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起床氣!簡單5招拋開早上壞心情

對付起床氣!簡單5招拋開早上壞心情

起床心情差,它不見得是憂鬱星期一(Mondays blues)的錯,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前一晚睡不好、不想上班、不願面對挑戰等等,但不管是什麼理由,起床氣(Morning depression)都需要我們去正視與解決。

起床氣屬於起床相關之情緒變化(Diurnal mood variation)的一種,其症狀類似典型憂鬱症(Melancholic depression),導致人變得極度沮喪、憤怒,以及疲乏。對此,以下舉出5個拋開起床氣的好方法,千萬別帶著壞心情出門,您值得一個更美好的早晨! 1. 睡前安靜思緒且先為明天做準備

千萬別養成追劇看到睡著的壞習慣,準備好讓身體休息非常重要,您可以善用睡前的時間寫日記,讓心靈安靜的同時,也能幫助腦袋整理思緒,將今天的工作畫下句點。接著,簡單地策畫隔天的行程,這能幫助您提早做準備,也會更期待明天的到來。

此外,如果您在選擇衣服上會花很多時間,可在前一晚先選好隔天要穿的衣物,燙好並排列整齊,隔天起床就不會在鏡子前猶豫要穿什麼出門,早上的心情也就會顯得輕鬆多了。

2. 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和習慣

只有好的睡眠習慣,身體機能才能有好的休息,隔天起床心情才會好。健康的睡眠衛生包括:固定的睡覺時間、盡量不午睡、睡前4小時不要運動、睡前不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以及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產品(手機可開啟夜間模式)。

為保障好的睡眠品質,臥室的環境也不可忽略,睡前做好以下措施將有助於入眠,像是黯淡的燈光、調低房間溫度、確保環境安靜。另外,換上睡衣睡褲也能讓身體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您也可以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包括喝薄荷茶、泡熱水澡、做輕微伸展、看書、冥想等等。 3. 早起享受慢生活且營養早餐不可少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只要提早十分鐘起床,整個心境就不一樣了,但起床後請不要馬上拿起手機看朋友的社群動態,先讓思緒享受安靜的早晨,只有學習放慢步調,才能幫助身體正確地紓壓。

一旦早起就別再睡回頭覺了,您可以做些簡單的伸展,輕微地運動或做瑜伽,透過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便能除去身體僵硬、緩解起床氣。此外,營養的早餐絕對是必要,因為人在剛起床時,血糖往往很低,不吃早餐身體會疲累,就更容易陷入起床氣。

4. 讓陽光入室能幫助身體甦醒

起床的第一件事,請打開窗簾,讓光照進室內,因為自然光有助於身體的甦醒,尤其對抗起床氣很有效,如果可以的話,出門直接感受陽光會更好。若您的房間並無採光,建議放一個燈箱(Light box)在室內,它能仿效太陽光,幫助提升情緒。

對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病人而言,光照療法(Phototherapy)能降低焦慮和沮喪,特別在冬季的月分,白晝時間相對比較短,燈箱就能發揮其作用。溫馨提醒,購入燈具前,要確保燈光亮度有1萬勒克斯(Lux),且提供全譜白光及抗紫外線。 5. 有些抑鬱劑能治起床氣且助眠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簡稱UPMC)的研究,有一種非典型抑鬱劑可以幫助治療起床氣的憂鬱,它是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合成物,相信能幫助分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改善睡眠品質。

其他治療起床氣的抑鬱劑,還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NRIs),這類的藥物能避免腦中血清素(Serotonin)及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進而保障腦神經的運作。

但請注意,在服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先向專業醫師詢問,其實,只要三餐定時,多做運動,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起床就再也不會生氣了。

吊橋效應是什麼?一種臉紅心動的感覺

吊橋效應是什麼?一種臉紅心動的感覺

經過森林間高處的吊橋,總有種搖晃的不牢靠感,這時您是否有心跳加速、心情緊張的感覺呢?這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不過,不只經過吊橋會有這種感覺,其他的情況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畢竟在都市中,要隨便找到一座吊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以下將介紹吊橋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什麼是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其實是源自於心理激發狀態歸因謬誤(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所進行的吊橋實驗而來,這長達10個字所代表的意義是,我們可能把造成某些生理變化狀況,歸咎於錯誤的原因,而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造成的影響,就用實際的例子來解釋。

