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似曾相識嗎?那是您的既視感在作祟

感覺似曾相識嗎?那是您的既視感在作祟

走在某條從未去過的街上,突然感覺好像之前來過這裡,又或者是跟一位新朋友聊天,但卻有種好像以前就跟他講過話的感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稱為既視感(Déjà Vu)。這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且沒有正確解答的奇特現象,如果說您被既視感所擾,除了尋求醫師的幫助外,以下也要帶您一窺大腦的奧秘,了解既視感是如何產生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既視感從何而來

關於既視感的成因,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定義,以下將介紹較為常見的4種既視感可能原因。

預知夢(Precognitive dreams):您可能曾經在夢裡經歷過某事件,或處在某個環境中,而當您醒來之後,通常就會忘記夢的內容,但過幾天後,當您走進某間咖啡廳,發現怎麼有種熟悉的感覺,這可能就是您曾經夢裡所經歷過的情境,只是由於夢境已經被您遺忘,所以產生了既視感的狀況。 雙重歷程(Dual processing):雙重歷程的概念是,人的大腦一般處理的方式會分成兩個平行的執行程序同步進行,而當某個時間點,其中一個執行程序莫名其妙的「Lag」了,產生了不同步的情況,這時就會發生既視感的現象。 全像原理(Hologram theory):全息理論認為既視感的產生可能來自於過去的記憶,而通常只需要記憶中的某些小細節就能引發。舉例來說,您可能曾經去過某間餐館,裡面有一座木頭掛鐘,雖然您可能沒有特別記下,但這種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可能會默默進到您的大腦裡,直到某天你去朋友家發現,「牆上的木頭掛鐘怎麼好像在哪看過」,這種想法也就是既視感的現象。當然,所謂的記憶也不一定要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這些記憶可能來自於看過的電影、聽朋友講的故事等,都可能成為孕育既視感的來源。 注意力方面可能的解釋(Attentional explanations):假設您在進行某件事時,被其他的事情干擾而分心,當您稍後再回來進行這件事的時候,可能就會產生這件事情好像以前做過的既視感。

4種狀況容易引發既視感

既視感的單字來自於法文,意思為「已經看過」,《精神病學期刊》(Psychiatria Danubina)期刊的研究指出,將近97%的人一生中都至少有過一次既視感的經歷,而有約7成的人經常發生。以下將介紹4種既視感常發生的情況。

年齡:年輕人相較於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既視感的狀況,可能由於年輕人常常做些新鮮的事,或是到不同的地方旅行等,處在陌生環境的時間比老年人高。 旅行:常到處旅遊的人,會看見不同的人事物,因此發生既視感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一些。研究指出,幾乎不進行旅遊的人當中,只有11%有既視感的經驗。 社經地位:社經地位高的人通常教育水準較高,這些人既視感的發生機會和頻率相對較高,原因可能來自於他們閱讀的書籍更多、了解的知識更廣。 壓力和疲倦:高壓或極度疲倦的狀態下,大腦可能更容易出錯,可能產生上面所提到的雙重歷程或注意力分散的狀況,增加發生既視感的機率。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從愛自己開始~暴食症患者再也不孤單

許很多人都曾有過暴飲暴食的經驗,例如在聚餐慶祝的場合中等,但對暴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BED,又稱嗜食症)患者來說,日常中的暴飲暴食是一種停不下來,卻又會感到懊悔又無助的行為。究竟暴食症會有哪些病徵、又會對身心造成哪些影響。下列將會帶您認識,並且提供治療的方法。

暴食症是什麼?

暴食症是一種飲食疾病(Eating disorder),患者會經常性地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直到吃不下為止。對暴食症患者來說,雖然進食當下心情很愉悅,但是事後卻會因為怕胖,感到極度內疚、痛苦或羞恥。因此有些人會用不健康的方法來清出吃下去的食物,如催吐或吃瀉藥。這種在大吃後進行清空的行為,也被稱為所謂的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又稱心因性暴食症)。暴食症患者通常會有下列5種行為和感受。

短時間內可吃下大量食物,不餓時也會吃很多。 很難控制食量或停止進食,總是吃到很撐才會停止。 討厭在公眾場合吃飯,怕別人看到自己的食量。 暴食後感到自我厭惡、沮喪或非常內疚。 平均每週至少暴食1次,並持續3個月。

