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的4種頭痛類型~原因與治療方法

必知的4種頭痛類型~原因與治療方法

大多數人都有頭痛的經驗,也就是頭部、頭皮,有時甚至頸部,都會出現疼痛的情形,程度從輕微到重度都有可能。大多數的頭痛可能只會持續一小段時間,但有些卻可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之久。因應的治療方式包括改變生活習慣、多休息、服藥等等。現在,讓我們來更進一步看看頭痛有哪些類型吧!

頭痛有哪幾種類型?

以下這些頭痛類型雖不至於太危險,但可能代表有更嚴重的疾病,例如中風(Stroke)。最常見的4種頭痛類型如下: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這是最常見的頭痛;由於每個人幾乎都經歷過這種疼痛,因此又稱為「日日疼,Every day headache」。緊張型頭痛會持續發作於頭部兩側,一開始可能會先感覺到頸部和肩膀肌肉僵硬,然後僵硬感會慢慢擴散到頭部前側,眼窩和夏巴都出現壓迫感。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出現這種頭痛,但並不會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通常在30分鐘或數天後,症狀就會消失了。 偏頭痛(Migraines):這是很嚴重的頭痛,頭的前部或兩側出現搏動性的疼痛感。通常是頭部的一側先出現症狀,然後再慢慢擴及兩側,可能伴隨其他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等。而且普及率非常高,每5位女性就有1位有偏頭痛,男性則每15人有1人深受其擾。 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s): 患者的頭部單側與眼周,會出現十分劇烈的疼痛,可能會因此在半夜被痛醒。通常每天都會發作,會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之久,然後才慢慢平息。頭痛結束後,通常會有一段時間比較舒緩,可能要再過幾個月或幾年,頭痛才會再次發作。然而,10%~20%的叢發性頭痛,都是慢性類型。 荷爾蒙頭痛(Hormone headaches):通常出現在女性身上,特別是生理期、更年期、懷孕前後,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 頭痛的原因為何?

頭痛也可用原因來分類,種類如下:

原發性頭痛

一般認為在人體的腦部、神經、頭骨內外的血管、頭頸的肌肉,都有化學在作用,而原發性頭痛(Primary headaches)的原因,通常就是腦部的疼痛接受器太過活躍。也就是說,並非其他疾病所導致。這種類型的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發性頭痛和荷爾蒙頭痛。

造成原發性頭痛的可能原因如下: 攝取酒精,特別是紅酒 食用含有硝酸鹽(Nitrates)的加工肉品 缺乏睡眠或睡眠習慣改變 姿勢不良 三餐不正常 壓力過大

次發性頭痛

次發性頭痛(Secondary headaches)通常是嚴重的潛在疾病所造成的,像是: 蜘蛛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腦與腦膜之間的區域出血。 高血壓(Hypertension)。 大腦受感染,例如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膿瘡(Abscess)。 腦瘤(Brain tumour)。 水腦(Hydrocephalus):液體積在頭骨中,導致大腦腫脹。 假性腦腫瘤(Pseudotumor cerebri):係指腦沒有長瘤,但腦壓卻上升的現象。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睡眠呼吸中止(Sleep apnea):睡覺時缺氧。 腦部血管出血或有其他問題,例如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腦動脈瘤(Brain aneurysm)、中風等。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雖然大部分的頭痛只要多休息就好了,但是很嚴重的頭痛,有可能是重病的徵兆。若出現以下情形,請立即去看醫師:

頭痛劇烈、十分嚴重,跟過去的頭痛情形完全不一樣。 頭痛不減、一直惡化。 頭部手術後開始頭痛。 只要一咳嗽、大笑、打噴嚏、換姿勢、身體移動,頭部就出現疼痛的現象。 出現大腦或神經有問題的症狀,像是感到虛弱、口齒不清、意識混亂、記憶力下降、昏昏欲睡等。 頭痛伴隨著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頸部僵硬、起疹子、吃東西時下巴痛、視力模糊、頭皮痠痛、一眼出現疼痛或紅腫的現象。 頭痛怎麼醫治?

