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別驚慌!確保安全再報警拍照

車禍別驚慌!確保安全再報警拍照

交通事故幾乎天天都在上演,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 108 年的統計,去年有 149 人於車禍發生後 24 小時內就死亡,傷者人數則則約有 5 千人。發生事故的當下,肇禍者往往會不知所措,若看見家人或有人倒在血泊中,也許真的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選擇逃跑而構成「肇事逃逸罪」。

開車路上狀況多,有時不一定是誰對誰錯,因為交通事故一旦發生了,任誰都有可能遭殃,所以建議新手不要一個人開車,萬一意外真的發生了,至少身邊還有人陪你一起面對。以下列出遇車禍後你需要做的兩件事,開車不要急,大家謹記安全第一!

先確保自身和乘客安全

發生車禍後,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相當正常,但此時此刻你更需要靜下心來,明白比起發脾氣或恐慌,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和車上乘客的安全。若身體並無大礙,請在下車時注意車流,接著在車後方放置警示物,防止車陷入被追撞的危險。

如果身體不幸被困在車內,請依然戴好安全帶、開啟雙向燈,接著打電話給警察告知你的位置和狀況,靜待救援。在這段期間,你可以做深呼吸幫助自己放鬆,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陷入恐慌或焦躁的情緒。

(同場加映: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車禍別驚慌!確保安全再報警拍照

下車拍照取證不需理論

面對輕微車禍,在自身活動無虞,並且在車後擺放完警示標誌後,請報警並拍照取證,照片最好包含車損、車牌號碼、雙方車輛相對位置和道路標線,以利釐清事故責任,再將車移至路邊,避免後方塞車。

你可以下車跟對方確認彼此的狀況,或留下聯絡方式,但請不要和對方理論或吵架,等警方到場再處理。有必要的話也可以錄下你們的對話,這有利於警察報案和保險索償的程序。

最後要注意,即使當下沒有發現受傷,也不能掉以輕心,若出現暈眩或覺得不舒服,請不要自行開車回家,搭乘計程車或請家人載才能確保安全,當然別忘了在之後向專業醫師確認身體狀況。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您是外食族嗎?褲子又穿不下了?是久坐少動的上班族、或步入中年了呢?如果您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請趕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自我檢查是不是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了解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原因、診斷與預防。

代謝症候群 5 點指標自我檢查

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肥胖,它是數個症狀的總稱,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患者卻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Diabetes)的高危險群,以下是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針對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果五項指標中有三項符合,那代表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了: 中廣型肥胖(腹部肥胖):即男性腰圍超過 90 公分( 35 吋),女性腰圍超過 80 公分( 31 吋),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另外以腰臀比不超過 0.9 為標準。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過高:血中三酸甘油酯超過 150 毫克/分升(mg/dL),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過低:男性< 40 毫克/分升、女性< 50 毫克/分升。 血壓高:收縮壓≧ 130 毫米汞柱(mmHg)或舒張壓≧ 85 米汞柱,或是正在服用高血壓治療藥物。 空腹血糖過高:空腹血糖值≧ 100 毫克/分升,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若只有一項符合,雖然不代表罹患代謝症候群,不過同樣代表更容易發展成其他疾病;如果愈多項符合,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更高。

3 人中有 1 人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根據 2007 年衛福部的調查, 20 歲以上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比例為 19.7 %(男 20.3% ,女 19.3% ),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一份針對南台灣健檢民眾的研究也顯示,在成年人中,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竟達 36.7% ,等於約每3人就有 1 人有代謝症候群,而可怕的是,這些都還是 10 多年前的數據。 十大死因半數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患有代謝症候群會衍生許多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竟有一半以上的疾病跟代謝症候群相關,例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病(Heart disease)、糖尿病、高血壓(Hypertension)等慢性疾病。其他衍生疾病如痛風、脂肪肝、肝硬化、中風、腎衰竭也不少見。根據美國南卡大學阿諾公共衛生學院(South Carolina Arnol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追蹤代謝症候群患者 14 年的研究顯示,這些病人的罹癌死亡率竟提高至 56% 。可見得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顯然也是國民必須加強關注的健康議題。(延伸閱讀:了解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引發代謝症候群的 5 個原因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負責幫助細胞轉化血糖為能量,而有胰島素阻抗的人,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無法正常反應,造成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更多,然而除了遺傳因素外,胰島素阻抗的產生,肥胖、抽菸、久坐少運動的生活型態,都會間接導致胰島素阻抗,也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齡增長: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與年齡成正比,年紀愈長,機率愈高。 肥胖:體重過重的人,特別是腹部脂肪過多、腰圍的增加,也會提升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若您曾在懷孕期間得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是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提高。 其他疾病:如果您曾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將更有可能罹患代謝症候群。

