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何謂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這個用語起源於青少年,一開始就是用來形容自己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無時無刻都盤旋在孩子的頭上方。這個詞後來變得超夯和普及,以致於在2011年被收進了字典裡,正式成為一個公眾認可的名詞。類似的字眼還包括割草機父母、過度溺愛的父母,或推土機父母。直升機父母指的是,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們經常擔負了過多的責任,將孩子的成功、失敗,都攬在自己身上,把孩子的經歷當成自己的。

這個詞最常被用來形容高中生或大學生的父母,這些父母經常搶著去完成理該由孩子獨力完成的工作,例如打電話給教授,理論孩子成績不佳的事、替孩子選課、替孩子決定運動項目等,這種管教方式,其實也存在於各種年齡層的孩子身上。

在幼兒園階段,直升機父母可能會不斷地要求小孩,照著爸媽認可的方式玩耍,或不斷指正孩子的行為,不讓小孩有自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在小學階段,直升機父母的行為包括替孩子選老師、千方百計要將孩子編到特定老師的班上,或只願意接受特定教練的指導,還會替孩子選擇朋友、替孩子決定參加的活動、直接幫孩子寫作業,或幫忙完成孩子的校外教學報告等等。 直升機父母所為何來?

促成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因素包括害怕孩子遇上壞事、自身的焦慮、補償心態,以及來自其他父母的同儕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後果

許多直升機父母本意都是好的、良善的,想照顧並積極參與小孩的成長,對孩子有許多好處,例如他們的孩子會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感覺被接納,愛及接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面對世界的信心。

問題在於,一旦父母害怕壞事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且擔心孩子可能會失敗時,就更憂心若不在孩子身旁下指導棋,孩子會很難記住或學不到東西,這些父母很可能變成時刻盤旋在孩子身旁,不敢放手的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式教育的缺點,包含如下:

小孩缺乏自信和自尊 小孩缺乏處理事情的技巧 小孩感到憂鬱 小孩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

到底要如何愛和照顧孩子,才能夠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呢?前提是不能妨礙孩子學習處理事情的技巧,以及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身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無極限,要衡量如何照顧疼愛孩子,才算剛剛好而不會超過,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事實生活中,這代表著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們為了生活、課業、愛情、事業,自己去掙扎、去品嚐失望和失敗的滋味。當孩子失敗時,爸媽只能從旁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父母應該允許您的孩子,去完成符合他們體能及精神上能負擔的工作,例如幫3歲大的孩子鋪床,並不會讓您變成直升機父母,但幫13歲的孩子鋪床,就不適合了。

請記住,退一步站在孩子身後,不插手,讓孩子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將幫助您培養出獨立自主,不依賴、有自信的孩子。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陪小孩演戲練習~學尊重個人空間隱私

陪小孩演戲練習~學尊重個人空間隱私

我們都曉得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並保持適當距離,但是這種概念並非與生俱來的,尤其是注意力不足、有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ADHD),或有學習障礙的小孩,更需要大人用耐心和特殊技巧,來教導他們尊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道理。以下提供5種方法,幫助家長家導小孩和人互動的道理:

1. 用實例教導抽象概念

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是尊重隱私的第一步。不過小孩都很喜歡和人親近,就算這麼告訴小孩,他們也不見得能馬上理解。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為小孩提供一些實際的原則,幫助他們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例如對年紀較小的小孩,可以說:「手插腰的時候,如果手肘碰到別人,就是靠別人太近囉!」若小孩年紀較長,就可以教他們和別人之間,應該要保持約半公尺以上的距離。教導後,可以先讓小孩在家中練習,他們在外和別人互動時,就知道要如何保持友善的距離。

2. 用演戲模擬練習

有些小孩可能不太能理解個人空間的概念,這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來幫助他們學習。例如請家人假裝排隊等公車,並要求小孩加入隊伍,同時告訴他們什麼才是適當的距離。或是請小孩幫忙拿東西,如電視遙控;等小孩拿來時,先在適當的距離請他停下來,再請他把東西交給你。在進行這些練習的同時,記得要一邊說明與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原因。 3. 用音量教小孩辨別對話隱私

