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症孩子吃退燒藥有禁忌嗎?服用後切記注意3症狀

蠶豆症孩子吃退燒藥有禁忌嗎?服用後切記注意3症狀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陣子因為新冠肺炎而發燒來看診的小孩非常非常多,西V麵(編按:黃斯煒醫師自稱)最近遇到一個有趣的事情。西V麵遇到一個媽媽帶著新冠肺炎的孩子來看診,在跟媽媽說明了新冠肺炎要注意的事項後,西V麵就開了退燒藥「安佳熱」給小孩。媽媽問西V麵說:「小孩有蠶豆症,是不是不能吃安佳熱?」西V麵第一次被問這個問題,但稍微回想了一下,自己當兒科醫師這麼多年,遇到蠶豆症的孩子這麼多,加上「安佳熱」這個藥這麼常在使用,如果有禁忌症,西V麵不可能不知道呀。因此,我就和媽媽說,「蠶豆症的孩子也可以吃安佳熱呀,我們平時也會讓蠶豆症的孩子吃,無特別禁忌喔。」但媽媽還是一臉狐疑。

原本這件事情原本西V麵也不以為意。但事隔不到兩天,一位資深兒科護理師就Line給西V麵,同樣也是問自己的孩子有蠶豆症呀,是不是不能吃安佳熱!?同時這位護理師也說,那我們平常也是會給病房蠶豆症的小孩吃安佳熱啊?這樣沒問題嗎?

聽到這邊,西V麵就想到是不是有一些網路消息出現,加上最近發燒小孩真的多呀.才會同時讓大家在這個時候注意這個問題。再者,其實西V麵自己也有蠶豆症患者,平時發燒、頭痛也是不避諱地吃普拿疼(成分跟「安佳熱」相同),也從來沒發生過什麼問題呀。雖然西V麵也覺得這應該會有問題,不過被問了這麼多次之後,也覺得確認一下比較安心。

先講結論:只要是在「正常治療劑量」下,蠶豆症的孩子是可以使用安佳熱的。

安加熱主要成分是什麼?有何風險?

「安佳熱」這種退燒藥的主要成分是acetaminophen,就和我們平常吃的「普拿疼」是同樣一種藥物。而蠶豆症的孩子,對於一些特定的藥物會產生溶血的反應,因此應該要避免這些藥物。所以問題就是,蠶豆症的人使用acetaminophen會不會造成溶血呢?

其實現在絕大多數的建議,都認為蠶豆症患者使用acetaminophen「應該是」安全的。只要在正常劑量下使用,並觀察孩子有無溶血症狀,如眼白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在這樣的狀況下使用是安全的。

那為什麼我們要說「應該是」安全的,不能說「百分之百」安全呢?爸爸媽媽一定都希望能夠「百分之百」安全,「一定沒事情」這樣的說法。其實原因是因為,有極少的個案報告中,在兒童跟成人在食入過量的acetaminophen後,造成嚴重的急性溶血。這種案例全世界大概每3-5年會出現一個個案報告,算是極為少見。也就因為這樣的個案,就沒辦法說acetaminophen在蠶豆症的孩子身上使用,是「百分之百」安全。

那有些家長會問:「啊沒有別的藥嗎?那不能用別的藥嗎?」是可以,另外一種兒童常用的止痛藥誓炎熱消,學名是ibuprofen。但如果真的要仔細說,近年研究也是發現蠶豆症的孩子使用ibuprofen,也不是「百分之百」沒事情,也是有可能造成急性溶血。這個研究的結果,ibuprofen造成蠶豆症孩子急性溶血的機率約為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機率也是非常低。 蠶豆症孩子使用退燒藥須注意3症狀

因此,蠶豆症的孩子使用退燒藥,不論「安佳熱」或是「炎熱消」其實都是相對安全的選擇。家長真的很擔心的話,可以多注意孩子用藥後的狀況,看看有沒有皮膚變黃、眼睛發黃或是茶色尿的狀況產生,這樣就可以放心囉。

另外,網路上資訊非常非常多呀,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如果無法分辨何為正確資訊,那還是要直接詢問專業醫療人員。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許多媽媽在產後都會擔心自己的泌乳不夠、母乳量不足,怕把孩子餓著,而容易陷入焦慮或憂鬱,不過奶水量分泌多寡和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不過究竟該生產多少母乳才算足夠,若不夠又該如何增加泌乳量呢?請繼續看下去。(母乳量不足時常是錯覺,可參考另篇文章: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各階段理想的母乳量

寶寶出生後初期,餵奶時間會比較頻繁,隨著寶寶長大,會拉長餵奶的間隔時間,但每次的需求量也會逐漸增加。以下為各階段寶寶需要的奶量:

1. 寶寶一週大之後:媽媽應每 2~3 個小時,供給 56~85 克(約 2~3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約 680 克(24 盎司)的奶量,若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依寶寶的數量往上加乘。

2. 寶寶滿月之後:媽媽應每 3~4 個小時,供給 85~113 克(3~4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680~907 克(24~32 盎司)的奶量。