認識糖尿病

5 方法預防 擺脫代謝症候群 站起來、多運動:避免久坐,每 30 分鐘就起來動一動,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最好為中高強度、會輕微流汗的運動最佳。 減體重、更健康:減掉 7~10% 的體重,能夠減緩胰島素阻抗以及血壓,也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不抽菸、少喝酒:菸酒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眾所皆知,戒菸、戒酒對改善代謝症候群也相當有幫助。 健康飲食、三低一高:運用「三低一高」的口訣,挑選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食物。 釋放壓力、放鬆心情:壓力會使整體健康狀況惡化,若發覺壓力太大,可以做些運動、冥想、瑜伽或是任何有幫助減壓的活動,好的心情帶來好的健康!

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性別影響藥效?藥物代謝這樣被影響

性別影響藥效?藥物代謝這樣被影響

科學研究顯示性別在藥物代謝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因此會造成男性和女性之間藥效的不同,這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沒想到性別竟然會影響到藥的效力,功能及副作用。因此本文將為您完整介紹,生理上的不同與藥效有什麼關係。

女性生理與藥物作用

除了體重以外,女性的其他生理因素也可能影響身體對藥物的代謝。其中一項是過多的體脂肪;因為女性的體脂肪比男性高,因此脂溶性藥物在女性體內的作用會和男性不一樣。抗憂鬱藥物也是,因為抗焦慮藥物和精神病藥物都屬於脂溶性藥物。根據研究,某些抗憂鬱藥和抗精神病藥對女性的療效更好,儘管科學家並不確定其中的原理。不過,女性也必須承受更明顯的藥物副作用,包括性慾低下。畢竟男性可以使用威而鋼(Viagra)來加強性慾,但女人不行。

另一個差別在於消化過程。女性產生的胃酸通常比男人少,所以消化食物的速度會比較慢。當她們服用適用於酸性環境的藥物,例如:抗黴菌藥物(Ketoconazole),得到的治療效果通常沒有男性好。同樣地,當女性需要空腹服用的藥物時,她們得在飯後花更長的時間等待食物消化。 雌激素對藥物的作用

藥物作用也會受到體內荷爾蒙分泌的影響。在月經來及更年期時,女性荷爾蒙濃度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雌激素也會干擾肝臟分解藥物,即使服用的藥物在安全劑量範圍內,如果肝臟不能有效分解代謝藥物,則血液中藥物的濃度也會過高。同樣情況也會發生在需要靠腎臟分解代謝的藥物上。研究顯示,對於抗癌藥物如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又稱胺甲喋呤),女性的代謝速率比男性慢了13~17%。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的效果

心臟病藥物對女性的藥效也不同。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會增加出血機率,對降低女性心臟病(Heart Attack)發作的風險並沒有幫助。另外,使用β-阻斷劑對女性控制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效用不好,再次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女性服用較低劑量的血液稀釋劑華法林(Warfarin)來治療高血壓。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也建議女性一週內所服用的華法林劑量應比男性少2.5~4.5毫克。

止痛藥和安眠藥

止痛藥的療效也會因為性別不同,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 200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女性使用解熱鎮痛抗發炎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和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與高血壓風險升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每月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超過22天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了86%,而服用乙醯胺酚的人患高血壓的機率則是2倍。

女性代謝安眠藥的速率也慢。曾有報導說,由於女性新陳代謝速率慢,前一天睡前曾服用安眠藥的女性,到了第2天仍會昏沉沉,幾乎無法開車。 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因此在2013年建議女性服用的安眠藥劑量,只需要男性使用量的一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水泡為新症狀?直航轉機禁令將延長

