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歲族群約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球十分之一;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6.43億,到2045年更將增至7.83億。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糖尿病位居於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死亡數較2021年成長7.3%,是死亡率成長最多的前三大疾病;然而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詳情請閱: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詳情請見: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Type 1.5 diabetes)、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詳情請見: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簡稱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詳情請見: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主要受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適時搭配穩糖保健品

糖尿病前期或高風險族群,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之外,也可選擇穩糖保健品,適時輔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近年來,市面上出現多種穩糖產品,苦瓜胜肽是其中的熱門成分,苦瓜胜肽是從苦瓜中萃取的小分子蛋白質,與一般蛋白質相比,胜肽分子更細小,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苦瓜胜肽也常應用於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以及調整體質等用途。 穩糖保健食品挑選2大重點 1.通過專利技術:穩糖有保障

在選購穩糖保健品時,可注意是否有通過專利技術,例如有超臨界萃取技術的日本專利ConstanGI®,可達到高達20倍濃縮倍數,保留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2.添加專利複方成分:穩糖更全面

穩糖產品若有添加複方成分,如高成本的美國專利肉桂萃取對調節血糖有加成作用,雙重礦物質包括美國專利的鉻和鋅等,也都有助改善代謝及穩糖效果,維持體內醣類的正常代謝。

對於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群的人,除了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之外,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穩糖產品,提早進行血糖的保健和調控;若您已經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則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藥物,並在醫師或個案管理師建議下,選擇適合的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盧小妹妹最近每天晚上睡覺都張著嘴呼吸,鼻塞非常嚴重,早上起床又一直打噴嚏、流鼻水。劉媽媽心想:「明明前陣子感冒剛好,怎麼又突然出現感冒的症狀了」,一邊泡著維他命C給小朋友喝。

其實如流鼻水、鼻塞等疑似感冒症狀,卻也可能是台灣人好發疾病——過敏所導致。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因過敏而就醫者高達355萬人,其中0~15歲便佔21.8%。

究竟該如何分辨過敏與感冒?以下《Hello健康》為你說明過敏、感冒、鼻竇炎的差異,讓家有過敏兒或過敏患者,即早對症下藥,改善生活與健康狀態。

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過敏性鼻炎、感冒、鼻竇炎的差異 1.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症狀與感冒初期症狀十分雷同,典型症狀包括透明水狀鼻涕、打噴嚏、鼻塞、鼻子癢、眼睛癢。如鼻涕倒流則會導致喉嚨乾癢,發出清喉嚨的聲音與慢性咳嗽,因此過敏性鼻炎也可能引發咳嗽。

過敏性鼻炎和感冒最顯著的差異在於「癢」。過敏性鼻炎大多伴隨著鼻子、眼睛、耳道深處、喉嚨等部位出現搔癢情形,因此在辨別症狀是否為過敏性鼻炎時,可注意上述部位是否發癢來作為判斷基準之一。

此外,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過敏性結膜炎,造成結膜及眼瞼發癢、眼睛紅腫、流淚、畏光,並可能併發中耳積水。若因長期鼻塞而張口呼吸,喉嚨也會容易發炎。若你符合以上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及治療。 2. 感冒

感冒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導致,又以鼻病毒(Rhinovirus)最為常見,初期症狀以鼻部症狀為主,如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後期則可能出現咳嗽、喉嚨痛、頭痛、發燒、身體痠痛及疲倦等症狀。

因此以初期症狀來看,感冒和過敏性鼻炎非常相似,不過感冒大多會於7~10天內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則會依過敏的因素,如季節性、全年性、環境等多種因素持續不同時間,但整體來說持續時間皆較久,長至數週、數月皆有可能。(延伸閱讀: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3. 鼻竇炎

多數急性鼻竇炎皆為濾過性病毒感染,但有時鼻竇也會因續發性細菌感染而形成急性鼻竇炎(僅0.5~2%),常見細菌有肺炎鏈球菌(20~34%),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22~35%)、卡他莫拉菌(2~10%)。 (延伸閱讀:肺炎鏈球菌疫苗比一比!成分、副作用、公費施打條件報你知)

典型鼻竇炎的症狀包括兩頰或前額脹痛、咳嗽、黃鼻涕倒流、黃綠色膿鼻涕等,不同於過敏性鼻炎的透明水狀鼻涕。

鼻竇炎依發病時間可細分為: 急性:4週內痊癒 亞急性:病程大於4週而小於12週 復發性急性:1年發作4次以上 慢性:症狀持續12週以上

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過敏性鼻炎、感冒、鼻竇炎治療方法

1. 過敏性鼻炎治療 透過居家觀察找出並遠離過敏原(塵螨、菸、黴菌、貓毛)。 藥物治療,如消炎藥、抗組織胺、類固醇鼻腔鼻噴劑等。 若病患合併鼻息肉或鼻道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彎曲、慢性肥厚性下鼻甲、腺樣體肥大等,而且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則可輔以手術治療鼻道阻塞問題。

2. 感冒治療

感冒的臨床治療大多以緩解症狀為主,醫生會依據症狀給予不同藥物,如咳嗽給予止咳藥、喉嚨痛給止痛消炎藥、發燒給退燒藥等,但要痊癒仍需透過病患自身免疫力來消滅病毒,因此感冒時需要多休息、多喝水,以利身體免疫系統運作。

