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磷(Phosphorus)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對於身體的機能與健康影響很大,也是體內僅次於質、含量第2多的礦物質,雖然能幫助過濾體內廢物,還能修復身體組織和細胞,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一旦攝取過多的磷,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以下介紹磷的重要性、含磷高的食物,及過多或過少的磷會造成的風險。

磷對人體運作的重要

磷能維持腎臟、骨骼、肌肉、血管等各個細胞的正常運作,包括:

製造能量讓肌肉能正常運作。 建造堅固的骨頭和牙齒。(延伸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幫助過濾腎臟中的廢物。(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管理人體儲存與利用能量的機制。 生成、維持和修復身體的組織與細胞。 產生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基因的構成要件。 協助肌肉收縮。 維持規律的心跳。(延伸閱讀:規律運動癌不來!癌友康復靠運動、癌友運動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促進神經傳導。 減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 平衡和利用所攝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維生素B、維生素D、碘、鎂、鋅。

磷過多或過少可能出現的症狀

磷酸鹽(Phosphates)是磷的一種形式,通常存在於烘焙原料、加工食品中,它也是作為磷的營養補充錠的成分形式。當血液中的磷酸鹽過高時,稱為高血磷症(Hyperphosphatemia),而太少時,則被稱為低血磷症(Hypophosphatemia)。

高血磷症的某些症狀,也和低血磷症的症狀類似,例如關節痛、肌肉痛和肌肉無力等等。磷含量高的人,還會出現眼睛發癢和發紅,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嚴重便祕、噁心、嘔吐和拉肚子。而當磷含量不足,維生素D含量也降低時,骨質會變脆弱,並導致關節和肌肉疼痛。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每日磷建議量依年齡不同

每天該攝取多少的磷,取決於年齡;和9~18歲的小孩相比,成人需要的磷就比較少,但和8歲以下的小孩相比,就需要更多。以下為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以研究維生素與營養素聞名的萊納斯鮑林學院(Linus Pauling Institute),針對各年齡層所建議的每日磷攝取量: 19歲以上成人:700毫克 9~18歲小孩:1250毫克 4~8歲小孩:500毫克 1~3歲小孩:460毫克 7~12個月寶寶:275毫克 0~6個月寶寶:100毫克 腎功能也會影響磷的攝取

除了參考上述的建議攝取量之外,每個人最多可以攝取多少的磷,也取決於腎功能的狀況。有腎臟問題的人,例如罹患糖尿病(Diabetes)或酒精中毒(Alcoholism)患者,體內的磷特別容易過量,而如果有服用制酸劑(Antacids)等藥物時,則有可能會導致體內的磷過少。

腎不好會影響體內的磷平衡,是因為腎臟能幫助去除血液中過多的磷,以維持血液的正常。但如果腎臟功能失常,體內的磷就會過高,並會使體內的鈣也變得過多。當體內的鈣過多,就很可能危害心臟、血管、眼睛和肺部,並使腎臟病患者需要透過洗腎(或稱透析),才能清除體內多餘的磷。

如果有早期腎臟疾病,或正在接受洗腎的患者,可能需要限制磷的攝取量含量。但是,幾乎每種食物都含磷,所以只能盡可能避免磷含量高的食物。(延伸閱讀:腎臟病安心喝豆漿:注意量並攝取優良蛋白質) 食物中的磷含量

大多數的人透過一般飲食,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磷,很少人需要透過營養補充錠來額外補充,否則攝取過多或過少的磷,都可能會產生併發症,例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關節疼痛或疲勞等。

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磷含量高的食物 碳酸飲料。 蛋。 啤酒和紅酒。(推薦閱讀:昨晚喝茫起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方法) 堅果。 速食和零食,例如漢堡、洋芋片等。 加工起司,例如起司片或起司抹醬。 加工肉品,例如火腿、雞塊、熱狗等。(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各式各樣的調味飲料、瓶裝茶、能量飲或運動飲料,或是含多種粉末混合的飲料。 乳製品,例如牛奶、優格、冰淇淋。 大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 一般商店販賣,可保存較久的包裝麵包或鬆餅等物。 巧克力或焦糖,包括巧克力飲料和糖果。

基本上,當飲食中含有足夠的鈣和蛋白質時,很可能就已經攝取充足的磷了,因為許多鈣含量高的食物,它們的磷含量也很高。(同場加映: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磷含量較低的食物 用新鮮食材做成的手工餐點。 少量的布利乳酪(Brie cheese)和瑞士起司(Swiss cheese)。 普通或低脂奶油起司(Cream cheese)和酸奶油(Sour cream)。 現做的麵包和鬆餅等西點。 瘦牛肉,以及放牧或放山的動物肉。 咖啡豆沖出的現煮咖啡,或現泡的茶。

神經性膀胱恐引尿失禁!有這3類疾病勿輕忽!快靠3治療恢復正常排尿

神經性膀胱恐引尿失禁!有這3類疾病勿輕忽!快靠3治療恢復正常排尿

膀胱為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正常的膀胱就如同氣球般,具有彈性,能暫時儲存由腎臟、輸尿管代謝而來的尿液,並於適當時機排出體外,但若罹患腦血管病變、失智症等疾病,便可能會引發神經性膀胱,出現排尿困難、頻尿或急尿,甚至是尿失禁的症狀。

究竟何謂神經性膀胱?患者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又該透過什麼方法治療神經性膀胱,讓膀胱恢復正常排尿功能?本文將一一為你解答。

什麼是神經性膀胱?

