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讓小孩準時上床睡覺的妙招

父母必知!讓小孩準時上床睡覺的妙招

對年輕爸媽來說,每晚最棘手的任務之一,就是哄小孩睡覺吧!小孩子必須有充足的睡眠,若睡眠不足,他們會很難控制情緒,表現煩躁或對事物沒興趣,難以專注和學習。讓孩子在睡前有規律的活動很重要,如此可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並維持睡眠品質。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最適合孩子的作息並維持下去。以下提供幾個妙招,讓家長們更輕鬆搞定孩子睡好覺。

1. 設定全家的就寢時間

事先與您的另一半討論決定好全家的就寢時間,並且一起執行,讓孩子知道家裡有明確的睡覺和起床時間。即使是週末也有固定的睡眠時間,不能縱容讓孩子太晚睡。如果小孩的年齡​​夠大,可以向孩子解釋晚上的睡覺流程,而對於年幼的孩子,可用圖表來幫助孩子學習新的流程,多示範幾次換衣服、刷牙和寫作業等動作,再讓他們自己做並養成習慣。

2. 設定睡眠時間長度

身為家長最好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時間,如此較容易設定孩子的睡覺和起床時間。不同的年齡和活動量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一般建議學齡前兒童 (3~5歲)為10~13小時(含午睡);學齡兒童(6~12歲)每晚需要9~11小時的睡眠時間。此外,週末和假日雖可以稍多睡一點,但建議不多於1小時。

3. 例行性的睡前活動

晚上做些例行性的靜態活動,例如洗澡或講故事,讓它成為一個準備好要睡覺的訊號,不久後,孩子的生理時鐘就會習慣在固定時間覺得睏了想睡覺。 4. 營造睡眠的環境

研究顯示,來自電子螢幕的光會干擾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會左右睡覺和起床的生理時鐘,當褪黑激素達到最高時會感覺想睡,所以睡前不要讓孩子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等3C產品。此外,降低光源的亮度以保持昏暗,同時也要降低說話音量,這些都有助於避免孩子分泌過多的皮質醇(Cortisol)。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也是另一種影響睡眠的激素,當體內皮質醇多時,身體就無法順利進入睡眠狀態。

5. 保持房間涼爽

培養睡意的環境中,除了光線要昏暗,溫度也很重要。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適合睡眠的體溫,而我們也可調節外在溫度幫助自己更快入眠。記得不要讓孩子穿太厚重的衣物,讓房間保持室溫或稍涼,會更容易有深度睡眠。

6. 提供孩子安全感

有些孩子會因缺乏安全感,不願意睡覺,不妨善用一些物品讓他們更安心,例如有些孩子習慣摸著從小就用的毯子睡覺,或抱著心愛的玩具陪睡,如果孩子怕黑,可以在遠離床的牆腳點個小壁燈,不會影響睡眠且微弱光線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7. 減少對孩子睡眠的關注

避免反覆強調或過度提醒睡覺時間,因為如此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應該將重點放在幫助孩子放鬆身體和靜下心來。 8. 了解孩子是否有睡眠障礙

如果家長們已經盡力嘗試過各種方式,但孩子仍難以入睡或持續做惡夢甚至夜裡驚醒,那麼他們可能有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s),這時請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尋求解決之道。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父母的小幫手!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父母的小幫手!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傳統觀念認為「君子遠庖廚」,身為男生好像就不需要跟鍋碗瓢盆打交道;很明顯這種觀念現在早就落伍了,無論男女,學會自己做飯不僅省錢,又能吃得更加健康,既然如此,為何不在小時候,便趁早進入廚房學習事務呢?本文將為您介紹,讓家中的小寶貝在廚房幫忙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除了保障他們的安全之外,也能讓他們體會到幫助父母的成就感,不僅建立自信心,也避免將來成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媽寶。

小孩下廚的4大好處

雖然您可能會想說,讓小孩子在廚房又不能幫上太多忙,搞不好還會添亂,拖慢做飯的時間;不過您也不必每餐都得跟孩子組隊,選擇在週末才讓小孩參與廚房事務,可以避免平日工作繁忙而拖延到用餐與睡覺時間,隨著小孩逐漸長大,對料理熟練度也提高之後,也可以嘗試增加小孩來廚房的次數。最重要的是,讓小孩踏進廚房幫忙備餐,有以下4種您意想不到的好處:

