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為了安撫哭泣的寶寶,很多新手爸媽半夜都要醒來好幾次,造成自己睡眠不足,並為此感到頭痛不已。如果這是您面臨的情況,不妨試試睡眠訓練,讓寶寶哭到累後自己睡著。您可能會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它會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有興趣進行睡面訓練的爸媽,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睡眠訓練就是讓寶寶自己睡著

睡眠訓練就是當寶寶在夜間哭泣醒來時,爸媽讓寶寶獨自哭累睡著,以讓自己保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兒童睡眠專家吉兒.斯派瓦克(Jill Spivack)認為,爸媽應該帶4~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讓臥室保持安靜、昏暗,並當寶寶一出現睏意就把他抱進房間,且盡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挑剔的睡眠習慣,例如一定要聽搖籃曲,或需要被拍撫搖動才能睡著,不然一旦這些東西消失,他們就會哭得很厲害。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訓練中有罪惡感還是要堅持

育兒顧問專家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認為,爸媽應該堅持睡眠訓練。過程中,寶寶會用哭泣來表達不悅、恐懼、不適、寂寞或疼痛等情緒,對新手媽媽或許會像是一場酷刑,但請持續進行訓練,不要放棄。不過,雖然進行睡眠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寶寶自己停下哭鬧,並再度入睡,爸媽晚上仍應偷偷察看寶寶幾次,以確認寶寶安全無恙。

睡眠訓練無效是常態

如果睡眠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也不用擔心,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84%的小還在出生3年後,仍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專家對睡眠訓練的影響意見不一

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Sleep Center at CHOP)副主任喬迪明德爾醫師(Jodi Mindell)表示,目前就短期內的影響 ,並沒有研究指出睡眠訓練對寶寶有害,反而對寶寶有很多優點。反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esity)精神病學的助理教授邁可.科姆斯 (Michael Commons)則認為,讓寶寶過早獨立可能會增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風險,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過早的嚴苛訓練可能會對日後留下不良影響。

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早期習得的口說表達和語言技巧,對寶寶未來的閱讀、寫作及人際溝通技巧發展影響很大。但若寶寶遲遲不開口,父母肯定會有點心慌慌,不過不用緊張,以下將列出鼓勵寶寶開口說話的方法。

鼓勵寶寶學說話的方法

微笑並給予注意:時常對寶寶微笑,並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當寶寶發出咕咕聲、咯咯聲或笑聲的時候,要將注意力分給他,並對他微笑,讓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試著解讀寶寶的聲音時要有耐心,寶寶出聲可能是開心,也可能是挫折的徵兆,因此就算很忙,也要試著花時間和寶寶交流。(同場加映: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模仿寶寶:當寶寶試圖溝通的時候,可以模仿他,假裝在來回對話,為他示範成人談話時的訊息交換過程。就算不知道寶寶在說什麼,還是盡可能回應他,因為這樣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度。

常對寶寶說話:專家表示,愈常跟寶寶說話,寶寶的說話和語言技巧就會愈好。而且寶寶也喜歡聽到有人跟他講話,因此可以盡量用溫柔及開心的語氣,或特殊的語調和浮誇的表情,來跟他對話。在餵食、移動,或穿衣洗澡時對寶寶說話,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語言聽力。每天重複幾個單字,幫助寶寶記憶,就可以讓他有更多機會學習語言。(同場同應: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閱讀和聽音樂:一般認為,這兩個方式都能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可以買一些彩繪本,每晚讀給寶寶聽,或是一起聽些柔和輕快的音樂。(同場加映: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不開口的話何時該看醫師?

若發現寶寶有說話或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就要儘快就醫,讓醫師檢查寶寶是否有需要治療的健康問題。(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椰子水沁涼消暑!懷孕喝也有9點好處

椰子水沁涼消暑!懷孕喝也有9點好處

冰冰涼涼、微帶香甜的椰子水,在炙熱的夏天喝上一杯最消暑了。孕婦的體溫通常比一般人高,喝椰子水除了降溫止渴,其實對孕婦來說也有很多其他好處,以下列出九個好處報你知!

