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鹹、皮膚黑恐是腎上腺出問題!艾迪森氏症是什麼?症狀、原因一篇搞懂!

愛吃鹹、皮膚黑恐是腎上腺出問題!艾迪森氏症是什麼?症狀、原因一篇搞懂!

43歲的楊小姐最近經常感到疲累,吃不下正餐,只想吃堅果或洋芋片等味道鹹的食物,而且皮膚似乎愈來愈黑。某天上班時,楊小姐嚴重上吐下瀉,差點暈倒。就醫後,醫師發現,楊小姐嚴重低血壓,深入檢查後竟發現她罹患「艾迪森氏症」。

艾迪森氏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就是體內鹽分流失過多,反而好嗜鹹食,而且皮膚變黑。《Hello健康》向你說明艾迪森氏症是什麼?艾迪森氏症致病原因,以及為何會導致鹽分流失及皮膚變黑?

艾迪森氏症是什麼?

艾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又稱愛迪生氏症)為英國艾迪森醫師於19世紀所發現,是一種罕見內分泌異常,由腎上腺皮質醇及醛固酮分泌不足所引起。發生率為10萬分之1,不分性別及年齡皆可能發生。 艾迪森氏症的原因:免疫系統失調佔多數

腎上腺可分皮質、髓質等2層,其中,皮質負責分泌以下3種荷爾蒙:

醛固酮:負責調節水分、平衡鹽分與維持血壓。 皮質醇(可體松):調節血糖、血壓與免疫系統,代謝脂肪、蛋白質與醣類。 雄性激素:在男性身上,可維持男性性功能及性特徵,若是女性,則可轉化為女性荷爾蒙。

艾迪森氏症為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通常由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意即人體的免疫系統自行產生對抗腎上腺皮質的抗體,進而影響皮質醇和醛固酮分泌,導致艾迪森氏病。其他可能原因則包括結核病、慢性黴菌感染及轉移性腫瘤等。

除了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也有繼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若是繼發性患者,腎上腺機能雖然正常,但因關節疼痛、過敏、氣喘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長期服用類固醇,使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受到抑制,無法分泌足夠的皮促素和皮釋因。當患者病情緩和,停止服用類固醇後,人體便會進入缺乏皮質醇,但醛固醇正常的失調狀況,所以稱為繼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

愛吃鹹、皮膚黑恐是腎上腺出問題!艾迪森氏症是什麼?症狀、原因一篇搞懂! 艾迪森氏症注意2大症狀:愛吃鹹、皮膚黑

艾迪森氏症患者會在皮質喪失9成機能時,才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多數患者初期出現頭暈及疲倦等症狀時,並不會聯想是腎上腺出問題。這時,患者反而會因電解質失調或體內鹽分流失過多,突然嗜吃鹹食。

此外,患者身體也會出現明顯的黑色素沉澱。除了陽光照射皮膚處會變黑及產生斑點,身體易摩擦處,例如手肘、膝蓋及皮帶摩擦處,甚至身體未受照陽光照射的部位,如掌紋、嘴唇內側及牙齦等,都可能出現色素沉澱。

艾迪森氏症的症狀整理如下: 體重減輕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疲倦、肌肉無力 關節痛、肌肉痛 皮膚顏色暗沉 姿勢性低血壓 低血糖 情緒不穩、躁動或憂鬱 女性月經不規則、停經

愛吃鹹、皮膚黑恐是腎上腺出問題!艾迪森氏症是什麼?症狀、原因一篇搞懂!

艾迪森氏症治療須長期服藥,外出要帶病情小卡

在治療上,由於患者腎上腺皮質已無法製造皮質醇與醛固酮,醫師首先會提供以下2種口服藥,改善缺乏荷爾蒙的現象:

糖皮素(Hydrocortisone、Prednisolon) 鹽皮素(Fludrocortisone)

若患者出現腎上腺危機症,血糖、血壓過低,血鉀過高時,便須接受靜脈注射,直接注入皮質醇、生理食鹽水與葡萄糖,以緩解危急情況。待病情穩定後,即可改為口服治療。

多數患者須長期服用上述2種藥物,以穩定病情;若有輕微疾病,例如感冒發燒或外傷等情況,導致身體較虛弱時,則須加重服用藥物。此外,患者平時外出時,須隨身攜帶詳載病名與使用藥物的小卡,若發生危急情況,醫護人員可依病況做出適當處置與治療。

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日常生活中聽到「腎上腺素飄升」,常意指某人突然「電力爆表」,表現異於平常;實際上,這代表人們面對緊急狀況時,身體會自然分泌腎上腺素,以應付外在突發的變化。但腎上腺到底是什麼?當腎上腺素飆升時,為何能激發人體極限?腎上腺在人體中的作用又是如何?

由《Hello健康》詳細說明腎上腺的結構、功能,以及腎上腺若出問題,恐引發那些疾病,以及常見致病原因。

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腎上腺是什麼?

