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或稱精神病,指個人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導致適應生活的能力發生障礙,患者也可能脫離現實,分不清楚現實和幻覺。

精神病疾患是長久以來最受汙名化和歧視的心理疾病,加上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媒體的報導以「恐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異常」這樣嚴重且偏頗的用詞,加深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恐懼,除了對精神病患的歧視,也造成許多人因為不願背上「精神病」的罪名而拒絕就醫。但是,多數人對於精神病的恐懼,其實有一部分是來自對疾病的不了解。

Hello健康》為你介紹精神病疾患的定義、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以及帶您認識何謂思覺失調症。 精神病疾患定義

國內精神衛生法給予精神疾病的定義為:指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其範圍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

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繁多,一般而言可藉由以下5個層面評估是否罹患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總是打不起精神?認識「行屍症候群」: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精神障礙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腦內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出思想和感知錯亂,並衍生出語言和行為的異常及情緒的顯著轉變。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出思覺失調症的成因為何,不過醫學界相信,基因、腦內物質(多巴胺和穀氨酸能)和環境等,都有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分成正性和負性,正性症狀包含妄想、幻覺、解構語言、行為紊亂等;負性則包含對周遭事物不關心、與人相處不自在、無法專心、沒有任何感覺、想法或動力等。

思覺失調症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包含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有時甚至需要住院,其中以藥物治療作為基礎,多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簡稱 SGAs)為主。(想過找醫生談談嗎?認識談話治療: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情感性思覺失調症

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包含了一部分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例如妄想和幻覺,但同時又有情感疾患(Mood Disorder)的症狀,如重鬱或狂躁。也因此,情感性思覺失調症又分成兩種型態: 雙極型(Bipolar type):狂躁症(Mania)會偶爾發作,但大部分是重鬱時期。 重鬱型(Depressive type):只包含偶爾發作的重鬱時期。

不過,在 DSM-5 中有提到,躁狂發作或重鬱發作,必須曾經與思覺失調症的特徵症狀同時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必須曾經單獨自出現至少兩週,並且全部罹病時期,必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有明顯的情感發作,符合以上條件才會判定是情感性精神分裂疾患,否則還是歸類在思覺失調症底下。此外,情感性思覺失調症還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說話顛三倒四,失去溝通、說話的能力。 不尋常或奇怪的行為舉止。 有些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例如感到空虛、傷心,或覺得自己沒用。 狂躁發作的期間,會因為體力、精神太好而好幾天不睡覺,行為也失常或逾矩。 工作、學業和社交功能失常。 自我的生活管理有困難,包含個人整潔或是儀容打扮。

患有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多半需搭配藥物、心理治療和技能訓練,三管齊下才能更有效治療,不過因為症狀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治療方式當然也不同,如果藥物和心理治療沒有顯著效果,有的醫師可能會採用電痙攣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 ECT)等物理治療的方式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精神病的定義?認識精神病疾患(上) 類思覺失調症

類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是一種短期的思覺失調症,發作期約長達1~6左右。根據APA的資料,類思覺失調症多半在18~24歲時發作,男女發作的機率各為一半,不過約有1/3的患者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也有一些患者發展出憂鬱症,所以罹患類思覺失調症自殺的風險也高。

類思覺失調症會扭曲患者的思考、行為、情感表達和現實感知,也可能會出現妄想、幻覺、解構語言、混亂或緊張的行為和負性症狀等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目前較適合治療類思覺失調症的方法多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簡稱 SGAs)為主。

(本篇文章還未結束唷!繼續閱讀  「精神病有哪些種類?壓力也會導致精神病?認識精神病疾患(中)」)

堅持下去直到成功!4方法訓練你的毅力,不再輕言放棄

堅持下去直到成功!4方法訓練你的毅力,不再輕言放棄

你是個有毅力的人嗎?許多人堅信,成功是經由反覆不斷地嘗試,即使失敗或遇到瓶頸也永不放棄,最終得到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無懼挑戰和挫折,選擇擁抱、接受或解決它,並在過程中獲得成長及激勵自己的力量,而能堅持朝目標邁進。

