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或許你的寶寶也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夏天,各位新手爸媽注意了!嬰幼兒時期,小孩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維持恆定體溫(攝氏 37 度左右),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本文為你介紹這些和「熱」直接相關的症狀,以及該如何照顧好孩子們。
嬰幼兒夏季熱
一般而言,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夏季熱(Summer Fever),而且夏季熱有家族性傾向,假如爸媽以前有同樣的情形,新生兒就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夏季熱,多數有夏季熱的寶寶每年會反覆發熱,直至三歲以後才逐漸正常。
在台灣,夏季熱發生的時間多在四月到十月,且以輕微發熱最為常見,一般不會超過攝氏 40℃ 以上,而且發熱的型式很獨特,寶寶會在清晨以後體溫開始上升,到了下午體溫就逐漸下降,如此週而復始。一般來說,室溫或外界氣溫超過攝氏 28℃ 以上,寶寶才會有夏季熱的現象;室溫如能控制在攝氏 25℃ 以下,寶寶的體溫就能降低。如果將寶寶安置在涼爽的地方,體溫能回到正常,就能更確定是夏季熱了;但若已控制室溫三、四天,寶寶的體溫還是沒有下降,就應該住院檢查。
嬰幼兒脫水
大人和嬰幼兒都有可能有脫水的現象,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多補充水分,但小寶寶要預防脫水的方式會不太一樣,不同年齡的處理方式如下:
0 到 6 個月:如果是親餵母乳的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前,還不需要另外喝水;但當天氣變熱,寶寶一天的哺乳次數可能會需要增加;若是用奶瓶餵奶,可以用奶瓶裝一點點煮過放涼的水給寶寶喝。 6 個月後: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定要記得放一杯水在旁邊;不過,寶寶第一年通常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和水分來源。在天氣炎熱的狀況下,可以適度在用餐時間之外,讓寶寶喝點水、補充水分。 12 個月後:水、母乳或牛奶依然是寶寶的主要水分來源。但是夏天天氣一熱,可以給寶寶含著稀釋過的果汁冰棒,但請在吃完飯後給寶寶吃,也不要讓寶寶含太久,不然寶寶會蛀牙。請勿提供未稀釋的果汁給五歲以下的幼童。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曬傷
小孩長時間在太陽底下玩耍,或是在溪邊海邊玩水,都很容易曬傷,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如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撐陽傘、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至於防曬乳的部分,不建議未滿六個月的寶寶使用;若要擦防曬產品,記得要在曝曬日光前 15 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減少防曬成份,應該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
(同場加映: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紅腫、輕微頭痛、發燒或出現水泡等;不過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四小時才開始出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曬傷,可能會因為皮膚表面受損,提高脫水的風險,也有機會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如果曬傷了,可以在曬傷的地方塗抹蘆薈或沖冷水澡。
(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熱傷害
嬰幼童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還沒發展成熟,加上嬰幼兒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爸媽提供水分,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中暑(Heat stroke)。 熱痙攣: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而流太多汗,或是在休息時補充太多開水而非電解質,可能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偏低,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身體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並造成肌肉疼痛,可以持續一到三分鐘。 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卻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 40°C。 熱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而嬰幼兒多屬於傳統性中暑,指的是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而過熱中暑。
想避免小孩經歷熱傷害,記得讓他們多喝水,特別是大量活動之後,也可以沖沖冷水澡、穿著亮色寬鬆衣服,或是灑水在皮膚上。另外,早上 11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盡量避免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