由於膀胱需倚靠體內神經系統的控制與協調,才能正常儲存及排出尿液,而當中樞神經至周邊神經受到傷害時,便會引發神經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影響膀胱正常功能,出現排尿困難、頻尿、急尿、尿失禁等症狀。 神經性膀胱成因:顱內病變、脊髓損傷、周邊神經病變

以下為導致神經性膀胱的3種常見原因: 顱內病變:包括腦血管病變、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及大腦退化等。 (延伸閱讀:失智症可治癒嗎?搞懂失智症2大治療方法,及時治療防惡化) 脊髓損傷及脊髓病變:如外傷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及脊髓束緊症等。 周邊神經病變:包括馬尾症候群、糖尿病以及骨盆手術造成骨盆神經骨叢受傷,皆為周邊神經病變常引發的病症。

神經性膀胱分可2大類型!常見症狀、併發症一次了解

依據病患神經損傷的部位不同,可將神經性膀胱分為痙攣性與鬆弛性2大類型,以下為大家分別介紹其症狀與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痙攣神經性膀胱:若患者腰椎以上的中樞神經遭到損壞,可能會使膀胱處於痙攣性收縮且壓力較大的狀態,導致難以儲存尿液,因而出現頻尿、急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狀。 鬆弛性神經性膀胱:當病患薦椎以下的中樞神經或周邊神經受到損傷時,便無法將膀胱尿液已滿的訊息傳入大腦,造成膀胱肌肉失去收縮力,導致膀胱過度脹尿,最後尿液便會不受控制地從尿道溢流出來,還可能合併頻尿、急尿、夜尿、尿道炎、尿失禁等症狀。

此外,神經性膀胱患者由於膀胱功能的改變,可能使膀胱、腎臟反覆遭到感染與產生結石,甚至出現尿液逆流,降低腎功能或引發腎水腫,嚴重尿路感染亦可能引發敗血症。

神經性膀胱診斷:尿液檢查、尿路動力學檢查

醫師除了會詢問患者的病史及進行觸診外,還會依病情需要,替患者安排神經學檢查,如肛門外括約肌張力試驗,確認病患括約肌收縮反應,並透過尿液檢查,分析患者尿液中的尿蛋白、尿糖、尿膽紅素等數值是否符合標準,或出現潛血反應。

另外,醫師還可能會透過尿路動力學檢查(如膀胱功能檢查、括約肌肌電圖、尿流速檢查等)、腎臟超音波等,確認膀胱、腎臟等泌尿系統功能有無異狀,再做進一步診斷。

神經性膀胱恐引尿失禁!有這3類疾病勿輕忽!快靠3治療恢復正常排尿 神經性膀胱3大常見治療方法

醫師會於尿路動力學檢查後,辨別神經性膀胱患者是屬於膀胱過度收縮,還是膀胱收縮功能不良,以安排不同的治療方式。以下為大家分別介紹藥物與手術治療的種類:

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使用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α-adrenergic blocker)等藥物,減少逼尿肌不自主收縮,使尿道外括約肌能夠放鬆,或以Oxybutynin等藥物,增加逼尿肌張力,協助鬆弛性神經性膀胱患者排出尿液。 手術治療:若神經性膀胱症狀較為嚴重者,醫師可能會考慮替患者進行腸道膀胱擴大整形術、膀胱自行擴大術、經尿道膀胱頸切開術、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以及尿道支架等手術,以增加患者的膀胱容量或降低尿道阻力。 間歇性導尿:泌尿科醫師會指導病患進行間歇性導尿,日間每4小時自行導尿1次,或者於上完廁所後自行導尿,以完全將尿液排空,減少感染及出現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同場加映:何時需放置導尿管?了解導尿管使用4時機,遵循清潔7步驟,減少後遺症

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泌尿科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與男性綑綁在一塊,似乎只有男人才會赴泌尿科就診,以往甚至有人戲稱泌尿科為「花柳科」、「尿尿科」等,認為泌尿科專看性病與尿道相關疾病。

事實上,泌尿科的看診範圍廣泛,絕非只有男性才需至泌尿科。讓《Hello健康》來告訴你泌尿科看什麼,解答民眾對泌尿科常抱有的迷思。

泌尿科不是只看男性泌尿疾病!

泌尿科的專業領域包括: 兩性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男性生殖系統:睪丸、輸精管、精索、攝護腺、陰莖、陰囊

儘管女性生殖系統屬於婦產科領域,但兩性的泌尿系統皆歸泌尿科管轄,那女性泌尿相關問題當然也交由泌尿科負責。 為何女性傾向選擇婦產科就診?

過去女性較少赴泌尿科看診,一方面是因為女性若出現下體病痛,難以分辨是泌尿系統抑或生殖系統出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泌尿科醫師多為男性,女性不好意思給男醫師看診,因此當有泌尿問題時,往往傾向赴婦產科看診。

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不過,術業有專攻,女性若出現泌尿問題時,仍建議赴泌尿科看診,因部分婦科醫師可能較缺乏治療泌尿疾病的相關經驗。

現今台灣已有多家醫院設有婦女泌尿科,專看婦女因生產、停經所引起的尿失禁、骨盆鬆弛(如子宮脫垂)等問題,其看診範圍也包括一般婦產科、婦女下泌尿道症狀﹙頻尿、夜尿、尿急﹚,以及所有婦科相關手術,因此女性若有泌尿問題,可赴此類專科看診。 泌尿科看什麼?

