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第21週:懷孕牙齒痛可看牙醫?懷孕中期最適合

懷孕第21週:懷孕牙齒痛可看牙醫?懷孕中期最適合

寶寶第21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1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26.7公分,跟一根胡蘿蔔差不多長,體重則約350克重。除了身長與體重持續增長外,胎兒的頭髮與眉毛也開始萌發,聽覺也更加敏銳,可能對子宮外的聲音產生反應。 懷孕第21週的身體變化

隨著孕期進展,準媽媽腹中的負擔也愈來愈「沉重」,但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可幫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也有助紓解壓力,排解負面情緒。建議準媽媽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20~30分鐘。(推薦閱讀:懷孕後還能運動嗎?醫師建議孕婦運動遵守這3點) 懷孕第21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1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6週)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1週:懷孕牙齒痛可看牙醫?懷孕中期最適合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可能引起孕婦牙齦腫痛。

懷孕第21週——為什麼孕期容易牙齒痛?

俗話說:「懷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此說法的理論源自於母體質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寶寶吸收母體的骨作為成長的養分。然而,目前醫學已證明孕婦牙齒內的鈣質流出,當作胎兒的鈣質來源。

然而,孕期牙痛仍屬常見症狀。其原因可能來自準媽媽孕期的荷爾蒙變化,造成牙齦紅腫、脹痛,或因頻繁孕吐,導致胃酸侵蝕牙齒,使得牙齒琺瑯質變薄成為敏感性牙齒。另外,若準媽媽沒有做好牙齒清潔,也容易導致孕期齲齒或牙周病的加劇。 媽媽牙不好 寶寶牙也糟!

孕婦與新生兒口腔細菌感染的關係非常密切。本身有蛀牙的媽媽,有超過70%的機率會傳遞致齲細菌(也就是引發蛀牙的細菌)給寶寶。因此孕期一定要做好牙齒保健,確實刷牙並使用牙線清潔,避免喝含糖飲料,降低蛀牙的風險。(推薦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什麼時候該看牙醫?

一般而言,若能於懷孕前就先針對既有的牙齒或其它口腔問題進行治療較佳,以免孕期導致症狀加劇。然而,若準媽媽發現自己有牙痛或任何口腔問題,皆應先去醫院請牙醫診斷,通常洗牙或補牙並不會對孕婦或胎兒造成危險。然而,若需接受拔牙或其它手術,則應根據醫師的判斷,評估是否留到產後再進行治療。

懷孕中期看牙最合適

懷孕初期去給牙醫做任何治療,並不會提高胎兒畸形、流產等狀況。由於很多準媽媽在懷孕初期有嚴重孕吐的症狀,通常在懷孕三個月後會減緩。所以在非危急的情況時,應將牙科的治療排定在懷孕中期以後為佳。

不過若準媽媽已為懷孕後期,在接受牙醫治療或診斷時,牙科椅的角度可能會迫使準媽媽仰臥,容易導致子宮壓迫到靜脈腔,引發仰臥性低血壓綜合症,症狀可能有: 頭昏 四肢無力 全身無力 汗流浹背 煩躁不安 耳鳴 臉色蒼白 血壓降低 昏迷 抽搐

若必須於懷孕後期接受牙科治療,建議準媽媽避免太過仰臥的情形,以接近坐姿的方式接受治療最好。 懷孕第21週:懷孕牙齒痛可看牙醫?懷孕中期最適合懷孕後期的準媽媽看牙醫時,應調整座椅避免呈仰臥姿,減少低血壓的風險。 牙科X光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嗎?

其實牙科的放射檢查(X光)與其它醫療項目相比,不僅範圍最小,劑量也最低。由於牙科X光檢查會遠離孕婦的腹部,再加上準媽媽會穿戴鉛衣保護腹部與頸部,因此孕期接受牙科X光檢查並不大會傷及胎兒。 牙醫使用麻醉劑會影響寶寶嗎?

牙齒局部麻醉時,如果劑量不高,其實毋須憂慮。目前並無足夠證據顯示麻醉劑會進入準媽媽的乳汁,或是引發胎兒先天性的畸形。只要準媽媽於醫師問診時告知目前的懷孕狀況,醫師評估適合的麻醉劑量。 止痛藥的使用得請教醫師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服用止痛藥天經地義,但是一定要問問醫師的意見。拿阿斯匹靈(Aspirin)這類非類固醇消炎藥來說,有可能會增加孕婦出血的機率,使用大劑量的阿斯匹靈也有可能造成早產兒的顱內出血。所以準媽媽在服用止痛藥應先諮詢醫師,勿未經指示而擅自服藥。

【上一週:懷孕第20週】

【下一週:懷孕第22週】

懷孕第22週:懷孕得痔瘡怎麼辦?溫水坐浴多喝水可緩解

懷孕第22週:懷孕得痔瘡怎麼辦?溫水坐浴多喝水可緩解

寶寶第22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22週後,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約為27.8公分,跟一顆木瓜的大小差不多。體重則約430克重,換算起來有3顆水蜜桃重。

寶寶的肺部開始發育,胎兒會在準媽媽的子宮裡開始「呼吸練習」,寶寶會吞入一些羊水,直到出生後寶寶才會把這些羊水以胎糞(Meconium)的形式,即新生兒初次排出體外的糞便,排泄出來。

另外,此時胎兒味蕾也在發育中,而準媽媽的飲食也會對此有所影響,因此應避免吃下過多垃圾食物,胎兒未來也惹能就此「上癮」。

懷孕第22週的症狀與身體變化

進入懷孕第22週,準媽媽其實已經歷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疼痛。由於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22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背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痔瘡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乳房脹痛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2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痔瘡

懷孕第22週:懷孕得痔瘡怎麼辦?溫水坐浴多喝水可緩解孕期因荷爾蒙改變與運動量降低等因素,導致準媽媽較易排便困難,甚至形成痔瘡。

為什麼懷孕會引發痔瘡?