顧名思義,腎上腺(Adrenal gland)位於腎臟頂端,左右兩腎各有1顆,呈三角形,其結構主要分成外部「皮質」(Cortex)與中心部「髓質」(Medulla)兩部分。

牽一髮而動全身,腎上腺素作用強大

腎上腺雖小,卻能影響身體各處的功能。腎上腺皮質可分為以下3層: 外層:似球狀,主要分泌醛固酮,負責調節水分、平衡鹽分與維持血壓。 中層:束帶及內層網狀,主要分泌皮質醇(又稱可體松,Cortisol)與雄性激素,皮質醇能升高血壓及血糖,刺激人體釋放額外能量,以應對壓力與緊急狀況。一般常提到的腎上腺疲勞,便是指分泌過多而枯竭的情況;實際上,腎上腺疲勞並非正式疾病。(延伸閱讀:腎上腺疲勞)‧………..此處記得加上連結

腎上腺的髓質主要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功能與皮質醇相似,但作用更為直接,可直接促使人體心率變快、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加大,並提升血壓、擴張肺臟支氣管以增加血氧濃度,同時刺激肝臟釋放肝醣,以獲得應變危急狀況所需的能量。

一般我們常聽到「腎上腺素飆升」,便是指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所出現的生理反應。

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腎上腺素短時間飆升,可提供人體額外能量,但長時間下來,便會讓身體負荷不了,就像一般家用車輛,每天長時間以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駕駛,引擎和零件很快就會提早報銷。同理,若腎上腺素因疾病或其他因素而長期飆升超標,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其他心血管問題。

腎上腺素功能懶人包

醛固酮:使腎臟增加鈉離子的吸收、促進鉀離子的排泄,以平衡人體鹽分並維持血壓。 皮質醇(可體松):調節血糖、脂肪、蛋白質、水分與骨頭的代謝,並可加快心跳、升高血壓,集中注意力,讓人體處於警醒狀態。 雄性激素:男性可維持性功能、性特徵,女性則可將其轉化為女性荷爾蒙,維持體態與性慾。 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使心跳加快、收縮力增加及輸血量變大,進而提升血壓,同時刺激肺、肝,升高血氧,提升肌力與體能。

3大類腎上腺疾病,2類與類固醇有關

由於腎上腺影響身體多方面的機能,因此只要腎上腺出問題,便連帶引起各種生理不適、疾病,嚴重時導致死亡。

常見的腎上腺疾病大致可分為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yndrome)、愛迪森氏症(Addison disease)及腫瘤等3種,以下分別說明。 1. 庫欣氏症候群

庫欣氏症候群起因於類固醇,當類固醇攝取過多,除會導致水牛肩、月亮臉及腹臀肥胖之外,也會使腎上腺機能亢進、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和骨質疏鬆。

2. 愛迪森氏症

愛迪森氏症與庫欣氏症候群相反,指腎上腺功能皮質功能減退的情況,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

原發性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身體產生對抗腎上腺皮質的抗體,進而出現虛弱無力、噁心及血壓降低等症狀;次發性原因則包括腫瘤、出血、發炎或類固醇藥物食用過度,引起腎上腺萎縮與衰竭。 3. 腎上腺腫瘤

腫瘤形成部位的不同,會導致不同部位分泌過多荷爾蒙,並引發各類症狀: 嗜鉻細胞瘤:分泌過多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造成頭痛、心悸和高血壓。 醛固酮瘤:分泌過多醛固酮,造成體內鈉含量過高,引發高血壓與間歇性下肢癱軟無力。 庫欣氏瘤:因腫瘤而引起庫欣氏症候群,普遍皆為良性腫瘤,除會過度分泌皮質醇外,也會產生過多雄性激素。 腺瘤或皮質上皮癌:初期影響較少,直到腫瘤變大、壓迫周邊器官或遠端轉移才可能出現症狀。

6成女性有機會感染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之道

6成女性有機會感染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之道

根據統計,女性一生中有50~60%機率會感染尿道炎(Urethritis)或膀胱炎(Cystitis)等泌尿道疾病,感染率是男生的8倍。

炎夏是尿道炎好發季節,因排汗多及水分攝取不足,導致排尿次數減少,容易引發尿道炎等泌尿道感染;其中,女生因生理構造因素,更容易感染;但除了天氣因素外,最重要的感染來源是細菌感染,《Hello健康》為您介紹最容易引發尿道炎的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感染尿道炎之道。 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

尿液在體內本來無菌,但因為尿道口是開放的通道,難免會有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由此進入泌尿道。常見的細菌感染包括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因為擦拭而被接觸尿道,進而感染、引發尿道炎;若細菌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就會變成膀胱炎,與尿道炎都是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較嚴重時,細菌還可能往上感染到腎臟,導致急性腎盂腎炎,甚至經由血液循環系統危及全身。

除了細菌感染,以下整理您應該注意的7大日常高風險因素: 性行為後未排尿:性行為也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為了避免性行為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最好的方法是在性交後30分鐘內解尿,可降低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 便祕和腹瀉:便祕會更難將膀胱內尿液排空,尿液和細菌一直留在體內,便會增加細菌繁殖風險,進而引發感染;此外,腹瀉會造成糞便呈軟液狀,也會增加接觸到泌尿道的機會,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 糖尿病:當體內血糖升高時,多餘的糖會被過濾到尿液中,形成有利細菌繁殖的環境;不過,一般人若吃太多糖,並不會增加泌尿道感染機率。 憋尿:若長時間憋尿,會增加尿液中細菌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造成感染。 缺水:多喝水可以為健康帶來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避免泌尿道感染,水喝愈多、尿就愈多,有助將細菌排出體外。 避孕方式:當調整避孕方式時,荷爾蒙的改變,可能導致陰道內常態細菌數量也產生變化,這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的發生,使用子宮帽(Diaphragms)或殺精劑(Spermicides)都可能增加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不常替換生理用品:更換衛生棉或衛生棉條的次數過低,會使細菌在這些用品上滋生,導致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內褲也是泌尿道感染的來源之一,內褲材質或丁字褲都可能是細菌滋生或傳染的因素,因此穿棉質內褲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可以避免潮濕,所引起的細菌生長。

