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

比起常聽到的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不少人可能對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較不熟悉,看到名稱甚至會聯想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其實「風濕」泛指所有因自體免疫或發炎所造成的疾病,而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炎症所致。

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風濕性心臟病的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法。(推薦閱讀:認識心臟病) 什麼是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

認識風濕性心臟病前,先了解相關的疾病「風濕熱」(Rheumatic fever)。風濕熱是因感染 β 溶血性 A 型鏈球菌(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所引起的一種發炎性疾病。鏈球菌感染可造成鏈球菌咽喉炎(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或猩紅熱(Scarlet fever),這種細菌帶有某種蛋白質,與人體部分組織中的蛋白質相似,使得免疫系統在攻擊這些細菌的同時,也同時對人體組織造成傷害,若患者未受到妥善的治療,鏈球菌感染便可能會發展成風濕熱,對心臟、關節、皮膚與大腦造成傷害,最終成為風濕性心臟病。

一般來說,發生於咽喉以外的鏈球菌感染,引起風濕熱的機率很低。風濕熱好發於 5~15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不過並非每個罹患風濕熱的人都會引發心臟問題。事實上,鏈球菌咽喉炎算常見的疾病,只要及時接受治療,並不容易對心臟造成傷害,但在醫療資源較匱乏的開發中國家則較危險。 風濕性心臟病的症狀

風濕熱通常會於感染鏈球菌咽喉炎後,一到六週內發作,由於風濕熱可能引發心臟病,因此下面會將風濕熱與風濕性心臟病症狀分別列出: 關節疼痛 發燒 關節紅腫 皮膚底下有無痛的小腫塊 心絞痛 心雜音 邊緣性紅斑(Erythema marginatum) 無法控制的身體運動,如舞蹈症(Sydenham chorea) 皮下結節(Subcutaneous nodule)

心臟疾病症狀: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腹部、腿、腳踝腫脹 風濕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通常會先使用聽診器確定有無心雜音。若患者的心臟瓣膜因風濕熱而受損,血液流經瓣膜時便可能因摩擦而產生心雜音。此外,醫師也可能會使用下列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風濕性心臟病:(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可以檢驗出鏈球菌的抗原或抗體,或者醫師也可透過血液中的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和紅血球沉降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這兩個炎症反應指標,了解身體的發炎情況。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利用超音波檢查心臟腔室與瓣膜,觀測瓣膜是否有受損、脫垂或逆流或者心臟肥大問題。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 或 EKG):藉由在胸部、腿部和手臂等位置貼上電極貼片,利用心電圖儀器檢測心臟的電位變化,例如活動強度和活動時間,以觀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情形。 胸部 X 光:透過 X 光儀器照射,可以看到心臟和肺部狀況。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建立詳細的心臟圖像,以便更精確地觀察心臟瓣膜與心肌的狀況。

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風險

風濕熱在已開發國家並不盛行,但若處於醫療資源較匱乏的生活環境,可能就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孩童與青少年。(同場加映:心臟病高風險群~自我檢測與改善) 家族史:有部分遺傳基因可能提高風濕性心臟病的罹患機率。 衛生環境不佳:鏈球菌容易在人多擁擠、衛生條件差的環境傳播,而在這些環境往往也缺乏良好的醫療資源,導致風濕熱的風險增高。 年輕族群:5~15 歲是風濕熱的好發年齡層,若你發現孩子有持續喉嚨痛的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反覆感染:反覆感染鏈球菌將提高風濕性心臟病風險。 風濕性心臟病的併發症 心臟衰竭:心臟瓣膜因風濕熱受損可能造成瓣膜狹窄或脫垂,導致心臟泵血需要更費力,提高心臟肥大,甚至心臟衰竭風險。 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也稱細菌性心內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若細菌進入血液,順著血流抵達心臟,可能會造成心臟瓣膜破洞或結痂,或者附著在心臟內膜引發感染。 心臟瓣膜破裂:屬於緊急情況,應盡快進行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以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 瓣膜性心臟病:風濕熱引起的炎症反應最常傷害心臟瓣膜,使瓣膜受發炎反應影響而結疤,引發瓣膜性心臟病。(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

針對風濕熱症狀,醫師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搭配其他藥物治療。若心臟瓣膜已經受損,則可能需要透過手術修補或置換瓣膜,以下為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方式: 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治療鏈球菌的感染,避免或防止風濕熱症狀進一步擴大,例如青黴素(Penicillin)是相當常見的風濕熱治療藥物。因風濕熱而造成心臟損傷的兒童或青少年可能需要每天服用抗生素,直到 25~30 歲,避免再度感染風濕熱,降低細菌對心內膜和瓣膜的傷害。 抗發炎藥物:醫師可能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萘普生(Naproxen)和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等藥物,減輕炎症反應,減少心臟受到的傷害。 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若因風濕性心臟病引發心臟衰竭,醫師可能會使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地高辛(Digoxin,又稱毛地黃)等藥物,降低血壓、舒張血管,減輕心臟負擔。 抗癲癇藥物:若因風濕心臟病而引發過多非自主身體運動,醫師可能會使用抗癲癇藥物,減輕痙攣症狀。例如丙戊酸鈉(Valproic acid)或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風濕性心臟病手術

心臟瓣膜受損是大多風濕性心臟病需要開刀的原因,根據瓣膜受損的程度不同,選擇利用傳統或微創手術進行修補,或是置換成人工瓣膜。人工瓣膜則有生物瓣膜和機械瓣膜兩種,醫師會評估患者的需求和身體狀況提出建議。關於瓣膜手術更多的介紹可參考瓣膜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預防方法