痔瘡是因肛門內的壓力上升,導致直腸靜脈擴張、增生所形成的產物。而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因為: 胎兒壓迫:胎兒越長越大,子宮逐漸壓迫到直腸,對排泄形成阻礙,用力排便讓壓力增加,容易造成痔瘡。 孕期荷爾蒙影響:懷孕期間準媽媽體內荷爾蒙增加,造成腸蠕動減緩而誘發痔瘡。 缺乏運動:孕婦挺著大肚子,活動量變少,腸胃蠕動也因此減低,使得糞便滯留腸道時間延長,所含的水份不斷被腸道吸收,最後造成糞便愈來愈乾,導致排便困難。 偏食:有些準媽媽因孕吐嚴重或心情不佳,導致食慾減少,或因不喜歡吃蔬果,導致纖維攝取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孕期便祕;若持續未改善,則罹患痔瘡的風險就會提高。

懷孕得痔瘡的惡性循環

孕婦肚裡的「甜蜜負擔」不僅壓迫了下腹部,也會阻礙雙腿的血液回流,讓「痔核」,即直腸或是肛門血液循環不良造成部分血管膨脹的區塊,一直處於充血的狀態,誘發痔瘡的發作。

排便愈加困難,乾燥的糞便排出體外時,更容易擦破痔瘡的黏膜而流血,甚至讓原本的痔核脫垂於肛門外,準媽媽因此而在肛門處感到難以忍受的痛感,而更加對排便心生恐懼,形成惡性循環。(推薦閱讀:屁股隱隱作痛?痔瘡成因與治療看這邊) 懷孕時得痔瘡的症狀 肛門周遭覺得癢、痛、酸、腫 排便疼痛合併分泌物出現 痔核脫垂於肛門外 排便後流血且顏色鮮紅 大便滲漏 懷孕得痔瘡的舒緩與治療

若媽媽於孕期發現自己有痔瘡,建議採行以下方法減少刺激痔瘡,緩和疼痛:

避免在上廁所時滑手機或閱讀:以免因蹲坐時間過長而導致肛門充血,加劇痔瘡脫垂的症狀。 盡量避免久站和久坐:長時間保持不動會影響下身血液循環,建議準媽媽每過半小時到1小時就更換姿勢,或從座位起來做點伸展運動,活絡筋骨,。 多喝水:每日應攝取超過2000毫升的水分,若有運動或是戶外工作者,則應適當提高飲水量,以彌補流汗導致的水分流失。 攝取足夠纖維:衛福部建議,孕婦應攝取30~40克膳食纖維。準媽媽可由蔬菜、水果、全麥穀物等富含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中獲取。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刺激便意,避免排便改善血液循環。 溫水坐浴:溫水有助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準媽媽不妨在浴盆、浴缸或是坐浴盆中倒入30~40度的溫水,之後坐入其中浸泡15~20分鐘,每天可進行3~4次,有助緩解痔瘡所造成的疼痛。 可就醫尋求諮詢,醫師會議處方開立止痛軟膏、軟便劑等等。

懷孕第22週:懷孕得痔瘡怎麼辦?溫水坐浴多喝水可緩解

如果是一般的痔瘡個案,醫師可視情況開刀切除痔瘡。可是對準媽媽來說,畢竟手術涉及麻醉,而孕婦無論是在懷孕前3個月,還是生產前3個月進行手術,皆可能提高流產風險,所以醫師大多會建議罹患痔瘡的準媽媽,先以生活調整搭配藥物緩解不是,待寶寶出生後,再視情況考慮開刀。

【上一週:懷孕第21週】

【下一週:懷孕第23週】

懷孕第20週:第4次產檢,什麼是2D、3D、高層次超音波?

懷孕第20週:第4次產檢,什麼是2D、3D、高層次超音波?

寶寶第20週的成長狀況

在懷孕第20週時,寶寶從頭部到臀部長度約為25.6公分,差不多是一根香蕉的長度;體重則達300克,約等同於兩顆小蘋果重。前幾週量寶寶的長度都是從頭部到臀部,那是因為寶寶的腳都蜷曲起來,不容易觀察。從懷孕21週起,則開始測量寶寶從頭部到腳跟的長度。

寶寶現在被一層白白、油油的胎脂(Vernix Caseosa,又稱胎兒油脂)所覆蓋。醫界認為胎脂可以保護寶寶嬌嫩的皮膚,防止皮膚在羊水中變得乾癟。胎脂就像胎兒身上的蠟般光滑塗料,也有助降低分娩過程中,寶寶穿過產道時的損傷和摩擦。

寶寶在準媽媽的肚子裡越長越大,胎動也愈來愈明顯。除了「拳打腳踢」,也會轉身、吸吮手指。別看「吃手手」是小事一樁,在懷孕第13週寶寶的成長狀況我們有詳述吸吮反射的重要性。 懷孕第20週的身體變化與症狀

來到懷孕第20週後,準媽媽可能因肚子變大而變得行動不靈活,容易感覺疲倦。其他可能出現的孕期不適與生理變化還有: 妊娠紋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20週產檢須知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1年編印的「孕婦健康手冊」所列出的「孕婦產前檢查項目及補助金額」,建議孕婦於懷孕第20週,接受第4次給付產檢。

懷孕第20週:第4次產檢,什麼是2D、3D、高層次超音波?準媽媽於懷孕第20週時,可接受健保給付之第2次超音波檢查。 懷孕第20週該進行哪些檢查? 例行檢查項目 問診內容: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如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胎心音、胎位、水腫等。 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尿糖 什麼是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是利用聲波穿透物體時的反射原理,因為物體的密度有所不同,所產生的反射波強度也會有所差異,透過機器將不同強度的反射波轉換成影像後,便是我們透過螢幕所看見的寶寶。 超音波對孕婦與胎兒安全嗎?