1974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達頓(Donald Dutton)和紐約石溪大學教授亞瑟阿倫(Arthur Aron)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吊橋實驗,他們將實驗組別分成了以下兩組

行經離地70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 行經離地3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

他們在橋上安排了一位外表亮眼的女研究員,並讓參加測驗的男人們單獨通過橋梁,再接受她的訪問、完成問卷;當問卷完成後,女研究員把寫有自己電話號碼的紙條交給受測者,告訴他們想知道測驗結果的話可以打電話來詢問。結果發現,打給女研究員的受測者,多是通過較危險吊橋的組別。

吊橋效應有什麼作用

根據實驗的結果,可以了解到,透過環境的因素,我們有可能會為生理反應下一個註解,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例如:您可能會約心儀的對象去看場恐怖電影,因為電影所造成的緊張、害怕的情緒,會讓對方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然後她意識到您在他身旁,並且覺得有一位可靠的人在身邊真好。這個時候,吊橋效應便默默地把你們的距離又拉近了些許。

雲霄飛車例外

您可能會考慮或許遊樂園搭雲霄飛車,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令人意外的是,實驗指出共乘的兩人在乘坐雲霄飛車後,對彼此的好感度會下降,反而是對陌生異性的好感度會上升,由此可知,吊橋效應的效果也並非絕對,可能是因為雲霄飛車過程中的各種尖叫、結束後的頭髮亂糟糟的狼狽模樣,使彼此的好感度扣分,選擇約會選擇地點時,最好三思而後行呀。

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定義

特殊壓力事件發生後引發的某些症狀,就稱為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急性」表示這樣的症狀發作快速,但一般不會持續太久,而引發這種狀況的事件通常非常嚴重,例如嚴重的意外、突然喪失至親或其他創傷事件等。

除此之外,路上的交通事故每年都會導致許多傷亡人口,這類非預期事故也會對人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是性侵或家暴案件的後果。

急性壓力反應有多常見

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

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通常會在壓力事件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發作。一般很快就會穩定下來,不過有時候也會持許幾天或數週。下列為急性壓力反應的可能症狀: 焦慮、情緒低落、易受刺激、情緒起伏、睡眠品質不佳、不易專心、想獨處等心理症狀。 夢境一再重複或回憶重現(Flashback),這些畫面帶有侵入性且令人不悅。 避開會引發回憶的事物,如避開人、對話或其他情況,因為這些事物會引起痛苦和焦慮。 莽撞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有自我毀滅的特性。 感覺麻木或抽離感。

生理症狀可能有:

心悸 噁心 胸痛 頭痛 腹痛 呼吸困難

可能有些症狀未列出。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上述任何徵兆或症狀,亦或是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急性壓力反應的原因

急性壓力反應通常由下列因素導致: 嚴重意外 突然喪親 創傷事件 交通事故 性侵 家暴

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因素

具下列經驗的人會有罹患急性壓力反應的風險:

經歷恐怖攻擊事件 經歷重大災害 經歷戰爭 軍人也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的診斷和治療

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更多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急性壓力反應

更進一步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治療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也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因為通常隨著壓力事件結束且有好好處理的話,症狀就會消失。不過了解造成症狀的原因,並和朋友或家庭成員討論壓力來源也許會有幫助。不過有些人有的症狀可能較嚴重,或會導致長期的症狀,這時下列3種方式可能有幫助: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透過聊天來進行的療法,這種治療方式會使用某些思考方式可能引發或強化的特定心理健康問題為基礎。治療師會幫助您了解自己當前的思考模式,並找出所有具傷害性、沒有幫助以及錯誤的認知或想法。

這個治療方式目標是改變您的思考方式,避開這些想法並協助您建立更實際且更有幫助的思考模式。用來治療急性壓力反應的認知行為治療又稱為以創傷為焦點之認知行為治療(Trauma-focused CBT)。

2. 心理諮商

若症狀持續或很嚴重的話,心理諮商可能是個選擇。心理諮商能幫助您探索自己面對壓力和壓力症狀的方式。心理諮商一般由當地醫療單位提供,不過有些慈善團體提供線上資源和生命專線諮商(Helpline)的方式,也很有幫助。