水泡為新症狀?直航轉機禁令將延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為維護國內防疫安全,原本4月29日到期的「限縮兩岸航空客運直航航線」及4月30日到期的「全面禁止旅客來台轉機」2項政策,要繼續延長執行,何時解禁仍需視疫情狀況才能決定。

[covid_19]

皮膚水泡是新症狀?張上淳:有個案出現類似情況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病毒的新症狀備受關注,近期許多皮膚科醫師發現,患者身上有紅腫或是水泡。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包括皮膚的一些表現,在這些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病人身上,可以注意到一些比較有一點特色的狀況」。因為這些確診的病人是關在負壓隔離病房裡,如果患者自己沒有主動描述,那麼他們腳上小小的水泡,或是有點紅的水泡,就比較不容易被其他人注意到。但有了相關醫學報告之後,醫療人員將更關注此症狀。張教授進一步解釋:「在我跟主治醫師的通話當中,曾經有聽過他們的報吿說,曾有一小段時間出現水泡,可是我沒注意到是在腳上還是在哪裡,所以換句話說,也許我們的個案也可能有這樣的狀況。」

關於眼睛出現結膜炎的症狀,張教授表示,目前的個案並沒有出現此狀況,而新加坡的眼科有相關研究但也沒有發現出現這樣情形的案例。台灣目前並沒有對個案特別做病毒檢測或培養,也沒有看到結膜炎等相關症狀。

美國近日宣布將唾液檢測技術導入應用,預計可以大幅增加檢測效率。對於這樣的檢測方式,張教授解釋,在香港的報告中發現,用唾液的檢體做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全名為聚合酶連鎖反應),同樣也可以得到陽性結果,台大醫院也用過類似方式、一種稱作「漱口水」的方法來檢測。這種方法是利用漱口的方式採集樣本,受檢測者將口水漱到喉嚨後面的部位,再吐到無菌的搜集罐中,之後送去檢測可以得到陽性結果。這種檢測方式也曾經運用在SARS當中,但至於檢測的敏感度,是不是百分之百可以驗得出病毒,張教授表示還需要一些驗證。

新增1例確診為敦睦艦隊軍人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冠肺炎病例,為20多歲男性,為敦睦艦隊(磐石艦)軍人。個案4月18日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採檢,一採結果陰性,4月19日起陸續出現喉嚨痛癢、咳嗽等症狀,21日再次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共計427例確診(今日新增案427),分別為343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29例敦睦遠訓支隊。確診個案中6人死亡,253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4月20日及21日定點返台專案航班共460名湖北返台民眾,新增1人有症狀後送就醫,截至目前共4人後送就醫、1人陪同就醫,其餘持續於集中檢疫所密切做健康監測。

指揮中心指出,本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29人確診,衛生單位現已掌握接觸者共1,237人,其中509人為居家隔離對象,728人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指揮中心將持續針對個案公共場所活動足跡調查並公布上網(網址:https://bit.ly/2xyUgs3),再次提醒民眾若曾於相關時段及地點活動,應自主健康管理14天,外出時請佩戴口罩,若有不適,請撥打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1922,就醫時主動告知活動暴露史。 無強制規定外出或進入商場須戴口罩

因海軍敦睦艦隊磐石艦爆發群聚感染,引發全台社區感染的隱憂,因此澎湖縣近日宣佈,民眾外出需要戴上口罩,違者將予以開罰,而賣場家樂福近日也要求消費者入內請先戴上口罩。對此,是否將進一步明定規範,要求強制各地民眾戴上口罩,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回應,目前沒有特別理由加強集會或是戴口罩的規範,「但還是希望大家維持社交距離。」陳部長表示,當出現沒有辦法維持距離,或是空氣差、自己有慢性病、需要進出醫院與病人接觸等情況時,希望民眾可以自主配戴口罩,現在並沒有強制的規定。

溫泉魚療不安全!不可不知的3大風險

溫泉魚療不安全!不可不知的3大風險

溫泉魚療(Fish pedicure,或稱足部魚療)源自土耳其和中東一帶國家,台灣在數十年前突然開始流行起來,至今仍吸引很多人想要嘗試。它是藉由一種叫淡紅墨頭(Garra rufa)的小魚,來達到去除表層死皮的效果,幫助治療乾癬(Psoriasis)、濕疹(Eczema)等皮膚疾病,但是它卻存在一些健康的風險。

