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別煩!親友牢記4點助康復

中風後遺症別煩!親友牢記4點助康復

中風病人即使痊癒後,還是可能在身心靈留下後遺症,不管是病人本身或是家人,都會因為後遺症而受到影響。中風病人痊癒後,根據先前中風的嚴重性、腦部缺血時間長短、腦部受損位置等不同病情,病人可能會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後遺症。以下為中風的相關後遺症,一一為您說明:

行動困難:中風病人初癒後,會覺得虛弱,肌肉活動不順暢,感覺無法控制臉部或手臂等肌肉,身體甚至出現一側癱瘓。 說話困難或吞嚥困難:中風會導致口腔和喉嚨等特定部位的肌肉失去控制,造成病人咬字不清,或無法正常吞嚥和進食。除此之外,病人可能產生語言障礙,包括閱讀、理解,或者書寫上程度不等的問題。 記憶受損,思考能力變弱:中風可能損害腦部某些控制思考、記憶和學習的區域,病人可能因此喪失記憶力和思考困難,也可能失去做決定、做計劃、判斷力、學習力、理解抽象概念,以及從事較複雜心理活動等能力。 情緒低落:因為中風可能導致病人行動不便,無法像過去一樣正常活動,也許病人會認為自己是累贅,造成親友的麻煩,而病人的情緒包袱,則可能衍生成人際關係上的潛在危機。 疼痛感:由於中風是腦部出問題,後續病人仍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感官上的變化。

病人中風初癒後,親友怎麼協助?

中風病人初癒後,自理生活總是備受艱辛,因此,關於病人的生活調適,還得屋簷下的一家人彼此努力,一同面對問題,親友除了要處理病人的行動不動或身體不適,針對心理上的問題,也得關心著墨。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初次面對中風後的病人,不知道該怎麼做,親友不是當事人,也較難感同身受,無法體會病人的壓力和焦慮,因此,可以參考以下整理的4點建議,希望能讓親友的協助更順利。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醫療專業人士,諸如:醫師、護士、心理諮商師、語言治療師等,都是病人和親友能多諮詢的對象,平時建議參與中風病人的復健療程,也能同時幫助親友調適心情。 參加互助會:親友可以透過網路尋找中風病友的互助會,或者一些民間組織,例如: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能認識中風病友和親友,還會認識更多醫護人員,透過資訊的交流與傳遞,有機會討論中風的相關問題,並獲得有用的建議。 共同參與復健療程:親友對於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重要,建議親友也能陪伴病人一起參加復健,並透過醫師的指示,在病人復健時,給予協助和支持,彼此扶持之下,一切的困難處理起來就會輕鬆許多。 別忘了照顧好自己: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照顧病人,因此,親友也記得維持健康生活:規律飲食、多做運動,並且睡眠品質要好,這麼一來才有體力繼續奮戰,幫病人準備三餐、協助病人復健,以及任何事務。

若有家人中風,整個家庭可能陷入一片混亂,但生活還是得過,因此,隨時調適好心情,繼續向前邁進。希望閱讀完本篇文章之後,能讓親友們有所收穫。

基因突變問題~偏頭痛可能是其中之一

基因突變問題~偏頭痛可能是其中之一

頭痛(Migraine)是一種嚴重難耐的頭痛症狀,經常會伴隨著感官改變、噁心嘔吐、四肢麻木,以及對聲音和光線敏感的症狀,並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引發偏頭痛的原因不明,但可能引發的因素眾多,如食物、壓力、環境干擾等。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偏頭痛,且不只大人會罹患,偏頭痛也可能發生在小孩身上,而現今又有研究發現,除了上述的外在風險因素,基因也可能是讓人容易偏頭痛的原因之一。

偏頭痛竟然有可能是基因導致

自青春期就飽受偏頭痛所擾的貝茲博士(Emily A. Bates, PhD),以及一群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和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員們,發現特定的基因突變,可能會增加一個人罹患偏頭痛的機率。

