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爆發至今,疫情重災區從一開始的亞洲、歐洲、北美洲,到現在的中南美洲與非洲,世界各地都有病毒的蹤跡,在研發解藥及疫苗的同時,各國也想方設法要在短時間內測試出病毒。

根據美國 CNN 報導,最常見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有三種,分別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PCR)、抗體檢測(Antibody tests,或稱 Serology tests)和抗原檢測(Antigen tests),本文就為您介紹新冠病毒檢測方式的不同之處、檢測結果的判讀以及其他種類的檢測方法。 PCR 檢測與 Real-time PCR 檢測的差別

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PCR 檢測是最為常見,且準確度較高的檢測方式。每個細菌都有自己專屬的遺傳密碼,而要進行 PCR 檢測新冠肺炎時,檢疫人員會先用鼻咽拭子,從病人的鼻子或咽喉後部收集分泌物,再將採檢到的咽喉棉棒(Throat Swab)或痰液樣本(Sputum sample),利用儀器放大檢視,並找尋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排列。然而,即使是目前最好的採檢方式,PCR 檢測仍有缺點。PCR 檢測除了需要專業的醫療用品外,器材也要價不菲,更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採檢,但美國 CNN 報導,突如其來的龐大檢測需求,已經讓美國醫療體系難以支撐,他們甚至連試紙都不夠用。

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則是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eal-time PCR),又稱定量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qPCR)。Real-time PCR 和 PCR 最大的不同是,細胞的 DNA 在進行 PCR 檢測時,會經歷變性(denaturation)、引子黏合(annealing)和引子延長(elongation)等三個階段,並且不斷循環;而 Real-time PCR 則能透過螢光試劑蒐集 PCR 的數據,相比之下,Real-time PCR 較 PCR 省時。(同場加映: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抗體檢測 掌握病毒擴散範圍

一般來說,當人體遭受病毒入侵時,身體就會產生抗體,因此抗體檢測並非檢測病毒本身,而是檢測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已產生抗體對抗新冠病毒。抗體的分子是由蛋白質構成,並藉由血液樣本進行檢測,醫護人員會透過手指或是靜脈採集血液,再交由專家小組鑑定血液樣本中是否有專門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因此抗體檢測又稱為血液或血清學檢查,以下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主要鎖定的2種抗體類型: 免疫球蛋白M(IgM):在感染後兩星期內,脾臟會大量生產 IgM 抗體,因此檢測結果若為陽性,代表近期或正在感染中。 免疫球蛋白G(IgG):大約從感染後四星期開始,人體會產生 IgG,屬於「再次免疫抗體」,因此檢測結果是陽性的話,代表曾經感染過。

與前面提到的 PCR 或 Real-time PCR 檢測不同,抗體檢測通常不會用來診斷病人是否染上新冠肺炎,而是用於了解病毒在人群擴散的範圍大小。特別是這次的新冠肺炎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在缺乏 PCR 或 Real-time PCR 檢測的情況下,抗體檢測能讓我們知道有多少人已經從新冠肺炎中復原,畢竟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過。

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抗原檢測 步驟簡單 耗時最短

抗原檢測在三個檢測裡是最簡單,費時也最短的檢測方法,檢測目的在於找到外來物質,像是細菌或病毒這些外來物質上可供辨認的蛋白質、核酸、脂類或多醣等,也就是抗原,這是抗原與抗體最大的不同。除了這次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也應用於流感(Flu)或是鏈球菌性咽炎(Strep throat),檢測多在醫師的監測下進行,無須昂貴的檢測儀器,只需幾分鐘就能得到結果。

五月初的時候,美國食藥署(FDA)緊急授權一款新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主要經由鼻咽拭子採集鼻腔的黏膜樣本,從中檢測病毒上的蛋白質來判斷。FDA 預計,這項檢測正式上市後,一天可檢測人數將提高至百萬人,有效幫助美國政府知道確切的感染人數。 其他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除了我們最常見的三種方式之外,另外還有層析實驗(Lateral flow test),又稱為側向層析免疫層析測定法,是加拿大一間奈米科技公司 Sona Nanotech 研發出的檢測方式。一般情況下,層析實驗室用來辨識特定的生物標記(biological marker),可以運用在不同的方面,例如懷孕檢測時,層析實驗直接檢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激素由胎盤的滋胚層細胞分泌,使胎盤生長成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檢測時,則是直接偵測 HIV 病毒。

在新冠肺炎病毒檢測上,層析實驗可以採集多種樣本包含尿液、血液、唾液、汗水和血清等,根據檢查的結果判斷是否染上新冠肺炎。層析實驗不但花費少、不需要特別訓練檢測人員,而且大約 5~15 分鐘就能知道檢測結果。

伊波拉病毒無藥醫!5方法了解可預防

伊波拉病毒無藥醫!5方法了解可預防

您知道伊波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簡稱EVD)嗎?這個致死率高達90%的危險病毒,多集中在西非周邊的國家,至今仍持續地發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於2018年,共有33起伊波拉病毒死亡案例(死亡率61%)。對此,《國家地理頻道》更將1980年發生在美國的伊波拉事件改編成影集,現在就帶您來了解伊波拉病毒的5個真相!

