孩子攝取運動飲料,或口服電解質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ORS)。嘔吐後,請先從少量的液體開始喝,若身體能承受,再慢慢增加攝取量,也請確認孩子是否定期排尿。

提供流質食物

若孩子已經好幾個小時都不再嘔吐,這時,您可以給孩子除了水以外的流質食物。請提供清澈的流質食物,例如透明的肉湯或果汁,這兩種食物都既營養又容易消化,要避免讓孩子吃固體食物,因為這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藥物

大多數的兒童嘔吐病例不需要治療,只需要耐心等待,症狀自然會消失。不需要給孩子服用非處方的止吐藥,因為那些藥物不適用於病毒引起的嘔吐,而兒童嘔吐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亂用藥的弊大於利,因此,除非有醫師指示,否則千萬不要自行給孩子吃止吐藥,嘔吐時最重要的是,水分的控管。 什麼時候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孩子出現下列的症狀,請聯繫醫師: 嚴重嘔吐 無法喝水 脫水 昏昏欲睡 吐出綠色液體或血液 持續嘔吐超過一天 嚴重腹痛 坐立不安或反應遲鈍

若孩子的嘔吐還伴隨著頭痛、脖子僵硬以及疹子,請立即叫救護車送醫治療。孩子嘔吐時,最好時時注意他的情況,若您感覺孩子的情況不對勁,請相信您的直覺,立即帶孩子就診。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不明原因鬧肚子,仍然能照常吃和玩,那就不必過度擔心,只要讓孩子多補充水分即可,若孩子吐到虛弱無力,就要尋求醫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青春期情緒失控?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10大孩子不聽話處理方法

青春期情緒失控?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10大孩子不聽話處理方法

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青春期的教育是一個艱難的時期,自從孩子自從進入青少年期後,彼此關係更疏遠了,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好,變得不太願意主動分享近況,而父母若開始窮追猛打,反而會容易引起孩子不悅,造成更嚴重的隔閡。這種現象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都是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偏偏青少年時期,正屬個體成長與社會化最重要的階段,所以父母們不妨善用以下溝通方式,來關心家中孩子,並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1. 尊重與傾聽青春期孩子

孩子想表達想法時,請練習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他機會說出心理的想法,表現出真心想傾聽孩子的態度,可讓孩子較願意與您交談,也較容易說出心聲。這個觀念在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和相處時尤其重要,因為孩子開始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先能夠尊重和傾聽孩子,孩子才會同樣地尊重並傾聽你的想法。(推薦閱讀:親子教養好難?秒懂3招成功溝通) 2. 避免只有單方說話,而無溝通

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並非都是單方面在說話,另一方只是聽。請別抱怨孩子不告訴你他們的近況,建議可以檢討自己是否會一味地傳達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意見,最後不自知地抱怨孩子不願意聽話。建議嘗試以交換想法的方式,與孩子進行對話,如此才能有效溝通,並能以身作則成功地教育孩子。 3. 青少年易不耐煩、避免講話落落長

試著回想以前自己青少年時期,是否曾在父母說完話前,就忍不住想逃離現場的經驗,現在的青少年也面臨一樣的情況,也是自己孩子的心情。建議父母開口前先想著小孩不喜歡被嘮叨的心情,並盡量將想說的話,縮短至一半,才能精簡扼要地傳達你的想法,避免說到一半孩子早就沒在聽的狀況,甚至進而導致雙方衝突,父母最好是能在他們表現出反感之前,就先把想說的話說完。 4. 利用場合和掌握機會教育

想要來個完美的機會教育嗎?其實機會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如果先跟小孩預告何時要來場深度談話,其實對孩子與家長雙方,心理壓力都很大,不妨利用平常偶然的場合與時機,例如在車上或深夜時,與子女在餐桌吃宵夜的偶然交談,並給予孩子最真誠的想法與建議。 5. 令人舒適的動作與環境

