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幾乎每位父母都曾遇過小孩在半夜睡覺時,突然尖叫、揮舞雙手,或是坐起來神色慌張地望向四周,彷彿房裡存有恐怖的事物。

此時,無論如何安撫或勸慰小孩,孩子仍然十分害怕不安,但幾分鐘過後,小孩又會漸漸安靜下來,再度陷入睡眠,有些長輩知道後則會建議父母帶小孩去收驚。

依據研究,5歲以下的小孩中,超過40%的兒童曾發生過夜驚。《Hello健康》向你介紹什麼是夜驚?為什麼會夜驚?夜驚與惡夢之間的關聯以及預防夜驚的方法。

什麼是夜驚?

夜驚(Night terrors)是異睡症(又稱睡眠異常、睡中異常)的一種。舉凡夢遊、說夢話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失調症皆屬於異睡症。

異睡症好發於孩童身上,因為孩童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出現清醒與睡眠狀態的神經調節異常。

當小孩在睡覺時發生夜驚時,小孩通常會感到極度恐懼、恐慌,並出現以下症狀:

尖叫 揮舞雙手、踢腿 心率及呼吸加快 皮膚潮紅 出汗 瞳孔擴大 肌肉緊繃

此外,有些幼童發生夜驚後,雖然雙眼已睜開,但卻出現對周遭聲音及動靜沒有反應,並表現出對周圍事物感到害怕,或是失去定向感,突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等狀況。

夜驚發作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0分鐘,但有時則可能持續長達30~40分鐘。多數孩童會於夜驚結束後,再次陷入深度睡眠,並於次日醒來後對於夜驚毫無記憶。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會夜驚?

如上所述,夜驚起因於孩童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神經調節異常,但青少年或成人也可能因孩童時曾發生過夜驚,或有過暴力或其他不堪的記憶,並因此對睡眠感到恐懼或壓力,而復發夜驚。

夜驚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特別是1~2歲幼童,不過當孩童進入青春期後,發生次數就會逐漸減少。 

夜驚通常發生於深眠期間,也就是睡眠週期的非快速動眼期之第3階段,因此若孩童放假出遊作息紊亂、缺少午睡,或是玩樂時間過於亢奮,便可能導致晚上深眠時間拉長,進而引起夜驚。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任何可能導致睡眠異常的因素皆可能引起小孩或成人夜驚,其常見的因素包括: 藥物 頭部創傷頭痛 心理創傷或精神疾病 睡眠不足、睡眠作息不正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寧腿症候群

夜驚和惡夢沒有關係,是大腦在搞鬼!

夜驚通常發作於不容易做夢的非快速動眼期,因此多數小孩發生夜驚時並沒有做夢,僅因大腦神經調節異常,而出現尖叫、揮動四肢等恐懼現象。

無論是小孩或成人,做惡夢的時候通常較少發出聲音或活動身體(但也有可能發生),僅擁有強烈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及恐懼等,且對夢境歷歷在目,可以清楚記得夢境細節。但相對於此,多數發生夜驚的小孩醒來之後,都對所發生的事情毫無記憶。 如何預防小孩夜驚?

一般而言,隨著孩童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夜驚的發作次數會逐漸下降,因此無需特別求診治療。

然而,若擔心孩童夜驚打擾鄰居或自身的睡眠,則不妨讓小孩維持健康的睡眠作息,有助減少夜驚發作的次數及可能性,以下提供4點改善建議: 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時間,即使放假出遊也不要讓小孩晚睡(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維持充足睡眠,1~2歲小孩每日建議的睡眠時間為11~14小時,3~5歲為10~13小時,6~13歲為9~11小時。 適時午睡,補充體力,特別是白天玩樂過於亢奮、精力消耗過多的時候。 維持睡覺環境陰暗、安靜且舒適,避免小孩因睡眠反覆清醒,而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引發夜驚。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小孩夜驚可以叫醒他嗎?

夜驚發作時,小孩通常處於無意識且心理恐懼的狀態,因此可能會因為旁人叫喊或大力碰觸,而做出激烈的動作反應,並因此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

若父母發現小孩夜驚時,其實不必叫醒孩子,僅需在旁靜靜守候,避免小孩因動作過大掉下床,或是撞到床邊的事物而弄傷自己。

若夜驚持續時間過久,陪伴者可輕摸小孩的臉、手臂和背部,嘗試將小孩喚醒,且在小孩喚醒後輕聲安撫他。若症狀逐漸緩和,可環抱小孩、輕拍小孩背部,給予小孩安全感,避免小孩因夜驚而留下負面記憶。

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當你在熟睡中被不明聲響打擾,睜開眼才發現原來是枕邊人正在說夢話,是否會覺得無奈,還是覺得有趣,好奇另一半會不會說出不可告人的秘密?

說夢話和睡眠品質、睡眠障礙、心理壓力及遺傳等因素存有高度關聯。究竟人為何會說夢話?《Hello健康》將為你解答夢話常見的內容,以及有助改善說夢話的5點建議。

為什麼會說夢話?