認識食物與建立自信心:透過自己的小手,一步一步的幫助父母完成料理,其中所獲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在協助料理的過程中,小孩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嗅覺來認識各種食材,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告訴小孩各項食物名與料理知識。曾經,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是很普遍的狀況,然而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許多沒進過廚房參與過料理過程的小孩,可能只認得食物被處理成適合咀嚼的塊狀模樣,透過擔當廚房的小小幫手,除了能與父母的感情加深外,也能與進入口中的食物,建立更深的連結。 建立興趣:此外,讓小孩幫忙廚房事務,是一個培養小孩對烹飪的興趣的絕佳機會,早早學習食物在上桌前需要經過哪些流程,讓他們未來也能及早獨立進行料理的工作,從分擔家務的角度來看,習慣進入廚房幫忙父母的小孩,未來也能幫您省下採買和前置準備的時間。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指出,參與食物準備過程的小孩,會攝取更多的蔬菜和肉類,也就是總體的卡路里攝取增加,對於孩子的發育有正面的影響,也能減少小孩正餐不好好吃,反而愛吃些零食或是垃圾食物來填飽肚子的情況。另外,透過廣泛的認識食物,小孩比較願意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出現挑食的情況較。 練習算數: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根據一餐的份量,來計算需要準備多少單位的食材,小孩藉此學習各種量詞及加減的運算,也能及早接觸到分數的概念。

讓孩子進廚房3原則

不同年紀的小孩,可以掌握的安全觀念、食物知識以及烹飪技術差異很大,以下只列出絕對必須遵守的原則,其餘細節則須視自家寶貝的年齡、習慣與個性再做調整。

別放小孩一個人:除非您的小孩已經足夠熟悉廚房大部分的事務與器具的操作,而且已經步入青少年的階段,否則請勿放小孩一個人在廚房小鬼當家,以免孩子誤觸爐火開關或是不當使用刀具割傷自己。 刀具和開關別碰:不厭其煩的叮嚀小孩,刀子跟各種爐具的開關、旋鈕,只有在您的同意之下才可以碰觸,並且最好將各式刀具集中擺放,盡量保持小孩的「工作臺」上面不要有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方便讓小孩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洗手很重要:告訴小孩洗手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小孩再觸碰生肉之後,再接觸其他食物,以免傳染細菌。

囝仔怎會罵罵號!7種方法度過紫色啼哭期

囝仔怎會罵罵號!7種方法度過紫色啼哭期

寶寶剛出生的幾個月總是爸媽最頭疼的時期,照三餐哭只是基本,尿布濕了哭、想打嗝打不出來哭、想要抱抱也哭,最無奈的便是在半夜哭個不停了,但你知道寶寶哭其實可以哭得隨心所欲,但不見得有原因嗎?以下將介紹新生兒啼哭期(The peroid of PURPLE crying),又稱為紫色啼哭期,讓你更了解寶寶不受控的哭泣行為,以及可以度過啼哭期的方法。

(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紫色啼哭期的6個含意

一般認為嬰兒哭個不停的原因,來自於腸絞痛(Colic),這是一種常發生在寶寶身上的症狀,原因仍不明確。紫色啼哭期則是近來新興的學說,提出嬰兒無來由地不停啼哭,不一定有確切原因可循。以下為紫色啼哭期裡紫色的英文PURPLE,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含意:

1. P:Peak of crying,意思是啼哭高峰期,通常發生在寶寶2個月大時,並於4個月大時逐漸趨緩。

2. U:Unexpected,寶寶何時哭泣是無法預期的,想哭就哭,哭得您措手不及,而且毫無原因。

3. R:Resist soothing,想安撫寶寶可以,但是寶寶不一定願意賞臉停止哭泣,您可能抱著他哄了很久,可是仍然徒勞無功。

4. P:Pain-like face,在被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轟炸的同時,如果你留意寶寶的表情,看起來會是相當痛苦,因疼痛而造成哭泣的樣子。

5. L:Long-lasting,除了哭得隨心所欲外,寶寶還是肺活量達人,隨便一哭就可以長達數小時之久,連續哭個幾天也並不少見。

6. E:Evening,傍晚和晚上是寶寶哭泣的良辰吉時,他們通常會在這些時段哭得特別賣力或特別持久。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7招助父母度過紫色啼哭期

1. 確認寶寶的生理需求:像是尿布濕了、肚子餓、發燒或是需要拍嗝等,避免忽略了寶寶真正需要的幫助。

2. 讓寶寶感受你的溫度:去除你身上的衣物,讓寶寶光著身子依偎在胸口,尿布可以包著沒關係,感受到父母體溫會使寶寶比較有安全感,幫助他減緩哭泣行為。

3. 幫寶寶洗個溫水澡:跟前項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同我們平常洗完熱水澡都有放鬆的感覺,但是寶寶比較脆弱且敏感,溫水會是比較適合幫助寶寶放鬆的選擇。(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4. 讓寶寶有安全感:用毯子或是小被子把寶寶包裹起來,就像在襁褓時一樣,寶寶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比較能收斂嚎啕大哭的行為。

5. 抱寶寶搖到外婆橋:將寶寶抱在懷中,可以試著走動一下,邊走可以邊輕微地搖晃,由於寶寶的腦部還處於軟綿綿的狀態且脖子相當脆弱,請切記避免過大地搖晃,以免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infant syndrome)。

6. 克制自己的情緒:寶寶高頻率且不間斷的哭聲,很容易令人感到煩躁和焦慮,如果覺得已經無法忍受了,你可以先將寶寶放在嬰兒床上,或是跟另一半換手,交換照顧寶寶,暫時離開寶寶一陣子,喘口氣,平復一下心情,以免壓力過大造成對寶寶的不耐煩,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或是加劇寶寶哭泣的狀況。

7. 尋求醫師幫助:如果對寶寶不斷哭泣的行為感到不放心,覺得哭泣的時間太長或是太久,也可以尋求醫師的幫助,診斷寶寶的哭泣是否因為其他原因所造成。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看到家中的寶寶努力邁出第一步時,當爸媽的一定都十分感動吧!寶寶通常在一歲大時,會開始學習走路,到了一歲又二到三個月大時,會更熟練和平穩,但畢竟每個寶寶都不同,開始學習走路的時間也不一樣,因此父母們並不用操之過急。然而,很多人說若小孩比同齡孩子更早學會走路,代表小孩比較聰明,也有很多人擔心太早學走路,會影響小孩腿型,是真有其事嗎?這些疑問以下將替大家一一解答。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同場加映: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學走路通常從幾歲開始?

平均來說,嬰兒約在一歲左右會開始學習走路,有些等不及要開始探索世界的寶寶,可能早在九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了,而有些寶寶則是會到 16 個月才開始學習。因為每個小孩的發展和表現因人而異,若發現家中的小孩,比其他同齡孩子稍晚才開始走路,大人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當寶寶準備好的時候,便自然會開始練習走了。也請各位父母不要在寶寶還沒準備好之前,就拉著寶寶的手讓他們邁開步伐。不過,若寶寶超過 18 個月,卻都還不會走時,可以考慮請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特殊狀況。

提早會走路的寶寶比較聰明?

很多人相信,比別人早學會走路的小孩更聰明,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實。不過根據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研究指出,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和四歲時的認知能力表現有關。例如:9 個月時就學會走路的寶寶,在四歲時接受智力測驗的成績,比 11 個月大時才學會走路的孩子來得更好,但因為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兒童的智力和學會走路的年齡並沒有關係,所以建議參考即可。

另有研究針對 119 位男孩和 103 位女孩,持續追蹤他們出生後的運動和智力表現,結果指出,孩子們在平均 6.5 個月大時第一次學會坐,並在 8.5~20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走路,但這些表現,和他們在 7~18 歲時的智力和運動成績,並沒有相關性。換句話說,無論是較早或較晚才會走路的小孩,在就學之後都一樣有協調能力和智力表現。 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許多嬰兒一歲前,就會牙牙學語,在 18 個月大時,就可說出約 20 個詞語了,但寶寶學說話分階段!爸媽應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寶寶太早學會走路會影響腿型?

