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台北與高雄場的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囉!相信大家經過劉士銘醫師與許家彰醫師對於功能醫學的專業解說,以及張益堯營養師的健康料理製作,對於營養健康的養生觀念又更上一層樓了吧!

當然,聽了專家們的分享後,有些熱情又好學的觀眾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以下將簡單整理並附上現場的活動照片,再次感謝大家的踴躍報名與積極參與喔!

Q1 功能醫學對於憂鬱症患者可以有什麼樣的幫助?

醫師回答:

其實臨床上發現不少患者並不到憂鬱症的地步,而只是有憂鬱傾向,這時透過功能醫學的營養調整就可以改善,當然這不是看身心科、吃藥是錯的,藥物對於急性、短期的症狀抑制的確很有用,但是長期使用還是比較擔心副作用的影響,如果可以同步透過營養調理,對於藥物的減量或甚至讓症狀痊癒都會更加有效。(推薦閱讀:放假過節不開心?6招克服假期憂鬱症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Q2 我有在使用褪黑激素幫助睡眠,請問這個是 OK 的嗎?可以長期吃嗎?

醫師回答:

褪黑激素由人體的松果體分泌,對於日夜作息的調控很重要,所以補充褪黑激素在改善睡眠上的確有幫助。不過在使用上注意不要一下子吃太重,不然第二天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建議先從低劑量開始吃,再慢慢上去。

至於是否可以長期吃,原則上還是過與不及都不好,如果你吃一陣子發現睡眠狀況變好那就可以停,若症狀又跑出來可以再吃。(推薦閱讀:失眠、多夢、睡不著怎麼辦?補對營養素改善睡眠問題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Q3 自律神經失調是病嗎?

醫師回答: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可能五花八門,像是胸痛、心悸、頭暈、耳鳴、腸胃脹氣、頻尿、失眠、全身疲乏、觸摸痛、喉嚨有異物感等等,而壓力經常是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原因。(推薦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這些現代人常見的問題,在臨床診斷有時候常以藥物減緩急性症狀,雖然立即見效,但是有時候如果沒有解決根本的原因,症狀還是會一直存在。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Q4 常常聽到自由基會傷害細胞,需要抗氧化劑來改善,可以請醫師進一步說明是怎麼回事嗎?

醫師回答:

因為自由基本身是不成對電子,為了維持自己的結構穩定,它會搶奪正常細胞的電子,這個過程稱為「氧化」。不穩定的自由基會破壞細胞核、細胞膜、DNA 與粒線體,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

我們人體主要有五大抗氧化劑:維生素 C、維生素 E、輔酶 Q10、α-硫辛酸、穀胱甘肽。為了避免自由基的搗亂,抗氧化系統會消耗維生素 C、E 來貢獻電子,滿足自由基的需求。若身體的維生素 C、E 不足,就會藉由 α-硫辛酸讓維生素 C、E 復活,而輔酶 Q10 和穀胱甘肽也都是效果很好的抗氧化劑,這五大抗氧化劑彼此連結,像網路一樣,讓抗氧化劑能夠循環利用。(延伸閱讀:抗氧化控血糖~火龍果的6大健康好處)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Q5 本身有喝咖啡的習慣,曾經在捐血的時候因為血紅素不夠,所以血沉不下去,對方建議我咖啡和飲食要分開一段時間,真的是這樣嗎?

醫師回答:

一般來說,每天喝兩、三杯(一般咖啡杯)咖啡其實還好,但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比方說有的人空腹喝咖啡很 OK、有的人即便沒空腹也會有心悸問題、有的人在睡前喝咖啡也不影響睡覺。所以還是以自己的感覺為主,如果會造成身體不適,那個東西就要減量或是避免。(延伸閱讀:喝完咖啡總口臭?簡單3招去除口臭)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Q6 女性年紀大了之後經常面臨骨鬆的問題,請問以預防醫學(功能醫學)的角度來說,能夠用什麼方法改善?

醫師回答:

其實人隨著年紀增長,骨質本來就會慢慢流失,男性在五十歲之後,睪固酮的下降會讓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女性則因更年期導致雌激素和黃體素降低,讓骨質流失更快。要減緩這個狀況有很多方式,比方說去戶外活動、曬太陽、補充、鎂、維生素 D3 的保健品,如果還可以補充維生素 K2 更好,因為它就像交通警察,可以引導在骨頭的部分沉積,不然補得再多,如果補不到對的地方就算了,就怕它去到不該去的地方、鈣化,反而造成發炎或是其他不好的影響。(推薦閱讀:更年期熱潮紅、盜汗、失眠!這樣做改善症狀)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鼻竇內視鏡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準備

鼻竇內視鏡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準備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基本概念

鼻竇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或稱鼻竇手術(Sinus surgery),是一種用來治療或預防鼻竇炎(Sinusitis)復發的療法。鼻竇炎一般都不會太嚴重,但症狀十分煩人;鼻竇炎是鼻竇的內膜發炎,症狀包括疼痛、鼻塞、流膿、嗅覺變差、鼻子後側和喉嚨有黏液的感覺等。