說夢話、夢遊及夜驚皆為異睡症(又稱睡中異常、睡眠異常)的一種,意指人在睡眠過程中,身體出現同時處於清醒及睡眠之間的混亂現象,如身體應該全身放鬆地躺著,但卻突然說起話、抖動或四處走動。

異睡症起因於大腦神經的協調功能失常,讓身體理應休息放鬆,但卻執行起身體清醒時的生理反應。

異睡症通常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因其腦神經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但有時成人也會因其他因素而出現異睡症,以下為說夢話的常見原因:

基因遺傳:研究發現特定基因會使人有較高機率罹患異睡症,如說夢話、夢遊或磨牙等,其中又以說夢話的習慣最容易受遺傳影響。 精神疾病:研究發現患有精神疾病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較容易在睡眠時說夢話,此方面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或因精神疾病影響睡眠品質而導致。 睡眠品質低下、睡眠不足或作息不正常:由於異睡症乃是混合人體清醒與睡眠狀態的異常情況,因此任何影響原始睡眠週期、睡眠品質及時間的因素,皆可能引起含說夢話在內的睡眠障礙。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沒有做夢,人也會說夢話

夢話和夢遊不同,可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期,也可發生於容易做夢的快速動眼期(REM)。

每晚入睡後,睡眠者通常會經歷4~6個睡眠週期,而每個週期則由以下4階段組成: 第1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5分鐘,開始打瞌睡及放鬆身體。 第2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25分鐘,身體進入更放鬆的狀態,如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及心率變慢等。 第3階段(深睡期):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20~40分鐘,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活動量減少,是身體進行休息及恢復的主要階段。 第4階段: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60分鐘,睡眠由深入淺,大腦活動量增加,通常夢境都在此階段出現。

當一個人說夢話時,他可能正處於夢境之中,亦或是單純處於熟睡狀態,但大腦毫無意識地說出夢話。 說夢話通常說什麼?會洩漏祕密嗎?

一般而言,夢話內容通常含糊不清或邏輯不通,但有時也可能講出很清楚的句子,以下簡列常見的夢話類型: 彷彿在與某人談話 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 悶聲、嘟囔、低聲耳語或無聲的喃喃自語(僅有嘴唇在動) 大叫 罵髒話 發出笑聲 含糊或語無倫次的聲音或句子

由於人不一定會在做夢時說夢話,因此有時候夢話可能來自於睡眠時大腦所處理的衝突性對話,其內容可能來自於日常生活中較深刻、具有重大意義或富含強烈情感的記憶,例如憤怒地辱罵某人、因某事而感到強烈悲傷,或是得知某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因此經常會有人在說夢話時不慎洩漏秘密、罵人,或是講出某些露骨、色情的語句。

不僅如此,說夢話者醒來後,往往對說夢話的內容毫無印象,因此若害怕自己在睡覺時說出不可告人的秘密,建議平時可採取以下的改善措施。

為什麼會說夢話?夢話內容為何?5方法預防說夢話洩漏秘密 說夢話能預防?如何改善說夢話的問題?

說夢話與一個人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如睡眠時間、睡眠作息及睡眠品質等具有高度關聯,若能盡量保持每日睡眠作息正常、睡眠充足,便較不容易出現含說夢話在內的各種睡眠問題,以下提供5點預防說夢話的睡眠建議: 每天保持固定時間起床及睡覺,週末或休假亦然。(延伸閱讀:放假就是要睡到中午?小心睡太久頭痛、身體痠痛!8招打造優良睡眠品質) 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每天建議至少睡滿7~9小時。 避免於午後攝取任何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可樂或咖啡。 建立睡眠儀式,在睡前半小時不使用3C產品、調弱環境燈光,並可嘗試伸展或聆聽舒緩心神的輕音樂,有助放鬆大腦、身體,讓睡眠時間及品質變得更佳。(延伸閱讀: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適時調適生活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或學業壓力,壓力會使人焦慮或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導致失眠。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多數人大半未曾有夢遊經驗,對它抱持著既恐怖卻又有趣的想像,試想枕邊人或小孩半夜睡覺時突然從床上坐起,如同清醒般在家中四處走動、坐下或甚至打開冰箱拿東西吃,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十分不安,不知該叫醒夢遊者抑或靜靜看他「表演」?

事實上,偶一為之的夢遊可能無傷大雅,但若夢遊三不五時發作,甚至在過程中造成危險,如攻擊他人,則對夢遊者及家人皆會造成極大困擾。別擔心,《Hello健康》將為你說明為什麼會夢遊、哪些人特別容易夢遊,以及夢遊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為什麼會夢遊?

