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痔瘡是什麼?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痔瘡的定義 痔瘡是什麼

痔瘡(Hemorrhoids)是肛門周邊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靜脈血管增生曲張,通常是不良的排便習慣及不正常的壓擠(straining)造成的結果;痔瘡不是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傳染。傷口通常可以自癒,也可以塗抹藥物加速其癒合,屬於不難治療的疾病。另外,我們俗稱的內痔和外痔,便是以生長的部位來分別:

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s):內痔生長在齒狀線上直腸內。內痔通常不會痛,但會出血。 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s):外痔長在齒狀線下肛門外。會發癢或疼痛,有時也會破皮出血。 痔瘡有多常見

痔瘡很常見,針對50歲成年人所作的研究發現,近乎半數的人患有痔瘡。痔瘡患者男女皆有,常見於孕婦、慢性便祕或腹瀉患者中。

(同場加映:屁股隱隱作痛?痔瘡成因與治療看這邊) 痔瘡的症狀

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 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但無痛 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 疼痛、不舒服 肛門四周腫脹 肛門周圍出現既敏感又疼痛的團塊

有些症狀並未列在上面。 如果對症狀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出現以下任何情況,應盡快聯繫醫師: 痔瘡讓您痛苦不堪,無法自行減輕疼痛 大便呈現黑色、黏稠柏油狀 大便帶血 頭暈眼花或頭重腳輕

請注意,如果血液和大便混和在一起,呈現暗紅的狀況,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建議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痔瘡的原因

痔瘡形成是由於直腸下端的靜脈受到壓力而引起的腫脹曲張。 壓力可能來自於: 排便時壓擠 長時間坐著不動 有慢性腹瀉或便祕的習慣 體重過重、肥胖 懷孕 飲食中缺乏纖維(推薦閱讀:膳食纖維分很多種~適量補充好處多)

痔瘡的風險因素

痔瘡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工作時需要長時間坐著或站著。 罹患慢性腹瀉或便祕。(推薦閱讀:大便卡住出不來!便祕5原因與4點預防) 懷孕。 肛交。 飲食富含脂肪,缺少纖維。 年齡超過 60 歲。

痔瘡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不能替代正式醫囑。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取進一步資訊。 痔瘡如何診斷

診斷方式包括: 醫學及身體檢查 內視鏡檢查。可使用肛門鏡、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 痔瘡如何治療

有些痔瘡可自癒,有些需要治療,治療選項包括: 服用糞便膨鬆劑,藥物如美達施(Metamucil,含洋車前子成分)或甲基纖維素(Citrucel)等,緩解便祕,幫助排便。 塗抹藥膏或使用塞劑,暫時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及搔癢。

如果痔瘡過於嚴重,已接受其他療法而症狀仍然不見有效改善,則需要執行痔瘡手術(Hemorrhoidectomy)。 痔瘡的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

透過以下生活調整或居家療法可能會幫助痔瘡改善: 增加飲食纖維攝取量,多喝水 溫水坐浴,1次約10分鐘,每天數次 多運動 保持肛門清潔 排便後使用濕毛巾,或不含香料、酒精的濕紙巾擦拭肛門 冷敷以緩解腫脹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最佳治療方案。

Hello Health Group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功能低下~5原因和5種緩解方法

消化功能低下~5原因和5種緩解方法

若您發現吃完食物後,消化的狀況不是很好,甚至有些低於常人的症狀,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狀況。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您出生前或出生時,發生的某些狀況所導致。下列的5種狀況,是有可能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5種造成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1. 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

相較於自然產的寶寶,剖腹產寶寶比較無法從母體獲得腸胃道的益生菌群。因此,寶寶體內的好菌比例,會遠低於自然產寶寶,而且酵母菌及寄生蟲的比例也會相對的高。

2. 懷孕期間產婦健康不佳

研究顯示,母親懷孕期間的健康狀況,與嬰兒出生後的情形有相對的關聯性。若您懷孕期間發生任何健康問題,或是身體狀態無法處於良好的狀態,都有可能會發現您的寶寶有缺乏腸道內好菌的狀況發生。