避免鏈球菌感染是預防風濕性心臟病的主要方法。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遮擋口鼻、遠離有感冒症狀的人、定時更換牙刷並避免與人共用,以及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機會。一旦發現感染徵兆,便要盡快就診並遵照醫師指示進行療程。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增加風濕熱風險,或甚至讓細菌產生抗藥性。(同場加映:百萬細菌住這裡!牙刷要換別共用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心臟疾病在去(2020)年位於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且連續數年皆是如此,顯現國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仍不夠充足而不斷輕忽。由於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跟飲食關係密切,若能遵守低糖、低鈉、攝取高纖與好脂肪的4大飲食原則,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Hello健康》歸納出下列預防與改善心臟病的飲食重點,協助你我身邊有心臟病風險的親友們一起把關,保護心血管就從控管飲食做起! 脂肪好壞 心臟病風險關鍵

動脈粥狀硬化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由於脂肪斑塊會堆積於血管,導致血管變得硬化、狹窄或堵塞,心臟病人若未自我控管、保持健康飲食,很可能因此使得斑塊堆積情形惡化。(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其中,影響心臟病甚巨的脂肪就屬「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像是牛豬等動物脂肪或奶製品,與「反式脂肪」(Trans fat)如以氫化植物油製造的薯條、餅乾、蛋糕、沙拉醬等最危險。不僅兩者皆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俗稱壞膽固醇),增加脂肪斑塊堆積的風險。

其中的反式脂肪由於是加工過的植物油,結構式為反式不飽和脂肪,比起飽和脂肪更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近3成,是對心血管傷害最大的一種脂肪,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就建議民眾,飲食應以取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為主,前者可讓壞膽固醇水平下降,後者則能降低身體總膽固醇水平。

若以1天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計算,飽和脂肪攝取量不應超過6%、也就是13公克;至於反式脂肪則最好全部避免。其實每日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或油品不難,下列選擇更是心臟病患應多多益善的食物種類: 橄欖油 亞麻仁油 酪梨 堅果(認識更多堅果: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羽衣甘藍 菠菜 鮭魚 鱒魚 鯡魚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向精製糖Say No!不「傷心」不發胖

除了脂肪以外,攝取過量糖分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雖然人體需要適量糖分轉換熱量,但優質的碳水化合物也能達到相同目的。事實上,人體自天然的食物即可獲得所需糖分,任何額外添加的糖分恐怕都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吃糖不僅蛀牙還傷心!認識添加糖,減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如此一來,減少或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戒除各種高糖分的加工食品如甜點、餅乾等,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日常執行的優先項目。而在碳水化合物的選擇上,白麵包、白麵條類的精緻澱粉也建議應改由下列食物取代: 全麥或雜糧麵包 糙米 藜麥 大麥 燕麥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2大高纖食物必吃!代謝膽固醇就靠它

我們都知道,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排便,其實排便同時,也幫助身體中的膽固醇順利代謝、排出體外。由於膽固醇是組成膽汁的成分之一,當人體吸收食物至腸道時,膽汁就能幫助消化脂肪,此時一部份膽汁會被腸道吸收再利用,另一部分膽汁則於排便時排出體外。

膳食纖維不僅可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排便,並依作用被區分成「水溶性纖維」和「非水溶性纖維」2大類;「水溶性纖維」可與膽固醇顆粒結合,減少小腸所吸收的膽固醇量,「非水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量、增進腸胃蠕動,讓身體能更有效率地排出膽固醇。

藉由攝取以下食物就能獲得豐富的膳食纖維: 1. 非水溶性纖維 全榖類食物:糙米、小麥、玉米、薏仁、蓮子,紅、綠豆,南瓜等 胡蘿蔔 芹菜 番茄 2. 水溶性纖維 大麥 燕麥 豆類 堅果 蘋果 柑橘類 梨子 減少鈉攝取 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

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指出,高鈉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衛福部對此亦提出建議,每日的鈉攝取量應為2.4公克,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是建議鈉攝取量應低於2公克。

然而,是否應限鹽、採低鹽飲食的作法,近年也有最新研究提出反面論述。舉例來說,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就曾提出一項關於鈉攝取與血壓關聯的大規模研究,並得其結論為:只有每天攝取超過5公克鈉的人,才會增加罹患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內分泌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研究也發現,鈉攝取不足可能會提高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綜合兩者研究結果下,建議民眾不妨將每日鈉攝取量控制在2.4~5公克之間做為目標,即便很容易就超標,也可透過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幫助平衡體內鈉鉀水平。若為心臟病患者,則依醫師的飲食建議為準。

日常減少鈉攝取量的方法如下: 吃湯麵時不要喝太多湯,因為麵湯中含有大量自麵條溶出的鈉。 少吃醃漬、加工食品和湯品,此類食物於加工過程普遍含有高量的鈉。 鹽巴可用其他香辛料取代,如胡椒、肉桂、蔥、、蒜等。 濃稠的調味醬料含鈉量通常偏高,建議少用沾醬調味。 心臟病患者的飲食Tips

綜合上述所述,對於心臟病患者而言,做好飲食控管是積極預防的第1步。其實日常生活的飲食控管並不難,除了建議6大類食物皆需攝取以獲得足夠營養外,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飲食Tips,讓心臟病患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 小心高膽固醇、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飲食。 控制熱量、管控體重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預防或改善心臟病的飲食方式如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與得舒飲食(DASH)2種,皆有極大的迴響。

但對於有高風險罹患心臟病者、病況特殊或較嚴重的心臟病患,仍建議在改變飲食方式前先與醫師討論。(同場加映:有益心臟健康食物:大豆蛋白 莓果 酪梨 橄欖油)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破個洞」!你家寶貝也有嗎?認識卵圓孔未閉合症狀與治療

心臟「破個洞」!你家寶貝也有嗎?認識卵圓孔未閉合症狀與治療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多虧它日復一日保持規律節奏的跳動,我們才能進行各種日常活動。然而,當心臟結構發生異常,如卵圓孔未閉合,是否會影響血液正常輸送,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究竟什麼是卵圓孔未閉合?原來新生兒出生就有可能會發生?《Hello健康》邀請到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為你揭開卵圓孔的神秘面紗。

什麼是卵圓孔?寶寶未出生前都有

寶寶未出生前會經由臍帶靜脈來吸收母體養分,大部分的血液會經由臍靜脈後進入下腔靜脈,再由下腔靜脈所收集下肢的血液導入嬰兒的右心房。

注入右心房的血液與上腔靜脈帶來的血液會混合,經由卵圓孔(Foramen ovale)進入左心房,再將這些血液透過左心室送到全身各處。

因此,在寶寶未出生前,卵圓孔是每個寶寶都有,而且也是必要的存在! 卵圓孔「未閉合」是什麼狀況?