然而,要持續保持熱忱、堅持下去直到成功實非易事。《Hello健康》為你整理出4大保持毅力的小撇步,幫助大家每一次掙扎中,都能再次激起我們內心對夢想的熱情和飢渴,帶你我到達理想的目標! 1. 毅力可訓練 面對挫折適時停下腳步走更遠

毅力並非與生俱來的才能,即便你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也可透過訓練加強你的毅力;你可以試著訂定一項渴望的獲得東西或想達成的目標,當你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雖然可能會因擔心無法達成目標而感到焦慮或氣憤,這時可適著透過運動、聽音樂、閱讀等方式,紓解心中的壓力,避免持續陷在負面情緒中或繼續埋頭苦幹,反而容易於下次面臨困難時而放棄。

當遇到瓶頸,或事情已經發展到您無法改變的情況時,請專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同時也可多與共事者交流彼此的想法、虛心請教,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便能找到目前困境的突破口。(同場加映:生活不只是工作!遊戲人生健康自信

堅持下去直到成功!4方法訓練你的毅力,不再輕言放棄 2. 堅持是為了不後悔,樂於助人拓人脈

切勿輕看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和行動,你可能就是某人心坎裡的榜樣和偶像。其實,我們都有突破自我的無限潛力,只是可能還未被發掘而已。

即使你所努力的方向不見得受他人認同,目前也尚未有明顯成果,甚至產生想放棄的念頭時,只要沒辦法說服自己,並肯定將來會為此後悔,那麼便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與其期待在過程中受人幫助、遇見伯樂,不妨換個角度,保持樂於助人的行為,不僅有助拓展人脈,幫助你達成目標,甚至也能帶給周遭的人正能量,吸引更多與你價值觀相同的人與你並肩作戰。

(同場加映:其實你怪美的~別讓自卑綁架人生) 3. 堅持需要承諾推動

動機是產生毅力的火花,但隨著挑戰愈來愈艱難,這股熱情終將耗盡,但承諾則能使它繼續延燒,激勵我們不輕易放棄,並持續對現況不滿足,進而催逼自己繼續往前走。

想想當初是否有對任何人事物做出承諾,或是在設定目標時,就許下承諾幫助自己下定決心,都能幫助你繼續堅持下去。

遇到困難時,我們可能會出現情緒,而影響了表現或是決心,面對眼前的挑戰,我們在保有毅力的同時,也應多多思考,調適自己的心態,嘗試其它方式來打開眼前的結。

(同場加映: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4. 保持生活平衡 適時自省找回初衷

適時的自我覺察是保持毅力、通往成功的潤滑劑,在滿腔熱忱、勇往直前時,仍應保持生活平衡,別因為堅持而放棄社交,身邊的人看見你對生活如此抱有熱情和期待,也許他們也會燃起鬥志追求更卓越的自己。成功不只關乎自己的成就,而是跟同伴一起成長,肩並肩跨越任何生命障礙。

在堅持努力的過程中,請不時地問自己:我心裡的動機是什麼、我的信念是什麼、我擅長和不擅長什麼、是什麼造就今天的我。幫助自己重新整理思緒,找回初衷,亦有助於避免在努力的道路上走偏。

發呆竟能紓壓又助眠!公開發呆的5大好處,原來適時放空還能提高創造力

發呆竟能紓壓又助眠!公開發呆的5大好處,原來適時放空還能提高創造力

您是否有時會望著遠方放空自己,雖然身體正專注在一件事上,但思緒卻早已神遊到別處了?我們從小都被教導不要做白日夢,但根據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系研究發現,發呆不僅能加速頭腦的思考,還能避免分心。《Hello健康》以下將列舉出5個發呆的好處。

1. 發呆可助眠、紓壓、降血壓

晚上睡不著覺?您可以試試發呆,它有輕微的自我催眠效果,只要不是太複雜的夢,睡前發呆確實有助睡眠。另外,發呆除了可以紓壓,還能幫助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甚至提早預備去面對即將發生的事。

一般來說,人在放空時會想起開心的回憶,使我們對生活充滿正面及盼望,即使在生活中面對壓力和沮喪,仍要記得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迎向明天!(推薦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發呆竟能紓壓又助眠!公開發呆的5大好處,原來適時放空還能提高創造力