暴食症的原因與好發族群

暴食症容易發生在青春期的女性身上,因為這個時期的女性大多很在意身材,即使符合標準體重,但卻因心理不認同而努力減重,也可能因長期累積的壓力,而藉由暴飲暴食來麻痺情緒。多半暴食症患者具有完美主義、不擅長排解壓力,且同時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焦慮症(Anxiety),或慣性濫用藥物、酗酒等。然而這些問題的背後,也許和患者身心曾遭受或侵害,或壓力失衡等有關。此外,若家族中的成員曾有飲食疾患者,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較高。

暴食症的身心狀態和治療

暴食症患者都有自卑和自我厭惡感,極度害怕肥胖,除了喜歡一個人吃飯之外,私下多半有囤積食物或偷竊的習慣。身體方面,體重可能會經常起伏不定,時常過度運動或嘗試極端減肥法,而出現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GERD)等腸胃和食道疾病,而牙齒也會受胃酸侵蝕受損。若您正受嗜食症所苦,請記得,您其實並不孤單,世上許多人都和您一樣,並請盡早向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求診,若放任不管,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日漸惡化。

赤腳走沙灘很健康!5好處抗壓抗老

還在光著腳丫在樹上唱歌嗎?赤腳走在沙灘上,其實比您想像得還要健康,夏天去海邊玩水、看夕陽之餘,也可以趁此機會脫下鞋襪,光腳走在鬆軟的沙灘上,一邊感受海風拂臉的涼快,以下舉出赤腳走在沙灘上的5大好處!

1. 走在沙上要出力可消耗卡路里

赤腳走在沙灘上時,會發現每一步都感覺很沉重,這是因為沙子有阻力,每一次腳陷入沙裡面,身體就得使用更多的力量,才能將腳抬起來,繼續前進。赤腳在沙灘散步是一個激烈的力量訓練,鍛鍊的部位包括足弓、腳踝、四頭肌、臀部,以及背部。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既放鬆,又能消耗卡路里的運動,赤腳走沙灘是不錯的選擇,但也要留意,沙的地面愈硬,移動就會愈吃力,建議走在靠近海水的潮濕沙灘上,可避免因為足部姿勢錯誤而受傷。

2. 提升足部感覺與身體平衡

赤腳在海邊散步,意味著讓雙腳超過6千個神經末端與沙地直接接觸,進而優化腦部偵測足部活動,以及身體平衡的刺激,提升足部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稱自感作用)。

此外,由於沙灘的表面不是平的,因此沙灘散步可當作一種本體感覺運動,透過雙腳在不固定的地面踩踏,可訓練身體的活動、平衡,以及敏捷度。 3. 沙能去死皮且海水可抗壓抗老

只要去沙灘散步,足部死皮都不見了!沙就是天然的磨砂霜,當您反覆地讓雙腳接觸沙粒,就能去除腳上的死細胞,還給自己更柔嫩、漂亮的肌膚。

在海邊曬日光浴,除了能吸收大量的維生素D以外,赤腳走在淺水中,更可從海水中補充礦物質,其中鈉和碘對抗壓與抗老,都有很大的幫助。 4. 訓練腿部肌肉並強化核心

站在淺水中,感受著海水按摩腳踝,頓時心情感覺很療癒,沙灘散步還能促進靜脈和淋巴系統的循環。另外,它也能訓練平常穿鞋走路沒在使用的肌肉,伸展腿部肌肉和關節,且強化核心肌肉群,幫助調整身體正確姿勢。

在海邊赤腳散步時,若發現身體某些部位會隱隱作痛,就代表您的腳需要這種刺激,但別太擔心,過不久這些疼痛症狀就會消失。

5. 沙子腳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赤腳在沙灘走動是很好的放鬆方式,它就像移動式的腳底按摩,透過讓沙按摩腳掌,促進血液循環,而當你專注在腳下的沙粒時,腦中也不會有雜念,只求享受在當下。此外,赤腳在淺水中也能幫助吸收負離子,強化身體的健康。

善良的人更健康快樂!科學證實好處多

大家或許從小都聽過這句話:「你們希望別人怎麼待你們,你們就要一樣去對待別人」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因外在環境,或日常生活的壓力,影響我們做出善或惡的行為,但根據科學研究指出,善待他人不僅能提升和改善人際關係,還可以讓人更健康喔!以下就介紹為人善良對健康的4大好處。

1. 助人時血清素增加更滿足

您是否記得幫助別人後,那種開心和踏實的感覺呢?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會增加,因此提升滿足感,且會感到平靜和快樂。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曾對136個國家的幸福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慷慨、無私、樂意捐款的人,是最幸福的。