一般來說,人在病毒感染(感冒)之後,身體會在5~7天產生抵抗力,若症狀輕微即使不需吃藥,感冒也會自行緩解,但若病症拖至2週以上,就須注意是否演變為扁桃腺發炎、鼻竇炎、中耳炎或甚至腦膜炎等,建議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3. 鼻竇炎治療 急性病毒性鼻竇炎:使用藥物消炎止痛藥、鼻內類固醇噴劑、生理食鹽水沖鼻療法等緩解症狀,待患者免疫系統將病毒殺滅而痊癒。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與急性病毒性鼻竇炎採取相同療法,並加上廣效性抗生素,治療週期為10~14天。 慢性鼻竇炎:若鼻竇炎藥物治療長達3個月皆無效果,則屬慢性鼻竇炎,醫師會考慮以內視鏡手術介入治療,移除阻塞鼻竇的異生組織、鼻息肉,擴大鼻竇開口,提供鼻腔及鼻竇足夠的通氣與引流。

COPD肺阻塞症狀?慢性肺阻塞會好嗎?治療、原因一次答

COPD肺阻塞症狀?慢性肺阻塞會好嗎?治療、原因一次答

肺阻塞(COPD)是一種呼氣氣流受阻、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依據衛福部資料,在台灣,每年近5000人因肺阻塞而死,或因肺阻塞而減少最多11年壽命(70歲以下患者)。

菸是肺阻塞的主要原因,約9成COPD病患都是抽菸所致,但近4成病患仍持續抽菸,損害健康與壽命。究竟為何菸是肺阻塞的主因?肺阻塞的症狀為何?應如何治療?《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說。 COPD慢性肺阻塞是什麼?

肺阻塞全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因衛教考量而縮寫為肺阻塞。

肺阻塞是一種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當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或氣體,肺臟與呼吸道會出現慢性發炎,導致肺泡無法貼附小呼吸道、肺部喪失回彈力、小呼吸道腫脹及呼吸道纖維化,種種損害造成小呼吸道阻塞,呼氣氣流受組。

肺阻塞為諸多肺病的總稱,其中包含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等2個主要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因氣管支氣管叢的黏液分泌過多,導致慢性咳嗽及咳痰,通常1年當中會發作3個月以上,且病況會持續超過2年。

【 延伸閱讀:咳嗽咳不停還生痰?慢性支氣管炎6症狀愛注意!保養支氣管就靠4撇步 】 肺氣腫:肺部細支氣管的氣腔出現永久性擴張,且肺泡壁與細支氣管已嚴重受損與纖維化。

【 延伸閱讀:長期抽菸恐致肺氣腫!咳嗽、呼吸困難要小心,學會3招輕鬆預防 】

COPD肺阻塞症狀?慢性肺阻塞會好嗎?治療、原因一次答 肺阻塞3大症狀

肺阻塞常見症狀包含慢性咳嗽、有痰與呼吸困難。COPD病人初期可能會有間歇性咳嗽,隨著病況加劇,會演變為每日或整天咳嗽,但很少只有夜間咳嗽。咳嗽程度與肺部機能的衰退不絕對相關,有些COPD病患的肺功能雖已阻塞,但卻不太咳嗽。

痰量在肺阻塞病患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性,多數病患痰量不多,質地黏稠、顏色淺淡,但若肺阻塞急性惡化或併發感染時,痰量會增加、變濃稠,有時也會痰中帶血。

在呼吸困難方面則會漸進式地緩慢惡化,最終影響嚴重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危險。多數病患感到呼吸困難時,年紀多已50歲以上,且肺功能呈中度以上氣道阻塞。

【延伸閱讀: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常見症狀與嚴重度分級】 慢性肺阻塞會好嗎?治療、照護一次看

慢性肺阻塞的治療目的在於避免惡化、減輕症狀、改善病患健康與活動能力,其治療的首要之務就是戒菸,以減緩肺功能持續下降。其他治療方法包括: 1.藥物治療

慢性肺阻塞需長期以藥物控制,常用藥物如下: 支氣管擴張劑:擴張氣管以降低呼吸困難程度。 袪痰劑:稀釋痰、幫助排痰。 類固醇:抗發炎降低氣管腫脹。 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 2.飲食治療

在飲食方面,患者需食用低醣、高脂及高纖食物,避免產氣食物,並盡量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以減緩呼吸困難的現象。 低醣、高脂:避免血中的二氧化碳過高,增加換氣難度。 高纖維:預防便秘以免阻礙呼吸。 避免產氣食物:預防腹脹。 3.氧氣治療

當病患肺部已不能從空氣中吸取足夠氧氣時,病患可依醫師指示在家使用氧氣。氧氣可預防缺氧的合併症,如頭暈、頭痛、神智不清、心臟衰弱、心跳不規律等,對病患幫助良多,也能改善病患的活動力,但需切記不過度使用,避免加重呼吸困難。 4.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可增加COPD患者的活動耐力、減緩氣喘症狀,特別是使用大肌肉群且模仿日常生活的動作,例如散步或舉手。

一般而言,上肢運動比下肢運動需要更多的通氣量,所以COPD患者從事上肢動作時,會比下肢動作更加費力,但也更有效。建議每週可執行3~5天包含上肢運動的訓練,每次運動時間僅需30分鐘。 5.呼吸訓練