小孩年紀較大之後,可能會開始喜歡待在大人身邊,嘗試參與大人的活動,甚至喜歡去聽大人在說什麼。這時家長必須教導他們,如果別人刻意壓低聲音講話,就代表他們不想讓其他人聽到。而即便別人在以正常的音量講話,要聽別人說話時,也應先尋求他們的同意,這樣才是尊重的行為。

4. 鼓勵小孩先詢問再動作

如果沒有特別叮嚀,通常小朋友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二話不說拿了就走。因此教導小孩區分,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相當重要。家長要讓小孩知道,如果對別人的東西很好奇,應該要先詢求對方同意,才能拿去使用。包括進別人房門時也是,應該要先敲門,對方同意了才可以進去。 5. 爸媽自己要學會尊重小孩

要幫助小孩理解隱私、個人空間等這些複雜的概念,爸媽自己就要先懂得尊重小孩的身體自主權。例如父母擁抱或親吻小孩時,可以詢問:「我這樣子親你可以接受嗎?會不會讓你不舒服?」幫他們提書包前,也可以先尋求他們同意,再幫他們提。還有爸媽進小孩房間前,也應該要先敲門,並得到小孩同意後再進入。

小孩長大後,也會漸漸發現自己需要更多隱私。身為父母,應該要給予尊重,並讓小孩保有自己適當的空間。小孩非常會觀察父母,也很容易有樣學樣。當小孩發現自己是被尊重對待時,就能用同理心去理解個人空間和隱私的重要。這類觀念愈早教導,小孩就愈能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嬰兒第22週:寶寶5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嬰兒第22週:寶寶5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寶寶這時可能開始會表現出第一種情緒,就是對陌生人感到恐懼。若被陌生人包圍,寶寶會往你的身上靠,如果陌生人突然碰寶寶,寶寶可能會大哭。然而,雖然寶寶會怕陌生人,這時候反而應該讓寶寶多跟人群接觸才是有益的,避免只讓寶寶跟你、另一半或家人相處。請謹記,我們需要給寶寶足夠的耐心與理解,才能讓寶寶跨出這一步。

在第 22 週,寶寶能夠做到下列事項:

負重 朝一個方向翻滾 說出母音與子音組合(推薦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發出笑聲的時候噴口水 臉會朝向有聲音的方向

如何照顧寶寶?

建議多利用與家人一起用餐的時間來跟寶寶溝通,寶寶除了喜歡看著你吃飯,還可能因此吃得更多。在接下來幾個月,寶寶能夠較輕鬆地坐起來,並用手抓取食物,這代表寶寶吃飯的能力,又進一步了。(同場加映:寶寶喝的奶怎麼搭配?母乳與奶粉的交接與交替)

目前,寶寶可能學會從臥姿坐起來,並揮舞兩隻小手,建議可以在旁邊協助,或是放一個軟墊以免他摔跤,因為寶寶可能會對直挺挺地坐著或翻滾失去興趣。

若寶寶給別人抱一下就哭了,不要因此感到丟臉或尷尬,只要讓寶寶靠近你,抱著他安撫就行了,並告訴朋友與家人,抱寶寶時要輕柔、慢慢來。 寶寶的健康須知

大部分的醫師在這個階段不會安排檢查,因為一般代表沒什麼大問題;不過,也因為這段時間沒有檢查,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成長的狀況,因此建議父母先準備好問題,在下個月回診時詢問醫師,若有問題急著詢問,也請立即就診。 嬰兒的需求與發展

以下情形可加以注意:

1. 嬰兒便祕

寶寶排便的頻率,取決於時間、進食的內容、活動程度,以及寶寶的消化速度。大便一直停留在寶寶腸道,或者是寶寶試著忍便,就會造成便祕,若發現下列症狀,代表寶寶可能便祕了。 寶寶的大便又乾又硬,且帶血。 寶寶排便時,看起來很不舒服。 寶寶上一次排便,已經是三天或更久以前的事。

