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關節啪啪聲很紓壓?健康真相不好說

指關節啪啪聲很紓壓?健康真相不好說

有時候覺得手指僵硬,您會有扳或拗手指的習慣嗎?我們可能都有在影劇中看過,反派或主角準備要耍狠或是開打前,扳一下手指、讓關節產生啪啪的聲音,就好像一種暖身完,隨時可以出招的感覺。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真的有意義嗎?本文將帶您了解扳手指為什麼會有聲音,以及這個動作對身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扳手指的聲音怎麼來的

許多人扳動手指為的就是感受那悅耳的「啪」一聲,但關於它的產生原因,目前仍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屬「氣泡破裂理論」。理論表示,當指關節伸展時,內部的壓力會降低,同時從滑液(Synovial fluid)產生氣泡,這些氣泡破裂的時候,便會產生「啪」的聲音。

然而,之後出現的「空洞形成理論」(Cavity formation)儼然打了「氣泡破裂理論」一巴掌,因為透過核磁共振(MRI)的成像顯示,扳手指所發出的聲響,是來自於動作進行時,關節內部快速地產生了空腔,或者說一塊空置的區域,並非產生氣泡或氣泡破裂而產生聲音,當發出聲響後,關節內的空腔依舊保持在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扳同一隻手指頭發出聲響的原因。

關於手指關節響聲的原因,目前以這2大對立陣營為主,在2018年時,氣泡破裂理論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報告,但是仍然沒有解決這項有趣且爭論已久的問題。 扳手指有害健康嗎

相信不少讀者可能都有過在家中扳手指時,被長輩訓斥說這樣會骨頭變形、關節炎、指關節變粗等說法,不過唐納昂格博士(Dr. Donald Unger)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了世界,扳手指關節可能跟關節炎毫無關聯。

他花了50年的時間,只扳左手的指關節,平均一天扳動2次,總共扳了36500次,而這項實驗結束後,他表示自己的雙手並沒有出現關節炎的症狀,左右手的外觀也沒有太大的差異,他也因此做出扳動指關節並不會造成關節炎發生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唐納昂格博士在2009年,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醫學獎的殊榮。

無獨有偶,另外一項來自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的研究顯示,有扳手指關節習慣的受測者與其對照組,獲得關節炎的機率分別為18.1%及21.5%,代表了扳手指並不會提高罹患關節炎的機率。

除了關節炎外,另外有研究指出扳手指可能會降低握力,不過仍有爭議。根據風濕病年報(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的研究,長期扳手指的人可能有握力降低的風險;不過這項研究是在1990年所提出,而在2017年時,一項發布在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則反對扳手指會減低握力,反而認為其跟掌骨增厚有所關聯。 該停止扳手指嗎

想扳手指的原因,大概就和想翹腳的原因一樣吧,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喜歡的人覺得扳手指可以幫助手部放鬆、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又或是只是單純的習慣;但對於不喜歡的人來說,有些人甚至會害怕聽到扳手指關節所產生的聲響,或是擔心這樣的行為會影響雙手外觀,甚至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由上面的實驗可知關節炎跟扳手指並無關聯,但是對於握力的是否有確切的影響,仍須打上一個問號。對於是否應該停止扳手指的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想法,若這個行為確實能帶給您滿足或幫助您放鬆,繼續進行下去或許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您身旁有人跟您抱怨,扳手指的聲響會造成不適,或者您擔心扳手指還有隱藏的健康威脅,只是尚未經由研究發現,也許開始克制扳手指是個不錯的決定。

手指頭吃蘿蔔?不停搓揉是大忌

手指頭吃蘿蔔?不停搓揉是大忌

運動傷害百百種,不管哪一項都會造成相當的困擾,以大朋友、小朋友都愛的籃球為例,「吃蘿蔔」大概是可以排入,最常發生的籃球運動傷害前3名。因此,本文將帶您了解手指為什麼會變成蘿蔔,以及吃蘿蔔之後該如何保護手指,盡快恢復正常。