1. 伊波拉病毒攻擊免疫系統和器官

伊波拉病毒也被稱為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因為當它侵入人體裡,就會殺死細胞並攻擊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器官,隨著細胞的凝血能力下降,就會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伊波拉病毒的潛伏期是2~21天,在這之前都不會有傳染給他人的危險,但若症狀開始出現,患者就要注意了,前期症狀包括感冒、發燒、疲倦、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後期則會有嘔吐、腹瀉、皮疹、腎和肝疾病徵兆、無故瘀血。 2. 天然宿主是狐蝠經動物傳染給人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有6種已發現的屬類,但只有4種會傳染給人,而我們熟知的伊波拉病毒,其實指的就是薩伊伊波拉病毒種(Zaire ebolavirus),其名字因應發生在靠近伊波拉河的村莊而命名。

目前仍不清楚伊波拉病毒的來源,但科學家們推斷它是一種動物傳染病,而大蝙蝠科的狐蝠類,被認為是其天然宿主,病毒經由狐蝠傳播給其他動物,再傳染給人類。 3. 經體液傳播包含餵母乳和性行為

當人接觸到被伊波拉病毒感染之動物的血或體液,包含打獵和準備受感染動物的料理,病毒即會從傷口或黏膜侵入人體內,這就是「溢出物感染」(Spillover event)現象。但其實,真正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染,因為病毒能從被感染者的體液進行傳播,包括血液、母乳、口水、嘔吐及排泄物,甚至連性行為和埋葬儀式,也都會提高感染的風險。

負責照顧伊波拉病人的醫護人員更要謹慎,記得要先穿好醫療手套,在救人要緊的當下,也要切記做好安全防範的步驟。

4. 至今無藥可醫但疫苗可降低發作

雖然至今並無藥物能治療伊波拉病毒,但有實驗疫苗(rVSV-ZEBOV)已證實能幫助降低伊波拉病毒的發作,現階段也已應用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針對伊波拉病毒病人,醫院能給予基本的醫療輔助,確保身體的含氧量、水分、血壓都處於正常狀態,其生存率還是仰賴自身的免疫能力,愈早接受治療,康復機率就愈高。 5. 勤洗手且離開疫區後自行隔離21天

為避免感染伊波拉病毒,最好的方式就是別去受到感染的疫區,若您不幸處在疫區中,要避免接觸感染源的體液和身體,包括不要直接碰觸動物和它的肉,尤其像蝙蝠和人猿類。

此外,謹記要勤洗手,當您在料理動物的肉、到醫院探病時,也務必要戴手套,以防病毒感染。當您離開疫區後,建議先與他人隔離21天,觀察自己身體的狀況是否出現感染的症狀,有任何不舒服請盡速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呼吸器的重要性與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呼吸器的重要性與風險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最近歐美國家頻傳出醫護人手不足、醫療資源缺乏等問題,美國紐約更是在4月初時,出現呼吸器(Ventilator)僅剩6天用量的緊急狀況,呼吸器在這一次的疫情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今全球依然供不應求,本文將為您介紹呼吸器在這次疫情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分類、用途與缺點。

[covid_19]

急診與加護病房必備呼吸器

呼吸器為急診室與加護病房必備的醫療器材,通常用在手術時,或是當病人無法自行呼吸,呼吸時的氧氣達不到身體需求時,就需要呼吸器輔助。呼吸器分成很多類型,並不是所有呼吸器的功能都一樣,依臨床症狀可分為家用級(Homecare)與強化看護級(Intensive),依治療對象則可分為嬰兒、兒童與成人,依給氣原理分為正壓、負壓與高頻3種通氣方式。

現在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症狀有輕症與重症之分,對於症狀輕微者,醫護人員採用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這是指以一般抗生素等藥物幫助控制、舒緩併發症或是藥物副作用的療法,目的是不讓病人承受太多不適,症狀好轉即可回家。但新冠肺炎主要影響的是人體的呼吸系統,所以當病人出現呼吸衰竭的症狀,就需要搭配呼吸器治療。

新冠肺炎疫情~呼吸器的重要性與風險 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器傳送氧

呼吸衰竭的症狀,包含出現呼吸急促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1分鐘約呼吸15次,但是呼吸急促會高達28次甚至以上。症狀輕微的病人,大多採用非侵襲性的呼吸器,例如藉由急救呼吸氣囊,將氧氣從儲罐傳送到肺部,但是大部分的醫護人員,會避免使用非侵襲性的呼吸器,因為病人在戴上氧氣面罩時,容易咳嗽或是唾液飛濺,這會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而中度或重度的患者,特別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時,會需要機械式呼吸器,而且會需要長達1星期以上。長時間對呼吸器的依賴,再加上不斷增加的病人,就是造成呼吸器不足的主因。

