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防疫即作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這樣防

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它定名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是Corona,VI是Virus,D是Disease,19是2019)。已讓中國現在封了包括武漢等數十個城市,第一現場也讓醫護人員疲於應對,我們來看看更深一層,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困難全貌。至於台灣疫情的即時動態,包含確診、死亡與治癒的人數即時更新數據,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有中、英文版本,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

[covid_19]

冠狀病毒並非流感病毒

冠狀病毒並不是流感病毒,沒有快篩工具,唯有咽喉拭子(Throat swab)或痰液做PCR(病毒核酸大量複製),與世衛組織(WHO)公布的核酸(Nucleic acid)序列做比對,需要1~2天的時間才能確診。第一時間的懷疑,是靠高燒攝氏38度以上且伴隨有武漢疫區的旅遊史。

然而,至今而言,有部分武漢肺炎的死者生前並沒有發燒現象,發燒超過38度有可能不再是黃金指標。尤其根據武漢影像科報告,和電腦斷層同時間的變化比較,單純胸部X光片不易診斷早期肺炎(Pneumonia)浸潤,但是台灣與歐美在第一步理學檢查上非常依賴X光片。第一線要求電腦斷層也不切實際,會帶來更多群聚感染機會。

另外,根據中國第一線醫療人員在適度呼吸道防護的情況下,受感染人員仍不斷爆量增加,超級傳染者的證實出現以外,也極度懷疑是從眼睛去感染,這是過去冠狀病毒所沒有的事。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MERS同家族

以上都代表這次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承襲了過去冠狀病毒爆發流行時的感染優勢,在大量傳播下突變率已經超過了當時SARS和MERS的狀況,這都讓診斷更為困難。有醫師呼籲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在事發早期也有這前置作業,施打疫苗可使流感病人的數量大幅減少,因此對於發燒病人的診斷會比較單純,若有旅遊史的狀況,就可合理懷疑可能是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與之前SARS、MERS屬於同一家族,且是族譜關係極其相近的病原,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不同,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類似克流感的藥物可以使用,沒有治癒的作法,完全依賴症狀支持,以自己的免疫力去面對。 了解國際情勢 切莫驚慌

目前在中國之外各國的通報案例,都有武漢旅遊史的掌握案例,一個疫情是否爆發,是來自於社區是否有發生追蹤之外的新確診個案,如果有新個案沒有旅遊史,那就代表追蹤出現斷層,且社區也已經醞釀群聚爆發了。

WHO剛開始還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構成」國際公衛緊急事件,但是怎麼樣是符合國際公衛緊急事件(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呢?

我們來回顧WHO的定義,用於評估公共衛生事件的4個決策標準是: 事件對公共健康影響的嚴重性 事件的異常或意外性質 國際傳播的風險 其他國家將施加旅行或貿易限制的風險

以上4項若符合2項,即可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武漢肺炎目前如我之前所提,在中國境外案例皆為有武漢旅遊史的病例,尚都在有效的各國防疫網範圍之內,各國還沒有出現像是廣州沒有旅遊史的社區爆發案例,然而實質而言,如同台灣已經啟動第二級警戒,符合了國際間施加限制的條件,沒有政治因素的話,武漢肺炎已符合上述2項以上,應被認定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恐怕才符合客觀現況。

果然,WHO在1月30日於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WHO秘書長譚德塞醫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終於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的武漢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您需要做什麼呢?

在人多、人流動的地方配戴口罩,切忌防塵口罩,那是無效的,請配戴拋棄式外科口罩,才能防止飛沫接觸喔!

然而,外科口罩的防護僅適合一般人可以保持一公尺外的安全距離。如果您是密集工作者,如醫療人員、與動物接觸的檢疫人員,則需要依照上級指示配戴N95口罩,N95對外來空氣傳染的阻絕性,才能面對您的病人或您要處理的動物。

另外比較有爭議的,像是機場的地勤與機艙的空服員,其實需要主動全程戴口罩,以及自備拋棄式手套與酒精乾洗手,甚至餐廳與專櫃人員都應該考慮積極配合。在鐵路、飛機艙內的旅客,也應該攜帶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為您服務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們。

除了上述的職業別要特別注意之外,一般人也要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地帶,甚至是菜市場,並避免接觸動物。洗手的方式也要正確,請參考衛生單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確實洗手,WHO也有一樣的洗手步驟,時間約20秒,大概是完整唱完2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親友發燒,並且有旅遊史,可以撥打免付費電話1922通知疾管署,也可以置大型醫療機構求診,告知旅遊史,一樣可以進入通報系統與鑑別診斷、協助排除是否真的是冠狀病毒喔!