可能有些人認為,太早學會走路的寶寶,容易罹患布朗特疾病(Blount’s Disease),即為出現駝背和弓形腿(俗稱 O 型腿)的症狀。但這其實並非絕對的,造成弓形腿的原因有非常多,若發現寶寶開始學走路時,腿型呈現 O 型或並不筆直,也不需過度擔心,因為寶寶在子宮中發育時,受限於小小的空間,所以腿型本來就會彎彎的,到了上小學之前,大部分的孩子的腿型就會自己變直了。(同場加映: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雖然不需急於訓練小孩走路,但多留意寶寶的成長表現是很重要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 的博士阿赫加爾加薩比安(Akhgar Ghassabian)表示,及早發現兒童發育遲緩很重要,趁早治療的話,就能大幅改善兒童的發育結果。

小孩害羞怎克服?出外多練習點餐結帳

小孩害羞怎克服?出外多練習點餐結帳

小孩害羞並不是因為他有問題,因為害羞的小孩反而心思細膩、具同理心,也比較會自己解決事情。很多人認為害羞的小孩討厭社交,不過事實上他們只是不善於社交、害怕給人帶來反感,並需要較久的時間跟大家打成一片。

小孩個性害羞的原因

根據統計,個性害羞的人大約佔了總人口的15~48%,雖然害羞的個性有可能是因為後天因素造成的,但大部分害羞的人都是天生的。如果小孩原本個性外向,卻突然變得很安靜、害羞,那很有可能是因為他經歷了某些事,才導致這樣的個性轉變。因此,相較於天生害羞的小孩,後來才突然變害羞的小孩,可能更需要專業協助。 幫小孩克服害羞的4方法

教他們破冰的技巧:例如:如何跟別人接觸、開啟對話的台詞,或如何判斷可以加入他人對話的時機。 對他們展現同理心:可以把自己以前如何克服害羞的故事說給小孩聽,讓他們知道您能理解他們的處境,並對未來抱有希望。 成為他們心中良好的模範:小孩很愛模仿父母,因此如果您待人友善大方,小孩也會設法模仿您的行為。 幫小孩克服害羞的生活:克服害羞是一件能靠練習,而變得熟能生巧的事。如果您的小孩很害羞,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讓他們練習以下事項:

接電話。 點餐。 結帳。 幫忙打電話給其他家人,或鼓勵他們打給他自己的朋友。 跟服務生要東西,並要說「請」和「謝謝」。

當害羞會造成困擾

除非害羞對小孩的生活造成影響,不然家長是不需要過度擔心。如果小孩因為害羞而產生以下4種問題,請尋求專業協助:

非常討厭上學。 交不到朋友。 很擔心自己的害羞問題。 畏懼參加社交活動,例如生日派對。

父母必修課!學齡前兒童飲食這樣吃

父母必修課!學齡前兒童飲食這樣吃

孩子吃的健康身體當然就能擁有最佳狀態!尤其是學齡前到就讀幼兒園期間,您的孩子應該要盡量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用餐,而且要為學齡前兒童提供一個舒適的用餐環境,並提供他們足夠的營養,以及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各位父母又有哪些細節要注意呢?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爲學齡前兒童準備食物的技巧。

學齡前兒童應該怎麼吃

您的學齡前寶貝應該已經會使用餐具自己吃東西,也能夠嘗試更多種類的食物,因此您應該提供他們更多樣的選擇,例如:新的食材、餐盤上的不同顏色、和不同口味的食物。請各位父母盡可能地提供孩子秀色可餐的食物來吸引您的孩子,尤其要讓孩子吃多樣化的食材,如穀類、蔬菜、水果、牛奶和肉。 學齡前兒童應攝取的食物種類