2. 行善能緩解焦慮

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針對幸福感進行研究,發現在4週內,曾參與幫助他人活動的受試者,較容易產生喜悅、愛或滿足等正面情緒,較沒有焦慮症狀。 3. 做善事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

根據一項針對57~85歲的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花費更多時間幫助他人的人,他們體內的血液流動狀況和抵抗力都更好,身體發炎程度也較低。而體內發炎和許多疾病的產生都有關,例如癌症和糖尿病(Diabetes)等。

4. 保持善良有益心血管健康

為善可以刺激身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化學博士大衛漢彌頓(David Hamilton)表示,催產素能讓血管釋放出一種叫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的化學物質,能舒張血管,進而降低血壓,有益維持心臟健康。 5. 善良的人工作學習表現更好

根據統計,具有同理心和願意互助的辦公室文化,不僅能使員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他們的身體也會更健康,且更有動力工作。研究還指出,善良的人在許多方面表現都較好,根據美國國家志願服務計劃(US National Volunteer Service Program)的研究發現,被分配到志工服務的高中生,休學的次數較少,在校成績也更好。

好想家怎麼辦...遊子們心態調整5方法

思念是一種病,不管是到外地求學,或在異地工作,當您長期離開家、沒辦法常跟家人以及熟悉的朋友聯繫時,這種思鄉情愁,可能會漸漸發展成極度想家的「思鄉病」(Homesickness)。以下列出5個遊子們可以做的心態調整和方法,只要願意坦誠面對它,每一次的離家就不會只是憂傷而已,因為您會期待下一次的回家!

1. 承認想家並觀察記錄生活的變化

想家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傷心,但請記得這只是暫時性的,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及適應新環境,只有坦誠接納內心的感受,負面情緒才會漸漸淡化。在進入一個新環境後,可以觀察自己生活的變化,再試著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步調,這能減輕因對環境不熟悉而產生的衝擊。

此外,寫日記是很好的選擇,透過文字把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待回家後就可以將這一篇篇的故事,分享給家人和朋友。

2. 用興趣拓展圈子認識新朋友

即使換了環境,生活也要保持充實,積極地結交新朋友,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約書亞克萊波(Joshua C. Klapow)表示,當一個人專心在一件事上時,就不會有心思想其他事情,因為他正在塑造新的生活模式。

人往往因為只想跟家人或老朋友分享,所以很容易又掉入思鄉病的負面情緒中,建議可以去當義工,透過實際地幫助他人,能讓自己忘卻想家的悲傷。另外,也可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像是運動或唱歌,興趣不僅能喚醒我們的快樂,還有機會拓展新的生活圈子。

3. 減少使用社群多參與新活動

每當遇到問題時,您第一時間想找誰?不管此人是家人,或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我們都需要這樣一位聆聽者,因為知道他絕對值得信任,並且會支持、幫助您。如果您很習慣關注家人和老朋友的社群動態,很容易就會陷入「想家模式」,因此需要減少使用社群的時間,避免這些會激起自己極度想家的因素,並積極地參與新的朋友圈及社區活動,建立新的歸屬感。 4. 主動聯繫家人但一週兩次就好

當然,您也可以主動聯繫家人,現代科技已經讓距離不再是問題,不管是打電話或網路視訊,只要雙方有手機和網路,隨時隨地都能聯絡。但是,不建議每天打電話,這樣反而會更想念家人,頻率約一星期一至兩次即可。另外,訂閱家鄉的報紙或雜誌,也能幫助減輕離家的傷感。

5. 樂觀正面享受獨處的生活

思鄉病常伴隨著很多負面的感受,但即使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也要記得保持樂觀正面,別讓傷心及不舒適感控制了思想。此外,可以趁這機會享受獨處的生活,像是跑步或玩樂器,而聽自己喜歡的歌,更能舒緩心中的悲傷。

減焦慮少憂鬱~出不出櫃這些都要考慮

同志議題在台灣一直備受關注,立法院於2019年5月17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規定相同性別的兩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即使如此,這並不代表同志已經免於異樣眼光,因此出櫃與否,對同志造成的心理壓力仍是一大問題;然而,如果在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中,成功出櫃對於心理健康其實相當有幫助。

