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大多數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是可以治療、控制及改善的,雖然有部分因素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如年齡、性別和家族史,但並非所有因素都是天生的,像是高血壓(Hypertension)、吸菸、高膽固醇(高血脂)、肥胖、缺乏運動及糖尿病(Diabetes)等,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究竟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可變的危險因子?又有哪些不可變的危險因子?《Hello健康》一一為你詳細說明!

心血管疾病可變的危險因子

不良的生活習慣除了會讓你身處在罹病的風險之中,如果不適時做出改變,可能會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以下是6項可變的危險因子: 1. 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中風(Stroke)的首要危險因素,不過,只要經過醫師正確診斷,並配合醫囑,高血壓是可以預防並受到良好控制的。

2. 體內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太低

不正常血脂是指血液中含有的多種脂質,主要包括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水平高過正常值,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機率。血液中的膽固醇,大多是從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攝入後,於肝臟生產,所以應注意飲食中的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方法,就是減少我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運動,及遵照醫囑使用藥物。(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3. 抽菸

抽菸或口嚼菸草,都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尤其是年輕吸菸族、有重度菸癮或是女性吸菸者,都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然而,不論菸齡長短,只要戒菸,就可減少菸草成分尼古丁對血管的傷害,可明顯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此外,吸二手菸也是危險因素之一,只要暴露於二手菸30分鐘,足以使不吸菸者血管內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造成漸進式傷害,導致血管內細胞損傷、心血管硬化,增加加心血管疾病罹病率。

4. 缺乏運動

體能活動不足、缺乏運動的人,經常過胖,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機率,會提高50%,而且也容易罹患糖尿病。(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數高,血液黏稠度增加 ,導致血管壁損傷,尤其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可提升2倍。若未能早期偵測,早期治療糖尿病是導致多種併發症的主因,例如心臟病、中風、腎功能衰竭、截肢及失明等。(同場加映: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5. 長期負面情緒

長期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憂鬱、社交孤立、長期生活在壓力中,也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機率。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刺激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增加血液中的皮質醇和兒茶酚胺,使血流與血管阻力增加,進而產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還會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跳過快。

至於突發性的壓力,會使大量「兒茶酚胺」忽然增加,引起原發性心室纖維顫動,提高心臟病死亡的風險。

6. 飲酒過度

酒精每日小酌1~2杯,可有效降低30%罹患心臟病機率,但飲酒過度除了可能引發急性酒精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外,還有可能影響心臟血管系統,初期可能會輕微胸痛、心律不整,逐漸變成心臟擴大、心室衰竭,最後容易造成中風或續發性心臟病。 心血管疾病不可變的危險因子 年齡:即使沒有受到疾病摧殘,心臟功能仍會隨著年齡,而有生理上的變化。年紀愈大,心臟疾病愈普遍,甚至會使病況或治療更複雜。 性別:中年男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於女性。但停經前期的女性,則面臨和男性一樣高的風險。針對中風機率,男性和女性則是不相上下。 家族病史:有早發心臟病家族史的人, 如媽媽等女性直系血親,在65歲之前罹患心臟病或中風,或爸爸等男性直系血親,在55歲之前發病,罹病風險都會大增。 種族:亞洲及非洲人,罹病率高於其他種族。

為了降低患冠心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請盡量控制每項危險因子。只要你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