您的孩子想吃多少就給吃多少食物,只要不要過量都可以接受;若是他們的口味換了,也都屬於正常範圍,畢竟小孩也是人,他們不會喜歡也不需要一直吃同樣的東西。下列將列出幾種食物以及份量,讓您可以在準備餐點上有更多變化,也顧及到營養。

穀類:1天6份

1片麵包 4-6片餅乾 ½ 杯的米、義大利麵或麥片 ½ 個麵包、馬芬或貝果

水果和蔬菜:1天至少5份 ½ 杯已煮熟或切條狀、塊狀的生鮮蔬果 ½~1個的小水果/蔬菜 ½杯果汁

牛奶:1天至少3份 ¾杯的牛奶或優格 21.3克起司

肉:每天2份

1~3 湯匙的瘦肉、雞肉或魚肉 4~5 湯匙的豆類或豌豆 1顆蛋

脂肪:每天3~4份 1茶匙人造奶油、奶油或食用油

但為孩子準備食物時,也請家長特別注意一些容易噎到的食物,如:整顆葡萄、大片肉、雞肉、熱狗、糖果等;和小卻硬的食物,如:堅果、種籽、爆米花、薯片;以及黏稠的食物,如:花生醬、棉花糖。也請父母記得將食物切成小塊,並在孩子進食時留在一旁觀察。若是您的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請留意奶、蛋、花生及其他堅果類、黃豆、麥、魚類或貝殼類等常見引起過敏的食材。 3招避免小孩挑食 一次只試一種新食物:請記得孩子可能要嘗試10次以上才會接受一種新的食物,在吃飯的最一開始、孩子最餓的時候給他試吃新食物,這樣他們可能更容易接受。 準備至少一樣喜歡的食物:如果孩子吃膩某些食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您可以隨時提供其他食物來增加豐富度,但如果您的孩子對某類的食物嚴重挑食超過2週,請諮詢您的醫師。 別強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建議家長能夠提供他們多樣的選擇,這樣他們才有空間發現自己的偏好。

孩子有過重的問題怎麼辦

如果孩子有過重問題,首先需要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孩子過重的原因,此外,請記得在孩子進入身體增長突飛猛進的階段前,他們都會先長胖,以下有幾個避免孩子過重的建議: 3餐和點心定食定量,這樣做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過度飢餓而導致飲食過量。 當孩子滿2歲後,您可以提供低脂食物,如低脂鮮乳、起司和瘦肉。 多運動。 餐點減量。

專家指導~5方法糾正小孩咬人發脾氣

專家指導~5方法糾正小孩咬人發脾氣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處罰孩子、禁足、設立家規等。但您有衡量過這些方法,真的適合孩子嗎?本文將提出5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讓您感到驚喜或驚訝。

1. 應該用「不」這個字嗎?

根據育兒專家及提倡者泰咪古德(Tammy Gold)的說法,在某些情況下:不、不要、不行、不可以,都是不適合對孩子說的,您只能在大事時,使用「不」開頭的字。古德的觀點是,只是單純地使用「不」字,卻不對孩子解釋他被制止的原因,只會造成孩子模仿您,一直重複說同樣的話。他們學會在生活中使用這些字,即使並不完全明白是什麼意思。小孩並不會因為聽到您說「不」,就馬上明白您想傳達的意思,以及您想教他們什麼。

古德建議,在「不」字之後加上一小段話,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話來加以解釋,例如「不要碰刀子,它會割到你」,就算孩子一時不懂,之後也自然就會明白。

2. 以成人的方式和小孩說話

以成人的方式和小孩說話,是教他們使用適當詞彙的好方法。古德認為,只要能激發孩子使用正確的字詞回應,父母說話的方式,以及所說的內容,就不是最主要的考量點。此外,學習選擇合適的成人字詞,可幫助建立孩子的詞彙量,進而促進孩子的大腦發展。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以成人的方式和他們溝通,也可以刺激鼓勵他們早點開始說話。 3. 拿掉尿布讓寶寶學習上廁所

根據許多有經驗的父母做法,他們會在某幾天拿掉孩子的尿布,教他們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這種方法很有效,寶寶會依自然節奏,學習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他們不但會學習控制,也會學習在小便或大便前,和您溝通,讓您知道他們的需求。