腹式呼吸與噘嘴呼吸訓練可減少呼吸頻率、增壓潮氣容積,並避免呼吸急促時無法正常呼吸。建議每天練習至少3次,每次10分鐘。 噘嘴呼吸:以鼻子吸氣幾秒鐘,吐氣時將嘴唇圍起呈似吹口哨狀,接著緩慢吐氣約4~6秒,其吸氣與吐氣的時間比例約1:2。 腹式呼吸:將一手放於胸部,另一隻手放於腹部,感受呼吸狀況。開始時,用鼻子深吸氣使腹部突起,並做短暫停留;吐氣時收縮腹部,接著噘起嘴唇慢慢呼氣。盡量將氣吐盡,使腹部縮扁。吐氣後放鬆腹肌自然吸氣,其吸、吐氣的時間比例同為1:2。

COPD主要原因:抽菸

導致肺阻塞的原因眾多,但主要原因就是菸。菸含有各種有害物質,會影響肺彈性纖維的修復與合成,抑制纖毛運動,使痰不易排出,在肺內堆積導致發炎,無論一手菸和二手菸皆有害。根據衛福部國建署衛教資料,每天吸1根菸,吸30年就會有肺阻塞;每天抽2包菸以上,約10~20年肺阻塞就會提前報到。

肺阻塞的其他可能原因如下: 空氣汙染:戶外空汙如汽機車廢氣、工業廢氣、焚化爐煙霧,室內空汙如油煙、燒香,或特定職業場所的粉末與化學物質。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為肺阻塞的發病與惡化的重要因素,兒童時期有重度下呼吸道感染者,成年後較容易肺功能下降、出現呼吸道症狀。 過敏:過敏體質與氣喘會造成呼吸道刺激,使呼吸道慢性發炎、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缺乏抗胰蛋白酶:在台灣較少見,與遺傳因素有關。 肺阻塞1分鐘自我檢測

醫學界有多種問卷、方式可用於評估是否有肺阻塞,但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1分鐘358登階測試」最為簡單易做。若您符合以下狀況,建議可自行檢測,並依結果注意肺部狀況或盡速就醫: 長期吸菸 慢性咳嗽(長達3週) 濃痰 呼吸有喘鳴聲 運動易喘

1分鐘358登階測試

檢測方法:找一座樓梯,用手錶或手機計時1分鐘,在時間內往上爬。

檢測結果: 0~30階:1分鐘內未達30階者,屬於高風險族群,請檢視有無抽菸史及喘、咳、痰等3大症狀,並盡速就醫檢查。 30~50階:1分鐘內達30~50階者,屬於中度風險族群,需多注意自身的肺功能。 50~80階:1分鐘內超過50階者,表示肺功能正常,屬於低風險族群。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籲肺阻塞別濫用短效緩解用吸入劑 三大症狀快就醫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籲肺阻塞別濫用短效緩解用吸入劑 三大症狀快就醫

65歲的陳爺爺是老菸槍,平常卡痰、咳嗽都不以為意,直到最近感覺喘、甚至夜咳、夜醒等症狀,經社區篩檢發現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經診斷果然罹患肺阻塞。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說,因肺阻塞患者疾病意識低,推估國內盛行率可能高達10%;而且,近4成患者會引發高血壓與心血管等共病,呼籲國人踴躍接受問卷篩檢,1分鐘見分曉,及早發現,即可預防病情惡化及共病發生。

11月15日是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13日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共同簽署「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永續環保共識宣言,希望持續透過醫師加強衛教,提醒肺阻塞病人切勿過度依賴速效型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避免其中所含的壓力推進劑,成為破壞溫室氣體的來源。

台灣胸重醫學會也是國內首個簽署ESG宣言的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醫療機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5%至8%,在胸重醫學會及醫師20餘年努力宣導下,過去4年來,國內使用速效型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的數量,已從2018年的60萬支下降近10%,2021年僅約54萬支,因此,希望其他醫學會也能跟進,不僅提升病人照護品質,避免病人過度依賴,耐受性愈來愈差,也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統計,國人因肺阻塞(COPD)下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高居十大死因第九位,其中肺阻塞每年有近5千人死亡;肺阻塞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因病情進展時程比較晚,等民眾發現就醫時,常常已到末期,而且還會產生許多共病,才會造成如此高的死亡率。

吳昭軍說,肺阻塞是下呼吸道因長期發炎,造成呼吸氣體進出不順,而造成阻塞的疾病;最明顯的風險因子是抽菸,約9成患者是吸菸族,而且,不管是一手、二手或三手,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因此,呼籲民眾及早戒菸,避免菸害,更何況抽菸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病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務必遵守今年3月22日通過的新版《菸害防制法》,減少菸害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日是為年11月的第二個或第三個星期三,由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共同訂定。今年主題為「Breathing is Life – Act Earlier」,強調呼吸就是生命,以及早期診斷及預防的重要性。

王鶴健說,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除了吸菸以外,空氣汙染、工作暴露風險及先天肺功能就差的人,也要特別小心;他說,一般人的肺功能全盛期約在20歲,因此,他呼籲民眾在安排健康檢查時,能加入肺部功能檢測,就有機會及早找到這些先天肺功能有缺陷的族群,及早因應,避免等到後期病情惡化,反而成為健康更大威脅。

王鶴健說,肺阻塞病人在吸氣時沒有問題,但可能在運動後,吐氣時間不夠,就會出現症狀;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是兩大表現類型,其中,「咳、痰、喘」是三大典型症狀;對於吸菸族群癌說,咳嗽或有痰很常見,但若加上喘,就很不尋常;萬一急性惡化,甚至可能要送加護病房急救。

