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皮膚是一門學問,尤其皮脂分泌旺盛者若未妥善清潔臉部,長出粉刺或青春痘可說是家常便飯,然而,有些人可能長出柔軟有彈性的突起物,擠壓後則流出濃稠的白色膏狀物,但這可不是青春痘,而是「粉瘤」。
究竟粉瘤是什麼?可以用手擠掉還是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Hello健康》帶你來了解粉瘤的大小事。
粉瘤是什麼
粉瘤的學名是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為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基本上,皮膚可分成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而粉瘤則是表皮細胞生長在深層真皮層內,所形成的帶囊袋腫塊。
這個腫塊的囊袋內除了含有大量皮脂分泌物,同時混和了表皮細胞所分化的老廢角質,最終形成白色膏狀物質。(延伸閱讀:痤瘡是什麼?5種常見的種類及治療方式) 粉瘤外觀特色
粉瘤的外觀看似「粉刺的放大版」,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都有可能。該處皮膚顏色除了會呈現灰黃色,摸起來還像顆圓球狀的突起物,由於周圍並無組織沾黏,因此觸摸時有時可感覺粉瘤出現微幅移動的情形。
至於有些粉瘤則有開口,當開口露出時,皮脂則連帶被氧化,形成像黑頭粉刺般的小黑點,若施力擠壓有時也會噴出帶惡臭的白色膏狀物。 粉瘤好發區域
粉瘤會長在皮膚的任何地方,常好發於臉部、頸部、背部及會陰等部位,長在四肢的情形則相對少見。
粉瘤好發於頭部、頸部、背部、會陰處。
粉瘤跟粉刺的分別
正因粉瘤和粉刺乍看之下極為相似,因此千萬別以為皮膚上的突起物只是長了粉刺,你可藉由以下4種粉瘤的特徵以和粉刺區別: 具囊袋構造,因此體積較大,甚至可長到10公分以上。 不會自行消退。 觸感較軟且觸碰時會有位移的情況。 擠掉粉刺會在不同部位發作,但擠掉粉瘤則會在同處重複發作,這是因為「囊袋結構」仍在,皮脂腺仍會重複流入。
為什麼會長粉瘤?這些危險因子要小心
粉瘤的生長原因眾說紛紜,但目前獲多數醫師認同的主因推測為粉刺發炎或表皮受傷,導致上皮細胞在真皮層增生、形成囊袋。
另外一說則認為粉刺發炎是導致粉瘤的原因之一;當攝取過多油炸、刺激性食物、經常飲酒、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熬夜、衣物過度摩擦等,即可能刺激皮脂分泌,皆有可能提高粉瘤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提升顏值基本功!皮膚保養男女皆適用) 粉瘤會發炎嗎?
多數粉瘤在初期時大小僅約2~3毫米,且幾乎無疼痛感,但若遭細菌感染導致粉瘤發炎,病灶周圍的皮膚則會開始紅腫、發熱、刺痛,甚至出現膿包,因此醫師通常不建議患者自行擠出粉瘤,以避免患部反因照顧不慎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反而增加治療難度。若是粉瘤發炎,可以用熱毛巾敷在粉瘤上,減緩發炎症狀,並盡速向皮膚科醫師就診。 粉瘤亂擠恐化膿 手術治療快狠準
很多人因誤把粉瘤當作青春痘,認為只要自行擠出或擦藥膏即可痊癒,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由於粉瘤也是良性腫瘤的一種,若粉瘤體積小、無症狀,不妨可繼續觀察,不過要是粉瘤體積較大,若只除去囊袋中的膏狀物而沒有處理掉囊袋,之後代謝出的角質跟皮脂仍有可能堆積在囊袋內,反而容易化膿或復發,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上長有疑似粉瘤的不明凸起物,建議應先至皮膚科諮詢醫師協助診斷。
至於長粉瘤是否一定要動手術,仍須依據醫師診斷與粉瘤的大小來決定。若是小顆粉瘤,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如果粉瘤體積頗大且影響外觀,則會進行外科手術根治。手術時會先將粉瘤周圍切開、並取出裡面的囊袋後縫合。雖然手術時間僅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術後不需住院,但仍應注意傷口變化並定期回診直到拆線。而若是粉瘤發炎,炎症會與周圍組織粘連,便無法進行根治手術,選擇臨時切開引流排出膿液,待感染徹底康復後再行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