2. 發呆讓大腦運動激發創意

在眾多的生物中,只有人類有能力回憶過去、想像未來,發呆可以說是一種很複雜的思考模式,但許多人對發呆有錯誤的認知,它不是思想的激盪這麼簡單而已,而是會隨著腦神經所接收的資訊,而改變夢的內容。

另外,放空可以讓腦的不同區塊輪流運作,形成一個自然的腦部循環運動,進而提升工作的表現,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人類發展系研究指出,放空對腦部系統有幫助,它屬於自發性的思考現象,透過在腦中蒐集資訊,藉此激發創意與想像力。 3. 發呆提升工作記憶與提高智商

根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簡稱UW-Madison)的研究,發呆可以幫助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同時提升學習的注意力,但這是在做好「夢」的前提下,藉由讓思想自由探索和想像,提高其智商(IQ)。換言之,若是負面思想的夢,人只會變得沮喪,並不會帶給身體任何好處。

有時候,您或許會發現,手上雖然在忙一件事,腦袋卻在放空,像是邊聊天邊寫筆記,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艾瑞克舒馬赫(Eric Schumacher)解釋,當腦有多餘的能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時,它就會進入放空狀態,確保腦的其他部分不會閒著。

4. 發呆跨越不可能與挑戰創新

放空能帶領我們跨越「現實」的不可能,因為夢裡面沒有限制,平常不敢嘗試的事,在夢裡都可以實現。同時,它也賜給我們創新和挑戰的勇氣,去完成心中的那份熱忱和夢想。

5. 發呆加深關係中的連結

發呆若做得對,便能加深在各種關係中的連結,帶來正面的能量和幸福感,但若都是負面的情緒,只會讓您的心情更沉重。此外,如果可以練習在夢境中感受他人的立場,相信往後您在與人的相處上,會變得更自然且緊密。

在忙碌的生活中,當我們漸漸被制式的日常而變得麻木,甚至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的渴望,透過天馬行空地放空,您可以重拾小孩般的天真和好奇,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同場加映: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我只在乎妳!理想男人的13種模樣

我只在乎妳!理想男人的13種模樣

女人想要的是什麼?許多男人應該都曾想過這樣的問題,一項針對身心健康夫妻的研究調查,整理了13種女人心中的理想男人模樣,或許可以帶給您一些提示,一起來看看吧!

1. 真正在乎女人的男人

無論她是一個敏感細膩的小女人,或是個堅強獨立的女漢子,她永遠都會期待一個有感性那一面的男人,能在她不開心時回應她的需求,並用雙臂環繞著她,或為她遞上紙巾擦淚。培養情感永遠是建立連結的最佳途徑。 2. 有騎士精神的男人

很多女人都希望她的男人只對她一個人浪漫。無可否認的,很多事情她自己都能做得來,例如拉餐廳的椅子、修理壞掉的椅子,但她永遠都會很樂意身旁有個富有浪漫騎士精神的男人為她服務。 3. 衣著打扮給人好印象的男人

男人給女人的第一眼印象絕對很重要,不僅延續至後面幾次約會,甚至會長久地留在她的腦海裡。

4. 不隱藏缺點的男人

女人永遠會被一個持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男人所吸引,因為她們喜歡看到這種成長。她們也愛細心且感性的男人,女人喜歡她的男人坦承自己的缺點,比方有一點脾氣、下班後悶悶不樂,看著男人對自己展現真實自我的那面讓她感覺很不錯。 5. 不過度干涉私生活的男人

當女人在生活中遇上困難時,或許她只是希望有人聽她說話,而不是指導她該怎麼做。男人傾向於解決問題,因為他們較為務實,但傾聽可以更加深彼此的關係。 6. 重視安全性行為的男人

這點絕對是男人要悉心留意的,當男人表明他對安全性行為的重視,並主動採取保護措施時,女人會很感激,並有受到保護的感覺。 7. 知道女人在床上想要什麼的男人

不少女人喜歡討論床事,也希望取悅她們的男人——通常直搗黃龍最好不過了。但男人也應該多多了解女人喜歡什麼,用正面並充滿誠意的口吻問問她吧。 8. 衣服有「味道」的男人