呼吸器的功能就是傳送氧氣到肺部,並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呼吸器都會有一根氣管導管,通過上呼吸道插入氣管內,以保障呼吸道通暢,稱為氣管插管。需要配用呼吸器的疾病包含:大腦受創、失去意識、昏迷、氣胸(Pneumothorax)、肺感染、肺炎(Pneumonia)、中風(Stroke)、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吸毒過量、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重症肌無力症(Myasthenia Gravis)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

使用呼吸器的潛在風險

呼吸器雖然是救命的醫療器材,但使用上還是存在風險,包含以下:

感染:使用呼吸器最大的風險就是感染,因為氣管上可能會有細菌,細菌如果入侵肺部就可能引發肺炎,或是氣管經過口鼻的時候引發鼻竇炎(Sinusitis)。 刺激:氣管會摩擦並刺激喉嚨或肺部,病人使用呼吸器也沒辦法咳嗽(咳嗽可以幫助肺部排出灰塵和異物)。 喉嚨、聲帶等問題:因為氣管會經過喉嚨,也會經過聲帶,所以戴著呼吸器很難說話,但氣管也有可能傷害病人的喉嚨或聲帶,如果使用呼吸器有呼吸困難,或是拿下後一樣無法說話,就一定要告知醫師。 肺部受傷:氣胸、氧氣中毒(Oxygen toxicity),或是對肺部造成過大的壓力,都有可能造成肺部受傷。 其他症狀:例如皮膚感染或是形成血栓。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遺體可傳新冠病毒?出席葬禮風險與須知

遺體可傳新冠病毒?出席葬禮風險與須知

對華人而言,參加葬禮(告別式)是很莊嚴且重要的送別儀式,但因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多國警戒民眾暫時避免涉入群體聚會的密閉空間,以降低群聚感染的機率,沒事就待在家。為安全考量,因此建議葬禮先延期,以避免發生社群傳播,以下是參加葬禮的3大風險,以及若在不得不去的情況下,您需做的一些基本自我防疫步驟。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資料,截至2020年4月13日,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逾185萬人確診,約11萬人死亡,而面對身邊親友家人的離開,家屬無非想要幫他們做最後的告別儀式,但考量到人群流動會提高病毒傳播的風險,實在讓人很憂心。

[covid_19] 3個參加葬禮的健康風險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前駐印度新西北部代表夏姆∙查都衛第(Shyam K. Chaturvedi)指出,現在是疫情緊張的非常時期,出席葬禮務必注意的3項健康風險如下。另要提醒,居家隔離者不應參加葬禮,請待在家別出門,因為身上可能帶有新冠肺炎病毒,或同住的家人帶有其感染源。 任何違反保持社交距離的人際互動形式,都應予以禁止,以避免病毒的傳播。 新冠肺炎患者的親戚朋友,有高可能性會傳播此病毒,因為其潛伏期可達14天,且症狀輕微、多元、不易察覺,也有無上呼吸道症狀的確診病例。 患者停止呼吸後,雖然體內的病毒會連同身體機能一併停止運作,但其身體就如同任何物品表面,新冠肺炎病毒仍可能附在上面數小時,尋找下一個宿主,要特別留意的部位有臉部、手部,以及衣物,所以戴口罩非常重要。

遺體可傳新冠病毒?出席葬禮風險與須知 儘早處理下葬 置冷凍庫應做隔離

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需要在嚴謹的受控條件下處理,且不得置放於露天空間,不管是土葬或火葬,都要儘早完成。在中國,新冠肺炎亡者都採火葬儀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簡稱UAE)阿米提大學(Amity University Dubai)鑑識科學系所副教授納蘭莎辛格(Nrashant Singh)解釋,火的高溫能抑制住病毒;若是土葬,則必須加入某種化學物質,加速遺體分解的過程。

在移動及搬運患者遺體時,工作人員要格外小心,且建議限制接觸遺體的人數,因為一旦身體開始分解,附在其上的病毒就會暴露出來,這對周遭的人是很危險的。辛格補充,倘若處理遺體有時間上的拖延,則得先做個別隔離在至少-10℃的冷凍庫裡,雖然科學家至今仍未能掌握溫度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但若按照過去病毒的特性,極熱或極冷的溫度是可以使病毒變性,即使沒辦法殺死它,也能導致它沒有活性。 6個出席葬禮的注意事項

面對摯愛的家人或朋友離開,不捨和沮喪的情緒可能讓您很難承受,特別現在正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緊張的時刻,甚至可能連見最後一面也做不到。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待在家,花一段時間為對方默哀,一樣可以達到紀念和祝福逝者的意義。至於要前往葬禮現場的人,英國慈善機構英國時代基金會(Age UK)舉出以下6點注意事項,請民眾別掉以輕心。 先在外面或車內等待,待接到主辦單位通知可入場再進去,但請依照該單位的指示行事,避免造成秩序上的混亂。 葬禮場合中,禁止與任何人握手,包括單位負責人和死者家屬。 遵照葬禮場合指示使用所準備的消毒水,若無可自帶消毒水使用。 讓葬禮工作人員開門關門,以避免門把的接觸,若無請在觸摸門把後洗淨雙手。 按著招待或工作人員所給的座位坐,並盡可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 不建議碰觸棺木,給死者看最後一面足以表示誠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疾管署呼籲:4招預防屈公病疫情擴大