寶寶出生後,受左心房的壓力增高影響,如同辦膜結構的卵圓孔通常會因此順勢閉合,不過有些新生兒因身體結構導致卵圓孔未能完全關閉,也就是俗稱的卵圓孔未閉合(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或稱開放性卵圓孔。

寶寶心臟有洞OMG!專家:先別慌!95%週歲前可自癒

卵圓孔位於左、右心房的中間,一般而言,出生2週內的新生兒若出現卵圓孔未閉合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統計顯示,有卵圓孔未閉合的寶寶,有50%會在出生3個月後逐漸閉合;95%的寶寶在滿1歲前會關閉。

黃斯煒醫師解釋:「縱使1歲之後卵圓孔仍未閉合也毋需太過緊張。過去解剖研究顯示,在健康成人之中,約有25%的人有卵圓孔未閉合,而這些人終其一生也都沒有產生症狀」

若孩子有卵圓孔未閉合,一般建議可等寶寶滿週歲後,再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若新生兒有保險需求,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則建議,爸媽們可在自費篩檢的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確認無礙後,請醫師協助開立「卵圓孔已關閉」之相關診斷書即可。

心臟「破個洞」!你家寶貝也有嗎?認識卵圓孔未閉合症狀與治療 卵圓孔未閉合會造成哪些症狀?

許多父母聽到卵圓孔未閉合就憂心不已:寶寶是否會出現不良症狀、影響生長發育?事實上,除非寶寶合併有其他心臟問題或異常,否則多數新生兒發生卵圓孔未閉合並不會有臨床症狀,照顧時也與一般嬰兒無異,僅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 卵圓孔未閉合要治療嗎?

目前卵圓孔未閉合可透過開刀或心導管手術治療,但通常以心導管為主。若患者未有任何不適或相關併發症,僅需定期回診確認卵圓孔的變化即可。

倘若卵圓孔有逐漸擴大或患者曾有缺血性腦中風病史,則醫師會依據患者情況建議適合的治療方法。 卵圓孔未閉合會中風?大哉問!

部分民眾可能曾耳聞「卵圓孔未閉合會造成中風」,但黃斯煒醫師醫師表示,根據解剖研究發現,健康的成年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卵圓孔未閉合。

他舉例指出:「倘若卵圓孔未閉合會導致中風,那4個成年人出去聚餐,裡面應該就有1個中風患者。但事實上,中風人口沒有這麼多。」因此,「卵圓孔未閉合會造成中風」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卵圓孔未閉合造成中風」的說法從何而來?

「這得從中風開始說起。」黃斯煒醫師接著解釋,「中風的成因繁多,若病患做了各種檢查、所有原因都找遍了,卻仍找不到中風的確切原因,這些病患就會被歸在「不明原因中風」(Cryptogenic stroke)。」

研究發現,如果這些「不明原因中風」的病患剛好又有卵圓孔未閉合的問題,這時將卵圓孔關閉,可預防中風再次發生。

因此,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當發生「不明原因中風」且又有「卵圓孔未閉合」,關閉卵圓孔可以預防再次中風。 卵圓孔未閉合可透過手術改善

卵圓孔未閉合可以透過手術來將洞孔縫補,以往是採用傳統的外科手術,不過外科手術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術後出血的問題,因此近年來採用「卵圓孔封堵手術」。(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此手術是將導管自鼠蹊部之股靜脈放入,一路經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後,將導管從卵圓孔穿過至左心房,置放卵圓孔關閉器後,將導管抽出即完成。此手術時程短、傷口小、恢復期也快,術後只要定期服藥半年以及追蹤即可。

心臟病飲食禁忌你知道嗎?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心臟病飲食禁忌你知道嗎?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餐廳提供的餐點份量往往多於我們所需的熱量。為了不讓心臟疾病找上門,飲食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做好飲食調整,就能幫助降低身體血糖、血壓、高膽固醇及調控胰島素,進而優化心血管系統運作。

Hello健康》以下將列出應避免的不健康食物,以及有益心臟機能的水果和茶飲,若身邊有心臟病的親友,不妨參考這篇的飲食習慣。

精緻澱粉少吃為妙

全榖是很好的纖維和其他營養來源,但如果是精緻澱粉可就不一樣了,因為精緻澱粉在加工過程中會破壞其天然結構、減少很多營養元素,包含膳食纖維、礦物質、脂肪酸和植物性化合物等。此外,為了讓食物更可口好吃,它還會加入許多調味成分,例如反式脂肪、鈉及糖。(同場加映:有益心臟健康食物:大豆蛋白 莓果 酪梨 橄欖油)

此外,攝取過多的熱量容易在體內轉換成脂肪,引起血脂升高。因此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建議,民眾應儘量減少攝取精緻加工穀物,以1份30公克來算,1週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7份,以下列出應減少攝取的加工食品: 精緻澱粉 麵包 甜甜圈 餅乾 鬆餅 蛋糕 餡餅 麵條 高脂肪零食