為什麼需要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

若藥物無法治療或改善慢性鼻竇炎,就會需要做鼻竇內視鏡手術。大多需要動刀的慢性鼻竇,最適合的手術就是鼻竇內視鏡手術。本手術並不像傳統鼻竇手術,術後並不會留下太多肉眼可見的傷痕,而且花費也比較低,因為住院天數比較短,恢復得更快。然而,術後的照顧還是很重要。

除了鼻竇內視鏡手術外,鼻竇炎還有其他的療法:

使用抗生素可改善發炎。 若您的鼻竇炎是過敏所引起,可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或是服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來預防鼻竇炎。 若長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可縮小息肉(Polyps)。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風險因素

就跟其他手術一樣,鼻竇內視鏡手術也有潛在的風險;手術前,請務必了解手術風險與併發症。若有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併發症,像是瘢痕組織(Scar tissue)附著在鄰近的組織上、眼周瘀血腫脹。而有低於 1% 的機會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像是嚴重出血、眼周受傷、腦傷等。不過,鼻竇內視鏡手術絕大多數的併發症都可治療與預防。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過程與準備

手術前,請禁食禁水 8 小時,並告知醫師您最近的用藥、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手術當天,請準備好所有書面資料、並與麻醉師會談,而且只服用醫師與麻醉師所同意的藥物。

手術的過程為何?

鼻竇內視鏡手術是透過您的鼻孔動刀,並不會在臉上留下傷疤,也不會改變鼻子的形狀。外科醫師會使用有彈性的內視鏡,來檢查您的鼻道,並使用一些醫療道具來清除息肉,疏通鼻竇到鼻子的通道。 手術通常會全身麻醉,但也可能局部麻醉,手術時間通常為 1~2 小時。若有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結束當天就可出院返家,不過,若您的鼻內有無法溶解的填塞物,隔天早上會需要取出。 請至少 1 週不要擤鼻子,鼻塞的狀況可能會延續數週。 外科醫師會給您鼻噴劑或滴鼻劑,也可能為您安排抗生素療程,以避免感染的風險。 規律運動能幫助您盡速回歸日常生活。但運動前,請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風暴的定義

什麼是甲狀腺風暴

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是具有生命威脅的病況,與未妥善治療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甲狀腺風暴發作時,患者心跳速度、血壓和體溫會飆升至高危險的數值。要是沒有立刻積極治療,甲狀腺風暴常會致命。

甲狀腺是在頸部中下方的蝴蝶狀小型腺體,會產生體內2種不可或缺的甲狀腺素: 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也稱T3) 以及四碘甲狀腺素(Thyroxine ,也稱T4)。這些激素會控制體內所有細胞的運作速率(也就是新陳代謝)。若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表示甲狀腺這2種激素分泌過量,導致體內細胞運作過快。例如呼吸和心跳速率會比正常情況快。甚至連講話速度都會比平常快。 甲狀腺風暴有多常見

甲狀腺風暴並不常見。只有1~2%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會演變成甲狀腺風暴。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甲狀腺風暴的症狀 甲狀腺風暴有哪些症狀

常見的甲狀腺風暴症狀有: 非常容易受到刺激且易怒 高收縮壓、低舒張壓,且心跳快 噁心、嘔吐或腹瀉 體溫非常高 休克 困惑 嗜睡 皮膚或眼睛發黃。 出現心衰竭的症狀,例如呼吸問題或覺得非常累。

甲狀腺風暴可能會導致昏迷、心衰竭或死亡。可能有些症狀未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任何上述徵兆或症狀,亦或是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最好與醫師討論最佳治療方式。 甲狀腺風暴的原因

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接受合適的治療,便可能會演變成甲狀腺風暴。若是甲狀腺極度過量分泌T3和T4這2種激素,即是甲狀腺風暴。並非所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都會發展為甲狀腺風暴。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

幾乎沒有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 沒有治療過度活躍的甲狀腺。 發生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的感染。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若曾發生下列事項,很容易演變出甲狀腺風暴:

創傷 手術 嚴重情緒困擾 中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充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甲狀腺風暴的風險因素

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甲狀腺風暴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進一步的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甲狀腺風暴如何診斷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若出現任何甲狀腺風暴的症狀,一般要立即送至急診。若懷疑自己或他人有甲狀腺風暴的症狀要立刻打119叫救護車。有甲狀腺風暴的人通常會出現心跳加速且伴隨血壓升高的現象(收縮壓升高)。

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查測量您的甲狀腺素。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簡稱TSH) 在甲狀腺機能亢進及甲狀腺風暴發作時濃度會偏低。根據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linical Chemistry, AACC),正常的甲狀腺刺激素應該介於0.4到4毫國際單位/公升 (mIU/L)之間。甲狀腺風暴患者T3和T4濃度會高於一般人 甲狀腺風暴如何治療

