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全球各國罹患糖尿病的人口越來越多,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超過6億人,是2020年的1.5倍。而國家衛生院2019年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約有230萬,且每年以25000人的速度持續增加。

糖尿病也一直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位居第5名。 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會越來越多,除了遺傳佔一部分原因,還有可能與現代人飲食習慣不正常、經常喝含糖飲料有關。

根據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高中以下的學生,有超過9成的人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在19~64歲的成人有74.7%;65歲以上老年人則有40.5%的人每週至少喝一次手搖飲料,其中甚至有4成的民眾每週至少喝7次以上。

長期喝含糖飲料或吃含糖點心、缺乏運動、營養失調之下,很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讓罹患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同場加映: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根據「台灣糖尿病2019年鑑」的資料指出,台灣每年新增的糖尿病人數約16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每年約380人,僅佔所有新發生糖尿病人之0.24%。第一型糖尿病以女性為多,第二型則男性較多,糖尿病總人口是男性多於女性。

男性糖尿病盛行率逐年增加,以及女性糖尿病盛行率的間距持續拉大,可能與台灣男性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還有肥胖比例較高有關。因此,針對早期高風險患者,應積極介入並改變其生活飲食型態,或有助於改善趨勢。 (同場加映: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立即開始健康生活)

另外,75歲以上糖尿病人口,佔總糖尿病人口比例持續增加,由此可知,台灣糖尿病人口逐漸高齡化已經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未來高齡糖尿病者照護的支出及品質,將會是一項需要正視並解決的重要議題。 學會控糖321 穩定血糖防病變

近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了「保腎護心,篩初健康」計畫,抽檢12家醫院,超過1萬名糖尿病患檢視照護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杜思德理事長表示,普查結果有50%糖友的血糖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 HbA1c

但也有超過兩成的病人合併高血壓和尿蛋白的問題,而這兩者都是心臟、腎臟病變的高風險因子,醫師也提醒患者,不只要穩定血糖,也要預防心腎病變。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各大醫療機構也聯合呼籲糖尿病管理新觀念「控糖321」分別如下:

血糖控制3指標:監測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 eGFR)(推薦閱讀:腎功能檢查) 心衰預防1預防: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推薦閱讀:認識心臟衰竭)

血糖機使用指南:挑選血糖機的建議、操作須知

罹患糖尿病(Diabetes)後,糖友們可能需要開始學習使用血糖機來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監控並記錄血糖值可以提供患者和醫師很多資訊,有助醫師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向,例如改變飲食、運動或藥物等。

許多血糖機都是家庭型,從基本款到提供許多功能和選項的高級款,價格不一,而且保險公司不一定會給付,可先詢問你的保險公司,以下將介紹血糖機如何挑選,以及關於血糖機的注意事項。

挑選血糖機先諮詢醫師和保險公司

第一次購買與使用血糖機,建議先諮詢醫師或護士,他們都有豐富經驗可提供意見,並教導患者如何正確使用。此外,還要先了解保險公司是否會給付血糖機的費用,因為有些款式的血糖機並不便宜,如果保險公司沒有承保較昂貴的款式,要有心理準備自費購買。 血糖機數值

一般人的血糖機數值約70~100毫克(mg)/分升(dL)之間,在未進食8小時後,空腹血糖值應該會小於100mg/dL,當血糖值低於70時,就是低血糖了。(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如果空腹血糖值在100~125mg/dL之間,表示空腹時的血糖調節能力,可能已經受損,我們稱之為糖尿病前期,一旦罹患糖尿病後,血糖值會高於126mg/dL,以下是糖尿病患的血糖值建議範圍: 一般糖尿病患:

餐前:70mg/dL~130mg/dL 餐後1~2小時:應低於180mg/dL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  早餐前(空腹血糖):不超過95mg/dL 進食後1小時:不超過140mg/dL 進食後2小時:不超過120mg/dL

請注意:較多或較少的血糖目標,可能會因人而異、因病情而調整。 血糖機的使用步驟

在使用血糖機之前,請仔細閱讀廠商所提供的說明書,因為某些血糖機可能會比其他款式有更多步驟,不過一般的操作流程如下:

1. 洗好手後,將一張測試紙插入儀器裡。

2. 根據說明建議選定適合的刻度,在指尖一側按下採血針取血。

3. 測試紙吸取血滴,放入血糖機靜待結果。

4. 血糖值將會出現在血糖機的儀表版上。

(建議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挑選血糖機的建議

血糖機螢幕上的數字要確認清晰易見,而數值讀取的時間也很重要,雖然等數字算出的幾秒時間似乎很短,但每天必須測試多次時,所累積的時間就不少了;其他如清潔和維護方式等種種問題,也建議要仔細了解,如果仍有疑慮,請致電廠商的客服專線詢問。