溫泉魚療看似無害,但對人和魚來說,仍有潛在風險,尤其因為療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太細微,或很難被察覺,症狀也許要過幾個月才會出現。對此,部分美國和歐洲地區已勒令禁止此治療,以下列出溫泉魚療的3大風險。

1. 溫泉魚療恐引發傳染病

雖然溫泉魚療所使用的淡紅墨頭並無牙齒,但若長時間吸附在一處,仍然有可能會破壞人的皮膚,引發細菌傳染。若店家重複使用水和魚,可能造成更大的病菌感染風險,包含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乙型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有的時候,魚在去除角質層的過程,也會影響指甲板(Nail plate)的幹細胞,導致指甲長不出來。

不過血體液傳染病(Bl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像是肝炎(Hepatitis)和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透過魚療傳染機率極低,除了病毒難以在水中或魚體存活外,病毒量也相當微小。

一般來說,建議患有糖尿病(Diabetes)、免疫系統欠佳,以及皮膚受傷的人,都請暫時避免溫泉魚療,避免細菌感染的風險。 2. 商家恐改用便宜長齒魚

消費者要小心,有的商家為節省成本,會改用較便宜的請請魚(Chin Chin),因其外型像似淡紅墨頭,不知情的顧客真的會分不出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這種魚會長牙齒,所以它更會造成皮膚受傷,並引發細菌感染。

因此,在決定將雙腳浸泡在魚療中前,請先確保店家遵守基本的衛生程序,如完整的濾水系統,或紫外線殺菌(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這2種都能大幅度降低細菌感染。此外,泡腳前後都要檢查有無傷口,並且記得將雙腳清洗乾淨。 3. 溫泉魚療是一種動物虐待

當我們在快樂地享受泡腳,水中的小魚兒卻可能一點也不快樂,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店家通常會讓它們先餓一段時間,因為死皮是這些魚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吃的食物。換句話說,人類為了要讓自己的腳變光滑漂亮,正在虐待小魚吃「垃圾」。

隨著足部魚療的需求愈來愈大,我們會需要把這些魚兒從自然生態中擄來,導致生物鏈的不平衡,同時強迫它們適應新的環境,有的在運送過程中就死了,有的則是因為接觸腳上的化學成分而中毒,像是防曬乳和潤滑液。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說到日本,許多人往往聯想到街道乾淨、市容整齊和大眾運輸規劃良好的已開發國家,但是在處理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上,從2月時的鑽石公主號事件,到現在4月下旬(2020年),日本政府的防疫動作似乎緩慢又消極,令人擔心到底是否能避免本土疫情失控,本文將為您解析,日本到目前為止面對疫情的態度與防疫措施。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初次大爆發於鑽石公主號遊輪

在今年(2020)2月初,搭載各國遊客的大型遊輪鑽石公主號,爆出乘客確診新冠肺炎的消息,之後遊輪於2月4日停泊在日本橫濱港,為了避免病毒擴散,日本政府要求船上的乘客都必須留在個人艙房隔離14天,遊輪的密閉環境給了病毒擴散絕佳的機會,統計資料顯示,船上3700多人裡超過700人確診新冠病毒。

日本對船上人員的緩慢篩檢速度,引起不少人詬病,有人質疑為何不動用全國的篩檢能量,讓所有乘客盡快下船,避免健康者遭受傳染。

針對船上的檢疫情形,日本厚生勞動省副大臣橋本岳曾在推特發布過船內照片,照片中劃分出兩條通道區分「乾淨」和「不乾淨」的區域,但隨後就被人指出兩條通道最後都通向同個房間,根本毫無意義。

日本傳染病學專家岩田健太郎(Kentaro Iwata)也指出,船上的隔離措施相當混亂,除了感染區域與安全區域沒有確實分開外,船上人員也沒有全部穿著防護裝備就在兩區域間通行,甚至戴著防護手套使用手機或吃東西。

另外,在日方讓確診陰性的公主號乘客下船後,自行乘坐大眾運輸回家的方式,也讓不少人擔心病毒可能在公共場合擴散開來,畢竟篩檢的準確率並非百分之百。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就醫標準嚴苛且社會風氣隱忍病痛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加上勞動部)所公布的就醫指南中寫到,發燒37.5度以上或持續4天者,建議就醫尋求醫療協助。不過許多人不太認同,認為發燒需要忍到4天才符合就醫標準太過苛刻,可能會延長感染者在外傳播病毒的風險,而且也會降低民眾自行就醫檢測的意願。