新冠肺炎 流感和過敏~關鍵差異在這點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截至4月20日止,在全球已有242萬多人確診,並造成16萬6千多人死亡。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各國的學者專家莫不全力以赴研究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及解藥,但病毒狡猾變異也常常讓人頭痛,例如台灣在4月12日出現的1例確診案,個案本身有過敏症狀,在解除隔離後才確診。但因為其案例已有「接觸史」,所以一般過敏族群,除非曾和確診的病人接觸過,否則不需要太過擔心,專家也表示,依據症狀還是有方法可以辨別新冠肺炎、普通流行性感冒與過敏,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

[covid_19] 新冠肺炎會發燒 乾咳 失去味嗅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和全身疲憊,只是有些人還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噁心和腹瀉等症狀,而台灣疾管署則另外加上失去味覺、嗅覺當作衡量標準,也能更準確區分出新冠肺炎和一般流感。

另外,新冠肺炎會在感染的2~14天內出現症狀,但有些人感染了卻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不舒服,而且這樣的人依然會傳播身上的病毒,也因此疾管署才會積極提倡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減少集會等群聚活動,也能避免傳染擴散。 流感在1~4天內發作 過敏是慢性病

醫療界和科學家,每天都在學習關於新冠肺炎的新知識,但病毒仍有許多未知面。不過目前的專家已經發現,疾病的潛伏期和嚴重程度,也可以分辨流感和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與新冠肺炎,都是屬於急性發展出的疾病,但它們的病毒潛伏期並不一樣。 新冠肺炎:潛伏期可以長達14天,根據統計,約有20%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會在第2週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平均下來大約是第8天之後開始變嚴重。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感冒在1~4天內就會出現症狀,而流感大約3~7天就會出現所有症狀,某些流感患者甚至會一直咳嗽、全身疲憊長達2星期以上,大約1%的人會因為流感住院。 過敏(Allergy):是屬於慢性的疾病,過敏症狀會斷斷續續出現長達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

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的專屬徵兆

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都有一些「看起來很相似」的症狀,但還是有幾個症狀可以區分,以下分別比較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的症狀。

新冠肺炎

流行性感冒或是過敏都不會有呼吸急促的情況,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發展成肺炎(Pneumonia)的重要徵兆。一般流感或是小感冒有時也會發燒,但如果後期出現呼吸急促,就要尋求醫師檢查是不是發展成肺炎;若是新冠肺炎,則會在第一次發燒後的5~10天內,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

流感與感冒

感冒和過敏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冒的人不論地點、天氣或環境因素如何更換,症狀都還是一樣不變。如果感冒症狀是乾咳、疲憊和發燒一起出現,那的確會有很大的機率是新冠肺炎,但是這些症狀也跟季節性流感(Seasonal flu)一模一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有許多相似的症狀,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病毒引起的,只是不同的病毒造成不同的感染,並不是所有流感的患者都會發燒,一般來說,只有年紀較長或是身體免疫力較低的人才會發燒;而嘔吐和腹瀉則大多出現在小孩子身上。

過敏

假設有個人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或鼻子癢,那並不是新冠肺炎的症狀,而是過敏。過敏的人在碰到灰塵、花粉或動物毛髮時,症狀會變得特別嚴重,而且不會有發燒、咳嗽或全身疼痛的現象,若是氣喘(Asthma)患者,可能會出現喘鳴音(Wheeze)。此外,現在正好是春季過敏(Springtime allergies)的好發時期,如果有春季過敏病史的人,現在復發的機率非常高,症狀除了前面提到的眼睛、鼻子紅癢,還包含鼻塞、流鼻水、喉嚨痛或咳嗽等鼻涕倒流症候群(post-nasal drip syndrome)。

總結來說,新冠肺炎和流感都是呼吸道系統疾病,不過流感常見的症狀反而不是新冠肺炎最常見的,而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較長,流感與感冒則是短時間一次發作。但發作之後,新冠肺炎還是嚴重很多的,所以若發現自己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不妨先待在家、戴口罩,並且不外出,如果症狀變嚴重,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失去味覺或嗅覺,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盡速就醫。

解密武漢肺炎疫情:認識冠狀病毒與肺炎症狀差異

疫情仍持續發燒的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造成世界各地人心惶惶,台灣與全球的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以下為大家整理關於引發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相關資訊。

[covid_19]

台灣俗稱的武漢肺炎,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它定名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是Corona,VI是Virus,D是Disease,19是2019)。肺炎(Pneumonia)是由病毒引發的一種嚴重症狀,而2019年底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元凶。不過究竟什麼是冠狀病毒?而為什麼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能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就超越了當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總感染人數呢? 什麼是冠狀病毒?

病毒表面如皇冠的冠狀病毒,其實有許多種類,大多在哺乳類及鳥類身上傳播,例如:蝙蝠和駱駝。而目前已知會傳染給人類的冠狀病毒有7種,包括4種常見的冠狀病毒: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感染後會出現如同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流鼻水、咳嗽或發燒等),較嚴重的為另外三種冠狀病毒,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以及目前發生疫情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動物傳人更嚴重

大多數在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鮮少傳染至人身上,不過一旦相互傳染,由於人類從未接觸過該種病毒,更容易產生嚴重症狀,例如當初疑似由蝙蝠感染給果子狸,之後又傳染給人的SARS病毒;或是經由駱駝傳至人體的MERS;新型冠狀病毒則疑似由中國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動物傳染給人。

另外,雖然冠狀病毒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tic disease),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和家裡的寵物接觸有感染風險,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擔心與寵物交叉傳染。而且,寵物貓狗所屬的冠狀病毒,種類與感染人類的不同。 2019年12月就已人傳人 