高脂肪食物少碰為藥

為了保障心臟健康,應減少飽和脂肪以及反式脂肪相當重要。可以在料理肉類前,建議先把肥肉去除,或選用脂肪少於10%的瘦肉;但完全不攝取脂肪也不行,建議以低脂取代高脂,避免的高脂蛋白質,像是全脂奶、乳製品、動物內臟、肥肉和雪花肉(又稱霜降肉)、肋排、香腸、培根、油炸物。

按照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下簡稱 AHA)的資料,以1天2000卡路里的熱量來算,飽和脂肪請控制在11~13克即可;反式脂肪則完全不建議攝取,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商品成分標示有部分氫化(Partially hydrogenated),意味著它含有反式脂肪。以下列出應盡量避免食用的油脂: 奶油 豬油 培根脂肪 肉汁 奶精 人造奶油 酥油 可可脂 椰子油 棕櫚油 棉籽油 棕櫚仁油 以無糖茶取代高糖分飲料

料理需要鹽來提味,若過量攝取可能會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建議選擇罐頭和調味料這類高納食品時,應選擇低納類型或減少攝取。AHA建議,成人1天不要攝取超過2300毫克的鈉,原則上控制在1500毫克為佳。

然而不只是鹽,糖類也是易造成心臟疾病的禍首之一。例如,1罐350毫升的碳酸飲料,就要約10茶匙的砂糖,比起固狀食物,人體對液體所帶來的熱量更加敏感,導致肥胖機率增加。比起喝些不健康的碳酸飲料,不如將下面5種天然食物打成汁、直接食用或沖泡壺好茶,可幫助提升心臟健康: 漿果:能幫助降低血壓、提升好膽固醇。以蔓越莓和櫻桃為例,它們優化內層細胞組織的健康;深紫葡萄則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的抗氧化劑,有益血管內壁健康。(推薦閱讀:血管化、動脈就硬了?血管化和吃鈣無關!戒菸酒、健康吃卡實在) 石榴:公認的抗氧化水果,它的種子可以降低動脈粥狀硬化、提升氧化氮、改善血管堵塞,減少心臟疾病的發生機會。 山楂:含有原花青素,能抑制血管收縮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以下簡稱 ACE),幫助提升心臟輸氧量和心肌機能。但若你目前有正在使用降血壓藥物,請避免使用或與醫師討論,因為山楂與降血壓藥物共同使用,可能產生增效作用,引發危險。(延伸閱讀: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木槿:與漿果相似,它帶有花青素、檸檬酸、蘋果酸、多酚類、生物類黃酮,以及些微的維生素 C。味道和蔓越莓有點像,能幫助降低血壓和鈉、抑制 ACE,且可能有助於控制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博士茶:又稱南非國寶茶,是種無咖啡因、富抗氧化劑的發酵茶,味道類似紅茶。除了可以降低血壓、抑制ACE,它同樣能提升身體抗氧化系統、減低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提升血中多酚類和營養素。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隨著國內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國內外因莫德納而導致心肌炎的新聞又再度引起民眾關注。到底莫德納是否真的會導致心肌炎?心肌炎又是什麼?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心肌炎?有心臟相關病史的人是否可以接種第三劑?就讓《Hello健康》一次跟你說明白!

疫苗引發心肌炎 年輕男性是高風險群

據衛服部疾管署報告,截至2021年5月底為止,歐盟地區共接種1.77億劑BNT疫苗及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

在BNT的部分,計有145例心肌炎與138例心包膜炎病例,而在莫德納的部分,則有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膜炎,估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多數病患為年輕男性(12~29歲),有76%病例發生於第二劑之後,且病症通常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1~5天內出現。(推薦閱讀: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心肌炎是什麼?

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肌肉發炎的疾病,心肌層是位於心內膜和心包膜之間的心臟組織,心包膜則是覆蓋心肌層的外層組織,因此都屬心臟部位,僅是發炎區域不同,心肌炎也可能會與心臟包膜炎同時發生。(延伸閱讀: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心肌炎發生時,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症狀: 胸痛、胸口壓迫或不適 心悸(心跳不規則、落拍或顫動) 暈厥昏眩 呼吸困難、急促 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爬1~2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病毒侵襲心臟為心肌炎主因

導致心肌炎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多為病毒感染,細菌及寄生蟲感染相對少見,其他原因則包含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或異常,而學界推測疫苗引起的罕見性心肌炎是因免疫異常所導致,不過目前尚無明確醫學報告解釋。 疑似發生心肌炎該怎麼辦?

若在接種完新冠疫苗後1~2週內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就醫,交由醫療人員進行專業評估。 心肌炎預後良好 多數病患可正常生活

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報告,多數因接種疫苗而出現心肌炎的病患恢復良好,通常都能在接受完善治療之後迅速康復,恢復正常生活且無持續性心功能障礙。但若想從事球類、游泳這類高強度運動,仍需要先與心臟科醫生諮詢,根據病患的體況規劃適合的運動方式。

心臟病患接種疫苗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儘管目前未有足夠證據指出具心臟病或心血管病史之病患接種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較高,但若你具有以下病史: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急性型)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Fontan)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曾發生心肌梗塞者

建議先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心臟科醫生,瞭解最佳疫苗接種時間,以及是否建議採取其他預防措施,並於接種疫苗數天後回診,診斷及評估身體狀況。

如果是心臟正值發炎情形者,則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接種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AZ)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第三劑mRNA疫苗(莫德納、BNT)接種建議

