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現代人都知道均衡飲食與運動的重要,也開始注重健身和飲食,但除此之外,和這兩者一樣重要的睡眠,卻似乎常被大家忽略,睡眠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人注重營養也愛運動,但仍熬夜工作或追劇,這些缺乏睡眠的生活習慣,可能會為生理和心理健康帶來傷害,以及影響思辨力與社交表現等,也可參考《Hello健康》系列文章:「睡出好人緣:睡好睡滿更有魅力決策力」。以下將分享提升睡眠品質的重要性,讓您了解睡得好可以為健康帶來哪些好處。

1. 控制體重

長期缺乏睡眠容易導致發胖,根據某研究發現,睡眠時間較短的兒童,其肥胖機率高達89%,成人為55%。缺乏睡眠會使體內的一種激素:瘦素(Leptin)減少,而使飢餓肽(Ghrelin)增多,使食慾增加,且偏好重口味又不健康的食物。(延伸閱讀: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2. 增加抵抗力

即使只是少睡一點,也會減弱免疫功能,根據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睡不到7小時者,其發燒的機率大約是睡滿8小時者的3倍,所以經常感冒的人,最好每晚至少睡8小時,可以的話多吃大蒜也有幫助。(推薦閱讀:蒜頭9大功效來自大蒜素!吃蒜頭多這步驟抗癌效果滿分

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3. 改善學習力與表現

睡眠對大腦學習和記憶的影響很大,包含認知、注意力、創造力與表現等,當睡眠不足時,很難吸收新知和回想細節,大腦反應也會變遲鈍。根據數據統計,工作時數延長的醫院實習生,出錯率比睡眠充足的實習生高出36%。也有研究發現,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兒童和成人的記憶力,以及解決事情的能力。

4. 穩定情緒

睡覺時其實大腦還會繼續工作,所做的事情就是處理白天接收的訊息和情緒,如果睡太少,大腦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識別和管理,也容易出現更多消極的情緒反應。

若長期缺乏睡眠,也會增加罹患情感疾患的機率,根據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失眠時罹患憂鬱症機率,比正常睡眠者高出5倍,罹患焦慮症或恐慌症的機率則更高。有良好的睡眠,如同讓大腦能按下重新設置鈕,能改善想法並積極迎接挑戰。 5. 保持心臟健康

睡覺時血壓會下降,等於讓心臟和血管的壓力減少。綜觀過去15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遠高於每晚睡7~8小時的人。(延伸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6. 睡飽才能增肌減脂 成功瘦身 運動表現UP

運動可以促進健康、提升心肺功能和增加肌肉,不過如果沒睡好覺,可能通通前功盡棄,因為充足的睡眠才能身體休息,並修復肌肉和恢復體力,因此發現減肥或健身成效不彰時,先檢視自己有沒有好好睡覺!

在某項針對籃球員的研究中發現,睡眠充足可以明顯地提升速度、準確性反應時間和心理健康。另有項針對2,800名女性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與行走速度較慢等表現有關。

7. 減少罹患糖尿病風險

睡眠不足會影響血糖,並降低胰島素(Insulin)敏感度。在一項研究中,全為健康年輕男性的受試者經過連續6天限制只睡4小時後,皆出現了糖尿病前期的症狀,但將他們的睡眠時間增加並維持1週後,這些症狀竟消失了。 睡多少才夠、有睡飽?

提醒您,成人最好每晚睡7小時以上,睡前盡早開始培養睡意,從事靜態活動並做些伸展,減少光源及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皆可幫助入睡。(延伸閱讀: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建議睡眠時間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不同年齡建議的睡眠時間如下: 4-12 個月新生兒:12-16 小時 1-2 歲幼兒:每日11-14 小時 3-5 歲嬰兒:10-13 小時 6-12 歲兒童:9-12 小時 13-18 歲青少年:8-10 小時 18 歲以上成人:7 小時以上

睡眠品質更重要

睡得飽當然重要,但好的睡眠品更是重要!很多人應該都會發現自己明明睡了很久,但卻感覺還很累很想睡,這就可能是睡眠品質不好的跡象,此外,不斷睡睡醒醒、常打呼的人也可能代表睡眠品質較差。

如果有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建議可以尋求醫師或醫院附設的的睡眠中心作諮詢,建立好睡的習慣才能確保真的有睡飽,身體有充分休息到哦!