受到日本的社會風氣和工作文化影響,不少日本民眾有即便生病也要上班的習慣,尤其愈是基層工作者愈嚴重,有網友在日本知名論壇「5ch」發文表示,自己已經發燒好幾天卻不敢請假,並透漏自己每天搭乘電車通勤。在日本可能還有許多跟該網友一樣,發現自己身體有異狀,卻不敢或不願請假就醫的人,不僅造成疫調困難,更可能加速病毒傳播。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緊急事態宣言發布慢且不是封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直到4月7日才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實施範圍包含東京、大阪和神奈川等7個疫情嚴重地區,不過這個緊急事態宣言跟「封城」並不相同,其主要賦予政府有權在疫情擴大時,徵用土地或建築物作為醫療設施,或者對不願配合醫療物資分發或配給的企業罰款等。

但緊急事態宣言並沒有辦法限縮一般人民的自由,政府只能「強烈建議」民眾盡量不要旅行、去酒吧、舞廳等擁擠的娛樂場所,但不聽勸的人也不會有相關罰則。相比西方國家的封城措施,日本的緊急事態宣言並不能禁止店家營業,也無法禁止人民外出。

隨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加,日本政府在4月16日宣布,將擴大緊急事態宣言的範圍至全境47個都道府縣,直到5月6日。截至4月21日,日本已經有11,135人確診,263人死亡,究竟緊急事態宣言能否達到應有的防疫功效,仍需時間證明。 防疫行動慢半拍?日本新冠措施大解析 中央地方不同調 疫情恐難止息

相比中央政府的遲緩,北海道知事鈴木直道(Naomichi Suzuki) 早在2月就積極展開防疫措施,率先下令全北海道的公立中小學停課,並強烈要求民眾待在家中。隨後安倍晉三才跟進宣布,全國高中小學應在3月2日起停課直到4月的春假,雖然大多數學校都決定配合,但在配套措施沒有到位的情況下,部分學校直到9日才開始停課,而且仍有學校拒絕停課。

北海道的積極篩檢讓其一度成為日本境內最多新冠病毒確診的地區,但仔細與積極的疫情調查與追蹤,成功讓北海道的確診增加數顯著減少,不過就在疫情威脅看似要解除之時,北海道在4月中旬的確診人數再次升高,而且這些案例幾乎都是本國人且沒有近期出國史。捲土重來的第二波疫情攻勢,也讓中央政府所宣布的緊急事態宣言,再次將北海道囊括其中。

從北海道的例子來看,疫情再次擴散的原因可能來自疫調與篩檢的量能過小,與鄰近的韓國相比,日本的總篩檢人數少了約40萬人,雖然兩國都已經出現許多本土感染症狀,但日本仍不擴大篩檢的作法,使得其確診數目前已超越韓國。

疫調不確實加上沒有限制的國內旅遊或通勤,將再度點燃北海道的疫情。尤其日本的黃金週即將到來,若日本再不加大防疫力度,確診人數一旦失控成長,不僅可能造成醫療體系全面崩潰,對延期舉辦奧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恐怕是雪上加霜。

女人第二個胃 2真相讓妳再飽也能吃甜點

女人第二個胃 2真相讓妳再飽也能吃甜點

明明才吃了一頓大餐,當看見甜點被端上桌後,不知為何食慾又大開了,這情況尤其常見於喜歡吃甜食的女生,難道女人真的有第二個胃來塞甜點嗎?事實上,無論男生或女生,我們都擁有很大的食物容量,這並非指人跟牛一樣有很多個胃,而是說我們的胃可以很有「彈性」。本文將揭開人在吃了正餐後,仍能塞甜點的2大真相,讓您飯後甜點不再有罪惡感!