近50年間,並無任何資料指出接受超音波檢查會導致準媽媽產下身體有缺陷、畸形的新生兒。 為什麼要接受超音波檢查?

這是因為在懷孕第20週的寶寶發育比較成熟,使用超音波能幫助醫師測量及觀察胎兒的大小、器官,諸如: 身長與大小 脊椎 腦部 五官 心臟 胃 膀胱 四肢 性別 臍帶 胎盤位置 羊水量

懷孕使用的超音波介紹 2D超音波

2D超音波又稱為第1級超音波或平面超音波。健保於懷孕第20週所給付之超音波健檢即2D超音波。

主要用途為評估胎數、胎兒大小測量、心跳、胎盤位置、羊水量,寶寶在螢幕上會呈現平面且黑白的影像,只有經由專業訓練過的醫護人員才看得出來胎兒的成長狀況。 高層次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又稱為第2級超音波,同屬2D超音波的一種,不過其主要用途為針對寶寶各器官進行較為全面的結構性檢查,例如檢查腦部、胸腔或腹部的各項器官是否比例正常、有無缺損或其他結構異常等,以彌補一般健保給付超音波之不足。

高層次超音波屬於自費項目,通常於懷孕20~24週時進行,因為此時胎兒的器官已大致發育完全,檢查時間為30~60分鐘。 懷孕第20週:第4次產檢,什麼是2D、3D、高層次超音波?2D平面超音波是最普遍且泛用的胎兒超音波檢查方式。 3D超音波

3D超音波透過將每張相鄰的2D平面影像,再次重組後經過後製,可呈現出胎兒的五官之立體樣貌。

不過除了讓寶寶看上去更加「人模人樣」之外,3D超音波能有限度地提高診斷精確性,例如經2D超音波發現胎兒有兔唇的狀況,可以使用3D超音波進一步觀察嘴唇的影像。 4D超音波

4D超音波並無法支援醫療上的診斷,只是讓3D靜態影像經後製,弄出連續的動態影片,讓寶寶的神情活靈活現。其紀念價值高於實用價值。 我該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嗎?

超音波並非什麼隱疾都能看的一清二楚。若有以下狀況的準媽媽,建議諮詢醫師有無自費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的必要: 先前一胎產下畸形兒 家族裡曾有過畸形兒 於常規檢查中發現胎兒畸形 胎兒生長遲緩 羊水量太多或太少 準媽媽血液篩檢數據異常 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 糖尿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自體免疫相關疾病患者 其他內科疾病患者 超音波檢查仍有其侷限性

超音波雖然可幫助醫師檢測及早發現許多胎兒生長異狀,但也並非萬無一失。因為超音波無法穿透骨頭,也可能因孕婦脂肪層較厚、胎兒姿勢、羊水量異常等因素影響健檢的精準度。此外,胎兒的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症,有無胎記或於懷孕末期才產生的疾病或異常,也無法以超音波進行篩檢。

因此請準媽媽、爸爸與親友了解,即便超音波檢查顯示沒有異常,並不代表胎兒完全沒有任何其它發育問題。

【上一週:懷孕第19週】

【下一週:懷孕第21週】

懷孕第14週:懷孕體重變化要當心!孕期體重標準看這裡

懷孕第14週:懷孕體重變化要當心!孕期體重標準看這裡

寶寶第14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4週,胎兒的身長約為8.5公分,相當於一顆奇異果的大小。胎兒的頭部越來越圓,跟身體的比例也不會差距那麼大了。寶寶開始會「拳打腳踢」地「練武功」,但是準媽媽可能還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另外,寶寶自第14週開始出現排尿情形,雖然會有少量的羊水被胎兒吞下肚,但寶寶的腎臟已能開始運作,幫助尿液排出。 懷孕第14週的身體變化

在懷孕第14週時,準媽媽的胎盤內血流量充沛,把養分、血液、不同的荷爾蒙運送給寶寶,也能夠把二氧化碳等排泄物給帶走。胎盤牢牢地附著在子宮上,以臍帶與嬰兒相連。雖然準媽媽的血液和寶寶的血液在胎盤中「交流」地很緊密,但卻不會互相混和,以免母親與孩子的血型不同而發生危險,這也是生命的奧妙之處。 懷孕第14週:懷孕體重變化要當心!孕期體重標準看這裡孕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腳抽筋、水腫等症狀,建議不時按摩以減緩不適。 懷孕第14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14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懷孕體重增加

「一人吃,兩人補」,畢竟準媽媽的肚子裡要孕育新生命,所以一定得多吃一些,寶寶的營養才充足。不過每位孕婦體重增加的步調不同。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孕婦體重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不過詳細的計算方式,還是要納入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考量。(點此前往BMI計算器)

國健署給出以下的範例讓準媽媽參考: 若準媽媽懷孕前BMI<18.5,屬體重過輕,建議於孕期增加12.5~18公斤 若準媽媽懷孕前BMI為18.5~24.9,則體重適中,建議於孕期增加11.5~16公斤 若準媽媽懷孕前BMI為25~29.9,屬體重過重,建議於孕期增加7~11.5公斤  若準媽媽懷孕前BMI>30,則已屬肥胖,建議於孕期增加5~9公斤 

另外,孕媽媽們不妨使用《Hello健康》的懷孕體重計算機,計算合理增重範圍,做好孕期體重管理。 懷孕第14週:懷孕體重變化要當心!孕期體重標準看這裡孕期體重上升十分正常,孕媽媽應維持均衡飲食,以獲取充足熱量與營養。 懷孕體重增加過多的風險