這項發現,首次發表於2013年5月份的科學轉化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貝茲博士在報導中,分享了她青春期偏頭痛的經歷。當年,貝茲博士是體育校隊的一員,而她無時不刻都在想的,就是偏頭痛什麼時候會來。偏頭痛不但影響了她練習、比賽的表現,也對她的課業和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於是貝茲博士決定投入科學研究,以了解偏頭痛的形成原因、潛在的治療方法,以及可能的預防措施。這個歷程,最後甚至帶領貝茲博士,成為楊百翰大學的化學博士。

雖然貝茲博士後來就不再有偏頭痛了,但她仍持續投入偏頭痛的研究,並加入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路易斯‧他柴克(Louis Ptáček)的基因研究團隊,主要觀察2個研究團隊認為有偏頭痛遺傳基因的家庭,目的是要找出這2個家庭,有沒有共同的基因突變特徵。結果研究團隊發現,這2個家庭當中有偏頭痛的成員,都有一種突變基因,會影響酪蛋白激酶(Casein kinase delta) 的製造。

為了確認這個發現不是純屬巧合,研究團隊在老鼠身上展開了動物實驗,在白老鼠身上嵌入突變基因,並用硝化甘油刺激牠們,最後和沒有基因突變的正常老鼠比較,來觀察這麼做是否會引發偏頭痛。而研究結果發現,有基因突變的老鼠,和正常的老鼠相比,對刺激的耐受度比較低,也就是說,突變的基因,會使偏頭痛的症狀增加。

頭部創傷

頭部創傷

頭部創傷的定義

頭部創傷是因為大腦、頭骨或頭皮受到傷害,可能是閉合的也可能是開放的,從瘀青、腦外傷、腦震盪、顱骨骨折和頭皮有傷口都有可能,而每一種治療方法也都不同。

閉合性顱腦損傷,是指不會傷及頭骨的任何創傷;開放性或穿透性顱腦損傷,則是指某些東西破壞了患者的頭骨,並侵入了大腦,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有頭部創傷,都一定要去找醫師治療或進行評估。

頭部創傷的症狀

輕微頭部創傷的常見症狀有: 頭痛 頭暈 輕度意識混亂 噁心 耳朵暫時耳鳴

嚴重的頭部創傷症狀,除了包括上述的輕微頭部創傷症狀,還可能包括:

失去意識 癲癇發作 嘔吐 平衡感發生問題 嚴重喪失方向感 視力無法集中 眼球運動異常 肌肉失去控制 持續性頭痛 記憶喪失 情緒變化 耳朵或鼻子漏出透明液體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有以上所列的任何身體狀況或症狀,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頭部創傷的原因

造成頭部創傷的原因主要分為2類:撞擊和晃動。造成撞擊的情況通常與交通事故、身體遭受攻擊和運動相關事故有關;而任何人都可能因晃動造成的頭部創傷,但在嬰兒和幼兒中較常見。有時嚴重的頭部創傷,也可能與脊椎受傷有關。 頭部創傷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頭部損傷?

醫師的診斷方法之一,是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以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得分愈高表示傷害愈輕,滿分為15分。 醫師也會需要了解患者受傷的情況,如果不記得事故細節,可能的話可以請有親眼目睹事故的人陪同就診。 醫師並且需要確定患者是否失去知覺,以及失去知覺的時間,然後檢查患者是否有外傷的跡象,包括瘀青和腫脹,必要的話可能還需要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肌肉的控制和力量、眼球運動、知覺能力等。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能幫助醫師診斷患者是否有骨折、出血、血腫、腦腫脹等其他結構性損傷。而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則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大腦透視圖,不過通常只有在患者處於穩定狀態時,才會進行MRI。 如何治療頭部創傷?

