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去塑化劑引起的食安危機相信大家仍心有餘悸,不過除了飲料與食品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塑化劑存在於化妝品中,並可能與糖尿病(Diabetes)的致病率的有關,以下將提供化妝品與糖尿病風險的相關研究。(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化妝品的塑化劑與糖尿病的關聯

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團隊發現,化妝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些化學物質存在於指甲油、唇膏、保濕產品、髮膠、肥皂及香水中。

另一個研究則指出,女性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即塑化劑)含量超標,普遍高於男性,並指出這或許這是因為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比率,比男性還多的緣故。研究也證實,塑化劑確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研究顯示,體內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iso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苯甲酯(Mono-benzyl phthalate),含量較高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近是正常女性的2倍;體內含有高量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n-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0-ethylhexyl phthalate)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則高了70%,而這些化學物質,都是塑化劑的一種。

該報告亦表示,塑化劑並非只存在於化妝品,一般家用品及糖尿病藥物中也能找到,因此相關的衍伸研究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雖然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或提高糖尿病的罹患率,但尚無法證明塑化劑是女性罹患糖尿病的主因,因此大家不用惶恐,只要對兩者之間的關聯稍微有所警惕即可。

避免塑化劑的危害

塑化劑在生活中難以避免,不但存在於化妝品,在其他日用品及家裡的粉塵中,也無所不在,而且塑化劑的含量目前不是產品標籤的必列項目。最好的方式,是選購特別標示「不含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free)的產品,並經常打掃、為家中除塵,並在飯前洗手,盡可能地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同場加映: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什麼是支氣管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什麼是支氣管炎

支氣管是空氣在肺部進出的通道,支氣管炎(Bronchitis)是支氣管內膜感染發炎,患者會經常咳出有顏色的濃痰。下列是2種支氣管炎的型態:

急性支氣管炎:通常會持續數週,屬於短期感染,會出現腫脹且黏液分泌很多的情形。 慢性支氣管炎: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比急性支氣管炎嚴重許多,會讓支氣管長期感到不適,通常由抽菸引起。 支氣管炎有多常見?

支氣管炎非常常見,可影響各個年齡層的人,但只要多注意就能降低得到的風險。若需多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支氣管炎的症狀

下列是常見的支氣管炎症狀: 疲倦 呼吸不順 發燒 胸痛 長期咳嗽。若罹患急性支氣管炎,不再發炎後,咳嗽症狀可能持續數週。若罹患慢性支氣管炎,則可能會出現急性支氣管炎的症狀一段時間,然後才變嚴重。 分泌黏液,有時帶有血絲。

上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聯繫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症狀持續3週以上 高燒不退 出現有顏色的痰 咳血 呼吸不順 支氣管炎的原因

急性支氣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與感冒及流感(Influenza)屬同種病毒;最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主因則為吸菸。除此之外,空氣汙染、粉塵或有毒氣體瀰漫在環境或工作場域,也可能使病情惡化。 支氣管炎的風險

諸多因素都會提高罹患支氣管炎的風險,例如:

吸菸 抵抗力不好 年齡,老人和小孩特別容易受感染。 在特定會刺激肺部的環境下工作,如穀倉、紡織廠,或暴露於化學煙霧中。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若反覆發作,會刺激喉嚨,提高罹患支氣管炎的機率。

支氣管炎的診斷與治療

下列資訊無法取代專業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支氣管炎?

醫師會用聽診器聆聽患者呼吸時的肺部,並可能建議進行以下檢查: 胸腔X光:能顯示病灶。 痰液檢驗:肺部咳出的黏液稱為痰,採集檢體進行檢驗,可確定是否有病毒感染。 肺功能檢查:用於測量肺容量、通氣功能及換氣功能,能發現是否有氣喘(Asthma)或肺氣腫(Emphysema)的徵兆。 如何治療支氣管炎?