孕期體重增加不僅有其必要,也是種必然發生的現象。除胎兒發展會導致體重增加外,孕婦也需儲備一定量的脂肪,才能在未來為母奶的分泌做準備。不過若孕婦體重增加過多,則會提高以下併發症的風險: 妊娠糖尿病:準媽媽懷孕期間可能因血糖驟升而導致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導致胎兒成為體重過重的巨嬰,提高生產風險。(同場加映: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檢查|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子癲前症: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或稱子癇前症)指孕婦出現水腫或是蛋白尿之外,還合併了高血壓的症狀,即稱為子癲前症。子癲前症可能會造成寶寶在子宮內生長遲緩,致使胎兒死亡風險增加。  懷孕體重增加過少的風險

孕婦的體重增加過少也不行,不僅可能影響準媽媽的母乳分泌量,還可能會造成以下健康風險:

孕婦營養不良 流產風險增加 早產風險增加 新生兒體重過輕 新生兒死亡率增加 準媽媽產後恢復較差

對自己的體重有任何疑慮的準媽媽,除了可以請教婦產科醫師之外,也能夠撥打衛福部的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就算是在服務時間以外來電,語音留下問題後,便會有專人回電。

【上一週:懷孕第13週】

【下一週:懷孕第15週】

懷孕第12週:產檢內容與注意事項

懷孕第12週:產檢內容與注意事項

寶寶第12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2週,寶寶的長度約為5.4公分,相當於1顆李子的大小。約為18公克重,大約是3顆葡萄的重量。胎兒從頭到腳趾,從五臟六腑到肌肉,幾乎一應俱全。準媽媽的肚子裡現在住了一個縮小版的人類。我們用超音波能夠觀測到寶寶的心跳,而寶寶的骨架由組織慢慢硬化而成形。胎兒的性器官也在發展中,直到懷孕第18週~21週左右,才比較容易判別寶寶的性別。 懷孕第12週的身體變化

準媽媽快過完了懷孕前3個月,懷孕初期的不適也慢慢隨之消退。很可能子宮內的胎盤已經完全接管卵黃囊(Yolk sac)的職責,開始餵養肚裡的寶寶,相關的荷爾蒙的分泌也跟著平息下來。

準媽媽的乳房開始增大,腰圍開始變粗,也可能覺得越來越餓,擔心自己為了胎兒會否吃得不夠多。到了懷孕第12週,準媽媽的「大腹便便」開始變得顯而易見了,不過有些孕婦會拿自己肚子的大小與其他人相比較,這其實不太必要,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準媽媽的外觀,包括: 體內分泌的荷爾蒙 孕前體重 是否為第一胎(頭胎) 肌耐力

假如準媽媽是第一次懷孕,而且孕前體態勻稱,那麼即便到了懷孕第12週,肚子仍不會過於凸顯;若孕前體重較重或是雙胞胎的孕媽媽,則肚子可能會有較為明顯的隆起。若媽媽對自己的體重有所顧慮,可於產檢時諮詢醫師,以便規劃接下來孕期過程的體重控制,讓胎兒健康地成長。(推薦小工具: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懷孕第12週:產檢內容與注意事項每位懷孕媽媽出現的孕期不適可能有所差異。

懷孕第12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前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毫無感覺,有些人卻痛苦難耐,以下為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胃痛 口中出現金屬味 乳房脹痛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噁心 孕吐 頭痛 頭昏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頻尿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像經痛般抽筋之感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秀髮濃密有光澤(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6週) 腹脹

懷孕第12週產檢須知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指出,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1年編印的「孕婦健康手冊」所列出的「孕婦產前檢查項目及補助金額」,將原有的產前檢查給付由10次提高到14次,因此孕婦可提前於懷孕第8週接受初次產檢,並於12週時接受第2次產檢。 懷孕第12週該進行哪些檢查?

醫師確認有寶寶有心跳之後,須進行下列檢查項目: 醫師問診 家庭疾病史 過去疾病 過去孕產史 本胎不適症狀 成癮習慣查詢

身體檢查 體重 身高 血壓 甲狀腺 乳房 骨盆腔檢查 胸部檢查 腹部檢查

懷孕第12週:產檢內容與注意事項懷孕媽媽在懷孕第12週前,應接受第一次產檢。 血液與尿液檢驗 血球容積比檢驗 紅血球檢驗 白血球檢驗 血小板檢驗 愛滋病毒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 B型肝炎抗原檢測:台灣大約有10%~20%的人口為B型肝炎的帶原者,若寶寶因為母子垂直感染而罹患慢性B型肝炎,極可能在青春期或是更早之前就出現慢性肝病或肝癌。 德國麻疹抗體檢查:準媽媽若在懷孕前3個月感染了德國麻疹,很有可能會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流產、死產。曾接種「德國麻疹疫苗」或曾患過「德國麻疹」而體內已有抗體的孕婦,則可避免孕期間感染「德國麻疹」。(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有差!麻疹傳染性強,疫苗可預防) 梅毒檢查:若孕婦患有梅毒,胎兒可能經胎盤傳染而罹患先天性梅毒,嚴重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甚至死亡。 血型檢驗:需要血液輸送時,判定血型就十分重要。 RH因子檢驗:Rh因子是紅血球中一種抗原。體內若含有此抗原的人屬「Rh血型陽性」(Rh positive);不含此抗原則屬「Rh血型陰性」(Rh negative)。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Rh血型陽性」,而「Rh血型陰性」的婦女若懷有「Rh血型陽性」的胎兒;或是「Rh血型陰性」的準媽媽若懷上了「Rh血型陽性」的準爸爸的孩子,會因Rh因子無法配合,都有可能引發胎兒水腫等各種症狀,甚至有死胎的可能,所以孕婦須定期接受血液測試,才能曉得寶寶有無受到影響。 平均紅血球體積檢驗:可初步辨認孕婦會否會攜帶「海洋性貧血」基因或「缺鐵性貧血」基因。 血色素檢驗:可測試孕婦有否患貧血。