疾管署呼籲:4招預防屈公病疫情擴大

透過蚊子傳染的疾病,例如登革熱(Dengu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散播速度非常快,問題相當棘手,因此每年政府都會動用大量資源,防止病媒蚊孳生,和預防疾病爆發。然而,2019年7月,台灣竟出現了第1起屈公病的本土病例,截至同年9月15日,已有77人遭感染,其中本土病例占了11例。以下將詳細介紹屈公病的症狀,以及預防它的方法。

屈公病的症狀表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然發燒和關節疼痛為屈公病的主要症狀,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勞和紅疹。其中關節疼痛會讓人感到非常虛弱,且症狀通常會持續數天或數週,有少數案例,最久甚至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多數病人都能完全從屈公病康復,但偶爾也會出現眼睛、神經、腸胃道或心臟等部位的併發症,而且嚴重狀況不常見,除非對象是新生兒、65歲以上老人、抵抗力較低者,或患有高血壓(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一般來說,屈公病容易被誤診為登革熱,因為症狀相似,只是程度通常較輕微。可以參下圖,學會分辨屈公病與登革熱的差別。

疾管署呼籲:4招預防屈公病疫情擴大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管署) 屈公病的傳染方式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人類會因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但不會直接人傳人。病患在發病的前2天至發病的後5天期間,病毒會在血液中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並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跟登革熱一樣,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巡、倒、清、刷  防止病媒蚊孳生

目前沒有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能治癒屈公病,故治療通常僅以緩解症狀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預防病媒蚊的孳生,是杜絕屈公病,和防止疫情擴大最有效的方式。疾管署提醒民眾,務必徹底執行「巡、倒、清、刷」的動作,以清除生活周遭的病毒孳生源。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有無可能積水的容器。 倒:倒掉積水,並將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清:收拾減少生活周遭閒置的容器,或將其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刷:去除蟲卵,所有欲持續使用的器具也都應徹底清潔。

疫區旅遊要小心  防蚊措施不可少

疾管署也呼籲,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如果出現疑似屈公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最近的旅遊和活動史,以利通報作業和診斷治療及早順利進行。

新冠病毒存活多久?依材質最長72小時

新冠病毒存活多久?依材質最長72小時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的疫情日漸嚴峻,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力和生存力都十分強,傳播率早已超越2003年盛行的傳染病,也就是簡稱SARS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日前,有報導關於世界衛生組織(WHO)修改疫情規則的訊息,「冠狀病毒被證實氣溶膠(Aerosol)傳播,在空氣中可存活8個小時。所以,要求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然而,目前這樣的理論可能有部分錯誤,以下將介紹新冠病毒在各種物品材質上的存活時間,並進一步說明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

[covid_19]  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

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日本橫濱港停靠了1個多月的「鑽石公主號」郵輪,在乘客下船後的17天,科學家在船上發現,殘留有新冠病毒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通稱RNA),即病毒的遺傳物質,此發現讓很多人擔心,是否新冠病毒可以在人體以外,存活超過17天。對此,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流行病學教授莉亞馬克斯(Julia Marcus)指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研究,這只代表該病毒是可被檢測出來的,但並不代表具有傳染效果。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表示,病毒還需要其他多種元件,才能維持它繼續運作。所以如果體內只有某部分的病毒RNA,缺乏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就無法製造病毒,也就是說,若體內只有部分的病毒RNA,就不代表會造成感染。

馬克斯教授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銅(Copper)上存活長達4個小時,在紙板上可存活24小時,而在塑料和鋼鐵上,則長達72小時。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表面的病毒數量都會大幅減少,所以觸摸到病毒的感染風險,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

新冠病毒存活多久?依材質最長72小時 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與飛沫傳播

1. 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這個名詞,也許大多數人都對它感到陌生,氣溶膠是一種極細小的顆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召集人張上淳教授,曾在3月28日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氣溶膠的飛沫比一般咳嗽更細小,懸浮在空氣中更久,所以在同樣空間裡的傳染風險更高,所以現在給醫護人員的指引,都是盡量不要用會製造氣溶膠的措施。

而氣溶膠和空氣傳播不太一樣,張教授以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做為空氣傳播的例子,肺結核病人噴出的顆粒,會在空氣中懸浮更久,並經由如空調等路徑,傳染給未防護者,兩者還是有些不同的。

2. 飛沫傳播

通常呼吸道的傳染病,可以透過不同大小的飛沫傳播,當小滴顆粒的直徑> 5-10μm時,稱為飛沫(Droplets),當直徑小於5μm時,稱為飛沫核(Droplet nuclei)。根據目前的醫學證據,新冠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