(推薦使用小工具:便便照比一比:從寶寶大便顏色型態看健康)

如果寶寶只喝母奶,便祕的機率非常低。寶寶的大便若是很硬、乾,或是有腹痛的情形,請跟醫師談談。若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噁心、腹部膨脹,寶寶可能還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如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

只喝奶粉的寶寶也有可能出現便祕情形,常見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奶粉,並不適合寶寶,建議可以詢問醫師該給寶寶換什麼品牌。(同場加映: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若有餵寶寶米精(Rice cereal),那這很可能就是便祕的罪魁禍首,因為米精中纖維較少,建議可以加一點梨子泥、李子泥、菜泥拌穀物,也可以加一些燕麥片或大麥穀物。

缺水也可能造成便祕,可以考慮補充一些水分以緩解便祕;若寶寶還在斷奶階段,可以試著讓寶寶喝李子汁或梨子汁;此外,也可以把 30 毫升的稀釋果汁,混入 30 毫升的水、母奶或配方奶裡。(推薦閱讀: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除了改變寶寶的飲食,以下還有一些小撇步,來幫助寶寶變得更健康: 寶寶躺著時,抓著寶寶的腳,輕輕做出踩踏的動作。 在肚臍下方輕輕地按摩,若覺得寶寶的肚子很硬,在那個位置持續按久一點。 若發現寶寶上大號時很緊繃,讓寶寶泡在溫水裡使肌肉放鬆。

你可以使用甘油球(Glycerin anal suppository)或肛溫計抹潤滑油,來刺激直腸,當作暫時的解決方案,不過應該經醫師同意。便祕的情形若沒有改善的話,醫師可能會建議讓寶寶服用瀉藥。

2. 寶寶假裝咳嗽

從第五週起,很多寶寶就意識到這世界是個大舞台,而你也是台下的忠實粉絲,所以,當寶寶發現只要稍微咳嗽就會得到別人的關注時,寶寶就會常常使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不過只要寶寶健康狀況良好,咳嗽的聲音聽起來也沒有不對勁,就可以不用太在意,因為哪天寶寶覺得無聊了,可能就會自動放棄假裝咳嗽。 新手爸媽小提醒

1. 寶寶的飲食

寶寶的飲食中,應該含有下列成分: 水 蛋白質 多種蔬果 高脂食物(同場加映:寶寶適合吃酪梨~排毒護心提升免疫力) 含鐵食物 含鹽食物 含食物 含維生素 C 食物 含純澱粉和複雜碳水化合物的種子類食物(推薦閱讀:吃籽超營養!4 種堅果種子營養功效介紹) 綠葉蔬菜、水果、黃色的水果 保健食品與維生素補充劑

2. 睡眠時間

即使寶寶已經五個月大了,每天仍需要三到四段持續一小時左右的睡眠,有些嬰兒一次睡 20 分鐘而已,有些則只睡兩次,但每次都要 1.5~3 小時。不管如何,寶寶睡眠的次數與長度,並不重要,五個月大的平均時間,是一天睡 14 小時 30 分鐘。寶寶睡眠時間愈長,代表你有更多自由時間。

再者,白天經常睡覺的孩子,晚上也會睡覺。你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讓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 給寶寶舒適的睡眠空間,若寶寶趴在你的肩膀上,不僅你難受,寶寶也無法熟睡。 保持室內溫度舒爽,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要確保孩子的衣著適當。 準時睡覺。不要在吃飯前,肚子還空空時讓寶寶睡覺,也不要在該換尿布時哄小孩入睡,因為尿布濕濕的情況下睡不久。有客人或噪音時更不要,因為這會讓寶寶難以維持睡眠。

雖然很多孩子都能夠自行調整睡眠,沒睡飽的話,自己就會多睡一會,不過,若寶寶顯得暴躁易怒,可能就是睡眠不足。若寶寶睡得不多,但精神與情緒都很好,你就要接受這個事實,那就是你家的寶寶,不需要大量睡眠。若還有任何疑問,請聯繫醫師。