若罹患支氣管炎,醫師會開立藥物減緩症狀,下列為常見的藥物: 抗生素:抗生素並不是最適合支氣管炎的藥物,但若免疫力低弱,醫師仍可能開立抗生素來避免細菌感染。 咳嗽藥:過度咳嗽會使喉嚨及支氣管受傷,若睡覺期間咳嗽不止,就需要服用咳嗽藥。 其他:若有過敏、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醫師可能會開立吸入劑或其他減緩發炎的藥物,使狹窄的呼吸道擴張。

若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會需要進行復健,學會一套提升呼吸能力的運動。 支氣管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支氣管炎的風險: 戒菸 暴露於汙染的環境時戴口罩,尤其是準備出門或大掃除時。 使用加濕器,因為溫暖潮濕的空氣能緩解咳嗽,並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少量多餐對血糖才好嗎?吃什麼對糖尿病最有益

糖尿病患的飲食準則,就是好油、控糖、少鹽和高纖,這個飲食原則和傳統的觀念最大的不同是油脂的比例。新的飲食原則,並不需那麼精算各種營養素攝取了多少比例,而是哪類食物多一些或少一些,例如蔬菜多一些、醣類食物少一些、紅肉少一些、飽和脂肪少一些。

若飲食明顯過量且體型肥胖,整體食物攝取量除了蔬菜外,其他都該減少。當食物熱量攝取是恰當的,而某一類型食物減少些時,也就意味著相對地哪些食物該增加,才能維持營養與健康。(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飲食控制過與不及皆不好

飲食療法不僅能減輕胰臟負擔,讓血糖較易趨於目標,還能維持身體的營養需求與健康。飲食內容應視個別需求與病情做調整:消瘦的人應增加總熱量;肥胖的人則進行總熱量控制;腎病變的人則要調整蛋白質攝取。(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患的飲食控制過猶不及,不可過於嚴苛或輕忽,應該請教醫師與營養師,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和病情做為計算基礎,攝取足夠並兼顧營養均衡。要能精算攝取熱量,需要營養師多次教導與反覆練習,才能減少誤差,即使由不同的營養師估算,也會有誤差。因此,學習辨識高熱量的食物、調整食物烹飪方式、閱讀食品標示、調整飲食習慣,從飲食習慣中找出對自己可行的方法,付諸行動才能得到效果。(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少量多餐分量要計算好

新型糖尿病藥物的發展運用,包括由短效胰島素轉變成速效胰島素,讓補充的胰島素降糖的時間縮短在進食後的4小時內;腸泌胰素機轉的口服或注射藥物,這類藥物只在用餐時段刺激胰島素分泌,大幅地減少了胰島素相對過量所引起的低血糖。

過去少量多餐的建議,不再是糖尿病飲食的金科玉律,點心可以只在需要預防低血糖的狀況下才吃。在沒有營養師協助設計正餐與點心分量的情況下,少量多餐很容易使一天的總攝取過量;兩次進食時間過短,也較難運用血糖檢測的方式,調整藥物、食物與血糖間的平衡。

若進食點心或宵夜的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就要慎選食物且不過量攝食,以免影響血糖與體重。合適的點心分量約只有正餐的1/3或1/4,如果選擇以泡麵當宵夜,就幾乎是吃了一份正餐,「點到為止」是取用點心的最佳原則。(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線上 Q&A】糖尿病來不及問、不敢問的!專家全面解惑

Q1:我的家人真的非常排斥吃藥,如果單靠控制飲食與運動,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呢?

血糖控制是靠胰臟的胰島細胞,若胰島細胞有缺失就會造成血糖無法在理想範圍內,而造成各種慢性病變。而糖尿病的問題在於血糖控制已經沒有靠山,所以若沒養成習慣依賴口服藥物或額外施打胰島素,幾乎是不可能控制的。

不過,糖尿病前期的族群,也就是餐前或平時血糖相對較正常人高,但是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這群人,餐前空腹血糖介在100~125mg/dL之間未達到126 mg/dL。這樣的族群,真的需要趕快改變自己的習慣,節制進食能量,定時間歇運動,就可以回復正常人的血糖標準。

呼籲已經有糖尿病診斷的病人朋友,如果已經有被醫師要求要接受糖尿病衛教,則定時量血糖和口服藥物都不能少,並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養成好習慣,可以幫助預防晚年糖尿病控制不良,避免造成更多病變,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

Q2:什麼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得到的?