3. 寶寶六個月大時:媽媽應每 4~6 個小時,供給 170~227 克(6~8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1,020~1,361 克(36~48盎司)的奶量。

請注意,若事先擠出並用奶瓶取代親餵時,恐會較容易過量餵養寶寶,所以最好先將每天每次需要的奶量,依奶瓶分裝好。若發現分泌的母乳量達不到標準,不妨嘗試以下方式改善:

增加母乳的方法

1. 補充水分:水分是乳汁的必備原料,除了多喝水外,每天可多吃蔬果、果汁或湯等,來補充水分。

2. 避免喝酒:儘管許多專家認為,哺乳期間小酌無妨,但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母乳量,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喝。

3. 定期排出母乳:母乳分泌多寡,其實是依寶寶的需求而定,需求量愈多,母乳的分泌量就愈多,所以若愈頻繁地排出乳房內的乳汁,身體就會自動製造更多乳汁來供應。擠母乳時,兩側的乳房建議各擠 15~20 分鐘,而每天的擠奶次數,是依寶寶的年齡而定。以新生兒為例,大約每 2~3 個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所以即使是用預先擠好的母乳來餵,也應盡可能地每 2~3 小時擠乳一次,每天大約擠 8~12 次,來刺激身體製造更多母奶。

4. 吃促進母乳分泌的食材:有些研究指出,吃大蒜洋蔥薄荷,會使母乳的味道不同,讓寶寶可能想喝更多,也因此幫助分泌更多的母乳;另外,如糙米、燕麥等全穀物,也可促使乳汁分泌。提醒媽媽們,若要嘗試天然香草、茶飲來增加奶水量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效果。

(同場加映: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想換奶或混合餵看這篇!母奶與配方奶的銜接與替換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建議寶寶出生後的前六個月都哺餵母乳,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好處也很多。儘管如此,媽媽還是可以依自己和寶寶的狀況來決定餵奶的方式,無論是母乳或奶粉都行,兩者搭配使用也沒問題,只要搭配選擇得當,寶寶一樣能維持健康。當寶寶從母乳換成喝配方奶,或者媽媽決定兩者混合一起餵寶寶,都會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以下提供各位媽媽關於母乳與奶粉銜接,以及混合哺餵的注意事項。

母乳哺餵最佳  配方奶也能替代

母乳能提供寶寶最好的天然抗體和營養,母乳甚至能自我調整,滿足寶寶的需求,親餵哺乳時,還能加深媽媽與寶寶的聯繫。如果可以,非常鼓勵媽媽餵母乳,尤其是在寶寶出生後的頭一到三個月。

不過,根據狀況不同,媽媽也可以考慮同時給寶寶喝母乳和配方奶,或完全依靠配方奶,例如寶寶的吸吮力不佳(尤其是早產兒)、沒時間餵寶寶、餵奶疼痛、產後焦慮,或有專門醫療需求及特殊疾病等,都是很可能發生的狀況。 母乳和配方奶粉交換餵的方法

母乳和配方奶可以交換餵,因為額外給寶寶奶粉其實也是健康的,因為它含有一些額外營養,例如維生素 D,是寶寶本來就需要從母乳以外的地方取得的營養。若媽媽是親餵哺乳,可以在一天當中穿插一次配方奶,但要注意寶寶是否能適應從乳房吸吮,轉換到用奶瓶吸奶。建議從親餵轉瓶餵的媽媽,可以在初次瓶餵時,先讓寶寶用奶瓶喝母乳,讓他仍然能聞到你的氣味。 配方奶的選擇方法

大部分的奶粉都是以牛奶或黃豆當主要原料,也有專為對牛奶或豆蛋白過敏、早產兒、出生體重過輕的寶寶調製的特殊配方。不過無論哪一種,媽媽都應選擇有鐵質補充功能的奶粉,以預防寶寶貧血。(同場加映: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種類

不要餵寶寶喝牛奶

不要太早給寶寶喝牛奶,尤其是還未滿一歲的寶寶,因為牛奶含有的營養素比例,還不適合他們消化吸收。(什麼時候才能讓寶寶喝牛奶呢?請參考:什麼時候可以換喝牛奶?寶寶喝牛奶的注意事項

幫較大的小孩挑配方奶

有些奶粉是專為 4~12 個月大,已經可以開始準備吃固態食物的小孩設計的。這類奶粉會含有更多質、鐵、蛋白質、熱量,醫師建議將這種奶粉與副食品搭配食用,而不要單獨攝取。這類奶粉也對過去發育狀況較差的寶寶有幫助,請家長在選擇副食品和奶粉時,注意寶寶過敏的狀況,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選擇。(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若寶寶晚上願意睡覺,而且能一次睡上 5~6 小時,那你是屬於少數幸運的媽媽,因為大部分十週大的寶寶,常常會在半夜醒來,雖然寶寶半夜可能不睡覺,但這時候睡睡醒醒的間隔會相對拉長,也就是說,你能有比較長的時間小憩一會,養足體力。

寶寶可能會有 2~4 段睡眠週期,接下來白天清醒的時間,將超過十小時。而不管孩子是夜貓子或早起的小鳥,基本上童年的睡眠習慣,會保持不變。

第十週的寶寶能夠: 發出各種聲音,不再只是哭泣而已。(推薦閱讀: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躺著時,能將頭抬起 45 度。 如何照顧寶寶?