什麼是吃蘿蔔

吃蘿蔔其實就是手指挫傷(Bone bruise)的俗稱,名稱可能來自受傷的手指,變得腫脹且瘀血染紫,看起來就像一塊發青的蘿蔔。而打籃球之所以特別容易發生吃蘿蔔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在傳接球的時候,可能因為球速太快或是注意力不夠,導致手指尖端直接撞擊到球面,造成手指挫傷。

若經過透視觀察手指內部,您會發現包裹關節的韌帶可能有撕裂的狀況,導致血液和組織液從韌帶裡流出,讓整隻手指呈現紫黑色。 手指其實沒有肌肉

有些人可能會誤會,認為吃蘿蔔是因為手指內的肌肉受傷而導致,但是手指內其實不存在任何肌肉,這時問題就來了,少了肌肉,手指為什麼能夠自由的伸展和彎曲呢?這得歸功於連結手指與前手臂肌肉的肌腱,肌腱是連結肌肉與骨頭的橋樑,透過它的幫助,手指骨頭才能順利的被前臂的肌肉帶動。 吃蘿蔔最忌搓揉

吃蘿蔔後,腫脹和發紫等症狀,會伴隨著疼痛襲來;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受傷的部位不要任意碰觸,但是可能是受到瘀血的影響,有些人會認為,搓揉一下吃蘿蔔的部位,可能可以將瘀血推開,讓手指恢復正常。但是仔細想一下,這種行為儀時只會延遲手指挫傷的痊癒時間,因為在韌帶受傷的情況下,加以揉搓只會讓傷口變得更大,不僅疼痛無法減低,也無法阻止血液和組織液流出。 吃蘿蔔的4種治療方式

在正確且妥善的照顧下,大部分的蘿蔔都能自行消腫,不過,挫傷如果太嚴重,也有可能出現手指變形的骨折情形,根據受傷程度的不同,治療方式可分成以下4種:

冰敷:絕大多數的運動傷害發生後,立即進行冰敷幾乎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常識了,吃蘿蔔也不例外,根據曾提出RICE運動傷害處理流程的蓋伯.米爾金博士(Dr. Gabe Mirkin)的建議,應在受傷後6小時內冰敷,而且冰敷10分鐘後,要休息20分鐘,持續1~2次即可,冰敷過久或患處已經脫離急性期之後冰敷,反而可能延緩傷口的痊癒速度。 止痛消炎藥:可以購買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夠有效減緩疼痛,減輕不適感。 固定患部:如果發現手指有變形的狀況,建議直接就診,醫生可能會用X光診斷是否有骨折的情況。若有必要,醫師可能需要用夾板固定手指,或是將患部與鄰近的手指綑綁固定,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手術:吃蘿蔔的嚴重程度,其實也能從受傷手指的活動度來看,如果仍能進行一定程度伸展或彎曲,通常不算太嚴重;但如果韌帶或肌腱完全斷裂,或是有骨裂的情況,手指可能會完全喪失活動能力,難以自行痊癒,這時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肌肉扭傷

肌肉扭傷

肌肉扭傷的定義

肌肉扭傷(Muscle strain,或pulled muscle),是肌肉過度拉伸或撕裂造成的傷害。任何部位的肌肉都有可能扭傷,但最常見於下背、頸部、和股二頭肌(大腿後側)。 肌肉扭傷有多常見

肌肉扭傷很常見,任何年齡的人皆可能經歷,請諮詢醫師了解降低發生的方法。 肌肉扭傷的症狀

肌肉扭傷的常見症狀如下: 患部突然很痛。 肌肉痠痛。 患部活動範圍受阻。 患部瘀青或皮膚顏色暗沉。 患部腫脹。 患部感覺有一個點很緊。 患部抽搐、僵硬、虛弱。

若只有輕微的扭傷,肌肉會感到有點僵硬,但仍可活動,嚴重的扭傷則無法。有些症狀可能沒有在此列出,若有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受傷程度嚴重,或實施居家療法24小時候仍沒好轉。 若受傷時聽到「啵」一聲,並且讓人無法走路,有明顯腫脹、疼痛、發燒,和開放性傷口,請前往急診室就醫。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若對以上資訊有任何疑問,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造成肌肉扭傷的原因