針對預計施打第三劑mRNA疫苗的民眾,若無上述病史,可依照政府指示日期安心前往接種,並於接種後1~2週內密切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推薦閱讀:第三劑新冠疫苗: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若您是未滿40歲的年輕男性,對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副作用存有疑慮,美國疾病管制局2022年2月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延長疫苗施打的間隔時間至8週,可有效降地心肌炎的發生機率,並且提升疫苗的整體保護力。該報告以施打第二劑的狀況做為主軸,但仍顯現出間隔時間延長對產生疫苗副作用的影響。因此擔憂心肌炎、心包膜炎的民眾,可就此與醫生進行討論,考慮延長追加劑的施打時間。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電圖是用來檢測心律的常見檢測方式,透過在受測者身上黏貼電極貼片,心電圖儀器可以顯示出心臟的電位變化。但你了解螢幕上高低起伏的波形,代表的心跳狀況是什麼嗎?《Hello健康》將解析心電圖波形的判讀、心電圖的檢查流程,並舉例適用狀況與對應的心臟症狀。

為什麼要進行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一種方便、快速的心臟檢測方法,且不需額外自費。基本的心臟資訊如心跳速度、心臟電位變化等,都能由心電圖結果得知。一般來說,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會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

胸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呼吸困難 心悸 虛弱 頭暈、頭昏眼花 暈厥

說到電位變化,有些人可能認為心電圖只跟心律不整(Arrhythmia)有關係,不過像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是可以由心電圖判斷,因為脂肪斑塊堵住血管,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到心律狀況,甚至能從異常波形判斷是冠狀動脈的哪個區域堵塞。其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的心臟問題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心肌缺氧等等。

另外,心電圖檢查也會作為手術前的心臟健康狀況評估、查看心律調節器的運作情形,或是了解某些心臟藥物的功效。(延伸閱讀:乙型阻斷劑

而靜態心電圖無法顯現出患者在壓力下或長時間內的心律狀況,也因此心電圖還有如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等不同類型。透過不同項目,心電圖能幫助患者在早期檢查出重大心臟疾病。(延伸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電圖怎麼看?從波型判讀 PQRST波

首先我們先以下面這張圖作為範例: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這是一次完整的心臟跳動會產生的電位變化,一般我們看心電圖通常會由將波形分成P、Q、R、S、T這幾個部分,幫助判斷心律狀況。以下為它們各自所代表的意義:

P波:在1次完整的心臟電位變化中,出現的第一個偏離即稱為P波。這時心房會發生去極化造成心房收縮。 PR段:指的是P波到發生QRS波中間的時間段。 QRS波組:QRS並非固定的排序,在命名上,波組中第一個向下偏轉的波形稱為Q波,若向上則稱為R波,而接續R波之後的負向偏轉稱為S波。值得注意的是,QRS並非3者必然同時存在,也可能出現只有QR 、QS ,或甚至只有R波的可能性。 ST段:QRS波與T波中間的時間段。 T波:心室再極化造成心室舒張。 QT間隔:指的是心臟收縮到舒張結束的所需時間長度。有一種「長QT症候群」便是指QT間隔過長造成的心臟症狀。 心電圖的3種異常波形

由於波形種類變化十分多樣,以下只列舉其中3種常見的異常波形作為範例:

Q波大幅下探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Q波通常只會出現小小的下探,如果Q下探很深,可能代表有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狀況。

R波大幅上升

如果心電圖結果出現異常高大的R波,可能代表有左心室肥大而引起波形放大。(延伸閱讀:心臟肥大|定義、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T波倒置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T波通常呈現正向偏轉,如果T發生負向偏轉,則可能代表心臟有缺血或曾發生或心肌梗塞的狀況。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電圖儀器介紹

一般心電圖檢查多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受測者須在胸口和四肢貼上10個電極貼片,連接到心電圖儀器才能顯示出心律波形。

「等等,為什麼十二導程只有10個電極貼片啊?」

這就得先了解這些電極貼片與導程的涵義了。心電圖的原理是透過電極貼片,建構導程(Lead),以記錄不同方向的電位變化。藉由10個黏貼於不同部位的電極貼片,心電圖便可以呈現不同方向、角度的電位變化,以便更精確的判讀心臟的哪個部位發生了問題。以下為十二導程各自的名稱與分類:

標準肢導程 第一肢導程:左手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二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三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左手為負極 加強肢導程

AVL導程:左手為正極 AVR導程:右手為正極 AVF導程:左腳為正極 胸導程 V1:胸骨右方的第四肋間 V2:胸骨左方的第四肋間 V3:V2和V4連線之中點 V4: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五肋間 V5:V4和V6連線之中點 V6:左腋窩下方的第五肋間 心電圖的檢查流程

心電圖檢查非常安全,無觸電疑慮且僅需數分鐘便可測量完畢,但受測者需注意不要在檢測前1小時內抽菸、喝咖啡或濃茶等刺激性飲料,也不可在檢測前進行激烈運動。以下為心電圖檢查流程:

1. 去除影響電流傳導的物品

手錶、金屬飾品、絲襪、褲襪等,會影響電流的傳導。 2. 脫掉上衣或露出胸口,然後平躺

受測者將上衣脫掉或上拉至露出胸口,平躺在病床上。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3. 濕棉球塗抹胸前與四肢

檢查者用沾濕的棉球,塗抹受測者的胸前與四肢。 4. 胸前和四肢共連接10個電極貼片

檢查者將心電圖貼片貼在受測者身上,分別是胸前6個胸導程電極貼片、四肢的6個肢導程(四肢各1個貼片),總共10個貼片需連接導線至儀器。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5. 安靜平躺,避免發抖影響測量準確性

請受測者不要移動或說話,保持正常呼吸的平躺姿勢。檢查者同時注意受測者是否因寒冷而發抖,以免影響測量準確性。 6. 取下電極貼片,皮膚拭淨後穿上衣物

檢查完成後,檢查者取下電極貼片,將受測者皮膚拭淨並協助其穿上衣物。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缺乏運動可說是是萬病之源,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坐式生活,不僅會助長肥胖問題,同時也提高各種慢性病的發生機率,例如心臟病。

對於已經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雖然在運動上可能會比起一般人更容易遇到困難,或是有特殊注意事項,不過這些都不足以掩蓋運動的重要性。《Hello健康》將介紹適合心臟病患的運動方式,讓我們一起動得健康、活得快樂。

心臟病患為什麼要運動?