例行檢查項目 問診內容:懷胎不適症狀如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胎心音、胎位、水腫等。 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尿糖。

值得一提的是:若準媽媽德國麻疹抗體檢驗結果是陰性反應,即表示沒有德國麻疹抗體,應在產後儘速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以降低下次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的機率。「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我國政府公費提供。

【上一週:懷孕第11週】

【下一週:懷孕第13週】

懷孕第16週:第3次產檢,早產衛教知多少?

懷孕第16週:第3次產檢,早產衛教知多少?

寶寶第16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6週,寶寶的身長約為11.6公分,體重約達100克,相當於一顆酪梨的大小。這時的胎兒開始會「擠眉弄眼」,出現類似微笑或皺眉等面部表情,但由於尚無法完全控制臉部肌肉,因此能看到怎樣的表情全憑運氣。 懷孕第16週的症狀與身體變化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16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16週產檢須知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1年編印的「孕婦健康手冊」所列出的「孕婦產前檢查項目及補助金額」,建議準媽媽於懷孕第16週時接受第3次給付產檢。 懷孕第16週該進行哪些檢查? 例行檢查項目 問診內容:懷胎不適症狀如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胎心音、胎位、水腫等。 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尿糖

早產衛教:何謂早產?如何降低早產風險? 懷孕第16週:第3次產檢,早產衛教知多少?早產兒指的是懷孕滿20週,但不滿37週便出生的寶寶。 早產定義

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的生產,我們稱之為早產。而寶寶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一般而言,孕婦大約有9%~10%的早產機率。 早產兒面臨的健康風險

早產的新生兒死亡率高達80%,而在極低體重的新生兒中,超過50%需要仰賴呼吸器維持呼吸,此外,早產兒還可能併發以下症狀: 高黃疸血症 敗血症 失明 顱內出血 腦性麻痺 早產高危險群

與早安相關的危險因子眾多,以下為準媽媽下列的重點來判定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

準媽媽的生活習慣 營養不良 有菸癮 有酒癮 有藥物成癮

準媽媽的病史與手術史 貧血病史 高血壓病史 糖尿病病史 腎臟病病史 曾有早產經驗 曾有流產經驗 曾有子宮手術史 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經驗

準媽媽懷孕前身體狀況 懷孕年齡小於18歲 懷孕年齡大於40歲 孕婦懷孕前體重過輕 孕婦上一胎與這一胎的間隔過短 孕婦上一胎曾有子宮閉鎖不全的症狀

懷孕第16週:第3次產檢,早產衛教知多少?若於懷孕37週前出現頻繁宮縮或腹痛,應留意可能為早產徵兆。

準媽媽懷孕期間健康狀況 罹患產前憂鬱症(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9週) 懷上多胞胎 前置胎盤(點此了解如何判斷前置胎盤) 胎盤早期剝離 早期破水 羊水量過多 羊水量過少 子宮畸形 罹患妊娠毒血症 陰道感染反覆發作 急性腹痛(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5週) 動了腹部手術 懷孕第12週後曾有出血情形

胎兒的健康狀況 胎兒染色體異常 胎兒先天性畸形 早產前兆

對於準媽媽而言,懷孕30週後,子宮收縮(宮縮)次數才會慢慢開始增加,但也很少超過每小時4~5次。

所以如果每小時子宮收縮變硬超過4~5次,代表子宮變得不穩定,有可能會早產。除此之外,若有以下徵兆也要小心:

類似經期時的下腹部脹痛 類似經期時的腰酸 肚子有下墜感 陰道分泌物增多 陰道出血 不間斷的腹痛 早期破水 子宮頸擴張 預防早產9建議

準媽媽可以嘗試以下方法,有助降低早產的發生率: 戒菸 戒酒 戒除藥物成癮 飲食均衡 定期產檢 休息充足 避免過勞 避免提重物 找到適當管道抒發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若早產發生,建議把孕婦送往設有新生兒加護中心的醫院生產。因為若等到早產兒出生後再轉送,中間的過程對寶寶太過折騰,造成體溫降低、呼吸窘迫,日後較容易有併發症。  

【上一週:懷孕第15週】

【下一週:懷孕第17週】

懷孕第13週:懷孕中期開始!懷孕性行為還OK嗎?

懷孕第13週:懷孕中期開始!懷孕性行為還OK嗎?

寶寶第13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3週,胎兒的身長約為7.4公分,相當於1顆桃子的大小。約為25公克重,大約是一支抹上牙膏的牙刷之重量。胎兒的卵巢或是睾丸的發育近乎完成,胎動也逐漸變得明顯。不過通常得到第17週左右,準媽媽才能明確辨別出寶寶在肚子裡踢腿等動作。

另外,胎兒在子宮裡吮吸自己拇指的行為,則有助於發展「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所謂的「吸吮反射」就是寶寶出生後,若新生兒嘴裡放進媽咪乳頭、手指、奶嘴等物刺激時,寶寶會出現主動吸吮的動作,是嬰兒攝取食物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若「吸吮反射」發展成熟,媽媽在餵食寶寶時也更加順利。