頭部創傷的治療方法,取決於受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輕微頭部創傷 頭部輕微創傷時(除受傷部位的疼痛外沒有其他症狀),可能只要服用對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來止痛。 切忌不要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NSAIDs),例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阿斯匹靈(Aspirin),因為它們會使出血加劇。如果有開放式傷口,醫師可能會先使用縫線或釘書釘將其閉合,再用繃帶包紮。 即使頭部受到的傷害很小,患者也應該注意自己的狀況,以確保情況不會惡化。頭部受傷後不應該持續睡覺,應該每2小時左右醒來1次,以檢查是否有新的症狀。如果有發現任何新的或惡化的症狀,應該告知醫師病就診。

嚴重頭部創傷

如果頭部嚴重創傷,患者可能需要住院,且完全康復後,才能恢復全部的腦功能。而腦部受傷的人通常會需要特別幫助,才能恢復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在醫院為嚴重頭部損傷接受的治療,取決於醫師的診斷,治療方法包括: 藥物治療:嚴重的腦創傷可以服用抗癲癇藥,因為發生事故後的1週內,可能會有癲癇發作的風險。 如果受傷導致大腦內壓力升高,則可能會給予利尿劑,因為排泄液體可以幫助減輕一些壓力。如果損傷非常嚴重,而且血管受損,則可能會服用誘發昏迷的藥物,因為處於昏迷狀態時,大腦不需要像往常一樣使用很多的氧氣和營養,也就不需要那麼多血液供給。 手術:有時可能有必要進行急診手術,以防止大腦進一步受損害,例如去除血腫、修復顱骨,或釋放顱骨裡的壓力。 頭部創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請與您的醫生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這樣訓練大腦~緩解及預防癲癇沒煩惱

癲癇(Seizure)的發作往往都是在短短數秒內發生,許多人在發生的當下通常都會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您必須知道,一些關於癲癇發生時的應對方法,才能在發生時,有效控制、或預防癲癇發作。最基本的技巧是,大腦訓練和呼吸技巧,這2項都是預防癲癇發作的有效技巧。

1. 呼吸技巧

當癲癇第一波發作時,呼吸技巧是很重要的防範方式,患者可以控制癲癇,和自己的呼吸,使正在發作的癲癇自然停止。其中的技巧是,當您覺得自己的身體或心理有些不對勁的時候,或是您感覺到癲癇可能快要發作的時候,就開始控制自己的呼吸。

首先,如果可以的話,您應該趕快坐下,然後試著正常地、用鼻子用力呼吸,最好是維持短淺的吸氣頻率,而不是會用到胸肌的大量快速吸氣。吸氣後,放鬆、吐氣,每次吐氣維持3~4秒。在訓練過程中,您必須一直維持規律呼吸,而關鍵得訣竅在於減少呼吸的流量,而不是增加呼吸的量。

可惜的是,呼吸技巧並不是每一次都有用,通常在您被恐懼和憂鬱壓垮時,使用呼吸來控制癲癇可能會失去效果,這時您的呼吸將會變深、變快,也會變得不規律,這種現象叫做過度呼吸(Overbreathing)或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

開始此運動的幾秒後,您可能會因為減少呼吸量,而產生空氣飢餓感(Air hunger) 。這時候,您應該保持空氣飢餓感,才能讓您血液中和腦中的二氧化碳發揮作用,使過度興奮(Overexcited)的神經細胞冷靜下來。因為,當您往腦部的血液運送因為二氧化碳變濃時,您血液中的氧氣和血糖的運送也會增加,因此可以使您舒緩癲癇的症狀。

2. 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

神經回饋,是一種讓有癲癇的患者學習如何調節、穩定自己的大腦和腦內的計時功能(Timing)的方法。腦內計時在當您患有癲癇時會失去功能,因此醫師會用神經回饋的技巧增強大腦的穩定性,藉此大幅降低癲癇發作率。

大腦訓練可以強化大腦內神經系統的相互連接、計時功能,並排除許多腦部相關的問題。當您的大腦處於愈穩定的狀態,您對大腦的控制能力愈高,再搭配上生活習慣的改變,不久後,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會急劇下降,甚至可以幫您真正擺脫癲癇發作。因此,有些人說用神經回饋的方式,來訓練大腦是治療癲癇的妙昭。