你已經過完 22 週了,別太擔心,你不是孤軍奮戰,我們下週還會繼續陪伴。

親子關係加分~父母必知的待產準備

親子關係加分~父母必知的待產準備

依附教養(Attachment Parenting)是一種建立孩子與父母親之間,堅固親子關係的方法,主要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可靠、獨立與安全,如果大人們對依附教養有些疑問,接下來會分享一些依附教養的觀念,供讀者參考:

待產時的準備

太太懷孕時,夫妻2人能把握時間汲取親子教養的知識,思考不久的將來,應該如何與小孩相處,如何幫助他們獲得最適切的成長環境,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夫妻倆能懷抱高興期待的心情,準備嬰兒衣物、專用嬰兒床,以及個是相關用品,在夫妻忙碌之餘,可以接著準備以下工作,除了能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兒,也幫助自己抱持正面態度,和家庭攜手,迎向嶄新階段:

1. 注意孕婦自身健康:飲食營養和規律運動有益於新生命的成長。

2. 新生兒的餵食:母乳如何哺餵、哺餵的姿勢,多久該餵一次,甚至後續奶粉的選購都是可以先留意的資訊。

3. 新生兒的清潔:怎麼幫新生兒洗澡、適合的沐浴用品怎麼選,以及換尿布等資訊。

4. 新生兒的保暖:新生兒抵抗力較弱,因此要注意他們要如何穿衣,同時顧及穿太多讓他們感到悶熱。

5. 向社區媽媽們學習:對新手媽媽來說,向育兒前輩們討教是最方便的方法,當然,若觸及醫療專業問題,記得諮詢醫師。

觀察寶寶,回應需求

寶寶並不善言辭,所以他們會透過許多行為表達需求,例如身體動作、微笑、哭鬧等,如果父母能很快察覺,並能靈敏、有效得回應需求時,就能與他們建立信任基礎,同時,寶寶們因為得到父母得同理心與寶貴付出後,更能有滿滿安全感,隨著與寶寶們的互動時間愈久,他們依賴父母的程度也會跟著提高,寶寶通常對投入較多時間照顧他們的人,更容易產生依附關係。

另外,剛出生的寶寶在最初的6個月裡,當與別人互動時,通常是很開心的,從第9個月開始,寶寶可能因為母親分開,而感到害怕,敏感的寶寶,可能比一般寶寶,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非父母親的托育人員,因此,請記得別強迫寶寶接受他們感覺不熟的人來照顧。

用愛陪伴成長

所謂哺育,意味著父母不只是提供孩子食物而已,還要投入愛與關懷,並教育他們,在父母餵哺寶寶,或是為較大的孩子煮一頓熱騰騰的晚餐時,父母就有機會藉由這些時間,加強親子關係,讓彼此情感更緊密連結。年紀較大的孩子肚子餓時,會自己找東西吃,因此,從小就要教導他們正確的健康飲食習慣,父母幫他們準備可口的營養餐點時,可以說一下如何挑選好食物,之後,就和孩子一起愉快用餐吧。

扮牙醫幫玩具看病~教導小孩正確刷牙

扮牙醫幫玩具看病~教導小孩正確刷牙

為了使刷牙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最好讓小孩盡快學會,並且不只爸媽,家中其他大人,如阿公、阿嬤,也都可以一起教小孩養成這個習慣。大家不妨透過以下方法和遊戲技巧,讓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

開始刷牙的時機和方法

第1顆牙通常都在6個月大左右時長,但不要一長就開始刷,請等它長好再用牙刷。還不能刷的時候,可以先把柔軟的布用水沾溼濕清理就好。家長應該每天早上醒來和睡前,都各幫小孩清潔1次,並記得牙齒的兩側也要清潔。 依年齡挑選刷牙用具

牙刷請買小孩專用的小型軟毛牙刷,並遵守以下事項選擇牙膏: 0~18個月:僅需使用水,不要使用牙膏。沒長牙前,也不用牙刷,用軟布即可。 18個月~ 6歲:可使用低氟牙膏。 6歲以上:可使用標準的氟化物牙膏。