6成女性有機會感染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之道

如何預防尿道炎

約80%的泌尿道感染源是大腸桿菌,女生由於尿道口距離肛門很近,尿道只有三公分長,而男生的尿道有 18~20 公分,所以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根據統計,24歲以下的女性,每3人就有1人曾因泌尿道感染並接受抗生素治療,因此提醒女性朋友,除了多喝水、不要憋尿外,還需特別注意以下狀況:

洗澡盡量淋浴,避免或減少泡澡的頻率。 吃高纖維食物,改善便祕問題。 由前往後清潔:女性如廁後,要由前往後清潔,以免將肛門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 性愛前後都要清潔:性愛過程很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裡。性愛時也可能造成會陰部充血和局部腫脹,因此較容易受感染。因此,事前事後的清潔以及排尿都相當重要,可避免細菌入侵。 孕婦要定期產檢:孕婦由於荷爾蒙變化,會造成泌尿道系統較脆弱,而容易泌尿道感染,有些孕婦雖然已感染但不一定有症狀,因此容易忽視它。據統計,尿道炎患者有30%會演變成急性腎盂腎炎,因此定期的產檢及尿液細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發現症狀也較容易治癒。 平常可飲用蔓越莓果汁,因蔓越莓中所含的特殊有機酸成份可使尿液維持酸性,同時抑制細菌沾附在泌尿系統。 檢查子宮避孕套是否合用,或使用其他避孕方式。如果你必須連續使用子宮避孕套,則儘量在非需要避孕時拿下來。 避免穿過緊的衣服或束褲,它們可能會使組織不適,產生悶熱和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因此應多穿棉質的內褲,比較不會引起不適,而且比尼龍材質通風。

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心臟疾病長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特別是心臟衰竭致死率最高,若以全球盛行率3%計算,台灣已近70萬人「心過累」;其中,洗腎病友罹患心臟衰竭風險為一般人10倍以上,死亡人數中甚至有5成伴隨心臟衰竭。醫師提醒,累、喘、腫是心臟健康三大症狀,國人務必注意,除了謹「腎」,更要小「心」,才能遠離心臟衰竭及「心腎症候群」死亡威脅。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9/29共同舉辦「2022世界心臟日」記者會,透過今年主題「用心照顧每顆心(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呼籲國人重視心、腎疾病關聯性,若發現身體有異常,即可採「雙向轉診」方式,掌握「時間寶石」,及時接受治療。 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由左至右)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衛福部2021年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常居國人第二號殺手,僅次於癌症;2021年因心臟疾病死因人數超過2萬人,平均每24分鐘即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她呼籲國人應重視預防心血管疾病,並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進行自我血壓量測。

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說,心臟衰竭是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所致,以全球盛行率3%計算,台灣已有近70萬人「心過累」。以下為您說明,何謂心臟衰竭? 何謂心臟衰竭?

所謂心臟衰竭,意指心臟結構、功能異常所致的臨床表現,分為兩種: 收縮異常:血液輸出量不足以供應其他器官維持正常的代謝 舒張異常:心室內壓過高,血液無法有效回流而累積在肺部與周邊

心臟衰竭分級

依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分成以下三種等級: LVEF ≤40%:收縮力不正常(HFrEF) LVEF 41%-49%:收縮力略為受損(HFmrEF) LVEF ≥50%:收縮力正常(HFpEF)

心臟疾病檢查方式主要有二:

心臟超音波:

評估心臟結構狀態、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

血液檢查: 檢測BNP、NT-proBNP或Troponin濃度 監測脂質、血糖、尿酸和電解質

(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趙庭興說,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發生心臟衰竭,約5成病友會罹患慢性腎臟病;若是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有6成以上病友可能在1年內死亡。

由於心臟或腎臟相互影響,只要其中一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另一器官;趙庭興呼籲病友,響應世界心臟日「用心照顧每顆心」主題,當被診斷有心臟衰竭時,也能有所警覺,前往腎臟科看診;透析病友也可透過雙向轉診方式,及早發現心臟問題,及早介入治療,遠離心臟衰竭威脅。

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表示,心臟疾病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及高血壓心臟病等,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就是心臟衰竭,因此致死率最高;因此,若有「累、喘、腳腫」等三大症狀,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進行心臟超音波及血液檢查。 心臟衰竭治療方式 非藥物:低鈉飲食、監控尿量及體重、適時使用氧氣 藥物:目前已有多種治療可選擇

何謂心腎症候群?原因、類型為何?