夢遊(Sleepwalking)的正式名稱為夢遊症(Somnambulism),指人體在睡眠時行走或執行其他動作,屬於睡眠障礙及異睡症(又可稱睡中異常)的一種。

一般而言,每個人每晚都會經歷4~6個睡眠週期,其中包含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與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而各週期由以下4階段組成: 第1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5分鐘,開始打瞌睡及放鬆身體。 第2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25分鐘,身體進入更放鬆的狀態,如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及心率變慢等。 第3階段:非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20~40分鐘,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大腦活動量減少,是身體進行休息及恢復的主要階段。 第4階段:快速動眼期,持續時間10~60分鐘,睡眠由深入淺,大腦活動量增加,通常夢境都在此階段出現。

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週期第3階段,因此多數人夢遊時,其實沒有做夢,而是因大腦神經調節異常,大腦應休息卻未休息,觸發身體做出夢遊的動作。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的常見原因

造成夢遊的原因繁多,諸如疾病、生活作息不正常皆可能導致夢遊,以下簡列常見的夢遊原因: 遺傳與家族史:若父母一方有夢遊病史,小孩有較高機率會出現夢遊行為。 睡眠剝奪:過度剝奪睡眠時間,如刻意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可能導致深度睡眠時間拉長,促使夢遊發生。 藥物:部分藥物如安眠藥,因具有鎮定安眠功效,易影響人體睡眠週期,提高夢遊發生率。 酒精:酒精易導致睡眠不穩定,增加夢遊風險。 大腦損傷:舉凡各種影響大腦的疾病,如腦炎或腦腫脹皆可能引起夢遊。 發燒:好發於兒童,因病痛而導致睡眠不正常,進而誘發夢遊。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因睡眠時呼吸短促、頻頻中止,造成睡眠中斷、睡眠週期異常。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因睡眠時四肢,尤其時腿部難以控制地頻繁抖動,進而影響睡眠狀況,亦可能提高夢遊發生率。 壓力:各類壓力如心理壓力、生理壓力,甚至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壓力,如旅遊或出差,皆可能導致睡眠不穩定,進一步引起夢遊。 6~12歲孩童易夢遊,多數於青春期改善

6~12歲的小孩是夢遊常客,原因為大腦神經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夢遊的次數就會明顯減少或消失,但仍有少數孩童直到長大成人後,仍受夢遊所擾,其原因則可能來自於上述成因,如遺傳、壓力大、過累或睡眠狀況不正常。 夢遊會持續多久?有哪些症狀?

夢遊的持續時間不長,通常不超過10分鐘,但也可能長達半小時,其發作和持續時間與睡眠週期關係緊密,因為多數人通常在前1/3的睡眠時間內睡得較沉(深眠時間較長),睡眠時間愈到後半,第3階段的深眠期會愈來愈短;快速動眼期則會增加。

多數人夢遊結束後,可能會回到床上重新入睡,或是就此醒來,但對夢遊毫無印象。夢遊時,夢遊者的眼睛可能閉著或睜開,表情呆滯且說話語無倫次,常見夢遊行為包括:

走路 跑步 揮動四肢 拿取或移動物品

但夢遊者有時也可能上廁所、嘗試從事性行為(又稱睡眠性交症,指在睡眠且無意識的狀態中,從事與性相關的活動)或更暴力、更複雜的行為,甚至危害自己或枕邊人的人身安全。

夢遊可以叫醒嗎?為什麼會夢遊?夢遊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夢遊可以治療嗎?

夢遊的治療取決於夢遊者的年齡、成因、夢遊的頻率及危險性。多數情況下,夢遊不需積極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壓力調適,以及睡眠作息恢復正常,夢遊的問題多能逐漸改善。

針對夢遊頻率高、夢遊行為危險者,醫師通常會採取以下治療及照護方法:

減少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的危險因子:將鋒利物或易碎物收好、關閉及鎖上特定門窗,以及減少環境中可能會讓人絆倒或是撞傷的物品。如有必要,可安裝感應警報器,在夢遊者起床或開門的時候響鈴。 治療根本原因:如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或大腦損傷等夢遊成因。 建立健康睡眠作息:如遵守固定時間就寢及起床、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以及午後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提高睡眠品質與穩定度。(延伸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改善睡眠問題,調適壓力及焦慮情況,進而減少夢遊發作。 藥物治療:部分藥物如抗憂鬱藥或鎮定安眠藥物可用於改善睡眠、減少夢遊發作。(推薦閱讀:安眠藥副作用很危險?吃過量會上癮、致死?安眠藥正確用法及常見問題解惑) 可以叫醒夢遊的人嗎?

若夢遊動作輕微,如在床上擺動身體或揮動四肢,多數情況下不用叫醒夢遊者,過一段時間夢遊就會結束。

但若夢遊行為異常激烈或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傷害,可嘗試輕輕引導夢遊者遠離危險、回到床上,或輕輕觸摸夢遊者的身體,將他們喚醒。

切記千萬不要用力碰觸或大聲叫喚夢遊者,讓他們從睡眠中驚醒,因為夢遊者意識不明,過度的刺激可能會引起夢遊者感到恐懼、困惑或憤怒,進而做出更激烈的動作反應。

發睡眠簡訊像夢遊~3招幫孩子數位戒毒

發睡眠簡訊像夢遊~3招幫孩子數位戒毒

在這個科技充斥的年代,網路的進步也讓青少年們趨之若鶩,社群網站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滑手機及發送訊息的沉迷程度,使得「發睡眠簡訊」(Sleep-texting)成為一種新的現象,但這個行為卻造成了很多問題。