3. 藥物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是一種能幫助舒緩因壓力荷爾蒙引發身體症狀的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不具成癮性,不是鎮定劑(Tranquilizer),也不會導致頭暈或影響表現,平時若需要時可以使用。 地西泮(Diazepam):是一種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鎮定劑。一般很少使用,通常會只會在特殊案例下短期使用。這是一種具成癮性的藥物,而且會在使用後幾天效果就不再明顯。 急性壓力反應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

若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戳1分鐘泡泡紙=33分鐘按摩!減壓5原因

戳1分鐘泡泡紙=33分鐘按摩!減壓5原因

您喜歡戳泡泡紙嗎?對有些人而言,戳破泡泡紙是一種減壓方式,美國戰略諮詢公司凱爾頓研究(Kelton Research)的調查顯示,1分鐘的戳泡泡紙運動,就等同33分鐘的按摩,而且它完全是免費的。為什麼戳泡泡紙會讓人如此瘋狂,以下列出這個發明背後的5個科學證據。

1. 提升專注力、舒緩緊繃的神經

戳泡泡紙能提升一個人的專注力,藉由排除其他的干擾因素,讓我們更專心在當下的工作,舉例來說,當您一邊讀文章,一邊戳泡泡紙,您的集中力可能會更高,根據科學的解釋,手裡握著小物能幫助舒緩緊繃的神經,達到紓壓效果。

2. 緩解肌肉緊繃、平靜心靈

戳泡泡紙能緩解肌肉緊繃,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Robert E. Thayer)解釋,一個人在緊張和壓力下,往往需要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他們可能會不知不覺地輕敲手指、抖腳或戳泡泡紙。因此,戳泡泡紙可能會讓人心靈達到平靜的效果。 3. 釋放壓力、心情變好

戳泡泡紙是一種重複性的動作,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才能戳破每一個泡泡,美國心理治療師斯蒂芬妮(Stephanie Sarkis)表示,它就是壓力堆積和釋放的過程,而當壓力這樣被刺激時,腦中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使我們心情變得愉悅。

4. 得到像愛愛般的滿足感

更有趣的是,有說法指出,戳泡泡紙會讓腦達到和愛愛一樣的滿足感,印度英文日報德干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將這種現象定義為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簡稱ASMR),即是身體在接收刺激後所產生的愉快刺痛感,通常發生在頭部、背部,以及皮膚表面。 5. 達到破壞的成就感

除了滿足感,戳泡泡紙還可以給人一種破壞和征服的成就感,就像追求權力和地位能使人驕傲,戳破泡泡也能讓人得到滿足和喜悅,就如英國散文家馬克斯比爾默姆(Max Beerbohm)的名言:「毀滅是人類最強的本能」。

汪星人竟變夢靨?恐犬症不只單純怕狗

汪星人竟變夢靨?恐犬症不只單純怕狗

狗狗是大部分人覺得可愛、喜歡飼養的寵物,狗展現的忠心耿耿、熱情或開心時搖尾巴的動作,總是特別療癒,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事實上,有些人對狗可是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就來了解「恐犬症」(Cynophobia)這種專有名詞,本文將為您解析恐犬症的原因、症狀、與單純不喜歡狗的差別在哪裡、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為什麼人會怕狗

每個人身邊多多少少都有怕狗的朋友,造成他們怕狗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來自於小時候被狗咬的陰影,或是看到別人被狗咬而心生恐懼,這些原因其實也是引發恐犬症的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雖然目前仍無確切的研究能指出恐犬症的真正原因,然而,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跟先天遺傳有所關聯,假如您的親戚或家屬有恐懼症的病史,您罹患恐犬症或是其他恐懼症的機會也會提高。

恐犬症跟單純怕狗不同

恐犬症一般發生在10歲左右的年紀,症狀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有些人可以自行克服,而有些人卻擺脫不了怕狗的恐懼。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恐犬症,想要區分恐犬症跟不喜歡狗的差別,其實可以從以下2種方面來觀察:

懼怕程度:有些人只怕大型犬隻,對於吉娃娃或是臘腸犬之類的小型犬,反而會覺得可愛而親近,但是如果是有恐犬症的人,可能會完全無法接受任何的犬類,甚至並不需要接觸到狗存在的環境,只要看到狗的圖像或是想到跟狗有關的事情,就會覺得害怕、噁心或厭惡。 身體反應:嚴重的恐犬症患者,若直接近距離與狗接觸,很可能會因過度懼怕,而產生發抖、尖叫、出汗、呼吸困難或心跳加速等生理現象。簡而言之,恐犬症就有像過於歇斯底里的感覺,只要連自己都覺得「我也怕得太誇張了吧!」,就很有可能是恐犬症在作祟。