SARS疫情爆發之初,病例僅限於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或武漢旅遊史的人,當時還無法確認為有效人傳人,不過後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指出,有證據顯示,病毒早在2019年12月中就已經能透過近距離接觸,在人類之間直接傳播,這也是疫情擴散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

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因此突變的速度快,容易產生嚴重疫情,如SARS、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如此,而新型冠狀病毒比起SARS和MERS,疫情擴散的速度更快,除了人傳人的因素外,也因為多數患者症狀輕,有些甚至沒有發燒等典型症狀,造成大眾或醫療人員疏於防範,並可能產生檢疫漏洞,導致疫情快速擴散。 以飛沫與近距離傳染為主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方式,目前認為以飛沫和接觸為主,在180公分的近距離接觸時,有傳染風險。另外在打噴嚏或咳嗽時,病毒可能傳播至他人的口鼻,進而被吸入肺部後染病。至於接觸到環境中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經由觸摸口、鼻或眼睛而感染,目前則無法確定。 症狀比一比:武漢肺炎、SARS、流感和感冒

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WHO指出,根據過去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的經驗,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也是各國要求隔離疑似病例的天數,不過目前發病多在 2~11 天內,平均為 5.2 天。但根據中國病毒專家鍾南山團隊發表於MedRxiv平台的論文,個案潛伏期最短 0 天,最長達 24 天。而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報告,此案例發生機率極低,應將重點擺在中位數三天。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資料指出,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可能出現輕微或是無症狀的情形,但症狀嚴重時可能會死亡,武漢肺炎的典型症狀包括以下三種:

發燒、四肢無力 咳嗽、乾咳 呼吸困難

據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但嚴重可能發展成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多有慢性病史。

加速疫苗研發 恐仍跟不上疫情擴散

根據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在中國公布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學者已在當天(1月10日)就火速開始研發疫苗,倫敦皇家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黏膜感染和免疫學部的主任羅賓∙沙托克(Robin Shattock)教授告訴媒體,疫苗將開始進行動物試驗,順利的話,夏天就能開始進行人體試驗。沙托克更提到,過去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現在只需要14天就能生產一株候選疫苗,大大加快了疫苗研發的進程。不過,科學家仍坦言,儘管過去SARS和MERS的經驗加速了疫苗研發時程,但可能還是無法即時應對疫情的擴散。(日前已有多株疫苗開發完成,關於台灣的疫苗接種規劃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網頁) 防疫大作戰 您可以這樣做

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其他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落實用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以及做好咳嗽禮貌,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 、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且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類,肉類與蛋類也請煮熟後再食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提醒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海關檢疫人員,並配合各項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若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且應盡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您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

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在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苗尚未研發成功之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避免病毒入侵體內,除了戴口罩防止病毒進入呼吸道之外,洗手則能避免在觸碰臉頰時,將病毒帶入眼睛、鼻孔或嘴巴的黏膜。

但您能想像約200年前,人們其實都不洗手的嗎?本文將帶您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洗手在歷史上的發展,一個正確衛生觀念的建立可是經過重重考驗呢!

[covid_19]

洗手的重要性

人類仰賴雙手進行各式活動,因此手部很容易殘留各種細菌,若我們沒有經常洗手,手上的細菌可能會經由揉眼、搓鼻子或吃東西等動作入侵人體,引發各種疾病,像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種經常存在於皮膚表層的細菌,就能經由洗手減少其入侵人體的機會。

根據美國衛生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勤洗手可以讓免疫系統較弱者的腹瀉發生率降低23~40%,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率16~20%,足見勤洗手是維持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

在疫情尚未結束的現在,面對沒有疫苗的新冠病毒,勤洗手更是百利而無一害,記得運用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以徹底清潔雙手。

19世紀的產褥熱因勤洗手而降低機率

19世紀的時候,雖已經可見現代醫學的雛型,但普遍衛生觀念仍在建構中,不只一般老百姓,連醫師都沒有發現洗手可以有效避免細菌感染,降低罹病機率。雖然我們都已經知道,手上所沾附的細菌可能引發各種疾病,不過在那個年代,對於細菌的知識仍未普及,而最早讓人認知到洗手可能有所幫助的事件,來自於產褥熱(Puerperal fever)的高發生率。

當時一位匈牙利醫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對產褥熱的高發生率產生好奇並進行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產婦到醫院給男醫師接生的產褥熱發生率,比起給女性助產士接生高出了5倍。在尋找產褥熱的發生原因過程中,塞麥爾維斯曾懷疑產婦分娩姿勢可能引發產褥熱,甚至猜想產婦死亡時,進入病房搖鈴的牧師,可能讓其他產婦感到緊張和害怕而造成產褥熱,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些都不是真的原因。

就在塞麥爾維斯陷入瓶頸的時候,他偶然發現一位醫師的死亡原因跟產褥熱相似,因此推斷產褥熱並非只發生在產婦身上。實際上,產褥熱就是一種細菌進入產道、引發感染的症狀,而該位醫師的死因,則是因為解剖屍體時,不慎刺到手指,引發感染的緣故。