1. 作為天然利尿劑

懷孕期間,維持體內正常的尿酸值很重要。椰子水含有鉀和鎂兩種礦物質,可促進排尿,有助於身體排毒,和清潔尿道,可避免腎臟和尿道感染和結石。上述的這些優點,也都可以幫助降低早產的風險。

2. 提供必要的電解質

晨吐、噁心、腹瀉等懷孕症狀,會讓孕婦很容易脫水,因此懷孕期間需多多補充電解質。椰子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鈉、、鉀、磷,可以為身體提供電解質,也可以促進肌肉功能,並調節體內酸鹼值和血壓。

3. 緩解胃灼熱和便秘

椰子水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可以促進消化、控制體內酸鹼值、中和胃酸,並避免便祕和胃灼熱,兩種常見的懷孕問題。椰子水的退熱功能,也有助於改善膽熱(Bilious Fever)和膽汁性嘔吐。 4. 抗氧化避免感染

椰子水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可增強免疫系統、避免感染。除此之外,椰子水還含有月桂酸,可以殺死壞菌,留下好菌,避免孕物感染流感等病毒。 5. 促進心臟健康

喝椰子水得到的鉀、鎂和月桂酸,可以幫助調節血壓、血糖、血液循環,並增加好膽固醇,和減少壞膽固醇。在分娩前三個月,當產期壓力愈來愈大時,建議每天一杯椰子水,可以調節身心。 6. 維持健康體重

椰子水熱量低,且不含脂肪,喝了不但不會使人增加體重,甚至還有避免脂肪堆積的效果。天然的椰子水也不含任何人工香料或有害物質,是取代含糖飲料的最佳選擇。(馬上計算: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7. 幫助運動後恢復體力

椰子水是一種天然的滋補飲料,可在人脫水、疲勞、筋疲力竭時提供能量。椰子水也可以作為運動後喝的能量飲料,不但能補充水分,還能提升肌膚彈性,減少妊娠紋生成。 8. 降低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如上述所說,因椰子水幾乎不含糖,喝了不用擔心血糖變高,所以可以降低得到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 9. 增加母體羊水

在懷孕的第 6~9 個月時喝椰子水,可以增加羊水、血液,並增進身體循環,能為胎兒營造更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椰子水的各種營養不只對媽媽有好處,喝下後寶寶一樣也會受惠。(同場加映:懷孕可以喝椰子水嗎?如何挑選、攝取量和副作用一覽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很多寶寶有時候會嘔吐,一天甚至會吐好幾次。但是嘔吐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或伴隨其他症狀,嘔吐可能是因為酸液回流引起,又稱作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一般常認為只有成人才會胃食道逆流。但其實嬰幼兒也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常見的症狀包含: 時常嘔吐 持續咳嗽 胃口喪失或有飲食問題 吃飯時或飯後會哭泣 心灼熱、脹氣或肚子痛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當胃中的食物及胃酸回流到食道時,就稱為酸液回流。大多有這種情況的小寶寶都很健康,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他們的消化管道還不成熟。小朋友一出生就伴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對比較大的小孩來說,胃食道逆流的根源和嬰兒及成人不同,很多案例都是胃和食道間肌肉的瓣膜放鬆或是瓣膜底下的壓力過大。 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一般而言,醫師會依照家長描述以及兒童疾病史來診斷酸液逆流的狀況,特別是如果這樣的症狀一再發生,而且已經造成不適。小朋友有時候會需要更多測試,例如服用鋇劑(Barium swallow)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pH探針法或上腸胃道內視鏡等。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

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能幫助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小孩,當然別忘了先諮詢小兒科醫師。 嬰兒: 讓嬰兒的頭高於嬰兒床或搖籃。 餵食完後直立抱著他們約三十分鐘。 調整餵食的模式。 至於是否可以在奶瓶裡加入麥片等食材,或提供固體食物,需經由小兒科醫師同意。

較大的兒童:

讓頭部比床高。 吃完飯後保持直立至少2小時。 讓孩子一天少量多餐,而不是吃3次大餐。 限制會讓酸液回流惡化的飲食攝取。 鼓勵孩子定時運動。

若狀況很嚴重或是沒有改善,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如舒胃錠(Simethicone)以及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等制酸劑。醫師可能也會開立讓胃部分泌較少胃酸的藥物。