您的女伴是不是喜歡蜷縮在您的毛衣上或鑽進您的工作襯衫裡?有些研究發現,女人覺得心愛男人的汗水味可以讓她們感覺放鬆。 9. 會讚美的男人

女人喜歡被稱讚看起來很美,她們喜歡男人注意到她們未說出口的改變,例如穿上一件新衣服時,她會暗示您,她今天看起來如何?如果她看起來特別有魅力,或她剛換了一個新髮型、身材變得纖細,請說出來讓她聽見您的讚美吧! 10. 不避談兩人關係的男人

當女人想談談彼此的關係時,並不代表男人做錯了什麼,很多女人只是想確認一切是不是都安好,這是個好現象,一段坦承、開放的對話能讓雙方的距離更近。 11. 直視眼睛的男人

或許肩並肩坐著的方式讓男人覺得更自在,但很多女人喜歡當她們說話時,男人能與她們有眼神交流。性愛時直視對方的雙眼也能加深雙方的情感。 12. 把握時機的男人

當女人準備好給予承諾時,她們會說出來,以便讓男人知道並提前準備,但她們不會想一直這麼做。因此,當她做好準備也給了您預告後,下次再提起這個話題時,請準備好您的回覆。 13. 保持浪漫的男人

浪漫是女人永遠不嫌多的東西,無論彼此已經在一起幾個月或幾年,鮮花、一頓親密的晚餐、一首情詩,這些簡單的浪漫都會讓女人感動,並在晚上熄燈後表達她們的感謝,因此請記得永遠保持浪漫的生活。

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

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

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時,你是否會感到一陣的不舒服呢?在網路上有許多相關圖片,供大家挑戰對於觀看縝密孔洞或點點的忍受極限,對於這種畫面有反感的人,很可能是有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然而,密集恐懼症真的是一種疾病嗎?需不需要治療?《Hello健康》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密集恐懼症的定義、原因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密集恐懼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密集恐懼症雖然被解釋為「對洞的恐懼」,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突起物或其他密集聚在一起的圖案,也同樣能令患者感到不舒服。根據統計,近15%成年人曾患密集恐懼症,其中以女性占多數。

當密集恐懼症者看到觸發物(Trigger)時,容易出現嚴重害怕、噁心、搔癢、出汗、顫抖或恐慌等症狀。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密集恐懼症是精神疾病嗎?

關於密集恐懼症是否算是一種疾病,科學界仍然還有一些爭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定義,真正的恐懼症,需要引起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恐懼和擔憂,並足以干擾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密集恐懼症仍不符合條件。

目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即美國最常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還沒有正式承認這種精神疾病,不過只要症狀持續發生或是過度嚴重,並導致嚴重的障礙或困擾,就可廣泛地被歸類為特定的恐懼症,而專家表示,比起恐懼,密集恐懼症者更容易對密集孔洞感到厭惡。

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

研究家們目前對密集恐懼症,推測出4種可能的原因: 遠離動物的攻擊:地球上許多有毒動物的表皮,都是密集的排列圖案,例如眼鏡蛇、河豚或毒蛙等。因此,人類可能會對些圖騰,做出強烈的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侵害。 避免致命的疾病:如麻疹(Measles)或天花(Smallpox)等致命的疾病,會使皮膚出現圓形的皮疹(Rash),所以密集恐懼症狀也可能是人們為了避免生病,而發展出的反應。 純粹不喜歡畫面:有些人可能會對孔洞排列產生的明暗組合,感到特別敏感。研究家表示,類似孔洞的圖案組合,可能會產生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視覺能量。 有社交焦慮:有些研究家認為,對空洞的恐懼可能是來自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因為這群圓圈可能看起來就像是正在盯著我們的眼睛或臉。

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

觸發密集恐懼症的物品

根據2013年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有16%的受試者在看蓮花的種子莢時,感覺厭惡或不舒服。

諸如蜂窩、蓮子莢、石榴的剖面、草莓、果肉中排列的種子、泡泡紙、昆蟲的眼睛、珊瑚或皮膚病所出現的孔洞或腫塊等,皆為密集恐懼症相當常見的觸發物。另外,人工設計的圖騰或是某些動物外皮,也可能會引起密集恐懼症者的反感。 如何治療密集恐懼症?