恐犬症如何治療

不喜歡狗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他們處在有狗的環境,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是能不被恐懼或厭惡的感覺過度影響,但是恐犬症發作時,若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因為好朋友家中養了狗,開始不願意到他家作客,也許您可以考慮以下3種方式,試著克服對狗的恐懼:

暴露療法(或稱減敏感治療法):屬於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帶領患者進入存在著懼怕事物的情境。在一項關於使用暴露療法治療恐犬症的研究中,有些患者接觸了,繫著韁繩的真實犬隻,另一組別則在腦海中想像自身與狗相處的情境,結果顯示,2種方式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怕狗程度,不過真實接觸的組別的成效仍稍高出一些。即便如此,透過想像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恐犬症較為嚴重的患者,更容易踏出治療的第一步。 藥物治療:雖然暴露療法相當有效,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仍需要透過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s)或是鎮靜劑,來降低患者在懼怕時,飆升的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速、顫抖、血壓上升等情況,讓治療的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足夠的決心: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暴露療法一樣,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夠的動機與毅力,也能自己在家利用想像的方式,嘗試自行克服對狗的恐懼。當然由於沒有專業人員陪同,建議不要跳級挑戰,直接接觸狗,以免患者一下被恐懼感壓垮而崩潰,或是狗狗不受控而咬人,使得恐犬症的治療不僅回歸原點,甚至因此惡化。

複雜性悲傷

複雜性悲傷

複雜性悲傷的定義

失去摯愛是一件很痛苦,卻十分常見的事。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悲傷、麻木,甚至罪惡和憤怒。不過這些感覺通常會隨著時間消逝,讓人得以走出傷痛。

但是當失去的感覺不管過多久,都沒有改善,卻一直讓人感到很無力,就叫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或持續複雜哀慟疾患(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disorder),會讓人陷在痛苦的情緒裡面很久,且感覺很強烈,使之無法重拾原有的生活。

每個人經歷傷痛的過程都不同,但如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走出以下1種或多種困難,就屬於複雜性悲傷,並可能需要靠專業協助,才能使內心恢復平靜:

接受失去的現實 允許自己感受失去帶來的痛苦 適應失去摯愛後的生活 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 複雜性悲傷有多常見

請與醫師討論可能的原因。 複雜性悲傷的症狀

常見的複雜性悲傷症狀有: 想到摯愛時會感到強烈的悲傷和痛苦 除了摯愛的失去,不太會關注其他事情 極力避免會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或對能讓人想起摯愛的事物過度執著 對失去的摯愛有強烈的渴望和思念 有困難接受死亡 感到麻木或抽離 對失去充滿怨懟 覺得人生了無新意 易怒、煩躁 無法信任別人 不再能享受人生,或無法回想和摯愛有關的美好回憶

在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內,經歷上述現象都是正常的,但當這些症狀始終無法消失,甚至變嚴重,就屬於複雜性悲傷。另外,以上可能並未包含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疑問時,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諮詢醫師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複雜性悲傷的原因

複雜性悲傷通常是因摯愛過世而引起的,如果很親近的家人或配偶突然逝世,就可能會讓人很難接受,並一直傷心好幾年,以致影響個人的人際和工作關係。複雜性悲傷通不像憂鬱症(Depression),會有生理上的致病原因,例如基因、體內化學平衡、個性或環境。 複雜性悲傷的風險因素

複雜性悲傷的眾多風險因素如下: 摯愛意外地或暴力地死亡,例如經歷車禍、謀殺或自殺 喪子 和死去的人有非常親密或依賴的關係 缺乏支持系統或能給予支持的朋友 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問題的疾病史 有童年創傷,例如被虐待或拋棄 對人生的改變缺乏抗壓力和適應力 有其他重大的生活壓力來源

複雜性悲傷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複雜性悲傷如何診斷

經歷悲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過程,因此複雜性悲傷很難確診,目前心理醫學界對症狀持續多久才算確診,也沒有一致的標準。有些醫師會在患者失去摯愛後的幾個月,發現症狀沒有減緩後確診;有些醫師則會在患者症狀出現超過6個月,並發現症狀有持續且強烈的現象時確診。