對於無法接觸氟化水,或因其他原因而有較大蛀牙風險的小孩,請務必另外請專業醫師推薦牙膏。 大人可以這樣幫小孩刷牙

開始刷牙時,先讓小孩保持靜止不動,再嘗試以下步驟: 讓小孩背對你坐在你的膝蓋上。 用一隻手托住小孩的下巴,並讓小孩的頭能靠著你的身體。 沿著牙齦線刷牙,所有表面都輕輕刷一下就好。 若有用牙膏,刷完牙請鼓勵小孩直接把它吐出來,不要讓他吞下去或用水洗掉。對小孩來說,吐的動作可能很難,大人可以示範並鼓勵他們模仿。

幫助養成刷牙習慣的方法

並不是所有小孩一開始就會喜歡刷牙,以下是一些鼓勵刷牙的技巧: 與小孩一起玩牙醫遊戲,並拿喜歡的玩具一起玩。例如一起假裝帶娃娃去看牙醫,並假裝幫娃娃看牙、刷牙;如果可以,假裝檢查娃娃牙齒的正反面,諸如此類的練習,可以鼓勵小孩之後對自己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如果小孩喜歡模仿別人,可以自己或請其他家庭成員刷牙給他們看。 如果小孩不喜歡牙膏的味道,可以先不用牙膏刷牙。之後習慣刷牙後,再慢慢讓他們嘗試低氟牙膏。 如果家裡的廁所不方便教小孩刷牙,也可以在家裡其他地方進行。 年齡較大的小孩,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刷牙。例如在日曆上標記每天清潔牙齒的次數,若有連續幾天都達到2次,就可以得到獎勵。

別寵出媽寶~教孩子做家事當志工

別寵出媽寶~教孩子做家事當志工

台灣已進入少子化社會,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的寶貝,巴不得傾所有的資源與能力捧高高,從孩子出生到老,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過度保護小孩,可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學習獨立與對自己負責的機會。長期倚賴家人的小孩,無論謀職或擇偶,都容易受家人的侷限,而成為外人口中的「媽寶」。因此,究竟有哪些重點要注意,才不會寵壞小孩呢?

1. 適度稱讚就好

教育孩子時,父母或許想善用愛的教育,不斷鼓勵、讚美孩子的一舉一動,但嚴格說來,拿捏分寸是相當關鍵的,過度地吹捧,會讓小孩的自信心太膨脹,反而無助於成長。因此,適度稱讚他們的良善,也應適時教導孩子「勇敢嘗試,接受失敗」,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怎可能樣樣通,樣樣都第一,成長過程盡力學習,與自己比賽才是更重要的。 2. 請孩子分擔家事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才幼稚園或國小(約5~12歲)而已,只要玩耍,等他們國高中(約13~18歲)後,再幫忙就好。當然小孩愛玩無可厚非,但建議從小就建立分擔家事的好觀念,專家認為,做家事能帶給小孩許多好處,例如每做好一件大人吩咐的任務,小孩會特別有成就感,漸漸能培養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當然,指派給小孩的家事,必須是他們能力所及且安全的;或許,父母可以請小孩從整理自己的房間做起,摺被單枕套、收拾玩具、掃地拖地、擦拭桌椅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3. 帶孩子一起當志工

相信任何父母除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外,也希望他們是熱心公益、關心社會的好公民吧!因此,父母以身作則從事公益活動,會是小孩最好的榜樣,無論去公園撿垃圾、淨灘,照護社區長輩等的志工服務,都有助於孩子的人格養成。同時家長親自帶孩子從事社會服務,不僅能增進家人感情,更讓小孩耳濡目染,體會幫助他人的真諦,日後能主動付出,而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功課才做公益。

另外,有美國學者認為,讓小孩接觸較多元的環境,是避免他們變得驕縱且自我中心的一種方法,參與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碰上與他們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學習磨合、相處以及溝通,對孩子是很好的生活歷練。