害怕密集孔洞的人,也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社交焦慮、恐慌症(Panic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等,但由於密集恐懼症不是真正的疾病,若還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就不需要進行治療。

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需要,一些研究指出,可以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一些抗憂鬱藥,如舍曲林(Zoloft),並配合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談話來改變潛在的想法和行來獲得改善。(同場加映: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近年來世界各地都掀起一股冥想風潮,尤其是西方,其中在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裡更是風行,例如推特(Twitter)的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透露,自己每天都清晨5點起床,打坐冥想半小時,以維持他的高效率。

Hello健康》帶您深入了解冥想是什麼、有何功效,並實際手把手帶你練習冥想。 冥想是一種身心平衡

冥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身心鍛鍊,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冥想能使心情平靜、放鬆身體,並達到身心平衡,進而增進整體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覺察」(Awareness,或稱靜觀),也就是專注地觀察當下的自己,包括想法和感受,以及周遭的一切。

冥想最常做的就是觀察呼吸,也就是觀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觀息冥想是指呼吸時,同時注意身體的反應及感覺,盡量排除其他的雜念,此方式其實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種,因此有許多共同的效果,像是減壓、抗焦慮和增加專注力。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正念冥想則是指透過觀察此時此刻發生的事,讓注意力回到「現在」,而不執著於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專注的對象不論是自身或環境,都不去做任何評斷,就是單純地觀察,所以任何時候都能做。(同場加映: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練習冥想10分鐘 放鬆有感

了解上述的觀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後,立刻透過練習來理解冥想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從專注觀察一件事開始練習冥想。 請在椅子上坐挺,閉上眼睛、全身放鬆。(記得讀完流程再閉眼睛練習哦!) 緩緩吸氣…同時觀察自己吸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緩緩吐氣…同時觀察自己吐氣的感受、身體的變化。 重複第2、第3的動作數次,持續觀察。 若發現心思已經飄向遠方,沒關係,請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好,重複數次,至少練習10分鐘。

多數人很快就會發現很難專注在呼吸上,腦中總是有雜念干擾、想東想西,例如:等下要吃什麼?剛剛好像有什麼事忘了做。明天有什麼要帶去上班嗎?不過這樣的狀況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就是我們心智的運作模式,使我們一再地分心。

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正確的作法是,只要一觀察到自己出現雜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時,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是觀息練習中最重要、卻也相當困難的一環。

透過短暫的練習,許多人可能馬上就有放鬆的感覺了。每天不斷地練習,就會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思緒,不僅變得更專注、心情也會更平靜,進而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冷靜地面對各種問題。冥想既免費又如此有效,也難怪許多大老闆特別將冥想排入每天固定的行程,趕緊跟上這股冥想風潮,讓身心都更健康!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從無形的事物,例如怕黑、怕獨處,一直到怕蛇、昆蟲或懼高症等。

恐懼感在我們日常生活很普遍,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或情況不嚴重,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相反地,如果情況嚴重,就成了恐懼症,以下《Hello健康》將詳細介紹恐懼症的類型、成因、症狀與治療。 恐懼症的3大類型

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根據懼怕的事物或情況,可分為以下3種主要類別。

特定、單一恐懼症(Specific/Simple Phobia):這是最常見的恐懼症,包括懼怕特定事物,例如:動物或人物,或害怕小丑、看牙醫等;怕黑或怕打雷等環境因素;甚至是某種情境,例如:怕坐飛機或幽閉恐懼症等。某些特定恐懼症似乎跟遺傳相關,整個家庭的人都懼怕同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面對人群,或和他人交流,患者也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在公共場所吃飯,較害羞或孤僻的小孩,或小時候有過負面的社交經驗,都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症。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Palpitation)的情形。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長期恐懼症多在成年形成