失眠壓力大!試試瑜伽安神更好睡

失眠壓力大!試試瑜伽安神更好睡

瑜伽,在台灣也日漸廣受喜愛,除了能幫助生理健康,還有助於精神層面的安定,有些科學家相信它能改善失眠症,因此,如果想透過運動讓自己一夜好眠,或許瑜伽值得一試。

怎麼會失眠?

原發性失眠的定義是在不受其他疾病影響的情況下,自行發生的失眠。相對地,次發性失眠,則是一種警示,顯示失眠可能受某些身體疾病所造成的;事實上,有許多疾病都可能導致失眠,包括癌症、關節炎(Arthritis)、纖維肌痛、憂鬱症(Depression)等。另外,某些藥物也會引發次發性失眠,

失眠會如何?

睡眠不足可能衍生嚴重的疾病,包括心臟衰竭、高血壓和肥胖等。而且,若睡得不好,健康自然飽受威脅,同時容易感到壓力。

瑜伽有助於改善失眠嗎?

根據一項心理健康的新研究,其檢視了不同形式的失眠症病人,包括原發性和次發性失眠症,研究要求受試者進行至少8週的基礎瑜伽。受測者必須記錄自己的睡眠,一直持續到研究結束;日記內容包括睡眠時間、夜間醒來的時間,以及醒來後睡了多久。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日記,評估瑜伽對失眠是否有益。最後發現,包括入睡所需時間(Sleep Onset Latency)、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總睡眠時間(Total Sleep Time)、總清醒時間(Total Wake Time)、睡後醒來的時間(Wake Time After Sleep Onset)等各方面,都顯示出有改善。

其他研究怎麼說?

雖然瑜伽治療失眠症的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然而,它在改善睡眠方面的潛在價值,也出現在其他研究中。舉例來說,瑜伽裡有許多姿勢,有助於輸入更多血液到大腦,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失眠。此外,癌症存活者報告也顯示,每週參加2節瑜伽後,病人的睡眠品質有改善,不僅疲勞減輕,睡眠藥物的用量也減少了。更有更年期的女性也注意到,她們的症狀在規律練習瑜伽之後,就變得不那麼嚴重了。

什麼是清醒夢?這3招控制夢境超有用!過量恐損睡眠品質

什麼是清醒夢?這3招控制夢境超有用!過量恐損睡眠品質

如果你看過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你是不是也想和李奧納多,或是其他造夢者一樣,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或甚至,你真的有成功控制過自己的夢境?想要控制自己的夢,首要條件就是要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科學上這稱作清醒夢(Lucid Dreams),指人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所作的夢。清醒夢聽起來很像一種特異功能,但這是一件好事嗎?會不會有什麼危險呢?本文帶你認識清醒夢,介紹控制夢境的技巧與風險。

什麼是清醒夢?

清醒夢一詞由荷蘭醫師弗雷德里克凡伊登(Frederik van Eeden)在 1913 年提出,根據國外研究,全世界約有 55% 的人有過清醒夢的經驗;約有 11% 的人,每個月會經歷一到兩次的清醒夢。不過這數據只是推論,科學家對於夢境領域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般來說,當我們在做夢的時候,當下並沒有辦法分辨是夢境還是現實,往往都是我們起床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剛剛是在作夢,並且發現夢中的場景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如果是清醒夢,或是那些常常作清醒夢的人來說,在夢中就能馬上知道「自己正在作夢」。

正常睡眠週期由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循序進入第二期及第三期,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清醒夢就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這階段眼球會快速移動,同時身體肌肉放鬆。我們通常在睡著後 90 分鐘進入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會持續 10 分鐘,然後再回到淺度睡眠,約 90 至 120 分鐘循環一次。(同場加映:睡覺做夢原因是…這種人容易記得夢境)

為什麼會作清醒夢?

雖然神經科學家還未研究出人們作清醒夢的真正原因,但還是有幾項推論,例如,根據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Gesellschaft)研究結果發現,常作清醒夢的人,大腦前額葉皮質會比其他人大一些,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調控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以及提取記憶,這也表示他們是屬於自我反省的類型,常常會反覆咀嚼自己的想法,又稱後設認知。

另外,有些科學家也發現,有猝睡症(Narcolepsy,又稱嗜睡症、渴睡症)的人,會更容易作清醒夢,因為猝睡症的人會更快進入深層睡眠,甚至直接進入快速動眼期,那就容易作清醒夢。 如何作清醒夢?3個技巧控制夢境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 APA)代表國際夢研究協會出版的期刊《夢》(Dreaming)指出,人是可以透過日常訓練,增加自己做清醒夢的機會,以下介紹3個最常見的清醒夢技巧:

1. 現實生活檢測:把平常生活周遭的環境記在腦海裡,這樣一來在睡夢中便能分辨現實與夢境的差異,藉此自己察覺自己是否正在是不是在作夢。

2. 清醒再入睡法(Wake Back To Bed, WBTB):睡滿五小時後,保持清醒一會,接著立刻回去睡回籠覺,這樣可以確保更快進入快速動眼期,也更容易作清醒夢。

3. 記憶性誘導法(Mnemonic Induction of Lucid Dreams,MILD):睡了五小時後醒來,但只有清醒一下下,並且要不斷提醒自己:「待會睡回去要記得我在作夢。」

過多清醒夢有害睡眠品質

雖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是一件讓人很興奮的事,但過於真實的夢境,反而有其危險之處,因為這會更容易讓人從熟睡中醒來,並難以再入睡,進而影響了睡眠品質。另一個潛在風險則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作夢,那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嘗試控制夢境,當潛意識開始打造你的夢境時,多少會有損你的睡眠品質,導致更容易作噩夢,晚上也不容易入睡。

因此,大家不用特意強求清醒夢,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才是最重要的。記得維持固定起床和就寢的作息,晚上遠離咖啡因和酒精,平時規律運動,例如健走、騎腳踏車,或是瑜伽等,都是可以讓你夜晚更放鬆的方式。

別按貪睡鬧鐘!專家說愈睡愈累又傷腦

別按貪睡鬧鐘!專家說愈睡愈累又傷腦

許多人在早上的鬧鐘響起時,會按下「貪睡鍵」繼續睡10分鐘不等,以為這樣能睡得更飽,但專家表示,狂按貪睡鬧鐘的行為不僅無法讓你睡飽,甚至還可能傷害大腦!

睡眠周期4大階段

睡眠品質和睡眠週期息息相關,睡眠具有階段性,大致上可分為2大週期: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NREM)和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可分為3個階段。因此,當我們從醒著到入睡時,會先進入非快速動眼期的3階段,接著進入第4個階段快速動眼期,形成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以下為各階段的睡眠狀況: 非快速動眼期

第1階段:這是NREM最容易被叫醒的階段,或是會忽然感到墜落的感覺。腦波在此時會漸漸減慢,感覺昏昏欲睡,肌肉逐漸放鬆。 第2階段:此時不像第1階段如此容易醒來,腦波有些變化幅度,體溫開始下降,心率開始減慢。 第3階段:此為NREM的深度睡眠階段,不容易被叫醒,腦波變化大,並且一些睡眠症狀如夢遊(Sleepwalking)、夜驚(Night terrors)等,通常都是在這階段發生的。

快速動眼期 第4階段:此階段眼球會快速轉動,也是我們做夢的階段,腦波更活躍。若在此階段被叫醒,會感到十分昏沉或疲倦。 貪睡鬧鐘對大腦的影響

每個完整的睡眠週期約90~110分鐘,若我們在深度睡眠階段被叫醒時,除了會感到極度疲憊之外,再次入睡需從第1階段重新開始,因此,若使用反覆用貪睡鬧鐘,會一直打斷大腦進入睡眠週期的進行,根本無法真正獲得睡眠,且感覺愈睡愈累。知名的心理學家瑪麗亞康尼科娃(Maria Konnikova)曾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中表示,在睡眠週期的初期被叫醒是最不理想的,會讓我們感覺整夜的睡眠品質很差。 善用鬧鐘 貪睡也無妨

依睡眠週期設定鬧鐘:建議可將鬧鐘設在就寢時間後的7.5小時,因為7.5小時為450分鐘,是睡眠週期90分鐘的倍數。通常第一個睡眠週期約需90分鐘,之後的週期平均約100~120分鐘,而每人每晚通常會經歷4~5個週期,而將鬧鐘設在週期結束時間(因為是淺眠狀態)醒來,比較不容易感覺昏沉疲憊。 善用貪睡鬧鐘幫助清醒:按下第一次貪睡鬧鐘後,在床上做伸展動作,別讓自己在第2次鬧鈴響之前睡著,可幫助腦袋清醒,準備起床。另外,睡前把鬧鐘放離床稍遠一點的地方,讓自己下床去將它關掉,可減少繼續睡著的機率。