3. 過早使用配方奶或固體食物

寶寶出生後,能夠持續地經過母乳得到媽媽體內的腸道益菌。再者,因為母乳富含寡糖(Oligosaccharides),能夠幫助消化道中的益菌生長。若您無法為寶寶提供奶水,請考慮使用益生菌或益生菌補充品,好讓寶寶能擁有健康的消化道。

4. 暴露於抗生素中

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但好菌也會同時被消滅。因此,若您懷孕期間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尤其是最後三個月,請服用能抵抗抗生素的益生菌補充品,也就是那些能夠存活於抗生素下的好菌,這樣一來,對您與寶寶都是最好的選擇。

 5. 家族過敏史

具家族過敏史的孩童,比起無過敏史的孩童,罹患哮喘、濕疹、過敏性鼻炎(也稱花粉熱,Hay fever,或季節性鼻炎 Seasonal rhinitis)的機率高達2~3倍。根據世界過敏組織的研究顯示,早期頻繁的使用益生菌能夠減少一定程度遺傳帶來的風險。

5種有效改善寶寶消化功能的方法

1. 選擇新鮮食物及非加工食物

除非特殊情況,不要給您的寶寶食用加工食品。因為加工食品通常含有大量脂肪、精製糖及鹽,這些成分不但難以消化,還能夠長時間停留在消化道裡,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

2. 仔細咀嚼

良好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只要食物好好地咀嚼,後續消化系統的工作量就能減輕。如此一來,消化道可以專注於其他任務,而不是得分心地將食物分解成更小的碎塊。

3. 保持身體的水分

水能夠解毒,也能潤滑消化道,因此,多喝水能夠改善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狀。若您的孩子喜歡喝碳酸飲料,也請限制孩子的碳酸飲料量,因為碳酸飲料會增加胃酸濃度,使得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4. 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鼓勵孩子多吃發酵食品,因為發酵的食品富含了許多益生菌,如不辣的泡菜或天婦羅。或者在飯後30分鐘吃一些優格或克菲爾菌(Kefir)。當您在購買優格或克菲爾菌時,請先看標籤尋找是否活菌成分。

5. 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 和益生元(Prebiotics)

益生元能幫助益生菌生長,因此,攝取大量的益生元與攝取益生菌一樣重要。兩者並存才能於腸道中發揮及維持健康菌群的功能。益菌生的主要來源包含韭蔥、蘆筍、菊芋(Jerusalem artichokes)、大蒜及尚未成熟的香蕉。

健康的人不必清!胡亂清腸傷身害己

健康的人不必清!胡亂清腸傷身害己

清腸的目的,是要幫助腸道排出裡面累積的廢棄物。一般來說,人體本來就有自動清除有害物質的能力,因此不需要特別清腸。有時刻意清理,方法不對,甚至可能有害健康。清腸是只有在進行大腸相關手術前需要,或當身體無法自我清理時,才在醫師許可和監控下進行的。以下列出幾點胡亂清腸的壞處,希望不會再有人誤犯傷身。

瀉藥和灌洗會增加脫水等危險

有一種清腸方式是使用瀉藥,或標榜清腸用的粉末及營養品,例如如灌腸劑和花草茶。不過這種方法常常會有拉肚子的副作用,讓使用者很不舒服,還會增加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的風險;當電解質不平衡,又可能引發頭暈、腿部痙攣及心律不整。也有報告指出,有某些草藥清腸劑與肝中毒,和再生性不良貧血(Aplastic anemia)有關,因此還是少用為妙。另一種清腸方式,是由專門人員將水管伸入肛門,直接沖洗結腸,以將廢物排出。但這種方法不但沒必要,不但很貴,又很危險。