這2件事看似沒有關聯,但關鍵在於助產士並不需要解剖屍體,因此塞麥爾維斯懷疑醫師解剖屍體後,雙手沾附的「屍體顆粒」是引發產褥熱的罪魁禍首。為了證明這件事情的正確性,他要求同事們都要使用氯(Chlorine)清洗雙手,而果真如其所想,該診所的產褥熱案例大幅下降。 洗手觀念推展曾面臨困難

發現洗手的奇效之後,塞麥爾維斯開始呼籲洗手的重要性,但是不僅成效不佳,甚至還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其原因可能得歸咎於他的過度自信,將醫師未清潔的雙手視作主要,甚至唯一的感染途徑,使得很多醫師無法接受他這種想法,更不認為自己有可能是造成產褥熱的原因。

此外,前面提及在由醫師接生的案例下,造成產褥熱是助產士接生的5倍,不過這並不代表不讓醫師接生就能避免產褥熱,仍有其他產後細菌的感染途徑。

很遺憾地,即便塞麥爾維斯成功地讓產婦死亡率降低,醫界仍不願接受他的「洗手理論」,而原本使用氯清洗雙手的策略也隨之停止。諷刺的是,塞麥爾維斯最終死於細菌感染引發的敗血症,也正是他所希望避免產褥熱的症狀之一。

手部清潔的重要性逐漸獲得認同

所幸,在塞麥爾維斯死後2年,喬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成為洗手理論下一位推廣者,他不僅重視手部清潔,也認為手術器具的消毒有其必要性,他的行為大幅降低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Sepsis)的機率。

即便手部清潔推廣仍有阻力,但到1870年代時,許多醫師都已經認同並接受洗手的重要性。隨著浴室逐漸變成每個家庭的標準配備,以及各種公共衛生設施的設立,包括洗手在內,普羅大眾的衛生觀念才逐漸建立。

人畜傳染症狀像感冒!兔熱病嚴重恐致命

吃野味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動物身上可能帶有人體無法抵抗的細菌和病毒,而兔熱病(Tularemia),又稱野兔病(Rabbit fever)、鹿蠅熱(Deer-fly fever)或大原氏病(Ohara’s disease),也是其中一種罕見的人畜傳染病,藉由壁蝨、蚊子、鹿蠅、野兔等囓齒類傳給人類,症狀類似感冒。至今為止,台灣只有一個境外移入的病例(2011年),且不會人傳人,請民眾放心,以下剖析兔熱病的原因與症狀。

兔熱病可藉由空氣傳播 嚴重恐致命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兔熱病屬人畜細菌感染疾病(Bacterial zoonotic disease),是由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導致,其劇毒性絕不容小看,嚴重的話是會致命的。

民眾請注意,此病菌傳染的途徑除了由動物、其細胞組織和唾液、受汙染的水源以外,還能透過空氣的懸浮微粒(Aerosol)進行傳播,而若被濫用於生化武器的製造,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症狀難診斷 2個風險族群請留意

由於兔熱病的發病徵兆並不明確,包括像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沒食慾等其他感冒症狀,造成診斷上有困難。按照美國國家罕見疾病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簡稱NORD)的資料,美國每年都有100~200個新案例,而有一半以上的案例都是發生在郊區,此外,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也要特別留意。

跟動物有頻繁接觸的工作者:動物和森林保護人員、動物標本師、獸醫、獵人、屠夫、肉販等,接觸到受感染動物及其血液的機率較高。 除草和建築工人:因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的適應能力很強,若停留在環境中的時間夠長,會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汙染,而人在除草或鬆土的過程中,細菌就可能透過呼吸進入人的體內。 5種兔熱病症狀不一

一般來說,兔熱病的潛伏期為3~5天,但也可能長至14天才出現症狀,這得看細菌從身體的哪個部位侵入,不同的部位所呈現的症狀和程度不一,最常見的為皮膚的侵入,而最危險的則是吸入肺部的感染,可致命的感染部位還有心臟、腦部及脊髓。

以下針對5種兔熱病感染部位做解釋,千萬別輕看它的破壞力,若不及時處理,會進而導致骨髓炎(Osteomyelitis)、肝發炎、敗血症(Sepsis)等病變。

潰瘍腺型兔熱病(Ulceroglandular tularemia):細菌從皮膚進入體內,多數經由被壁蝨咬,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可能造成皮膚潰瘍或起疹子,伴隨著淋巴結腫大(Lymphadenopathy)和疼痛,通常於腋下或鼠蹊部,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發冷、頭痛、疲累。但也有的病例是沒有皮膚症狀,只有淋巴結腫大,兩者佔總病例超過75%。 眼腺型兔熱病(Oculoglandular tularemia):當細菌感染眼睛,多數發生於被感染之手擦拭眼睛的結果,造成結膜炎(Conjunctivitis),症狀包括眼睛發癢和紅腫、眼皮內側潰瘍,以及耳朵上的淋巴腺腫脹。 口咽型兔熱病(Oropharyngeal tularemia):倘若吃或喝到被感染的動物或被感染的水,可能有的症狀包含像喉嚨痛、口潰瘍、扁桃腺炎(Tonsillitis)、發燒、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頸部淋巴腺腫脹,嚴重則胃腸出血。 肺部型兔熱病(Pneumonic tularemia):這是最嚴重的一種,可能是經由呼吸道進入肺部引致,或是沒有及時做好治療,細菌已從血管侵入肺部,症狀包括:發高燒、乾咳、胸痛、胸膜積水、肺膿瘍、呼吸困難。 傷寒型兔熱病(Typhoidal tularemia):另有一種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可觀察的症狀有:發高燒、腹瀉嘔吐、肌肉痠痛、極其疲累,可能會導致脾腫大、肝腫大、肺炎(Pneumonia)。