各年齡層所需睡眠時間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不同年齡建議的睡眠時間如下: 4-12 個月新生兒:12-16 小時 1-2 歲幼兒:每日11-14 小時 3-5 歲嬰兒:10-13 小時 6-12 歲兒童:9-12 小時 13-18 歲青少年:8-10 小時 18 歲以上成人:7 小時以上

睡眠品質更重要

睡得飽當然重要,但好的睡眠品可能更為重要!很多人應該都會發現自己明明睡了很久,但卻感覺還很累很想睡,這就可能是睡眠品質不好的跡象,此外,不斷睡睡醒醒、常打呼的人也可能代表睡眠品質較差。

如果有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建議可以尋求醫師或醫院附設的的睡眠中心作諮詢,建立好睡的習慣才能確保真的有睡飽,身體有充分休息到哦!

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的讀者,對於上班族或學生在車廂熟睡的場景一定不陌生。當然,這些通勤族也可能前一個晚上追劇,或是通宵玩線上遊戲而睡眠不足。但是其實很多人是盡力要睡飽,但醒來仍然很累。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而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除了讓你第二天無精打采,更有許多健康上的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你疲倦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呼吸經常反覆中斷,空氣因而無法好好進入肺部,使血液中的氧氣量降低;二氧化碳增加,患者會因此睡到一半會突然醒來,以便重新呼吸,而這種間歇性的睡眠,非常有損我們的睡眠品質。

我們血液中的紅血球含有血紅素,血紅素主要功能就是帶著從肺部得到的氧氣,運送到全身的細胞。細胞利用氧氣產生呼吸作用(Cellular respiration)分解養分,產生能量供身體所需。然而一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就無法好好讓氧氣進入體內,我們的細胞也無法好好地分解養分。因此,當身體能量不足時,就算前一天晚上睡得再久,早上起床仍然會覺得很疲倦。(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心血管的影響

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會讓我們白天的時候總覺得沒有睡飽而已,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以下簡稱 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患者可能會因為 OSA 的關係,在睡覺時容易缺氧而引發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無法降下來,影響到血液中的凝血功能,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Arrhythmia)、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冠狀動脈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及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其中常見的就是中風(Stroke)。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有高於六倍的風險罹患「睡醒後中風」(Wake-up stroke)的風險。這類中風通常是病人在睡醒後才發現自己身體局部麻痺無力,需要格外注意,否則容易因延誤送醫而錯失治療腦中風的黃金時間,造成憾事。(同場加映: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患者難自知

睡眠呼吸中止症之所以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患者通常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常常自以為睡夠了,卻總是感到精神不佳,之後怎麼補眠都沒辦法睡飽,導致專注力及記憶力越來越差。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

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許多人小時候有睡覺一定要開燈的習慣,尤其是自己單獨一間房的孩子,父母通常會在孩子房間內放盞小夜燈,讓怕黑的孩子能夠睡得著,但您知道開著燈睡覺其實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嗎?本文將帶您了解為什麼開燈睡覺並不是個好選擇。

開燈睡覺容易產生4問題

睡覺時暴露在光源底下,會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阻礙人體進入深層睡眠(Deep sleep),尤其如果是日光燈這種掛在天花板直接照在臉上的光源,即便能忍受其照射入睡,仍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若是長期處於缺乏睡眠的情況,可能會引發以下症狀:

憂鬱(Depression):日光燈、3C產品的螢幕或LED燈泡,都會發散出許多藍光,長時間接觸藍光,除了對眼睛有傷害外,暴露在藍光底下,不佳的睡眠品質,容易造成心情不佳,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 變胖: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睡覺時暴露在光源底下會提高女性變胖的機率,例如:在電視螢幕亮起的情況下睡著。研究中也發現,小夜燈或非室內的光源,提高肥胖的機率不大。 罹患慢性病機率提高:如果長期在光源的照射下睡覺,可能會提高罹患高血壓(Hypertension)或糖尿病(Diabetes)等疾病的機率。 精神不濟:睡不好所造成的精神不濟的影響,許多人應該都有體會過,尤其是從事部分職業,如駕駛或工人等。這些工作的風險較高,也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因此,若是因睡眠不佳,工作意外發生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

光源調低來營造適合睡覺的環境

習慣開燈睡覺的人,要在全黑的環境下入睡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建議可以逐漸減低光源亮度或者購買紅色光的燈泡使用,因為紅光比起其他顏色的光線,對於人體睡眠的影響較小。此外,盡量在睡前一兩個小時就將室內的光源調低,營造出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並且選擇閱讀或冥想等放鬆心情的靜態活動,來代替滑手機或用電腦等會接觸藍光的行為,以利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入睡。