大致來說,制酸劑和抑制排氣的藥物都很安全。不過如果使用很高的劑量,制酸劑可能會導致拉肚子等副作用。若小孩長期服用高劑量制酸劑,他們會有很大的可能發生骨頭變得軟脆的狀況(如:礦物質化 Mineralization或佝僂症 Rickets)或維生素B12缺乏等病症。 嬰幼兒的胃食道逆流手術

多數的小孩不需要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然而如果小朋友已經接受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見效,或是有呼吸問題、肺炎或因為胃食道逆流引發嚴重的問題,則手術可能對您的孩子有幫助。但就如同任何手術,接受胃食道逆流手術也有風險,應和醫師討論。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寶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點無庸置疑,有時候他們會發出有趣的小聲響,想嘗試與大人溝通,牙牙學語的樣子總是融化大家的心,不過你是否也曾好奇寶寶都在說些什麼、想表達什麼呢?以下我們列出了寶寶在不同階段學說話的進度,以及幫助大人聽懂寶寶在說什麼的方法。

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根據專家研究,每個嬰兒都有自己學說話的時間表,因此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或和別的寶寶比較。一般來說,嬰兒 12 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說幾個字,但也有一些寶寶要到 18 個月大才開始說話。不過寶寶學語言的過程通常分成三個階段:

微笑(1~ 3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能理解大人的語調,會在大人說話時時透過微笑、笑聲或興奮地揮舞小手臂,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寶寶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出一些帶有母音的咕咕聲。 牙牙學語(4 ~ 7 個月):這個時期,寶寶牙牙學語的能力會愈來愈厲害,並且會等大人對他們做出反應。寶寶還會開始提高或降低語調等,像在問問題一樣,並發出不同的聲音。 第一聲媽媽爸爸(8~12 個月):家長可能會在這個階段,第一次聽到寶寶喊「媽媽」或「爸爸」,或「嘎嘎」、「噠噠」和「巴巴」等聲音。

【同場加映:寶寶幾歲會走路才正常?破解寶寶學走路2迷思】 這樣聽懂寶寶在說什麼

寶寶的牙牙學語,就是他們在試圖溝通、表達需求和慾望的方式。以下我們將針對各種寶寶可能發出的聲音,為大家一一解密。

尖叫:大人可能常常會聽到寶寶發出高頻率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這代表寶寶很開心或很興奮。寶寶尖叫時,大人可以用會讓他興奮的東西回應、鼓勵他,刺激他的語言發展;寶寶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大人在說什麼,但是他會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當然,如果寶寶不停尖叫,就要確認他是不是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有什麼需求。 咕噥:寶寶排便的時候常常會咕噥幾聲,這個聲音可能代表挫折或無聊。隨著寶寶成長,他可能會用這個聲音來表達他大部分的需求,所以如果大人能觀察並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了解語言和行為的關係。 低吼:低吼聲是像哭泣或咯咯笑一樣的反射動作,雖然不像其他聲音那麼常聽到,不過有的寶寶在前六個月時,會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寶寶有時候會用低吼表達不悅,有時也會因為喜歡喉嚨發出這種聲音的感覺,而不停低吼。(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輕笑: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發出笑聲。當大人做讓寶寶覺得好笑的事時,寶寶就會出現這個反應。(推薦閱讀: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嘆息:寶寶幾週大時,就會開始發出嘆息聲,可能表示他現在很放鬆。 牙牙學語:在寶寶 4~6 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這是他們開始使用單字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他們的聲音中聽到不同的組合變化,例如「踏踏」、「吧吧」。

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對多數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交通阻塞可說是我們每天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逢過年連假,塞車的時間更是誇張的長,可能一塞就是幾個小時,若不幸困在車籠裡,想逃也逃不走,只能跟著車流緩緩向前行。塞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怎樣,遇到了就得面對,本文將舉出您可以做的5件事和方法,溫馨提醒,請別帶著煩躁的心開車,想辦法營造輕鬆的旅程才是安全。

1. 保持耐心和專注力 交通禮儀要遵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司機要確保自己的心情至少不慌張、不受挫,建議可以先做深呼吸來平穩情緒,以及保持專注力,因為一旦失去了耐心,人容易變得急躁而置乘客於危險中。駕駛人員的責任就是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當然也包含自己,此外,塞車是任誰都不願樂見的,困在車龍裡不能動,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心情。