甲狀腺風暴發作突然,會影響全身系統。一旦懷疑有甲狀腺風暴應該要立即接受治療,不該等到檢驗結果出來才開始治療。醫師會使用如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也稱PTU)或甲巰咪唑(Methimazole,平鉀錠Tapazole) 等抗甲狀腺劑(Antithyroid)來減少甲狀腺素分泌。

甲狀腺機能亢進會需要持續治療。可能會使用放射性碘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不過放射性碘會破壞甲狀腺;或是使用藥物來暫時抑制甲狀腺的功能。懷孕婦女不能使用放射性碘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因為這種藥物會傷害到胎兒。這種情況下就要透過手術移除甲狀腺。

應該避免只用碘劑來取代藥物治療,因為可能會使情況惡化。若甲狀腺被放射性碘破壞或需要手術移除,未來將終身需要使用合成甲狀腺素。 甲狀腺風暴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預防甲狀腺風暴最有效的方式是隨時注意甲狀腺健康狀況。按時吃藥。定期與醫師約診,依照需要追蹤血檢狀況。若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了解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誤吞口香糖莫驚慌!專家說7天內排出

誤吞口香糖莫驚慌!專家說7天內排出

「不小心吞下口香糖怎麼辦?」相信許多人在小時候,也都有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去的經驗,而且,據說吞下的口香糖,會在肚子裡7年才能完全被消化掉,讓人感到驚恐不已。究竟這個說法是真的,還是只是單純用來嚇人的謠言呢?以下就讓專家和科學研究,來替大家解開疑惑。

口香糖是用合成聚合物製成的

口香糖大部分的成分,都還算容易被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分解,其中包括甜味劑(Sweetener)、調味料、防腐劑(Preservatives)和軟化劑(Softener),但基本上,口香糖還是不容易被消化的。最早期的口香糖,是用人心果(Sapodilla,又稱人參果)的樹液作成的,也稱作糖膠樹膠(Chicle),但隨著口香糖愈來愈普及,需求量增加之後,口香糖的製造商開始用合成聚合物(Synthetic polymer)作為口香糖的基底。對於口香糖成分的規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認為,只要成分符合某些規格和限制,即使含有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添加進產品中。其實口香糖就像其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纖維等一樣,不會在胃裡停留超過幾天。 口香糖並不會黏在腸胃裡

小時候吞下口香糖時,我們都會擔心會不會黏在肚子裡,永遠出不來;這個想法其實想太多了!因為人體的腸胃道,會自動的分解和吸收可以消化的食物,而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舉例來說,玉米是不太容易被消化的食物,因此吃下玉米後,腸胃會讓難消化的玉米,較直接、快速地通過消化道,形成糞便一起排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偶爾在排泄物中,發現一些難消化的食物碎塊的原因;同樣的道理,吞下口香糖的話,只要不要一次吞太多,也同樣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 吞下的口香糖7天就排出

口香糖通常不到7天,就會完全通過消化系統,消化過程如下:

吞下口香糖後,經過食道(Esophagus)、胃(Stomach),再進入小腸(Small intestine)。 小腸會吸收口香糖的糖分。 不能消化的部分,就會進入結腸(Colon)。 通過直腸(Rectum)排便。

即使可以排出也不要吞太多

即使可以排出體外,大家也不要認為可以常常吞口香糖喔!研究指出,吞下大量的口香糖會導致腸道阻塞(Intestinal blockages),而一次吞大量或常常吞口香糖的話,可能會造成肚子痛、長期便祕(Contipation),以及腹瀉(Diarrhea)等問題,甚至在體內會聚集成一大塊沒辦法消化的物質,稱為糞石(Bezoar,又稱胃石),而兒童更應該注意避免吞口香糖,否則可能會導致窒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最好不要給小孩吃口香糖,除非小孩知道不能吞下時,才可以給他們吃口香糖。

藥物過量

藥物過量

藥物過量的定義

當藥物用量超過建議用量,就會發生藥物過量,可能是意外發生,也可能刻意而為。有些人也可能對某些藥物特別敏感,因此最低用量對這些人來說就已經具有毒性,即使服用建議用量,身體仍無法承受。另外,當人體代謝處理藥物毒性的能力不夠快時,也會無法避開副作用,因而產生興奮劑類型毒品使用過量的狀況。由於每個人對藥物過量的反應各有不同,治療方式會有所差異。 藥物過量有多常見?