第一次可能有些困難,然而,盡早開始永遠是對的,即使寶寶剛出生,也可以開始教導他們,學習控制自己的尿尿和便便,孩子也能早日學會自己上廁所。

4. 糾正寶寶咬人的行為

有些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咬人的行為,有時是因為長牙,但有時卻是在表現他們的憤怒。您應該向孩子解釋,咬人是不對的行為,不能這樣做。或是他們可以咬您拿給他們的玩具,但就是不能咬人。您該告訴他們,咬人會使人受傷。您的目的是,在孩子因長牙不舒服或生氣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並修正他們不對的行為。 5. 正確引導正在發脾氣的孩子

少數的父母會以為,讓孩子了解自己做錯的方式,就是重複孩子的行為給他們看,表現出和孩子一樣的態度,比如,對著生氣的孩子發脾氣。古德認為這並不是好方法,這樣做只會讓寶寶更加困惑,反而會模仿您,一再重複做出您想制止的行為。

如果在公共場合發生這樣的情況,您應該把孩子帶到安靜的角落,冷靜地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將使他們了解到,自己必須學習成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別以為便祕是青少年或成人的專利,寶寶也可能受便祕所苦,也會「大腹便便」,因此本文將帶大家了解寶寶便祕的跡象有哪些,以及可以幫助寶寶排便的方法。

寶寶便祕觀察4跡象

寶寶不像大人可以透過言語,表達自己便祕的情況,只能靠大人細心觀察,來了解他們的腸胃是否出了問題。以下為4個寶寶便祕的跡象:

很久沒排便且表情痛苦:如果寶寶已經有3天以上沒有大便,或者在排便時表情很痛苦,甚至有哭泣的情況,很可能就是有便祕的情形。除了排便頻率外,大便的型態如果呈現乾硬顆粒狀,也是便祕的症狀之一。 便便有血:乾燥缺乏水分的大便,在排便時肌肉需要更用力,才能將大便排出腸道,過程中很容易使肛門產生撕裂傷,導致大便帶血。許多長期患有便祕情形的寶寶,可能還會因傷口反覆結痂與破裂,導致靜脈曲張,並長痔瘡。 肚子脹大:摸摸看寶寶的肚子,如果感覺有鼓脹感,就可能代表有未排出的糞便在裡面堆積。 拒絕進食:寶寶可能因便祕產生的不適及腹脹感,而拒絕進食。

5方法改善寶寶便祕問題

一般來說,還在以母乳為主食的寶寶,出現便祕的情況較少,喝配方奶或是開始食用固體食物的寶寶,比較可能會有便祕的困擾。以下為5種家長可以嘗試,幫助改善寶寶便祕問題的方法:

飲食調整:如果寶寶還在只能喝奶的階段,可以考慮更換配方奶的品牌或配方。如果寶寶已經可以接觸固態食品,可以讓他吃點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花椰菜、高麗菜、燕麥、水梨等,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 增加水分攝取:母乳和配方奶應該就能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水分,但如果還是水分還是不足,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試著讓他們除了喝奶,也喝一點水。至於為什麼要滿6個月才能喝水,請參考「未滿6個月別喝水~小心寶寶水中毒」這篇文章。 按摩寶寶肚子:既然寶寶身體自然的腸道蠕動不足以將糞便排出,那就要靠大人雙手輔助啦!大人可以用指腹,重複地以順時針的方式在寶寶的肚子上畫圓,並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重複用手掌,從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並注意不要壓迫到寶寶的肋骨。 肛門溫度計:這算是肛門溫度計除了量體溫外的額外功用;伸入肛門的肛溫計,可以順便刺激腸道排便,但這只是應急的方法,請不要過於依賴,不然可能使寶寶產生非得量肛溫,才願意大便的情形。 甘油灌腸劑:甘油灌腸劑主要的功用是潤滑,讓卡在寶寶肚子裡的糞便軟化,以順利排出體外。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學步期後的小孩使用,如果寶寶未滿2歲,或是自己對劑量的拿捏不甚清楚,建議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籤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