前段文章說明泌尿科所含括的領域,以下為讀者說明泌尿科的常見次專科及相關看診疾病: 不分性別,男女皆看 尿路結石: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等器官結石。 泌尿問題:包括血尿、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及尿失禁等。 泌尿腫瘤:負責男女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腫瘤。 排尿障礙:負責排尿神經肌肉系統的疾病,如脊髓外傷、糖尿病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先天性脊裂等。 腎臟移植:包括腎臟移植前評估與術後照料、抗排斥藥物的服用與評估。 各類性病:梅毒、疱疹、淋病、菜花、披衣菌、陰蝨及愛滋病等。

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男性專區

生殖器官:包皮龜頭炎、包皮過長及包莖,以及精索靜脈曲張、疝氣、陰囊積水與睪丸扭轉等。 不孕症:包括各種生育問題,如無精症、精子活動力不佳、精子數量過少及人工受精等。 性功能障礙:男性不舉、早洩、勃起疼痛及陰莖彎曲等問題。 生殖系統腫瘤:男性攝護腺、睪丸及陰莖之腫瘤。(延伸閱讀:這個月,你「自摸」了嗎?談睪丸癌自我檢測) 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攝護腺炎 兒童專區 小兒泌尿:負責小孩的泌尿生殖問題,如尿道下裂、隱睪症、包皮過長及腎臟腫瘤等。

泌尿科常見問題及迷思一次答

Q1:病名有「尿」就是看泌尿科?

A1:病名有尿未必為泌尿科負責範圍,如尿酸過高所引起的痛風及糖尿病問題,應赴內科的內分泌次專科求診。

Q2:下半身如腸胃出問題也可看泌尿科?

A2:如上所述,泌尿科僅負責男女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系統,因此若你有腸道相關問題,如便祕或痔瘡等,應赴腸胃科或直腸外科求診。

Q3:泌尿科醫生一定都是男生?

A3:多數泌尿科醫師確實皆為男性,但現今已有整合婦科及泌尿科的婦女泌尿科,因此若女性有泌尿問題,建議可赴這類專科看診。

Q4:泌尿科和腎臟科的差異?

A4:泌尿科指的是泌尿「外科」,屬於外科系統,負責各種尿路的檢查和手術,並輔以藥物治療;腎臟科則屬內科,擅長各種尿毒症和電解質失調治療。

尿尿怎麼變紫色?紫色尿袋症候群7大高危險族群要小心!遵守5方法有效預防

尿尿怎麼變紫色?紫色尿袋症候群7大高危險族群要小心!遵守5方法有效預防

78歲邱奶奶因行動不便,長期於安養中心臥床休養,但日前家人前往探望奶奶時,發現奶奶的尿袋呈現一片紫色,嚇了一大跳,因而立即帶著她前往醫院就診。

經醫師診斷發現邱奶奶罹患了「紫色尿袋症候群」,透過更換導尿管與點滴治療後,尿液顏色已漸漸恢復正常。

究竟為何會出現紫色尿液?又需透過哪些方法,才能有效治療與預防紫色尿袋症候群?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 紫色尿袋症候群是什麼?

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好發於長期使用導尿管與尿袋的臥床病患,當此類患者若有腸道方面的問題(如便祕),人體所需的色胺酸便無法順利被小腸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並與色氨酸羥化酶結合,產生大量吲哚(Indole,又稱靛基質)。

之後,吲哚則會經由腸肝循環,被送至肝臟,再透過氧化作用形成氧靛基質硫酸鹽(Indoxyl sulphate),若此時患者還使用利尿劑、鹼性補充藥物(如碳酸氫鈉),或者合併泌尿道感染,氧靛基質硫酸鹽便會與致病菌結合,使尿液呈現鹼性,並形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青質,2者混合後便會將尿液染成紫色。

隨著時間的變化,尿液顏色不僅會逐漸加深,氣味也可能會愈來愈強烈。

尿尿怎麼變紫色?紫色尿袋症候群7大高危險族群要小心!遵守5方法有效預防 7大高危險族群易患紫色尿袋症候群

紫色尿袋症患者以高齡長者居多,好發於長期臥床及使用導尿管的患者,以下為7種容易罹患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長期使用導尿管者 慢性便祕者 女性 年紀較大者 行動不便者 罹患慢性疾病、認知障礙及長期臥床之失能病患(延伸閱讀:長期臥床長褥瘡怎麼辦?了解褥瘡原因、症狀、傷口分級治療與4大預防方法) 長居安養機構者

紫色尿袋症候群合併症狀有哪些?

一旦患者的尿袋或導尿管內的尿液呈現紫色,便容易合併泌尿道系統感染,患者可能出現發燒,排尿疼痛、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 如何診斷與治療紫色尿袋症?