盡早治療為妙 多數人痊癒後就免疫

由於兔熱病的症狀和其他疾病很像,使診斷的困難度又往上提高了,醫師可能需要了解您以前的病史,包括進行血液和痰的分析。為安全起見,當您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兔熱病,應盡早找專業醫師求助,特別是被壁蝨或動物咬後,開始發燒、皮膚潰瘍,或淋巴腺腫脹,早期治療能把抗生素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其狀況得依照病例進行評估,而多數人在痊癒後就對兔熱病免疫了。

兩人世界很讚?新冠對性愛生活的影響

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人被迫在家上班,政府也呼籲民眾盡可能待在家,或者採取鎖國和行動管制等行動。同時,它也意味著夫妻能享有更多「兩人世界」的時光,可以好好培養愛愛生活,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剖析夫妻在行動管制下的性愛生活之影響。溫馨提醒,愛愛是兩個人的事,你情我願當然沒問題,但若對方備感壓力或不願意,考慮做一些能讓彼此放鬆的活動才是上策。

[covid_19] 疫情期間愛愛 每人想法各不同

每個人對疫情的想法和反應都不盡相同,這當然也包含性慾的高低起伏,有的人因為生活和經濟壓力,所以不想做愛;有的人卻想藉著性愛,把心裡的壓力都釋放出來。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NBC News)的線上調查,在10,775投票者裡面,有23%的人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性愛生活有正面影響;28%表示中立;49%持負面看法。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舊無法斷定哪一種行為反應為最普遍,非營利組織性健康聯盟(Sexual Health Alliance,簡稱SHA)創辦人希瑟麥克弗森(Heather McPherson)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能測量人在應對疫情的性愛生活影響方針。我們能做的只有釐清內心隱藏的焦慮及複雜情緒,性愛治療師稱之為性愛的雙重控制(Dual control model)測量準則,亦是透過分析其興奮過程(Excitatory process)和抑製過程(Inhibitory process),其中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像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工作調整、經濟影響等等,讓人比較沒有「性趣」。

壓力大更不想愛愛 夫妻要學獨處

對大部分人來說,焦慮往往就是問題所在,壓力會讓他們更不想做愛,因為光是要調整生活及工作,還有照顧家中小孩和長輩,就每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了,哪裡還有心思愛愛?且當一個人的焦慮晉升到某種程度,亦足以抑制任何性慾和渴望,可留意的症狀包括對性愛覺得羞愧、女生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滿足對方、男生害怕無法勃起,以及擔憂懷孕或染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簡稱STDs)等等。

另外,有些人以為跟另一伴永遠膩在一起絕對很美好,但其實不然,在婚姻這種長期關係當中,過多的親密反倒會成為性愛的絆腳石,有的人甚至會對這樣形影不離的關係感到恐懼和冒犯。比利時情侶心理治療師埃絲特沛瑞爾(Esther Perel)說:「我們很常認為性愛問題出自於缺少親密,但或許是因為太多的身體連結,導致性愛失去了它該有的自主與自由。」

愛情不是只關乎委身,還要有「自主」的權益,夫妻共處與自己獨處同樣重要,太多獨處無法讓彼此有連結;但若給予太多的連結,就會漸漸失去個體的獨特性,正因為兩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才有溝通的必要性。換句話說,暫時的分開或獨處是親密關係的關鍵,有的夫妻也會商議先各自返鄉,一方面藉此機會好好享受跟原生家庭的時光,另一方面則讓彼此有喘息和充電的空間。 夫妻要注意的4種疫情危機

1. 害怕自己、伴侶或家人受新冠病毒感染,而間接造成心理距離。

2. 夫妻對疫情的嚴重程度可能持不同看法,且由於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彼此幾乎可以24小時觀察對方有否做好自我防疫。倘若看見對方沒有認真看待防疫條規,有的人甚至會感到害怕或生氣。此外,恐懼也常常會使脾氣一觸即發。

3. 面臨在家上班、照顧小孩、做家事等生活調整,身體加倍感到疲勞。如果夫妻沒有事先溝通和分工,可能會因此起爭執。

4. 暫時得跟父母或親戚同住的夫妻,或許需要一段磨合和適應的時間。

有的人照常過生活且性慾加增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此疫情抱持樂觀和平常的心態,他們依然能順利採購到口罩和生活用品,且因為不用到公司上班,不僅能省去坐車通勤的時間,還能避免開會或商業聚餐等瑣事。

另外,有的夫妻對性愛的慾望反而愈來愈大,尤其是那些還沒有孩子或育兒打算的,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除了工作以外,剩下都變成兩個人的親密時光了。