常見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不外乎高血壓,或是動脈粥狀硬化。藉由運動,心臟的肌肉可以受到鍛鍊,幫助控制血壓水平,並且提升心肺功能協助改善胸痛症狀。不僅如此,人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量也能因運動而獲得些微的提升。(你知道膽固醇也有分好壞嗎?請看: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此外,運動也能夠幫助人體消耗熱量、控制體重,避免因肥胖而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接受運動計畫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與發病率降低了20~25%。而除了冠心病之外,該研究也指出心臟衰竭患者也能從運動中獲得益處。

心臟病患該怎麼運動?

一般來說,心臟病患者如果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疾病或症狀而接受手術治療,需要透過復健科醫師擬定心臟復健計畫,幫助患者改善心臟機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這項計畫內容包含運動訓練計畫、心臟健康衛教以及幫助患者排解壓力。醫師可能會先利用心肺運動功能檢查(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簡稱 CPET)評估患者的心肺能力,以便擬定適合的訓練方式。

如果心臟病患者並未因心臟疾病而接受手術,或未出現心肌梗塞等急性症狀,則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但不需要接受心臟復健。(同場加映: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心臟病患的運動守則

運動頻率:建議心臟病患者1週運動3~5次,每次運動時間約在30~60分鐘之內。 運動強度:感覺有點喘,不能唱歌,但仍能夠講話。 運動心率:建議達到目標心率。計算公式為60~80%× (最大心率-安靜心率)+安靜心率,得出的結果範圍即為目標心率。以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分別為160bpm和60bpm為例,則目標心率落在120bpm~140bpm之間。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計算結果僅供參考。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達到目標心率,或者對自己的心肺狀況有所疑問,建議與醫師諮詢。 運動時出現不適症狀:如果你在運動過程中,發現自己有以下症狀,請停止運動並休息觀察身體狀況,若情況遲遲沒有好轉或惡化,請立刻就診治療: 胸悶或胸痛 手臂痛 下巴痛 背痛 頭暈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大量冒冷汗 極度疲倦 噁心想吐 心跳異常(心律不整)

服用硝化甘油含片注意事項:有些人可能會隨身攜帶硝化甘油含片,在心絞痛時使用,不過若誤判症狀,使用硝化甘油反而延誤治療。建議患者與醫師溝通,了解有無自備硝化甘油舌下錠的需求。 建議避免在天氣過熱或寒冷時在戶外運動,這樣容易帶給心臟過多壓力。

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適合心臟病患的運動

以大方向來看,以大肌肉群為主、有氧運動是比較適合心臟病患者從事的運動類型,包含散步、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盡量避免無氧性較高的運動,如重訓、短跑。心臟病患的運動課程建議參考以下:

暖身時間5~10分鐘 運動時間30~60分鐘 緩和時間5~10分鐘

足夠的暖身可以幫助身體進入運動狀態,減少抽筋或拉傷發生的機會。運動後不要馬上一屁股坐下,做些緩和動作讓身體能逐漸降低心跳和血壓。運動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若患者本身沒有運動習慣,一開始可能就要連續運動30分鐘可能會有困難,建議可以從每次10分鐘開始,一天運動3次就能達到30分鐘的建議運動量。

只要保持運動習慣,心肺能力也會逐漸提升,讓你在運動時可以更加游刃有餘。但別忘了定期回診追蹤心臟病況,與醫師討論自己的運動狀況,如此更能有效掌握病情並降低心臟病復發的可能性。(同場加映: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血器官,一有異狀往往會造成患者出現明顯不適,因此能察覺心臟的異常徵兆的常識就相當重要。在眾多症狀中,疼痛往往是讓人最擔憂與害怕的,尤其當心臟或胸口出現疼痛感時該怎麼辦?胸口痛應該就醫嗎?《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狹心症(心絞痛)的症狀、診斷、治療方式。

什麼是狹心症?

狹心症也可以稱作心絞痛(Angina),指的是患者因心臟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接收血液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症狀。因此,狹心症往往發生在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身上。 狹心症的症狀

胸痛是患者最常會感覺到的症狀之一,但光憑個人感覺似乎又過於抽象。多數狹心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胸口就像被人緊緊地擰住,或有重物壓在上面般,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或許可作為識別時的情境參照。除此之外,狹心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症狀:

噁心、嘔吐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出汗

需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女性的冠狀動脈微血管易有堵塞狀況,因此症狀不見得如多數男性有明顯的胸痛徵兆,但女性狹心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是以下非典型症狀: 下巴、背部、手臂、頸部疼痛 腹痛 如針刺般的疼痛 呼吸困難、急促 噁心、嘔吐 消化不良 異常疲勞

(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狹心症的種類

根據心絞痛的不同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種類型: 穩定型心絞痛

當從事運動或體育訓練時,因為心臟需要更多氧氣,當動脈狹窄時容易限制血流,便可能會引發穩定型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在平時沒有胸痛問題,但只要一爬樓梯或跑步就容易發生心絞痛,便是此原因。另外,情緒壓力、吸菸、吃大餐或天氣寒冷,也可能引發穩定型心絞痛發生。以下為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持續時間短(可能少於5分鐘)。 稍事休息或使用心絞痛藥物後,便可緩解症狀。 較能預測何時發生,而且跟之前心絞痛的症狀類似。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則因動脈中的脂肪斑塊破裂,進而產生血液凝塊或血栓後,因此讓血管管徑變得非常狹小,造成明顯的心絞痛症狀。此類型比穩定型心絞痛更危險,如果血流減少的狀況遲遲沒有獲得改善,血管完全堵塞就會惡化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休息時也會發作 無法透過休息或心絞痛藥物緩解,且會逐漸惡化 持續時間和強度通常比穩定型心絞痛還要久(可能超過30分鐘) 無法預測 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是1種由冠狀動脈痙攣,造成血液流量下降,所引起的心絞痛。因此也可稱為痙攣型心絞痛。此種症狀相當罕見,可能引發的原因包含冷天氣、吸菸、壓力、血管收縮藥物、吸食毒品等造成。以下為變異型心絞痛的特徵: 症狀較嚴重。 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可透過心絞痛藥物緩解。 發作時間有規律可循,一般常在清晨或夜裡發作。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絞痛何時該就診?