換個心境思考,正因為塞車,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陪乘客聊天,如果車內都是一家人,這不就是很難得的相處時光嗎?而當車輛都慢了下來,司機也可以藉此機會分析路況,並考量可行的避開塞車策略,同時要注意該遵守的交通禮儀和撇步,以下列出7個重要的安全撇步。

避免任何會讓您開車分心的動作,別以為一心多用不會出意外,司機需要隨時保持專注,就算分神1秒都是危險的。 若前方沒有障礙物,或沒有要轉換車道往別的出口,都請盡量別改變車道,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焦慮,尤其對機車騎士來說更是危險。您或許會發現,駕駛在同一個車道者,反而會比頻繁轉換車道者來得快。 切勿為超車而開在緊急車道,這不僅違反法律,也是很自私的行為,因為這麼做會妨礙警察車或救護車的通行,也間接鼓勵其他駕駛人員知法犯法。 不要亂鳴車喇叭,這只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員的壓力,請把喇叭用在緊急時刻,像是為避免車禍之時。 不要因為想超車而頻閃燈,這麼做並不會讓車流變快,反而會影響其他駕駛人員的開車視線。 不要下車大聲叫囂,塞車中大家的心情都一樣不好受,請在發生緊急情況下才下車。 若您開的是自動排檔汽車,並不須踩油門,慢慢放開腳煞車,車子就會往前走了,這不但可以避免控制不佳釀成車禍,也能省車油,保障旅程的安全。

2. 上路掌握交通狀況 開車時請別看GPS

對駕駛人員而言,提前了解路況很重要,雖然此舉不一定能避免塞車,但至少能先預想其他的通行路段,並能作心理準備。其中較直接的接收方式就是看公路的電子顯示板,有的地方像高速公路會有關於前方路況的公告,另外,收聽廣播也是不錯的選擇,多數的電台都會整理交通情報,尤其在上下班時間,提供民眾掌握重要公路最新的消息。

現代人最常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來找路,當然也包括塞車路況的資訊,加上Google地圖和其他應用軟體的普及化,使得交通情報非常透明,除了用顏色區分塞車路況,還有衛星攝相的真實畫面供瀏覽。

但駕駛人員請注意,開車時請不要使用手機或任何GPS載體,因為開車一不留神,容易導致意外,您可以讓副座或其他乘客幫忙看導航,或是開啟導航的語音播報。待車輛靜止再查看GPS才能確保安全。 3. 開小路避塞車可行嗎 別忽略下列考量

當前面開始大塞車,而路旁卻有其他的路徑選擇,有的駕駛人員會寧可想嘗試走別條路,也不要繼續跟著車龍塞。然而,開小徑並不一定是好主意,當然也不擔保不會塞車,下文列出幾個應考慮的元素和風險,提醒民眾別衝動行動。 對該區域和路段夠熟悉嗎?是否有無把握不會迷路。 小路是否有交通緩行措施和速度限制,包括紅綠燈、減速丘、交通圓環、單向道、禁止迴轉的路等。若有,開小路不見得比較快。 小心住宅區有無小孩在馬路上活動,並尊重住戶的寧靜生活及安全,若是晚上開車,且該路段沒有街燈的情況下,更要注意公路安全。 有的地方和路段是私有土地,或地方法律設為禁止入侵之地,擅自闖入可能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罰款。 若大家都使用小路,同樣會造成該路段塞車,這反而會比原先的路來得慢。 考量時間的急迫性,若不趕時間,請按照原本的路前進,避免給自己及乘客帶來不確定性和危險。 在規劃路線時,計算車油的容量是否足以供給到達目的地。

4. 沒轍只好慢慢等 開車者需要乘客支持

如果剛好車卡在車龍裡,且沒有其他小路可選擇,只好耐心跟著車流慢慢往前走,等待下一個出口,或於最近的休息站吃飯。此外,在車內收聽廣播或播放音樂,這也能幫助心情放鬆,當車塞得無法動,則可拉好手煞車,讓腦袋小放空、玩腦力激盪,待車流開始動了再往前走。