但除了無聊所以做愛,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人因恐懼死亡等強烈情緒,而進入性興奮(Sexual arousal)狀態,這也叫做「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ies)。事實上,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它只是人性幻想(Sexual fantasy)和性物化(Fetishization)眾多分類的一種而已,其它還有偶像名人、遊戲角色,以及各種制服和角色扮演等等。

刺激轉移讓愛愛更加分

您可能會問,為何能威脅性命的病毒會挑起我們的性慾?這是因為像恐懼死亡這種強烈情緒能激起人體的生理反應,使其達到緊繃狀態,造成心率、呼吸和血壓遽升,讓性刺激強化,此過程也被稱為刺激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

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說「床頭吵床尾合」,也有人說吵架後做愛是最棒的性愛,因為剛吵完架,彼此的情緒都處於亢奮階段,這能加深性愛過程中的性反應,與刺激轉移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雖然帶給了我們的生活諸多不便,干擾了本來已經安排好的行程,但若往好的層面想,它也考驗了我們危機處理的反應能力。您也可以趁機觀察另一伴的行為和反應,不過更重要的,就是保持鎮定和感恩的心,相信我們都可以度過這一波困難的。

新冠肺炎全球大爆發~這3類高風險群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肆虐,截至2020年3月20日為止,已有25萬多例確診、1萬多例死亡、172國有疫情,台灣確診有135例,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而從目前確診與死亡的案例顯示,慢性病人、年長者和男性的死亡率高,為新冠肺炎的高風險群。

[covid_19] 新冠肺炎已全球大爆發

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全球各地確診案例激增,人心惶惶,義大利也祭出鎖國政策,不少名人也確診感染並隔離,例如好萊塢明星湯姆漢克(Tom Hanks)夫婦、摩納哥國王亞伯特二世(Prince Albert II)等,全球最大的美國職籃NBA也宣布停賽,奧運延期也岌岌可危,眼看疫情愈來愈難控制,遲遲不肯宣布疫情大流行(Pandemic)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於也宣布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大流行。

在台灣,雖然中研院已研發出15分鐘的新冠病毒快篩試劑,防疫表現極佳有目共睹,在國際上不斷受到各國肯定,但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仍是一大考驗。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日前也坦言,未來社區感染恐怕很難避免,必須做好防範疫情大爆發的準備。專家也紛紛建議,除了檢疫和隔離措施,落實分艙分流、輕重症分流,將是會未來防疫的重點。而對民眾來說,了解自己是否屬於感染的高危險群,以及是否為對新冠病毒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更能幫助防疫及後續治療。

慢性病人、年長者、男性死亡率高

我們都曉得,病毒和疾病更容易攻擊免疫力低的人,不過不同病毒,主要感染的對象及嚴重程度各不同。例如1918年曾造成全球5億人感染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感染者多數為20~39歲的年輕人,身體愈壯愈容易被病毒感染,而65歲以下的人更佔了總死亡人數的92%;2003年的SARS感染者中,也多為年輕族群;2015年爆發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則對孕婦及胎兒尤其危險。

這次的新冠肺炎,則以年長者、慢性病人和男性為主要風險群,中國境內有87%的感染者為30~79歲,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發現,中國境內的確診患者中,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在1~9歲和10~19歲,分別只佔了1%,且死亡率為0%。但70歲以上的感染者,卻有8%的死亡率,80歲以上的死亡率更近15%;另外,慢性病人死亡率分別為:心血管疾病10.5%、糖尿病(Diabetes)7.3%、慢性呼吸道疾病6.3%、高血壓(Hypertension)6.0%、癌症5.6%。

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似乎放過了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而對中老年人較具威脅,這當中又以男性更危險。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大規模冠狀病毒病例分析報告,發現雖然男性和女性感染該病的人數大致相同,但男性的死亡率為2.8%,而女性為1.7%。事實上,同為冠狀病毒感染的SARS和MERS,男性的死亡率也都明顯偏高。

這可能因為男性的生活習慣或健康意識較差,例如中國男性抽菸人口要高出女性20多倍,佔了全世界抽菸人口的1/3,而在美國,女性生病就醫要較男性積極。然而,也有證據顯示,女性在對抗其他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佳,針對病毒感染研究性別差異的科學家薩布拉克萊恩(Sabra Klein)就表示:「男性的預後(Prognosis, 治療成果)可能更差,我們在許多呼吸道病毒感染中,都觀察到了此現象。」 新冠肺炎比流感可怕

根據JAMA同份研究,高達8成都是輕症患者,其餘20%為重症、病危或死亡,嚴重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病毒性肺炎、器官衰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調升為3.4%。高於季節性流感不到1%的死亡率,又比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死亡率10%來得低,卻也因為症狀輕、甚至已出現無症狀的傳染者,且新冠肺炎確診的感染者,也比SARS高出10倍以上。

WHO截至2020年3月1日的累計死亡人數,中國的死亡率將為56%,而中國境外死亡率將為152%。根據流行病學模型估計,在疫情爆發中心的武漢市,COVID-19的死亡率可能高達20%。