發睡眠簡訊類似夢遊狀態

發睡眠簡訊是指當事人在睡眠的過程中,仍不自覺地起來使用手機發簡訊,這個行為包含自己主動發出或回覆別人的訊息,發睡眠簡訊最可能發生在熬夜使用手機的孩子身上。在睡眠過程中,手機訊息的通知鈴響會將使用者吵醒,但當身體仍處於睡眠狀態時,其運作並不完全,因此,發睡眠簡訊比較類似夢遊(Sleepwalking),因為當事人隔天完全不記得前一晚發生了什麼事。 發睡眠簡訊是一種半意識現象

腦中有一個部位的功能是維持您的意識,但它有時候也會關機,此時腦部的這個部位可能會讓身體做出動作(以此為例就是發簡訊),但由於整個大腦不完全都是清醒的,這現象也就引起了所謂的半意識(Semi-consciousness)狀態,夢遊、睡眠進食症(Sleep eating)或夜驚症(Sleep terrors),都是睡眠中的半意識狀態,所導致的現象。 發睡眠簡訊有很多負面影響

發育中的青少年需要充分的睡眠,很多青少年一天需要睡9個小時,然而因為沉迷社群網站、太過充斥的行程以及生活壓力,使他們睡得愈來愈少。其中,發睡眠簡訊的現象會導致睡眠不足,缺乏睡眠對孩子的身心與發育都會造成影響,入睡困難也可能在未來會演變成學業成績不佳、憂鬱、 藥物濫用等問題。

孩童時期的睡眠不足,在孩子成年後也會留下負面影響。據統計,對社群媒體上癮的孩子,容易有情緒不穩、行為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同時發睡眠簡訊,也會影響收到訊息的人的睡眠品質。

3方法戒除發睡眠簡訊壞習慣

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即使是成人也很難依照使用規則來執行,但您仍必須限制孩子適度使用社群網站,並設定就寢時間,能按表操課的孩子不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慢慢沉迷並過度使用社群網站,最後導致成癮。 多安排戶外活動:在戶外運動能多曬太陽,可以改善睡眠品質,因此您必須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或者任何能讓孩子把視線從手機或電腦螢幕上移開的運動都可以。 數位戒毒(Technology-detox):戒除網路成癮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讓孩子沉迷的裝置移出臥室,為了避免睡眠被打斷,您的孩子或許得跟電子產品暫時說掰掰。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天天睡不到7小時~當心肥胖找上門

天天睡不到7小時~當心肥胖找上門

覺得減肥很辛苦,努力了這麼久卻一直沒瘦嗎?這有可能是您睡太少囉!新的研究發現,20多歲的健康男性,若每晚只睡5個小時,身體會變得不利於代謝脂肪,並進而容易囤積脂肪。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有愈來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情形。究竟睡眠有多重要呢?以下將介紹睡眠不足如何使人肥胖,以及對健康的影響。

充足的睡眠對身體很重要

長久以來我們都把重心放在飲食和運動來維持健康和身材,往往忽略了,其實睡眠也是影響健康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充分的研究證實,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降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及代謝疾病的風險。

睡眠不足的影響

專家們證實,工作壓力會影響我們的睡眠,且睡眠不足又會使我們的工作壓力更大。美國睡眠醫師莎儂馬克考(Shanon Makekau)則表示,睡眠不足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反應方式,例如:降低靈敏度和記憶力,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當長期缺乏休息時,發生意外的風險會上升,也會讓整體生活品質變差。

從身體上來說,可能會造成高血壓(Hypertension)、肥胖(Obesity)、糖尿病(Diabetes)和減弱免疫系統。心理健康方面,可能會導致焦慮症(Anxiety)、憂鬱症(Depression)、妄想症(Paranoia),甚至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s)。若兒童睡眠不足,則會導致過動(Hyperactivity)。 睡眠不足讓人變胖的4原因

1. 身體開始儲存脂質(Lipids,又稱脂肪)

根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表示,睡眠不足會讓人即使吃了高油脂的晚餐後,也不太會覺得飽。根據血脂研究期刊(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的研究,針對15名20多歲的健康男性受試者,讓他們每週有4天只睡5個小時,接著隔天補眠10個小時,來觀察他們的餐後血脂,及富含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的脂蛋白(Lipoprotein)的上升情形,這些和動脈阻塞及脂肪斑塊(Plaque)的形成有關。研究結果發現,他們體內的脂質並沒有代謝消失,而是被身體儲存。

2. 皮質醇不利減重

睡眠不足會使皮質醇(Cortisol)上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讓身體為了有更多體力,更容易儲存能量。研究發現,節食者經過14天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的卡路里不變,減脂的效率也會變得更差,且飯後也會有沒吃飽的感覺,體力也變得比較差。

3. 想吃垃圾食物的衝動

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受試者在肚子餓時,選擇的零食脂肪含量是睡滿8小時的人的2倍。其他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讓人不知不覺想吃下更多食物。