若患者僅出現紫尿症,可先更換導尿管、多補充水分或進行點滴輸液,以改善鹼性尿液。

但若病患也合併發燒、倦怠無力或其他感染症狀,醫師便會進行尿液檢查或細菌培養,以深入檢查感染情形,除需定時更換導尿管,亦會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感染症狀。

定時更換導尿管、預防便秘,遵守5方法預防紫尿袋症

攝取足夠水分:若未因心臟病、腎臟病而需限制水分攝取,建議每日至少飲水2,000cc,有助降低泌尿道感染。 定時更換導尿管:患者可提高更換尿管的頻率,並考慮使用較不容易造成患者泌尿道感染的矽質導尿管。 正確固定尿管與尿袋位置:使用尿袋時,應避免尿袋位置高過膀胱,以免造成尿液逆流,增加致病菌感染風險。 酸化尿液:可多攝取含維他命C蔓越莓或食用醋等食物,有效將尿液酸化,以免感染紫尿袋症。 預防便祕:由於慢性便祕為出現紫色尿袋症候群的主因之一,若家中長輩長期使用導尿管及尿袋,且合併便祕的症狀,應盡早改善,如多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促進腸道蠕動,維護腸道健康,以有效預防紫色尿袋症候群。(同場加映:拉肚子消化不良怎麼辦?腸胃不適這些飲食千萬別碰)

尿道狹窄尿好慢?打開狹窄尿道就靠「尿道擴張術」!手術過程、注意事項有這些

尿道狹窄尿好慢?打開狹窄尿道就靠「尿道擴張術」!手術過程、注意事項有這些

劉先生自上個月車禍康復後,最近發現小便愈來愈不正常,不僅尿流變細,每次排尿時亦需花很長時間用力將尿排出。

不堪其擾的劉先生前往泌尿科就診後,醫生診斷他是因車禍所引起的尿道狹窄,需執行尿道擴張術將尿道撐開,並從旁拿出一整套由細至粗的金屬通條,進一步解釋手術過程。

尿道擴張術是專門用於治療尿道的傳統手術,由於其器具外型及手術方式,使許多人對於手術感到害怕並退縮。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什麼是尿道擴張術、何種情況需要做尿道擴張術,以及尿道擴張術的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 什麼是尿道擴張術?

尿道擴張是一種用於治療排尿功能障礙的傳統手術,當膀胱出口攣縮、 尿道緊縮或阻塞時,醫生會運用特殊金屬探條(又稱通條),將器械穿過尿道的管狀構造,將狹窄的尿道撐大,目的是使尿道恢復原始直徑,以利尿液順利排出。 什麼情況下要做尿道擴張術?

當尿道因以下原因而導致尿道狹窄時,便應考慮執行尿道擴張術。

外傷:當患者因車禍、從高處跌落或其他傷及骨盆腔的意外,導致尿道受到擠壓或斷裂,或是曾接受內視鏡檢查或長期導尿等下泌尿道手術等而使尿道狹窄。 非外傷:曾患尿道炎、淋病或尿道長瘤,導致尿道周圍組織纖維化,進而使尿道壁硬化及狹窄。

男性尿道狹窄機率高

由生理結構而言,男性外顯的生殖器造就了較長的尿道,但也因此較容易出現尿道狹窄。

尿道狹窄尿好慢?打開狹窄尿道就靠「尿道擴張術」!手術過程、注意事項有這些

尿道擴張術怎麼做?

尿道擴張術為門診手術,受健保給付,手術無需特別處置或事前準備,醫師會請病患褪去衣物進行消毒與局部麻醉,接著便以不同尺寸的金屬探條,由細至粗循序漸進將尿道撐開。

依據病患尿道狹窄的成因、嚴重度及復發次數,每位病患接受尿道擴張術的頻率皆不相同,長則1個月1次,短則1週1次,且醫師在執行手術時,金屬探條於尿道的停留時間也不同,停留時間愈長、擴張效果愈好;換言之,手術時間依病況及醫師診斷而定,一般通常多為15~30分鐘。 尿道擴張術會痛嗎?術後會有什麼後遺症?

尿道擴張術在執行時,病患通常多會有疼痛及不適,且術後尿道會出現充血、水腫的情形,甚至可能會有少許出血,一般約需2~3日才會復原。

病患需服用醫師開立之抗生素及止痛藥,預防感染及減緩疼痛與不適,並於醫師指定時間按時回診檢查。

尿道狹窄尿好慢?打開狹窄尿道就靠「尿道擴張術」!手術過程、注意事項有這些 尿道狹窄難根治,嚴重者須考慮尿道重建

尿道擴張術為用於治療尿道狹窄最簡易及基本的手術,但治療效果較不持久。尿道狹窄患者普遍多會於術後再次復發,並需再次接受尿道擴張術,且其治療效果、回診間隔時間,會隨著手術次數增加而愈來愈短,從數月執行1次逐漸縮短至數週,或甚至數日。

由於尿道狹窄相當難以根治,除尿道擴張、內視鏡手術外,現今亦有治療效果較好、復發率較低的「尿道重建手術」,因此建議尿道狹窄患者可於門診時,與醫生溝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尿道擴張術後保養秘訣

接受尿道擴張術後,建議每日飲水量不超過2000c.c.、不憋尿、性行為結束後要記得解尿,以減少尿道感染風險,並定期追蹤檢查,避免病症再次復發。(延伸閱讀:預防泌尿道感染:膀胱炎與尿道炎的原因與症狀)

此外,建議患者亦可多吃蔓越莓、李子等酸性食物或高蛋白食物來酸化尿液、增加抑菌能力,預防感染,並減少食用堅果、白蘆筍、味噌、啤酒等鹼性食物。

尿流變細竟是尿道狹窄?嚴重可能結石!尿道擴張就靠3大治療方法

尿流變細竟是尿道狹窄?嚴重可能結石!尿道擴張就靠3大治療方法

李先生發生車禍1個月後,發現自己小便時不僅尿流變小、變細,排尿也變得更費勁且需時更久,令他感到十分困擾,因而決定前往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李先生是因之前車禍傷及尿道,而出現尿道狹窄。

究竟什麼是尿道狹窄?引發原因為何?《Hello健康》將告訴你尿道狹窄的常見症狀、可供選擇的治療選項,以及預防尿道狹窄的小技巧。

什麼是尿道狹窄?