4. 別用物質寵壞小孩

爸媽不是阿拉丁神燈,不能任由孩子予取予求,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千萬別因為達不到就感到愧歉,就向小孩低頭,這種舉動很容易寵壞小孩,讓他們覺得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力,就能得到一切物質滿足,無形中培養出一批批小公主與王子。

爸媽應該讓孩子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重要性,透過一些方法,例如孩子若完成一些家事(或父母指定的小任務),經父母審核通過後,就有小獎品鼓勵,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同時讓他們感受耕耘後的美好收穫。 5. 別受制於小孩發脾氣

做了父母之後,面對小孩瞬息萬變的情緒,必須學著處變不驚。小孩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的場景屢見不鮮,常只是因為父母拒絕購買他們想要的玩具,不少父母可能因為面子問題,怕正在鬼哭神嚎的孩子引人側目,而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

一旦父母妥協了,日後類似的場景只會不斷上演,建議父母不要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首先,父母要保持冷靜,安靜地將正在哭鬧的孩子帶/抱離現場。對於不善表達的小孩,哭是一種最方便有效的訊息傳遞,因此請父母要學著因應,除了讓小孩發洩情緒,也可透過其他焦點或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先讓他止住淚水,並善用他們年紀的故事及口吻,告訴他們「禮物不會從天而降」,讓小孩了解為什麼父母不能買給他,孩子也會深刻記得努力付出之必要。

繼父母必看!3點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繼父母必看!3點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父母若希望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對孩子有影響力,那麼首先要建立孩子對您的信任、愛,和情緒依附。一旦建立了這個基礎後,如同打開了進入孩子心房的大門,此時,不管是寄養家庭的父母、祖父母、養父母,或繼父母等成人,都能好好地引導與教育孩子。

誠如古諺所說:只有規矩,而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還是會導致小孩叛逆。明智的繼父母都了解這點的重要性,因此要先培養好親子關係,才能擁有身為父母的權威。

權威不需要有血緣的關係,就能存在,但有它的限制。警察執行臨檢任務時,有權可以請您路邊停車受檢;公司的老闆或學校的教練,會告知您該怎麼做事;老師會告知學生教室的規則;但這些權威能被服從,並不是因為愛,或源自內心的深深認同。

在用愛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之前,繼父母對孩子來說,只是訂定規則、界限的外來權威。因此,在混合家庭(夫妻雙方,可能各自有之前婚姻的子女)中的繼父母,體認這些限制是很重要的,最好能及早向孩子的親生父母,尋求他們的認同,以建立權威。如果繼父母踰越了角色界限,會破壞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應有的權威。因此,在混合家庭中繼父母的課題是:在等待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時,如何建立權威形象?

建立紀律應該做的事

請您確定,孩子的親生父母親願意全力支持您。親生父母親應該與孩子溝通,告知孩子服從繼父母的期望,同時也願意全力支持繼父母的作法。如果發生衝突時,請私下個別處理。

1. 請多多跟孩子一對一溝通

繼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繼父母家庭的專家,也是作者的派翠夏帕伯諾博士(Dr. Patricia L. Papernow)指出,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對一的溝通時間。這包含親生父母親兩人之間、孩子與親生父母親之間,以及孩子與繼父母之間(或是即將成為繼父母)。

帕伯諾博士建議,找出雙方能夠共同進行的活動,如帶孩子一起去購物、逛街,陪孩子打球,或是多聽孩子說話,讓他們教您一些不一樣的事物。 2. 請努力做到教育方式一致

跟孩子討論您期望他們應有的行為、獎懲的界限,如果做錯事應負的責任與結果,還有價值觀,讓孩子了解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與規則,是一致的,沒有雙重標準。 3. 請每週固定舉行家庭會議

在全家齊聚的家庭會議中,讓家裡的每個成員,包括小孩,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他們喜歡、不喜歡的事,並請每個人都分享正面、負面的意見與想法。徵詢大家的建議,要怎樣做才能讓家變得更好。

請確實聆聽孩子的心聲,如果他們認同、接納您的時間比預期得早,就欣然接受,也請好好運用這親子關係帶給您的權威。請您記得,對孩子不要失去耐心,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連結,穩固愛與信任的關係,這通常需要好幾年才能達成。