另外,複雜性悲傷跟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此得到正確的診斷很重要。以下是醫師可能用來診斷複雜性悲傷的標準:

過世的人和患者十分親近 悲傷的症狀過一陣子仍沒有明顯減緩的徵兆 悲傷的狀況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的能力 複雜性悲傷如何治療

醫療人員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有時可以治療此症,其方法與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類似。患者可以透過這種治療方式得到以下助益: 認識關於悲傷的反應以及複雜性悲傷的症狀、適應失去的能力,並重新定義人生目標。 和失去的摯愛展開假想對話,透過重述經歷死亡的過程,讓自己不要對關於摯愛的想法和畫面感到那麼心疼和痛苦。 探索和處理情緒。 增進自己應對傷痛的能力。 減少怪罪和罪惡的感覺。

藥物

目前還沒有很多關於複雜性悲傷治療藥物的研究,但對同時經歷憂鬱症的人來說,服用抗憂鬱藥或許會對病情有幫助。 複雜性悲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患者應對複雜性悲傷: 遵守醫療計畫,定期進行心理治療或服藥。 多運動,因為可以減緩憂鬱、壓力和焦慮,並幫助轉移注意力。 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維持健康的飲食,並不要用毒品、酒精等物來紓壓。 訓練自己對抗壓力、管理壓力的能力,不要讓自己陷入憂鬱、暴食等不健康負面情緒和行為中。 和自己信任的人保持聯絡,不要孤立自己,需要時才有人給予支持。 事先規劃特殊節日的度過方法,找到一個能讓人無憂的慶祝方法,因為節慶、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特別容易勾起對摯愛的痛苦回憶。 學習新事物,例如煮飯、理財等,特別當您是那種對摯愛很依賴的人。過程中可以向親友尋求協助,或報名相關課程。 加入支持團體,雖然您可能不會想在失去摯愛後馬上加入,但或許能讓您在那裡找到同病相憐相惜的對象,並發展出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並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無性別?這個性取向您不能不知

什麼是無性別?這個性取向您不能不知

台灣於今年5月17日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第一個承認同性戀結婚的亞洲國家,但除了這幾年備受關注的男同性戀(Gay)或女同性戀(Lesbian)群體外,同志族群(LGBTQ)還包含了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雙性人(Intersex),以及無性戀(Asexual)。在這7種性取向中,無性戀者常被人誤以為是無性別(Agender)的外顯特徵,甚至把兩者掛上等號。

社會型性別與生理型性別的差異

在探討「無性別」與「無性戀」之間的差異之前,首先要釐清「性別(Gender)」和「性(Sex)」的不同。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特拉沃項目(The Trevor Project)的定義,「性別」指的是一個以情感、行為和文化建立的社會架構,所賦予個人的性別身分。「性」則是依照人體的生理構造和特徵、染色體、荷爾蒙,而將其歸類的性別取向。簡單的說,「性別」是社會給予的身分認同;「性」則是生理定義上的性取向,兩者並無衝突,舉例來說,若生理特徵是女生,卻因為擁有男性的感覺和表現,她就可以將自己定義為男生。 無性別:既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

但對無性別者而言,男性和女性都不屬於他們的定位,美國兒童健康性別教育和護理跨學科支持計畫(GENder Education and Care Interdisciplinary Support)心理醫師梅樂迪(Dr. Meredith Chapman)表示,無性別廣義的說就是無性別身分,或作為中性性別(Gender Neutral)。您可以把無性別想像成彩虹的光譜,它不像生理上僅有的二分法,男生或女生,而是跳脫傳統的性別標準。無性別者更看重的是擁抱現在的身分,接受自己既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

既然無性別者沒有性別的包袱,其性取向就完全取自於個人的喜好,加上對方的個人特質,包括表情、性特徵、性格、建立的關係,以及職業角色。如此一來,其對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雖然普遍上社會大眾總是冷眼對待這樣的性取向,但重要的是自己要接納自己,珍惜身邊支持、陪伴您的人,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物質濫用和上癮

物質濫用和上癮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定義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又稱藥物濫用,是當人不顧後果使用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藥物、酒精、毒品等,所稱的現象;而會影響心理和精神狀況的物質,如酒精和娛樂性毒品等非法藥物,若過度使用,就會造成上癮(Addiction),並衍生出許多生理、社會、精神甚至犯罪方面的負面問題。