如果您只想小睡一下,開燈睡覺可以避免您睡得太熟,但能快速的補充體力,但也僅此而已,如果您想要獲得一個充足且品質佳的睡眠,把燈關上才是王道。

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人們的生活都愈來愈倚賴它,包括工作、娛樂、交通和教育在內,都可以透過手機進行,這種使用手機的習慣,甚至也延伸到非清醒狀態的我們。想想看,您有多久沒使用過「鬧鐘」了?這裡所說的鬧鐘,指的是附有鬧鐘功能的時鐘,不管是傳統敲鈴式或是電子式的鬧鐘,好像都逐漸被手機所取代。因此,本文將告訴您,睡覺時手機放在身旁可能對健康產生哪些影響,也許您該在相處了一整天過後,跟手機保持一點距離,對您和您的智慧小夥伴都好。

3種將手機放在身邊當鬧鐘的壞處 1. 分心

手機當作鬧鐘最常見的負面影響,就是它除了鬧鐘功能外,還是一個無法與外界斷連的工具;如果我們使用傳統鬧鐘的話,時間設定好、開啟鬧鐘、電燈關掉,倒頭就睡,我們沒辦法用傳統鬧鐘瀏覽一下網站、看一下YouTube影片、滑一下FB或回一下Line;但是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在手機上做到,時常一不注意,我們又多浪費了一堆時間在手機上,壓縮了睡眠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甚至會有「睡眠傳訊」的現象,指的是人在入睡後,手機接到訊息通知、發出音效或亮光,使人們無意識地拿起手機回覆訊息,而傳出去的訊息通常都是一串亂碼,完全沒有意義。這個情況看起來跟夢遊有些相似,不過通常發生在年輕人或學生等,花費較多時間在社群軟體的族群。若您有睡眠傳訊的狀況,可能需要考慮減少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別讓手機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2. 光線

手機所發出的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使入睡所需的時間與難度提升。建議在睡前1~2個小時,不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3C產品,改為進行其他靜態活動如:閱讀、冥想或寫日記,作為1天的結束,同時也能避免在使用手機的時候,繼續接受朋友圈的動態,畢竟,有時候睡覺的情緒可以輕易的被一則訊息破壞。 3. 健康疑慮

首先要先了解,手機所含的射頻輻射(Radiofrequency)為電磁波的一種。基本上,只要有使用到電的物品,在運作時都會產生電磁波,而手機所發出的射頻輻射,屬於對人體較無傷害的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雖然目前仍無明確的研究顯示,電磁波對人體的致癌機率有多少,造成癌症的機率多高;也無法肯定長期接觸射頻輻射,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已把手機所產生的電磁場列為可能致癌的因素之一。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1996年成立了國際電磁場研究計畫,持續了解電磁場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在研究明朗化之前,不建議在睡覺這種沒有必要使用手機狀況下。

如何在睡覺時脫離手機掌控

了解手機對睡眠的影響之後,您是否下定決心在睡覺的時候,不再將手機放在身旁了呢?改變一項習慣可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您不妨可以嘗試以下2種方式,避免手機妨礙您一夜好眠: 放得愈遠愈好:如果您沒辦法將手機置於臥房外,或是仍然希望把手機作為鬧鐘使用,您可以考慮在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在距離您最遠的位置上,並將手機關機或開啟飛航模式。這種方式除了能避免任何應用程式的通知、排除夜貓族朋友在半夜打擾您的清夢外,也能減少身體所吸收到的電磁波量。另外,將手機擺在遠處,可能也有助於改善賴床,因為許多人在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便是滑一下手機,看看有什麼新訊息需要回覆,而想達成這件事情,勢必就得起身去拿手機,無形中也減少了睡回籠覺或是不願起床的情況。 買個傳統鬧鐘:用傳統鬧鐘來代替手機吧!除了少了一個在睡前滑手機的理由外,傳統鬧鐘也比手機來得穩定,相信讀者們應該都有設定了手機鬧鐘後,不曉得是因為自動靜音、手機軟體更新或是自行關機等莫名其妙的理由,導致早上鬧鐘沒有準時響起。有時候,有著簡單的設計和單純目的傳統鬧鐘,比手機來得更加可靠。