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生藥物過量,最常見是發生在年紀很小的兒童身上(從會爬行的寶寶~5歲左右的小孩),和青少年~35歲之間的青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藥物過量的症狀

常見藥物過量的症狀有: 瞳孔擴張。 步態不穩。 胸痛。 嚴重呼吸困難、呼吸淺、或完全停止呼吸。 因氣管堵塞發出咕嚕聲。 嘴唇或手指發紺。 噁心或嘔吐。 體溫異常高。 出現暴力或攻擊性行為。 方向感迷失或困惑。 偏執,或稱妄想。 精神激動。 抽搐或顫抖。 癲癇發作。 失去反應能力。 失去意識。 死亡。

藥物過量的人可能不會出現上述所有症狀,甚至大多症狀都不會出現,但就算只顯現其中一些症狀,都表示有藥物過量的現象。以上可能有些症狀未被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上述徵兆或症狀亦或任何問題,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藥物過量的原因

藥物過量的原因因可能源於意外過量使用,也可能是刻意誤用。意外過量使用可能是小朋友或大人無意間吞下可取得的藥物,成年人(特別是要吃很多藥的老人)可能會誤吃不正確的藥物,或服用錯誤的劑量。另一方面,刻意的藥物過量通常是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無論這個效果是想追求刺激,還是為了傷害自己。

5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6個月~3歲),會把任何找到的東西往嘴巴塞。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如果發生藥物過量,一般都是因為有人把藥物放在小朋友拿得到的地方。另外由於正在學步的小朋友找到藥物時常常會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因此若懷疑有一個小朋友有藥物過量的狀況,同時又有其他小朋友在旁邊,這些小朋友可能也會吃到藥。

青少年和成年人,則較容易會因為想傷害自己而過量使用1種或以上的藥物。傷害自己的行為可能出於自殺傾向,也常常是先前不一定有被診斷出來的潛在心理問題徵兆。 藥物過量的風險因素

有很多因素會增加藥物過量的風險,例如: 心理過度依賴藥物。 曾經有藥物過量的經驗。 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藥物濫用的經驗,包括酒精濫用。 一次服用大量藥物。 停止參與藥物濫用療程。 長期逐漸增加藥物用量。 在有需要時不願尋求緊急協助。 使用靜脈注射藥物。 近期剛出獄。 曾有自殺傾向。 戒癮一段時間後重新開始使用藥物。 身體對藥物耐受度低。

藥物過量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多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藥物過量? 醫師會需要檢視疾病史和健康檢查來尋找中毒的證據,並依據特定藥物對器官系統可能造成的傷害,來指示檢驗室進行不同測驗。 家族和其他相關成員是重要的資訊來源,能為患者能提供藥物名稱、用量以及過量使用發生的時機。 醫師可能會為患者檢查特定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此檢查會依患者使用的藥物以及過量使用的原因而定。 醫師可能會為可能會進行藥物篩檢。 如何治療藥物過量?

治療會依據過量使用的藥物、用量、時間以及健康狀況而不同。

可能會使用洗胃的方式,機械性地將還沒被吸收的藥物從胃部移出。 可能會給予活性碳,讓藥物和活性碳結合,使藥物能留在胃以及小腸中,減少藥物被吸收到血液中的量。由於與活性碳結合的藥物會經由糞便排出,因此給予活性碳的時候常常同時搭配瀉藥,幫助更快將糞便從腸子排出。 若需要限制精神激動或有暴力傾向者的行動,有時在緊急狀況會需要使用鎮靜藥物,直到藥物消耗完。這樣的過程對於經歷此事的患者和家人來說都很不愉快,因此專業醫療人員會盡量只在需要的狀況下,使用這種強制手法以及藥物。要記得,無論醫護人員做什麼,都是為了保護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有時候患者還需要接受插管,以在排出毒物的過程中保護患者的肺臟,或幫助病患呼吸。 某些特定的藥物過量狀況,會提供其他藥物作為解毒劑,來反轉原本藥物的反應,或預防傷害,醫師會決定是否要提供額外的藥物。 藥物過量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在未諮詢醫師或毒物專家前,患者不應進行居家照護。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應對身邊的人發生藥物過量的狀況。 對於某些意外藥物過量的狀況,當地毒物控制中心可能會建議居家治療以及觀察。除非經由醫療專業人員指示,不應該使用吐根糖漿(Syrup of ipecac,一種有效的催吐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 有幼童的家庭,應該在電話旁邊隨時準備毒物處理專線的電話號碼。 過量使用藥物意圖傷害自己的人,一般除了需要毒物控制之外,還會需要精神科介入,即使藥物過量的程度很輕微,也要送至急診部門處理,因為這類型的人最終可能會有自殺的風險,而愈早介入便愈有機會阻止自殺。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的解決方式。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夏天一到,許多人會使用腋下止汗劑或體香劑,保持腋下乾爽,並蓋掉尷尬的狐臭味,但因為這種止汗產品通常使用於腋下,靠近乳房,所以有些專家認為,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劑可能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使用止汗與香氛產品,是否會有其他健康上的風險呢?

止汗劑致乳癌?

止汗劑是藉由成分中的鋁鹽(Aluminium salts),阻止汗腺排出過多汗水,然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若在乳房周圍經常使用含鋁化合物成分的止汗劑,很可能會被吸收,並產生如同刺激雌激素(Estrogen)的效果。雖然雌激素的確會促進乳癌細胞生長,但目前仍沒有研究能證實鋁化合物會導致乳癌。(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鋁和阿茲海默症相關?