清腸排毒減肥的效果可疑

目前尚無可信的研究,證明清腸是一種改善整體身體健康的有效方法。清腸實際的實際排毒方式和效果,沒有人知道。此外,清腸雖然可以讓人減輕幾公斤,但也只是純粹因為脫水和排便,效果是暫時的,並非解決肥胖的永久之道。

有恐造成腸病患者和孕婦麻煩

患有腎臟或心臟相關疾病的人,可能本身就有體液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若擅自清腸,可能使症狀更嚴重,特別是有克隆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以及復發性憩室炎(Recurrent diverticulitis)的患者。懷孕及哺乳中的婦女,也應該避免清腸,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醫療困擾。

腸道細菌其實不髒反而重要

大腸是一個有好幾兆細菌居住在其中的環境,一旦將其大量排出,改變體內環境,人體就有可能出問題。雖然清腸不會將所有的細菌根除,但沖洗結腸的清腸方式,很有可能會造成微生物環境不平衡的情形。總之,清腸的益處尚未得到研究支持,一般健康的人是沒有必要進行的。

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與腸躁症不同!發炎性腸道疾病種類和症狀看這邊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稱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會造成慢性且反覆的發炎。炎症性腸病又有分很多種,影響的部位也不太一樣。本文除了介紹它的類型,也會介紹它的常見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類型和影響部位

兩種最常見的炎症性腸病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結腸的俗稱就是大腸)。克隆氏症除了和潰瘍性結腸炎一樣,都會侵犯結腸;但克隆氏症也會傷害到迴腸,也就是小腸的最末段。根據發炎的部位,以及症狀的嚴重程度,潰瘍性結腸炎又可以再分成以下更多種:

潰瘍性直腸炎(Ulcerative proctitis):這是最輕微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炎的部位通常是肛門附近。 直腸乙狀結腸炎(Proctosigmoiditis):發炎的部位在直腸、乙狀結腸(位於結腸末端)。 左側結腸炎(Left-sided colitis):發炎部位從直腸到乙狀結腸、降結腸。 全結腸炎(Pancolitis):影響整個結腸。 嚴重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猛爆性結腸炎,這種罕見的結腸炎會影響整個結腸。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哪些徵兆與症狀?

腸道內層發炎過久,就會變成潰瘍,使腸壁失去處理食物、廢棄物,與吸收水分的能力,進而導致腹瀉、腹痛,以及血便。炎症性腸病的症狀,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隆氏症,都有時明顯,有時沒有任何跡象。但若有症狀,以下是可能會發生的事:

腹痛、痙攣、抽筋 噁心、嘔吐 腹瀉 直腸出血 不自覺體重減輕 發燒、疲勞倦怠 食慾降低 身體其他部位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如眼睛、皮膚與關節。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躁症不同!

而上述的這些發炎性腸道疾病,很容易和腸躁症(或稱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混淆。它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因為發炎而造成,後者則是因為腸壁異常收縮而造成。

關於腸躁症候群您不能不知的大小事!

關於腸躁症候群您不能不知的大小事!

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種痛,其實都算好解決;不過麻煩的是,當您的肚子痛有時候不只有疼痛感,而是伴隨而來的其他症狀,才是讓人最受不了的。例如: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又稱為大腸激躁症),這對對某些人而言,是每天必需面對、處理的煩惱,因此下列要告訴您關於腸躁症候群的一切大小事。

腸躁症候群是什麼?

腸躁症候群是消化系統常見的長期性疾病,症狀有:痙攣、腹痛、腫脹、脹氣、腹瀉(Diarrhea)、與便祕(Constipation)。大約有5分之1的人患有腸躁症候群,而且首次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大多介於20~30歲;女性患者大約是男性患者的2倍。雖然腸躁症候群不像其他疾病,風險會不斷增加、對生命安全慢慢產生威脅,但它卻像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妥善照護才行。

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會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症狀差別也很大。腸躁症候群的症狀,從幾天到延續好幾個月都有可能,如果患者的壓力增加,或是吃了某些特定食物,症狀出現的時間會拖得更久。不過若患者腸道蠕動的情況有進步,腸躁症候群的症狀也隨著改善。儘管腸躁症候群是一輩子的,但只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照護,大多數的症狀、情況,還是能獲得改善。 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有哪些?