此外,綜觀過去眾多的研究,也發現缺乏睡眠的人,會更傾向於想吃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並且難以克制想吃的慾望。

4. 胰島素靈敏性變差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研究員表示,睡眠不足不僅會使人精神不濟,新陳代謝的機能也會變得昏沉,儘管只有4天睡眠不足,胰島素的敏感程度就下降了30%以上。

當身體對胰島素(Insulin)的反應不正常時,身體就會無法處理血液中的脂肪,進而被存為身體的脂肪。所以,缺乏睡眠並不會讓我們變瘦,反而是阻礙新陳代謝,和增加體重。

每天睡7~9小時對健康是最理想的,不妨養成規律的睡覺時間,睡前不運動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也避免使用有螢幕的電子產品,相信你會開始感受身體的改變喔!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研究證實:腳冷穿襪子睡覺更好眠

研究證實:腳冷穿襪子睡覺更好眠

若您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晚上又睡不好,不妨先試試讓雙腳暖和後再去睡覺,也許會換來一夜好眠喔!

最安全有效的暖腳法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表示,睡前若讓腳部溫暖,身體會發送準備就寢的訊號到大腦,進而幫助入眠。但是該怎麼暖腳呢?有些人可能會用熱水袋或加熱毛毯來取暖,但這樣的溫度可能會過高甚至造成燙傷。其實最簡單也最安全的暖腳方式,就是穿襪子!挑選襪子請選擇天然質料(如棉或羊毛)含量高的,較舒適與透氣,避免穿太緊的襪子,否則會使血液循環不良反而讓腳更冷。今天Hello健康就來告訴您,穿襪子睡覺的好處,讓您每個冬夜都好好眠。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表示,睡眠品質可決定大腦和身體機能能否維持正常運作,而溫度調節是影響入睡和起床時間的重要關鍵,許多人難入眠可能都是因為體溫失調的緣故。一般而言,人的平均體溫是攝氏37度(°C),1天內會有1~2度的變化範圍,白天體溫最高,入夜後逐漸下降,直到大約凌晨4點時最低。對此,有研究證實,穿襪子能幫助體溫調節,以維持整夜良好的睡眠品質,且穿襪子睡覺也可以更順利入眠。 穿襪子睡覺的好處

1. 讓床事更美滿

曾有項研究在2005年被新聞大肆報導,發現穿襪子的夫婦在床上愛愛時,更容易達到性高潮,這項研究調查了愛愛時的大腦反應,發現腳冷會使人較無法有「性」致。 2. 預防更年期熱潮紅

許多婦女停經後會經歷熱潮紅(Hot flash),症狀為全身感到一陣強烈的熱感,時而冒汗、心悸等,而穿襪子睡覺可幫助降低夜間的中樞體溫,並預防熱潮紅。 3. 預防雷諾氏症候群(Raynaud’s disease)

雷諾氏症是因皮膚血管收縮痙攣,導致手指與腳趾感到冰冷和麻木,外觀顏色會從蒼白轉為發紫,最後發紅。建議您若發現自己可能患有雷諾氏症,除了就醫治療外,還可以在晚上睡覺時穿襪子,來減少這些症狀。 自製暖腳包

若只穿襪子對您來說不夠暖,且房間內沒有暖氣或不便泡腳的話,不妨花3分鐘製作超簡單的「暖腳包」: 材料:生米、橡皮筋及1雙沒有破洞的襪子。 方法:每支襪子各倒入3杯米,並且用橡皮筋把襪子口確實綁緊,接著放入微波爐中加熱1~2分鐘即完成,做好的暖腳包可以放在腳附近的毯子下,讓腳部保持溫暖。 注意事項:不可把裝米的襪子放在烤箱加熱,否則可能會引起火災,且若皮膚敏感或腳有傷口者,可能也不適合使用。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睡出好人緣:睡好睡滿更有魅力決策力

睡出好人緣:睡好睡滿更有魅力決策力

睡眠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良好的睡眠可幫助身體細胞修復,隔天也更具有精神與保持專注的能力。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的數據,一般成人通常需要7~9個小時的睡眠。睡得好除了改善健康和思考力之外,其實也會改善您的社交表現喔!(相關好文參考Hello健康: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強壯心臟)以下將介紹各種研究結論,說明究竟睡眠可以如何影響社會關係。

1. 睡不好會失去魅力

大多數人都渴望自己具有可以吸引朋友或異性的魅力,但根據瑞典的研究發現,睡不好可能會讓人失去吸引力喔!研究中給受試者觀看一些睡眠充分者與睡眠不足者的照片,缺乏睡眠者的照片,普遍被認為較無吸引力,且狀態看似不健康。

2. 睡不夠易缺乏幽默感

讓對方笑是吸引心儀對象的好方法,但您可能不知道,您的幽默感程度可能受到睡眠品質的影響喔!由於幽默感需要腦袋裡高層次的認知,若睡眠不足會抑制這種思維能力,使我們無法欣賞幽默的語言,且這是無法靠咖啡因或提神飲料來幫助的。