小孩的恐懼症,通常發生在5~9歲之間,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長期的恐懼症都較晚發生,尤其是在20多歲間形成。跟小孩相比,成人的恐懼症會持續較多年,而且較難自我痊癒,恐懼症可能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其他類型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on)或毒品濫用。 恐懼症的4種典型症狀

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後,會出現持續、且源源不絕的恐懼感或焦慮, 對特定事物,產生誇張、不合理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若是野狗衝上來,害怕是合理的,不過若是繫了牽繩、溫馴的家犬經過,卻極度的害怕或是逃跑,那就是恐懼症的症狀。 患者會明顯避開特定事物、行為或情形, 出現和焦慮症相關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悸、冒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症狀。

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恐懼症的2種治療方法

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懼症都能成功痊癒,藥物較少用於治療恐懼症,若是醫師有開藥,通常是為了降低病患嚴重的焦慮感,以下為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特定恐懼症治療:透過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刻意讓患者逐漸接觸懼怕的事物,漸漸降低恐懼感。 廣場、社交恐懼症: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並且需要專業協助,像是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等。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隨著與正念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 人們發現正念有相當多好處,若充分運用在生活中,能幫助人們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放鬆身心、活得更快樂。在更深入了解什麼是正念前,先讓我們利用簡單的深呼吸,體驗一下什麼是正念。

「首先,請放下手邊的事情,閉上眼睛。」(請先閱讀完步驟再閉眼哦!)

「讓我們慢慢深吸一口氣……」

「慢慢吐盡……」

「慢慢吸……」

「吐……」

「請再持續重複幾次。」

不曉得您在深呼吸時,是否注意到吸氣時肚皮會隆起?還有空氣進入鼻孔時,與皮膚接觸的感覺?有的話很好,沒有注意到上述感受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在吸吐氣過程中,肯定清空了思緒,也專注在當下的呼吸。透過觀察呼吸,能快速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並放下多餘的念頭與煩惱。其實,這就是正念的概念。

在這資訊轟炸、匆忙的時代,正念是個能讓自己立即放鬆的好方法,以下將介紹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十大好處。 什麼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包括自己身體的感覺,到整個環境的變化。而在中文裡,「正」代表正在進行式,也有專注的意思,例如:我現在正在看Hello健康的文章;而「念」則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

其實正念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論是外在的干擾、自身的想法或慾望,總是讓人們分心,無法專注地活在當下,而正念就是幫我們找回初心的最佳工具。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如何進行正念?

正念的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覺察」,也就是觀察、同時保持好奇心,不要有任何評斷批判的心態,觀察並接納自己所有的念頭。

在「學會正念飲食!享受美食不罪惡」 一文中,我們提及,應該要專注、用心地品嚐每一口食物,即便是垃圾食物,也可一視同仁,無需特別感到罪惡,只要享受當下美味的感受,即便有罪惡感的想法,也不要緊,就任由所有念頭自然地升起、自然地消逝,因為這些都是練習正念的一部分。 正念和冥想一樣嗎?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定義,正念是指不帶立場、不批判地,去觀察當下的自己。因此正念屬於一種狀態,雖然冥想會運用到正念的技巧,但並不等同於正念。(同場加映: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正念是什麼?和冥想一樣嗎?一起認識正念10大好處!

正念10大好處

儘管和冥想不同,但冥想的確常使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許多冥想的益處,其實和正念非常相似,以下為您整理正念的十個好處: 正念能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時,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透過練習,有助於人們遠離負面思考的輪迴(例如:反芻性思考)。 練習正念讓人們有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看待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不加以評判。 正念能幫助人們對抗焦慮、甚至憂鬱等負面情緒。 對事情能有更多不同感受,能更深刻地去體會當下發生的事。 在關係中運用正念,能幫助人們聆聽彼此、更有同情心,更能幫助人際間的相處。 研究指出,正念能有助於提升注意力。 利用正念甚至可能減輕疼痛的感覺。 練習正念幫助人們控制衝動的念頭。 維持正念狀態,可能有助於人們增加抗壓力。(同場加映: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1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爭執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脫口而出,某某人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有時我們也會出現有人要加害的念頭,不過一般來說,偶爾出現這種情形是正常的,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但若情況十分嚴重,那便有可能是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其中一種,通常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發作,以下《Hello健康》為您介紹被害妄想症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 被害妄想症的症狀