駕駛人員跟乘客聊天,這能使人不犯睏,也能緩和坐車的氛圍,但開車時請眼睛看前面,以避免發生意外。做為副駕和其他乘客,我們有相對的責任確保司機的專注,尤其是長途駕駛,輪流開車也許是不錯的應對方法,當然,開車需要有駕駛執照才行,以免觸犯法律被罰款。 5. 塞車吃零嘴填肚 暈車可搖下車窗

塞車很無聊怎麼辦?若旅途很長,建議可以在啟程前先準備小嘴零食,這不僅能填肚,還能打發時間,但請小心餅乾碎屑及飲料溢出,以免引來螞蟻覓食。

而若車流完全不動,且已維持一段時間了,不妨搖下車窗呼吸新鮮空氣,或打開車門拉拉筋,這對暈車的人特別有幫助。坐在車上的乘客,還可以利用空暇時間培養興趣、玩社群和拍照、策畫行事曆和年度計畫等。

20幾歲當爸媽~年輕早生的6項好處

20幾歲當爸媽~年輕早生的6項好處

生理上來說,20幾歲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但是在任何年齡生小孩,都會有它的優點和缺點。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就是選擇早生的年輕爸媽可能會得到的好處,尤其是20幾歲就當爸媽的人,有這6項好處。

1. 生殖功能正值發達

專家認為,女性的生殖功能在20歲初期最為發達。每個女性生來就有1~2百萬個卵子,到了青春期時會減少至30~50萬個,步入20幾歲的適孕期,則只剩300個。 2. 胎兒缺陷機率較低

愈晚生,卵子的數量和品質都會愈低。年紀較長的女性,卵子較易出現基因不正常的現象,導致寶寶產生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之類的先天缺陷。 3. 流產機率比較低

在20幾歲懷孕的流產率只有10%,若在30幾歲初期懷孕,機率則會增加到12%,若到30幾歲晚期、40歲,甚至45才懷孕,流產機率則會分別增加至18%、34%和53%。

4. 生理負擔相對比較輕

在年輕時懷孕,生理負擔不但會比較輕,併發症如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或其他婦科問題的發生機率也會比較低。除了流產機率,早生的人也比較少會遇到嬰兒出生體重過低的現象。 5. 體力好  帶小孩較不怕累

年輕人比較有體力帶小孩,也比較能承受小孩帶來的睡眠不足影響。早生的媽媽因為可能會比較早當阿嬤,以後也會比較有體力抱孫。

6. 變化的彈性比較大

相較於年紀大,且生活和人生觀固定的人,年輕爸媽可能比較願意因小孩改變固有觀念,跟小孩一起學習成長新事物。

中風後3種頭痛~醫師5方法助緩解

中風後3種頭痛~醫師5方法助緩解

病人中風(Stroke)過後,可能會出現輕重程度不等的身體症狀,而頭痛可能就是一例,也許因為有中風的經歷,頭痛不禁令人提心吊膽,究竟中風後為何會頭痛?而遇上頭痛發作,又該怎麼辦呢?以下我們會分享更多關於此類的資訊,供讀者們參考。

為什麼中風後會頭痛?

病人中風或大腦血流改變,均會造成大腦腫脹和腦部受損,進而導致頭痛,若因為腦出血,而導致中風的病人,則更容易產生頭痛的症狀。其中,中風後頭痛可分為下列3種狀況:

服用藥物:若服用過多止痛藥,就有可能會造成頭痛。另外,服用中風藥物也可能造成頭痛,包括稀釋血液或降血壓等用途的藥物。 緊張型頭痛 (Tension Headaches):緊張型頭痛十分常見,會持續發作於頭部兩側,通常此類頭痛比較容易舒緩。 偏頭痛:偏頭痛發作時,病人會感到劇烈頭痛,通常還伴隨噁心和疲倦感,醫師則會開較強效的處方藥來治療偏頭痛。.

中風後頭痛該怎麼辦?