末梢細微血管產生病變,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是糖尿病併發症多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併發症有3種: 周邊末梢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手麻腳麻症狀,嚴重會導致糖尿病足,如果惡化,下肢會逐漸失去知覺,連有傷口都不知道,造成愈來愈嚴重的軟組織感染。 眼部視網膜病變:因為視網膜就是微血管供應的構造,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人晚期出現的慘況就是甚至連調整胰島素刻度,都不能精準配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 腎臟病變:腎臟血流與過濾尿液機制,是由腎絲球的小血管提供的功能,因此最常見的腎衰竭病因,其實大多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絲球過濾產生缺失,並伴隨蛋白尿的情況。

Q3:在失智的老人身上常發現有糖尿病,請問糖尿病有可能對認知功能退化造成影響嗎?原因是什麼呢?

失智症未必是糖尿病造成,但糖尿病會對血管造成病變,會因此影響腦部血液供應,所以糖尿病控制不佳,當然也會是腦部慢性病變的病因之一,也就加重失智的風險了。

嚴重的糖尿病會干擾神經功能,除了末梢神經病變而導致手麻腳麻、糖尿病足、加重失智之外,病人步態的平穩也可能受到影響,增加更多發生意外的機率。(延伸閱讀: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Q4:長期吃降血糖的藥會不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副作用有哪些?

每個血糖藥都有它的副作用,所以依照病人病情與條件的不同,服用的藥物組合也不同,考量藥效強度和其副作用的不同,互相加成搭配。以最基礎的血糖藥雙胍類(Biguanide)藥物為例,本身最大禁忌症就是心臟腎臟不好的病人,尤其該藥物著名的副作用就是在腎衰竭的病人身上造成乳酸血症(Lacticemia)。

其他藥物也有心、肝、腎的各種禁忌症,尤其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s)類的藥物很容易造成在病人的胃口突然改變,進食熱量不足而造成低血糖,也是臨床上常見危險狀況。

現在的糖尿病藥物已經有進步,副作用越來越少,如DPP4-inhibitor類,就看該國家該地區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否對於這些新藥物有所補助,成為病人的福音。 Q5:姜醫師您好,我的家族成員並沒有糖尿病的病史,但是我因為上班的關係,作息不正常加上又常喝咖啡,這樣會不會有機會得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中,遺傳佔很大一部份,但喝咖啡並不是原因之一,作息不正常也不能算是直接因子,而是在作息不正常後,很可能會導致不正常進餐,長期下來達到代謝症候群的生理病理標準(如肥胖、血壓、空腹血糖、血脂皆超出正常負擔範圍)而誘發糖尿病的發生。

Q6:醫師你好,如果我的 BMI 過重,是否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

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腹圍過大(男性的腰圍 ≧90cm、女性腰圍 ≧80cm),是糖尿病的高度危險因子,建議適度控制體重。另外比較新的觀點,相同體重中減少體脂肪比例,增加肌肉量,會讓糖尿病發生的機率更低。(延伸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Q7:家有長輩散步時摔跤,在網路上看過許多關於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特別難以照料,想知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糖尿病因為相對高血糖,將很多血液蛋白成分糖化,免疫蛋白受抑制造成免疫缺失之外,凝血與修復功能亦不例外,這是造成傷口癒合差又感染風險極高的原因。

又加上末梢神經病變,所以糖尿病的病人腳部因為創傷產生傷口,是沒有知覺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意思是常常不知覺造成傷口又不容易好,感染門戶大開。

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糖尿病長者足部創傷的機會,檢視居家環境與輔具,另外,傷口要勤用優碘消毒、紗布換藥。若傷口有滲漏的情形,未經臨床醫療人員同意,切勿濫用人工皮,這些都是在傷口癒合前,減少感染或惡化的撇步。