多和寶寶溝通

這時候和寶寶溝通相當重要,有無數種與寶寶溝通的方法,為了協助寶寶發展,可以現在或接下來幾個月,嘗試以下做法: 讚美模仿行為:寶寶喜歡在模仿你時,得到讚美。 多問問題:寶寶雖然不見得能回應你,不過不要放在心上,問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激發寶寶的學習能力,以及觀察力。 多給寶寶表達機會:研究顯示,父母若常跟寶寶對話,寶寶會更快學會說話,其實也只要讓寶寶呼嚕、呢喃或傻笑就很有效果了。 時常描述自己在做什麼:做什麼事都要跟寶寶說,可以一邊換衣服,一邊描述過程,例如:「我現在幫你換尿布、我正在幫你扣釦子。」洗澡時,可以告訴寶寶,肥皂跟洗髮乳,能讓頭髮烏溜溜又乾乾淨淨。告訴寶寶自己正在做什麼,不僅能訓練寶寶聽懂你說話,也能幫助寶寶觀察周遭環境。 說話時增加語調。 大聲朗讀給寶寶聽。 說話時押韻或有帶多點節奏感。 跟寶寶說話時,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隨著寶寶的成長,讓寶寶接觸更多事物,不過記得要與寶寶的能力相符。 注意寶寶注意力減退、不再認真聽你說話的信號,例如眼睛閉上了、眼神飄移、哭泣或坐立不安等;看到這些行為,可能代表寶寶暫時累了不想繼續聽你說話,建議可以讓寶寶休息一會兒。

寶寶的健康須知

每位醫師都有自己一套幫寶寶檢查的方法,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個人需求,進行體格檢查,以及有不同的評估方法與流程。建議可以在檢查完後,諮詢醫師下列問題: 讓醫師知道寶寶與家庭生活的狀況,包含吃喝拉撒睡,以及寶寶的發展狀況,若打算重返職場,也可以詢問相關照護事項。 若還在親餵寶寶,且打算重返職場,可以向醫師提出你的疑慮、健康,以及寶寶行為相關問題。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在滿兩個月,第十週的這段時間,應該了解以下的狀況:

1. 嬰兒胃食道逆流

寶寶在餐後溢奶或吐奶是相當正常的現象,研究顯示,估計有 50% 的寶寶天天吐奶,持續時間大部分相對短暫,並不會讓寶寶受到傷害。然而,若是寶寶一天內吐出大量的奶水,或是一天吐好幾次,那就必須懷疑是嬰兒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Reflux)一般指的是摻有胃酸的食物,從胃部逆流至食道。

胃食道逆流可能跟長時間的進食疼痛,或刺激有關,在比較嚴重的狀況下,寶寶可能會咳嗽或是體重過輕。。 為什麼寶寶會得到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寶寶食道的括約肌還很弱(括約肌是連接喉嚨與胃部的肌肉),大部分的新生兒,下食道括約肌還無法完全閉合,由於肌肉鬆弛,食物無法完全停留在胃部。若寶寶吞下過多空氣,或是吃太多,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如何診斷胃食道逆流?

一般會使用 pH 值檢測試劑盒,放入寶寶的食道,檢驗逆流情形與酸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檢測寶寶胃食道逆流的方法,如 X 光或胃鏡(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後者是將裝有鏡頭的管子,放入寶寶的消化道檢查並採檢體。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在多數情況下,隨著括約肌越來越發達,一歲後,自發性胃食道逆流的狀況會減少,若寶寶是喝配方奶,醫師可能會建議換成豆漿,或是較不易引起過敏的奶類。建議讓寶寶少量多餐,避免寶寶的胃部裡有太多食物。另外部分研究顯示,在母乳或配方奶中添加米糊(Rice cereal),讓牛奶更濃稠,可能有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的潛在效果,但請務必諮詢醫師再嘗試。(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其他方式包括在寶寶進食後,將他的身體維持直立狀態,讓頭部高度維持在 30 度以上,避免喝進去的奶水逆流而上;如果寶寶經常打嗝,也能排出一些空氣,進而減緩食道逆流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稀釋胃酸的藥物或制酸劑(Acid blockers),給寶寶每天服用。這些用藥通常與治療成人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十分相似,不過如果未經醫師允許,不該讓擅自讓嬰兒使用任何藥物。(更多關於嬰幼兒胃食道逆流資訊請見: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2. 寶寶開始會翻身

這時,寶寶在學習如何翻身,這個階段的嬰兒,能夠從趴姿轉換成仰臥姿(正躺),或從正躺切換成趴姿,一般來說,至少要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學會翻身,因為只有在脖子及手臂肌肉夠強壯的狀態下,才能做到這個動作。

這時候除了會翻身,寶寶活動量也開始增加,代表在換尿布時,你必須騰出一隻手固定住寶寶,也要避免在沒人看著的情況下,把寶寶放在床上或是離地面過高的地方,不然很可能會不小心摔傷。 新手爸媽小提醒