肺阻塞不僅在台灣有高死亡率,每年在全球更奪走約3百萬人生命,在全球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三名,40歲以上民眾要特別留意「咳、痰、喘」三大症狀。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說,由於肺阻塞病人的疾病意識低,根據健保資料庫,已罹患肺阻塞且在治療中的病人約占2.38%,若與胸重醫學會研究調查,約6.1%已罹患肺阻塞或出現咳、痰、喘症狀的結果相比,差距達2.4倍;他說,許多病人更對自己罹病毫無自覺,因此盛行率可能高達10%,人數相當多。

鄭世隆說,今年口號「act early」非常重要,他收治的病患陳爺爺,本身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也是個老菸槍,因此常會咳嗽、有痰,卻自認只是所謂「菸咳」;幸好在參加亞東醫院舉辦的社區肺功能篩檢,填寫「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時,發現是肺阻塞的高風險族群,當下進行肺功能檢測,確定診斷為肺阻塞;目前經醫師藥物治療並搭配戒菸,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鄭世隆說,根據台灣肺阻塞流行病學調查,約36.1%的肺阻塞患者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疑似肺阻塞患者同樣也高達33.9%;透過「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篩檢確診率高達55%,所以,及早發現,不僅可以及早獲得治療,更可減少發生共病的機率。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籲肺阻塞別濫用短效緩解用吸入劑 三大症狀快就醫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強調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之重要性,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

所謂「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即透過以下問題,包括「是否吸菸」、「是否感到呼吸急促」、「是否在未患有感冒時感到有痰」、「是否經常在未患有感冒時咳嗽」,以及「是否使用過肺活量計了解肺功能」等,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早篩檢早治療,才能守護肺部健康。

以下為讀者再次整理:

什麼是肺阻塞、症狀及治療方式?

所謂肺阻塞,又稱慢性肺阻塞,或COPD(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造成呼吸道組織受損或阻塞的疾病,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患者最常出現「咳、痰、喘」的症狀;其中包括以下兩大類型: 慢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

肺阻塞典型症狀為何?

由於患者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最常出現的三大症狀包括: 咳 痰 喘

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何? 菸害:如生活常見的一手菸、或二、三手菸 有家族病史 環境有害物質:如長期接觸粉塵、化學物質、有害煙霧及毒性揮發溶媒等 肺部健康狀況:如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

肺阻塞的維持治療藥物種類為何? 單方支氣管擴張劑(LAMA或LABA):適用症狀輕微族群,急性惡化風險低 複方長效支氣管擴張劑(LAMA或LABA):適用症狀明顯族群,急性惡化風險低 複方長效支氣管擴張劑三合一治療(LAMA或LABA)+吸入型類固醇:適用症狀明顯群,急性惡化風險高

※《Hello健康》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3,5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

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為提醒民眾控制血糖的重要性,《Hello健康》今(18)上午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等代表及近3百位民眾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說:「糖友在控糖之路若能夠穩穩當當就能免於併發症,因此,維持健康生活很重要;除了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其實整個11月都應該是世界糖尿病月,強調糖尿病控制與篩檢的重要」。此次活動同時申請加入世界糖尿病基金會「為糖尿病而走」全球行動,希望藉此呼籲各界重視「糖害」對身體健康的威脅,以及對生活品質所造成的影響,一齊走出「穩糖」好生活。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共有近3百位民眾參加。

今年的【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是《Hello健康》在台成立5年來,首度舉辦實體健走活動,今年更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主任、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院長、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及營養師陳怡婷等代表出席。

《Hello健康》同時響應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行動;這是一項自2004年起,每年共有超過5百萬人參與的全球性活動;《Hello健康》目前也是該基金會活動網站唯一列名的台灣代表;希望藉此呼應國人,更加重視糖尿病議題對健康造成的危害。

根據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若以12%推估,截至今年底為止,糖友人數恐突破280萬人。而且,因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其中約1至2成不知自已已罹患糖尿病;若加上糖尿病前期可能高達5百萬人,等於台灣民眾每3個人就有1個人正面臨糖尿病對健康造成的威脅。

要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控制血糖;若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外,還會引發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須截肢等併發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指出:「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80%的長者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種,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醫、護及營養師一起服務大家,透過血糖、血壓與體重的控制穩定控糖,讓大家都能健康老化」。

【穩糖健步走】活動邀請糖友、家屬與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利用假日健行繞大安森林公園一圈,藉此鼓勵大家多運動;健走全長約2.7公里,分別於0.8K、1.6K處設有補水站,讓民眾補充元氣;原本擔心冷氣團報到,會影響民眾出席意願,但自上午過後,氣溫快速回升,天氣轉為舒適涼爽,讓參與民眾都說,今天真是適合健走的好天氣。

今年宜蘭縣愛胰協會特別響應活動,在現場設置衛教攤位,提供民眾包括免費測血糖、有獎徵答送小禮物等好康,民眾熱情參與,直呼「有獎品拿又可顧健康,實在太划算」。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

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也是資深糖尿病友,他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已經過了22年,獲得「病友專家」美名;他致詞時提到「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將血糖控制好,不要聽信偏方,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糖尿病不是絕症,是可以控制好地疾病」。