Q8:請問只有胖的人會得到糖尿病嗎?本身屬於吃不胖的體質,但算是很愛喝含糖飲料,心裡還是有點擔心。

其實不論胖瘦,都有機會得到糖尿病。臨床上,不少初次血糖失控的病人都是相當瘦的。

事實上,一般在確定沒有遺傳因素,以及從未歷經過發現血糖失控的情況之下,「吃不胖的體質」代表代謝還算佳,比較不用擔心糖尿病。

但是還是需要多注意,糖尿病在發生初期會有「多吃、多喝、多尿」的徵兆,病人的體重反而處於減輕的狀態,還比較得意自己身體較為苗條,忽略了這個警訊。 Q9: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已20年了,最近被診斷多囊性卵巢,想懷孕生不了,做了兩次人工受孕也都流產,請問該怎麼做較適當?目前糖化血色素7.2,還有如果懷孕了小孩子會遺傳嗎?

糖化血色素僅是提供檢視個人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與下一代狀況無關,不過您的測值仍算偏高,需要加強。另外,糖尿病有遺傳特性,尤其第一型糖尿病,會比別人提早經歷更多的血糖不穩與併發症,所以一旦懷孕,要有心理準備為孩子安排資源和做好的人生規劃。(延伸閱讀: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Q10:請問姜醫師,糖尿病是有機會根除的嗎?還是只能予以控制?

基本上,依據病患本身的健康狀況,維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代謝症候群,才有機會不靠藥物,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其實與糖尿病共存未必是負擔,只要控制得當,也可與正常人的生活一樣,只是需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型態,然而這也是一般人為了保持健康而需要培養的好習慣。 醫師的話

「糖尿病的照顧除了飲食、血糖控制,很多生活細節都要費心留意,患者也常常因此而焦慮、受苦。在我看過的病人中,糖尿病患實在不計其數。我也看過獨居病人因為視網膜病變,看不清針筒刻度,導致無法好好施打胰島素的情形,所以我相當清楚病友及親友照顧的辛苦,但是我要告訴所有糖尿病友,糖尿病不必是生命的負擔,我將藉這次機會,透過 Hello健康平台,幫助所有民眾解答關於糖尿病的疑問。」 - 整合醫學科 姜醫師

與糖尿病共存之道!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糖尿病會好嗎?」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所擔憂的心聲。第一型糖尿病多半發病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當被醫師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後,相信患者和家人應該都很難在一時之間接受。

面對第一型糖尿病,除了要持續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控制之外,也要注意心理和精神健康。《Hello健康》今天將介紹第一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以及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的心態、方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

根據英國糖尿病協會報告,估計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預期壽命可能會減少10年。但是根據過往的統計,第一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較短,預期減少了20多年。不過近幾十年來對於糖尿病的照護越來越進步,讓第一型糖尿病壽命有大幅延長的現象。

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在2012年發布一項為期30年的研究,指出1965年以後出生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壽命為69歲。根據英國官方對近代新生兒的評估,男性的預估壽命平均為77歲,女性則為81歲。而目前年齡為65歲的人,男人的預期平均壽命為83歲,而女人的預期平均壽命為85歲。皆相差10年以內,並沒有差太多。

如何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 糖尿病患照顧好自己

就算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也還是可以有正常的生活平衡。第一型糖尿病病患可以透過藥物、運動和營養計劃來治療,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隨時從醫療人員、家人或其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那裡獲得幫助,不用獨自一個人面對這項挑戰。(推薦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照顧好自己可以減輕糖尿病的壓力,並幫助你應對病情。請好好遵循醫師所說的生活注意事項,記得飲食健康、多運動,並學習如何監測血糖值。 每晚保持充足的睡眠,花時間放鬆和享受生活也很重要。因為大腦和身體相連,因此在身體感覺良好時,精神和情感上也能更輕鬆地應對第一型糖尿病。 找到支持會更好