其實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的方式,有很大的學問,一點小改變,就可以改變和孩子對話時的感受,大多數的青春期孩子(尤其是十幾歲的男孩),比較接受開放性的談話空間,對話時,也請減少直接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若父母們總是直直盯著孩子的眼睛,說著重要訊息,孩子會感受到攻擊性,而產生不安全感,不妨試著在走動時或坐著時,偶爾望向別處進行對話。 6. 先別急著批判

父母要盡量先假設孩子有充分的理由,去做他們所做的事,建議表達出你對他們做出的選擇感到好奇,並尊重他們的想法。若父母消除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不預先判斷是非或對事物貼上標籤,孩子就更有可能談論他們的想法,與分享更多事情。

青春期情緒失控?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10大孩子不聽話處理方法 7. 家長不是青少年、應保持該有的成熟

有些家長可能為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開始揣摩青少年說話的語氣,但別忘了自己已是位成人,應保持成人應有的高度與智慧,成熟地和孩子互動與對話。 8. 展現願意幫助孩子的心意

如果您懷疑孩子有些不良行為(如抽菸、喝酒),或有些需要輔導的偏差行為,請保持溫和的態度,別忘了以上幾點原則,並直接地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協助,你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9. 孩子都在看!家長別忘以身作則

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之一,舉例來說,身為家長如果食言而肥,除了對孩子做了最壞示範,也會讓青春期的孩子對你更反感。若父母親曾表示決定要做某件事,或戒掉某個壞習慣,就請努力實踐目標與承諾,要曉得父母的一舉一動,小孩全都看在眼裡,甚至會學習你的行為。

10. 青春期少年有想法、幫助孩子獨立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並非如兒童般需要父母協助做決定,此時家長應適時放手,並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討論不良行為的潛在影響,以輕鬆的語氣,反問孩子對某事物的想法如何,幫助他們批判性地思考,幫助他們理解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請適時地肯定孩子,使他們對生活和未來,都充滿信心!

牙牙學語分階段!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4特徵

牙牙學語分階段!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4特徵

寶寶語言發展是許多家長十分重視的成長指標。事實上,許多嬰兒在1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地發出「媽媽」或「爸爸」的聲音,而在18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20個詞語了,1~3歲可說是孩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

本文將為你介紹3歲前嬰兒說話的各階段發展指標,並提供您判斷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幫助您在陪伴小孩學說話的路上,更加得心應手。 寶寶語言發展:學說話進程5階段

1歲前:多數9個月大的嬰兒,已會發出「媽媽」等疊字或單字,但還不了解其意。滿1歲前,寶寶們會注意聲音和開始辨認物體的名稱,例如瓶子或球。(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12~18個月:此階段會開始模仿更多種詞語,可說出一或多個字,多為具體物品名稱,他們也開始理解常聽見字詞的涵義,父母也可藉機讓孩子練習說出簡單短句,幫助孩子練習口說技巧。

19~24個月:18個月大至1歲半的幼童能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並牢記許多詞語,到2歲時可將詞與組合成簡單的句子,例如「爸爸吃」等短句。他們可能也會辨認物體,也可聽懂簡單指令。

25~30個月:會說的詞語可能有200個字或更多,且會將詞語組成簡單句子。

31~36個月:孩子滿3歲時,除了開始會辨別物體的顏色與大小之外,也會分辨「你、我」等人稱,以利更清楚且仔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牙牙學語分階段!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4特徵 寶寶語言發展遲緩跡象

每個小孩的語言發展速度都不同,若發展比他人慢,並非絕對有問題,但父母應多觀察孩子對聲音的敏銳度是否有異。若發現小孩有以下徵兆時,最好盡快進一步做專業檢測和諮詢:

12個月前:不太用手勢,如指方向或揮手說再見。

18個月前:較喜歡用手勢而非聲音來溝通,且模仿聲音有困難。

2歲前:很難理解簡單指令,只能模仿一些話和行為,但無法用口頭來清楚表達需求,有時可能反覆發出某些聲音或字詞,甚至會有異常的聲調,如尖銳的聲音或鼻音等。

2歲後:若家長聽不懂2歲小孩一半以上,或3歲小孩逾1/4的說話內容時,應加以留意孩童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一般而言,年滿4歲的幼童所說的內容應該都能被大人理解。(同場加映: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 口腔問題:可能是大腦負責言語的區塊出現問題,使嘴唇、舌頭和下顎的協調困難,或是口腔上顎、舌頭或舌繫帶(Frenulum)等口腔構造的問題。 聽力問題:可能是先天或耳朵感染,使小孩無法順利學習、模仿,和理解言語。但若有口吃問題,先別過度擔心,可能是他們的思考和語言能力,發展得比表達能力更快,他們可能會興奮地想表達,但難以流暢地組織言語表達。

對於學說話階段的小孩,父母應耐心地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話,語氣平穩並盡量不打斷孩子講話,保持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等,都是十分有效溝通訓練方式!

若家長發現孩童符合上述所提之發展遲緩警訊,建議帶孩子赴兒科門診請醫師進行專業評估,以利及早進行治療及改善,降低孩童未來發生學習或溝通障礙的風險。

避免兒童食物中毒!這些症狀盡速就醫

避免兒童食物中毒!這些症狀盡速就醫

在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好奇寶寶可能把手上的任何東西抓了就往嘴裡塞,即使三餐自煮自備,兒童食物中毒還是可能發生。但與其擔心,讓自己先具備食物中毒的相關知識以未雨綢繆,也許更為明智。

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常見的問題,到底食物中毒什麼情況下發生的。

何時可能食物中毒:當食物中的細菌大量繁殖而腐敗變質時,就會引起食物中毒,例如2024年3月爆發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就有2位10歲男童出現噁心、嘔吐與全身無力的中毒症狀。某些狀況下,未煮熟、冷藏或烹製不當的食物也會滋生細菌。 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有哪些: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有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另外,病毒、寄生蟲或有毒物質也可能是導致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也是胃腸炎(Gastroenteritis)的一種。 誰最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包括嬰幼兒和成人。

食物中毒的症狀有哪些

食物中毒的症狀通常都出現在吃下引起某些食物不久後,引發中毒,症狀可能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胃腸脹氣、軟便或腹瀉、頭痛、發燒,患者也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整個症狀緩解需歷經24~48小時。 何時該盡速就醫 當小孩出現神經性症狀,例如麻痹。 發燒超過攝氏38度,高燒吃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已無法控制。 黏液或糞便含血。 小孩腹瀉或嘔吐持續數天。 當小孩出現嚴重腹痛、嘔吐或無法每30分鐘補充1次水分時。 當小孩不願意喝水,出現少尿或極度口渴等脫水症狀時。

就醫時,醫師可能會採集一些糞便來確認中毒的病株,如果是細菌引起,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但大部分因食物引起的症狀並不嚴重,因此醫師也可能不會開抗生素,只會建議讓小孩多休息幾天,您的醫師也可能會開立止吐藥來緩解嘔吐。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吃東西前先洗手 徹底洗淨蔬果 正確烹調煮熟肉類、蛋類,並在下鍋前先確認未腐壞。 正確地加熱食物

預防兒童嘔吐!先了解4個主要發生原因

預防兒童嘔吐!先了解4個主要發生原因

多數情況下,嘔吐並不是很嚴重的狀況,可以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自己痊癒。但是,若是兒童嘔吐,那情況就更複雜了。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嘔吐的現象,請父母親務必了解治療與預防嘔吐的正確方法。

引起嘔吐的4大因素

很多疾病都有嘔吐這個症狀,但最常見的起因如下: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這是一種腹部感染,原因是食用了受到了輪狀病毒(Rotavirus)或細菌感染的食物。腸胃炎伴隨的症狀還包括腹瀉、輕微發燒和食慾不振,感染可能會持續數天到數週不等。 暈車(Travel sickness/ Motion sickness):這個常見症狀可能輕微或者非常嚴重,通常出現於比較少搭車的人身上,因此兒童也比較容易有暈車的現象。會暈車是因為人體的平衡感測系統發現身體一直在移動,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不知道,因此就會讓大腦接受到混亂的訊號。 消化問題:例如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食物過敏或乳糜瀉(Celiac disease/ Gluten intolerance,又稱麥麩不耐症 )都會導致嘔吐。不過,小孩也有可能因為先前吃太飽,而出現嘔吐的現象。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症狀跟腸胃炎很像,但通常比較嚴重。症狀的嚴重度取決於兒童攝取的食物中受多少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感染。