筆記寫起來!癲癇的類型有這麼多種

筆記寫起來!癲癇的類型有這麼多種

癲癇(Seizure)會導致許多無法控制的狀況,不過,只要了解癲癇發作前的徵兆,就可以幫助您更妥善地控制,癲癇造成的傷害或其他危險因素。而且,不管您今天是清醒的還是睡覺時,癲癇都會發作,而某些類型的癲癇,發作症狀和徵兆都不同。因此透過下列幫您整理出來的資料,一起來了解癲癇的種類吧!癲癇的發作主要可分成下列2種類型:

部分或局部型發作(Partial or focal seizures)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Simple partial seizure)

單純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您癲癇發作時,您仍保有完整的意識,並且會發生的症狀包含下列反應: 難以言喻的整體奇怪感覺。 肚子中有「升起」的感覺,有時候胃裡會有像是坐在雲霄飛車上時的感覺。 有強烈的「似曾相識」感覺(Déjà vu)。 感到不尋常的氣味或味道。 手臂和腿感到刺痛發麻。 突發性的強烈恐懼或喜悅。 手臂或手掌等部分身體部位出現僵直或抽搐情況。

複雜性部分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

複雜性部分發作的意思是,當年癲癇發作時,您會失去意識,且發作後也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複雜性部分發作的症狀通常包含不尋常的身體行為,例如: 嘴唇突然地抖動。 摩擦雙手。 亂發出噪音。 揮動手臂。 拉扯衣服。 擺弄物品。 擺出不尋常的姿勢。 突然咀嚼或吞嚥動作。

全身型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

全身型發作跟部分行發作比起來,嚴重非常多,並且分了6個主要的類別:

失神性發作(Absences):此類型的發作會讓患者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意識,最多達15秒,患者會看似無神地盯著空氣,但有些人會快速眨眼或抖動嘴唇,並會在失去這段時間的記憶。 肌陣攣發作(Myoclonic seizures,又稱肌抽躍型發作):此類的發作會讓手、腿或上半身痙攣或抽搐,就像遭受電擊一樣,最多維持1、2秒的時間,而且發作期間仍有意識。肌陣攣常發生在醒來後的數小時內,也可能與其他類型的全身型發作一起發生。 陣攣發作(Clonic seizures):陣攣發作與肌陣攣發作一樣,會引起抽搐。但陣攣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通常最長可達2分鐘。並且會在陣攣發作期間會失去意識。 失張力發作(Atonic seizures):失張力發作會使您的肌肉瞬間放鬆,您可能因此跌在地上而受傷。 強直發作(Tonic seizures):強直發作會讓您的肌肉突然僵直化,可能使您失去平衡而跌倒。與失張力發作一樣,強直發作有造成傷害的危險。 強直陣攣發作(Tonic-clonic seizures):又稱「大發作(Grand mal seizure)」,並且分成2階段。您的身體一開始會僵直,接著手腳會開始抽搐;發作時會失去意識,有些人甚至還會失禁。這類發作一般會持續數分鐘的時間,但也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癲癇發作急又快~您必學的急救祕訣

癲癇發作急又快~您必學的急救祕訣

癲癇(Seizure)患者在症狀發生時,沒有辦法及時獲得妥善的急救處理,那麼可能會造成非常危險的後果。因此,若每個人都學會了必要的癲癇急救步驟,那麼就可以大大降低癲癇患者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下列提供了部分的急救方法供您參考。