有良好的支持陪伴對於與第一型糖尿病共存來說很重要。花時間與親朋好友或與你信任的人交談,是解決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擾的好方法。雖然情緒支持看起來可能不太重要,但在糖尿病照護中,其實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記得與其他糖尿病病友保持聯繫。(推薦閱讀:情緒這樣顧!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變化) 學習管理壓力與心理健康

罹病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精神壓力,如果感到憂鬱或焦慮時,請記得和朋友、家人談談,也可以找諮商師幫忙,因為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也請記得,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不是你的錯,身邊一定有資源和支持都可以幫助你。(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利用 App 協助用藥和計算碳水化合物

管理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具有挑戰性,但是新技術使其變得更容易了。 有許多新資源可用來幫助你管理第一型糖尿病,像是市面上有許多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App可以幫助你計算碳水化合物,觀察血糖水平並追蹤飲食和運動的進度。(延伸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 GI 飲食這樣吃) 吸收更多第一型糖尿病的知識

正在第一型糖尿病共存的你,請記住要對自己保持耐心。 這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相信自己每天都會做得更好,更有效的管理糖尿病。 持續了解有關第一型糖尿病的所有知識,也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狀況,也更能好好照顧自己。

多久回診一次?

建議每3~6個月至少看一次醫師,檢查治療效果如何。醫師會做一些檢查,以確保孩子的血糖是否得到控制。根據檢查結果,醫生可能會更改孩子的治療計劃。另外,胰島素劑量以及可能使用的胰島素類型可能會隨著時間而不同,使用胰島素的方式(注射或裝設胰島素泵)也可能會改變,在孩子成長和變化很大的青少年時期更是容易改變。

隨著年齡增加,需要吃的食物種類和量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最主要的營養素,因此務必紀錄每餐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才能幫助定血糖,控制病情。

理解糖尿病患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糖尿病友一起走出憂鬱

如同很多其他的慢性疾病,糖尿病(Diabetes)也會對患者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影響,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他們可能會經歷很多情緒上的變化,例如憂鬱、壓力、焦慮或其他因為生理狀況轉變所導致的情緒問題,而心理健康和生理上也會交互影響。因此,除了要幫助患者控制血糖之外,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也一樣重要。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的情緒變化,讓你幫助糖友度過心理上的難關,一同學習如何與糖尿病共存。(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糖尿病嚴重影響情緒

很多被診斷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或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患者都受情緒變化所苦,長期下來,無法控制的情緒也會影響著患者控制血糖的能力。研究指出血糖的劇烈起伏與情緒變化有明顯關聯,若血糖指數頻繁大幅起伏,將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同場加映: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憂鬱

憂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困擾之一,然而研究人員也仍在鑽研憂鬱是否是誘發糖尿病的原因,或還有其他誘發因素。最近的研究顯示,很多科學家認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誘導一種造成憂鬱傾向的荷爾蒙分泌,且會使患者身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惡化;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必須接受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阻抗的治療,因此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無力感、易怒、受挫、悲傷,而且也特別容易感覺疲憊。

糖尿病患者的自責

與第一型糖尿病患相比,第二型糖尿病患更常出現自責的心態,原因可能來自於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有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問題,當得知罹患糖尿病時,他們可能會因為後悔之前的生活型態不佳感到懊悔。

然而,單純只是肥胖並不是罹患糖尿病的唯一原因;如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就非飲食習慣或缺乏運動所造成;另一方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經常被責備過去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其實基因遺傳可能也是誘發糖尿病的主因。(推薦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患者的其他情緒問題

除了影響情緒外,糖尿病也會對患者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不管是憂鬱或焦慮都會使他們對於社交活動退縮,也會導致患者避免與其他人分享內心的想法。糖尿病是須終身控制,無法痊癒的慢性疾病,因此往往會使患者感到難以面對未來的人生,而糖尿病所帶來的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心臟病或因血糖控制不佳而面臨截肢,皆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沮喪和憂慮等負面情緒。因此糖尿病患十分需要親友的支持與幫助,才能逐步學習與疾病共處,適當找人傾訴心中的不滿與煩惱,可以避免壓力累積過滿而爆發,導致糖尿病患甚至照護者皆感身心俱疲。(推薦閱讀: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糖尿病照護者壓力不上身!7撇步保持心理健康

照料慢性病患者大小需求,照護者常常備感壓力。照顧糖尿病也相同,那是否有方法能幫助緩減照顧糖尿病患者,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呢?就讓我們來一窺究竟吧。

照護者的壓力為何?