若中風後出現頭痛的症狀,請告知醫師,讓醫師進一步確認頭痛是不是因為中風所引起的,還是存在其他重大疾病所致,以便後續更確切的治療。所以,一般而言,頭痛不用太擔心,因為醫師會釐清頭痛的原因,根據不同種類的頭痛,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請參考以下常見的治療方式:

開立處方藥:能幫助舒緩疼痛與發炎。 多休息:好好躺在舒服的床上,別想太多, 讓大腦充分休息。 配合醫師設計的療程:醫師會針對情況不同的病人,有不同做法,因此請信任醫師,配合療程。 健康飲食 : 多攝取蔬菜水果 戒除壞習慣:例如:抽菸或飲酒過量。

通常中風後出現頭痛,多能有效改善,因此,別太過擔心,盡早諮詢醫師,便能盡快緩解頭痛。

大腸直腸癌:成因與風險

大腸直腸癌:成因與風險

大腸直腸癌原因

大腸直腸癌是因大腸細胞中的 DNA 產生突變造成的,而當突變的細胞不受控制的增長,就是所謂的癌細胞,進而形成腫瘤。雖然大腸細胞突變的原因不明,但其可能分為以下兩種。

1. 遺傳性基因突變:指家族遺傳的基因突變,它佔大腸直腸癌的少數,其 DNA   變化和細胞影響層面通常可於下列四種做解釋。 家族性腺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以下簡稱 FAP)、多發性家族性腺性息肉症(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多腫瘤性症候群(Gardner syndrome) 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又稱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症候群(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MYH 基因相關息肉症(MYH-associated polyposis,或作 MUTYH 基因相關息肉症)

2. 後天性基因突變:多數人的基因突變都是後天性基因突變,這些 DNA 突變只會影響宿主原本的突變細胞,並不會把它傳到下一代。其基因突變可能是因為一些危險因子造成,根據許多病例的觀察,第一次的基因突變會發生在腺瘤結腸息肉基因(Adenon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或稱 APC基gene),但目前尚未找到確切的原因。

(同場加映:息肉變大腸癌) 息肉如何變成癌細胞?

一個健康的大腸,會有新的大腸細胞取代耗損的大腸細胞,然後將它化為糞便排出體外,但若這個過程被干擾了,以致細胞不斷囤積在大腸中,亦會於腸壁形成肉瘤,醫學把它叫做息肉。息肉癌化的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成長階段:

增生性息肉:細小且無害 腺瘤性息肉:還不是癌細胞,但有機會變成癌細胞,因此也被稱為癌前性息肉 癌細胞:能侵入、擴散及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

雖然息肉有可能變成癌細胞,但它並不是百分百的絕對,換句話說,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會變為癌細胞。所以,定期的診斷非常重要,才能及早除去可能癌化的大腸細胞,減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同場加映:大便驗潛血~檢查息肉可預防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擁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罹患大腸直腸癌,有的患者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且男女風險比例是一樣的,以下將做進一步探討。 年齡:50 歲以上屬高風險族群,但近年也有患者年輕化的趨勢,專家還在釐清其中原因。 家族疾病史:家族有大腸直腸癌患者,以及腺瘤性息肉疾病史,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將提高,對方若是 45 歲以下的直系親屬患者更要注意。另外,子宮癌(Uterine cancer)和卵巢癌(Ovarian cancer)也可能與大腸直腸癌有基因上的關聯。 遺傳性疾病:約有 5% 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會因遺傳性基因突變,進而罹患此疾病。以 FAP 為例,雖然罹患率低於 1%,如果不治療的話,到 40 歲就會發展成大腸直腸癌。

(同場加映:大腸癌後~了解復發與二次癌風險) 2.   後天性風險

飲食習慣:吃太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將提高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早餐店的培根、速食店的雞塊、夜市的香腸,以及罐頭食品都要少吃。建議一天至多不可超過 70 克,約等於兩個香腸。應多攝取纖維,有助於降低大腸直腸癌風險。 肥胖症:比起擁有健康 BMI(Body Mass Index,又稱身體質量指數)的人,患有肥胖症(Obesity)者更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 身體活動:保持身體活動和規律運動,能降低大腸直腸癌風險,特別是生活習慣需長時間坐著的人更要注意。另外,夜晚工作者也有較高的風險,這可能是因褪黑激素的高分泌所引起,但還待研究證實。 抽菸和酒癮:與許多疾病一樣,抽菸喝酒也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建議要趁早戒癮。