哈佛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麥可∙米納(Michael Mina)表示:「因為疫情遲早會擴散,比起花費許多力氣在隔離和檢疫上,政府更應該盡全力做好因應疫情擴散的措施。」除了建議政府應調整防疫策略,米納也認為民眾應該做好自我評估,例如自己若屬於65歲以上的高危險群,就應該避免非必要的國外旅行,並減少前往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在密閉空間也請戴上口罩,如出現身體不適,建議民眾在家自主隔離。 防疫勤洗手且勿摸口鼻

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其他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落實用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以及做好咳嗽禮貌,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 、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且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類,肉類與蛋類也請煮熟後再食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更提醒民眾,這段時間沒有必要就別旅行,可能有時候覺得很重要的旅行、已安排很久了,不過真的要千萬要忍一忍,畢竟風險很高,而且帶回台灣來,大家都得不償失。

如果不得已出國,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海關檢疫人員,並配合各項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若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且應盡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您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

新冠肺炎怎麼治?3類藥物仍在實驗中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全球的相關研究人員,都在研究是否有藥物可對抗此流行傳染病,目前傳出的有3種藥物,包括瑞德西韋(Remdesivir)、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俗稱瘧疾藥)、奎寧(Chloroquine)和日舒(Azithromycin)。

其中,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社群平台Twitter上,表示服用羥氯奎寧和日舒,可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結果亞利桑那州一對夫妻,擅自服用羥氯奎寧後感到不適,緊急送醫後男性死亡,女性則是吐出羥氯奎寧後撿回一命。而法國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醫院,則公布羥氯奎寧的臨床治療結果可有效醫治新冠肺炎,究竟現在能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式或藥物是什麼?以下為您介紹。

[covid_19] 治療新冠肺炎多採用支持性療法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並沒有哪種藥物或療法是百分之百有效,一切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現在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大多還是採用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指的是醫護人員幫助控制、舒緩併發症或是藥物副作用的療法,目的是不讓病人承受太多不適。以這次的新冠肺炎為例,因為症狀有輕重之分,患者可能有呼吸衰竭症狀,這樣的病人就需要搭配呼吸器治療,輕度的病人則是症狀好轉即可回家。 藥物治療都還在研究與實驗階段

除了支持性療法,目前已在臨床實驗的藥物則有以下3類: 瑞德西韋(Remdesivir)

有些病人會注射瑞德西韋,這是一種還在研究性質階段的靜脈注射藥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教授也宣布,臨床實驗中的瑞德西韋,全台灣目前北中南共3家醫院加入,分別使用在2名中度病人及1名重度病人身上,目前3人狀況穩定,沒有呼吸衰竭的現象,其餘還要再觀察。在目前治療指引中,凡確診病人轉為重症時,皆以使用瑞德西韋為標準治療。 日舒

日舒一般用在治療支氣管炎(Bronchitis)、肺炎(Pneumonia)、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s),或是細菌感染如耳朵、肺部、鼻竇、皮膚、喉嚨或生殖系統等部位,主要藥效就是抑制細菌,但沒辦法治療流感、一般感冒或是病毒感染,目前只有法國馬賽大學醫院將奎寧和日舒合用治療新冠肺炎患者,雖然目前效果穩定,但接受治療的人不多,無法確定是否可以廣泛使用,也需要再觀察有無其他副作用。

羥氯奎寧與奎寧

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表示,羥氯奎寧本來是用在治療瘧疾(Malaria)、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而奎寧還可治療硬皮症(Scleroderma)、天疱瘡(Pemphigus)、扁平苔蘚(Lichen planus)等。但羥氯奎寧與奎寧的副作用也很多,包含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沒胃口、拉肚子和皮膚紅癢等,所以一般都會建議與醫師確認過劑量再服用。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網站,2005年的試管研究結果中,奎寧和羥氯奎寧都可以抑制SARS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其中又以羥氯奎寧的效果更佳,而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又與SARS相像,因此病情較嚴重的國家,才會優先嘗試以羥氯奎寧來醫治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 奎寧效果仍需觀察 國內產量足夠

對於奎寧的療效,張教授表示,目前只有非常初步的實驗證明羥氯奎寧能有效醫治新冠肺炎,所以如果臨床醫師和病人討論後,可以按照劑量(1天約200~400毫克)給予治療。但若是病人懷孕或者對奎寧過敏者,則不建議使用,而且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或是心律不整等症狀,要特別謹慎。

另外,對於已有其他國家打算與台灣簽約,購買奎寧。張教授表示,國內有製造羥氯奎寧的藥廠,所以不擔心匱乏,陳時中部長也表示:「在不傷害其商業利益的前提下,確保台灣供給量齊全,政府再介入分配。」在此也提醒,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研究顯示羥氯奎寧可醫治或預防新冠肺炎,所以請民眾不需驚慌,也不要擅自囤貨。

中藥對新冠肺炎那麼神?治療成效報您知

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TCM)和西藥長久以來一直都存有其獨派說法,即使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挑戰,兩方仍是各持己見,非要爭個輸贏。事實上,中西藥皆有優缺,本文將列出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的功效和限制,在此提醒民眾,千萬別使用效用不明的藥物,而因為傳統中藥通常是由數十種草藥熬煮而成,使其成分變得更加複雜,若未經專業醫師就服用,恐帶給身體不確定的健康風險。