3. 睡得好會更親近他人並減少孤獨

在研究中,睡得好與不好的兩組受試者,皆被要求看著一段陌生人從遠處走向他們的影片,當感覺陌生人離他們太近時就按下按鈕,並同時監測他們的大腦反應。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者希望與陌生人保持的距離,比睡眠充足者的長許多,且他們的大腦反應出較強烈的社會排斥感,依心理層面來看,可能是缺乏衡量他人意圖的能力。

另外,睡不好的人也變得較有孤獨感,研究結論指出,若缺乏睡眠會使人更迴避社會,想與他人保持更多距離。 4. 有良好睡眠更具同理心

研究發現,當睡眠品質差時,大腦中具情感共鳴的功能區塊,無法發揮作用,也就是同情與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變弱。在該研究中,睡眠品質較佳者對於遇到困難或災難的人,比睡眠品質差者更有同情心,當他們在觀看遇到障礙或受苦的人時,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共鳴。

5. 睡眠佳可減少生氣和暴力行為

研究中,睡眠不足的受試者,情緒偏向憤怒,且較不能適應噪音。另有其他研究指出,睡眠障礙的人,確實更具有攻擊和暴力傾向,若小孩有睡眠問題,也容易在學校裡欺負其他孩子。

多項研究結論都指出,睡眠不足會使我們容易失去情緒管理能力,遇到狀況時較無法評估並採取理性解決方式;反之,睡得好會更能自我控制,且不易抨擊或暴力相向。 6. 睡眠不足會影響決策能力

在人際關係上需要做許多選擇,例如是否與對方交往、介紹給家人或是分手等,這些也都牽涉到許多需要評估的複雜因素,包含自我與周遭人的狀態關係和執行後果等。

有研究證實,睡眠與決策品質具有很大的關連,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大腦的指令與管理中樞)負責重要的決策,包含考慮事件後果與攸關未來的目標和期望,及判斷好與壞等,也能幫助控制我們的衝動,若睡眠不足會使此區塊受影響,變得容易分心、魯莽、缺乏創意和整合資訊的能力,也更不願意承擔風險,如此一來會減弱在社交或工作時的決策能力。

如果長期受到人際關係的困擾,而有睡眠障礙,可能會產生惡性循環,Hello健康提醒大家,若有心理創傷或失眠等問題,不妨找專業醫師諮詢及治療喔!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不少人會在睡覺前聽音樂,或聽著音樂入睡,認為音樂可幫助睡眠;但也有人認為音樂會使大腦亢奮,讓人愈聽愈睡不著。

究竟音樂是否可以幫助睡眠?聽流行音樂還是古典樂好?《Hello健康》為你解惑音樂對睡眠的影響、告訴你何種音樂有助於睡眠,並提供4種音樂助眠的小撇步。 

音樂可以幫助入睡嗎?

自古以來,父母就經常哼歌或唱搖籃曲哄小孩入睡,其實音樂可以哄幼童入睡,並非口耳相傳的習俗。

研究證實音樂可以改善嬰兒睡眠,讓嬰兒長時間處於平靜且穩定的生理狀態,如心跳趨緩、呼吸放慢。

另一研究則指出音樂有助於改善小學生的睡眠情況,讓小學生更快入睡且睡得更沉。由此可知,無論是嬰兒或小學生,聽音樂皆可幫助睡眠。 音樂對成年人也有助眠功效嗎?

一項研究招募60位有睡眠困難的台灣老人(年齡60~83歲),讓他們在睡前聆聽45分鐘的舒緩音樂,為期3週。研究結果發現從第1晚開始,老人們的睡眠問題就獲得顯著改善,他們睡得更快、睡更沉,睡眠品質顯著提升。(延伸閱讀:年紀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療與預防

另一研究則明確指出音樂可改善失眠,大幅縮短失眠患者的入睡時間。

種種資料顯示,音樂可幫助入睡,增加睡眠長度與品質,使身體獲得更大程度的休息及恢復。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為什麼音樂會影響睡眠?

當人聆聽音樂時,大腦會將耳朵所接收到的聲波,轉換為電訊號,進而觸發一系列的化學作用,其助眠功效包括: 調節荷爾蒙:音樂可幫助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當壓力過大時,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會升高,提高警覺性,進而影響睡眠,而音樂則有助於降低皮質醇,使人感到放鬆、減輕壓力,幫助入睡。 釋放多巴胺:聽音樂有助於大腦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樂、心情愉悅,並改善睡眠及身體機能,以及緩解身體疼痛與各種不適。 放鬆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負責控制心臟、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並可調節心跳、體溫、呼吸頻率、消化及流汗。音樂可放鬆自律神經系統,讓呼吸減慢、心率降低及血壓降低,進而達到助眠效果。(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除上述3種功效之外,聽音樂也可改善心理狀況,讓人心情變得平靜、安心,緩解焦慮不安或悲傷等負面情緒。

研究證實聽音樂可改善失眠,但選錯音樂恐愈聽愈難睡!4撇步提升音樂助眠功效

聽什麼音樂才能改善睡眠?可以聽流行樂嗎?