你可能會注意到寶寶出現以下狀況: 1. 開始流口水不代表開始長牙

寶寶的唾液腺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作用了。你可能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時間才開始流口水,因為這時候的寶寶,傾向把東西往嘴裡塞,因此分泌的唾液量會超過吞嚥的唾液量。

不過流口水並不代表寶寶開始長牙,大部分寶寶的第一顆牙,在 4~7 個月大時才長出來。若寶寶發育速度較快,下顎會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可能會先長出 1~2 顆牙齒(寶寶出生時已有牙齒屬於少數狀況)。

許多父母會讓寶寶帶圍兜兜,來避免口水滴的到處都是,不過務必在睡前把圍兜兜拿開,避免孩子窒息。雖然寶寶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上會沾滿口水,看似容易感染到病菌,不過不必擔心,因為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 A,可提供寶寶免疫保護的效果。 2. 咕咕聲

一開始注意寶寶呼吸時,咕咕聲聽起來像是隨機產生的,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在與寶寶對話、吃飽、在鏡中看到自己、或是看到搖籃上的裝飾小鴨鴨時,寶寶就會發出這種咕咕聲,因為寶寶興奮時容易發出呼嚕聲。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嘗試並探索使用喉嚨、舌頭及牙齒,來發出聲音。對父母來說,咕咕叫的聲音通常是除了哭聲以外,寶寶第一個發出的聲音,不過這只是開始,因為幾星期至幾個月之後,寶寶便開始學會大笑(通常在 3~3.5 個月)、尖叫(4.5個月)和發出其他聲音。

寶寶發出子音的階段,不太一樣,有些寶寶三個月大就有辦法,有些則要等到五或六個月大;當寶寶開始試著發出子音時,會一直重複同一個,或兩個子音加母音的合音,到了第二週會換其他的合音,似乎忘記原本已經會發出來的音,不過事實上,寶寶不再發出原本的聲音,是因為他的專注力有限,一次只能好好做一件事。(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為何小孩間經常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傷害別人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家裡小孩會霸凌別人,請跟我們一起來探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小孩有這種行為,多了解他們才能協助他們改過。

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

首先,家庭生活中存在暴力,是霸凌事件最常見的主因之一。霸凌的行為,通常是從家暴中學習而來的,當小孩在家中目睹父母、手足或其他家庭成員有暴力行為時,他們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樣畫葫蘆。也就是說,在互動粗暴的家庭中生長的小孩,在外也會傾向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別人。

有行為障礙且沒有治療

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或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的小孩,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常不加思索地行動,也不在意受害者的感受,導致他們容易成為霸凌者。若延遲就醫治療,行為障礙在成年後會更難控制。在某些個案中,有家長甚至可能放任小孩對別人施暴,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病症的一部分。 得不到愛而產生的錯誤認知

霸凌者可以說是得不到愛的人,他們因為內心想獲得關注,又認為運用肢體權力獲得矚目看起來很酷,所以與其透過情緒管理或學習尊重他人,他們卻誤將暴力作為處理社交問題的方式。最後,霸凌者會因為用暴裡解決事情太容易,而永遠學不會適當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

霸凌可能是報復行為

有些霸凌者曾經是被霸凌的對象,因為這段過去,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同等對待。另外有些小孩,則是會在發現過去霸凌他們的人變弱時,試著以牙還牙。

不當模仿的娛樂方式

現代小孩很容易透過科技、網路接觸到各種娛樂方式,其中很多與暴力行為有關。小孩如果模仿,又沒被適當糾正,就可能變成霸凌者。

醫師詳解兒童營養攝取!3大營養素、4大飲食問題及營養補充品選購重點一次看

醫師詳解兒童營養攝取!3大營養素、4大飲食問題及營養補充品選購重點一次看

兒童營養攝取對孩子的成長階段至關重要,若營養攝取不足或不均衡,孩子容易有發育或健康問題,學習力也會受到影響,究竟該如何確保兒童每天營養攝取均衡?兒童營養攝取不均會造成哪些問題?幼兒在日常飲食中最常缺乏哪些營養素?《Hello健康》為您邀請王凱杰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簡維新醫師,說明兒童營養攝取的重要性與常見問題,並提供兒童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及飲用建議,讓您的孩子健康成長,發育和學習不輸人。

醫:營養就像孩子的基礎建設,不能疏忽

簡維新醫師說明,兒童成長關鍵因素多,例如遺傳基因和睡眠等,其中營養攝取就像孩子健康的基礎建設,需及早打好穩固的基底,才能確保孩子這棟大樓蓋得又高又堅固;舉凡生長發育、智力發展或保護力,其實都與飲食息息相關,一旦營養不足或不均衡,其他的條件再好,孩子的成長發育都可能會受影響,父母千萬不可疏忽。