要控制血糖、穩定血糖,除了正確用藥,運動、飲食與減重都有幫助,剛出版新書《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的糖尿病衛教師、陳怡婷營養師分享:「糖友們在飲食控制時可用剪刀、石頭、布的口訣,剪刀代表數字2,每天2杯乳製品、2分水果,石頭代表一個拳頭,水果分量每次1拳頭、每餐全榖雜糧類1拳頭、彩虹蔬果2個拳頭,布是一掌心,代表每餐豆魚蛋肉分量,掌握這個方式熱量計算不出錯」。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自左至右)、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營養師陳怡婷出席【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健走活動,鳴笛起跑。

今天走完全程的民眾,除了可獲得正式完走證書外,同時也可拿到【穩糖健步走】專屬健康便利餐具組及2罐益富糖尿病營養補充品。此外,現場註冊成為《Hello健康》並追蹤《Hello健康》LINE官方帳號,還加碼送1百元咖啡禮券,參與民眾都覺得「健走還有好禮可拿,下次還要再來參加」。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民眾完賽後獲得證書與贈品。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攜手糖友走出好生活【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設置打卡區,吸引許多民眾合影留念。

此外,現場也設立拍照打卡區,民眾拍照後,只要將照片上傳到《Hello健康》臉書粉絲頁貼文留言區,或在30日之前,將健走萬步紀錄或運動照片上傳至該貼文留言區,並追蹤粉絲專頁,就有機會獲得一箱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適用配方」及餐具組與咖啡券等精美好禮。

為了幫助民眾守護健康,《Hello健康》官網也提供「血糖管理評估」、「糖尿病前期檢測」、「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機」等健康小工具,幫您更了解自己與糖尿病的距離,同時掌握自己的健康。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明明沒有糖尿病,卻出現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不禁令人擔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

Hello健康》帶您了解低血糖的症狀、原因、預防低血糖的6大方法,以及低血糖時該吃什麼食物急救? 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Hypoglycemia)警戒值定義為70mg/dL以下,常突然發生,並伴隨身體不適的症狀;若低血糖時間過久,嚴重可造成腦部損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宏恩綜合醫院指出,低血糖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 輕度低血糖:

此時意識清楚,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心悸、心跳加速、想吐、飢餓、虛弱、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及呼吸困難等各種症狀。 中度低血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

患者意識陷入混亂,並可能視力模糊、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障礙、皮膚蒼白、發冷、激動、震顫、抽筋、疲倦、嗜睡、突然情緒改變、笨拙、口齒不清、焦躁不安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

患者深度昏迷,腦神經功能極度受損、無法喚醒。(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是糖尿病前兆?為什麼會低血糖?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習慣、病症造成;因此,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的低血糖的原因: 斷食

身體需要糖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血糖就會下降。

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會使血糖迅速上升,但進而促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造成血糖急遽下降。(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的腫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不過,此狀況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並常與「胰臟癌」搞混;以下簡單介紹2者差異:

1.胰島素瘤:胰島β細胞中的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

2.胰臟癌:胰臟本身的癌症,通常發生在胰臟導管中。 長期勞累

長時間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消耗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進而可能導致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進而導致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常發生低血糖的狀況,馬偕醫院資料指出,多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發生過低血糖;第二型糖尿病人,在為期半年的追蹤中,也有20%的病人發生過低血糖。

亞東醫院李明蒼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3大原因,包括過量使用糖尿病藥物,以及前述的飲酒過量、飲食與運動變化;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容易受這些因素影響,導致低血糖。 使用過量糖尿病藥物

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注射,會促進身體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過量使用容易導致低血糖。(延伸閱讀: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飲食或運動的改變

常見的原因包含:吃的太少或進食時間不適當、使用降血糖藥物後,或劇烈運動前缺乏適當的食物補充,使得原本降血糖藥的劑量,突然對患者來說太高,進而導致低血糖。 飲酒過量 空腹飲酒:瞬間酒精濃度升高,會抑制肝醣釋放葡萄糖至血液中,加劇低血糖的症狀,嚴重恐造成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務必避免空腹飲酒。 飯後飲酒:酒精會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讓飯後血糖變得較難以控制,而在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身上,飯後血糖容易升高。(延伸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低血糖要吃什麼?低血糖處理方法

如果您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盡快補充糖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請立即送醫;若症狀改善,建議與下一餐保持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補充一份醣類食物。

若是患者意識不清或無法合作,可將患者頭部側放,將一湯匙的蜂蜜或糖漿灌入牙齒及臉頰間,按摩其臉頰幫助吸收,並立即送醫治療。

低血糖症狀可選擇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

硬糖是一種含糖量較高的糖果,方便攜帶;不過,硬糖中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色素,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果汁軟糖

果汁軟糖含有的糖分和熱量較低,適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維持血糖水平,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葡萄糖片

葡萄糖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為是葡萄糖是成分單純的單醣,身體吸收速度較快;其他類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這些成分會降低吸收速度,減緩血糖上升。 果汁

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十分適合低血糖病人飲用。 柳橙汁 葡萄汁 蘋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並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適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於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種物質叫做柚皮酮,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導致藥效增強或削弱,對服用藥物者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預防低血糖?6大方法改善低血糖

以下提供6個預防低血糖方法: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高GI值的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會導致身體血壓調節差。 遵循醫師處方:避免自行更改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定期檢查:定時檢查血糖、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哪裡可以測血糖?