除此之外,兒童嘔吐還包括以下比較不常見的4種原因:

頭部受傷。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 肺部、耳朵、胃和泌尿道感染。 闌尾炎(Appendicitis)。

治療與預防的方法

在兒童嘔吐後,當務之急就是讓兒童補充水分,但只能給他們一點水,不要強迫孩子一次喝太多。最好是使用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天然的止吐療法,例如或蜂蜜茶。請不要讓小孩喝含太多糖的飲料。若是還在喝母奶階段的嬰兒,請縮短哺乳的時間,並增加哺乳的頻率。年紀稍大的孩子,在超過8小時沒有嘔吐後,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但因為腸胃還是容易不適,因此請避免多糖、油膩的食物,並且可以的話,可讓孩子側躺,以防孩子被嘔吐物嗆到、導致嘔吐症狀加劇、恢復更慢。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聽醫師的話】心痛的感覺?5大原因詳解小孩為什麼胸痛

【聽醫師的話】心痛的感覺?5大原因詳解小孩為什麼胸痛

「胸痛」在小兒科病人中並不算少見,不論是幼稚園、國小的孩子,有時就會指著自己胸口說「這邊會痛」,抑或是青少年族群,也常發生「胸口悶悶的」、「心臟的地方會痛」;家長就會直覺反應:「會不會是心臟出了問題!」

在成人族群中,許多嚴重的心血管問題確實很常以「胸痛」的方式表現:像是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嚴重心律不整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反觀小兒科病人,真是心臟血管問題所導致的「胸痛」,相對來說是少見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孩胸痛呢?這胸痛在未來會不會造成後遺症?有辦法治療嗎? 為什麼會胸悶、胸痛呢?

依照人體的結構來說,胸腔中最重要器官就是心臟跟肺臟;心臟負責將血液送到肺部做氣體交換,並將血液送到全身各處,提供其他器官氧氣及養分。因此心臟跟肺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

當然,胸腔中不只有這兩個器官而已;從外到內來說,胸腔最外層是由「皮膚」所包覆;再往內側,則是有許多「肌肉」覆蓋,負責胸腔及

上肢的活動;更往內層,則是有「骨骼」架構出胸廓,保護裡面的器官。

胸腔中的器官與組織,除了剛剛所提到、位於中間偏左側的心臟,以及兩側的肺臟之外,還包含氣管、食道、橫隔膜、主動脈等;只要上述器官出現問題,就可能會以「胸痛」、「胸悶」的方式表現。

除此之外,有些腹部器官的疾病,有時也會以胸痛的方式表現。因此會造成胸痛的問題其實很多種,不全是心臟的問題。 小孩胸痛、胸悶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有很多,但要先跟大家說,絕大部分都不是心臟的問題!

這些感覺胸痛的小孩、青少年,在門診或急診經檢查後,真由心臟問題所造成的胸痛,大約只有2-5%;也就是100個胸痛來就診的孩子中,其中95位以上,其實都不是心臟的問題!