(同場加映:大腸癌病人抗疲勞~這5種食物大推) 3.   高風險族群 個人疾病史:曾經患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性息肉者,即使癌細胞已完全被移除,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仍是高的,尤其若罹病時的年齡年輕,或是息肉的形狀很大。此外,其他癌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涉及基因改變、治療方法,以及不好的生活習慣等等危險因子。 發炎性腸道疾病史:當大腸長時間處於發炎狀況,醫學上就稱之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這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若不給於治療,大腸或直腸的內層細胞就會發育不良,最後變成癌細胞。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第二型糖尿患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西對較高,因為這兩者有些相同的風險因素,例如超重或缺乏運動等。 有膽結石:比起沒有膽結石的人,膽結石者會有大腸息肉的風險會高達兩倍,尤其會提高直腸癌的風險。 肢端肥大症:原因不明,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也會有很高的大腸直腸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屬於常見的腸胃感染,有研究證實感染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較高,但多數情況下,腸胃潰瘍並不會發展成癌症。 輻射曝露:有少數病人是因過度暴露在輻射環境而罹患大腸直腸癌,可能因素包括像放射治療、X 光治療、電腦斷層掃描、背景輻射等。

【更多內容請前往大腸癌專區】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的定義與種類

指生長在大腸壁或直腸中的細胞腫塊,多數情況下,大腸息肉對身體無害,但若息肉長成癌細胞,且進入晚期癌化階段,致命性就會大大提高。

事實上,息肉要長成癌細胞,其過程需要好幾年,而息肉生成數量、大小皆有不同,不過息肉愈大,通常癌症風險愈高。 大腸息肉種類

大腸息肉的成因不明,只能推測身體系統產生過多的細胞於大腸壁中,形成細胞腫塊,即是息肉。依其病理組織可分為以下兩種:

非腫瘤性息肉:無害且不會癌化的息肉,以增生性息肉為大宗。其中,發炎性息肉容易伴隨的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提高大腸癌的風險。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或稱假性息肉) 缺陷瘤性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s) 腫瘤性息肉:有癌化可能的息肉。大部分癌化皆來自腺瘤性息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鋸齒狀息肉與增生性息肉病理組織相似,但鋸齒狀息肉有癌化可能。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 鋸齒狀息肉(Serrated polyps) 大腸息肉如何變成大腸癌

目前並無明確的遵循法則可以確定大腸息肉如何變癌細胞,只能推測當息肉愈長愈大,癌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只要息肉大於一公分,它就屬進階性息肉,需要儘快被移除,避免它長成癌細胞。 大腸息肉的症狀

通常大腸息肉都是無症狀的,當大腸息肉漸漸長大,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出現,因此大腸癌篩檢和檢查非常重要,只要在早期發現,息肉是可以安全被移除的。以下列出大腸息肉可能造成的症狀。

直腸出血:糞便有黏液或血,可能是大腸息肉、癌症或其他健康警訊,像是痔瘡或肛門裂傷。 糞便顏色變化:糞便出現紅色條紋,或呈黑色,這也可能是因為飲食及藥物所導致。 便祕或腹瀉:便祕或腹瀉持續超過一週可能是大腸息肉變大的警訊,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健康因素。(推薦閱讀:大便卡住出不來!便祕5原因與4點預防) 腹部疼痛:大腸息肉變大可能會導致腸道阻塞,進而造成腹部疼痛。 缺鐵性貧血:大腸息肉的出血可以是沒有跡象的,這種慢性出血最終將使血液中缺乏鐵,也就是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感到疲勞和呼吸困難。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只要察覺有腹部疼痛、糞便有血,以及排便習慣改變持續了一週以上,就應該找醫師求助了。 大腸息肉的風險

以下為促使大腸息肉形成及其癌化的風險因子: 年齡:50 歲以上者有更高的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風險;或者 50 歲前曾罹患卵巢癌(Ovarian cancer)或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性別:男性的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風險比女性稍高一些。 腸道發炎狀況: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病會提高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風險。 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患者,其罹患的風險可能會提高。此外,家族性息肉疾病(Hereditary polyp disorder)也有很高的風險,包括以下六種。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也稱為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 家族性腺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加德納症候群(Gardner’s syndrome) MYH 基因相關息肉症(MYH-Associated polyposis) 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鋸齒狀息肉症候群(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