陳文鍾說明,當心臟出狀況時,因供應腎臟血量不足,導致腎臟無法正常排出水分及毒素,造成惡性循環,以致產生「心腎症候群」,對透析病友病情來說,形同雪上加霜。

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進一步解釋,何謂「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 CRS)」

原發性心臟疾病導致腎臟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腎臟病變 原發性腎臟疾病也會因體液與電解質不平衡,使得心臟負擔增加 多數透析病友對心腎症候群並不熟悉,容易輕忽心臟衰竭共病的嚴重性。 若透析病友患有高血壓,更容易引發心臟衰竭,且預後情況不佳。 「心腎症候群」依發生先後及病情急、慢性共分成五型:

第一型:急性心腎症候群

「急性」的心臟功能惡化導致腎功能損傷。約有二到四成因急性心臟衰竭住院的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或腎衰竭。這些患者也會有比較高的死亡率及較長的住院天數。

第二型:慢性心腎症候群

「慢性」的心臟功能異常導致腎功能損傷,常見於慢性鬱血性心衰竭患者。

第三型:急性腎心症候群

「急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體液累積,引發心臟衰竭及肺積水。

第四型:慢性腎心症候群

「慢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慢性腎臟病病人比起正常人有較高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罹患率。

第五型:續發性心腎症候群

其他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或紅斑性狼瘡等疾病)導致心臟及腎臟功能同時損傷。 洗腎病友罹患心臟衰竭機率是一般人10倍,心臟衰竭對腎臟的影響有三種: 血行動力學傷害 體液相關傷害 免疫相關傷害

其中,心臟衰竭病友約 50% 罹患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6成以上1年內死亡。

黎思源說,透析病友近3成有心臟衰竭,足足是一般人盛行率3%的10倍,其中,多數為65歲以上患者;若以2014至2018年腎臟醫學會統計資料顯示,每年透析死亡者中,更有5成伴隨心臟衰竭。不過,他也提醒,面對併發症不用過度擔心,就像近視也可矯正,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都有機會改善病況。

黎思源舉例,一名52歲陳姓病友接受腹膜透析長達6年,3年前開始走路和爬樓梯會喘,有時甚至才走幾步路就喘不過氣;回診時,透過心臟超音波發現心室功能異常,他趕緊將病友轉介至心臟內科做後續治療,最後診斷出陳姓病友除了心臟瓣膜問題外,也罹患心臟衰竭,才會活動力越來越差,甚至無法正常上班;所幸,透過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及用藥控制心臟衰竭問題,不僅疲累和喘症狀改善,也已重返職場工作。

要降低心腎症候群造成的高風險,黎思源說,除了病人要有自覺意識,醫療從業人員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建議腎臟病患每年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若是心臟衰竭病患,也建議每三個月接受腎功能檢查,即使腎臟損害已不可逆轉,仍有機會延緩心腎功能惡化。(推薦閱讀:台灣尿毒症盛行率超高!10大前兆要注意,未及時治療恐釀嚴重併發症)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現代人飲食西化,聚餐、工作壓力大時少不了大魚大肉,或也來點雞排、珍奶等高油糖的「療癒食物」來慰勞自己,但長久下來不僅體重上升,更容易不小心就罹患「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引發高血脂症的原因眾多,如今飲食已是誘發的主因之一,究竟該怎麼吃才不會有高血脂?當有高血脂後,是否連帶有其他併發症?而血脂又該怎麼看才算標準?讓《Hello健康》一一來說明! 高血脂症是什麼?

所謂的高血脂,指的是其實就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除了提高罹患會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外,也會引起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而血脂則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當血液中流通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正常值時,稱作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的診斷標準是依據以下3類: 高膽固醇血症:血液中的膽固醇高於正常值200mg/dl。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血液的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 混合型高血脂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造成高血脂症8大原因

高血脂症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等2種。先天性指家族有高血脂病史、基因不擅代謝血脂者等先天因素,而後天因素則可能有以下疾病的併發或造成原因: 糖尿病 高血壓 肥胖 久坐、缺乏運動 抽菸 飲酒過量 飲食習慣不佳(如食用過多含有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之食物 高齡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高血脂症併發症!中風、心肌梗塞跟著來,

當血中脂肪濃度過高時,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隨著脂肪斑塊愈積愈多,血管內徑就會愈來愈狹窄,因而引發各類心血管疾病。若此情形發生於頸動脈,便會造成頸動脈狹窄;發生在腎動脈,則會造成腎動脈狹窄。

同時,血管中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而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後果。

高血脂症與心血管系統疾病息息相關,也會影響人體的代謝系統,多數患者通常會伴隨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共病。

以下為高血脂症常見的8大併發症:

動脈粥狀硬化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心臟病 腦中風 急性胰臟炎 心臟衰竭 四肢末梢壞死

血脂正常值怎麼看?

總膽固醇:理想數值為<200mg/dL;≧240mg/dL為危險值。 低密度膽固醇:理想數值為<130mg/dL;≧160mg/dL為危險值。 高密度膽固醇:理想數值為≧35mg/dL;<35mg/dL為危險值。 三酸甘油酯:理想數值為200mg/dL為危險值。 上列為一般總膽固醇、低密度與高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的理想值與危險值。民眾可藉此比對血檢報告,判斷自己的血脂濃度,但需注意的是糖尿病、高血壓、長期抽菸或年齡稍高者(男>45歲;女>55歲或已停經)。

因較容易出現併發症,故其標準值通常較一般低。若有疑慮,建議可詢問專業醫師依照自身情況的標準值以進行後續治療。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飲食把握5原則,遠離高血脂症 少吃高膽固醇或加工食品:內臟類、蟹黃、蝦卵、魚卵、熱狗、香腸、蛋糕(延伸閱讀:降低膽固醇這樣吃就對了!) 煮菜用好油: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 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食物,改用清蒸、涼拌、清炒為主。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延伸閱讀:素食菜單前5名!成功降低膽固醇)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戒除菸酒,規律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維持理想體重。