兒童營養不均問題多,成長發育和學習都扣分

許多人常認為台灣生活條件好,不愁吃,孩子不會缺乏營養。事實上,在門診中仍時有營養不均衡的兒童,絕大多數都是因挑偏食的飲食習慣所致1。

簡維新醫師分享在門診案例中,雙胞胎通常最能看出營養攝取的影響,常有雙胞胎出生時,哥哥體型較大、弟弟較小,隨著兄弟逐漸長大,哥哥開始挑食,弟弟則乖乖聽話,什麼食物都吃;漸漸地,弟弟的成長速度和發育狀況就會追過哥哥,而且身體也比較好;反之,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哥哥的成長發育則開始落後,活力也不如弟弟。

營養攝取不均衡的常見問題包括: 精神不佳 活動力差 學習力差 保護力低

由上可知,營養對於兒童成長發育及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父母需充分了解孩子需要與缺乏哪些營養素,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並給予健康的食物或兒童營養品進行補充更是不容忽視。

醫師詳解兒童營養攝取!3大營養素、4大飲食問題及營養補充品選購重點一次看 兒童最常缺乏的3大營養素 1.

質是台灣兒童最常缺乏的營養素,依據統計,近99%的學童鈣質攝取不足。不少父母可能會說:我每天都給孩子喝2杯牛奶,怎麼還會攝取不足呢?然而,1杯200毫升的牛奶,鈣質約200毫克,每天2杯也僅攝取400毫克。以7~9歲學童為例,每天鈣質的建議攝取量為800毫克,10~12歲則為1000毫克,因此若學童僅喝牛奶,卻未自其他食物或營養品進行補充,每天的鈣質攝取量仍然不足。 2. 維生素D

其次則是維生素D;維生素D能增進鈣吸收,促進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雖然人體能透過曬太陽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現代的孩子曬太陽的機會較少;腸道對於飲食中的維生素D,吸收率也不好,所以孩子若未針對食物積極攝取或補充營養品,也容易缺乏維生素D。 3. 鋅

鋅是維持生長發育,調節生理機能的重要營養素,可促進食慾、有助於皮膚組織蛋白質的合成。雖然人體對鋅的需求量較低,但含鋅的食物相對較少,因此也常有攝取不足情形。

兒童最常缺乏的3種營養素可以從哪些食物中攝取? 鈣:小魚乾、黑芝麻、海帶、小方豆干、黑豆、牛奶 維生素D:舞菇、洋菇、鯖魚、雞蛋、牛奶 鋅:牡蠣、小麥胚芽、南瓜籽、豬肉、牛肉 兒童飲食常見4大問題與改善方法

簡維新醫師強調,除了前面所提的偏挑食外,台灣兒童在飲食上還常有下列問題: 挑、偏食:若兒童不吃蔬果,容易造成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愛吃油炸食物,恐導致熱量及油脂攝取過多。 經常外食:食物中缺乏均衡營養,維生素、礦物質或是以健康方式調理之優質蛋白質不足。 喝太多飲料:糖分和熱量攝取過多,除了造成肥胖外,也會讓幼童不容易餓與挑食。 不吃原型食物:部分孩子只願意吃雞塊或魚排等加工或重組食物,不願吃白斬雞或煎魚等天然蛋白質,除了攝取多餘的化學物質之外,也錯失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營養。

而上述問題都可以歸因於家庭的飲食習慣2,3,若父母習慣外食,孩子能吃到的健康食物自然有限;當家人都喜歡喝飲料,孩子自然也飲料不離手;為此,簡維新醫師提供以下3個建議,協助父母改善兒童營養攝取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日常飲食需以身作則:孩子對食物的好惡與飲食習慣,很大程度都受父母影響,若父母吃得不健康,很難要求孩子吃蔬果或雞肉、魚肉等含優質蛋白質的健康食物。 拿回食物選擇權:由於現代工作繁忙,外食無可避免,然而在購買外食時,建議選擇自助餐或其他健康食物種類較多元的商家,而非速食店或鹹酥雞。 適時帶孩子出門活動:每天適時出門放風可消耗孩子的體力,孩子會比較容易餓、減少挑食狀況,但在食用正餐或營養均衡的食物前,不可讓孩子先吃零食或喝飲料。

不過,有時即使父母盡力讓兒童攝取均衡完整營養,還是會發生營養不足或不均衡的問題,適時補充營養品,是父母可以考慮的作法;市面上有許多兒童營養補充品,例如小安素即具有相對全面且提供熱量與蛋白質的特點,可補足兒童每天所需的營養。

醫師詳解兒童營養攝取!3大營養素、4大飲食問題及營養補充品選購重點一次看 如何挑選合適的兒童營養品?