出櫃後較少焦慮和憂鬱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e de Montreal)和路易斯拉封丹醫院(Louis H. Lafontaine Hospital)的壓力研究中心,請來各種性取向且已經出櫃的男女,結果發現他們的可體松(Cortisol,一種壓力荷爾蒙,又稱皮質醇)濃度相對較低,也較少焦慮及憂鬱等症狀。而體內的可體松,在長期影響下會造成人體各系統的損害,也就是所謂的身體調適負荷(Allostatic load)失衡。

出乎意料地,研究進一步指出,同性或雙性戀的男性,相較於異性戀者,竟較少有憂鬱傾向,也較無調適失衡的症狀;已出櫃的同志比起未出櫃的同志,可體松濃度也相對較低。然而這一切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上,因為如果是處在排斥不同性向的社會氛圍下,決定出櫃與否的過程對身心反而是很大的耗損。

出櫃壓力大非一勞永逸

龐大的壓力令同志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機率比異性戀高出3倍,以下7點都是同志出櫃前最常擔心的事:

XXX會理解我嗎? XXX對我會因此不同嗎? XXX會生氣嗎? XXX會批評我嗎? 我會丟掉工作嗎? 我會失去家人嗎? 我會不會有危險?

雖然成功出櫃對身心都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我們也必須了解,出櫃後並非一勞永逸,因為不論是認識新朋友、搬家、換工作,面對不同的人,都可能再次面臨出櫃與否的抉擇,而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可能尊重也可能帶有歧視,所以每次出櫃的經驗和過程可能都不一樣,因此做好心理準備非常重要。

出櫃前3階段 察覺:當環境改變、與不同的人相處時,終究會遇到是否決定要坦誠的時刻。 評估:需要全面地考量出櫃的必要性,以及其利與弊,例如出櫃或許得承受部分異樣眼光,而選擇沉默可能得承受焦慮、委屈等負面情緒。 決定:選擇出櫃與否並無正確答案,都得視情況而定,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出櫃是一種重複的過程,每次決定出櫃都是一次經驗,都能讓自己的心靈茁壯、堅強,也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對不起不是隨便說說!8點看出真道歉

在傳統的華人文化中,道歉給人的印象就是弱者的表現,但其實不然,一個真誠的道歉絕不只是放低身段說一聲「對不起」就沒事了。您或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真的不懂如何正確地跟人道歉,大則婚姻出軌、小則誤會和解,很多人常敷衍帶過,因此造成更糟的感受和傷害。以下是幾個真誠道歉的祕訣,要發自內心,才能讓人感受到你真心的歉意!

1. 負責任並真心承認自己犯的錯

在犯了錯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真心承認自己犯的錯,並明白地指出您帶給對方的傷害和影響,絕不能跳過細節,一定要確認彼此在這件事上已達成共識。當您開始正視你們之間的問題時,也意味著您願意對這段關係負責,如此能間接恢復對方的自尊心和尊嚴。

2. 從臉部表情看出懺悔和誠懇

人是感情豐富的動物,道歉若要觸摸對方的心,懺悔和誠懇的舉動是關鍵,而不安和憂傷的表情,往往能傳達您對這段情感的重視。同時,它也能強化道歉者的信心和尊嚴,因為人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純潔時,自然會萌生出一種安心和滿足感。

3. 清楚解釋為何做出錯誤行為

除了告訴對方您對自己犯的錯有多後悔外,也要給對方一個正當的理由,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您當時會做出這種行為,試著回想當時所處的狀態,像是喝醉、疲累、分心等因素。一個好的解釋不但能讓對方放心,可以繼續跟您維持友好關係,它也能保護犯錯者的自我價值,不會因這件事而失去了別人的信任。 4. 因為在乎所以主動道歉

道歉不是關乎輸或贏、對或錯,重點在表現出雙方有多重視這段關係,若真的在乎對方和這段感情,自然會是主動道歉的一方。在犯了錯後道歉時,請用簡單直白的話,真誠正式地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請求對方原諒,這是人際關係中的必學功課。

5. 道歉後行為上也要變好才行

如果一個人嘴巴上道歉了,行為上卻沒有任何改變,就可能會重複之前的錯,甚至變本加厲。因為,真心誠意地悔改後,一定會伴隨著實質的改變,別人才能看見您和之前的不同,並會肯定相信您的道歉是真的。

6. 若承諾務必做到才能贏得信任

承諾對方需要很大的紀律和勇氣,因為若做不到答應對方的事,要再次贏得對方信任,就真的是難上加難了;但只要做得對,它就能重新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賴關係,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 7. 道歉後再手寫紙條效果更好