如果您懷疑自己有低血糖,可以使用血糖測量儀來測量血糖,通常測量血糖可透過以下2種管道: 自行購買血糖機:可至藥局或在線上購買。 到醫院進行檢查:糖尿病是看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除了糖尿病患者外,沒有糖尿病也可能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發生低血糖時應盡快補充糖分,如果您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請諮詢醫生, 確定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隨時檢測血糖是日常必需的例行工作之一。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糖尿病的特徵之一就是高血糖,因而透過藥物和胰島素來穩定血糖,但是糖尿病患仍需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血糖值,避免出現低血糖或酮酸血症(或稱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急性併發症。(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這樣看)

對糖尿病患者及其朋友和家人來說,認識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症狀都非常重要。不僅可以替自己檢測血糖,也能察覺徵兆,避免更嚴重的問題發生。本篇將介紹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並提供控制血糖的方法。 正常的血糖值

對於大多數的健康個體,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如下:

空腹血糖:70~100mg/dL 飯後兩小時血糖:70~140mg/dL 什麼是高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當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出現對胰島素阻抗時,體內的血糖將無法被有效利用,血糖濃度就會升高,當血糖高過一個標準,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高血糖的定義與標準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認識血糖檢測的數值

血糖過高的兩個標準: 空腹血糖值>100mg/dl:若介於100~125mg/dl,表示「空腹血糖異常」,即是血糖過高,也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階段,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方式,都還有機會延緩或逆轉糖尿病的發生。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飯後兩小時的血糖140~199mg/dl為「葡萄糖耐受不良」。

通常出現這兩種現象時,未來就很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過高,每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比正常人高出3~9倍,而葡萄糖耐受度不良或飯後2小時血糖偏高,以後每年罹患糖尿病機率是正常人的4~10倍。 高血糖的其他成因

不過,高血糖也可能不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阻抗等因素所致,也有一些疾病會導致高血糖。如罹患肝炎、肝硬化等各種導致肝醣儲存出現問題的肝臟疾病,或是發生急性感染、感冒、中風、燒傷或創傷、心肌梗塞等,以及服用利尿劑、消炎藥物、口服避孕藥等可能也會影響血糖的代謝。另外,甲狀腺亢進、皮質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疾病時,也可能會導致血糖偏高。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高血糖症狀

高血糖的常見症狀如下: 頻尿 疲憊想睡 噁心 常常飢餓或口渴 視力模糊(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什麼是低血糖?

當血糖濃度<70mg/dl 或血糖值由高濃度急劇下降時,都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可說是比高血糖更緊急和危險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害到生命安全。

即使是高血糖的糖尿病患,也會有低血糖的情況發生,可能的原因如下:  空腹喝酒 太晚吃飯、沒吃東西或吃太少 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和進食時間沒有配合(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的劑量過多,例如忘記服藥而重覆吃藥 過度運動並沒有吃點東西(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常見症狀如下: 手抖 心悸 出汗 焦慮 頭暈 極度飢餓 虛弱和疲倦 易怒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依據血糖值高低,可分為4種階段: 第一階段血糖值介於65~70mg/dl之間,沒有明顯症狀。 第二階段血糖值界於60~65mg/dl之間,反向調節荷爾蒙開始動員反應,對抗低血糖。 第三階段血糖值界於50~60mg/dl之間,有心跳加速、手抖、冒冷汗、焦慮等自律神經症狀。  第四階段血糖值小於50mg/dl,腦部缺糖引起疲倦、嗜睡、混亂、言語不清、抽筋甚至昏迷不醒。  突然低血糖怎麼辦?

若在第三階段時立刻處理 ,補充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就能避免更嚴重的第四階段症狀。如果發生低血糖但意識還清醒的話,應迅速補充適量含葡萄糖且易吸收的食物。例如1杯果汁、1罐飲料、1匙蜂蜜等,如症狀未消失,可以再吃點東西 。

若已經意識不清無法進食,就必須馬上送醫注射葡萄糖水,大部分的情況意識會迅速恢復。  如何控制血糖?

最好能自備血糖機,平常多檢測血糖,保持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才能減輕嚴重低血糖的危險。而血糖高的時候,可以透過運動和用藥及時降血糖。糖尿病患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以下提供幾項控制血糖的方法: 減肥助控血糖:肥胖的人減少5~10%體重就可以改善胰島素發揮的作用。(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挑選帶纖維的澱粉:選擇如糙米、燕麥、五穀雜糧等全穀類,這些澱粉富含纖維,消化吸收時間較久,可延緩血糖上升。(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 GI 飲食這樣吃) 控制糖分攝取量:水果、甜食富含葡萄糖與雙醣,會讓血糖迅速上升。血糖正常者建議1天攝取水果量約2個拳頭大,分散3餐時間吃,每次不超過1碗大小,而糖尿病患則需控制每餐水果不能超過半碗。(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適量補充礦物質:富含鉻、鋅、鎂、的食物可以幫助胰島素發揮作用調節血糖,如全穀類、堅果類、葉菜類、乳製品。(推薦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吸收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珈、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血糖常見問題 血糖突然升高有什麼症狀?