不是心臟問題?那到底是哪些問題呢? 最常見的原因:不明胸痛和肌肉骨骼疼痛

這兩個原因佔了所有孩童胸痛的6到7成;這類問題大多是因為運動痠痛、運動傷害、外傷、肌肉骨骼發炎所引起的。由於這些疾病恢復良好,幾乎不會有後遺症,因此治療上也是採取症狀治療就可以了。

此外,在肌肉、骨骼造成的胸痛中,其中有一個疾病叫做 Precordial catch syndrome,或叫做Texidor Twinge,是一種良性的胸痛,在兒童和青少年間也很常發生;一般表現是會在休息的時候發生突發性的胸痛,持續幾秒到幾分鐘不等,一般3分鐘內會結束;在胸痛發生的期間,做深呼吸也會讓疼痛加劇;此外就沒有其他症狀。這種胸痛原因不明,一般認為是肋間神經受到刺激後引發的胸痛;這類胸痛是良性的,目前認為不會造成生命危險。

第二常見的胸痛原因,是呼吸系統的問題,也就是肺部、氣管、支氣管這些地方出了問題。

其中最常見的疾病就是氣喘發作;氣喘發作時常伴隨胸悶和胸痛,所以如果孩子本身有氣喘的病史,當發生胸痛時,其實是氣喘發作,而不是心臟的問題喔!另外像是肺炎、氣胸這些問題,也常造成孩子有胸痛的狀況產生。 第三常見的原因是腸胃道問題。

家長們可能會想說,腸胃道跟胸痛有關係?怎麼會有關係呢?

胸痛的孩子中,10位中大約有1位其實是因為消化道問題所造成的胸痛。常見像是胃食道逆流、食道炎、胃炎、胃潰瘍等。這些聽起來都是一些大人的疾病,小朋友也會發生嗎?沒錯,這些疾病其實在孩童、青少年也會發生喔!

這些腸胃疾病跟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像是愛吃高油、高熱量食物,愛吃宵夜、愛喝茶、喝咖啡或愛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等,都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發生。所以這類的胸痛,除了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要做修改,才能避免反覆發生。 第四常見的原因是「心理」問題所造成的胸痛

這樣的胸痛在青少年更為常見。像是學校課業壓力、與同儕相處問題、感情問題、心情問題等,這些問題有時會轉化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造成胸痛發生。這樣的問題,還比心臟問題還要常見喔!

最後、也是第五常見的原因才是心臟的問題

心臟問題雖然是很少見造成胸痛的原因,但由於這些心臟問題都有致命的可能性,當然是要非常小心!這類問題可粗分成三類: 結構性心臟病;結構性心臟病是指心臟結構上有問題,除了出生之後就一直存在的「先天性心臟病」,也有像是川崎症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瘤」、或者基因問題所造成的心肌病變。 感染發炎疾病:感染發炎疾病就像是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這些疾病,主要是心臟本身產生了發炎反應,導致收縮力收到影響、或是發生一些心律不整的問題。 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則是代表心臟不正常的跳動,這樣的跳動會導致收縮力變差,進而引發胸痛產生。

好複雜!那小孩胸痛要怎麼辦呀!怎麼知道是不是心臟的原因。

小孩胸痛當然是要去看醫生!

這邊主要告訴大家,胸痛有很多原因,醫師是可以透過「病史詢問」和「生理檢查」,診斷孩子的胸痛是屬於哪一類。以上這麼多胸痛的原因,其實大多可以僅透過問診跟簡單的檢查就診斷,不一定要靠抽血、X光或更進一步檢查。

當然,一些胸痛的狀況,醫生會更加小心。如果孩子有以下狀況,要小心是不是心因性胸痛,需要「儘速」就醫: 運動、出力時發生胸痛 胸痛伴隨心悸、心跳很快 胸痛伴隨昏厥、失去意識 家族中有猝死的病史 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川崎症或是結締組織疾病 胸痛前有發燒、感冒 發生胸痛我要注意什麼事情呢?

胸痛發生的狀況可以讓診斷更加精準,所以如果孩子發生胸痛之時,可以記錄胸痛發作時的狀況,如:

胸痛發作時間持續多久? 多久發生一次? 胸痛位置? 呼吸會不會痛? 發生時在做什麼? 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胸痛不痛?做什麼事情會讓胸痛更痛? 有無其他地方疼痛? 有無心悸、心跳很快、心臟亂跳的感覺

小兒科病人的胸痛,大多不是心臟原因所造成的。至於是哪種原因,需要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才能找出確切病因,加以治療。

※本文為黃斯煒醫師獨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