根據早期的研究,發現經注射鋁化合物的兔子,神經細胞會出現纏結現象,因此推論鋁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這種纏結,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內纏結並不相同,所以對此還尚未有任何定論。加拿大的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也指出,目前仍無法實證這兩者因果關係,並表示綜觀多數研究結果,可發現鋁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並不高,反而是遺傳、年齡或其他疾病居多。

「對羥苯甲酸酯」致癌

包含止汗劑和體香劑在內,市面上許多身體產品,如護膚乳液、沐浴乳、防曬霜或是各類化妝品等,會添加「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來作為防腐劑使用,然而這種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有研究證實,它可刺激雌激素增加,導致乳癌細胞增生,除了增加乳癌風險之外,還可能造成不孕、更年期晚來或肥胖等。(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止汗的劑建議用法

止汗劑最好避免在剛除完腋毛後使用,以免引發過敏,另外敏感性肌膚者也最好選用無香精的產品。通常建議在洗澡後到睡前時間塗抹,因為在流汗前或流汗時用,容易被汗水沖掉,失去效果。

胃藥有致癌物?雷尼得錠的安全性

胃藥有致癌物?雷尼得錠的安全性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 FDA)在一種名為雷尼得錠(Ranitidine)的胃藥中發現微量的致癌物,這類藥物通常用來治療胃腸潰瘍,因為這項發現,讓許多藥局都下架該藥物,本文將介紹雷尼得錠的特性及使用方式,但若欲服用或暫停此藥物處方,都應先諮詢專業醫師。(推薦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老年人注意睡眠品質避免復發

雷尼得錠致癌物

FDA 的研究指出,雷尼得錠屬於一種組織胺阻斷劑(Histamine-2 blockers,簡稱 H2-blocker),可減低胃酸的分泌量,舒緩或避免胃灼熱,以及治療腸胃潰瘍,另一種藥物尼扎替丁(Nizatidine)也有相同的作用。

經過分析後,發現雷尼得錠中存在的致癌物為 N-亞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以下簡稱 NDMA),這種物質可能存在於水、空氣和土壤,還有許多人喜歡吃的烤肉中。依正常劑量服用雷尼得錠並不會有立即性的風險,但若長時間又高劑量的使用,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只要每天攝取量不超過 96 奈克,或是 0.32 百萬分點濃度,都算安全。(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 建議短期使用找替代療法

另外,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FDA 在雷尼得錠檢測出 NDMA 的方法是透過高溫測試的,比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高很多,所以無法套用在治療方法中。鑒於 FDA 還沒有公布針對雷尼得錠詳盡的檢測結果,所以官方沒有要求民眾停止服用雷尼得錠的處方,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並跟醫師商量討論是否繼續使用,因為在多數病況中,雷尼得錠只建議短期服用。

其他替代藥物和療法還包括:制酸劑(Antacids)、啡莫替定(Famotidine)、希美替定(Cimetidine)、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 PPIs)。民眾請注意,這些藥物需要經醫師准許才可使用,當然也要調整生活飲食,更能有效避免胃痛的發生。  

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說到類固醇(Steroid),您的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聽說副作用很多」、「好像會造成月亮臉或是水牛肩」、「用多是不是會變胖」,不少人可能都受到新聞或是親朋好友的經驗所影響,認為類固醇是一種類似「毒藥」的存在,但是您知道,其實人體自己本身就會生產類固醇嗎?本文將帶您了解類固醇的前世今生,一探它是如何產生以及發生作用,讓類固醇不再是您最熟悉的陌生人,總是聽過他的大名,卻對它一知半解。

類固醇的種類有哪些

在講類固醇之前,我們必須先提膽固醇(Cholesterol),因為它與類固醇一樣都屬於脂質的化合物,而且人體本身就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膽固醇;至於類固醇的生成,是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結合而來,因此這也算是人體內類固醇存在的一種形式。

類固醇在人體中主要的作用,是為維持激素和調節各種生理反應;根據特性,可以分為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荷爾蒙(Sex hormone,又稱性激素)2種;前者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所分泌,後者則大多透過睪丸或卵巢製造。除此之外,以下將為您介紹5種包含的類固醇的激素(Steroid hormone) 1. 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

我們常聽到的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是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也被稱為壓力荷爾蒙;因為當人面臨壓力的時候,皮質醇的分泌就會增加。而糖皮質類固醇可以協助胺基酸和脂肪酸合成葡萄糖、將人體的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以及應用在藥物上,可以在人體內幫助免疫系統達到消炎效果的功用。 2. 礦物皮質類固醇(Mineralocorticoids)

又稱鹽皮質類固醇,最具代表性的鹽皮質類固醇是醛固酮,主要的功用是在腎臟進行鹽分的再吸收、調節血壓、提高排出尿液中的鉀含量,以維持人體中鹽分和水分的平衡。 3. 男性荷爾蒙(Androgens)