若控制飲食後仍無法降低高血脂,醫師多會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使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史塔汀類藥物、菸鹼酸等藥物幫助降低高血脂,避免血脂濃度持續升高,引發其他併發症。

不洗澡會怎樣?除變臭、膚色變深,還恐有皮膚病!但一天洗太多次也不好

不洗澡會怎樣?除變臭、膚色變深,還恐有皮膚病!但一天洗太多次也不好

每天洗一次澡對多數人來說稀鬆平常,但某些情況下,例如冬天沒流汗或是工作應酬到深夜,回到家只想趕快休息,便會不想洗澡,但又會擔心不洗澡很髒或容易引發異臭。

究竟一天不洗澡會怎樣?若有潔癖,一天洗兩次澡又如何?讓《Hello健康》來為你解答。

除了清潔,洗澡還有這些功用

對多數人來說,洗澡只是日常清潔,屬於生活作息的一部分,鮮少思考洗澡清潔為何、洗澡具有哪些好處。事實上,洗澡的重點在於將汗水、過多的角質與油脂、在外接觸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及有害物質去除,恢復身體的潔淨。

汗水會被細菌分解而產生味道,洗澡可將汗水與細菌同時去除以避免異味產生,並去除皮膚表面的角質,減少色素沉澱。同時,洗澡也可清除細菌、病毒、過敏原與有害物質,避免過敏、皮膚炎、感染或接觸有害物質所致的慢性病變。

不洗澡會怎樣?除變臭、膚色變深,還恐有皮膚病!但一天洗太多次也不好

長時間不洗澡的6大壞處 體味增加 痤瘡(粉刺或痘痘)變多 頭皮屑 皮膚感染 濕疹、乾癬或其他皮膚炎 角質累積過多,皮膚顏色變深

太常洗澡也不行,皮膚容易刺激或乾癢

洗澡對於維持個人衛生和身體健康十分重要,但過度洗澡卻可能有反效果,例如有潔癖者一天洗兩次或三次。若天生屬於乾性肌膚或冬天皮膚較乾燥,過度洗澡可能會洗去保護皮膚的油脂,造成以下問題: 皮膚乾癢 皮膚乾裂或脫皮 髮質乾燥或脆弱 因過度清潔而產生更多油脂,導致頭皮屑或痤瘡 皮膚因屏障破壞,受汗水、細菌及其它物質刺激,導致濕疹或乾癬

不洗澡會怎樣?除變臭、膚色變深,還恐有皮膚病!但一天洗太多次也不好

一天洗一次澡最恰當,視情況也可兩天一次

一天洗一次澡對於台灣人來說最適當,因為台灣氣候常年炎熱潮濕,身體容易出汗,若不洗澡便容易出現前述問題。但有些情況下,例如天寒、生病或其他因素,偶爾一天不洗澡也沒關係,只需用濕毛巾擦拭臉部、腋下、腹股溝及腳底等較容易積汗水與細菌的部位,避免產生異味、痤瘡或因髒汙累積造成皮膚病。

另外,建議不要一天洗兩次澡,避免過度清潔造成皮膚敏感或發炎。若非得如此,則建議不要使用太燙的水,並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產品,以減少皮膚刺激。

洗澡重點懶人包

每天洗一次澡,視情況也可兩天一次。 若不洗澡,請用濕毛巾擦拭臉部、腋下、腹股溝及腳底。 洗澡溫度適中不過燙,避免皮膚過度乾燥而刺激或發炎。 避免一天洗兩次或更多次澡,非得如此,建議縮短洗澡時間,僅用沐浴產品清潔腋下、腹股溝及腳底等重點部位。 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產品,沖水時徹底洗淨,避免殘留於皮膚上造成刺激。 洗澡後,可使用無香味和低刺激的保濕霜或乳液滋潤皮膚。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魚鱗癬是一種罕見疾病,病症嚴重者由於表皮角質化異常,皮膚會呈魚鱗狀脫落,因長期處於皮膚通紅的狀態,因此此症又稱穿山甲人或紅孩兒。

長期以來,魚鱗癬患者皆因皮膚嚴重乾燥、掉屑、脫皮及紅腫,受到社會以異樣眼光看待,害怕受到傳染。事實上,魚鱗癬並不會傳染,這是一種遺傳疾病。《Hello健康》為您介紹何為魚鱗癬症,以及魚鱗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魚鱗癬是什麼?

魚鱗癬(Ichthyosis)是一種角質化疾病,會導致皮膚乾燥、發癢、粗糙、通紅及呈現鱗片狀。目前臨床上有超過20種魚鱗癬症,主要皆為遺傳所致,但也有可能透過疾病或藥物而引起。

魚鱗癬雖無法治癒,但可透過藥物及日常照護,使病情獲得一定控制。 魚鱗癬多為遺傳所致,基因突變是主因

基因突變為魚鱗癬的主因,一般人的皮膚會不斷重複生長與脫落的代謝循環,魚鱗癬患者卻因為基因突變,導致他們的皮膚細胞出現以下異常現象: 皮膚生長速度比脫落速度快。 皮膚以正常速度生長,但以緩慢的速度脫落。 皮膚脫落速度比生長速度快。

魚鱗癬可藉由不同的遺傳方式患得: 顯性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遺傳顯性的異常基因與患病,並有1/2機率遺傳給未來小孩。 隱性遺傳:父母並未有魚鱗癬的跡象,但各具備一個隱性的異常基因。此種情況下,小孩有1/4機率患病,或有1/2機率成為隱性基因帶原者。 X染色體遺傳:指X染色體上出現基因突變,因此具備2條X染色體的女性較容易患病。 自發性突變:沒有家族病史,基因由於不明原因突變所致。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後天因素造成的魚鱗癬