都是特定感官果腹感現象惹的禍

隨著進食時間的進展,我們會產生一種感官上的厭倦。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感官科學教授羅素福克斯(Russell Keast)解釋,這叫做「特定感官的果腹感」(Sensory specific satiety)現象。

舉例來說,您原本吃著最愛的漢堡,第一口咬下去非常滿足,但到了第二、第三口時,嘴巴所感覺的「衝擊」卻逐漸淡化,而更吸引您的是一旁的冰淇淋和甜甜圈。換句話說,在嘗了第一口後,我們就會對原本很想吃的食物慢慢失去興趣,進而找尋其他更好吃、更悅人眼目的美食,而這個本能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健康」。

女人第二個胃 2真相讓妳再飽也能吃甜點

糖分使胃肌肉放鬆騰出空間

我們的胃是個很有「彈性」的器官,藉由放鬆上半部肌肉來接收我們攝入的大量食物。而在一頓大餐後感受到的飽足感,除了來自於視覺以及咀嚼和吞嚥動作的刺激外,胃壁上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食物的壓迫擴張後,則會傳遞訊息給大腦控制食物攝入的腦幹(Brainstem)和下丘腦(Hypothalamus)。另外,消化食物過程中腸胃系統所釋放的荷爾蒙也佔有重要角色,其中糖份能刺激胃上半部肌肉放鬆的反應,同時發送訊號給腦部,使其減低胃的壓力、減緩飽足感,讓您能再多吃一塊蛋糕。

這麼說來,人是可以不斷進食的,且遠超過我們所能吃的胃容量,只要食物中含有糖分,人的胃就會自動騰出空間,好讓更多食物可以進來。以人體的生存機制而論,它當然是好事,透過攝取及儲存食物能量,亦能維持身體的日常運作和活力。不過,胃在接收食物和吸收營養的同時,它也正在發送訊號給腦部,使其停止進食,接著人會漸漸感覺肚子不舒服、脹氣(Bloating),甚至噁心(Nausea)的症狀。

溫馨提醒,雖說人的身體機能有能力擴增胃的容量,但也不要因此大吃大喝,特別在攝取脂肪類食物更要注意,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吃過頭。飯後吃甜點不是罪惡,但請控制其份量,且吃到味道就好,記得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宵夜則要儘可能避免高糖分的甜食。

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相信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經驗,感冒藥上面寫三餐飯後吃,但有時候突然工作一忙、睡太晚、少吃一餐或是藥沒帶出門,可能就忘記要吃藥這件事。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應該馬上補吃?還是應該等下一餐再吃呢?在此本文將為大家解惑,提供忘記吃藥的補救方法。

忘1次沒大礙  常常忘就危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才1餐沒吃又不會怎樣。沒錯,1餐沒吃藥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地遺忘,不把吃藥這件事放在心上。而三不五時就忘記吃藥,所造成的後果可不榮小覷,否則可能產生以下問題:

更難治癒:忘記吃藥可能會延長治療時間,因為沒有遵循療程服藥,會給細菌或病毒喘息的空窗期,並產生抗藥性,然後就會變得愈來愈難以對付。 藥效無法發揮:含有止痛成分的藥物,如果未在規定的時間吃藥,可能會無法發揮最佳功效。例如等到傷口或症狀痛到不行才吃的藥,效果就可能需要打個折扣。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建議的止痛藥服藥時機,是在疼痛感產生時就服用。 產生戒斷症狀(Withdrawal effect):某些藥物,例如抗憂鬱藥物,如果突然中斷服藥,可能會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頭痛、焦慮,以及睡眠和情緒問題。 提高併發症機率:隨便停止或忽略服用血壓藥,會提高罹患心臟病(Heart attack)和中風的機率,產生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升。

忘了吃藥怎麼辦?

你可能會想,上面洋洋灑灑提了4種忘記服藥可能產生的問題,那不是很明顯忘記吃藥就要馬上補吃嗎?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藥需不需要補吃,其實取決於藥物的性質,由於藥物種類繁多,以下將提供2個大原則,幫助大家判斷藥是否需要補吃。

超過應服藥時間少於2小時:可以直接補吃沒關係,因為2小時內的延遲,對大部分的藥物來說不會構成吸收問題。唯一會產生問題的是,與下一次服藥時間間隔縮短,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加強。即便如此,補吃的重要性,還是大於副作用可能帶來的不適。 超過應服藥時間2小時以上:補吃與否取決於醫師訂定的服藥頻率。 需每日服用1~2次的藥:除了胰島素藥物以外,其他幾乎都可以馬上補吃,但是再次服藥的間隔時間要抓久一點,不能只隔幾個小時。 需每日服用3次以上的藥:Let it go吧!等到下個規定時間服藥即可。什麼?你說如果下一餐又忘記怎麼辦?那你可能要考慮設鬧鐘,或是吃點銀杏來幫助自己記得吃藥。