請您記得,要多多與孩子的親生父母親溝通。任何事情沒有確定之前,請先取得您與孩子親生父母親的認同、看法一致後,再讓孩子知道。 建立紀律不該做的事 1. 不要一開始就訂太多規則

離婚、再婚、新的兄弟姊妹、新房子,接下來難道是新的規則嗎?請您要敏感一些,體會孩子已經歷太多改變的心情。當您加入後,不要拿出自己認為「應該要修改事項」的清單。曾出書探討繼父母家庭衝突的作者珍娜考芙(Jenna Korf)指出,如果您堅持這麼做,孩子會認為您是要抹去他們以前的生活種種。

您應該留點時間給家庭成員,讓他們慢慢習慣有您的加入。接著,嘗試一次只改變一項規則,而且需要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接受。請記得,改變當然也包括您自己在內。考芙也強調,研究結果顯示,繼父母家庭若要像一般家庭般相處融洽,需要4~7年的磨合時間。所以請記得,給每個人多一點時間去調整和適應。

2. 不要一開始就硬跟孩子建立關係

另一位作者,同時擁有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資格的克莉斯汀娜史坦諾斯(Christina Steinorth)指出:很多繼父母,為了想跟孩子快速建立關係,過程都太過猛烈。儘管繼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用禮物拉攏孩子,或故意裝成很酷的樣子,孩子馬上就會知道您是否真心。提醒您,作法要務實,也就是做自己就好,這樣您才更有機會,發展您想跟孩子建立的良好關係。 3. 不要一開始就處罰孩子

請您不要一開始,就扮演孩子犯錯時的處罰者角色。孩子當然需要遵守規則,但要評斷孩子的對與錯,以及決定處罰的輕重程度,都應該要由孩子的親生父母親執行。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別亂誇~5個技巧做錯反效果

讚美小孩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它卻需要技巧,美國南卡羅來納醫學院(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簡稱MUSC)兒科醫師蜜雪兒馬西亞斯(Michelle Macias)表示,小孩會把讚美當作獎賞,藉此幫助他們學習行為的對與錯。以下是5個讚美小孩的技巧,身為父母的您做對了嗎?

1. 讚美要誠懇,小孩比您想得還懂事

讚美的言語必須很誠懇,千萬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為當他們已經到了能問問題的年紀時,您的讚美是真誠或敷衍,小孩心中其實是清楚知道的,而若是敷衍,您的一句話可能已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了,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如果遇到比較感性的小孩,他們也許會認為您是出於同情或別有用心,內心會產生一種不被理解的拒絕感。

另外,跟孩子溝通時,請使用對應孩子年齡的話語,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簡稱CSUN)社會工作教授萊蒂西亞拉洛(Leticia C. Lara)指出,當小孩漸漸長大,父母可以用能反映其行為的話,給予同理和肯定。

2. 跟小孩平視再對話,讚美不要簡略帶過

在讚美小孩時,鼓勵父母可以用溫暖、親切的口吻,並且記得要眼神交流,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莫娜戴拉胡克(Mona Delahooke)表示,如果可行的話,拉低身段跟小孩平視,這是最好的對話角度,會因此而提升小孩的自信。

讚美的話切忌不要簡略帶過,細節才是王道,同時也提醒父母要專注在事情的過程,藉此建立孩子的被肯定感和滿足感,進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大人們也當留意,小孩在成熟後,有可能會變得敏感,因為害怕被欺騙和操縱,所以他們會開始警惕讚美背後的動機,而倘若發現其目的不純,他們就會拒絕您的「好意」。 3. 父母的鼓勵是關鍵,但不要為讚美而讚美

當小孩覺得自己做不好,而想要放棄挑戰時,父母可以先接受他們的情緒和掙扎,然後用正面的價值觀給予鼓勵。教導孩子堅持是關鍵,美國學術研究機構西方正向心理學協會(Western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簡稱WPPA)共同創辦人莎莉楊庫奇貝克(Shari Young Kuchenbecker)說,當小孩在嘗試新事物時,父母的鼓勵絕對是必要的,也是最美好的。