被害妄想症患者經常覺得有人在監視或想傷害自己,甚至常覺得遭人跟蹤而報警,但一切卻只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就算親友解釋實際情形,患者通常仍會堅持己見,以下是其可能述說的話:

「鄰居晚上偷闖進我的房間,偷走我的衣服。」

「警察在跟蹤我,而且想要審問我。」

「同事偷在我的茶裡下毒,所以味道很奇怪。」

「街上有人在監視我,而且想偷走我的東西。」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時,可能會表達地很模糊,像是:「他們要來抓我了。」但卻說不清楚他們是誰;有時患者會到警局報案,在警方證實安全後,他們仍認為是政府的陰謀,藉此說服自己;此外,患者也常覺得孤立無援,沒有人相信或幫助自己,甚至對於親友的無作為而生氣。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和徵兆

童年的創傷跟精神疾病的產生有很大關係,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仍不確定有哪些特定原因,會引起被害妄想的症狀,不過患者通常會有以下情形: 過度擔憂和反芻思考(Ruminations):總是擔心東擔心西,是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不少研究都發現,妄想症患者擔憂的頻率與焦慮症不相上下,長期的擔心很可能會引發被害妄想症,因此,減輕焦慮可能可以預防妄想症的發生。(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沒自信、內心負面:容易妄想的人,通常都覺得自己很脆弱、無法融入人群,或者低人一等。學者發現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對自己負面想法,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被害妄想症,另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容易對自己太過挑剔。 人際敏感度太高:學者發現被害妄想症患者的人際敏感度通常較高,代表他們在面對批評或拒絕時,容易看得太重,甚至在一般的相處,也容易過度解讀,認為其他人有惡意。焦慮和憂鬱程度愈高,人際敏感度也愈高。 有失眠問題:研究指出失眠者發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3倍,因此治療失眠和改善睡眠品質,可能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點。 不理性且擅下斷論:根據2014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刊登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狀的人,較武斷和衝動,容易擅下斷論,例如:看見路人拿起手機,就以為是在拍自己的照片;或看見一群人在笑,就以為在笑自己。研究也指出,這類人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表現較差、智力下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如何治療被害妄想

許多精神疾病可能都有妄想症狀,所以治療方式會依不同疾病而不同,不過,若曾有創傷或者失眠的問題,一定要優先處理。另外,減輕患者的焦慮也有助於病情,因此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或其他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也是一種選擇。

此外,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能有效減輕焦慮和反芻思考的症狀,進而降低被害妄想的發生機率。

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專人協助才能正常生活,但是,有時候妄想症患者會不信任專業人士,會讓治療難上加難,因此有時候妄想症患者需要住院照護。 同理被害妄想症,協助分辨真假

照顧有被害妄想症的病人相當辛苦,因為即使知道不是真的,還是得聆聽病人敘述整個受迫害的過程,有時候,病人還會認為你也想傷害他。所以有時候,雖然很想告訴親人真相,並告訴他這些都只是幻想,但是可能也只是有害無益,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陪伴病人,並嘗試同理他,以關心的口吻表達:「我知道你壓力很大…」,進而達到同理的目的。

建議照護者可以諮詢專業人士,學習如何替病人執行現實測驗(Reality testing),幫病人練習分辨事物的真假,並分析病人妄想內容給他聽,關於哪部分是真實、哪些是想像出來的,協助病人慢慢恢復對現實的判斷力。

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定義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又稱作飲食失調,是一種會讓人飲食習慣失常,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困擾,以及對自己的體重與身材產生極大憂慮的疾病。

最常見的飲食障礙症種類有: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後會催吐或吃瀉藥),以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後不會催吐或吃瀉藥)。

飲食障礙症對健康有很多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例如吃太少導致營養不良。飲食障礙症愈嚴重,置之不理愈久,患者就愈有可能併發以下嚴重問題: 嚴重醫療問題 憂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產生自殺想法和行為(延伸閱讀: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成長發育受阻 社交和人際關係受阻 物質濫用 工作和學業困難 死亡