市面上兒童營養品種類繁多,簡維新醫師提供3個挑選建議供家長們參考:

1. 選擇包含鈣、鐵及鋅等多種營養素的綜合營養品

單一顆粒型的營養素,例如鐵劑或鈣片,有時吸收效果差、容易有副作用,且無法全方位提供孩子每天所需的各種營養素。

2. 選擇無乳糖設計、含有蛋白質與熱量的營養品

營養品的熱量和蛋白質十分重要,有些孩子雖然運動量高但食量少,所以飲食攝取的蛋白質容易轉換為熱量,無法幫助肌肉生長。此時若給予含有熱量與蛋白質的營養品,就能在正餐之外,補足幼兒所缺乏的熱量與蛋白質。

此外,有些小孩對乳糖較為敏感,建議選擇無乳糖的產品, 用以幫助消化與吸收。

3. 知名國際品牌

國內外都曾發生家長自藥房購買來源不明的營養品或奶粉,長期餵食後,小孩出現電解質失衡或營養不足等問題;選擇口碑佳、醫師推薦的國際品牌,就能避免相關食安問題,讓幼兒吃得安心健康4。

簡維新醫師說明,亞培小安素就是很好的選擇;亞培小安素含有28種以上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包括鈣、鐵、鋅、維生素C、D3、K2及精胺酸,並添加益生菌與膳食纖維,除了提供幼兒全面的營養照護,也幫助消化與吸收。

另外,亞培小安素提供的熱量,每1c.c.為1大卡,總熱量中有12%為優質蛋白質,能輕鬆提供胃口較小、活動力高的學童補充熱量,同時讓孩子攝取到優質蛋白質,提供成長所需的胺基酸,幫助肌肉生長。

亞培小安素香草口味或近期推出的牛奶口味,皆為無乳糖配方,可放心飲用。 照顧孩子發育要趁早,這4類兒童更應該喝

亞培小安素的適用年齡為1~10歲,此年齡範圍的孩子,每一個時期的營養攝取都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就會錯過孩子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簡維新醫師以自家小孩為例,自己的兒子過去生長百分位都落在5~8%以下,屬於末段班;在長期給予亞培小安素之後,各方面的成長發育狀況都有明顯進步,生長百分位也進步至大約20百分位。

簡維新醫師強調,若孩子屬於以下4類型更建議父母可盡早給予亞培小安素,以便及早改善營養不均衡與發育落後等問題: 生長百分位落在3百分位以下,為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 生長百分位落在3~15百分位之間,屬於營養不良兒童的潛在族群。 頻繁外食且嚴重挑偏食的學童。 正患有疾病,或剛從疾病康復之兒童。

針對飲用方式,簡維新醫師說明可依指示早晚1份,若孩子胃口較小則可分次喝,例如沖好1份後先喝半份,過1小時候再喝半份;小安素亦可熱喝與冷飲,也可製作成玉米湯或西米露等食物,父母可依孩子喜好,在正餐之外提供,補充孩子所需熱量、蛋白質與維生素,把關孩子的成長發育黃金期。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寶寶到底會不會做夢?科學家這樣說

看著寶寶安詳入眠,是許多父母感到最溫馨的時刻,但您是否曾察覺寶寶在睡眠中,偶爾會出現抽搐、微笑或吸吮的動作,難道寶寶正在做夢嗎?《Hello健康》帶您了解寶寶會不會做夢的真相。

寶寶會不會做夢?

關於寶寶會不會做夢,至今只能靠科學論證推測,畢竟要能說清楚夢境,仍需要做夢者闡述才行;寶寶因還在學習思考和講話的階段,所以究竟是否做夢?可能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存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推論,一派相信寶寶會做夢,另一派自然就是不相信的一方。

若以一般成人來看,夢境最常發生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與成人相較,胎兒和寶寶的睡眠時間更長,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也比較久,因此推斷寶寶的做夢時間會更長。(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相信派:寶寶的睡眠循環比成人短

此外,成人睡眠階段每次循環約 90 分鐘,但寶寶只要 60 分鐘,因為睡眠循環所需時間縮短,便提高了進入快速動眼期的次數,使做夢變得更頻繁了。

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從第三階段的妊娠期(Third trimester,懷孕後期約 28~42 週)開始,胎兒就會做夢了,等於有一半的睡眠時間都是在快速動眼期;但隨著寶寶成長,做夢次數也會陸續減少。(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寶寶都做些什麼夢呢?

對於相信寶寶會做夢的科學家來說,寶寶的夢境跟成人還是不太一樣,因為人要到7、8歲,才有完整的自我覺察及構思邏輯,包含身分認同、知識、想像力及空間感等認知能力;所以,在此之前的夢境多為以下無情緒、無性格的平淡內容:

吸吮母乳的畫面 觀望人臉部的特寫 其他日常生活寫照。

否定派:寶寶構思能力不完整難做夢

與相信派的部分論點相同,否定派不認同寶寶會做夢的原因,正是因為寶寶的構思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情緒及感官經驗欠缺的條件下,寶寶無法構成夢境。

不過,無論你支持哪一方,父母能做的,都是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做惡夢的時候安撫他們情緒,等孩子到了能溝通表達的年紀時,再鼓勵他們說出夢境。(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寶寶第一次笑了!不只開心 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寶寶第一次笑了!不只開心 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寶寶出生後,不少父母們要忙著照顧寶寶哺乳、洗澡等事宜,家庭、工作兩頭燒,各種失眠、工作壓力與財務負擔的煩惱也接踵而至;但只要看到寶貝露出的第一個微笑,任何煩惱都馬上拋到九霄雲外;其實,寶寶第一次微笑不只意味著開心,也代表寶寶逐漸具備社交和辨識臉孔的能力。《Hello健康》帶您一起探索寶寶第一次微笑的背後蘊含的意義!