雖然目前少有關於照顧糖尿病患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但卻有不少聚焦於照護者壓力的研究報告。據研究顯示,照護者的壓力源自於照顧慢性病患者所需的強烈身體和情緒需求所造成,其中糖尿病就是一例。

照顧糖尿病患者不僅需規律地監測和記錄患者的血糖,確保患者按時服藥。此外,你還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現血糖過高或血糖過低的徵兆。 (推薦閱讀:糖尿病症狀與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若照顧對象為高齡糖尿病患者,照護的壓力可能就會更大。因為照護者還要負責為他們的打理外表、更衣沐浴和餵食。因此,糖尿病病患照護者們,為了你們的心理健康,請牢記以下的對策: 1. 自我進修

糖尿病對照護者心理健康的影響之一,就是讓他們感到自信不足。這是因為糖尿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需要對血糖、胰島素治療和低血糖等觀念有深刻的瞭解。(推薦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因此,自我進修對於降低照護糖尿病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健康影響就極其重要,並可由以下幾個原因來闡明: 能帶給你照顧、應對病況時所需的自信。 學到何時可以不插手,尤其是當患者還可自理時。 找到能更有效幫助患者的產品。

2. 制定健康的目標

在照顧糖尿病患者的同時,照護者也應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設立目標確保能有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攝取足夠的水分等,來幫助你維持健康。(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舉例來說,把每晚同一時間上床睡覺作為你的目標。你也可以使用有刻度的水瓶來記錄水分的攝取。像這樣的日常小事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如果你規律地執行,這些習慣就能讓你更健康,在壓力的影響下也不會那麼脆弱。

3. 認清底線 做能做之事

照護者常常會因為不能替糖尿病患者事事包辦,而感到內疚。然而,這就是照護的現實:你真的不可能事事包辦!

因此,照護者必須要能夠: 把大目標拆分為數個小事項 按優先順序排定事項 首先完成最重要的事項 接受自己無法所有事項,但至少最重要事項一定能完成 4. 尋求外援

若你有家人為糖尿病患者,除了親自提供照護外,也應尋求其他家族成員的幫助,一起分擔事務,減少單一照護者面臨過大的身心靈壓力。(延伸閱讀:在家看診就好?認識遠距醫療與照護的功能

你可以尋求協助的範例為下: 預約醫療 日用品購物 支付帳單 準備餐點 5. 找時間休息

適當休息有助你降低因為照顧糖尿患者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專家表示,即便僅給自己30分鐘的「喘息」時間,對照護者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

以下是如何好好喘口氣的小撇步:

切記休息非奢侈,而是及其必要的。當你「充飽電了」,才能夠照顧好患者。 每天給自己空出1~2小時的「安靜時光」。 如果真的忙翻了,盡量空出數個30分鐘的時段來休息。 請糖尿病患者的親友多花些時間陪陪他們。當他們在享受彼此的陪伴時,你可以做些讓自己放鬆的事。

6. 注意筋疲力竭徵兆

當你已經精疲力竭的時候,再繼續硬撐反而對你的心理健康有害,甚至提高你在照顧糖尿病患者時出錯的風險。

若你出現以下筋疲力竭徵兆,切記要緩一緩,適時休息並請求他人的協助,千萬別再照顧別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健康賠了進去: 為小事不開心 生活中找不到樂趣 經常感到憤怒或無助 感覺極度疲憊 難以集中注意力 痼疾發作卻比往常病得更重 吃得太少或吃得太多 難以入眠 與親友疏離 感覺自己必須逃開這一切