男性尿道可分為前尿道(陰莖尿道與球狀部尿道)與後尿道(膜狀部尿道與攝護腺尿道)2部分,而女性則只有後尿道且尿道長度較短,因此男性較女性更容易產生尿道外傷,進而出現尿道狹窄(Urethral stricture)。

除了外傷會造成尿道狹窄外,尿道如有發炎或潰瘍,也會導致其纖維化結疤,使尿道變得較為狹窄,進而影響排尿功能。

尿道狹窄2大原因

尿道狹窄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傷與非外傷2大類別: 外傷:外傷性尿道狹窄通常是因陰莖或會陰部曾受傷,而傷及尿道,直到復原後尿道受傷結疤。另外,如果下泌尿道曾經接受手術、內視鏡檢查或長期導尿,也可能引起尿道狹窄的後遺症。 非外傷:非外傷性尿道狹窄為尿道炎或淋病的常見後遺症,此外,尿道長瘤也可能導致纖維化結疤,而出現尿道狹窄。(推薦閱讀:預防泌尿道感染:膀胱炎與尿道炎的原因與症狀)

要用力才能尿出來?尿道狹窄常見症狀報你知 尿道狹窄患者小便時,尿流可能會變得很細,且解尿時需費較大的力氣與較長的時間才能解完。 嚴重尿道狹窄者排尿時只能以滴漏的方式排出,甚至完全解不出來。(延伸閱讀:尿完還會滴?男女漏尿原因大不同,5大漏尿類型全介紹) 尿道狹窄長時間未接受治療或控制,可能引發排尿疼痛、血尿、腹痛、尿道發炎、結石,並損害腎臟,造成腎功能下降等併發症。

何時須看診?尿道狹窄如何診斷?

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盡早至泌尿科檢查是否有尿道狹窄的問題。就醫後,醫師會先行問診,之後可能會透過以下2種方法替患者坐進一步診斷:

膀胱鏡檢查:膀胱鏡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尿道進入膀胱中,觀察膀胱內部、尿道及輸尿管口有無病變或異常,檢查時間約需15~45分鐘。 逆行性尿道攝影檢查:逆行性尿路攝影檢查主要是在膀胱鏡檢查後,醫師會先為患者進行尿道局部麻醉,之後便會將導管放入輸尿管,再將顯影劑灌入其中,並配合動態X光攝影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尿道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

尿流變細竟是尿道狹窄?嚴重可能結石!尿道擴張就靠3大治療方法 治療尿道狹窄:通條撐開易復發,重症者應接受尿道重建

尿道狹窄的患者可藉由以下3種方式治療: 尿道擴張術:醫師會將一種特殊的金屬通條,放入患者的尿道以將其撐開,但因術後仍有極高機率復發,患者仍需定期回診再次進行擴張術。(推薦閱讀:尿道狹窄尿好慢?打開狹窄尿道就靠「尿道擴張術」!手術過程、注意事項有這些) 尿道內切開手術:利用內視鏡進入尿道內,找出其狹窄之處,並以器具將其切開,再放置導尿管進行治療,但此種方式治療後仍可能再次復發,因此亦可考慮於患者尿道狹窄之處,植入金屬網狀鐵環,以支撐尿道壁,並將狹窄的部分撐開,使表皮層慢慢長入網內,延長尿道術後保持通暢的時間。 尿道重建手術:尿道狹窄情形較為嚴重者,便須進行尿道重建手術,醫師會先將患者尿道狹窄部分切除後,再把近側與遠側2端接合或補上皮瓣。此外,醫師也可能會以包皮、陰囊皮、會陰部皮膚或膀胱本身的黏膜來替患者重建尿道。

如何預防尿道狹窄?避免外傷、採安全性行為

若要避免尿道狹窄,應盡量進行易導致尿道外傷的行為,例如許多年輕男性愛玩的「阿魯巴」,亦可能傷害到陰囊或造成會陰部挫傷。

此外,從事性行為時,也應正確使用保險套,並避免與性生活史不明的對象,或在意識不清下從事性行為,以降低尿道感染發炎,防止尿道纖維化結疤,而出現尿道狹窄。

腎動脈狹窄引爆高血壓!長期忽略不治療恐洗腎,8大高風險者有你嗎?

腎動脈狹窄引爆高血壓!長期忽略不治療恐洗腎,8大高風險者有你嗎?