3. 空氣傳播

在針對中國的確診案例中,目前尚未有證明空氣傳播的資料。空氣傳播不同於飛沫傳播,因為它通常是指直徑<5μm的飛沫核內存在著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保留很長一段時間。不過,WHO在3月29日的新聞稿中表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尤其是一些醫療過程,例如氣管插管、給予霧化呼吸治療、支氣管鏡檢查、抽痰等環境的空氣中,可能會產生氣溶膠,也如張教授在記者會解釋的,病毒可能會經由空氣中的懸浮氣溶膠微粒傳播。所以,WHO仍建議各國醫療人員或照護者,採取一些防護措施,例如戴N95口罩,以預防環境中的病毒以氣溶膠方式傳播感染。

根據WHO在3月29日發布的新聞稿,提到在氣溶膠顆粒中,發現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可達3小時,但是,官方並無表示「冠狀病毒可在空氣中存活8個小時,要求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這樣的說法。 新冠肺炎傳播的途徑

如上述所提,WHO強調目前研究的證據,新冠肺炎傳播的方式,主要是飛沫傳染與接觸感染。

當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或打噴嚏的人跟您的距離在1公尺以內,而且您讓有黏膜(Mucosa)的部位如嘴巴、鼻子,或結膜(Conjunctiva)如眼睛等,處於暴露的狀況下,就可能遭飛沫傳染。或是與感染者直接接觸、間接接觸感染者所處或接觸過的環境的表面,或穿戴感染者身上的物品等,也可能遭傳染。 新冠病毒傳染性強 切記勤洗手

岩崎明子教授表示,如果我們的手指上,只有一顆新冠病毒,就不太可能被感染,人體需要暴露在具有一定數量的病毒環境中,才會被感染。不過,新冠病毒算是傳染性很強的病毒,只需要10顆就會造成感染,而其他種類的病毒,可能需要數百萬顆。整體來說,接觸的病毒數量愈少,感染的可能性就愈低。

養成用肥皂勤洗手的習慣很重要,建議大家記住正確洗手的7口訣「內、外、夾、攻、大、立、腕」,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在室內與人多的場所請戴口罩,做好防疫自我保護。

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試著想像一下,當父母被迫在家工作(Working from Home,簡稱WFH),同時又要照顧孩子的一天,這畫面簡直會讓爸媽秒抓狂,且它還可能持續數週,甚至幾個月,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已構成全球健康體系的危機了。以下分享父母在家上班的3個撇步,生活調適或許並不容易,但它是可以克服的,不過請別對自己太苛刻,畢竟顧小孩和工作一樣,都很費神耗時。

1. 彈性調整工作目標與時間表

對大多數人而言,比起在原本的辦公室裡上班,在家工作的效率通常會減一半,當我們無法達成理想的進度時,不要感到焦慮和煩躁。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對自己的期待,像是延長所設定的目標期限,不執著於那一籮筐的代辦事項,而是去思考已經完成的事,其訣竅在於安排優先秩序,舉例來說,我們不可能每天打掃家裡,又要把工作做好,兩者之間一定有些取捨。

當然,擬定時間表是最直接的方法,可幫助每個人充實運用省掉通勤而多出來的時間,即使是學步期的孩童也能從中獲益,新手父母也可參考幼兒園或托兒所的一天活動安排。考量到不同年齡層小孩能維持的專注時間不一,請父母針對個別狀況彈性應變,不跟時間表走真的沒關係,但一般而言,小孩的專注力至多為半小時,成人則是90分鐘。

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2. 主動溝通並劃分生活與工作區

在家工作難免需要調整生活,有必要的話,建議父母主動向老闆或人事部陳情,包括疫情對您的影響、工作的進度和時間,以及家庭的職責。如果對方願意,您也可以要求視訊,避免文字表達會造成誤解,溫馨提醒,只有清楚說出自己的需要,才能確保團隊在溝通上是健康的,且說不定其他同事也有類似的困擾,不管怎樣,事先會知對方總是好的,這樣若發生什麼事,至少也有人知道您的狀況。

另有個方法,也就是夫妻要輪流照顧孩子,這同樣適用於家裡有其他大人在的情況,像是長輩們。此外,父母可以將家劃分成工作區(Work zone)與非工作區,並讓孩子知道您正在工作,且工作期間不允許打擾。最理想的在家工作的情境,就是將一個房間做為工作區,並讓另一個大人在該房間外的空間範圍監護小孩,這比起在相較開放的空間像客廳或廚房,工作效率會更好。

倘若家裡只有您一個人和小孩,在不放心讓孩子獨處的情況下,建議設定視覺提示(Visual cue),像是在門前掛上「請勿打擾」的標誌,或用膠帶在工作的座位劃分格子。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玩,並選擇那些不用持續監督的活動,包含像看兒童節目、圖畫書、益智遊戲等等。但若是學步期小孩,在玩具的選擇上請格外注意,以免發生受傷或誤吞意外,有需要的話,請找別人幫忙顧小孩,不要羞於開口,畢竟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3. 規劃親子時間陪孩子但不放縱