血糖突然升高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急症,常見症狀包括: 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多發生於第2型糖尿病,因胰島素無法維持血糖平衡,血糖突破600mg/dl;患者會因高滲透壓不斷排尿,進而脫水、意識不清。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於第1型糖尿病,尤其是患者自行中斷胰島素治療,或意外感染其他疾病之時。當身體胰島素過少時,會開始分解脂肪、製造酮體,造成噁心、嘔吐、頭暈、昏迷及呼吸時聞到水果似的甜味。 低血糖是糖尿病嗎?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以下4項,滿足其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糖化血色素(HbA1c)≧6.5% 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由此可知,低血糖無法判定為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通常有以下可能: 服用肺炎或抗生素藥物 因酗酒而影響肝臟運作 厭食症或營養嚴重不良 腎上腺或腦下垂體疾病 胰島素瘤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通常是因為藥物、飲食或活動過度等因素。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一般人飯後血糖會稍微上升很正常,但當身體長期無法有效地運用血中的糖分時(可能有胰島素阻抗狀況),長期下來會容易導致糖尿病(Diabetes),之後可能會衍生出與腎臟、眼睛等併發症,或是神經病變等,因此穩定血糖很重要。其實無論是糖尿病人、澱粉愛好者或是甜食控,在健康情況惡化前,都以該學習如何控制血糖、讓血糖維持穩定,不妨藉由以下天然不靠藥物的方式,來控制血糖、遠離糖尿病。

1. 糖尿病飲食首重碳水化合物攝取

在意血糖的人,都曉得碳水化合物是導致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每餐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類等)最理想?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資料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餐約 45~60 公克;男性每餐約 60~75 公克,點心約 15~30 公克。而碳水化合物通常存在於含澱粉的主食或含糖的食物和食材中,如白飯、麵類、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等 GI 值低的蔬菜),以及大多數水果與麵包甜點。(建議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 5 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2. 富含蛋白質的早餐穩定血糖

經過一夜 8~12 小時沒吃東西,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更是如此,且這餐吃蛋白質很重要,因為身體需要食物來平衡血糖濃度。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表示,高蛋白質的早餐更能控制女性體內的血糖值,研究中受試者為 18~55 歲的女性,在飲食上每人除了蛋白質含量不同之外,熱量、脂肪和纖維量皆相似,而在她們吃完早餐後的四個小時內,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含量,發現蛋白質攝取較多的組別,餐後血糖最高值比蛋白質較少組還低。

3. 飲食增加水溶性纖維攝取

纖維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而纖維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雖然都對健康很重要,但其中水溶性纖維特別能維持血糖水平。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人,可藉由高纖維飲食方式,來控制血糖,並減少低血糖的情況發生。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類食物等,每日纖維建議攝取量,女性約 25 克,男性約 38 克。 4. 選抗性澱粉助血糖緩升

美國營養專家吉爾偉森伯格(Jill Weisenberger)表示,馬鈴薯和豆類中,都含有抗性澱粉,若將馬鈴薯煮熟放涼後吃,其 GI 值會比熱著吃來得低,減緩飽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另外,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有抗性澱粉,如尚未過熟的香蕉、豆類與扁豆、全麥穀粒(小麥、燕麥、大米和蕎麥等)、玉米和冷義大利麵等。(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冷飯燕麥6種食物這樣吃) 5. 豆類消化慢血糖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表示,因為消化豆類的速度慢,所以血糖上升不會過快。根據 2012 年一項在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一杯豆類(如鷹嘴豆和扁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三個月內,血糖值都維持較低水平。另外,豆類也富含葉酸(Folate),與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有關,每天吃 1~3 杯煮熟的豆子,會減少總膽固醇量 5~19%。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腰圍的重要性除了用於挑選和訂製衣物,也反映個人肥胖與健康狀況,到底腰圍怎麼量?男、女生正常腰圍標準為何?腰圍怎麼換算?胸圍和臀圍的測量方法?《Hello健康》帶您一次了解!

腰圍怎麼量?5步驟正確量腰圍

一般來說,腰圍指腰間最窄的地方,通常位於肚臍上方,更精確的位置則是指肋骨下緣與髂骨上緣(又稱腸骨,為骨盆最上方)的腹部中線。 量腰圍步驟 準備皮尺 掀開腰部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用皮尺繞過腰間最細的地方(肋骨下緣、骨盆上緣的中間線) 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皮尺緊貼且不擠壓皮膚 維持正常呼吸,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請避免在吃飽後測量腰圍,以免影響精準度。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女生、男生正常腰圍標準? 男性正常腰圍標準:≧90公分,約35.5吋 女性正常腰圍標準:≧80公分,約31.5吋

上為衛生福利部訂定之健康腰圍標準,若大於標準,表示「腹部肥胖」,相較於一般人,有較高的風險罹患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建議需注意飲食、運動與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照護人員。 腰圍換算尺寸對照表

腰圍英寸(inch) 腰圍公分(cm) 22 吋 55.88 公分 23 吋 58.42 公分 24 吋 60.96 公分 25 吋 63.50 公分 26 吋 66.04 公分 27 吋 68.58 公分 28 吋 71.12 公分 29 吋 73.66 公分 30 吋 76.20 公分 31 吋 78.74 公分 32 吋 81.28 公分 33 吋 83.82 公分 34 吋 86.36 公分 35 吋 88.90 公分 36 吋 91.44 公分 37 吋 93.98 公分 38 吋 96.52 公分 39 吋 99.06 公分 40 吋 101.60 公分 41 吋 104.14 公分 42 吋 106.68 公分 43 吋 109.22 公分 44 吋 111.76 公分 45 吋 114.30 公分

胸圍怎麼量?