寶寶的第一次微笑代表什麼?

寶寶的第一個微笑,在身心發展上有重大意義,它代表寶寶以下重大成長進展:

視力發展:代表寶寶的視力已經可以對焦物體,也具有辨識能力。 大腦和神經系統:代表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較為成熟,笑容不只是反射性,而是表達情緒,以及展開互動的溝通方式。(推薦閱讀:寶寶怎麼笑了,6種行為秒懂他們內心)

如何辨別寶寶第一次微笑?

寶寶約2個月大時就會停止反射性微笑,在3個月大時,就能釋出真正的笑容了,不過反射性微笑跟真實的微笑有什麼差異呢?我們可以根據微笑的時間點和持續的時間作判斷:

反射性微笑:可能突然發生在寶寶睡覺或感覺疲倦時,時間較短。 真正的微笑:在特定狀況下,針對特定事物或事件,持續地微笑。

真實的微笑也會透露寶寶眼神中所含的情緒,父母也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和寶寶多作互動,例如:跟寶寶說話、固定與寶寶眼神接觸,或是陪寶寶一起笑;有些父母則會模仿動物的有趣聲音,或擺出滑稽表情來逗寶寶,也很有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模仿動物的行為或玩躲貓貓,並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做反應,但請記得不要過度頻繁,因為寶寶還無法處理太多的情緒,過多的刺激會導致寶寶對某些動作失去興趣。(同場加映: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父母如何應對寶寶笑了?

寶寶學會微笑後,會一直露出笑容,父母也應給予笑容作為回應,因為寶寶看到對方笑了,也會一直展露笑顏;起初,寶寶只會對逗他笑的人做反應,但慢慢地,隨著寶寶的視力日漸變好,會開始主動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微笑;當寶寶在學會咧嘴笑後,約在5個月大時,寶寶可能會開心地露出笑容並伴隨著笑聲。 寶寶一直不笑,怎麼辦?

寶寶展露笑容的時間點不太一樣,有些寶寶出現得早,有些寶寶則需要多一點時間,然而,若寶寶到三個月大左右,還是不見笑容的話,可以諮詢看看小兒科醫師,了解確切狀況。(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當孩子面臨「性別困惑」 如何保護您的孩子、支持孩子?

當孩子面臨「性別困惑」 如何保護您的孩子、支持孩子?

當孩子出生時,您就立即知道您生了個男孩或女孩,然後您就會用傳統照顧男孩或女孩的方式來撫養;有一天,孩子卻開始質疑自己的性別,這個消息或許讓您很疑慮,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無論您的感受如何,請記得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您的支持,如果您還不知道該怎麼做,《Hello健康》為您邀請到賴建翰醫師,請他提供專業意見與建議:

先別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剛有自我意識的最初前幾年,可能會想不自覺地試嘗試不同的性別定位,這是正常的成長過程;男孩可能會想穿粉紅色衣服,跟朋友玩模仿遊戲時,偏好選擇扮演女性如媽媽的角色,但這並不代表他將來會成為跨性別者,因為或許他只是喜歡成為照顧者或像母親一樣愛著別人。

當孩子面臨「性別困惑」 如何保護您的孩子、支持孩子?

當孩子面臨「性別困惑」時,建議可採用以下方式,給予孩子支持並保護他。 如何維持正常心態?

盡您所能地找出關於性別認同的更多資訊,與孩子的老師談談以了解他行為的動機,您了解的細節愈多,您就能更有力量地支持他。 如何保護您的孩子免於霸凌或負面批評?

若孩子行為出現異樣,他可能已成為霸凌的受害者,留意他對自己身體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他是否在放學後覺得惱怒?他身體是否出現無法解釋的瘀青?孩子們也可能很殘酷,別低估您的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的事情。向學校老師求援,並隨時保持心理準備,當事情變的難堪時,也能及時介入。 如何支持孩子?

若您的孩子想穿裙子上學,您可能必須告訴他,他的朋友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有哪些?用簡單的詞句敘述,以便讓孩子能夠清楚理解;他需要知道,無論他有多喜歡裙裝,其他孩子也可能不喜歡看他這樣穿,可能會遭到言語羞辱。如果他明白,卻執意要這麼做,那就別阻止他,至少他已經理解接下來可能要面對的事情。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您會永遠愛他,讓他明白您會接受他,並全力支持他。

當孩子面臨「性別困惑」 如何保護您的孩子、支持孩子?

【聽醫師的話】把握轉涼時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

【聽醫師的話】把握轉涼時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

「醫師醫師,請問有沒有什麼好的轉骨方,可以讓我們家這一隻長得更大隻一點啊?」診間裡,經常很多父母會如此詢問,無非是擔心小孩長不高,被當成矮冬瓜,想要趁著還小的時候趕緊幫他「轉骨轉大人」…

所謂「轉骨」其實只是孩童發育期的一個代稱,指的是當孩童進入青春期時,從孩童的體格及心智逐漸發育為成人的過渡時期。這個成長過程包含身高與體重的增長、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思想的深化等,這其中孩童身高與體重的改變是最容易且明顯可以觀察到的。(延伸閱讀:小孩很矮長不高?身材矮小的原因

怎麼知道孩子的生長有無異常?