若肌肉突然無預警地撕裂,就算嚴重的肌肉扭傷,可能造成的原因如下: 運動前沒暖身。 柔軟度差。 平常運動不足。 運動過度或過度勞累。 滑倒或踩空。 跑步或跳躍。 做丟擲動作。 提重物,或用錯誤姿勢搬運東西。

而慢性的肌肉扭傷,則可能是由不斷重複同一種動作造成的,可能這樣做的原因如下: 從事體育活動,如划船、打網球、打高爾夫球或打棒球。 讓背部和頸部長時間處於不良的姿勢,例如用電腦、在飛機上睡覺。 姿勢不良。

肌肉扭傷的風險因素

造成肌肉扭傷的風險因素很多,如下: 平時運動不足:平常訓練不足就從事高強度的體育活動,例如腳踝和小腿的肌肉、韌帶沒有經常伸展或鍛鍊,就很容易讓人在運動時扭傷。 肌肉和韌帶疲乏:肌肉和韌帶在費力的活動中疲乏時,如果不休息而繼續勉強訓練,就很容易扭傷。例如,很多人都容易在馬拉松快跑完的時候扭傷腳踝。 運動前暖身不足:進行劇烈運動前沒有慢慢暖身,例如練衝刺前沒有先拉伸或快走,肌肉就很容易扭傷。這是因為肌肉和韌帶在沒有暖身的情況下,會比較緊繃,而柔軟度愈差,拉扯和撕裂的機率就愈高。 負重過度:跑步、走路或跳躍時過度負重,肌肉和韌帶就很有可能在活動中扭傷。也有研究顯示,體重過重的人在運動時受傷的風險較高,且男性比女性更危險。 超過30歲的女性運動員:有研究顯示,無論身體質量為何,年過30的女性,和同齡男性相比,腳踝有較高的扭傷機率。 天氣寒冷:天氣冷的時候,很常發生嚴重肌肉扭傷的狀況,這是因為肌肉在低溫環境會較僵硬,因此在這種強況下運動,一定要確實做好暖身。

肌肉扭傷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肌肉扭傷

醫師會先檢視患者的病歷,並為患者進行體檢。通常體檢時不會用到X光,也不用將樣本送檢至實驗室,除非患者過去曾有其他外部創傷,或醫師認為患者疑似感染的跡象。此外,體檢時,醫師會確認患者的肌肉是只有部分撕裂,還是完全撕裂,以判斷如何協助患者復原,例如:是否需要手術等。 如何治療肌肉扭傷

患者可能會使用消炎藥或止痛藥,來舒緩疼痛和腫脹的現象,有時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以強化肌肉的力量,並重拾其柔軟度。肌肉扭傷只有在很嚴重時,才會需要靠手術治療。 肌肉扭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輕微的肌肉扭傷通常可以靠以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改善,例如以下的「RICE」療法:

休息(Rest):讓受傷的肌肉休息幾天,不要使用,特別是當活動會加劇疼痛時。但要注意休息太久的話,肌肉有可能會變弱、僵硬,並延緩復原的過程。因此休息2天後,只要不過度使用,即可慢慢開始活動受傷的肌群。

冰敷(Ice):受傷後立即冰敷,可以減緩腫脹。冰敷時,請將冰塊用毛巾等物與皮膚隔開,以避免直接接觸造成的凍傷。受傷的第1天,可以每小時冰敷20分鐘,後續幾天再改為每4小時冰敷1次。

按壓(Compression):為了避免腫脹,可以用彈性繃帶包裹患部,直至消腫。注意不要包太緊,以免阻礙血液循環。

抬高(Elevation):可能的話,盡可能將患部抬得比心臟還要高。

其他:其他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包括: 自行購買消炎藥服用,以改善腫脹狀況,例如布洛芬(Ibuprofen)。至於疼痛,則可用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藥物緩解,如普拿疼(Panadol)。 受傷3天後,每天可熱敷患部數次,以刺激血液循環,加速復原。 可以重新活動後,記得每次運動都要充分暖身、收操,以增加血液循環,並己少受傷機率。 請嘗試增進自己的運動能力,讓自己的肌肉保持強健,以減少受傷的機率。 若肌肉扭傷的情形嚴重,請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醫療人員有可能會請患者進行物理治療。 每天做伸展運動,或和醫師、運動教練一同討論運動的方法。 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的意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