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並不至於太危險,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會改善很多,患者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放鬆技巧: 做瑜伽 按摩 運動 熱敷前額與頸部

也可在藥局購買非處方的止痛藥,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一些比較嚴重的頭痛,就需要服用處方藥,例如: 蘇馬止疼注射劑(Sumatriptan injections):每天注射2次。 蘇馬止疼或佐免止疼(Zolmitriptan)鼻噴劑:若不想用注射劑,則可用鼻噴劑的方式取代。 氧氣治療:戴著面罩呼吸純氧的治療方式。 哪些實用技巧可避免頭痛?

若您常出現緊張型頭痛,可以每天詳實記錄可能觸發頭痛的原因,再藉此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以盡可能避免頭痛發生。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有幫助,像是規律運動、睡眠及用餐,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同時減少攝取咖啡因與酒精。

規律運動與適度放鬆也很重要,可以減少壓力、緊張感,以避免頭痛發作。另外,也要記得維持良好的姿勢。

中風痙攣~肉毒桿菌+物理治療助康復

中風痙攣~肉毒桿菌+物理治療助康復

您一定聽過肉毒桿菌(Botox),但說到肉毒桿菌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整形手術,然而,接下來不是要討論整形。而是肉毒桿菌的另外一個好處:治療中風(Stroke)後的痙攣。

什麼是肉毒桿菌素?

A型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或稱奇蹟毒藥(Miracle Poison),是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生極具毒性的生物性物質,若吃下受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嚴重者有致命危險。

肉毒桿菌素常用於醫學美容,依據施打部位,像是臉部、下巴、脖子和胸口等,移除皺紋和細紋,其療程只要幾分鐘就能快速見效。然而,肉毒桿菌素不應在懷孕或哺乳期間使用,並且,曾對肉毒桿菌素過敏者也不應該使用。 如何幫助中風患者?

中風時,有些病患因為部分肌肉痙攣僵硬,造成日常不便,無論剪指甲、穿衣、站立、走路,或在床上翻身均有困難,醫師經專業評估,可能酌量將肉毒桿菌素注射至肌肉中,其作用在於阻礙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產生肌肉麻痺的效果,藉此幫助受肌肉痙攣所苦的中風患者,而肉毒桿菌素能幫助放鬆痙攣的肌肉,可能2~4週內就有成效。

另外,施打肉毒桿菌素之外,醫師可能建議搭配物理治療,兩者相輔相成,達到良好又長效的成果,能幫助患者重獲肌肉功能和運動性,往後完成洗手、寫作和吃飯等日常活動也會更容易。 肉毒桿菌安全無虞?

當然不是,凡事沒有絕對完美。施打肉毒桿菌可能有副作用,而且無法保證長期使用下,能完全安全。以下是肉毒桿菌常見的副作用: 嘴巴乾澀 頭痛 頸痛 下針處不適 視力問題:重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眼睛乾澀 尿道感染 過敏反應:起疹、頭暈、喘鳴。

副作用通常於3週後消失,然而,若症狀持續困擾著您,應盡速聯繫醫師,記住施打肉毒桿菌素後12小時內不要去搓揉下針處,並且接受治療後1小時內別躺下。肉毒桿菌被認為是幫助治療中風患者相對安全有效的方式,不過仍存在副作用,因此,必須遵從醫師建議行事。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中風後復健路~生理加心理治療同步

中風(Stroke)過後的康復之路並不容易,需要花許多時間安頓身體,可能需要數週、數月,甚至數年重回當初,因人而異,因此建議患者及親友不妨參考以下內容,做好復健準備。

復健方案包含哪些?

中風會影響部分大腦,患者可能無法自行完成以前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安排復健與照顧計畫,幫助患者再次掌握生理功能,並學會失去的一些技能,如此可以增進獨立、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復健方案包括:

強化動作技巧:包括能幫助患者強化肌肉與改善肌肉協調的運動,例如學習如何吞嚥。 不同範圍的動作治療:包括幫助減少肌肉痙孿(Muscle Spasticity)和增加動作範圍的運動。 移動訓練(Mobility Training): 幫助您使用拐杖或塑膠護踝等輔具,這項訓練能提升走路的順暢度。 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用電來刺激肌肉,幫助肌肉回復機能。 大腦刺激:非侵入性刺激,幫助改善活動技能。 溝通問題治療:幫助您改善聽、說、寫技巧。 心理治療:幫助您處理情緒問題,改善心理健康。 藥物:有時會用藥物來治療因中風引起的憂鬱症或疼痛。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復健?