這裡提供簡易的0-20歲的生長曲線作為參考

【聽醫師的話】把握轉涼時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 【聽醫師的話】把握轉涼時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

持續觀察記錄孩子的身高體重,與生長曲線做對照可以評估孩子的生長情況。間接反映孩子的健康及營養狀況。

孩子的生長曲線若出現下圖(1)(2)(3)幾種狀況時,建議帶孩子至小兒專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聽醫師的話】把握轉涼時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要選對時間因為這些狀況,除了要考慮生長發育遲緩的問題外,還得評估生長內分泌或性腺發育是否有異常情形發生。 那些因素會影響孩童生長?

身高的決定,基因遺傳影響佔八成左右,所以假設家族裡的成員身高都不高,未來想要孩子長高到像「移動長城」的姚明一樣,那是「謀可能低」(編按:意指台語「不可能」)。雖說如此,但還是有20%的努力空間,所以也不用太氣餒。

所謂的標的身高,是利用父母親的身高,經由簡易的數學公式,來預測未來孩子成長後的可能身高範圍。

男生(單位-公分):(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1) / 2 ,正負7.5

女生(單位-公分):(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1) / 2 ,正負7.5

舉例:爸爸身高為170公分、媽媽身高為158公分,則其男孩的標的身高為(170+158+11)/2=169.5公分;女孩的標的身高為(170+158-11)/2=158.5公分。還有往上加7.5公分、往下減7.5公分的誤差範圍。

另外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身高的決定,是在於生長板的分裂,才能改變骨頭的長度,但是生長板分裂與否,主要跟生長激素有關,質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只是補充質是很難長高的,必須要刺激生長板的生長分裂,才能有效地幫助長高。

對生長板的刺激主要包括化學性與物理性兩種: 化學性的刺激就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24小時製造並釋放到血液中,但在白天,只有極少量的生長激素產生;而在晚上入睡後1至2小時後分泌量則會達到高峰,最佳黃金時間是夜晚10時至凌晨3時,因此,好的生長激素分泌除了要睡夠之外,還得要睡對時間才行。

因此生長發育階段的孩童應盡量在晚上十點前入睡,維持8-9小時睡眠時間。這其實就是所謂的「一暝大一寸」,也是為什麼孩子的睡眠會在成長中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喝下含糖飲料的孩童,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容易受到抑制。所以如何幫助小朋友避免攝取過多的糖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物理性的刺激就是運動:

跳躍性的運動,例如跳繩、跑步或球類運動,可以使生長板受到擠壓跟放鬆,刺激生長板的細胞分裂,增加骨頭的長度。 性腺發育如何影響生長呢?

 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提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認為女童14歲、男童16歲左右,就會因為生殖器官與性腺激素的發育而進入青春期。

但現代由於飲食西化,青春期的發育時間往前提早了約2-3年,所以平均而言,女孩大約是11~12歲、男孩13~14歲便會開始「轉骨」,這時候就可以藉由中醫開始幫助調養。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性腺是否過早發育!這樣子狀況我們習慣稱之為「性早熟」,主要可以藉由觀察孩子們的第二性徵是否提前出現作為警覺:

男生→九歲前睪丸、陰莖發育、變聲、長青春痘。

女生→八歲前乳房、陰毛發育,十歲前月經來潮。

性腺發育過早,會導致孩子的骨齡超前,也就是說孩子成長初期會比同年齡的兒童來的快,但因為骨齡超前,容易使生長板提早癒合,癒合之後就不再成長了,最終由於生長期的總和時間比較短,在最後的身高標的就會比較不理想。 中醫怎麼調理?

中醫傳統療法講究成長黃金時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在天人合一觀點下,認為在氣候逐漸轉涼的秋天,最適合為即將青春期的孩子調養身體,尤其自古流傳就認為,在節氣「白露」的時候更是給孩子開始轉骨的好時機。

因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規律,所以,在秋冬養陰,替孩子蓄積足夠的營養及能量,是為了來年春夏陽氣生長順利而打基礎,如此才能增加未來成長的爆發力。

中醫認為小兒生長與中醫臟象中的腎、脾、肝、心密切相關。 腎主骨生髓:人體的生長有賴於腎精的生髓與充養,若腎精虧虛、腎氣薄弱,則骨髓生化乏源,影響骨頭生長緩慢。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全賴脾之水穀精微吸收運化與氣血供給。 肝藏血,在體合筋:肝血充足,筋得其養,若肝血虧虛,筋骨失養,則肌腱、韌帶等支撐身體骨架的組織無法發育強壯。 心主血脈:若心血不足,腦髓失充,神不守舍,則夜寐不安,也會影響腦神經與智能成長的發育。 結論

簡單來講,想要長的又高又壯又聰明,就是要『吃得好,睡得飽,動得多』,把握這樣的原則,搭配中醫處方調整體質、免除影響生長的疾病阻礙,孩子才能在各方面成長發育高人一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