工作有時,休息有時,這才能維持在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與其不間斷地工作數小時,您可以將工時分成好幾段,並利用時段中間的空檔,休息10分鐘。而在休息的過程中,建議父母藉此機會和孩子共享親子時光,美國女企業家協會大底特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Business Owners Greater Detroit Chapter,簡稱NAWBO GDC)創辦人蕾妮∙貝爾貝克(Renee Belbeck)對此也表示,只要父母願意給小孩一點寶貴時光,換來的就是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即使她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分別為10歲和6歲),這規則仍舊適用。

為避免孩子打擾父母在家工作,再沒有比手機或平板遊戲更「方便」的方法了,事實上,讓孩子玩螢幕遊戲也沒有什麼不對,但爸爸媽媽需要跟孩子強調,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它不意味著放縱孩子玩遊戲。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提醒,當孩子6歲大之後,父母可以依其家庭狀況制訂使用螢幕的時間,並確保遊戲時間不會影響肢體活動、吃飯作息,以及跟家人的相處時光。

工作固然重要,但父母也不要因此忽視了自己的健康,仍要盡可能挪時間獨處,因為照顧小孩很磨練耐心和體力。若感覺壓力大,千萬不要硬撐,適時地休息和運動,或請個假好好放鬆,都是合宜的。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它定名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是Corona,VI是Virus,D是Disease,19是2019)。已讓中國現在封了包括武漢等數十個城市,第一現場也讓醫護人員疲於應對,我們來看看更深一層,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困難全貌。至於台灣疫情的即時動態,包含確診、死亡與治癒的人數即時更新數據,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有中、英文版本,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

[covid_19]

冠狀病毒並非流感病毒

冠狀病毒並不是流感病毒,沒有快篩工具,唯有咽喉拭子(Throat swab)或痰液做PCR(病毒核酸大量複製),與世衛組織(WHO)公布的核酸(Nucleic acid)序列做比對,需要1~2天的時間才能確診。第一時間的懷疑,是靠高燒攝氏38度以上且伴隨有武漢疫區的旅遊史。

然而,至今而言,有部分武漢肺炎的死者生前並沒有發燒現象,發燒超過38度有可能不再是黃金指標。尤其根據武漢影像科報告,和電腦斷層同時間的變化比較,單純胸部X光片不易診斷早期肺炎(Pneumonia)浸潤,但是台灣與歐美在第一步理學檢查上非常依賴X光片。第一線要求電腦斷層也不切實際,會帶來更多群聚感染機會。

另外,根據中國第一線醫療人員在適度呼吸道防護的情況下,受感染人員仍不斷爆量增加,超級傳染者的證實出現以外,也極度懷疑是從眼睛去感染,這是過去冠狀病毒所沒有的事。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MERS同家族

以上都代表這次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承襲了過去冠狀病毒爆發流行時的感染優勢,在大量傳播下突變率已經超過了當時SARS和MERS的狀況,這都讓診斷更為困難。有醫師呼籲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在事發早期也有這前置作業,施打疫苗可使流感病人的數量大幅減少,因此對於發燒病人的診斷會比較單純,若有旅遊史的狀況,就可合理懷疑可能是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與之前SARS、MERS屬於同一家族,且是族譜關係極其相近的病原,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不同,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類似克流感的藥物可以使用,沒有治癒的作法,完全依賴症狀支持,以自己的免疫力去面對。 了解國際情勢 切莫驚慌

目前在中國之外各國的通報案例,都有武漢旅遊史的掌握案例,一個疫情是否爆發,是來自於社區是否有發生追蹤之外的新確診個案,如果有新個案沒有旅遊史,那就代表追蹤出現斷層,且社區也已經醞釀群聚爆發了。

WHO剛開始還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構成」國際公衛緊急事件,但是怎麼樣是符合國際公衛緊急事件(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呢?

我們來回顧WHO的定義,用於評估公共衛生事件的4個決策標準是: 事件對公共健康影響的嚴重性 事件的異常或意外性質 國際傳播的風險 其他國家將施加旅行或貿易限制的風險

以上4項若符合2項,即可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武漢肺炎目前如我之前所提,在中國境外案例皆為有武漢旅遊史的病例,尚都在有效的各國防疫網範圍之內,各國還沒有出現像是廣州沒有旅遊史的社區爆發案例,然而實質而言,如同台灣已經啟動第二級警戒,符合了國際間施加限制的條件,沒有政治因素的話,武漢肺炎已符合上述2項以上,應被認定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恐怕才符合客觀現況。

果然,WHO在1月30日於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WHO秘書長譚德塞醫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終於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的武漢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您需要做什麼呢?

在人多、人流動的地方配戴口罩,切忌防塵口罩,那是無效的,請配戴拋棄式外科口罩,才能防止飛沫接觸喔!