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夏天夜晚好悶熱,很多人會習慣開電風扇睡覺,但網路上流傳一則都市傳說,相傳睡覺吹電風扇會猝死,對此,專家表示,睡覺吹電風扇並沒有這麼危險,若有猝死的可能,絕非只是因為電風扇,而是受到環境濕度、溫度、個人體質,以及睡前有無喝酒等因素影響。其實,整晚吹電風扇睡覺,對健康的確有些潛在風險,但卻也有不少好處喔!以下介紹睡覺吹電風扇對人體的影響。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好處 白噪音助眠減幽閉恐懼

有些人無法在完全安靜的房間睡覺,需要一點小聲音、頻率穩定的白噪音才能入眠,而研究指出,電風扇製造出的輕微聲音可以幫助入睡。而若有幽閉恐懼症的人獨自在房間睡覺時,電風扇的小聲噪音,也可幫助防止突發的恐懼感。

調節環境和人體溫度 一般來說,睡覺時的環境溫度需要偏低,才會較容易入眠,而風扇除了可以調節臥室的溫度,還能調節身體的溫度。 開窗空氣流通又新鮮 夏天夜晚通常很悶熱,開電風扇可以幫助房間空氣流通,且新空氣能持續從窗外送進房間內。

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 研究指出,寶寶的房間裡開風扇,可以降低70%的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風險,且晚上打開窗戶,也能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或是窒息的機率。這些研究都代表著寶寶在睡覺時,房間裡的空氣流通很重要。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壞處 皮膚乾癢和引發過敏 電風扇的風,除了會加速身體水分流失之外,也可能會使房間內常見的過敏原,透過空氣循環並散播,例如灰塵、塵蟎、花粉、寵物的毛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建議隨時清潔電風扇的扇葉,並且保持房間的整潔乾淨,減少過敏的機率。

低溫恐使肌肉收縮僵硬 冷空氣會導致肌肉收縮,因此如果整夜吹電風扇或冷氣,都可能會導致頸部僵硬。所以吹電風扇時,最好不要近距離直接吹身體,且環境溫度不應低於攝氏20度。

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夜間盜汗的原因

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夜間盜汗的原因

身體在高溫環境下或是運動後,會藉由流汗降低體溫,但若是因為焦慮或劇痛而出汗,就稱作冒冷汗。如果您常從一身冷汗中驚醒,以下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更多關於冒冷汗的可能原因,以及治療、改善的方式。

冒冷汗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因體溫太高而出汗,藉以幫助身體降溫,但若身體正在承受潛在的病痛,則會冒冷汗。此外,任何會觸發戰逃生理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d)的情況,也會讓人冒冷汗,例如焦慮、恐懼,或經歷極大壓力時。若是過度出汗的情形發生在晚上,則稱為夜間盜汗。

造成過度出汗的原因有很多種,醫師為了確定原因為何,會做各種診斷與測試,以下是冒冷汗常見的原因:

驚嚇。 嚴重外傷導致劇痛。 心臟病(Heart disease)。 呼吸不協調。 血糖值異常。 血壓異常。 更年期。 自發性多汗症(Idiopathic hyperhidrosis),就是患者全身分泌過多汗液的情況,病因不明。 細菌感染,像是結核病(Tuberculosis)、心內膜炎(Endocarditis)、骨髓炎(Osteomyelitis)、膿瘍(Abscesses)等,皆會造成過度出汗。此外,夜間盜汗也有可能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症狀。 初期癌症病患也可能會有夜間盜汗的症狀,其中最有可能罹患淋巴癌(Lymphoma)。 服用特定藥物也可能會讓人冒冷汗,最常讓人產生過度出汗症狀的藥物是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或其他心理治療所需的藥物。治療發燒的藥物像是阿斯匹靈(Aspirin)及撲熱息痛(Paracetamol,為商品普拿疼的藥名)。 低血糖,在藥學中稱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荷爾蒙失調(Hormone disorders)。

冒冷汗的治療

目前沒有直接解決冒冷汗的治療方式,唯一方法是找出冒冷汗的潛在原因。事實上,多注意自身冒冷汗的狀況,就能早一步發覺健康問題,也能及早尋求治療。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於減少冒冷汗的原因:

適時放鬆緩解壓力。 改變臥室的環境,將燈光調暗或降低室內溫度。 健康飲食能維持正常血糖及血壓。 隨時補充水分。 減少抽菸及飲酒次數。 多運動。

若冒冷汗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請尋求醫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