50多歲的吳媽媽從年輕時一直有血壓偏高的問題,不過並沒有特別積極接受治療與回診,直到近幾年變成高血壓,且吃藥也無法讓血壓回穩,至大醫院檢查才發現血液肌酸酐數值偏高,轉診至腎臟科後發現有腎動脈狹窄的問題。

所幸經過醫師的專業治療後,吳媽媽已經康復出院,血壓也恢復正常,究竟腎動脈狹窄與高血壓有什麼關聯?會帶來哪些症狀?就讓《Hello健康》與長庚醫院腎臟科陳俊宇醫師為你解惑。 2大原因造成腎動脈狹窄

欲了解腎動脈狹窄(Renal Artery Stenosis)首先得從高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說起。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2種,原發性高血壓是因老化或遺傳而導致,次發性高血壓則是因腎臟、心臟病等相關疾病所引起,大部分的次發性高血壓是腎臟疾病導致,而由腎動脈狹窄引發的高血壓便稱為「腎血管性高血壓」。(延伸閱讀:高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

腎動脈狹窄主要可分為以下2大成因: 動脈粥狀硬化:腎動脈是輸送血液至腎臟的主要血管,當腎動脈因過多膽固醇、脂肪堆積變得狹窄、阻塞時,將降低血流量與腎臟代謝效率進而造成腎功能受損,並增加全身血壓,約有9成的腎動脈狹窄屬於此類。(延伸閱讀:和粥無關!「動脈粥狀硬化」上身、猝死中風跟著來!) 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纖維肌性發育不良讓動脈壁的肌肉生長異常,這種的腎動脈狹窄在影像上呈現念珠狀,通常好發於女性。

腎動脈狹窄會出現這些症狀

腎動脈狹窄早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是檢查其他疾病時才偶然發現。因此,有高血壓的病患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下列症狀,以利盡早發現進行治療:

高血壓持續惡化、難以僅用藥物控制 尿液中出現蛋白 腎功能異常 體液過多造成身體水腫 心臟衰竭合併高血壓

另外,我們也需注意腎動脈狹窄帶來的併發症,較嚴重的像是腎性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臟衰竭,造成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以及長期腎動脈狹窄將引起缺氧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最終發展至尿毒症,則需要洗腎來維持腎臟功能。

腎動脈狹窄引爆高血壓!長期忽略不治療恐洗腎,8大高風險者有你嗎? 8大腎動脈狹窄危險因子 年長者 高血壓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你可能會想知道: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吸菸 糖尿病 膽固醇過高(延伸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如何治療腎動脈狹窄

陳俊宇醫師表示,在治療腎動脈狹窄之前,醫師會透過腎臟超音波、磁振造影或腎動脈血管攝影來確認腎臟動脈狹窄的嚴重度、是否有萎縮、動脈是否有產生病變。經診斷後,治療方式有以下3種:

1. 藥物控制高血壓

由於腎動脈狹窄患者通常合併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此除常規慢性腎病治療,所有患者皆應接受藥物治療,使用阿斯匹靈、史他汀類藥物,並戒菸以控制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還須達成良好的血糖控制,才能有效阻止高血壓惡化。(延伸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2. 血管重建 經皮腔內腎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醫師會使用導管擴張狹窄的腎動脈,若必要的話,也會在血管內裝上支架,保持血管暢通,治療成功率高、併發症也較少。 腎動脈繞道手術:將繞道用的血管(通常取自下肢的靜脈)接到腎動脈上,提供血液另一條路徑至腎臟。

如何預防腎動脈狹窄?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為預防腎動脈狹窄引發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從下列方式做起: 維持正常的體重: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及早減重有助降低血壓。 飲食健康、清淡少鹽:少吃飽和脂肪較多的食物,可降低膳食膽固醇攝取量,預防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腎動脈狹窄;而減少飲食中的鈉攝取量,則有助避免血壓升高。 戒菸、戒酒:飲酒會提高血壓波動性,若本身已有高血壓的患者,應遠離各類酒精飲料;而香菸中的尼古丁則會傷害血管內皮層,提高血管硬化引發腎動脈狹窄的風險。

何時需放置導尿管?了解導尿管使用4時機,遵循清潔7步驟,減少後遺症

何時需放置導尿管?了解導尿管使用4時機,遵循清潔7步驟,減少後遺症

導尿管可說是目前最常使用,且最為人熟知的尿液引流方式,不僅能協助無法自主排尿的病患,將累積於膀胱內的尿液排出,還可為其監測尿量,功能相當多元。

究竟有哪些狀況需要放置導尿管?插完導尿管後需要如何清潔?又有哪些後遺症與日常照護事項需要注意?就讓《Hello健康》為您解惑!

為何放置導尿管?

當病患無法自行排尿或尿液解不乾淨時,便需經由尿道口插入導尿管至膀胱內,將尿液自膀胱引流出來。以下列出4個需插尿管(Urinary catheter)的時機點: 尿滯留:如患有攝護腺肥大、神經性膀胱等泌尿道疾病,皆可能引發尿滯留,因而需要使用導尿管,才能將尿液排出體外。(延伸閱讀:尿不出來怎麼辦?認識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原因、治療) 監測尿量:若病患出現急性腎衰竭、感染敗血症,或是由於其他因素而引發休克,醫師便會放置導尿管,替其監測尿量。 泌尿道手術為維持尿道暢通:如進行人工膀胱手術、尿道整形等泌尿道手術,亦需透過導尿管,維持患者尿道暢通,以利醫師順利進行手術。 收集尿液做化驗:當患者出現水腫、蛋白尿等症狀,即可能罹患腎臟病,而為有效評估其腎功能,並了解病情進展,醫師便會以導尿管,為無法自行排尿的病患收集尿液,再進行化驗。

何時需放置導尿管?了解導尿管使用4時機,遵循清潔7步驟,減少後遺症 導尿管3大種類與更換時間

乳膠導尿管:由於乳膠導尿管的材質較硬,不適合長期放置,建議放置1~2週就應更換1次。 矽膠導尿管:與乳膠相比材質偏軟,也不易變質,建議每1個月需更換1次。 水凝膠塗層的乳膠尿管:表面有潤滑塗層之乳膠尿管,有助於減少插導尿管所產生的創傷與刺激,建議放置1~2個月後,應更換1次。 導尿管多久要清?如何清潔會陰部才正確?清潔7步驟報你知