腸躁症候群的發生,與腹痛、腸道蠕動的改變有著密切關係。如:有的人原先只有便祕或腹瀉的問題,但不久之後,卻發生便祕、腹瀉兩者交替發生。一般來說,患者在吃東西後,腸躁症候群的疼痛會變得更嚴重,但是腸道蠕動後,疼痛程度就能減緩。本疾病的症狀會隨時間改變,產生不同的症狀,甚至有時候消失的症狀,隔一段時間會再出現。下列為腸躁症候群常見的症狀: 肚子痛、痙攣。 腸道蠕動的習性改變,如:腹瀉變成便祕,或是兩者同時發生。 肚子腫脹。 脹氣、持續放屁(Flatulence,又稱胃腸積氣)。 隨時都有緊急上廁所的需要。 上完廁所後,感覺腸道排不乾淨。 大便有黏液(Mucus)。

造成腸躁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腸躁症候群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不過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與患者的腸道敏感度增加,食物消化發生問題有關。甚至有專家指出,就心理因素而言,大腦和腸道之間有一雙向互相溝通的管道,而且大腦在控制腸道蠕道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腸躁症候群也可視為大腦、腸道緊密關聯的疾病。這表示,您對來自於腸道的疼痛感覺會較為敏感,大腦為了回應疼痛的感覺,會讓身體將腸道清空。當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太慢或太快時,就會造成便祕或腹瀉。像壓力這類心理因素,也會導致腸躁症候群發生。 如何治療腸躁症候群?

腸躁症候群無法完全治癒,但藉由改變飲食、生活調整,您可以將症狀控制得很好。下列是有助於改善症狀的方法: 避免食用會引起您症狀發作的食物。 增加您攝取的纖維量。 定時多做運動。 減少壓力。

醫師有時候會針對個別腸躁症候群的症狀,開立藥物給患者服用。因為,若生活調整的方法無法完全舒緩腸躁症候群症狀,那麼使用藥物則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症狀。腸躁症候群輕微、中等程度症狀的人,只是偶爾需要服用藥物,例如: 鎮痙劑(Antispasmodics):如迪席洛敏(Dicyclomine),適用於平滑肌痙攣、胃腸管痙攣疾病)。 莨菪鹼(Hyoscyamine):適用於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 止瀉劑:如羅培那米(Loperamide),迪芬諾席勒(Diphenoxylate)。 抗焦慮藥物

患有腸躁症候群,如何讓生活品質過得更好?

腸躁症候群的發作是無法預知的。您可能好幾個月都不會有任何症狀出現,但是沒多久,症狀卻突然發作。因此,要讓腸躁症候群舒緩的關鍵是,了解任何與身體、壓力相關會導致病情發作的因素,並且從生活調整開始下手。如果患者吃某些食物會導致症狀發作,或是讓症狀變得更嚴重,請減少或避免食用。像是在吃東西之後,感到肚子痛或不舒服,請將餐點份量減少、用餐次數增加,對改善症狀會有幫助。

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飲食要多增加高纖維含量的食物。纖維有助於緩和便祕、腹瀉的發生。下列為含有水溶性纖維的食物: 燕麥片。 水果,如香蕉、蘋果。 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馬鈴薯。 全麥麵包。 穀類食品。 堅果與種子,除了黃金亞麻籽(Golden linseed)。