許多人對於男性荷爾蒙的第一個聯想,便是由睪丸所分泌的睪固酮(Testosterone),但其實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睪固酮,且男性荷爾蒙素可以提高肌肉與力量的增長效率、增加骨質密度以及提高性慾等等。

從男性荷爾蒙的效果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男性荷爾蒙不只有男性需要,在女性體內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當然因為女性沒有睪丸,所以主要的男性荷爾蒙來源,是透過腎上腺皮質供應。然而,不論是雌激素或男性荷爾蒙,在人體中都需要維持在一個水平,當其中一種激素缺乏時,人體可以透過芳香酶(Aromatase)將2者互相轉化,以彌補身體所缺乏的激素。

4. 雌激素(Estrogens)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主要部位,其他還有乳房和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其功用除了促進女性第二性徵發育外,不管是卵子的生成、陰道內的酸鹼度、皮下脂肪增加,還是女性擁有較寬的骨盆以利生育,這些都受到雌激素的影響。

另外,由於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的分泌量會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皮膚乾燥、陰道乾燥、身體燥熱和容易出汗等等,這時醫師可能會進行雌激素治療,提高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以改善症狀。

5. 黃體素(Progestogen)

月經來臨時,排出的卵子中的黃體(Corpus luteum),會促進孕激素分泌,使子宮內膜增生,讓環境更加適合受精卵居住。一旦懷孕後,隨著孕期的進展,胎盤也會加入孕激素分泌的行列,使得激素量提高,抑制卵子的生成,避免雙重受孕的情況發生。

蜜蜂螫傷|過敏反應、症狀、預防及處理

蜜蜂螫傷|過敏反應、症狀、預防及處理

蜜蜂螫傷的定義

戶外活動最常見的惱人事件就是蜜蜂螫傷,大部分的狀況下,蜂螫只會令人感覺不適,用一般方式來緩解疼痛即可,但如果你對蜂螫過敏或重複被蜂螫多次,有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而需要急診治療。

根據臺大醫院資料,蜂類螫傷在台灣最常見的為「蜜蜂」及「胡蜂」,胡蜂又叫黃蜂、大黃蜂或虎頭蜂;蜜蜂體表多細毛,身體較圓,胸腹間無明顯區隔,且膜翅較寬,蜜蜂的螫針尖端有倒鉤,螫人之後螫針與毒囊都會脫落留在人的皮膚中,蜜蜂本身也會因為內臟連同被扯出而死亡。

胡蜂體表光滑、胸腹部間較纖細,螫人後螫針不會脫落,也不會因為螫人而死亡,可以反覆螫人注射毒液。更多資訊可參考臺大醫院旅遊小常識。

(同場加映: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蜜蜂螫傷的症狀與過敏反應

蜜蜂螫傷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從暫時性的疼痛不適到嚴重過敏反應皆有可能,蜂螫的單一症狀並不代表每次你遭到蜂螫時會出現的反應都相同,或下一次的蜂螫出現的症狀會更嚴重。

輕度過敏反應

大部分蜂螫出現的症狀都很輕微,包含: 蜂螫處突然劇烈的灼痛感 蜂螫傷口出現紅色丘疹 螫傷處輕微腫脹

大部分的人被蜂螫數小時後,腫痛症狀會自行消失。

中度過敏反應

有些人遭蜂螫或其他昆蟲螫傷後出現的反應較劇烈,症狀例如:

患處嚴重發紅 螫傷處 1~2 天後腫脹程度擴大

中度過敏反應會在 5~10 天後痊癒,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並不表示你在下次被蜂螫時會出現嚴重的過敏症狀,但有些人每次蜂螫出現的反應很類似,請諮詢你的醫師關於蜂螫的治療方式或預防措施,特別是當過敏反應每次都更嚴重時。

嚴重過敏反應

蜂螫嚴重的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可能有危急性命的風險,需要急救治療,少數人遭到蜜蜂或其他昆蟲叮咬會迅速發展成過敏性休克,症狀包含: 皮膚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皮膚癢、潮紅或脫皮。 呼吸困難 咽喉和舌頭腫脹 脈搏加速或微弱 噁心、嘔吐或腹瀉 昏倒或頭暈目眩 喪失意識

在蜂螫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中,有 30~60% 的人會在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過敏性休克,請與醫師或過敏專科醫師討論預防措施,例如減敏療法,以避免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類似的反應。(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

重複性蜜蜂螫傷

一般來說,蜜蜂、黃蜂等昆蟲並不具攻擊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大部分的狀況下只會出現一或幾處螫傷,但當人干擾到蜂巢或蜂群時,就可能遭到多處螫傷,部分種類的蜜蜂,例如非洲蜜蜂(Africanized honeybees),比其他種類的蜜蜂易出現成群攻擊。