11種癲癇的急救方法

癲癇的類型有許多種,大部分的癲癇發作,會在數分鐘內結束。而下面的急救方法,不管對哪一種類型的癲癇患者都有幫助。 解開頸部周邊的衣物,避免患者呼吸困難。 如果患者所在的位置有危險的話,請將尖銳或堅硬物品從患者身邊移開。切記!千萬不要移動患者。 在患者完全清醒前陪在他身邊,並在發作完後,幫助患者坐到安全的地方。在他們恢復到可以對話的狀態時,冷靜地告訴他們剛剛發生的事。 安撫患者,以冷靜平淡的口氣跟他們說話。 如果患者癱倒在地的話,用軟墊抬高他們的頭。 癲癇發作後,讓患者側躺有助於暢通呼吸道,且避免患者吸入分泌物。 檢查患者是否有穿戴醫療用腕帶或帶有其他緊急資訊。 再次確認時間。如果抽搐發作未在5分鐘內停止,打電話叫救護車。 發作過後,讓患者保持復甦姿勢,檢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恢復正常。並輕輕地檢查口中,確定沒有東西阻塞呼吸道。如果患者的呼吸聽起來不順暢,請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幫忙打電話叫計程車,或通知其他人,確保患者安全回家。

8種注意事項

您應該盡可能保持冷靜。 留意癲癇發作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了解患者在癲癇發作前發生了什麼事。 不要壓制患者或移動他們。 不要將任何東西放進他們的口中,這樣有可能會讓他們的牙齒或下巴受傷。癲癇發作的人不會有舌退縮的狀況。 不要試著做心肺復甦術,因為患者的癲癇發作過後,通常能夠自行恢復呼吸。 許多情況下,如果您已經熟識該名癲癇患者,沒有必要叫救護車。 在患者完全恢復知覺前,不要給予食物或水。. 如果患者有受傷,或是在第一次發作尚未恢復前,又發作第二次的話,請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3項癲癇患者應該遵循的指示:

隨身攜帶醫療用辨識資訊。如果緊急情況發生,這些關於您本身癲癇發作的資訊,可以讓您周圍的人知道該如何保護您的安全,並提供適當的處置。 不要喝酒,酒精會干擾您正在使用的藥物的效果,還可能降低大腦的癲癇的發作機率。 確保您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知道當他們看到您癲癇發作時,該如何行動。

幻肢痛是什麼?4療法減疼痛無法根治

幻肢痛是什麼?4療法減疼痛無法根治

今年(2019)適逢天安門事件30週年,當年的學運受害者方政,他的雙腿被坦克輾斷,所幸撿回一命,從那之後每天都得經歷不定時發生的神經抽痛。方政的症狀屬於神經性病變疼痛(Neuropathic pain)裡的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患者仍會在已截除的肢體部位感到痛楚。

幻肢痛大多發生在手腳已截肢的患者身上,但也有少數患者是發生在其他身體部位。幻肢痛的原因目前尚未確定,主要推測是脊髓跟大腦的神經會進行重組,這可能導致神經會判定斷肢部位異常,而傳送痛覺訊號給大腦,其神經重組的影響也包含某些患者表示,在碰觸身體某些部位時,會感覺到已斷肢部位的存在。那麼,幻肢痛的感覺是什麼以及治療方式有哪些?以下將一一介紹。 幻肢痛患者對截除部位的感覺

幻肢痛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感覺也很多樣,患者會在已被截除的部位上,仍有包括電擊、針刺、火燒或搔癢的各種感覺。 幻肢痛的治療方法

目前並沒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療幻肢痛,只能緩解疼痛的症狀,如下列4種: 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 類鴉片藥物(Opioids) 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止痛藥物

幻肢痛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則有以下4種: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這種方式常用於緩解肌肉痠痛,其概念為透過儀器釋放的微小電流刺激神經,使本該傳導至大腦的痛覺訊號被阻絕。 脊髓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概念大致與前者相同,但需要將細小的電極導線埋入適當的脊髓位置,屬於侵入性的治療。 鏡箱治療(Mirror box therapy):在空紙箱的一側貼上鏡子,患者將殘肢伸入紙箱裡,而完好的肢體則在鏡子前方,患者看著鏡子並由箱外肢體做出動作的同時,由於鏡像反射,大腦會認為殘肢的部分是完好的,能夠舒緩疼痛感。此治療方式也被運用在單側軀體的復健上。 針灸(Acupuncture):針灸來自於中醫,常被用來治療慢性疼痛,醫師會將消毒過的細針,插入身體的特定部位(穴位),來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簡稱NCBI)的研究也指出,針灸對於幻肢痛治療有正面效果。