復健應在住院期間盡早開始,能有更多機會回復失去的能力和技巧,不過醫生會先掌控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且關切、預防中風再次發生。

康復需要多久的時間?

康復所需時間,依照中風的嚴重性、相關的併發症、身體的哪部分受影響、治療類型,以及治療反應而有所不同,某些可以很快就康復,有些則要花好幾年才恢復,甚至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恢復,建議詢問醫生和治療師有關康復的事宜,然而,要能準確衡量康復時間是相當不容易的。

總結,別讓時間成為負擔,這會讓您變得很有壓力而且焦慮,記住任何事都需要時間,漸漸透過復健,患者會看見生理上的好轉,心理困難會逐一調適,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多去期待康復後的人生規劃,有哪些夢想還沒完成呢?相信波折後的人生會愈挫愈勇,藉此多去鼓勵社會一樣遭遇的朋友吧!

打嗝打不停~6種中風症狀千萬要注意

打嗝打不停~6種中風症狀千萬要注意

平時一般人打幾次嗝,很稀鬆平常,然而,雖說有些不可思議,但打嗝可能和中風(Stroke)有所關聯,別驚訝,先讓我們看下去一探究竟。

打嗝的原因

大多數打嗝的出現和消失都沒有特定理由,大家都可能偶爾多打些嗝,然而,短期間打的嗝還是有特別的觸發因素,例如: 飲用酒精可能會引起打嗝。 抽菸可能會導致打嗝。 室內溫度突然改變或體內溫度突然改變。例如突然把空調溫度調低,或者吃下、喝下冷的東西之後,馬上又食用、飲用熱的東西。 喝東西太快。 情緒問題,例如壓力或害怕。 吞入空氣時。例如嚼口香糖時的狀況

打嗝打不停可能是疾病徵兆

打嗝是橫膈膜非自主且突然地運動所造成,橫膈膜是位於肺臟底部的大片肌肉,會和肋間肌一起作用來使人呼吸,因橫膈膜引起的運動,使聲帶快速關閉導致打嗝聲。打嗝可能會在幾分鐘後消失,不需任何治療,純屬正常現象,大多數人只會同時打幾個嗝,很少人會連續打嗝超過48小時,若發現此狀況,則可能是某些病況的徵兆,例如: 呼吸道症狀,例如肺炎(Pneumonia)或氣喘(Asthma)。 心理症狀如精神性休克(Psychological Shock)或恐懼。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以及代謝相關疾病與症狀,例如糖尿病(Diabetes)、低血糖或高血糖。 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況,例如腦傷或腫瘤。 使用某些診療或藥物,例如麻醉、化療、鴉片類、苯二氮卓類(Benzodiazepines,常用的鎮定安眠藥)、脈得保(Methyldopa)。

中風有哪些症狀?

雖說偶爾打嗝很正常,但若長時間不停打嗝,甚至持續數天、數週,就要特別留意了,或直接尋求醫師協助,詳加了解打嗝和中風的關係。長時間打嗝除了可能潛藏上述疾病之外,中風或許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多注意有沒有中風的相關症狀,例如下列6種: 病人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有問題。 病人突然無法正常走路,感到頭暈,或失去平衡。 病人突然劇烈頭痛。 病人突然說話有困難,可能會口齒不清,也許就算清醒也完全無法說話。 病人因為虛弱和麻木,突然無法把兩隻手臂舉起。 病人的臉部可能會有一邊下垂,無法正常微笑。

中風後壓力大~病人與親友的心理調適

中風後壓力大~病人與親友的心理調適

中風(Stroke)對一個人深具影響,不僅傷及病人的生理,產生許多後遺症,也為感情生活、家庭和朋友等生活圈,帶來不少問題,因此,患者中風後的人生可能備感艱辛,這篇文章能夠讓您略見端倪,希望您我能給認識的患者多一點包容和關愛。

中風如何影響另一半?