7. 自我照護為重

除了好好休息與尋求外援之外,把照顧自己視優先要處理的事情,也能夠減低照顧糖尿病患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你可以: 想想你所感恩的人、事、物。 培養一個新的嗜好,或者重拾喜愛的舊嗜好。 照顧好其他人際關係。花時間和你的家人、朋友、親戚在一起。 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憤怒和沮喪非常正常,且並不代表你對患者照顧不周。 找到健康的方法來處理負面情緒,例如做瑜伽、冥想、腹式呼吸練習。 加入照護者支持團體,即便是網路社團也無妨。

最後提醒:當壓力變得太大的時候,請立即找醫生諮詢,談談你的想法和感受。(推薦閱讀:理解糖尿病患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糖尿病友一起走出憂鬱

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多,那含大量好油的堅果適合糖尿病友吃嗎?又該怎麼吃呢?以下告訴你如何將堅果列入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計畫,看到最後更有營養師提供的2種堅果食譜,幫助糖友安心吃美食、不怕血糖升高。

堅果如何幫助血糖穩定

許多研究指出,適量且規律食用堅果,有助於血糖的穩定,其中1個原因是堅果富含高油脂,除了是健康的好油外,更可以增加飽足感,間接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而糖尿病患者為了避免血糖劇烈波動,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得非常小心,偏偏能增添飽足感的主食通常都是澱粉類。

由於澱粉也是碳水化合物,若單吃這些煮食時,血糖容易驟升和驟降,會讓病情更為嚴重,因此,建議吃飯、吃麵等澱粉類主食時,多搭蛋白質和油脂類食物一起吃,堅果就是一個絕佳的選擇,除了能幫助血糖穩定、營養密度高外,也相當容易將堅果加入每餐裡面。(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堅果熱量高糖尿病患更要注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一般人的每日堅果建議攝取量,約一湯匙的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或腰果5粒),民眾可於1天內固定時間攝取1湯匙的量,或分配於三餐,每餐1茶匙量(1湯匙=3茶匙)。(延伸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那麼糖尿病患者能攝取多少的堅果呢?基本上,如果患者伴隨某些器官病變,就不能遵循一般的建議量吃,甚至不適合吃堅果,例如同時患有腎臟病的病人。

而一般的糖尿病患,是可以攝取正常的建議量,但要特別注意每日油脂總攝取量,日常飲食的烹調都會使用到油,而堅果也是高油脂食物,如果攝取過量油脂反而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對於需要減肥的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也不利於體重控制,所以務必掌控好堅果的攝取量。

建議患者可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油脂比例相對較低的堅果,如開心果、杏仁、南瓜子等,並且避免調味的堅果,以減少身體負擔也避免攝取過多的鈉。 給糖尿病患的堅果食譜

糖友可以替換食材或利用調味的方式將堅果加入在日常飲食中,例如吃沙拉時,可以自製堅果醬取代重口味的沙拉醬,或是皮蛋豆腐常加的肉鬆,可以用碎堅果來取代,不僅更營養健康,也能增添風味。

如果不知道怎麼吃最安全,以下營養師將不藏私,公開2道簡易的堅果料理食譜:「堅果地瓜沙拉」和「蔬菜炊飯」,只要4步驟就可以完成,一起試試看吧!

研究指出堅果對糖尿病有益 根據《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的研究,堅果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也容易在年輕時罹患心血管併發症,導致提早死亡;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也指出,有研究顯示攝取堅果能夠顯著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罹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 也有國外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攝取平均約75克(約5匙)的堅果,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濃度。因為糖尿病患通常有胰島素阻抗,或是發炎反應等問題,這些症狀也會交互影響,而堅果具抗氧化物質,能改善這些健康問題。

不過,營養師建議民眾把這些研究當參考就好,還是應遵循膳食建議指南的堅果攝取量,因為這種標準不會因為少量研究就有變化,糖尿病患者也不應少數有研究就額外攝取堅果,為了改善身體而攝取較多的堅果的必要性仍需評估。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