[covid_19]

4種中藥調湯輔助治療

根據英國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衛生與社會保健系所的研究,中藥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氣(Chi,中醫相信它是一種生命能量彰顯),進而保護身體不受病毒攻擊,並維持免疫系統的日常運作。雖說中藥只是輔助治療的角色,但有不少中國的研究卻指稱僅憑服用中藥就能緩解新冠肺炎的症狀,並達到痊癒的狀況,不過成功的機率仍是非常困難的,此外,配藥師還得針對病人情況做調整。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劉建平教授指出,在眾多中藥分類與調和,有4種湯劑(Decoction)對治療新冠肺炎比較有效,它們分別是:清肺排毒湯(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甘草湯(Gancao Ganjiang Decoction)、射干麻黃湯(Shegan Mahuang Decoction)、清肺頭泄扶正湯(Qingfei Touxie Fuzheng Decoction)。

而當中以清肺排毒湯的療效最好,它源自於漢朝末期用以治療傷寒病(Cold damage)的中醫理論,由21種草藥、4種調和配方製成的。雖然清肺排毒湯受中國中醫藥管理局(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NATCM)所推薦,但其治療程序仍要視病況做調整,此外,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獲取草藥恐怕是最難跨越的障礙。以美國為例,藥材之一的麻黃(Ephedra sinica)販售就要經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嚴格把關;細辛(Chinese wild ginger)則是被禁的草藥。

甘草或有效但有副作用

在清肺排毒湯眾多草藥中,甘草(Licorice root)算是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歐洲及亞洲地帶的土生「雜草」,於很久以前就被古埃及人和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ic)信徒列為傳統醫學的珍寶之一。其實,早在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又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期間,學者已發現有些人因為服用了含甘草的中藥,所以沒有被感染,而關鍵就在它含有三萜類(Triterpenoid,一種植物性化合物),特別是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甘草酸苷(Glycyrrhizic acid)對於控制SARS冠狀病毒(SARS-CoV)非常有效。

從實驗研究的觀點看,因應新冠肺炎相似SARS病毒,或許甘草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請民眾不要擅自服用甘草的藥物,並務必小心不肖廠商的欺騙手段。

且先不說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有任何醫藥產品可達治療與預防效果,甘草的副作用對罹患慢性病者也很危險,包含有:頭痛、月經沒來、性慾冷卻、勃起困難、肺水腫(Pulmonary edema)、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壓、血壓過高性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低鉀血症(Hypokalemia)、肌紅素蛋白尿(Myoglobinuria)、偶發性腦損傷、嗜睡、肌肉消瘦、四肢麻痺、疲倦、虛弱。

恙蟲病可致死!夏季高峰這3招預防

每逢夏季戶外郊遊,就會傳出不少恙蟲病(Scrub typhus)的案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台灣每年都有恙蟲病的病例生,從4~5月時開始增加,6~7月為高峰期,在2015~2018年間,每年約有350~500個病例。雖然恙蟲病的感染傷口小,但也有造成死亡的風險,民眾仍須多加防範注意,以下介紹恙蟲病的症狀和3個預防方法。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一種稱為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細菌所引起的病,該菌會寄宿在恙蟲幼蟲體內,若被有該菌的恙蟲幼蟲叮咬,就會因此感染,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長皮疹等症狀。恙蟲病常見於亞洲與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通常恙蟲會生長在荒野、田園、溪邊的草叢堆中,並伺機攀附在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而老鼠是最普遍的宿主。

恙蟲病的症狀

被恙蟲叮咬後,潛伏期有6~21天之久,而通常在10~​​12天時,會開始出現發燒、發冷、頭痛,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現象,傷口在初期約為1公分的紅色硬塊,接著變為囊腫,破裂成傷口和結黑色的痂。通常第1週時,發燒的體溫會高達攝氏40~40.5度(°C),並伴隨嚴重的頭痛和咳嗽,在發燒的第5~8天時,會出現斑疹(Macular rash),並延伸到手臂和腿部,這類斑疹也許會迅速消失,但也可能變成斑性丘狀(Maculopapular)的疹子,顏色明顯。

嚴重的話,可能會有脈搏增加、血壓降低、脾腫大等症狀,並出現精神錯亂、昏迷、肌肉抽搐等,部分患者甚至可能會轉為肺炎(Pneumonia)和間質性心肌炎(Interstitial myocarditis)等,有致命的可能。若初期經過治療,最快可在36小時內開始退燒,若無,則高燒可能會長達2週以上。

預防恙蟲病的3個方法

1. 到郊外遊玩,或到有草叢堆的地方時,最好穿著長袖長褲和中高筒鞋,來遮蓋皮膚預防恙蟲叮咬。

2. 露出的皮膚,可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准,含有DEET(敵避)的防蚊驅蟲劑,但不適用在嬰兒皮膚,或兒童的臉和手上,避免接觸到眼口鼻,且在活動結束後,最好盡快換洗衣物和清潔身體。

3. 住家附近或田園邊的雜草需定期清除,以免恙蟲孳生,也要做好衛生消毒,避免鼠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