為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照護者務必於患者排便、洗完澡後,妥善清潔導尿管。

在替病患清潔時,不妨可遵照以下7步驟,以保持導尿管管路清潔,避免感染發生: 步驟1:洗淨雙手,將尿布或便盆置於病患臀部底下。 步驟3:以肥皂水替患者清潔會陰部,而男女清洗方式略有不同,但切勿來回擦拭。若為女性患者,照護者應以毛巾或棉棒沾取沐浴乳或將肥皂水,將陰唇撥開,由上往下擦拭會陰,接著再取浸過肥皂水的棉棒或毛巾擦洗外陰部。 針對男性患者則應將包皮撥開,以肥皂水浸溼棉棒,由尿道口往導尿管方向環狀消毒約5公分。 步驟4:以裝有清水的沖洗壺,將泡沫沖洗乾淨。 步驟5:取乾淨毛巾擦乾會陰部。 步驟6:以棉棒沾取優碘,從尿道口往上擦拭至導尿管5公分處,將導尿管消毒1遍,切記不可來回擦拭。之後記得再拿1支新棉棒,沾取生理食鹽水,以相同方式再次為導尿管消毒。 步驟6:將尿布與便盆移除。 步驟7:去除原本固定在皮膚上的膠帶,並以透氣紙膠帶呈井字浮貼,重新固定尿管,男性固定於下腹部;女性則固定於大腿內側。

放置導尿管會引發哪些後遺症?

使用導尿管極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引發尿道炎,而尿道周圍若遭革蘭氏陰性桿菌或腸球菌感染者,有80%會引發菌尿症。

長期放置導尿管(超過30天)的患者,幾乎都患有菌尿症,且尿中有95%為多重菌感染,部分病患還會合併尿道周圍局部感染、陰囊膿瘍、攝護腺炎、尿道炎、尿路結石、慢性腎炎、腎衰竭等病狀,甚至提高未來罹患膀胱癌的風險。 何時應更換導尿管?公開導尿管9大使用須知 導尿管應以透氣膠帶黏貼於鄰側皮膚,並預留活動空間,以免過度拉扯尿管。導尿管每天應至少更換一次固定位置,避免皮膚出現紅腫、搔癢或破皮。 使用導尿管時,不可將其扭曲、受壓或拉扯,以防尿液阻塞、出血或損傷尿道黏膜。 尿管與尿袋接頭處以膠布固定,不可鬆脫,尿袋出口處應保持關閉,減少泌尿道感染。 當搬運病人時,可先將導尿管夾住,避免尿液回流。 蓄尿袋應垂放於腰部以下,以防尿液逆流,而尿袋開口處也應隨時關閉,避免置於地上,以防細菌入侵尿道感染;若發現尿袋破損、漏尿,應立即更換。 蓄尿袋尿量超過一半時應倒掉;倒尿時,尿袋出口勿碰觸到接尿桶以免感染。 多補充水分,每天應飲水2,000cc,可適量以湯品或果汁取代,幫助稀釋尿液,預防泌尿道感染。每日尿量則應維持至少1,500cc為佳, 觀察尿液是否有沉澱物,必要時可擠壓尿管數下,確保導尿管保持順暢。 放入導尿管後,建議適量飲用無糖蔓越莓汁、服用維他命C或食用其他酸性食物,以利尿液呈現酸性,並可減少患者尿液沉澱物,有助於降低泌尿道感染風險。(同場加映: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6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不洗腎可以活多久?洗腎多久會死?洗腎常見4大壽命問題一次答

不洗腎可以活多久?洗腎多久會死?洗腎常見4大壽命問題一次答

台灣約12%人口患有慢性腎衰竭,每10人至少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病,每年洗腎人口更高達9,4000人,洗腎盛行率約4000/百萬人口。

不當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加上錯誤的用藥方式、完善的健保制度及社會高齡化,使慢性腎病盛行,洗腎人口逐年攀升。

洗腎盛行的情況下,不少人對洗腎及腎衰竭存有各種疑問,如洗腎多久會死、末期腎衰竭壽命、不洗腎可以活多久等,讓《Hello健康》針對腎衰竭及洗腎對壽命的影響,為你解答4種常見問題。 罹患慢性腎臟病就要洗腎,否則壽命會縮短?

腎臟功能包括調節血壓、水分、電解質及酸鹼平衡,並排除體內代謝物及毒物。慢性腎臟病(又稱慢性腎衰竭)意指腎功能受損及下降,但不代表腎臟已完全喪失機能。

事實上,慢性腎臟病依據年齡、性別、血清肌酸酐,綜合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GFR)後,可分為5期,僅有第5期末期腎臟病變(GFR低於15%),且無法正常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水分者,才建議接受透析治療(洗腎)。前4期的治療重點則會透過飲食、血糖及血壓控制,維持腎臟機能,並延緩腎臟病惡化邁入末期。(延伸閱讀: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另一種需要洗腎的情況為「急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多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只要找出病因進行治療,並透過洗腎恢復腎功能後,患者通常毋需繼續接受透析治療。

不洗腎可以活多久?洗腎多久會死?洗腎常見4大壽命問題一次答 末期腎衰竭即使接受洗腎,壽命也不長?