中風會影響病人和另一半的相處,病人除了需要調適生理上的問題,諸如疼痛、肌肉僵硬(Muscles Stiffness)、頭痛、疲勞或癱瘓,這些情況下,病人無法順暢完成穿衣、用餐或打掃等日常工作,需要仰賴另一半的協助,往往會造成病人內心不舒服,感覺自己無用,總帶給人麻煩,漸漸這種想法會銳減自信心,讓病人沮喪。中風也可能損害大腦,影響病人情緒控制,甚至伴隨焦慮、易怒、憂鬱等心理問題,不時出現負面情緒,親友們可要多多關愛病人。

中風之後,伴侶關係中的角色會有所改變,病人的另一半需要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平時要負擔家庭收入,還要照顧病人,相信一切的調整需要彼此花時間適應。或許,剛開始病人因為負面情緒上來,容易易怒暴燥,甚至難以和另一半好好坐下來溝通。另外,因為疲勞、焦慮、痛苦、憂鬱、肌肉虛弱和僵硬等生心理困擾接踵而來,性慾自然大大降低。 中風讓家庭感受壓力

除了上述提過,病人因中風造成家庭更多負擔,例如做飯、賺錢、照顧孩子或打掃,病人因為沒辦法做以前輕鬆容易的事情,常自覺沒用,若加上家庭成員無法了解患者痛苦和感受,可能會讓家庭氣氛更感壓力。另外,孩子也需要改變家庭扮演的角色,他們必須接受「家長有病況」這個事實,兩位家長無法像以往有足夠時間照顧他們,也不能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而孩子這時也肩負照顧者的角色,照顧好自己,也需要幫忙病人所需,這一切改變都需要時間來應變。

中風後的人際關係

中風後,因為身心理因素,社交活動自然無法像往常一般頻繁,以前常從事的活動,例如球類運動、旅行、逛街,對患者而言都是全新挑戰,有些朋友不常接觸中風病人,或許也不知道如何相處,因而保持距離,久而久之,因為無法一起活動,又加上生理問題、環境障礙、社交圈改變,精力不再等種種因素,部分病人和朋友也漸行漸遠。然而,建議病人嘗試維持友誼,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對於患者的康復之路很有幫助。

從親密關係、家庭,以及朋友的角度而言,中風會帶給病人龐大壓力,不僅是生理痛楚,更包含外界目光所致的心理壓力,因此,如果病人自身和周遭生活圈人士,能了解潛在問題和困難,嘗試理解中風可能衍生的負面影響,相信彼此之間能多一些心理準備和認知,來因應中風的發生。

學外語有益大腦更聰明!好處超乎想像

學外語有益大腦更聰明!好處超乎想像

全世界語言有數千種,很多人都有學習外語的經驗,原因各異,不管是為了興趣、喜歡某個國家的文化,或是工作需求,學外語不但能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於大腦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學語言對兒童的好處

瑞典的科學家曾以腦部掃描影像,研究人在學習外語時的腦部變化。他們找了兩組人,一組是有語言天分的士兵新生,讓他們密集地學習阿拉伯語、俄語等外語;另一組則是念醫學與認知科學的學生,讓他們用功讀書,但沒學外語。而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結果顯示,學語言的這組人,大腦有些區域明顯成長了,另一組人則沒有改變,這表示學習外語對大腦是有益處的。

首先,學語言對大腦就是個很好的運動,因為當人在學習新的單字和文法時,大腦裡有許多部位都同時在運作。對小孩來說,學會說第二外語,能幫助他們聽力更好、記憶力更強、更有創意、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更強,而且會有更好的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也就是靈活思考的能力。 學語言對成人的好處

比起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會雙語或多語的成人,有很多更強的能力與好處,例舉如下:

延緩老化與失智症(Dementia) 心智彈性(Mental Flexibility)更佳、頭腦更靈活 規劃能力、決策能力、處理事情優先順序的能力都更好 變更聰明、智力更高 記憶力與記憶技巧都變強 創意、注意力、專注力都更好 更能一心多用在不同的工作上 能更快理解他人的觀點 對周遭環境更加敏銳 整體的認知能力更好 聽力技巧變好 對自己母語的理解力更好

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除了上述的眾多好處之外,學外語同時會讓您認識到更多不同的文化、歷史、藝術等等。此外,多會一種外語、多一種能力,也會讓您更有自信,不管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都能拓展您的視野,讓生活更豐富多彩!

