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一夕之間變天才!學者症候群怎麼回事

有看過《雨人》這部電影嗎?劇中的主角擁有超乎常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但是卻有自閉的症狀,不過別誤會了,這種稱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的症狀,並不是只有自閉傾向的人才會獲得。本文將介紹造成學者症候群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

造成學者症候群的原因

學者症候群是一種相當少見的障礙,患者通常還會同時有其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也就是其他跟自閉症相關,但是症狀種類和輕重不同的其他泛自閉症障礙。學者症候群可能來自於先天,也可能是後天所造成,患者通常會有自閉症狀、智力障礙。可能曾經在新聞報導中看過,有人在車禍或是其他意外中,造成大腦受損,患者在康復後卻突然發現自己有了異乎尋常的特別技能,像是突然變得精通各國語言或者能流利演奏從未學習過的樂器,這種情況便是學者綜合症所帶來的效果。

統計指出,男性罹患學者症候群的機率高出女性 4~6 倍,除了是因為自閉症患者也都以男性居多外,有說法提出男性胎兒若體內循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過高,可能會產生毒性,對大腦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新生兒的大腦發展過程中,左腦的發育需要更長的時間,而我們都知道左腦主要司掌語言,因此不難發現為什麼自閉症患者多不善於溝通。

學者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患者可能會獲得快速記憶能力、音樂能力或數理能力等等,像是可以只把只聽過一遍的曲子,一個音符不差的重新演奏一遍,或是把年曆上的日期倒背如流,只要跟他說一個日期,他馬上就能告訴那天是星期幾。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提到的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狀況,其實對於學者症候群患者來說是相當罕見的,因為自閉傾向的關係,患者在不善於溝通的情況下,卻能獲得超凡的語言能力,仍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要屬克里斯多福泰勒(Christopher Taylor),他在出生後六週大腦受損,隨後無論是在語言發展和學習走路上都變得緩慢,但他從 6~7 歲便開始展現出對於語言的狂熱,以及流利和成熟的閱讀與翻譯能力。(推薦閱讀: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一般來說,學者症候群患者只能享有其中一種特別能力。根據統計,在自閉症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有學者症候群的症狀,而高達 75% 學者症候群患者,都有自閉相關症狀,這項統計雖然顯示出學者症候群與自閉症的高度相關,但我們仍不能將它們畫上等號。 學者症候群智能障礙不明顯

可能有不少人認為,得到學者症候群一定要在智商上有所殘缺,但事實卻是不一定,學者症候群與低智商的連結,要從約翰朗頓唐醫師(Dr. John Langdon Down)說起,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定聽過唐氏症(Down’s Syndrome)這項由他所命名的疾病,他曾用白癡學者(Idiot Savant)來稱呼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在當時的智力分級上,白癡代表智商低於 25,但絕大部分的患者,智商幾乎都高於 40,因此這個命名其實並不正確。

再來談為什麼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很可能在智力測驗中獲得較低的分數,由於測驗會透過許多不同層面的認知能力來判斷,患者很可能在計算能力、記憶能力或是空間概念上獲得傑出的分數,但是卻在其他領域的測驗中錯一蹋糊塗,而且智力測驗中所包含的口語能力,對於多有自閉症狀的學者症候群患者們,也是一大挑戰,導致最後平均下來的智商偏低。雖然的確大多數的患者智商可能低於 70,但不排除有少數案例有正常或者更高智商的機率。(同場加映:媽咪看過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有關) 學者症候群的治療

學者症候群本身並不算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為大腦受損,而產生的表現狀態,因此就如同自閉症(Autism)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樣,需要針對在如何克服學者症候群所帶來的障礙,而非將該症狀「治癒」。對於學者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曾有兩派說法,一派學者認為不應該加強患者所擁有的傑出技能,才能讓患者回歸正常,另一派學者則建議,患者本身所擁有的傑出能力,可以作為其與他人溝通的橋樑,透過專業的治療,在訓練和發揮患者的「特長」時,也增進了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互動,並同時學習如何獨立過日常生活。(推薦閱讀:與亞斯伯格症相處:戀愛關係如何維持)

這裡有個例子是,一位學者症候群患者在接受加強語言的訓練以及正常上學之後,丟失了原有的藝術技能,雖然這只是一項個案,但是我們仍可以發現透過如果想強化其他領域,並且試圖讓他進入一般人的教學環境,可能導致一種「權衡現象」,為了加強其他弱勢領域,使得原本的擅長領域也跟著變弱,從這點看來,加強學者症候群患者的擅長技能,並且接受特殊教育,可能會是較為有效的幫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