背稿讀稿哪種好?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背稿讀稿哪種好?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背稿讀稿哪種好?無論是國家領導人的記者發表會,或是學校的期末報告,相信不少人都會在上台前先擬講稿,更認真的人可能會寫出並背好完整講稿,深怕自己遺漏了某些內容。但是,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照著稿念」就是不專業,真是如此嗎?以下分析照稿演講的優缺點,以及介紹3招幫助您演講更成功。

演講注意聲音語氣

能夠把稿背起來,確實能讓觀眾全神關注,也更容易抓住他們的心,但這樣卻有風險,一旦演講者分心的話,而在沒有稿子輔助的情況下,要回到演說的主軸真的是難上加難。此外,演講者如果過度專注在說出的字句是否正確,就可能會忽略語氣的抑揚頓挫,造成單調平順又不自然。

其實,演講稿只是一個工具,有或沒有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呈現的效果,且依照演說的場合和群眾的喜好,找出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才是關鍵。只要不是從頭到尾埋頭讀稿,觀眾是不會介意演講者有沒有照著稿念的,他們更重視的是演講的內容,甚至會想去理解講者本身的故事背景。

背稿讀稿哪種好?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照稿念不遺漏卻缺互動

一般來說,讀稿能讓演講者掌握全部的演說內容,並確保訊息有清楚地傳達給觀眾,另外,在心理層面也能感到安穩,較能展現信心,最重要的是,它省下了背稿的時間。適合用演講稿的情況,包含像是演講者是公眾人物、嚴謹的正式場合、特別活動及儀式、行政或法律程序、被委託的演講、文摘擷取,或是第一次演講等。

既然讀稿那麼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看稿演講不專業呢?首先,不看稿演講時,通常唸出來的會和稿子不同,若寫稿者不是演講者本人,還需要花時間微調詞句。其次,是眼神交流,一邊看著稿念,一邊看著觀眾的難度非常高,因為當人低頭看稿時,聲音就會被「消音」,最後變成好像在講給自己聽。另外,演講者也很難覺察受眾的需要,且可能在不經意間構成冒犯和誤解。

有時,演講者會需要講台來放置講稿,而這樣子在視覺上,會擋住觀眾的視線,進而拉大心理上的距離,使彼此的溝通變得更困難。從聽眾的心境思考,他們想要了解演講者的陳述內容,所以唯有透過建立良好的共識和關係,訊息才能被接收和認同。 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為了提升演講的流暢,事先準備好講稿是必要的,以下針對寫稿和念稿時,可以注意的3要點。

演講稿要清楚易讀

講稿最好可以在快速看過後,就馬上知道要說的內容,因此字句要精簡,段落不宜過長,字級大小至少要調至14,且務必大量留白。若句子過長就換行,即使是同一句斷成很多行也沒關係。另外,建議在重點之處,用斜體、粗體或螢光筆標記,而項目符號(Bullet Points)則別亂用,避免造成混淆。註解則按照個人閱讀習慣放即可,但是建議不要雙面列印,或用釘書機釘在一起,這樣會造成翻閱更困難。 讀稿請保持彈性變化 讀稿不僅要流暢,聲音也要自然,但通常人在讀稿時,會失去原本說話的韻律或輔助的肢體語言,所以聽起來會顯得緊張。因此,不妨加入一些日常用語,讓演講更活潑,且適時地停頓,適時加快節奏,並配合臉部表情,相信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眼神交流與肢體語言

我們都知道眼神交流很重要,而訣竅就在保持冷靜,試著安排停頓的時間點看一眼稿子,接著再把注意力放在聽眾身上。此外,演講者的肢體動作也很重要,熱情活潑的講者容易引起聽眾的興趣,如果使用講台桌的話,請確保其高度不會太高,確保聲音傳播與觀眾互動皆良好。

再次提醒大家,讀稿並沒有不好,關鍵在於如何把訊息正確地傳達給聽眾,建立彼此在心理上的連結喔!