後天性魚鱗癬(Acquired ichthyosis)通常於成年後發病,不會遺傳,並與下列疾病與藥物存有關聯:

疾病因素 甲狀腺低下 腎臟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iymphoma) 癌症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

藥物因素 菸鹼酸(Nicotinic acid) 卡瓦醉椒(Kava) 癌症標靶治療藥物(Vemurafenib、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羥基脲(Hydroxyurea)

魚鱗癬的種類

以下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魚鱗癬種類: 尋常性魚鱗癬(Ichthyosis vulgaris,屬於最為常見的魚鱗癬,佔魚鱗癬患者95%) 隱性X染色體魚鱗癬(Recessive X-linked ichthyosis) 斑色魚鱗癬(Harlequin ichthyosis) 層狀魚鱗癬(Lamellar ichthyosis)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 表皮鬆解性魚鱗癬(Epidermolytic ichthyosis)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魚鱗癬的症狀

症狀輕微者(尋常性魚鱗癬) 皮膚乾燥 皮膚瘙癢 皮膚龜裂、脫屑及角質堆積 皮膚出現白色、灰色、棕色或深色的鱗片,外觀可能呈小片狀、大片板狀或盔甲狀

症狀嚴重者(其他罕見魚鱗癬症) 皮膚發紅 皮膚長水泡、糜爛 皮膚因搔抓而導致感染與開放性傷口 頭髮稀疏、掉髮 眼睛乾澀或眼瞼難以閉合 眼瞼或嘴唇外翻、手指畸形 聽力障礙 手掌和腳底的皮膚增厚 關節活動困難

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的新生兒

新生兒出生後會呈膠膜兒(Collodion Baby)外觀,外型如同包覆著一層膨脹的肉色薄膜。待外層膠膜破裂後,嬰兒皮膚便會開始脫皮、掉屑、發紅,並因過多堅硬皮屑附著於關節處,導致行動不便。 如何治療魚鱗癬?

由於魚鱗癬無法治癒,病患需藉由藥物減輕症狀,使用各類護膚用品保養皮膚,控制病情。針對輕度、局部魚鱗癬患者,醫師可能會開立具潤膚效果之藥物,如保濕乳霜、軟膏、乳液或沐浴油,幫助維持皮膚濕度,並視病況開立去角質產品,以減少過度增生的角質。

若症狀嚴重,有疼痛與感染情形,則使用抗生素、非類固醇發炎藥及嗎啡等藥物減輕症狀。若眼瞼嚴重外翻或無眼瞼,則需以人工淚液維持眼睛滋潤。

魚鱗癬是一種相當棘手的疾病,病患及其家屬除需花費相當多的心力及金錢控制病況,亦需承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議讀者得知身邊親友患有魚鱗癬,或遇到魚鱗癬患者時,可適時給予認可與關懷,魚鱗癬並不會傳染,無需對其感到害怕與擔憂。

每天吃毒?劣質「美耐皿餐具」耐熱差,不要微波!使用注意這4點

每天吃毒?劣質「美耐皿餐具」耐熱差,不要微波!使用注意這4點

美耐皿餐具在台灣相當普及,從高級的飯店、餐廳,到街邊的麵攤、小吃店,甚至每個人家中,都可以看見美耐皿製成的碗盤、湯匙與筷子。然而,美耐皿屬於一種塑膠材質,含有對人體不好的成分,近年不少報導便指出美耐皿遇高溫會釋放毒素,使人生病。

究竟美耐皿是否安全?若不安全,為何美耐皿餐具如此普及?美耐皿餐具可以微波嗎?耐熱程度多少?《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析。

美耐皿是什麼?

美耐皿樹脂(Melamine Resin)是由三聚氰胺(Melamine)與甲醛進行縮合反應而得到的熱固性樹脂(塑膠),又稱為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延伸閱讀:鼻子莫名過敏?小心家中甲醛濃度超標!0.1ppm即有危害)

由於美耐皿樹脂耐熱溫度最高可達130度,又耐腐蝕、耐摔、輕巧且價格便宜,廣泛製作成各類餐具,例如碗、盤、碟、筷子及湯匙等,普遍使用於世界各國。

每天吃毒?劣質「美耐皿餐具」耐熱差,不要微波!使用注意這4點 美耐皿有三聚氰胺!跟毒奶粉一樣有毒?

2008年中國爆發毒奶粉事件,無數嬰兒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出現腎臟病變。同樣含有三聚氰胺,美耐皿的性質與毒奶粉相當不同。

毒奶粉是在奶粉中直接添入屬於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並被嬰兒直接吃入體內。而美耐皿是將三聚氰胺、甲醛、木漿及其他物質,透過高溫、高壓的製作過程,改變化學分子結構,生產出具有可塑性的三聚氰胺甲醛樹脂,並將其塑造成盤子、碗筷等不同外型。

因此正常情況下,美耐皿餐具並不會釋出三聚氰胺,除非有以下2種情況: 使用方法不當,例如溫度過高、盛裝高酸性食物 美耐皿製作品質不佳

美耐皿餐具耐熱幾度?超過40度就釋出毒素?