選對音樂對於改善睡眠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睡眠專家較推薦使用古典樂、鋼琴樂或電子合成的輕音樂,並選擇BPM落於60~80之間音樂。

BPM指的是每分鐘節拍的數量,不僅可用來測量心率(心臟跳動的速率),也是衡量音樂節奏快慢的單位。

由於人體的正常靜止心率為60~100BPM,因此聆聽與人體心率相近的音樂,可幫助人體放鬆,進而改善睡眠。(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除以上方法外,你還可參考以下4點建議,進一步提升音樂助眠的效果:

選擇音樂播放平台上的助眠音樂清單,如自然聲、古典樂、鋼琴樂及各類輕柔音樂,多方嘗試何種音樂最能令你放鬆、幫助睡眠。 養成在入睡前45分鐘或更長時間聽舒緩音樂的習慣,讓身體有時間放鬆,產生睏意。 避免聆聽容易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音樂,如搖滾樂或悲傷情歌,強烈情緒反應會刺激大腦亢奮、思緒混亂,導致入睡困難,甚至加重既有睡眠問題。 建議使用低亮度的播放設備(喇叭、音響),不要戴著耳機聽音樂,以免聽到一半睡著,因音量過大而傷害聽力,或導致耳垢堆積,提高耳朵感染的風險。

一直想睡覺可能罹患嗜睡症?嗜睡恐有5大症狀,可用ESS量表自我檢測

一直想睡覺可能罹患嗜睡症?嗜睡恐有5大症狀,可用ESS量表自我檢測

嗜睡症是種罕見疾病,好發於15~30歲青少年及成人,約每2000人中有1人罹患,患者可能於走路、吃飯、工作或開車時,突然陷入昏睡且難以叫醒而發生危險,甚至會有幻覺出現。

究竟引發嗜睡症的原因為何?《Hello健康》將帶你釐清嗜睡症和嗜睡(白天很想睡覺)差異,並提供嗜睡症治療及改善方法。

嗜睡症是什麼?罹患原因為何?

嗜睡症的正式名稱為「猝睡症」(Narcolepsy),患者因大腦中樞神經異常,無法正常調節清醒與睡眠的狀態,導致人如同昏迷一般,突然陷入難以抵擋的昏睡之中。

近代研究發現,猝睡症可能與基因或特殊的人類白血球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有關,部分嗜睡患者是由遺傳導致(嗜睡症患者的子女罹病機率為1~2%),有些人則因腦部受創或腦內特定荷爾蒙減少,而開始引發嗜睡症狀。

嗜睡症定義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若每日睡眠時間超過7小時,甚至超過9小時卻仍有倦意,或者在一天內反覆進入睡眠狀態;以上狀況若每週發生超過3次且持續至少3個月以上,即屬於嗜睡症。

嗜睡症和嗜睡(白天很想睡覺)差異為何?

嗜睡症(猝睡症)屬於原發性疾病,代表此種疾病乃是身體自己發作,而非由其他疾病或狀況,例如精神疾病、大腦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所造成。嗜睡症患者除會毫無預警地昏睡之外,還會有幻覺、猝倒及睡眠障礙多種症狀。

嗜睡則通常是因為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或睡眠品質差,才引起強烈睏意,讓人想睡覺。

一直想睡覺可能罹患嗜睡症?嗜睡恐有5大症狀,可用ESS量表自我檢測 5大嗜睡症狀:患者可能出現幻覺或猝倒

嗜睡症於白天、晚上皆可能發作,且患者多伴隨嚴重睡眠問題,其常見的症狀如下: 過度嗜睡(Excessive sleepiness)

嗜睡症的主要症狀。患者易感疲累而想睡覺,即便昨晚睡眠十分充足。當嗜睡症發病時,患者會變得意識矇矓、昏昏欲睡,也有可能突然昏迷,尤其若患者正在開車或走路往往會發生危險。

嗜睡症患者經常在白天打瞌睡,時間約10~20分鐘不等,通常不超過1小時,並於打完瞌睡後2~3小時內再度產生睡意。 猝倒(Cataplexy)

猝倒經常發生於患者表現強烈情緒,如大笑或受驚之後,其身體肌肉會突然像是陷入睡眠一般,短暫地喪失張力,約6成嗜睡症患者有此症狀。猝倒輕則垂頭、眼瞼或下巴下墜,或口齒不清,重則突然全身無力,並可能於跌倒後陷入睡眠狀態。 入睡前的幻覺(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約有40~80%合併猝倒症的患者,可能於入睡前出現幻覺。這種幻覺可能是奇怪的影像、聲音、觸覺,或是被身體遭移動的感覺,通常持續時間不長,但因為感受十分逼真,患者往往會感到十分害怕,或誤以為自身患有精神疾病。

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

睡眠麻痺俗稱「鬼壓床」,嗜睡症患者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睡眠麻痺,並經常在睡眠過程中發生前述肌肉失去張力(正常睡眠生理狀態)但意識卻十分清醒的情況。 夜間睡眠障礙(Sleep disturbance)