物質濫用和上癮有多常見

物質濫用和上癮十分常見,但可透過控制風險因素降低發生的機率,請諮詢醫師了解更多資訊。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症狀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症狀如下,不過有些症狀未被列出,若有疑問請諮詢醫師。 使用的物質具危險性,或藥效發作時會讓人處於危險。 所用物質會讓人觸法。 人際關係出問題。 對該物質的劑量耐受性(Tolerance)愈來愈高。 一段時間沒使用時會出現戒斷症狀,並會繼續使用該物質,以得到舒緩的效果。 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明知有害,卻仍持續使用。 生活完全繞著讓人上癮的物質打轉。 不再從事以前喜歡的活動,或社交退縮。

什麼時候要看醫師

若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都請就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跟醫師討論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原因

造成物質濫用的原因很多,像香菸和酒精,是最多人從青少年甚至童年時期,就開始使用的有害物質。研究顯示,早期童年缺乏家庭關愛、適當照料和父母依附感的小孩,日後會有較高的機率產生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現象。若父母或照護者自己就有物質濫用的問題,那小孩長大後,也會更容易重蹈覆轍。

此外,小孩的社交圈也會影響日後物質濫用和上癮的情形。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想融入特定團體,或克服害羞的個性,但因本身缺乏健康的社交因應能力,而選擇嗑藥、喝酒、抽菸等,來博取同儕的認同。而不管大人小孩,當許多人面臨分手、喪偶、受虐等問題帶來的精神壓力時,如果缺發健康的因應能力,也有可能轉向毒品或酒精等物質取得慰藉,並誤入濫用和上癮的歧途。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風險因素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風險因素包括: 社交關係。 壓抑性格。 毫無預警襲來的生活問題。 期望生活的空洞能被填補,或有重大的需要無法被滿足。 身邊有人有物質濫用和上癮的情形。 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資訊不能用於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取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物質濫用和上癮

醫師可能會參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來診斷患者是否又上癮的情形。 如何治療物質濫用和上癮

治療的方法會因人和所接觸的物質而異,例如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應付對物質的渴望,以及學習避免復發的方法。有時醫師也可能開立其他藥物,為患者減輕戒斷症狀的痛苦和對物質的渴望。而很多時候,會濫用物質的人也會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同時接受治療和諮商,才能改善物質濫用的問題。

雖然大部分的物質濫用者,都自認有能力可以靠自己成功戒斷,但多數人嘗試過後,其實都做不到。這是因為根據研究,長期濫用物質會改變大腦的功能,讓人更容易屈服於想用藥的衝動之下。而他們對物質的渴望,並不會因為停止使用而消失,所以在戒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患者復發。 物質濫用和上癮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應對物質濫用和上癮: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戒菸戒酒 運動 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 保持社交生活和社會連結 察覺壓力的存在和它的來源 經常與親友等親近的人分享心事

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以瞭解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賞魚10分鐘減痛降血壓!養魚5大好處

賞魚10分鐘減痛降血壓!養魚5大好處

看著魚缸裡的魚游來游去,心情不知不覺就跟著放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會擺魚缸的原因,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National Marine Aquarium)研究指出,觀賞魚缸10分鐘就能幫助減輕疼痛、提高心率、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以下就介紹5個養魚對身體的好處,今天就買一條回家養吧!

1. 養魚可靜心、降壓、減憂

流動的水有平靜心情的作用,就像是看海或聽瀑布的流水聲,魚缸可說是大海的迷你彩繪版,您可自行購買喜歡的魚種,再以石頭、水草等裝飾,就是個小海洋世界,光是看著魚兒悠游其中,一天積累的壓力好像就消失了,觀看5分鐘更會有類似催眠的效果,可幫助減輕憂慮,10分鐘則能減痛、降血壓,因此它也被納入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簡稱AAT)的一種。 2. 養魚能降低高血壓、保障好睡眠品質

根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的資料顯示,就算是無魚的魚缸,觀看水的流動也能達到3%的降血壓作用,在有魚的情況下則是7%,藉由觀看水的波動,來舒緩肌肉緊繃、調整心率。

另外,魚缸能平靜心情的特性,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將它放在臥室裡!則能製造白噪音(White noise),透過掩蓋其他聲音干擾源,幫助深夜時入眠,風扇聲和播放流水聲影片,也有相同的效果。 3. 養魚幫助改善失智症,提升食慾達25%