除了改變飲食項目,您也需要改變飲食習慣。下列的作法,能幫助患者改善腸躁症候群的症狀: 用餐時間固定,用餐時慢慢享用餐點。 每餐都要記得吃,餐點之間的間隔時間不要太久。 每天至少喝8大杯的液體,尤其是要喝大量開水,與其他非咖啡因飲料,如:無咖啡因花草茶。 每天茶、咖啡的攝取量,最多不超過3杯。 減少酒精、氣泡飲料的攝取量。 減少攝取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是一種不被小腸分解的澱粉,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因人體無法消化,所以沒有熱量,但卻有飽足感,能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抗性澱粉常見於加工食品或微波加熱食品。 每天食用的水果限制在3份,半顆葡萄柚蘋果,都是腸躁症候群患者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有腹瀉的情形,請不要食用無糖,但有山梨醇(Sorbitol)成分的口香糖、飲料;此外,糖尿病患的食品、減肥產品也都含有山梨醇。 如果您有脹氣,吃燕麥可以改善情況。

由於腸道蠕動會受到大腦影響,因此當壓力增加時,腸躁症候群的症狀會變得更糟。這時候,請保持充分休息、並放鬆心情,以減輕壓力,避免腸躁症候群病情發作。很多患有腸躁症候群的人常常會感到憂鬱、焦慮。多了解腸躁症候群的一切,藉由充分溝通,與您的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並積極做好自我照護,以降低壓力。

如果您對日常生活感到憂鬱、焦慮,請告知您的醫師,經由治療後,這些問題可以獲得改善。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服用抗憂鬱劑,並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或對症狀直接治療;在適當的藥物、心理治療後,儘管患有腸躁症候群,患者仍然可以擁有正常、完全與積極的美好生活。

肝不好藥別亂吃!有時常見天然也有害

肝不好藥別亂吃!有時常見天然也有害

肝臟一個很重要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從嘴巴吃進去的東西,包括:藥物、草藥與補充劑。然而,如果肝臟因為某些疾病或健康狀況受傷時,必需限制對藥物、草藥與膳食補充劑的攝取。

感冒常用的乙醯胺酚

最常見會傷害肝臟的藥物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商品名:泰諾強效錠Tylenol)。這個藥物不需要醫師處方籤就可以買到,很多人感冒時都會服用這個藥物。有時,醫師也會開立此藥給患者,做為止痛、退燒用。大部分標示不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主要成分都是乙醯胺酚。

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乙醯胺酚是很安全的,即使對患有肝病的人而言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次服用過多,或是連續好幾天服用高劑量,就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健康的成年人,每次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建議不要超過1000毫克(mg),而每天服用的總劑量請不要超過3000毫克,也就是每8小時服用的最大劑量為1000毫克。患有肝病的人,每天服用乙醯胺酚的劑量要限制在2000毫克以內,如果有嚴重肝病,服用劑量應該更少。此外,包括健康的成年人在內,請所有人都避免連續3~5天以上每天服用3000毫克的乙醯胺酚。

即使沒有任何肝病,要用此藥舒緩疼痛時,都請先從最小劑量開始服用。在服用任何成藥、處方藥之前,也請確實仔細閱讀藥品的標籤說明。由於很多藥物都含有乙醯胺酚成分,有時候可能您在服用了不同的藥物後,乙醯胺酚的總劑量會超出安全的劑量界限。 降膽固醇藥物的斯他汀類藥物

另一種很常見,也會對肝臟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就是幫助降低膽固醇的斯他汀類(Statin)藥物,以及很多目前用來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藥物。很多人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進行肝臟檢查,都會發現肝指數上升。也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已經停止建議此藥的服用患者做一般例行性的肝臟檢查。

補充劑與草藥就算天然也有害

雖然補充劑和草藥都是天然的,但還是可能對肝臟有害,因為他們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並不像處方藥管理得那麼嚴謹,市面上標榜天然的產品,可能沒有經過什麼檢驗,或沒有實質的科學證明,有時候用了可能會對肝臟有害。此外,這些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摻雜毒素、雜質,並傷害肝臟。