懷孕第13週的身體變化

從懷孕第13週起,準媽媽就開始邁入懷孕中期。孕婦除子宮不斷地向上、向外擴展,孕肚也愈來愈顯眼,不過頻尿的狀況卻子宮與膀胱的距離拉開而有所改善。但是孕媽媽應留意,若小解時有不適感,那可能有尿道感染發炎的症狀,需要就醫諮詢。(延伸閱讀:泌尿道感染怎麼辦?UTI 的治療與照顧

準媽媽懷孕後,體內的荷爾蒙有所變化,骨盆腔的血流量又較孕前來得多,除了要多多補充水分之外,有些準媽媽可能因懷孕中期後的不適感、流產風險降低,而感到「性趣」大增。然而有些準媽媽的體況可能不適合從事孕期性行為,為保險起見,建議不妨於產檢時請教醫師。另外,「懷孕愛愛」的接受度也因人而異,建議應與伴侶互相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再做決定。 懷孕第13週:懷孕中期開始!懷孕性行為還OK嗎?懷孕中期後,孕媽媽可能出現脹氣、便祕或圓韌帶疼痛等症狀。 懷孕第13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孕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毫無感覺,有些人卻痛苦難耐,以下列出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推薦閱讀:懷孕第18週:孕婦便秘怎麼辦?)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懷孕第13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懷孕仍可從事性行為嗎?

若準媽媽在孕期內一切正常、健檢也都過關、沒有任何併發症,除非醫師評估孕婦的身體狀況後建議禁慾,否則與枕邊人纏綿並享受性高潮並不會提高早產或流產的風險,因為無論是陰莖、手指、或是情趣用品皆無法穿越孕婦的陰道而傷害寶寶,而子宮內的胎兒也不會因性行為而受到「打擾」。 懷孕愛愛要聊開

受孕期荷爾蒙變化影響,準媽媽於懷孕期間性慾起伏較大十分正常,毋需為此擔憂。建議孕媽媽可與枕邊人討論並溝通對孕期性生活的看法,以免一方「性致高昂」,一方「性趣缺缺」。若有必要,不妨考慮讓專業的諮商師協助,讓伴侶間的溝通更順暢。 懷孕第13週:懷孕中期開始!懷孕性行為還OK嗎?若孕媽媽身體狀況穩定、無明顯不適,仍可考慮從事孕期性行為。 懷孕後期性行為可能引發宮縮

在懷孕後期,差不多是懷孕7個月之後,性行為與性高潮都很可能會引起輕微的子宮收縮,會感到子宮的肌肉變硬,我們稱為「宮縮」。宮縮也許會讓準媽媽可能會感到不太舒服,甚至會引發甚至發生痙攣性陣痛。不過這些不適皆屬正常,準媽媽毋需太過擔心。不過若宮縮的發作時間規律(每3~5分鐘收縮1次),造成的陣痛也愈加強烈,則可能是生產預兆,應盡快就醫。(點此了解各產兆的判斷與應對方式) 選擇不壓迫肚子的性愛姿勢

因為孕期時準媽媽的肚子越來越大,且乳房變得更軟也更敏感,所以建議另一半在愛愛時最好以「側躺」或是從「後方」的體位發生親密關係,以減少對孕婦身體的壓迫。 何時應避免孕期性行為?

如果準媽媽在孕期有大量出血,醫師可能會建議準媽媽與枕邊人禁慾。這是因為對於胎盤比較低,或是有血腫(Hematoma,局部性血管的外出血)的孕婦來說,性生活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出血。

另外,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指出,若孕婦符合以下狀況,則應避免在孕期進行性行為:

羊水已破時不建議愛愛:性行為可能增加羊水已破的孕婦感染的風險。 前置胎盤、陰道出血或肚子宮縮有早產跡象:性行為可能提高這類孕婦流產或早產的風險。 若準媽媽懷有雙胞胎、先前有過早產的經驗,並且已在懷孕後期,則不建議愛愛。

在孕期若感染性病,重則危及寶寶的性命,建議還是要使用保險套、指險套等保護措施。(延伸閱讀:帶球運動沒問題!懷孕愛愛注意這3點

【上一週:懷孕第12週】

【下一週:懷孕第14週】

懷孕第17週:我需要接受羊膜穿刺嗎?

懷孕第17週:我需要接受羊膜穿刺嗎?

寶寶第17週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7週,寶寶從頭部到臀部的長度約為12公分,約150克重,相當於一顆石榴的大小。此時胎兒寶寶的神經系統仍在持續發展,使得寶寶的四肢活動機率大增,準媽媽可以感覺到肚子裡胎兒「拳打腳踢」的情況增加了。不僅如此,胎兒在17週時還會有以下發展: 寶寶的眼珠子開始轉動了,但是寶寶眼睛仍然還沒睜開。 寶寶可對較大的聲響產生反應。 寶寶的嘴可張、可合。 寶寶的指甲開始生長。 寶寶的指紋開始成形,就算是雙胞胎的寶寶的指紋也不一樣。

懷孕第17週身體變化 胎動對孕婦無害

準媽媽大部分在懷孕第18~20週的時候感覺到胎動,不過也有一些準媽媽早在懷孕第17週就可感受到胎動。胎動的感覺可能是: 肚子裡有氣泡冒出感 肚子裡感到有什麼拍打、揮動 肚子裡感到有什麼在滾動

多數胎動不會造成孕婦痛感,經常好發於: 飯後 聽到很大聲的音樂時 輕撫肚皮和寶寶說話時 準媽媽想睡覺時

懷孕第17週:我需要接受羊膜穿刺嗎?隨著胎兒逐漸發展,準媽媽於懷孕17週後會更常感受到胎動。 懷孕第17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17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倦怠 失眠(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9週)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痛) 頭痛、頭暈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身體感覺燥熱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17週 認識羊膜穿刺檢查

許多準媽媽聽到「羊膜穿刺」(英文為:Amniocentesis),可能都會面露擔心的神色。訪間謠傳,羊膜穿刺會傷了胎兒。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讓《Hello健康》帶你一同了解。 羊膜穿刺是什麼?