若你遭蜂螫超過十處,那累積的毒液就可能引發毒性反應,而使你感到相當不適,蜂螫毒性反應的徵兆和症狀如下: 噁心、嘔吐或腹瀉 頭痛 眩暈 抽搐 發燒 昏倒

兒童、長者或有心臟、呼吸問題的患者遭到重複性蜜蜂螫傷時,需要急診治療。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如有疑慮,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一般狀況下,遭到蜂螫並不需要就醫,少數嚴重個案才需要急診。即使只是一兩處螫傷,但如果你出現蜂螫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過敏休克時,請叫救護車。

在你遭遇蜂群攻擊且有多處蜂螫,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速就醫: 蜂螫症狀數天後仍未痊癒 被蜂螫後出現其他過敏反應 蜜蜂螫傷的成因

蜜蜂螫人時會將蜂針刺入皮膚,蜂毒含有的蛋白質會影響皮膚細胞及免疫系統,造成螫傷處疼痛、腫脹。對蜂螫過敏的人來說,蜂毒是引發嚴重免疫系統反應的過敏原。

蜜蜂螫傷的風險因素

由於成人發生的過敏反應往往比兒童嚴重,且更容易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更要特別注意避免蜂螫。蜜蜂螫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住在蜜蜂活躍的區域或蜂巢附近。 工作或娛樂活動(爬山)讓你經常處於戶外。(推薦閱讀:出門前Check!旅遊必備這4類常用藥) 過去的遭蜂螫曾出現過敏反應。(同場加映:夏日蚊蟲叮咬疾病多!了解並預防西尼羅病毒 ) 蜜蜂螫傷的診斷與治療

若你出現疑似蜂毒過敏反應,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以下檢測: 過敏皮膚檢測(Skin test):皮膚檢測時,少量的過敏原萃取物(亦即蜂毒) 會注射到你手臂或上背部的皮膚,這個檢測很安全並不會造成嚴重反應,若你確實對蜂毒過敏,注射處會腫起來。 過敏血液檢測(Allergy blood test):透過檢測你血液中對蜂毒的抗體數量來判斷你是否對蜂毒過敏,抽血樣本會被送到醫學實驗室化驗,以找出可能的過敏原。

判斷昆蟲螫傷的過敏症狀時,過敏皮膚檢測及血檢可能同步進行,你的醫師也可能同步確認類似種類蜂螫(例如過敏:大黃蜂、胡蜂、黃蜂)的過敏反應。 蜜蜂螫傷如何治療

如果你只是單純被螫了一下、並無出現過敏反應,那可能只需要清洗傷口跟塗上抗生素軟膏,以便清除蜂螫的殘留物。

以下是蜂螫患者的緊急處置步驟: 立即移除螫人的蜜蜂,有些專家建議可以使用信用卡來刮除螫人蜂。 冰敷患處可以獲得舒緩,每小時冰敷 20 分鐘,用毛巾或衣物包住冰袋,避免冰袋與皮膚直接接觸以預防凍傷。 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螫傷處,塗抹舒爾體爽乳膏(Hydrocortisone cream)可幫助退紅、癢腫。

如果你已經超過十年未接種破傷風(Tetanus)疫苗,請在蜂螫後數天內注射疫苗。大部分的蚊蟲螫傷不需要額外的醫療照護,但如果你知道你對蜂毒過敏,特別過去已有蜂螫的嚴重反應,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並儘速服用醫師開立之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氯雷他定(Loratadine),一種非鎮靜型抗組織胺藥(Nonsedating),可幫助緩解患處癢及腫脹。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等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若醫師有開給你艾筆腎上腺素注射筆(如 Epinephrine, Adrenaclick, Auvi-Q, EpiPen, Symjepi)來預防過敏反應,請隨身攜帶並在遭蜂螫時直接使用。 不同程度的蜜蜂螫傷

輕微的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疹子、發癢,只要使用抗組織胺來治療即可,醫師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Steroids)。 某些狀況下,醫師可能會為施打腎上腺素(Epinephrine / Adrenaline),一般來說,蜂螫的治療在事故現場或送往急診的救護車上就已執行,如果恢復的情況良好,通常在急診室觀察一陣子就能回家。

若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例如全身長疹子合併輕微呼吸困難,醫師可能為你注射抗組織胺、類固醇和腎上腺素。可能需要在急診室觀察更久的時間,或被安排住院。

若出現低血壓、呼吸道腫脹影響呼吸,或其他呼吸問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就可能危及性命,也可能需要靜脈注射,上述的處置可能在事故現場或救護車上就進行,並在急診室被密切觀察並安排住院,甚至是加護病房。

有 10~20 處以上的多處螫傷,但無明顯過敏反應時,也可能會被留在急診室觀察或住院,同時醫師也可能安排多項血液檢查。

如果你被螫傷的部位在口腔或咽喉,則需要在急診室進一步觀察,或更多的處置以避免併發症產生。當螫傷的部位在眼球時,你也會需要眼科醫師會診評估。 蜜蜂螫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照護可以協助你克服蜜蜂螫傷: 開車時拉起玻璃窗。 在戶外行走時穿著包鞋。 食物容器和垃圾桶請加蓋密封。 不要穿著顏色鮮豔、花俏的衣服,以免吸引蜜蜂。 如果居家附近有蜂窩,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處理。 勿穿著寬鬆的衣服,以免蜜蜂誤入衣物跟你皮膚間的空隙。 除草或採收蔬果時多留意,這些活動都可能驚擾到蜂巢裡的昆蟲。 清除垃圾、掉落的水果以及狗或其他動物的糞便(蒼蠅可能吸引來黃蜂)。 在戶外喝含糖飲料時請留意周遭,使用寬口無蓋的杯子最好,這樣如果有蜜蜂掉進去,你就會看到。喝易開罐和使用吸管時也請先看一下。