濃度愈高愈好?買消毒酒精3大原則

濃度愈高愈好?買消毒酒精3大原則

為應對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民眾紛紛跑藥局排隊,勢必要把自身防疫做得完備,除了戴好口罩,消毒酒精(Rubbing alcohol,又稱擦拭用酒精)也是每個家庭的搶購清單之一。而市面上的酒精濃度不一,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本文將告訴您購買消毒酒精的3大原則,以及使用的安全考量,請謹記,並不是愈濃效果愈好,了解其成分比例和個別功用才是正確的防疫觀念。

[covid_19]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相較於低濃度的酒精成分,含有60~95%酒精濃度的乾洗手液有更高的殺菌效果。但是,這不表示要買高濃度的酒精或含酒精成分的消毒水,才能達到消毒殺菌作用。事實上,酒精濃度太高反而會有反效果,甚至產生無殺菌效果,以下將逐一解釋。

1. 70%酒精濃度殺菌效果最好

在買消毒酒精或消毒水前,首先要認識其成分的組成,主要為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簡稱IPA)和淨化水(Purified water)兩種素材。簡單來說,消毒酒精就是稀釋過的異丙醇。一般的消毒酒精有68~72%的異丙醇,其餘則為淨化水,酒精濃度少於50%的話,消毒效果遽降,但超過90%也無效,70%的酒精比例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而在台灣,較常見的消毒酒精是含乙醇(Ethanol)成分的,也稱為穀醇(Grain alcohol),一般藥房所售的酒精就是乙醇酒精。雖然兩者都可稀釋成消毒水使用,但其功能和風險卻大不同,乙醇帶有些微化學味,可飲用,因此被廣泛用於酒類飲料裡,也能作為汽車燃料添加劑;異丙醇則有強烈的化學味與劇毒性,不可飲用,廣泛用於家用和工業清潔消毒,其成分也被添加在護膚化妝品裡。

消毒酒精不能沒有水的成分,因為水能作為殺菌除病的催化劑,幫助消毒液破壞和貫穿細菌和病毒的細胞膜,凝結蛋白質,最後微生物就死亡了。水分也會減緩液體蒸發的過程,進而提升表面接觸的時間,效果就更強了。民眾在使用純乙醇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擦在皮膚上,因為它容易使細胞組織脫水,異丙醇酒精則相較會比較溫和。

有的廠商在製造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香料油、顏色添加劑、變性劑、摻雜物,以及特定的穩定劑,其中變性劑會破壞酒精的化學成分結構,不小心飲用恐造成中毒和昏迷,家裡若有小孩,請務必要把消毒酒精放在他們無法接觸的地方。 2. 高濃度酒精難殺死細菌孢子

以異丙醇為例,超過91%就能瞬間凝結蛋白質,同時形成保護膜,不讓其他的蛋白質繼續凝結,這會減低殺菌的效果。所以,不建議個人及家用消毒者買高濃度的消毒酒精,即使它可以達到殺菌的結果,可能也需要花很長的接觸時間,預估超過3~12小時,且多數的細菌孢子並沒辦法被殺死,只是進入休眠狀態而已。這是因為有的細菌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會變換成孢子,進入睡眠模式,以降低其代謝活性(Metabolic activity),並增強含酒精成分消毒水的抗性,而當環境又有利於己時,它會再變回細菌的增長狀態繼續繁殖。

以消毒水的等級區分,異丙醇屬低級消毒劑(Low-level disinfectant),因為它無法消滅細菌孢子和親水性病毒(Hydrophilic virus),只適用在居家清潔作業,以及非緊急的病人照護,像是血壓壓脈帶(Blood pressure cuff)。至於處理黴菌類的問題,異丙醇的效果不大,其根源在於潮濕環境,而使用漂白劑和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才是有效的方法。