然而,外科口罩的防護僅適合一般人可以保持一公尺外的安全距離。如果您是密集工作者,如醫療人員、與動物接觸的檢疫人員,則需要依照上級指示配戴N95口罩,N95對外來空氣傳染的阻絕性,才能面對您的病人或您要處理的動物。

另外比較有爭議的,像是機場的地勤與機艙的空服員,其實需要主動全程戴口罩,以及自備拋棄式手套與酒精乾洗手,甚至餐廳與專櫃人員都應該考慮積極配合。在鐵路、飛機艙內的旅客,也應該攜帶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為您服務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們。

除了上述的職業別要特別注意之外,一般人也要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地帶,甚至是菜市場,並避免接觸動物。洗手的方式也要正確,請參考衛生單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確實洗手,WHO也有一樣的洗手步驟,時間約20秒,大概是完整唱完2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親友發燒,並且有旅遊史,可以撥打免付費電話1922通知疾管署,也可以置大型醫療機構求診,告知旅遊史,一樣可以進入通報系統與鑑別診斷、協助排除是否真的是冠狀病毒喔!

新冠肺炎 流感和過敏~關鍵差異在這點

新冠肺炎 流感和過敏~關鍵差異在這點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截至4月20日止,在全球已有242萬多人確診,並造成16萬6千多人死亡。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各國的學者專家莫不全力以赴研究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及解藥,但病毒狡猾變異也常常讓人頭痛,例如台灣在4月12日出現的1例確診案,個案本身有過敏症狀,在解除隔離後才確診。但因為其案例已有「接觸史」,所以一般過敏族群,除非曾和確診的病人接觸過,否則不需要太過擔心,專家也表示,依據症狀還是有方法可以辨別新冠肺炎、普通流行性感冒與過敏,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

[covid_19] 新冠肺炎會發燒 乾咳 失去味嗅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和全身疲憊,只是有些人還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噁心和腹瀉等症狀,而台灣疾管署則另外加上失去味覺、嗅覺當作衡量標準,也能更準確區分出新冠肺炎和一般流感。

另外,新冠肺炎會在感染的2~14天內出現症狀,但有些人感染了卻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不舒服,而且這樣的人依然會傳播身上的病毒,也因此疾管署才會積極提倡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減少集會等群聚活動,也能避免傳染擴散。 流感在1~4天內發作 過敏是慢性病

醫療界和科學家,每天都在學習關於新冠肺炎的新知識,但病毒仍有許多未知面。不過目前的專家已經發現,疾病的潛伏期和嚴重程度,也可以分辨流感和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與新冠肺炎,都是屬於急性發展出的疾病,但它們的病毒潛伏期並不一樣。 新冠肺炎:潛伏期可以長達14天,根據統計,約有20%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會在第2週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平均下來大約是第8天之後開始變嚴重。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感冒在1~4天內就會出現症狀,而流感大約3~7天就會出現所有症狀,某些流感患者甚至會一直咳嗽、全身疲憊長達2星期以上,大約1%的人會因為流感住院。 過敏(Allergy):是屬於慢性的疾病,過敏症狀會斷斷續續出現長達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

新冠肺炎 流感和過敏~關鍵差異在這點 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的專屬徵兆

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都有一些「看起來很相似」的症狀,但還是有幾個症狀可以區分,以下分別比較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的症狀。

新冠肺炎

流行性感冒或是過敏都不會有呼吸急促的情況,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發展成肺炎(Pneumonia)的重要徵兆。一般流感或是小感冒有時也會發燒,但如果後期出現呼吸急促,就要尋求醫師檢查是不是發展成肺炎;若是新冠肺炎,則會在第一次發燒後的5~10天內,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

流感與感冒

感冒和過敏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冒的人不論地點、天氣或環境因素如何更換,症狀都還是一樣不變。如果感冒症狀是乾咳、疲憊和發燒一起出現,那的確會有很大的機率是新冠肺炎,但是這些症狀也跟季節性流感(Seasonal flu)一模一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有許多相似的症狀,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病毒引起的,只是不同的病毒造成不同的感染,並不是所有流感的患者都會發燒,一般來說,只有年紀較長或是身體免疫力較低的人才會發燒;而嘔吐和腹瀉則大多出現在小孩子身上。

過敏

假設有個人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或鼻子癢,那並不是新冠肺炎的症狀,而是過敏。過敏的人在碰到灰塵、花粉或動物毛髮時,症狀會變得特別嚴重,而且不會有發燒、咳嗽或全身疼痛的現象,若是氣喘(Asthma)患者,可能會出現喘鳴音(Wheeze)。此外,現在正好是春季過敏(Springtime allergies)的好發時期,如果有春季過敏病史的人,現在復發的機率非常高,症狀除了前面提到的眼睛、鼻子紅癢,還包含鼻塞、流鼻水、喉嚨痛或咳嗽等鼻涕倒流症候群(post-nasal drip syndrome)。

總結來說,新冠肺炎和流感都是呼吸道系統疾病,不過流感常見的症狀反而不是新冠肺炎最常見的,而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較長,流感與感冒則是短時間一次發作。但發作之後,新冠肺炎還是嚴重很多的,所以若發現自己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不妨先待在家、戴口罩,並且不外出,如果症狀變嚴重,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失去味覺或嗅覺,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盡速就醫。