在懷孕第15~20週時,準媽媽可於產檢時接受羊膜穿刺檢查。醫師在超音波的輔助之下,用一根針穿過孕婦的肚子,再深入羊膜腔,抽取20~30cc羊水的過程。因為羊水中含有寶寶的細胞,培養之後,能檢測寶寶的染色體,看看胎兒是否有以下疾病:

唐氏症 愛德華氏症(症狀為:生長遲緩、器官畸形、體重過輕、五官變形) 乙型海洋性貧血 血友病 脊柱裂 腦膜膨出 臍膨出 腹裂畸形 懷孕第17週:我需要接受羊膜穿刺嗎?羊膜穿刺可檢查胎兒有無染色體異常,對於高齡產婦尤其重要。 羊膜穿刺的危險性

羊膜穿刺所用的針(約10公分)雖然比較長,不過口徑比一般抽血用的針還要細小,針扎在準媽媽的肚皮上,痛感當然因人而異,但是不會有劇痛。不過羊膜穿刺的準確率雖高達9成以上,但該檢測也可能導致以下風險: 肚子痛 刺激子宮收縮 陰道出血 早期破水 絨毛膜羊膜炎 胎死腹中 流產

統計指出,因羊膜穿刺而引發的流產機率僅約0.1~0.3%,但若為高齡孕婦(年齡34歲以上),則懷唐寶寶的風險較高,因此衛生署建議應接受羊膜穿刺。 哪些孕婦需要接受羊膜穿刺?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生下身心健康的孩子,不過符合以下條件的準媽媽,建議最好進行羊膜穿刺的檢查: 年齡34歲以上的準媽媽 準媽媽本人、配偶、雙方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 曾生過患有染色體相關疾病的寶寶,如唐氏症或是愛德華氏症的孩子 曾生過帶有先天性疾病的胎兒 準媽媽血清篩檢數據未達健康的標準 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 只有高齡產婦才需擔心會生下唐氏症的小孩?

統計指出,未滿35歲的準媽媽懷唐氏症小孩的機率是1/800~1/1000,但高於35歲的孕婦則有高於1/400的可能性懷上「唐寶寶」。因此,對於年滿34歲或有家族遺傳性疾病等高風險孕婦,衛福部國健署給予上限為5,000元的羊膜穿刺補助,低收入戶的準媽媽則能補助至8,500元。

若為準媽媽未年滿34歲,則建議可自費接受母血唐氏症篩檢,孕婦只須接受抽血檢查,除免除羊膜穿刺的流產風險外,診斷準確率約有80~85%。

【上一週:懷孕第16週】

【下一週:懷孕第18週】

懷孕第15週:懷孕肚子痛怎麼辦?7種常見孕期腹痛解析

懷孕第15週:懷孕肚子痛怎麼辦?7種常見孕期腹痛解析

寶寶第15週的成長狀況

進入懷孕第15週,胎兒的身長約為10.1公分,相當於一顆蘋果的大小;約70克的體重則跟一小份沙拉差不多。

此外,胎兒的身體會開始長出胎毛、眼睫毛和眉毛。胎兒的眼睛現在雖然沒有打開,但是對光線仍然很敏感,能夠透過媽媽的肚皮感知到外界的亮光。

在第15週左右,胎兒的聽力也開始發展,可能聽得見準媽媽的心跳聲、消化系統運作諸如打嗝、排氣等聲音。 懷孕第15週的身體變化

懷孕第15週的準媽媽除肚子繼續變大外,由於需供應胎兒成長的緣故,準媽媽骨盆內的血流量提高,導致陰道分泌物(或稱白帶)增加。(推薦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白帶能有助於維持陰道的清潔,免於感染的風險。不過若出現以下狀況,則代表可能有陰道感染的問題,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原本應該呈現水漾乳白色的白帶變成「綠、黃、紅」等顏色。 原本應該沒什麼味道或是帶一點點酸味的白帶變成難聞的「魚腥味」。 白帶的質地變異,原本的液體狀卻越來越接近泡沫狀,或是看起來像是蓬鬆的的乾乳酪(也就是所謂的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 小便疼痛。 下體覺得酸、腫、發癢。

懷孕第15週:懷孕肚子痛怎麼辦?7種常見孕期腹痛解析若孕婦發生陰道感染,則分泌物(白帶)可能有濃重異味。 懷孕第15週的症狀

每位準媽媽可能於懷孕中期出現症狀不盡相同,以下列出懷孕第15週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和生理變化: 牙齦出血、腫脹(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8週) 子宮撐大造成腹部側邊疼痛(又稱:子宮圓韌帶疼痛) 頭痛 流鼻血 脹氣與便祕(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8週) 消化不良與胃食道逆流(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0週) 乳房脹痛 下肢抽筋 感覺燥熱 頭暈 四肢水腫 陰道、尿道感染發炎 孕斑(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4週) 秀髮濃密有光澤 孕吐 對食物的喜好有所改變 嗅覺變得更靈敏 情緒起伏大 陰道有乳白色分泌物 陰道出血(詳細內容可參考:懷孕第11週)

懷孕第15週的生活與注意事項

7種常見孕期腹痛

許多準媽媽們在懷孕時都可能有過腰背酸痛,肚子不舒服等經驗。雖然多數不適皆能經休息後緩解,不過也有些情況較為緊急。以下列出孕期可能發生的7種肚子疼痛症狀以及相關的處理方式: 1. 子宮圓韌帶疼痛