抽菸 過量飲酒 肥胖 缺乏運動 未經治療的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高脂飲食

(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成因與風險

大腸息肉的診斷方法

藉由大腸直腸癌篩檢,能及早發現息肉,若仍在早期癌化階段,痊癒的機率較高,以下介紹五種大腸息肉診斷方法: 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檢查程序是將攝影鏡頭透過一個細小的軟管,從肛門進行侵入型檢查,當在直腸及大腸鏡發現息肉時,醫師能予以切除並取樣化驗。 乙狀結腸鏡檢查(Sigmoidoscopy):檢查方式與結腸鏡類似,差別在於它只檢查直腸及乙狀結腸,且無法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或取樣,如果檢查中發現息肉,則必須另安排大腸鏡檢查將其切除。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Barium enema):醫師會將鋇顯影劑注射到直腸,然後經過特殊的 X 光攝影,鋇劑會使大腸在畫面中呈現白色,息肉則呈現黑色,從黑白色差辨識是否有息肉。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CT colonography):又稱為虛擬大腸鏡,會透過電腦斷層掃瞄,得到大腸的成像圖,可檢查出腫脹組織、腫塊、潰瘍及息肉,若發現息肉打算切除,需經由大腸鏡執行。 糞便潛血反應檢查(Stool test):醫師會給你一組糞便檢體收集容器及採檢說明,讓你自行採集糞便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進行化驗,其中顯微潛在出血的檢查可以驗出糞便是否含有血液,進而判斷是否有息肉的徵兆。

更多有關大腸癌篩檢資訊請參考:

大腸直腸癌:篩檢與診斷

大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在診斷過程就會把所有應該移除的大腸息肉都切除,依照醫師或病理學家的專業,以及藉由顯微鏡去分析息肉的細胞組織,就能判斷該息肉會否變成癌細胞了,以下列出三種治療大腸息肉方法。 檢查時切除息肉: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檢查時切除,先在大腸鏡上繫上帶電流的鐵絲環,藉此燒灼切除大腸息肉,過程並不會感到疼痛。若息肉大於一公分,可能會注射液體,讓息肉與鄰近細胞組織分離,使切除更順利。 微創手術:體積過大或腸鏡無法安全觸及的息肉,通常會使用腹腔鏡(Laparoscopy)這類微創手術切除。 大腸直腸切除手術:若罹患罕見遺傳疾病,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可能需要手術將大腸及直腸切除。

(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 大腸息肉的術後照護

當大腸息肉順利移除後,醫師會考量以下三個層面,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做治療評估:

息肉是否已完全被移除 息肉重新生長的風險 息肉有無發生癌細胞變化

有的息肉種類會復發,尤其是腺瘤和鋸齒狀息肉,造成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須考量的因素包括移除時的息肉大小、數量,以及細胞活動特徵。對此,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大腸鏡篩檢和相關檢查,以避免息肉又長成癌細胞,以下為建議的檢查週期: 若移除的腺瘤很小,且數量只有一到兩個,建議五到十年之間要做大腸鏡篩檢。 若移除的腺瘤約一公分,或更大,且數量超過兩個,建議三年內要做大腸鏡篩檢。 若移除的腺瘤數量超過十個,也建議三年內要做大腸鏡篩檢。 若移除的腺瘤很大,或它需要分塊式移除,建議六個月就要做一次大腸鏡篩檢。 大腸息肉的預防方法 由於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環境所致,無論性別和種族,大腸息肉皆很普遍。大腸癌和息肉在低於40歲的族群中較少見,大部分發生在50歲以後,而男性又略高於女性。因此,衛生福利部建議 50 歲以上的族群,每兩年要做一次糞便潛血的篩檢。此外,改變生活習慣也能幫助預防大腸癌,以下列舉三種方式: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每日飲食中吃足夠的蔬果和全榖物,並減少攝取脂肪,控制酒精的量且戒菸,以及保持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攝取足夠維生素 D 和質:維生素 D 和質可能對預防大腸直腸癌有不錯的效果,但需要更多研究佐證,請患者在調整飲食前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士。 知道自己的家族疾病史:家族性息肉疾病或其他增加大腸癌風險之遺傳疾病的患者,請務必做遺傳諮詢,並於成年後固定做大腸鏡檢查。

(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預防與抗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