濃度愈高愈好?買消毒酒精3大原則

濃度愈高愈好?買消毒酒精3大原則

為應對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民眾紛紛跑藥局排隊,勢必要把自身防疫做得完備,除了戴好口罩,消毒酒精(Rubbing alcohol,又稱擦拭用酒精)也是每個家庭的搶購清單之一。而市面上的酒精濃度不一,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本文將告訴您購買消毒酒精的3大原則,以及使用的安全考量,請謹記,並不是愈濃效果愈好,了解其成分比例和個別功用才是正確的防疫觀念。

[covid_19]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相較於低濃度的酒精成分,含有60~95%酒精濃度的乾洗手液有更高的殺菌效果。但是,這不表示要買高濃度的酒精或含酒精成分的消毒水,才能達到消毒殺菌作用。事實上,酒精濃度太高反而會有反效果,甚至產生無殺菌效果,以下將逐一解釋。

1. 70%酒精濃度殺菌效果最好

在買消毒酒精或消毒水前,首先要認識其成分的組成,主要為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簡稱IPA)和淨化水(Purified water)兩種素材。簡單來說,消毒酒精就是稀釋過的異丙醇。一般的消毒酒精有68~72%的異丙醇,其餘則為淨化水,酒精濃度少於50%的話,消毒效果遽降,但超過90%也無效,70%的酒精比例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而在台灣,較常見的消毒酒精是含乙醇(Ethanol)成分的,也稱為穀醇(Grain alcohol),一般藥房所售的酒精就是乙醇酒精。雖然兩者都可稀釋成消毒水使用,但其功能和風險卻大不同,乙醇帶有些微化學味,可飲用,因此被廣泛用於酒類飲料裡,也能作為汽車燃料添加劑;異丙醇則有強烈的化學味與劇毒性,不可飲用,廣泛用於家用和工業清潔消毒,其成分也被添加在護膚化妝品裡。

消毒酒精不能沒有水的成分,因為水能作為殺菌除病的催化劑,幫助消毒液破壞和貫穿細菌和病毒的細胞膜,凝結蛋白質,最後微生物就死亡了。水分也會減緩液體蒸發的過程,進而提升表面接觸的時間,效果就更強了。民眾在使用純乙醇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擦在皮膚上,因為它容易使細胞組織脫水,異丙醇酒精則相較會比較溫和。

有的廠商在製造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香料油、顏色添加劑、變性劑、摻雜物,以及特定的穩定劑,其中變性劑會破壞酒精的化學成分結構,不小心飲用恐造成中毒和昏迷,家裡若有小孩,請務必要把消毒酒精放在他們無法接觸的地方。 2. 高濃度酒精難殺死細菌孢子

以異丙醇為例,超過91%就能瞬間凝結蛋白質,同時形成保護膜,不讓其他的蛋白質繼續凝結,這會減低殺菌的效果。所以,不建議個人及家用消毒者買高濃度的消毒酒精,即使它可以達到殺菌的結果,可能也需要花很長的接觸時間,預估超過3~12小時,且多數的細菌孢子並沒辦法被殺死,只是進入休眠狀態而已。這是因為有的細菌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會變換成孢子,進入睡眠模式,以降低其代謝活性(Metabolic activity),並增強含酒精成分消毒水的抗性,而當環境又有利於己時,它會再變回細菌的增長狀態繼續繁殖。

以消毒水的等級區分,異丙醇屬低級消毒劑(Low-level disinfectant),因為它無法消滅細菌孢子和親水性病毒(Hydrophilic virus),只適用在居家清潔作業,以及非緊急的病人照護,像是血壓壓脈帶(Blood pressure cuff)。至於處理黴菌類的問題,異丙醇的效果不大,其根源在於潮濕環境,而使用漂白劑和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才是有效的方法。

3. 高濃度酒精留給敏感裝置製造廠用

或許您會好奇,像99%這種高濃度酒精的異丙醇,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呢?答案就是對水敏感的相關產業,包括:醫療器材製造廠、印刷電路板、電腦技術、軟焊(Soldering)和再製(Rework)人員。

這對處理電腦芯片、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等敏感裝置尤其重要,而由於異丙醇蒸發率比水快,對油脂和塵垢也很有效,加上濃度又高,所以可以避免殘渣發生。美中不足的是,它具有吸濕性,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若有丙酮(Acetone),則會是更好的選擇。

消毒酒精易燃 用太多皮膚乾裂

在使用消毒酒精時,都要特別小心,因為酒精是易燃物,只要接觸空氣和火源,就會形成不穩定的過氧化物(Peroxide),並可能引起爆炸,要注意的還有鋁(Aluminum),以免觸發火點。除了酒精濃度,儲存時間太長,其引爆風險也很高,所以,酒精濃度較低相較更安全,因為水能讓酒精蒸發變慢,增加它接觸空氣的時間,且不會太乾。

此外,和含酒精的乾洗手液一樣,過於頻繁使用消毒酒精的話,它會吸走皮膚的好油脂,造成肌膚乾燥和龜裂,以及短暫的皮膚刺激,嚴重則會引發皮膚炎(Dermatitis)的症狀。溫馨提醒,消毒酒精只能幫助消毒,它無法有效殺菌,正確地洗手才是最重要的防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