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飲食障礙症的症狀會隨著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各位整理出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就算體重極度不足,仍處於長期節食的狀態。 體重會突然上升或下降,產生急遽變化。 容易疲勞、頭暈或昏倒。 頭髮較為稀疏。 對食物的熱量和脂肪成分過度執著。 有奇怪的飲食習慣,例如一定要把食物切成很多小塊才吃、一定要單獨進食或會把食物藏起來。 對食物和烹調方式很有堅持。 願意為他人烹煮精緻的料理,但自己卻不願意吃。 飯後經常上廁所。 罹患憂鬱症或嗜睡。 躲避社交聚會場合,刻意孤立自己。 在過度進食和節食兩者之間不斷循環。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許多飲食障礙症患者,都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若身邊的親友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可多鼓勵其就醫檢查。

除了飲食習慣,也要注意他是否懷有可能危害健康的想法;同儕壓力也有可能引發飲食障礙症。以下是飲食障礙症的警訊,出現時建議就醫: 會故意少吃一餐,或找藉口不吃東西。 規定自己遵守過於嚴格的素食原則。 過度鑽研健康飲食。 就算家裡有煮,還是會另外為自己做吃的,不跟大家吃。 逃避從事正常的社交活動。 不斷擔心、抱怨自己太胖,或需要減肥。 不斷照鏡子,只為了揪出自己的缺點。 一直吃很多甜食或高油脂的食物。 用營養補充品、瀉藥,或中藥減肥。 過度運動。 指關節因為用手指催吐而長繭。 琺瑯質受損,有可能是因經常催吐造成的。 常吃飯吃到一半就跑去廁所。 吃正餐或點心時,吃得比一般正常分量還多。 對自己的飲食習慣表達出憂鬱、反感、羞愧或罪惡的情緒。

若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飲食障礙症的原因

造成飲食失調症的確切原因不明,但和其他心理問題一樣,有可能如下: 基因:特別是1等親當中,如兄弟姊妹或父母,也有飲食失調的人。 心理和情緒問題:例如自尊心低、完美主義、行為衝動,或人際關係有難。 文化:在主流社會裡,成功和價值往往與纖瘦的身材畫上等號。同儕壓力和主流媒體,也會不斷加深「瘦等於美」、「瘦才有人愛」之類的想法。

飲食障礙症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會增加罹患飲食障礙症的風險: 女性:飲食障礙症好發於年輕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10。 年齡:患者年齡通常約10~30歲。。 家族史:手足或父母有飲食障礙症的人,自己會更容易得病。 心理疾病:例如有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OCD)。 減肥後變受歡迎的人:不少人常因減肥成功、外觀改變,而得到許多人的讚美。有些人可能會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實施更激進的減肥方式,久而久之就變成飲食失調症。 從事特殊活動:許多舞者或運動員,都會因為需要維持特殊體型,而在節食的過程中不小心罹患此病。 壓力

飲食障礙症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飲食障礙症? 體檢:透過體檢可確認患者目前的飲食狀況,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精神鑑定:醫師會針對患者的想法、感覺和飲食習慣進行詢問,病患可能也會被要求填寫問卷。 其他:醫師可能會進行其他檢測,以檢查病患有無飲食失調症相關的併發症及確認患者的營養狀況。

如何治療飲食障礙症? 認知行為治療或家庭治療:有助於患者學習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住院:若有嚴重健康狀況,例如:由厭食症導致的嚴重營養不良,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藥物治療:飲食障礙症經常與憂鬱症和焦慮症有關,若屬此情形,醫師便會開立抗憂鬱藥和抗焦慮藥,替患者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方法或許有助於對抗飲食障礙症: 遵守和醫師訂定的飲食計畫,並不從任一諮商課程缺席。 若營養不良,可以向醫師索取適合的營養補充劑。 若身邊有理解您的人對您表達關心,請盡量不要迴避他們。 可以和醫師討論適合您的運動方式以及運動量。 閱讀有助於改善飲食障礙症的文章或書籍,並嘗試裡面的建議。 抵抗經常想要量體重或照鏡子的慾望,因為這麼做只會帶來更多影響飲食的負面情緒。若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