3. 高濃度酒精留給敏感裝置製造廠用

或許您會好奇,像99%這種高濃度酒精的異丙醇,在什麼情況下才適用呢?答案就是對水敏感的相關產業,包括:醫療器材製造廠、印刷電路板、電腦技術、軟焊(Soldering)和再製(Rework)人員。

這對處理電腦芯片、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等敏感裝置尤其重要,而由於異丙醇蒸發率比水快,對油脂和塵垢也很有效,加上濃度又高,所以可以避免殘渣發生。美中不足的是,它具有吸濕性,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若有丙酮(Acetone),則會是更好的選擇。

消毒酒精易燃 用太多皮膚乾裂

在使用消毒酒精時,都要特別小心,因為酒精是易燃物,只要接觸空氣和火源,就會形成不穩定的過氧化物(Peroxide),並可能引起爆炸,要注意的還有鋁(Aluminum),以免觸發火點。除了酒精濃度,儲存時間太長,其引爆風險也很高,所以,酒精濃度較低相較更安全,因為水能讓酒精蒸發變慢,增加它接觸空氣的時間,且不會太乾。

此外,和含酒精的乾洗手液一樣,過於頻繁使用消毒酒精的話,它會吸走皮膚的好油脂,造成肌膚乾燥和龜裂,以及短暫的皮膚刺激,嚴重則會引發皮膚炎(Dermatitis)的症狀。溫馨提醒,消毒酒精只能幫助消毒,它無法有效殺菌,正確地洗手才是最重要的防疫方法。

小心!茲卡病毒也會透過性交來傳染

小心!茲卡病毒也會透過性交來傳染

聽起來可能會讓你非常驚訝,但是茲卡病毒(Zika virus)已經被證實,除了透過蚊子傳染之外,也會透過性交作為傳染途徑。因此,我們該如何同時保有親密關係、又可預防茲卡病毒呢?準確來說,茲卡病毒會透過肛交、陰道性交或口交傳染。除此之外,若您和性伴侶共同使用情趣用品,那麼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就會特別高。因此,即使您的感情關係很穩定,您還是有可能感染茲卡病毒。值得注意的是,茲卡病毒在精液的存活時間比在其他體液都還要長,因此男性和女性的罹病時間也有所不同。

性交時該做什麼防護?

使用保險套能大幅降低罹患茲卡病毒的機率。 每次性交,不管是怎麼樣的性交方式,整個過程都一定要用保險套,可以諮詢醫師,以了解保險套的正確使用方法,也可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

到茲卡病毒疫情國家該注意什麼? 建議孕婦盡量不要去有茲卡病毒的疫情國家。若一定要去,請先諮詢您的醫師因應措施。 若孕婦和伴侶要一同前往可能有茲卡病毒疫情的國家,請確保每次性交都一定要用保險套,或是也可以暫時不要性交,以保護胎兒的健康安全。 有些人可能已經被感染,只是還沒有出現症狀而已,因此請一定要格外注意。

打算生小孩的夫妻該注意什麼?

想要有孩子的夫妻應該要特別注意預防茲卡病毒,而且必須做定期檢查,以確保身體的健康狀況適合懷孕。此外,也應該諮詢醫師,以了解潛在的風險與因應措施。

其他人該注意什麼呢?

若您沒有懷孕、也沒有懷孕的打算,還是得小心茲卡病毒。因為目前尚未有茲卡病毒相關的疫苗可施打。

恙蟲病可致死!夏季高峰這3招預防

恙蟲病可致死!夏季高峰這3招預防

每逢夏季戶外郊遊,就會傳出不少恙蟲病(Scrub typhus)的案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台灣每年都有恙蟲病的病例生,從4~5月時開始增加,6~7月為高峰期,在2015~2018年間,每年約有350~500個病例。雖然恙蟲病的感染傷口小,但也有造成死亡的風險,民眾仍須多加防範注意,以下介紹恙蟲病的症狀和3個預防方法。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一種稱為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細菌所引起的病,該菌會寄宿在恙蟲幼蟲體內,若被有該菌的恙蟲幼蟲叮咬,就會因此感染,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長皮疹等症狀。恙蟲病常見於亞洲與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通常恙蟲會生長在荒野、田園、溪邊的草叢堆中,並伺機攀附在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而老鼠是最普遍的宿主。