有些人的幻肢痛會自行好轉,而少數人如方政則會糾纏幾十年。若在截肢手術後,有發生疑似幻肢痛的現象,最好盡速尋求醫師協助,可以有效減輕症狀。

休息冰敷按摩~8居家療法舒緩偏頭痛

休息冰敷按摩~8居家療法舒緩偏頭痛

有時候就算做了很多預防措施,惱人的偏頭痛(Migraine)還是會冷不防地襲來。這時除了依靠藥物止痛,還有很多居家療法有助於舒緩不適,有偏頭痛困擾的人,不妨試試以下8方法來輔助藥物治療。

1. 去安靜昏暗的地方休息

很多偏頭痛患者發作時,會對光線和噪音特別敏感,因此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把電燈關掉,窗簾拉下來,或許能暫時舒緩不適。安靜昏暗的房間也較容易讓人入睡,對有些人來說,睡一覺起來偏頭痛會比較舒緩,而充足適中的睡眠,也是避免偏頭痛發生的必要因素。

2. 依個人偏好冰敷或熱敷

根據一些偏頭痛患者的經驗,在額頭或後頸冰敷有鎮靜的效果,能暫時麻痺偏頭痛帶來的痛苦。另外,也有一些人較偏好熱敷或洗熱水澡帶來的放鬆效果,而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依個人對溫度的喜好嘗試,只要有效都是好方法。

3. 練習靜坐和呼吸技巧

靜坐時,專注在當下,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進入冥想的狀態,有助於轉移患者對偏頭痛的注意力,能舒緩各種生理上的疼痛,當然偏頭痛也不例外。此外,靜坐有助於減輕焦慮,除了止痛,也有助於避免偏頭痛發生。 4. 簡單做點低強度運動

過度劇烈運動很容易引發偏頭痛,但輕微的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和太極,其實是有助於舒緩疼痛的。這是因為輕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經壓力,並刺激身體分泌幫助止痛和改善心情的荷爾蒙。

5. 按摩太陽穴放鬆肌肉

按摩太陽穴能促進血液循環,並幫助肌肉放鬆。不過這個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如果偏頭痛會讓您對觸碰敏感,或在按摩後惡化,就不要繼續嘗試。

6.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

脫水是引起偏頭痛的常見原因,因此多喝水,能讓身體恢復原本的水分和電解質平衡。如果不喜歡喝白開水,可以在水裡加點檸檬,增添味道。 7. 聞一聞薰衣草的香氣

薰衣草有讓人放鬆的作用,使用的方式包括喝薰衣草茶、聞薰衣草香包,或使用薰衣草精油。 8. 嘗試中醫療法針灸

現在有愈來愈多研究相信針灸有助於舒緩慢性疼痛,想要透過中醫療法改善偏頭痛的人,不妨嘗試此方。

5種傲人新科技~中風後復健免煩惱

5種傲人新科技~中風後復健免煩惱

對大多數的中風(Stroke)患者來說,復原之路並不像唸教科書一樣那麼簡單,因為要想將身體狀況恢復到中風之前的狀態,或是完全地恢復健康,其實是一條非常有挑戰性,而且漫長的一條路。幸好現代醫學科技發達,可以提供給您的支援及幫助也較多元,而這些新科技,不但能夠刺激患者的學習能力,活化具有可塑性的神經,甚至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下列5種新科技,能確實地協助您在艱難的中風復健之路上,不再那麼辛苦。

1. 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是中風後復健的得力助手,也是許多患者依靠及復健治療師常依賴的工具。舉例來說,平板電腦可以儲存復健治療師經常使用的圖卡和字卡,可以儲存音樂和影片,方便患者在家或任何場所進行自我復健。

2. 行動應用程式(App)

每一位患者的復原時間都不同,這時候應用程式的使用,不但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一臂之力,更可以提供例如:追蹤就醫、服藥、語言治療或腦部訓練等功能。根據美國著名的復健應用程式持續療法(Constant Therapy)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中風後持續接受各類醫療刺激的患者恢復得更快更好。