雖然手寫紙條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但對有些人來說,一張小紙條確實會讓他們備感欣慰,貼心手寫短短的幾行字,再次向對方表達您的歉意,也提醒自己要謹守諾言,會大大加分。 8. 傷口需要時間治癒不會馬上好

最後提醒,即使已釋出了最大誠意道歉,對方仍需要時間做心理的調適,畢竟傷害已經造成了,我們只能讓時間淡化心靈的創傷,期待有一天對方能完全釋懷並放下。經歷傷害後,有的人會忘得很快,有的人卻需要很長的自我療癒時間,但不管如何,您都不能責怪對方,因為饒恕是一個重建關係的過程,一步一步地恢復才正常。

終結網路霸凌!3方法不回應 找出口

網路霸凌頻頻發生,不管是擁有上萬粉絲的明星藝人,或是一般的社群使用者,都有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網路安全公司McAfee的報告曾指出,臉書有高達92.6%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這驚人的數據看了真叫人憂心。

網路霸凌對年輕人的影響

網路霸凌可說是今天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大挑戰,英國反霸凌組織拋棄標籤(Ditch The Label)執行長哈克特(Liam Hackett)表示,愈來愈多人會在真實世界中壓抑自己的真性情,然後透過網路解放內心真實的個性,網路不僅重新定義了霸凌的環境,它對年輕使用者的自我認同、行為和性格也有影響。

網路霸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能摧毀一個人的網路聲譽,所有關於當事人的網路資訊都會被一覽無遺,這包含被霸凌者誣告或造假的檔案,甚至還會帶給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其傷害是極具破壞性的。拋棄標籤2018年調查報告顯示,在14786的被霸凌者中(分布可重複),有50%陷入沮喪、45%感到焦慮、34%有自殺傾向、28%會傷害自己、21%開始蹺課、15%有飲食障礙、12%出現反社會行為特徵、7%更會用酒和毒品麻痺自己。 最好的對付手段是不回應

面對網路霸凌,我們到底是該立即反擊對方,還是採取封鎖及迴避的行動,以下是幾點您可以做的自我保護方法:

1. 全部證據存好存滿

證據會說話,將對方發的所有具詆毀性的檔案存起來,好讓警察有可靠的線索能遵循,不給加害者有脫罪的可能。建議受害者把畫面也都截圖下來,這樣對方所使用的載具上呈現的帳號、日期和時間,就能一併被看見。

2. 不做任何回應對方的行為

霸凌者的目的,就是要挑動受害者的情緒,他們最擅長用詆毀性的手段,挑起對方的怒氣,只要您一做出回應,就陷入對方的圈套了,最正確和安全的方式,就是直接封鎖其帳號,並且向相關的網站或平台舉報。即使您是無辜的,也不需和對方評理,或爭取網路公義,因為對方就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他利用的就是無憑無據的指控,以及捏造謊言,交給網站管理員和警察處理,是最恰當的選擇。

3. 分享給別人知道

找對的人分享很重要,特別是孩子要讓父母了解實情,即使是成人,也要跟家人或可靠的朋友分享,一方面讓自己的心情有個出口,一方面也讓身邊的人能給予適時的幫助。明明心裡很苦卻什麼都不說,這是很多出生在傳統華人家庭一貫的毛病,我們要學會常常分享自己的事,別老是悶在心裡,只有說出來,才會更快樂。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為什麼「恐同 」?因不了解與沒安全感

同性婚姻目前在全球有20多個國家已合法化,全球也有很多出櫃或結婚的同性戀名人,但同性戀議題至今仍呈現兩極化,支持的一方力求社會和法律的認同,反對的一方則不願接受同性成家這種非典型的關係,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反對同性戀者會衍生出異常的恐懼及排斥感,也就是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或稱恐同症或反同症)。

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不安

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包括不舒服、憎惡,以及恐懼感。有的恐同者會對同性戀者產生極大的反彈,或許就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和誤解,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去信任這新的價值觀。人在不了解的事物面前會感到不安,這是人性,就同性戀族群為例,他們顛覆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觀,導致反同者認為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

恐同者的行為模式從輕微的言語霸凌,到嚴重的肢體霸凌,都會對同性戀者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2017年報告指出,有45%的英國同性戀學生在學校飽受霸凌,其中40%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蹺課。

實際上,同性戀者在學校被霸凌天天都在上演,該報告顯示,有高達86%的同性戀學生,持續受到被人用同志(Gay)等字眼的言語霸凌,語言學家東尼索恩(Tony Thorne)說,同志一詞在今天年輕人的世界,還帶有「遜」和「垃圾」的負面意思。