有胸痛合併以上症狀,也並非代表你一定有冠心病,仍需透過醫師檢查後,才能確定。若你經常性發生胸痛,則建議應至醫院檢查。若胸痛經常持續好幾分鐘,即便你已經休息或服用心絞痛藥物,但狀況仍未好轉,請立即就醫,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悸與心絞痛的差異

許多人經常使用「心悸」來形容胸口或心臟不舒服的感覺,不過心悸其實主要指的是心臟跳動頻率或強度發生變化,以致於患者出現不適或有心臟「砰砰跳」的感覺;而心絞痛則是指心臟有明確的疼痛感出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悸也可能合併心絞痛發作,因此建議只要感覺心臟不適,應盡快就醫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狹心症的危險因子

我們已經知道了狹心症的主因來自動脈狹窄,因此任何會提高血管脂肪堆積或造成血管損傷的行為,都將提高心絞痛的發生機率,例如: 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酯過高 高血壓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55歲以上女性 45歲以上男性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 壓力

狹心症的診斷方法

除了口頭問診外,醫師會透過以下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狹心症,並區分其類型,以做出適當的醫療處置。檢查方式有以下幾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胸部X光 心導管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核磁共振檢查(Crdiac MRI)

(點此了解更多心臟檢查項目)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狹心症的治療方法

心絞痛的治療方式很多,根據病況的嚴重性,可能會使用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以最常見穩定型心絞痛而言,患者應採坐姿休息,並將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片含於舌下,如果狀況沒有好轉,請於5分鐘後再服用另1片,假如第2片服下5分鐘後疼痛仍然持續,請立即就醫。其他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或Clopidogrel,可幫助血液不容易凝結,降低血栓發生率。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透過阻斷身體產生膽固醇所需的物質,降低膽固醇濃度並減輕血管斑塊堵塞狀況。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以下簡稱CCB)。如果患者不能使用乙型阻斷劑和CCB,則可能會使用Ranolazine作為替代。

手術治療

對於採取藥物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效果不佳的患者,醫師可能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 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也稱為氣球擴張術。通常會將導管從患者股動脈放入,引導至動脈阻塞處後,讓氣球充氣撐開血管,增加血液流量,醫師可能會視情況決定是否放入支架,避免血管再度變得狹窄。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若是多條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狹心症,可能需透過此手術移植別處血管,替代已嚴重堵塞的冠狀動脈。(延伸閱讀: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體外反博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簡稱EECP):透過在腿部和臀部綁上加壓帶,在心臟舒張時,氣囊會充氣進行施壓;收縮時則會洩氣放鬆,讓心臟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增加。 狹心症的預防方法

以下方式不僅可以預防狹心症,如果你已經有心絞痛狀況發生,這些方法也能幫助你改善症狀: 戒菸。 不過度飲酒。 適時紓解壓力。 定期測量以了解自己的膽固醇、血壓指數是否正常。 保持體重適中不過胖。 健康飲食(少飽和脂肪)。(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若你本身沒有心絞痛或心臟病史,應增加運動的頻率;若有固定運動習慣者,則建議與醫師諮詢,選擇適合你的運動方式。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可被稱為心臟病發作(Heart attack),是指通往心肌的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血液無法被送至心肌,而導致心肌缺氧受損,嚴重則可能會猝死。 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

要了解心肌梗塞是如何發生,我們得先從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Coronary artery)講起。

心臟不只需要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其自身同樣也需要血液,而這項工作主要仰賴冠狀動脈執行。不過,血管可能因脂肪、膽固醇(Cholesterol)與其他物質的堆積、產生斑塊,讓管徑變得愈來愈狹窄,影響血液的流通,而這便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稱缺血性心臟病)的成因。

有時候這些堆積於血管中的斑塊可能會破裂,吸引血小板聚集、堵住血管造成血栓(Blood clot),當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至心臟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同場加映: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心肌梗塞的症狀和前兆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為胸痛、冒冷汗,但每個人可能出現的症狀卻不盡相同,典型的胸痛會從胸腔的中央或左側,轉移到下巴、右上臂,但是也有些病人胸痛症狀不典型,會以上腹痛、嘔吐或暈厥來表現,而像是中風患者就曾表達過是「喘」、糖尿病患者由於交感神經受壓迫,痛感較不明顯。所以除了症狀外,還需透過心電圖做檢測方為準確。(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以下為心肌梗塞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心絞痛(重物壓迫感) 頭暈、頭重腳輕 噁心、嘔吐 腹痛 呼吸困難、急促 出汗、冒冷汗 疲累 異常焦慮 咳嗽、出現喘鳴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肌梗塞並非全都像戲劇或電影裡演的那般突然間發作,有不少人可能在數天,甚至1~2禮拜前,就開始反覆出現胸痛、胸口受迫等心肌梗塞徵兆。 心肌梗塞怎麼辦?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一旦出現上述提到的心肌梗塞徵兆或症狀,請馬上就醫,不要遲疑!因為心肌梗塞會中斷血流,造成心肌損傷,且血管堵塞時間愈長,造成的損傷愈大。如果不緊急治療以恢復血液流動,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