遇到蜜蜂時該怎麼辦: 如果有少數蜜蜂在你身邊飛舞,保持冷靜然後漫步離開該區域,因為撲打可能導致蜂螫攻擊。 若有蜜蜂、黃蜂螫傷你,或有其他昆蟲開始在周遭飛舞,覆蓋你的嘴部、鼻子並儘速離開現場,因為當蜜蜂螫人時會釋出引來其他蜜蜂的化學物質,如果可以,請進入建築物或車內。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的基本概念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荷爾蒙方面的疾病,起因於體內荷爾蒙分泌過多,造成頭、臉、手與腳的皮膚和骨骼長得比身體還快。然而身體的改變過程緩慢,患者可能會經過很多年依然沒發現自己患有此病,但如果不治療,肢端肥大症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肢端肥大症有多常見?

肢端肥大症是很罕見的,通常發生於中年人,且男女皆會。成長中的小孩,如果體內有過多的生長激素,也會導致類似的情況,稱為巨人症(Gigantism)。請諮詢醫師,以了解進一步資訊。 肢端肥大症的症狀

肢端肥大症常見的症狀是,手、腳、頭與臉的骨骼,與身體相比,顯得特別大。此外,肢端肥大症也會有其他症狀,如下: 頭痛 視力變差 關節炎(Arthritis) 手指麻木、有刺痛感 高血壓(Hypertension) 月經週期改變 男性陽痿 牙齦間縫隙過大 睡覺時會打呼 聲音變低沉

有些肢端肥大症的症狀並沒有列舉出來,如果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下列症狀,請立即與醫師連絡,或前往醫院: 四肢腫脹、肌肉無力,或肌肉麻痺。 跟過去相比,嘴唇、鼻子、舌頭開始變大,且顯得腫脹。 牙根間的距離,比一般牙齒間的距離大。 感到視覺異常、嚴重頭痛、麻木、神經痛、胸痛,並出現其他併發症。

肢端肥大症的原因

肢端肥大症,是因為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分泌過多生長激素(成長荷爾蒙)而造成的。腦下垂體會分泌幾種控制身體成長、發育、生殖和代謝的重要荷爾蒙;成長荷爾蒙對控制身體的生長而言是很重要的,如果體內成長荷爾蒙過多,會導致手、腳、頭與臉的骨骼比身體大很多。造成體內成長荷爾蒙過多的原因,可能是腦下垂體有腫瘤,或胰臟、肺臟、腦部的某一部分有腫瘤。 肢端肥大症的風險因素

增加肢端肥大症的風險因素有: 有腦下垂體的疾病史,如腦下垂體有腫瘤,或有腦垂腺低能症(Hypopituitarism)。 如果體內生長素釋素(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GHRH)分泌過多,會造成異位性生長素釋素分泌瘤,如支氣管類癌瘤、胰島細胞腫瘤、肺小細胞癌、腎上腺腺瘤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

肢端肥大症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肢端肥大症?

診斷肢體、四肢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而言,醫師會檢查患者的身體,並且做血液檢查,以確認體內生長激素的濃度。 肢端肥大症如何治療?

通常醫師會採取幾種方法,讓治療過程快而有效。肢端肥大症需要長期治療,手術後患者大多都能成功治癒,但患者體內荷爾蒙濃度可能無法回復正常,因此手術後,需要固定服藥,讓荷爾蒙濃度能維持平衡。治療肢端肥大症的方法包括: 腦下垂體的疾病若較早診斷、發現,治療方法是減少體內生長激素產生,建議去看專長為治療荷爾蒙問題的內分泌科醫師。 透過手術,將腦下垂體腫瘤移除。手術方法有經嘴唇、上顎骨的微創手術,以及經鼻腔的顯微鏡手術2種,都不會留下任何疤痕或傷口。 以放射線治療移除腫瘤

肢端肥大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方法將有助於應對肢端肥大症: 確實嚴格遵守醫師處方藥的服用方式,並在治療過程中完全配合。如果藥物有時會導致噁心、頭暈的副作用,有時候又沒有這些感覺,請與醫師連絡。 根據醫師囑咐定期回診,以讓醫師檢查您的血壓、血糖,與心血管健康狀況,以確認沒有併發症。 有些症狀治療後並不會瞬間消失,治療過程需要患者與身邊重要的人一起投入時間和耐心,以慢慢克服疾病。

如果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