然而,許多患者仍因為經常面臨各式的就醫困難,阻礙患者到醫院接受復健。這時,應用程式就可以用來訓練患者語言溝通、專注、記憶及認知能力,甚至也有應用程式可訓練活動力、肢體行動準確度和處理日常事務的速度。 3. 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科學家已經證實,神經可塑性能夠讓健康的腦組織與人體肌肉,藉由新的神經迴路重新建立連結,這樣子的連結能夠提供大腦及神經,重新適應發病後的生活能力。重塑的過程或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復建,甚至要經年累月地反覆訓練才能達成。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中風後的1~3個月屬於早期恢復期,沒受到影響的健康腦組織會特別活躍,積極地建立新聯繫。不過,這段時間也是患者面臨身心體力最嚴峻考驗的時刻,因此經常會錯失復原的黃金機會。

4. 外骨骼復健機器人(Robotic exoskeletons,又稱動力外骨骼)

對多數中風患者而言,想要回到生病前的活動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外骨骼復健機器人便成為目前科技中,最新的復健工具之一。藉由穿戴在身上的機器人外骨骼,患者可以恢復某種程度的活動力,這項發明不僅幫助了患者本身,更可以減輕復健治療師的負擔,減輕復健治療師需要徒手搬動或移動患者肢體的辛勞。

5. 遠距復健

中風患者不只有面對肢體運動困難的挑戰,更有面臨回歸日常生活或社交環境的不適感。因此,遠距復健可以利用3C設備,將患者放置於虛擬實境般的3D場景中,讓患者提前模擬路徑、感受氣氛、熟悉並融入環境。就像玩遊戲一樣,虛擬的世界,能夠給予患者現實的感受,並且有較輕鬆回歸生活的機會。

讓瑜伽幫助您~遠離惱人的坐骨神經痛

讓瑜伽幫助您~遠離惱人的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Sciatica)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坐骨神經受損或受到壓迫而導致,常見症狀如腿部痠麻、刺痛及無力感,而影響的範圍通常是在坐骨神經影響的範圍,如腰臀至下肢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通常發生在晚上,或者當患者採坐姿、站立、大笑,以及咳嗽的時候。若您想要有效地改善坐骨神經痛,那麼瑜伽就是您最好的選擇之一,但由於有些瑜伽動作可能造成症狀惡化,因此採用正確的瑜伽姿勢對改善坐骨神經痛是非常重要的。

找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椎間盤錯位和突出,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骨盆損傷,甚至是腫瘤所導致,因此先諮詢您的醫師,再依據導致您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來安排瑜伽課程是很重要的。

透過瑜伽矯正體態

依據人體工學來調整體態的瑜伽姿勢,可以幫助您改善,因為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最基本的瑜伽動作,例如山式,為身體維持站姿、雙手自然垂放身體兩旁,雙腳站穩,維持身體直立,並將雙手高舉過頭交叉握,踮起腳尖同時頭部延伸至天花板,並注意雙腳及骨盆須成一直線。若您平衡感不好,您可以靠在牆邊進行此項動作。而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可嘗試用桌子作為輔助工具的鴿式或反轉三角式。 瑜伽的背部伸展動作

瑜伽有些姿勢可以伸展背部,例如弓式或眼鏡蛇式,都可以藉由促進髖部肌肉的血液循環,及伸展下背部來幫助減輕坐骨神經痛。而蝗蟲式則是,面部朝下俯臥,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動作搭配呼吸,當您吸氣時,將雙臂、前胸及腿部抬離地面,並張開雙腳,停留數秒;當您呼氣時,則將四肢及前胸輕放回地面。重複五次後,放鬆全身俯臥休息。

應避免的瑜伽動作

雖然瑜伽可以改善坐骨神經痛,但有些前彎的動作,有坐骨神神痛的患者最好避免,例如坐姿前彎,及其他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姿勢。一般而言,瑜伽是緩解坐骨神經痛的良方,但在您開始瑜伽訓練課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意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