別以為試試沒事!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

別以為試試沒事!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

我們偶爾會聽聞夜店派對中,年輕人因服用了搖頭丸(Ecstasy,又叫快樂丸),導致失去意識,嚴重甚至有可能致死。搖頭丸的化學名稱是甲烯二氧甲苯丙胺(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簡稱MDMA),屬於合成藥物的一種,以下列出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千萬別以為試一試沒關係,遠離非法毒品,保有彩色人生。

1. 搖頭丸時效3~6小時 情緒低潮可至1週

服用者之所以會選擇搖頭丸,很可能是想要得到它能給予的心理刺激與感官高潮,像是欣快(Euphoria)、活力、外向性(Extroversion)、自我覺察、同理心、警覺性與被愛的幸福感等,而且還能大大提升觸覺、聽覺和味覺等感官的敏感度。搖頭丸的藥效一般會在服用後的30分鐘內起作用,並可持續3~6小時,但按照每個人使用的分量和體質不同,其結果和副作用也有所差異。

請注意,搖頭丸絕不是一般的興奮劑,它是能危害身體的非法毒品,症狀包括噁心、發冷、冒汗、熱潮紅(Hot flash)、脫水、肌肉僵硬或痙攣、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磨牙、沒食慾、思緒錯亂和躁動。

通常在服用後隔天,用藥者會經歷持續數日至一個禮拜的情緒低潮,並同時伴隨著焦慮、精神混亂、失眠(Insomnia)、憂鬱、心率加快、具有衝動或攻擊性、妄想症(Paranoia)、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精神病(Psychosis)、性冷感、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這些症狀都可能是搖頭丸的副作用,但因為獲取搖頭丸得經由非法管道,少了法律的規範,若販售者在搖頭丸內添加其他不明化學成分,或許會造成不可預期的副作用。

(同場加映:毒品危害超過想像~菸酒咖啡也會上癮)

別以為試試沒事!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 2. 搖頭丸致體溫過高 大量喝水小心腦水腫

有些平時不常講話的人,吃下搖頭丸後,會變得異常多話,其他特徵還有瞳孔放大、刺痛感、下巴肌肉收縮、體溫升高、精神異常、情緒變化大和睡眠習慣改變。根據美國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簡稱NIDA)的資料,搖頭丸一般指的就是MDMA的膠囊或片劑,而由於其副作用不會那麼快出現,服用者通常會在藥效快結束時,接著使用第2顆,加劇過量使用搖頭丸的致死可能性。

另外,長時間的身體活動與悶熱的環境,像是夜店或電音派對,加上其他毒品的服用,恐會導致體溫過高(Hyperthermia),此狀況雖很罕見,但卻可能會造成腎衰竭(Kidney failure)和心臟問題,尤其女性要特別注意。

若因搖頭丸導致體溫升高,千萬別灌水解熱,這反而會導致腦水腫(Hydrocephalus),因為搖頭丸會使身體暫時停止排尿,若在短時間內喝大量的水,則會干擾體內的電解質,所以請以1小時喝約半公升的白開水為標準。一旦發現有大量出汗、嚴重乾渴、發冷顫抖、很少或沒有排尿、視覺模糊、癲癇和昏厥,請馬上叫救護車。

3. 搖頭丸成分不明 恐影響認知能力

您能想像吃一個自己也不知道其效用的東西嗎?這就是搖頭丸的真相,因為幾乎所有的搖頭藥丸都不會有成分說明,來源也不明,更糟的是,它還可能參雜了其他未知成分,像是咖啡因(Caffeine)、海洛因(Heroin)、K他命(Ketamine)、麻黃素(Ephedrine)、浴鹽(Bath salt,又稱假的古柯鹼)、古柯鹼(Cocaine)、右旋美沙酚(Dextromethorphan,簡稱DXM)、 苯環己哌啶(Phencyclidine,簡稱PCP,又稱天使塵)、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等等。

此外,搖頭丸會刺激大量神經傳導物(Neurotransmitter)的分泌,久而久之,亦會影響認知能力的正常運作,造成如思想難專注、記憶不好和憂鬱等。若有毒品成癮問題,請尋求相關機構幫助,遠離毒品找回健康生活。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