夜間睡眠障礙包含:夜間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睡,或睡著但無法深眠且經常醒來。部分患者會合併做惡夢、腳部抽動的問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或提高白天嗜睡發作機率。

除上述常見症狀外,嗜睡症患者可能還會有複視、注意力渙散、記憶喪失或肥胖等症狀。

一直想睡覺可能罹患嗜睡症?嗜睡恐有5大症狀,可用ESS量表自我檢測 嗜睡症自我檢測量表(ESS)

若民眾感覺自己經常想睡覺,懷疑有嗜睡問題,不妨先根據以下量表評估,再考慮是否需要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一直想睡覺可能罹患嗜睡症?嗜睡恐有5大症狀,可用ESS量表自我檢測 嗜睡症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及訓練減輕症狀

嗜睡症可歸類為慢性疾病,患者發病後需長期透過藥物、居家照護及生活調整來進行控制,以下簡列嗜睡症的治療及改善方法:

藥物治療:醫師會開立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提高病患白天的警覺度,並使用抗憂鬱劑減緩猝倒、入睡前幻覺,以及睡眠麻痺等症狀。 維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建立規律睡眠作息,如相同入睡及起床時間、睡眠充足,以及優良睡眠環境(陰暗、安靜且舒適)改善嗜睡症患者的睡眠情況。 規劃小睡時間表:小睡可讓病患練習控制突然襲來的睡意,幾分鐘的簡單趴睡或閉目養神都能減少發病次數,或減低藥物用量。建議患者依據服藥時間、嗜睡好發時段,以及需要保持清醒的時間,規劃小睡次數及時間長度。 避免飲酒及服用其它鎮定劑:任何容易使人想睡覺的藥物或成分,都可能使嗜睡的情況惡化。 妥善安排生活作息,特別是危險活動:嗜睡症患者需妥善安排駕駛或烹飪等危險活動的時間,建議在駕車前服用提神藥物及小睡,並避免長時間駕車。

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種棘手疾病,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病患都有失眠問題,且通常伴隨著腸胃不適、頭暈、頭痛、心悸及呼吸不順等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範圍廣泛、症狀繁多,多數人通常不知自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流連於醫院各科診療室之間,反覆回診、追蹤及檢查,最後才得知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究竟自律神經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讓《Hello健康》為你說明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的關聯,以及該如何治療與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失眠?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當交感神經興奮時,人體的心跳、血壓、血糖及腎上腺素上升,身體能量消耗量也會上升;副交感神經則會降低血壓、心跳,讓人體可充分休息、儲存能量。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便會於睡覺時處於亢奮狀態,使身體及大腦無法妥善休息,同時血管也會處於收縮狀態,進而導致失眠,或睡醒後身體痠痛、水腫及精神不濟。

一般而言,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失眠可分為以下3類: 入睡困難:因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大腦即使入睡仍處於活躍狀態,腦中不停有訊息飛過,進而導致入睡困難。 睡眠維持困難: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雙失調,造成身體於休息時無法進入深層睡眠,造成睡眠品質差且容易醒來。 早醒型失眠:此類失眠患者多處於長期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雖無入睡問題,但睡眠周期皆較一般人短,容易提早清醒,造成身體缺乏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多於夜間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使人長期處於精神不濟或憂鬱的狀態。

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為什麼自律神經會失調?壓力過大是主因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壓力,若能適度排解壓力,則自律神經系統雖可能暫時受到影響,但很快就可自行恢復平衡,但如果壓力過多、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狀態不佳,失調問題就會愈發嚴重。

其壓力因子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

物理環境壓力:如環境產生劇變,變得過冷、過熱、氣壓過高 生理壓力:如月經來潮的荷爾蒙變化、疾病或藥物所導致的不適 情緒壓力:如因面臨重大變故、重要事件而感到憤怒、悲傷、焦慮或不安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該怎麼辦?

若生活出現變故、壓力突然增加,導致自律神經短暫失調而出現失眠情況,只要適當緩解壓力,如運動、聽音樂、維持健康飲食及作息,並且多休息、睡眠充足,就能讓自律神經恢復正常狀況。(延伸閱讀:失眠、頭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教你透過營養改善

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但若失眠情形超過2週以上,且經醫師診斷是自律神經失調,那便應接受專業治療。

失眠情形超過2週者多患有「常態性自律神經失調」,此時自律神經已嚴重失衡,日常生活改善,如運動、飲食或安眠居家療法等皆難以發揮功效,且病患多對失眠存有嚴重的預期性焦慮問題。

在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症狀,如焦慮、失眠,分別給予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隨著自律神經失調病患穩定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檢查,其失調情況多會明顯緩和,患者同時也須輔以日常生活的改善措施,即能加速康復時間,不再依賴藥物治療。

哪些人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因患有相關疾病或心思異常敏感,容易產生壓力,其抗壓性通常也較一般人低。 過勞或休息不足者:因過勞或休息不足,導致壓力慢性累積,從而自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影響自律神經。 患有重大疾病者:由於本身患有重大疾病,長期受病痛所苦,生理及心理皆處於脆弱狀態,較易產生壓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