由於不確定症狀是否會突然惡化,請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以免危害自身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心肌梗塞的原因

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可大致分成以下3類: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藥物濫用 缺氧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肥胖與高油脂飲食將提高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提高因冠狀動脈堵塞而引發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肌梗塞的風險

患有或符合以下疾病或情況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 男性超過45歲 女性超過55歲 家族病史 缺乏運動 壓力 濫用藥物 抽菸 高血壓(同場加映:高血壓心臟病) 高膽固醇 高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肥胖(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糖尿病(Diabetes)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 自體免疫疾病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心肌梗塞的種類與診斷

在急性心肌梗塞當下,為了儘速給予病人立即治療的方法,醫師可能會使用心電圖分析心跳波型變化,判斷如何診治。依心電圖分為以下3種類型: 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 elevation MI,簡稱STEMI) 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Non-ST elevation MI,簡稱NSTEMI) 非特異性心電圖變化的心肌梗塞

由於急性心肌梗塞需要緊急救治,而有些檢查可能會待患者病情穩定後才施行,如下: 血液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ECG或EKG) 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胸部X光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俗稱心導管)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Cardiac MRI)

(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肌梗塞的併發症 心律不整(Arrhythmias)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同場加映: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心臟破裂(Myocardial rupture)

心肌梗塞的治療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狀況下,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緩解心絞痛,而這通常會在救護車上,由醫護人員指示使用。請勿自行用藥,因為民眾可自行購買的劑量與急救用的阿斯匹靈並不相同,若症狀並非心肌梗塞,擅自服藥反而可能提高其他風險。 藥物治療 阿斯匹靈 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或稱硝酸甘油) 血栓溶解劑(Thrombolytic) 抗血小板藥物 抗凝血劑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 史他汀(Statin)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手術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也稱為氣球擴張法或心導管治療)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CABG)(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復健治療

心肌梗塞患者術後可能會需要進行心臟復健,由復健科醫師擬定復健計畫,以逐步恢復心肺能力。一般來說,心臟復健會由漸進式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接著視患者狀況規劃運動方法和強度,並持續監測3~6個月,最後則是由患者自我監測並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 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在心肌梗塞發作當下,可以透過下列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急救: 讓患者躺下減少行動 叫救護車(推薦閱讀:心肌梗塞可自救?心肌梗塞自救謠言迷思大解密:先打119才是正解!)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若發病者嚴重至休克昏厥,當下請務必嘗試以下方法,把握醫護人員到場前的時間盡力搶救: 實施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CPR) 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簡稱AED) 心肌梗塞的預防方法

由於造成心肌梗塞的主因是動脈粥狀硬化,這是由長期的日常生活型態所積累而成,而預防心肌梗塞比治療更加重要。許多發生心肌梗塞的病患,本身就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臟病的問題。若想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尤其對於心臟病高風險族群,請參考以下8種預防方法: 測量血壓 檢查膽固醇 規律運動(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排解壓力 避免酗酒 均衡飲食(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睡眠品質良好 戒菸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多吃蔬果」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飲食建議,其中水果所含的豐富維生素更是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也有另外一派說法認為吃太多水果反而對身體有害,尤其膽固醇過高者更應小心,究竟事實為何?

水果高糖分,果糖可能加劇膽固醇過高症狀?

近幾年對水果的指控不外乎是糖分太高、熱量太高,可能會提升血糖,造成肥胖,甚至有專家指出攝取過多果糖會提高膽固醇,而多數水果皆含有豐富果糖,因此膽固醇過高者應該節制食用水果。(延伸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事實上,果糖只是水果天然糖分的其中之一。多數水果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2種糖分,而且水果除了糖分外,更擁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分等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 人工果糖VS天然果糖

國外確實曾有報告指出,果糖攝取過量可能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該研究使用的是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而非水果本身的天然果糖。

在代謝過程中,人工果糖比其他糖類更容易轉換成脂肪,促進餐後三酸甘油酯(血油)合成與體脂肪的生成,因此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長期下來易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水果含多樣營養 適量食用利大於弊

由此可見,只因水果含有果糖就避而不食,反而限縮多樣化的攝取來源。尤其已有大量研究報告皆指出,水果蘊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抵抗力並預防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想降低膽固醇?這5種食物吃下去就對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健康民眾或膽固醇過高者,適量食用水果皆對健康有所助益,其實根據台灣2013~2016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成年人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1份為100克)者高達86%,憂心食用過多水果實屬多慮。然而,若為糖尿病或其他血糖相關疾病患者,或是對水果過敏、罹患果糖不耐症的人,則應與醫師討論飲食內容,酌量食用水果。

針對膽固醇過高的民眾,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至少食用5份(1份為80克)蔬果,請見以下份量比較參考:

1份水果量約為: 1個中型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 2個小型水果,如李子、蜜柑 1把莓果、葡萄草莓 1片切片大型水果,例如西瓜、芒果或鳳梨 3湯匙果乾 150ml果汁 1碗沙拉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水果?近9成人水果吃太少,這樣吃才能降膽固醇!

1份蔬菜約為:

3湯匙蔬菜,如青花菜、秋葵 3湯匙豆類,如皇帝豆、豌豆、花豆、薏仁 半份大型蔬菜,如絲瓜、茄子、酪梨 1份中型蔬菜,如紅蘿蔔、番茄

英國心臟保健基金會建議每日食用上列蔬果合計至少應食用5份,不過建議民眾平均搭配,採3份蔬菜2份水果的方式,正好也符合我國衛福部之每日飲食指南。若一開始無法達成也不必心急,只要漸漸增加日常飲食中的蔬果攝取量,膽固醇指數也會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