學習認識與接受自己

細細剖析恐同者的心理,其實他們的行動背後是因為恐懼,不單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一份針對義大利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親密關係中有安全感且能自在做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較不自在且沒安全感的人,所表現的恐同特徵會更明顯,因為他們會嫉妒這些勇敢出櫃做自己的同志。

當面對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恐同者可以找專業的諮商師尋求幫助,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暴露治療,以及放鬆技術。

由此可見,情緒管理就變得至關重要,人要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下次遇見同性戀者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的主觀和偏見,誠實地看待對方和自己,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發現一個新世界。

交友App玩咖多?5招揪出愛情騙子

您或許聽過這種說法:現代人忙到連交友和交往的時間都要省,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求快、求方便的高科技時代,甚至現在只要透過交友軟體(App)和網站 ,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決定婚姻的對象了。但是,線上交友的使用者,並不都抱有單純認識或交往的心態,根據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揭露,約會網站有多達10%的假帳號,甚至有些約會網站平均每天要刪除600多個假帳號。

辨識詐騙者並自我保護

不只在歐美,線上交友近幾年在台灣也很盛行,甚至連很多專業的社群網站也「淪陷」了,有不少人利用社群網站加好友,進而設局詐騙。對於想認真經營長期關係的人而言,更要謹慎考量,避免遇到玩咖、玩完走人或腳踏多條船等狀況,嚴重些的還可能被騙財騙色,這些都是在線上交友或使用交友軟體時,要先打好的預防針與心理建設。

利用怕寂寞與渴望被愛的人性,使得線上交友的詐騙案例,從過去至今仍層出不窮,因此,如何偵測以及知道對方是否真心想投入感情,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以下提供5個方法供參考,讓您可以透過這些線索去察覺,並保護自己。

1. 一「見」鍾情長篇情詩

還沒真的「見」過面,光憑檔案照片以及線上聊了幾句,就說自己愛上你了,這是愛情騙子一貫的技倆。他們擅長用花言巧語擄走受害者的心,一開聊就長篇情詩,其實只要一拷貝那些情話,上網一查就會發現都是抄來的。

以西方的情況為例,為塑造良好背景與深情形象,這些騙子大多自稱來自英、美等國,職業清一色是醫師、將軍或油井工程師等,更瞎的是,他們都在中東工作,然後另一半都過世了,都有孩子,都想幫孩子找個媽,想藉此激起女性的母愛。把這些模式串起來,就覺得比扯鈴還扯。當他的故事得到您的信任後,他們就會開始用各種名目與方式,跟您要錢或要信用卡資料。

2. 照片=照騙?核對身分很重要

確認對方的身分很重要,若發現對方的頭貼照片、背景資料,不但高富帥且像專業模特兒,很可能對方不是他所宣稱的人,這些人的檔案一般有以下特徵:長相迷人、中等身高、中年、工程師(男)或學生(女),以及高收入族群。

現在只要滑鼠一點,不僅可以用名字去查尋,連照片也能下載,之後再上傳至反向圖像搜索網站,做身分的核對,寧願花點時間做好功課,也不要浪費在一個騙局上。

3. 以不暴露私人資料為準則

當遇到總是想跟您要私人通訊方式來聯繫,而非網站或交友軟體來傳訊息者,就要提高警覺了。請切記別暴露私人的資料給對方,包括手機和其他聯繫方式,有些會不斷地詢問您的住家地址,有的則會慫恿您使用其他的網站,並升級成為會員。

4. 邀請對方視訊或見面

如果您不喜歡打字,而邀請對方視訊或約時間碰面,通常這些騙子都會拒絕,或是要您幫忙付交通費,很明顯大多是網路詐騙。另外,約會的地點請務必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而不要選擇私密的地方,像是對方的住處或不安全的場所,特別是在第一次見面時,一定要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

5. 讓關心您的人知道

如果您正在使用交友軟體,請至少讓關心您的朋友或家人知道,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助並在身邊陪伴您,同時您也能避免吃不必要的苦頭,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邊有人給予建議和協助,總比一個人面對來得好。

網路交友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非交友的唯一選擇,別急著想馬上就收割成果,當遇到假帳號或被詐騙的情況,一定要記得舉報,除了保護自己,也避免更多人受害,更重要的是,當您找到對的那個人,請用心並耐心經營這段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