但是,父母也不要為讚美而讚美,若是過於簡單的任務,稍有年紀的小孩就會察覺不對,並且可能衍生出兩種心理反應:一、認為父母不知道任務的困難度;二、覺得父母在小看自己。 4. 不要比較,教導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

比較和競爭是人的天性,小孩當然也不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點出他們做得到的事,並且教導他們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理解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有的人會說,良好的競爭才能激發人的潛力,但將它運用在小孩身上是有風險的,因為這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強烈的好勝心及怕輸的心態,最後導致他們不敢承受失敗。

5. 讚美不要過頭,否則會打擊小孩信心

讚美要適可而止,誇大或太頻繁的讚美,會打擊小孩的信心,甚至讓他們備感壓力。另外,若您的小孩對一件事已經有了熱情,就沒必要每一次都針對此事稱讚他,這樣他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心態,或是漸漸失去他對此事的熱情。

照顧氣喘兒...留意這些症狀即早治療

照顧氣喘兒...留意這些症狀即早治療

支氣管氣喘(Bronchial asthma, 或稱氣喘 Asthma)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它在兒童身上的發生率,是成人的2倍(10%比5%),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事實上,兒童氣喘在診斷時常被延誤,特別是2歲以下的兒童,治療的效果也因此無可避免地受到延誤診斷的影響。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呼吸道疾病,發炎反應使呼吸道對不同的刺激物更加敏感,當呼吸道(主要指支氣管)暴露在這些刺激物中,就會腫脹、痙攣以及充滿黏液,若呼吸道阻塞,則會引起咳嗽、喘鳴(Wheezing)和呼吸困難。氣喘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完全不具傳染性。 如何得知孩子是否有氣喘?

若孩子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徵兆,您就必須特別注意:

劇烈咳嗽 嚴重胸痛 喘鳴聲 呼吸短促

其他徵兆包含呼吸急促、胸悶、胸腔擴張、鼻部腫脹等。然而,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診斷和下定結論。患氣喘的兒童可能會反覆咳嗽(特別是晚上)、喘鳴、呼吸困難,甚至在下列情況發生時,症狀會更糟: 當天氣改變時 當想努力做某一件事時 當吃到奇怪的食物時

若孩子有喘鳴現象,呼吸短促常被認為是重要的徵兆。然而,反覆咳嗽的症狀相當不尋常,且在診斷中比較少見。事實上,氣喘兒童只在夜間出現咳嗽的徵兆(所以很多氣喘兒無法睡覺),有些專家這個稱為咳嗽型氣喘(Cough-filled asthma),這是氣喘疾病中相對少見的型態,但時常被忽略。若是這種例子,應該帶孩子到呼吸科診所就診,尋求妥善的治療。如果孩子小於2歲,加上重複發生喘鳴現象至少3次時,即使家族沒有氣喘或過敏病史,也應該想到孩子可能患有氣喘,並及早帶孩子就醫。 常見的治療方式

常見照顧氣喘兒的方式是,避開可能導致氣喘發作的原因: 勿讓寵物(如犬、貓等)待在家中,且要除掉蟑螂。 勿在有孩子的區域吸菸。 勿讓家中產生濃厚的氣味。 避免使用如香水或防蚊液之類的噴霧。 避開線香產生的煙。 孩子睡覺的地方必須乾淨整齊,固定用熱水清洗床單和毯子,並在陽光下曬乾。勿讓孩子玩填充玩偶,或是讓動物到孩子們睡覺的地方。 用窗戶(關或開)來維持新鮮乾淨的空氣。

氣喘發作時如何處理?

關鍵在於要認識氣喘發作的早期徵兆,徵兆可能是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半夜醒來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即時地快速處理孩子的狀況(例如使用吸入器),最好給孩子約1小時的休息時間。

遵循小兒科醫師的指示很重要,並定時追蹤,就算孩子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也絕對不能自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