根據2020腎病年報統計,末期腎衰竭存活率與壽命會因年齡、疾病及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請見以下參考數據: 20~44歲:洗腎存活5年的機率高於80%,可延長15~20年壽命。 45~64歲:洗腎存活5年的機率約60%,可延長10~15年壽命。 65~74歲:洗腎存活5年的機率高於50%,可延長6~8年壽命。 75歲以上:洗腎存活5年的機率約30%,可延長2~5年壽命。

然而,若洗腎患者本身還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或年齡75歲以上的長者,接受洗腎治療後的存活年數普遍較短。

洗腎很痛苦,若不洗腎可以活多久?

當病患邁入末期腎衰竭,腎臟便難以繼續將代謝物、毒物及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並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身體虛弱及呼吸困難等尿毒症症狀。

若未積極接受治療,部分患者亦可能合併急性肺水腫、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及敗血症等併發症,死亡率極高,因此一旦經醫師診斷為末期腎衰竭,便應依醫師指示接受透析治療或換腎手術。(延伸閱讀:換腎要等多久、風險高嗎?腎臟移植手術過程、注意事項一次看

接受透析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延長末期腎臟病患餘命;若洗腎者中斷治療,存活天數平均為8~10天,最長則不超過30天。

不洗腎可以活多久?洗腎多久會死?洗腎常見4大壽命問題一次答

親友共病、年紀已大且洗腎已久,該繼續洗腎嗎?

不少洗腎患者年紀大於80歲,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癌症或失智症,身體狀況極差或意識不清,並且長期住院接受呼吸器及插管治療,因此往往對於頻繁住院、繼續接受洗腎治療感到排斥,並希望可以接受安寧治療。

此時,適切考慮各種醫療可能、醫師建議,以及病患本身的心情及意願,便是家屬需面對的一大課題。

若繼續接受積極治療,縱使病患餘命獲得延長,但離世時身心靈卻可能極度痛苦;反之接受安寧治療,緩和病患痛苦,讓病患有更多時間交談與陪伴,最後在平靜狀況下離去,是否會是最好的安排?

建議家屬可多與醫師及患者溝通,了解繼續治療可能帶給病患的負擔,並尊重病患意願,安然善終。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腎臟除具代謝廢物與調節血壓功能,亦能維持身體各方面平衡,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然而,若平時未能好好保養腎臟,養成許多有害腎臟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便可能會罹患腎臟相關疾病。

部分腎臟病患者,甚至會合併出現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若想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就應在平時好好保養腎臟,戒除不良習慣。

Hello健康》將於本文介紹容易罹患腎臟病的7大族群,並提供3大腎臟保養必備的飲食秘訣與運動方法,幫助你遠離腎臟病,免於洗腎之苦。 腎臟病7大高危險族群

肥胖者: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就屬肥胖,肥胖者有較高機率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若未接受妥善治療與控制,亦可能引發腎臟病變。(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因此高齡者容易出現腎功能退化的狀況。 有高血壓者:成年人正常的血壓應<120/80mmHG,如果血壓大於此數值,就代表可能罹患高血壓,一旦血壓數值控制不佳,便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與腎絲球硬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空腹血糖≧126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6.5%,便可診斷為糖尿病,而血糖長期過高易造成血管病變,影響腎功能與腎臟血流量。 患有痛風者:若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可能形成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引發痛風。此外,尿酸結晶還可能沉積於腎臟組織,長期累積將提高腎病變風險。 長期濫用藥物者:隨意購買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丸,皆可能造成腎臟受損,提高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有腎臟病家族病史者:若家族有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腎臟病相關病史,則罹患腎臟病的機率亦將上升。

如何保養腎臟?3招護腎大法報你知

以下提供3種保養腎臟的飲食習慣與運動方法: 1. 少鹽、均衡飲食是護腎的不二法門

不只老年人會有高血壓,許多年輕人因長期食用外食,常期鈉攝取量超標,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男、女性,每日鈉攝取量分別超過建議值1.7及1.3倍,且超過3成男性已屬高血壓前期,但仍有許多人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的狀況。

由於鹽分攝取過多,容易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是腎臟病的高風險因子,因此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納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食鹽)。倘若高血壓患者能將每日鹽分攝取量控制在6公克以內,血壓平均則可下降2~8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

建議民眾若想要保護腎臟,平時就需調整日常飲食,遠離含有高納的(超)加工食品、調味料,以減少腎臟負擔。(推薦閱讀: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除此之外,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適量攝取多種顏色的新鮮蔬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堅果等食物,且使用橄欖油、芥花油,搭配清蒸、涼拌、川燙的方式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預防三高,還能降低罹患腎臟病的風險。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2. 保養腎臟:5大謹「腎」用藥法則

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患者除了應多注意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外,也需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而傷害腎臟。以下為保護腎臟必知的5大用藥法則: 避免濫用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不要亂吃來路不明(如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中藥及偏方。 服用慢性病藥物,宜按照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減藥或調藥。 若須服用藥物或保健食品,需請教醫師,避免自行購藥服用。 切勿相信密醫或偏方,若想服用中藥,應另找擁有合格證照的中醫師,請其開立處方。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3. 規律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

規律運動不僅能幫助肥胖者控制體重,對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具有不錯的效果,建議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以維持基本體能與身材。

若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每週則應進行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建議可加入高強度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提高減重、燃脂效果,以及搭配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肌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以防肥胖所致的腎臟病找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