符合法規的美耐皿餐具,耐熱度在100~120度之間,但若製作過程偷工減料、未經過法規檢驗,耐熱度就會大幅低於此標準。

中國美耐皿生產競爭激烈,部分廠商會將原料改為成本較低的尿素甲醛樹脂,但尿素甲醛樹脂製成的餐具耐熱性較低,容易釋出毒素。由於這類劣質品價格較低,通常出口中南美洲、第三世界等國家,但過去也有出口台灣,而且國內法規直到近10年才制訂相關規範,所以難以判定市售的美耐皿餐具是否安全。(延伸閱讀:外食族如何維持營養均衡?謹記「3少3多」,健康外食不煩惱!

此外,前面也有提到若食物酸性較高,會加速釋出三聚氰胺。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fR)即做過實驗,在3個美耐皿杯子分別放入3%醋酸、50%乙醇、水,以液體溫度40度、70度檢測三聚氰胺的釋放狀況。結果發現,無論40度或70度,盛裝3%醋酸的杯子釋出三聚氰胺的濃度較高,尤其在70度時,醋酸和乙醇的釋出濃度皆大於40度,這告訴我們:

用美耐皿餐具盛裝酸性食物會加速釋放三聚氰胺 美耐皿餐具超過一定溫度,例如70度就可能釋出少量三聚氰胺。

註:一般食用醋的醋酸濃度約3~5%之間。

每天吃毒?劣質「美耐皿餐具」耐熱差,不要微波!使用注意這4點 美耐皿餐具可以微波嗎?使用餐具注意這4點

根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研究結論,美耐皿餐具若盛裝煮滾食物或放入微波爐加熱,皆可能釋出三聚氰胺、甲醛,因此最好避免放入滾燙食物或微波。以下提供使用餐具4點注意事項,讓您吃得安心健康:

避免使用美耐皿餐具,改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 若使用美耐皿餐具,避免盛裝滾燙及酸性食物。 不要用美耐皿餐具微波。 清洗美耐皿餐具時,須使用中性清潔劑、注意不要刮傷。若發現裂痕則馬上丟棄。

爆肝喝蜆精有用嗎?蜆精功效多 亂喝恐傷肝!蜆精詳解禁忌一次看

爆肝喝蜆精有用嗎?蜆精功效多 亂喝恐傷肝!蜆精詳解禁忌一次看

上班族常感覺爆肝過勞,,有人想藉由蜆精產品護肝,避免肝臟健康出問題。然而,蜆精真的可以護肝嗎?肝病病患也可喝蜆精保肝嗎?

Hello健康》為你介紹蜆精是什麼?蜆精有什麼功效?副作用為何?應該何時喝?並解釋蜆精與護肝之間的關聯,說明慢性肝病患者若喝蜆精,恐有哪些問題?

蜆精是什麼?

蜆俗稱蛤蜊,是蜆科動物的統稱,舉凡文蛤、花蛤、竹蛤等生物皆為蜆的一種。一般用於製作蜆精的蛤蜊,是一種外殼黃綠、體積較小的品種,生活於淡水溪流或河海交界處。(延伸閱讀:蛤蜊4大功效公開!簡單3道蛤蜊料理就能吃進滿滿營養

顧名思義,蜆精是蜆的萃取精華,市售蜆精皆以工廠一次大量處理,並透過機器製作高濃度的蜆精。但其實在家就可以自製蜆精,只要用蜆、大蒜,以電鍋烹煮半至1小時即可製成。

爆肝喝蜆精有用嗎?蜆精功效多 亂喝恐傷肝!蜆精詳解禁忌一次看

蜆精3大營養素的功效

一般人常將蜆精與護肝劃上等號,它的營養成份豐富,主要含有以下3種營養素與功效:

肝醣:人體的能量來源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其中,碳水化合物儲存於體內就是肝醣,可維持體力、減少疲勞,提供肌肉能量。 牛磺酸:牛磺酸可促進腦神經元增長,能提神醒腦與改善疲勞,並具備抗氧化作用,可減少發炎及提升免疫力。 胺基酸:胺基酸為組成蛋白質的原料,蜆精含有丙胺酸、甘胺酸及精胺酸等各類胺基酸,可提供促進體內組織修補與合成。

除此之外,蜆精還含有膽鹼、維生素B群及腺嘌呤等其他營養成分。

蜆精何時喝?

建議可於餐間飲用,補充肝醣並維持血液的血糖濃度。

蜆精真的可以護肝嗎?

依上述營養成分與功效的介紹看來,蜆精好處多多,既可補充能量、減少疲勞,又可提升免疫力,但蜆精真的可以護肝嗎?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先從「肝」來說明。

現代人想要護肝,通常有兩種情況:

因為過勞而爆肝。 患有各種慢性肝病。 爆肝為全面性影響,蜆精能提供能量、減緩疲勞

「爆肝」其實是中醫的說法。在中醫裡肝經,也就是肝的系統,包含許多部分,例如血液循環、代謝、神經和肌肉等,因此過勞或全身疲累虛弱等情況,就被視為「傷肝」,後來經口語傳播,演變為熬夜、過勞爆肝。然而實際上,過勞或熬夜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絕不僅止於肝,而是全面性的影響。

蜆精確實能幫助肝臟將碳水化合物轉換為肝醣,儲存於肝臟中,若長時間工作未進食或過度勞累,肝臟會供應肝醣,避免血糖過低和疲勞。補充富含肝醣的蜆精,可避免肝臟出現肝醣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疲勞。蜆精富含蛋白質,也可維持肝臟機能,幫助肝臟代謝及解毒,維持消化及免疫功能,避免因勞累而免疫力低下、體內機能失調。