目前有些雖然是天然,但已經知道會引起肝臟中毒的草藥產品有:小榭樹(Chaparral)、聚合草(Comfrey tea)、卡瓦胡椒(Kava)、黄岑(Skullcap)、育亨賓(Yohimbe)等。有些即使只是減輕體重用的維生素補充劑、膳食補充劑,也會對肝臟有害。還有除非身體確實缺鐵,否則您並不需要服用鐵補充劑,否則會有反效果。而過多的鐵或維生素A,除非是從含有β–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的食物取得,不然每天維生素A補充劑的攝取量請不要超過5000單位。

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

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

若您總是在飯後感覺過飽或脹氣,您很可能有消化不良的問題,當消化不良時,您會感覺上腹部疼痛,伴隨著打嗝、噁心或甚至在飲食後嘔吐。通常這些症狀會在幾個小時後消失,但如果持續的時間過久,且造成胃腸不適,你需要先諮詢醫師,也建議從以下的5點去做改善。

1. 控制體重幫腸道減壓

想像人類的腸道是一條管子,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時,多餘的脂肪會施加更多的壓力在腸道上,這使得消化物和胃酸又被推擠回到腸道,造成消化不良。安全又有效的減肥方法很多,請諮詢醫師最適合的減肥方法,當然,最好還是透過自然的方式-規律的運動搭配均衡的飲食。

2. 節制飲食吃飽別躺下

消化不良經常與食用特定食物有關,您可以紀錄某些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的飲食,小心提防。一些常見會加劇消化不良的食物有:

油膩辛辣的食物 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例如可樂、咖啡或茶。 酒精

另外,如果剛吃飽又躺下的話,胃裡面的物質就更容易反向逆流,尤其當食道肌肉因為抽菸或其他情形已經弱化時,胃食道逆流更容易發生。也請避免睡前胃酸逆流問題,請在睡前3~4小時內不要進食。睡覺時,墊個枕頭讓您的頸部抬高,這樣不僅能幫助支撐脊椎,更可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率,將頸部墊高的小小高低差就能幫助您在睡覺時,避免胃酸逆流到您的食道。

3. 下班多點輕鬆少些壓力

俗話說,腸跟腦是相連的。腸胃也是個對情緒壓力感知敏銳的器官,若經常處於高壓、焦慮的情緒下,消化系統也會表現出相同的症狀,您可以試著提高工作效率,別下班也在工作,或許回家後跟另一半約會、散個步,都是紓壓的好方法。 4. 抽菸傷害食道增問題

抽菸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很多,而消化不良就是其中一項。香菸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會損害食道,而食道是避免消化物和胃酸逆流回喉嚨的一道肌肉管腺,所以當食道的肌肉弱化時,胃酸逆流就容易發生。 5. 與服用藥物也有關

有些藥物也是導致消化不良的原因,病人可以記錄下不舒服的狀況,在回診時諮詢醫師,醫師會依據判斷,修正服用的藥物,例如:停用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如同用藥的一般性原則,請在停用任何藥物前先諮詢您的醫師。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在緊張、坐立不安等情況下,服用速效緩解消化不良的藥物,例如:制酸劑(Antacids)和海藻酸鹽(Alginates),然而,服用前請詢問醫師,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以及服用劑量等相關資訊,以確保腸胃健康。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的定義

短腸症候群是指小腸(Small intestine)因先天因素,或手術而遭到部分切除,使得剩餘的腸道功能,無法滿足身體所需,造成營養成分吸收不良。 短腸症候群有多常見?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短腸症候群症狀,不過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腹瀉。 疲勞。 大便呈現灰白色、油脂多。 腫脹(Edema,又稱水腫),尤其是腿部。 大便極為惡臭。 體重減輕。 脫水。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是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與您的醫師討論您的身體最可能是什麼情況,是最好的作法。

