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還沒夏天就這麼熱?」、「明明這麼熱朋友卻在穿外套?」
怕熱的人,可能都曾有上述這些想法,因為每個人對冷和熱的忍受程度不同。在台灣,如果氣溫高於28度,而且還出大太陽,一般人都會覺得熱,但是如果在冷氣房,或是在舒適的氣溫下,還是覺得熱,除了可能有潛在疾病之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作祟。以下為您整理9種常見怕熱的原因。 1. 胖子真的比較怕熱?
體重過重真的會比較怕熱嗎?
研究顯示肥胖跟體溫有相當密切關聯,特別是男性和更年期後女性。不同研究也同樣指出,肥胖者的核心體溫(Body Core Temperature)較低,因此在同樣氣溫下,肥胖者感覺更熱就相當合理。
另外一個潛在原因是,體重愈重的人,基礎代謝率(BMR)愈高,體溫也較高。而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肥胖的人相對於正常體重者,皮膚占總體重的比例較少,所以散熱的能力相對較差。(計算BMR / TDEE請參考: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2.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讓身體產生多餘的熱能並多汗,例如:含有鋅元素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某些抗憂鬱劑、荷爾蒙藥物、抗生素、止痛藥、心臟病或高血壓藥。 3. 咖啡因或酒精
喝熱湯、吃熱食身體會變熱很合理,不過一杯冰咖啡呢?凡含咖啡因、酒精等成分的飲品,都會提高身體代謝率與心率,進而使體溫升高、排汗變多,而辛辣食物則因為含有辣椒素,會讓體溫升高、排汗增加。 4. 咖啡喝太多
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早上來杯提神的咖啡是少不了的,不過您知道咖啡也會造成體溫升高嗎?
咖啡因屬於興奮劑,會使血壓和心率上升,讓人感覺更熱。衛福部表示:「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 300 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咖啡勿攝取過量,否則除了感覺更熱以外,還有可能有焦慮等副作用。
5. 身體還在適應氣溫變化
對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要適應一個新環境的溫度,大約要花兩週的時間,如果年紀較大或健康狀況不佳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適應期過後,感覺就不會像當初這麼熱,即便身體有在活動,體溫和體內水分保持恆定的能力,也會比一開始好。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溫度不要低於室外超過5°C,這樣能更能適應室外的氣溫。
保持人體正常運作的最佳溫度約是攝氏37度,體溫過高很有可能就有發燒的情形,感覺熱和流汗更是發燒常經歷的過程,不過發燒是身體對抗病菌和疾病的一種自然的機制,如果持續感覺身體不適,或有高燒超過39.5°C,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同場加映:老是覺得熱?7個潛在疾病告訴你) 7. 運動產生熱能
體內的運作會消耗熱量、產生熱能,運動則會產生更多熱能,為了降溫,體內會將溫度較高的血液,送往皮膚表層,並透過排汗來降體溫。
8. 天氣太濕熱
在台灣濕熱的環境,尤其是梅雨季,不僅氣溫高、還一直下雨,而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導致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也因此我們常聽到的「體感溫度」。(同場加映:梅雨下不停…高溫濕熱有害健康3招對付) 9. 年紀大心臟無力
氣溫或體溫過高時,身體需要透過輸送更多血液到體表,來幫助散熱,但是隨著年紀愈大,心臟不再像以往這麼有力,再加上血管也不如年輕時健康,血液的運送就容易受阻,對溫度變化的調適速度,不如年輕時快,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熱,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感覺熱而開始流汗,其實是身體調節體溫的機制,用來排出體內過多的熱能;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熱的承受度或排汗能力不盡相同,有些人慢跑數公里仍舊臉不紅氣不喘,有些人走幾步路就渾身是汗,所以還是得依個人的感覺為主,如果熱到不舒服就應盡快到陰涼處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或脫水的情形,如果狀況遲未改善,建議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