恙蟲病的症狀

被恙蟲叮咬後,潛伏期有6~21天之久,而通常在10~​​12天時,會開始出現發燒、發冷、頭痛,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現象,傷口在初期約為1公分的紅色硬塊,接著變為囊腫,破裂成傷口和結黑色的痂。通常第1週時,發燒的體溫會高達攝氏40~40.5度(°C),並伴隨嚴重的頭痛和咳嗽,在發燒的第5~8天時,會出現斑疹(Macular rash),並延伸到手臂和腿部,這類斑疹也許會迅速消失,但也可能變成斑性丘狀(Maculopapular)的疹子,顏色明顯。

嚴重的話,可能會有脈搏增加、血壓降低、脾腫大等症狀,並出現精神錯亂、昏迷、肌肉抽搐等,部分患者甚至可能會轉為肺炎(Pneumonia)和間質性心肌炎(Interstitial myocarditis)等,有致命的可能。若初期經過治療,最快可在36小時內開始退燒,若無,則高燒可能會長達2週以上。

預防恙蟲病的3個方法

1. 到郊外遊玩,或到有草叢堆的地方時,最好穿著長袖長褲和中高筒鞋,來遮蓋皮膚預防恙蟲叮咬。

2. 露出的皮膚,可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准,含有DEET(敵避)的防蚊驅蟲劑,但不適用在嬰兒皮膚,或兒童的臉和手上,避免接觸到眼口鼻,且在活動結束後,最好盡快換洗衣物和清潔身體。

3. 住家附近或田園邊的雜草需定期清除,以免恙蟲孳生,也要做好衛生消毒,避免鼠患。

3個月內致命的超級真菌:耳念珠菌

3個月內致命的超級真菌:耳念珠菌

近來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不斷在國際間擴散,入侵歐美亞洲等20多國,約半數案例都在短短90天內死亡,使全球提高警戒。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去年一名老人在紐約市的醫院做完腹部手術後,發現遭感染這種新菌種,儘管立即被隔離,卻仍在90天後死亡,且之後該病房每個角落皆遭汙染,使院方大動作消毒。

耳念珠菌是新型抗藥性菌種,台灣近年僅有一例確診為輕症,雖該患者日後痊癒,但民眾們仍不可輕忽。因為抗生素的長期濫用,英國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時,恐將有1,000萬人受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

什麼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Fungus,包含了酵母、黴菌等微生物),最早於2009年在日本發現,它具有多重抗藥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能抵抗多種抗真菌藥物,並且需用專門的實驗室技術,才可準確識別,傳統實驗室技術容易辨別錯誤,造成不當管理,便難以控制疫情在醫療環境傳播,目前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列入「緊急威脅」的名單。 耳念珠菌的傳播途徑

以目前的數據來說,耳念珠菌可透過接觸受汙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或是人與人接觸等方式傳播,因此經常進出醫療機構的人,需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感染耳念珠菌後的症狀

耳念珠菌可能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全身,會出現如發燒、疼痛和疲勞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引發血液、傷口和耳朵等感染,但一般只從症狀來看是無法判斷的,必須經由檢驗才能確診。此外,雖然在呼吸道和尿液中也可採集到樣本,但目前仍未確認是否會導致肺部或膀胱感染。 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根據目前有限的數據資料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風險族群,包含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人、糖尿病(Diabetes)患者、使用廣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和抗真菌藥者等,以及住院中免疫力差,或戴有呼吸器、血管留置導管、導尿管等患者。若身體健康、免疫力佳的人,則較不易受該菌威脅。

平時別忘飲食均衡、規律的運動和睡眠作息,才能養出好免疫力,並且盡量少用抗生素,進出公共場所記得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