短腸症候群的原因

因為小腸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成分,所以若體內一半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小腸被切除,身體將無法吸收足夠養分,以保持健康、維持體重。而有些嬰兒出生時,會因先天因素切除小部分,或一大部分的小腸。短腸症候群大多是因為手術切除小腸後造成的。下列是必需將小腸切除的手術: 小腸被子彈射擊造成槍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小腸損傷。 嚴重的克隆氏症患者。 新生嬰兒因為早產,有部分腸道壞死現象。 短腸症候群的風險因素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短腸症候群?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或是您的小腸已經切除一大部分,您的醫師可能會推測您患有短腸症候群。為了確認實際情況,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並進行一些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胸部、腹部X光。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Upper GI series):接受檢查的人喝入顯影劑(Barium,又稱鋇劑),是一種白色乳狀濃稠液體,會暫時性附著在腸胃道內壁,而在X光上會呈現白色以利觀察,檢查範圍是喉嚨、胃、小腸。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X光檢查,能拍攝身體各部位的詳細照片。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建立器官的影像。 骨質密度檢查。 肝臟生檢(Liver biopsy,又稱為肝臟穿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空心針,從腹部穿刺到肝臟後,抽取一小部分的肝臟組織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以確認針要插入腹部的正確位置。肝臟生檢的過程大約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您可能需要好幾小時靜養、復原。

除了這些檢查,您的醫師可能會問一些關於您症狀的相關問題,例如:

您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您是否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醫療狀況? 您現在的體力狀況如何? 您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您在吃任何的食物後,是否有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有什麼能幫助您症狀獲得改善的情況?什麼情況會使症狀變得更惡化? 短腸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短腸症候群的目標是讓症狀可以舒緩,同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下列為營養成分的高卡路里飲食: 含有鐵、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2等重要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含有足夠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

必要時,注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促進特殊生長因素的營養成分。且服用可以讓腸道蠕動減緩的藥物,能夠使食物能在您的腸道裡停留得更久。若您的身體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採用全營養注射劑(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一種經由靜脈注射的全營養注射劑,能夠讓短腸症候群患者身體獲得特殊營養配方。您的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您的全營養注射劑,與適當的注射劑量。在接受靜脈注射全營養注射劑的同時,您也可以正常吃東西、喝飲料。在某些情況下,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需要進行小腸移植。 短腸症候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短腸症候群: 了解適合您的飲食項目:每個人適合吃的食物都不同,因此短腸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制式的最佳飲食清單。一般而言,短腸症候群患者請食用精益蛋白質,如肉、乳製品、蛋、豆腐、和低纖維的糖類如白米、麵食、白吐司。請避免吃甜點和脂肪。您的營養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最適合的食物。 保持積極、活躍:運動有助於您的身心健康,您的醫師會告知您適合的運動,如果您有靜脈注射治療,也請詢問醫師,您可以從事的運動。 多請求他人協助:家人、朋友,社區鄰居,都能提供實質的協助,也能載您去看醫師,或是傾聽您治療過程的壓力,讓您的情緒得到舒緩。您也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協助。 多跟其他病友交流、學習:短腸症候群的病友、支援團體,往往能提供適當建議、協助。您可以就近加入短腸症候群病友支援團體,或是加入線上病友粉絲團,獲得更多幫助。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的定義

消化系統十分複雜且範圍極廣,從口腔到直腸皆屬於其範圍。消化系統的功能是負責排掉身體裡的廢物,並協助吸收所需的營養。消化障礙的症狀不只尷尬、惱人而已,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慢性疾病。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包含胃食道逆流(GERD)、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消化道疾病有多常見