約有30%的孕婦於孕期中發生子宮圓韌帶痛,患者的下腹部兩側會出現抽筋拉扯般的疼痛,特別好發於準媽媽變換身體姿勢時。

子宮圓韌帶疼痛通常只是暫時性發作,經休息後就會緩解,不會傷害到孕婦或腹中胎兒,不過若疼痛感劇烈難耐,仍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若診斷結果與其他疾病無關,則醫師可能會開立止痛藥減輕準媽媽的疼痛感。

2. 卵巢扭轉

諸如纖維瘤、畸胎瘤或是巧克力囊腫的卵巢腫瘤或囊腫,可能導致卵巢重量增加,而提高卵巢旋轉後無法恢復原位的狀況,即為「卵巢扭轉」。

據統計,約有20%的孕婦會發生卵巢扭轉的情形,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應盡快就醫接受手術。以免長時間扭轉,導致供應卵巢的動靜脈阻塞,最終造成卵巢組織壞死。 3. 肌瘤變性

據統計,患有子宮肌瘤孕婦有近10%的機率會發生肌瘤變性。所謂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內的肌肉組織增生而成的良性腫瘤,而當肌瘤生長過快,造成血液供應不及時,就可能會導致肌瘤的結構產生變化,即「肌瘤變性」。

孕婦子宮肌瘤變性以「紅色變性」最為常見,好發於懷孕第12~20週之間,患者會因腫瘤增大而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感到腹痛、腹部發熱等症狀,不過就醫後通常在保守治療後即可好轉,毋須開刀。(延伸閱讀:3成女性有子宮肌瘤!馬上放下4大地雷食物) 4. 胎盤早期剝離

若孕婦患有高血壓、早期破水、子宮肌瘤等症狀,本身又有吸毒、抽菸等不良習慣,則容易併發胎盤早期剝離。常見症狀為陰道出血、按壓子宮時會有痛感。情況嚴重者,可能出現大出血、休克、腎衰竭症狀,不可不慎。 5. 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容易出現在子宮畸形或是先前子宮開過刀的準媽媽身上,若子宮破裂發生,孕婦或胎兒的死亡率也不低。若孕婦發現腹部有劇烈疼痛、腫脹或有陰道明顯出血的狀況,建議盡速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檢查與醫療照護。 6. 泌尿道結石

泌尿道結石指的是尿液所含的草酸、磷酸等物質沉澱於尿道,日積月累後便形成結石。(推薦閱讀:認識尿路結石:膀胱、尿道、輸尿管、腎結石)

患有泌尿道結石的準媽媽可能會感到腰痛和腹痛,一般以藥物治療優先,若堵塞情形嚴重,無法自行排出,則可能需藉由外科手術將結石取出。

至於一般患者常用的超音波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可能有傷害到胎兒的疑慮,因此不建議孕婦結石患者使用。 7.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是導致腹痛的常見症狀之一。雖然孕婦罹患急性闌尾炎的比例與常人無異,但於懷孕最後3個月內死亡率較高。就醫後,醫師通常會立即施行手術將闌尾切除,以免時間拉長而導致闌尾破裂引發其他感染。

Hello健康》提醒準媽媽們,若發現以下症狀,應盡快前往醫院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與治療: 明顯且持續的右側肚子疼痛 壓肚子會痛 壓完肚子反彈會痛 壓直腸會痛 嘔吐 便祕 拉肚子 發燒 白血球升高

【上一週:懷孕第14週】

【下一週:懷孕第16週】

懷孕肚子餓~2道堅果混水果的點心

懷孕肚子餓~2道堅果混水果的點心

媽媽的肚子裡有個寶寶一直在長大,一張嘴要餵兩個人,當然很容易餓。這篇文章就要為媽媽們介紹一些點心,營養豐富、熱量低,又很容易準備,可以安心吃不怕造成自己或寶寶的負擔。

黑巧克力混果乾和堅果

食材:南瓜籽、酸櫻桃乾、杏仁、黑巧克力塊,每種食材份量約半杯。亦可用核桃、沒加糖的椰子片、芒果乾和腰果代替。

製作方法:每種食材約準備半杯,均勻混和即可享用,或者可以與牛奶、豆漿等液體,一起用攪拌機打碎飲用。(延伸閱讀:豆漿製作流程4步驟!完整豆漿煮法技巧大公開

營樣介紹:

堅果富含維生素D和鎂,能維持骨頭和牙齒的健康。準媽媽每日需要的鎂量約為300毫克,只要1/4杯的南瓜籽就能達到。酸櫻桃乾富含天然的褪黑激素,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很適合有睡眠問題的孕婦。不只用本文介紹的方法食用,酸櫻桃乾亦可泡麥片吃,作為睡前點心。黑巧克力富含黄烷醇,能保護心臟,降低血壓。黑巧克力還有鎂、銅、鋅、錳和磷,都是建構骨骼的必要礦物質。每1盎司的杏仁含有76毫克的、1毫克的鐵,和3.5克的纖維。而且杏仁所含的脂質為單元不飽和脂肪,對心臟很健康。杏仁除了直接吃,加到優格、燕麥粥或沙拉中食用也很棒。

希臘優格拌藍梅核桃

食材:原味希臘優格、藍莓、切碎的核桃,份量依個人喜好決定。

製作方法:在希臘優格上撒上藍莓和碎核桃就完成了,食用前可攪拌均勻。

營樣介紹:

希臘優格是非常棒的奶製品,156毫升就有14克蛋白質(同樣分量的牛奶,蛋白質含量只有一半),並能提供15%一般人每天所需的鈣量。希臘優格也富含益生菌,能改善消化系統。藍莓則富含抗氧化的成分,有助於身體對抗自由基,而且熱量少,又有纖維。核桃也有豐富的纖維,還有Omega-3脂肪酸,以及維生素B群生物素,能讓人從飲食中獲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