爆肝喝蜆精有用嗎?蜆精功效多 亂喝恐傷肝!蜆精詳解禁忌一次看 肝病患者亂吃蜆精,恐使病情惡化

肝病種類繁多,例如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B肝、A肝、C肝及肝癌等,不同肝病的處置方式雖不同,但同樣都須對症下藥,避免病情惡化。

例如慢性肝炎,應減少熱量攝取及維持飲食均衡,避免食用過多高鈉食品。若是此類患者,補充蜆精恐怕造成反效果,因為蜆精的鈉含量不低,易使肝炎惡化。此外,由高血壓或腎臟病所引起的肝病,也須減少鈉的攝取,同樣不適合食用過多蜆精。

因此,蜆精並不適合每位有肝病的病患,建議先諮詢醫師是否對改善病情確實有益,並且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後,再行食用。

蜆精有什麼禁忌和副作用?

蜆精屬高普林食物且鈉含量高,有痛風、高血壓或腎臟病的病患須避免食用,以防病情惡化。

大腸憩室炎引腹痛掛急診!長期便祕者「這裡痛」要注意了

大腸憩室炎引腹痛掛急診!長期便祕者「這裡痛」要注意了

體型肥胖的王先生平常喜歡吃高油、高脂的食物,有天半夜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大腸憩室炎,經過醫師的治療後已經好轉許多。出院之前,醫師也叮囑他務必注意飲食與運動避免再次復發。究竟什麼是大腸憩室炎?會造成哪些傷害與症狀?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

什麼是大腸憩室炎?

所謂的「憩室」(Diverticula)是指腸胃蠕動減弱造成便祕,導致排便時讓大腸內的壓力增高,使得腸黏膜被擠到肌肉層外,進而形成類似小袋子般的囊狀空間。

憩室的大小可以從幾毫米到數公分,當腸內壓力持續上升,造成鄰近小血管出血,導致黏膜壁發炎時,即為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ar Disease)。

大腸憩室炎引腹痛掛急診!長期便祕者「這裡痛」要注意了 大腸憩室炎成因:亞洲國家好發於右側大腸

大腸憩室炎在歐美國家較為常見,多數西方人的大腸憩室炎發病部位為左側大腸,而亞洲國家病患則是以右側大腸居多。至於為何會有大腸憩室炎,致病原因仍在研究中,目前推測為下列原因:

低纖維飲食 長期便祕(延伸閱讀:便秘免驚快吃這一顆!新鮮無花果營養勝果乾、吃無花果好處多) 缺乏運動 體型肥胖 基因遺傳 65歲以上年長者

大腸憩室炎6大症狀

大腸上長出憩室不會造成任何不適,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約有10~25%的民眾會演變成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炎的症狀以急性腹痛為主,疼痛的部位會依據憩室的位置有所不同,其他症狀還有: 腹瀉、便祕同時發生 肛門出血 噁心、嘔吐 血便 發燒 脹氣

大腸憩室炎引腹痛掛急診!長期便祕者「這裡痛」要注意了

此外,大腸憩室炎症狀嚴重時,病患恐會出現下列併發症: 出血:右側大腸會出現出血的現象,造成病患有血便的問題。雖然絕大多數出血狀況能自行停止,但也有病患出血狀況嚴重,導致出血性休克。 膿瘍、腹膜炎:當憩室炎的感染加劇時,腸壁可能出現小膿瘍。這些膿瘍使用抗生素便能治療,若併發穿孔或腹膜炎,須立即接受手術治療。 瘻管:2個器官或器官與皮膚間不正常的連結稱為瘻管,其中以大腸、膀胱的瘻管最為常見,將造成嚴重的泌尿道感染,也需利用手術切除部分病灶。 腸阻塞:反覆感染後留下的傷口結痂有時會讓腸道阻塞。

由於大腸憩室炎易遭誤判為盲腸炎,因此大腸憩室炎患者在檢查時應綜合抽血、超音波、電腦斷層輔助診斷,只要能在影像上觀察到腸壁增厚、化膿的現象時,即能確定為大腸憩室炎。 大腸憩室炎該如何治療?

大腸憩室炎可分為單純性與複雜性,醫師會依據這2種情況來給予不同的治療: 單純性大腸憩室炎:症狀輕微,通常使用口服藥物、施打抗生素,搭配充分休息,即能明顯改善症狀。 複雜性大腸憩室炎:出現腸穿孔、腸阻塞、膿瘍、瘻管這些併發症時,屬於複雜性大腸憩室炎,須立即接受腹腔鏡或是開腹手術來切除病灶。

多喝水常排便 4方法預防大腸憩室炎

鑒於大腸憩室炎多因長期便祕造成腸內壓力增高所致,想要預防或改善大腸憩室炎的症狀,建議先從以下4點著手: 多吃高纖食物:蔬果含豐富膳食纖維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減少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 多喝水:過乾、過硬的糞便容易卡在腸道並增加腸內的壓力,因此適量飲水有助軟化糞便,改善便祕情形。(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建立良好排便習慣:盡量在固定時間解便,有便意時毋須強忍,維持每日解便的習慣,可避免糞便變得乾硬。 多運動:規律運動能保持腸道健康並促進腸胃蠕動,培養便意,讓排便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