消化道疾病很常見,而且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人,但是只要避開可能的危險因素,就能有效控制。若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 消化道疾病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含: 胸部不適。 乾咳。 口泛酸液。 喉嚨痛。 吞嚥困難。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包含: 腹部疼痛或不適 排便習慣改變 腸躁症的症狀包含: 腹痛及腹瀉(Diarrhea) 疲累 排泄不乾淨 食慾減退或體重大幅減輕 夜間盜汗 直腸出血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您出現未列於上述的症狀或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消化道疾病的原因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胃食道逆流是胃酸或膽汁頻繁逆流入食道。 吞嚥時,下食道括約肌(食道底部週為的一條圓形肌肉帶)會放鬆,使液體及食物進入胃部,之後便關閉通道。 倘若此瓣膜異常放鬆或無力,胃酸會逆流入食道,引發胃灼熱(Heartburn),擾亂生活。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原因:

醫師仍無法確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但專家認為下列多項因素同時存在可能會引發發炎性腸道疾病。 身體問題 大腦及腸道訊號出問題 腸胃動力問題 疼痛敏感 感染 小腸細菌過度孳生 神經傳導物質 基因 食物敏感

心理問題 腸躁症的原因:

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未知,然而,基因及免疫系統與腸躁症息息相關。 基因 免疫系統 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因素 肥胖(Obesity) 鼓膜頂部向上延伸到膈肌(裂孔疝) 懷孕 抽菸 口乾 哮喘 糖尿病(Diabetes) 延遲胃排空 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病(Scleroderma)

下列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危險因子: 低於45歲 女性 家族病史 精神疾病 下列是腸躁症的危險因子: 年齡 種族 家族病史 吸菸 服用A酸(Isotretinoin)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等藥物 生活於北方的人們似乎擁有更大的風險 消化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消化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診斷: 醫師會依據您胃灼熱的頻率判斷。 醫師可能檢測您食道中的胃酸量,使用儀器檢測24小時的pH值。

若您患有胃食道逆流,且即將接受手術,醫師可能還會進行其他檢測。例如:

上消化道X光。 內視鏡檢查使用一根軟管探入食道,讓醫師看到食道及胃部情形。 食道動力檢查。

發炎性腸道疾病診斷:

影像檢查: 乙狀結腸鏡 大腸鏡 X光 電腦斷層 下消化攝影

實驗室檢查: 乳糖測試 呼氣測試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腸躁症診斷: 血液檢查 內視鏡檢查 大腸鏡 乙狀結腸鏡 上消化道內視鏡 膠囊小腸內視鏡 雙囊小腸內視鏡

影像檢查 X光 電腦斷層 核磁共振 小腸鏡 如何治療消化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治療: 抑酸劑,例如:美樂事(Maalox®)、胃爾達錠(Mylanta)及羅萊茲(Rolaids®)等非處方藥。抑酸劑的副作用可能包含腹瀉及便祕。 組織胺第二型受體阻斷劑(Histamine type 2 receptor blocker,H2 blocker),例如:西咪替丁(Cime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Niza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例如: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奧美拉唑(Omeprazole)、泮托拉唑 (Pantoprazole)及雷貝拉唑(Rabeprazole)。 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藥物(Prokinetics),例如:脲酯膽鹼(Bethanechol)及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可能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請告知醫師您正在服用的藥物。 抗生素(Antibiotics),例如:紅黴素(Erythromycin),能幫助胃部更快排空。 手術。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 避免咖啡因 減少壓力 按醫師指示服藥

大腸激躁症治療:

消炎藥 免疫製劑 抗生素 其他藥物 手術 消化道疾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方法或許有助於改善消化道疾病:

改善胃食道逆流: 維持健康的體重 避免穿著過緊的服飾 避免食用容易誘發胃灼熱的食物及飲料 吃完飯不要躺下 墊高頭部 不要抽菸

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 多嘗試不同纖維 避免問題食物 定時吃飯 留意乳製品 喝大量的水 規律運動 小心使用止瀉藥及瀉藥

改善大腸激躁症: 飲食正常 一次只吃少量食物 喝大量的水 補充多種維生素 避免抽菸 多運動、練習生理反饋、定時放鬆及呼吸運動來避免壓力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