男、女性胸圍測量的位置稍有不同,以下說明:

1.男性胸圍測量方法:在腋下下方,用皮尺水平環繞胸背最厚實的地方

2.女性胸圍測量方法

女性胸圍可分為上胸圍、下胸圍,一般討論的胸圍通常是指上胸圍,下胸圍主要用於購買胸罩、計算罩杯所用。 上胸圍測量方法:用皮尺環繞背部,固定於胸部的BP點(英文為Bustline,指乳頭,也就是胸部的最凸點)

胸部較豐滿者在測量上胸圍時,適度前傾約45度,有助於讓胸部更集中,讓測量數字更精準。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下胸圍測量方法:用皮尺環繞胸部下圍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測量注意事項: 測量時,請盡量裸身或穿著輕薄衣物,並保持身體輕鬆直立 請全程保持量尺水平,並貼合胸部,不可拉得過緊或過鬆 若前一晚熬夜、喝酒或遇到生理期而導致身體水腫,請避免在這個時候測量

上胸圍減下胸圍所得的數字,就是罩杯尺寸,但各國家及內衣品牌的罩杯計算方式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最好在購買內衣時,直接請店員協助測量與評估,或是透過上圍減下圍的數字,赴欲購買品牌之網站,查詢罩杯對照表。

臀圍怎麼量?

臀圍測量的方法與胸圍相同,無論男女皆是取臀部最高點,也就是屁股最翹、最凸的地方。

測量時,請同樣注意以下事項: 裸身或穿著輕薄衣物 量尺全程保持水平,不可拉得過緊或過鬆 不用刻意出力或縮屁股,避免購買到尺寸過小的褲子

腰圍怎麼量?腰圍換算尺寸表、胸圍、臀圍怎麼量一次看

黃麴毒素是什麼?症狀有哪些?食物吃到怎麼辦?預防6重點

黃麴毒素是什麼?症狀有哪些?食物吃到怎麼辦?預防6重點

多數人都曾聽過黃麴毒素很致命,也經常被告誡要少吃花生,免得誤食黃麴毒素。其實,不只有花生才有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風險,究竟有哪些食物也應注意潛藏黃麴毒素的危機?平日生活中又有哪些習慣可避免黃麴毒素發生?就讓《Hello健康》告訴你什麼是黃麴毒素、吃到黃麴毒素又該怎麼辦!

黃麴毒素是什麼?

黃麴毒素(Aflatoxin)是以黃麴黴菌(Aspergillus flavus)及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這2種為主要的黴菌所產生的2級代謝物。最早發現於1960年的英國發生大量家禽死亡事件,經追查後證實主要原因為食用被黃麴毒素汙染的花生餅所導致。

黃麴毒素常見的類型如黃麴毒素B1、B2、 G1、G2等,這些類型能對人體與動物的肝臟產生高度的毒性以及致癌性,其中以B1的毒性最為強烈,被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

與其他黴菌不同,黃麴毒素的耐熱程度相當高,需要在260度以上的高溫烹煮才有辦法被消滅,因此受到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可藉由烤箱高溫烘烤來減少毒素。 黃麴毒素症狀有哪些?

若誤食大量的黃麴毒素會出現下列的症狀,嚴重者恐導致生命上的危險,不可不慎:

嘔吐 腹痛 肺水腫 痙攣 昏迷 腎衰竭 肝衰竭 腦水腫

此外,黃麴毒素也具有累積性,長期食用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將誘發慢性病上身,如肝癌、食道癌、大腸癌,或是細胞受損的問題。

吃到黃麴毒素怎麼辦?

已知多數黴菌是造成黃麴毒素孳生的元兇之一,像是保存不當的花生、或如豆類製品、玉米等農作物等都常有黃麴毒素的蹤跡。不少年長一輩的長者因惜物而仍繼續食用,或不重視飲食安全的家庭,以致於長期或大量攝取含黃麴毒素高度污染的食品,不僅可能導致中毒及急性肝發炎,恐怕並亦出現上吐下瀉、頭痛等併發症狀。

 若當急性併發症發生時,建議應立即就醫,多數情況可透過支持性療法、打點滴補充營養、體液及退燒等,中毒現象即可獲得緩解。

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不只花生

多數人認為只有花生才含有黃麴毒素,其實不然,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不少,《Hello健康》簡單列舉如下: 玉米 麥類 豆類 干貝 牛肉乾 米粉

黃麴毒素是什麼?症狀有哪些?食物吃到怎麼辦?預防6重點 黃麴毒素中毒預防6重點

黃麴毒素藏在各種食物中,該如何避免才好?以下6點須謹記在心:

當食物已經明顯發霉,或是吃起來有苦味時,一定要避免食用。 切記別把食物沒有發霉的部分吃掉,雖然外表看起來沒有被汙染,但其實菌絲早已深入食物中。 黃麴毒素容易生長於潮濕又溫熱的環境中,保存食物時,請記得放在陰涼、乾燥處,或是包裝好後放入冷藏室。 購買五穀、堅果類產品時,盡量選擇小包裝,趁新鮮時食用完畢,避免毒素產生。未食用完畢時,以密封罐保存並放入冷藏室。(延伸閱讀:不是全部塞冰箱~蔬果正確保存這樣做) 來路不明的花生、堅果類、花生醬、花生糖都須避免食用。 使用花生油烹煮時,先將花生油加熱後並放入鹽巴油爆約30秒,這可以減去花生油中的黃麴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