養魚不單是一種興趣,它對失智症(Dementia)也有幫助,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證實,失智病人的食物攝取量,在10週內提高了25%,平均體重也增加了。不僅如此,失智病人的破壞性行為也明顯降低,包括身體攻擊、遊走,以及尖叫,服用藥物的分量越來越少,短期記憶也一天比一天好。

家裡若有老人,建議購買魚缸,因為它不但能抗壓除憂,還能提升食慾、穩定情緒,保障家庭的生活品質。

4. 養魚建立小孩創意、自信、責任感

養魚可以刺激人的創意和想像力,對小孩來說,如何把魚缸打造成一個漂亮的海底世界,將是他們童年難忘的回憶,同時在養魚的過程中,也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完成任務的責任和成就感。

此外,只要一個小魚缸,就能教導孩子關於魚的生態,像是魚的種類、魚的呼吸、清理魚缸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學習到如何餵養,和照顧魚這條小生命。

5. 養魚是一種情感的回饋,還能帶來財運

由於養魚相較養其他寵物來得更經濟,與養貓狗一樣,它能帶給人情感的回饋,尤其在感到壓力時,看著魚兒在水中暢游,真的會很療癒。在華人的風水傳統中,魚缸也屬財運的吉祥物,且普遍相信魚能帶走環境中的負能量,因此才會有「年年有餘(魚)」的祝賀詞。

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要維持感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其實仍然很愛對方,但相處起來,總是問題重重、屢次遇到瓶頸。根據美國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網站調查,57%的民眾表示,即使和伴侶的關係不和諧,卻還是覺得對方非常具有吸引力。其實感情不能只是建立在「我愛你」三個字上,兩人相愛只是整體的一部份,還有很多要素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穩固和健康。以下介紹7種經營感情的小撇步,讓情感更強韌和更快樂。

1. 大膽表達愛意

很多伴侶即使彼此有愛,卻缺乏實際表達,如牽手、擁抱或接吻這樣的身體接觸,都能釋放壓力、改善情緒,也能讓彼此的關係滿意度更高。畢竟愛情不能光靠言語表達,還是得身體力行,因此偶爾用實際行動為對方做些什麼,讓對方也感受到你的愛意吧! 2. 給予空間和尊重

一段感情中,即使再相愛,偶爾還是會想要為自己留一點空間,這並不是一件錯的事,關鍵是對彼此的承諾和信任都有共識,同意和尊重讓對方擁有空間,就不會有被綁住的感覺。而尊重另一伴,也並非總是同意對方的決定,而是選擇信任對方,並相信他們的判斷。學習傾聽、重視對方,用善意的態度溝通,都能幫助感情更融洽。 3. 多從「我們」出發作考量

當心態總是從「我」出發,說出的也是用「我」作開頭,的確會讓兩人感情更疏遠,也更容易不開心和不健康。為了和另一伴建立更好、更融洽的關係,請多用「我們」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和表達,不僅讓您對兩人的關係更有意識,當對方感受到您常將他列入的考量時,兩人的距離就會更近。 4. 接受和包容缺點

當我們接受了伴侶的不完美,和對方的連結與關係就會更親密。因為接受對方的缺點,不僅能幫助情人的關係發展更親密, 還能在往後的生活,享受更多的驚喜,和珍惜對方的優點。

5. 設定兩人的目標

一起對未來訂定目標,並努力付諸和實現,可以關係更緊密,並且當兩人共同完成階段目標的時候,一起慶祝更能促進感情。 6. 定期談論金錢

大家常說「談到錢就傷感情」,但若您真的重視且珍惜這段感情,和伴侶談論金錢是必要的。因為金錢往往是造成構成關係出現壓力和緊張的一大原因。兩人必須花點時間,去認識彼此對理財、和金錢的觀念。平常不妨互相交換對金融和財經新聞的想法,坦誠地交換價值觀,可以幫助兩人關係成長。

7. 一起玩樂和約會

要讓關係更緊密,就一起創造更多特別的回憶吧!即使彼此都很忙碌,但維持一起出去玩的習慣,能加深和伴侶之間感情連結。不妨經常參加您們都喜歡的活動,或是一起去看場電影,可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惱,更可以讓彼此感覺更加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