第一次使用血糖機時,可以請醫療專業人員教導操作並測試儀器,並與醫院或診所的機器比較看看是否準確與正常。最好請醫師或護士觀察您操作與測試,以確認你的步驟與使用方式都正確。 血糖機的存放與特殊功能

對於長期照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存血糖值數值。如果每次都自己在筆記本裡寫下數值,可能需要不少時間,如果懶得自己記錄,可選擇有自動記憶功能的血糖機,有些血糖機能儲存數百條血糖讀數,讓受測者能檢查一段時間累積下來的血糖讀數,就能預測每日特定時間的血糖值,若血糖值有劇烈變化,也能快速察覺。

另外,有些系統資料可以讓電腦儲存並讀取,能輕鬆製成圖表或表格做分析。甚至,有些新型的血糖機能連動胰島素幫浦(Insulin Pumps),胰島素幫浦是能施打胰島素的機器。透過此類血糖機能有助於了解需要施打多少量的胰島素,來幫助控制血糖。(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持續紀錄血糖與糖尿病長期抗戰

當患有糖尿病時,血糖水平可能一直很高。隨著時間推移,這會損害身體並導致許多其他問題;高血糖也會慢慢侵蝕胰腺細胞產生胰島素的能力,同時導致血管硬化,想要控制好病情,請持續記錄你的血糖結果,將這些紀錄提供給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讓他們替你量身打造糖尿病護理計劃,幫助你對抗糖尿病。

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由於社會的進步,無論是飲食或各種生活習慣,使得高血糖的症狀普遍存在於現代人,糖尿病的罹病年齡也逐漸下降,而無論是否已是糖尿病友,如何降血糖應是大家都相當關心的話題,雖然多數人都曉得避免高升糖的飲食來控制血糖,但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可能我們都很少察覺,建議多注意下列這5個常被忽視、卻又相當常見的不良習慣,將能夠幫助民眾降低血糖、遠離糖尿病和防止症狀惡化。

1.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果汁和隱形糖

不加節制地喝軟性飲料和果汁,就可能導致血糖居高不下,而且很多人都以為果汁對健康相當有益,忽視了果汁的高含糖量,不過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所發表的文章指出,果汁含糖量和整體熱量和其他含糖飲料相當,一杯250c.c. 的蘋果汁和可樂,大約各含26克和26.5克的糖,因此建議口渴時,白開水、無糖茶或黑咖啡等無糖飲品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久坐缺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未來20年裡,亞洲國家的糖尿病例將上升到90%,高登蓋力亞博士(Dr. Gauden Galea)就表示,近10年越南河內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倍,原因可能源自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騎摩托車而不是腳踏車,簡單來說較少運動的人,罹患肥胖的風險,比那些勤勞騎腳踏車、散步或做其他運動的人更高,而肥胖是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推薦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3. 熬夜或睡眠不足

如果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新陳代謝就會受到阻擾,糖尿病就會無法控制。更嚴重的是,睡眠不足也會刺激血液的荷爾蒙而產生飢餓感,接著就是導致體重增加囉,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是優先考量的重要原因。

4. 不吃早餐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有時候不得已會跳過不吃早餐,而且日復一日成了習慣,但是糖尿病人或血糖不穩的族群,除了飲食的內容,也應該要注意規律的進食,才不會讓血糖的起伏過於劇烈、產生惡性循環。 5. 亂吃宵夜

一般不建議糖尿病人在晚餐後又吃宵夜,因為台灣的宵夜外食大多不太健康,很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波動;另外如果晚上進食時間太晚,可能會導致第2天早上的血糖值飆高,因此,如果你想在晚餐後滿足一下嘴饞,建議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依數值來調整飲食,不過一般來說,建議選擇一些低升糖或較健康的食物,例如一小顆蘋果、一小杯牛奶、豆漿或一小把堅果。(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無論仍處糖尿病前期或是已罹患糖尿病,除了一定要遵循醫師的指示服藥和搭配正確飲食,避免上述這些不良習慣肯定也會幫助你控制病情,而一些研究也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因為即便身體攜帶糖尿病基因,也未必會有糖尿病,因此,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和避免上述的不良習慣,對糖尿病之預防和治療都極為重要!

糖尿病外食技巧與選擇:糖友做筆記並慎選餐廳

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非常小心飲食,因此飲食選擇比較嚴格,若能自行準備適合糖尿病的健康菜單當然最為理想,不過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有能力或時間為自己準備食物,或可能偶爾需要外食。其實,只要為每餐做好規劃、勤做筆記、適時測量血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健康享受美食。

糖尿病外食控糖技巧

我們都曉得外食的確不容易達成飲食均衡,對於糖尿病友更是辛苦,因此以下整理出6個控糖技巧,提供糖尿病友或是需要控制血糖的族群參考。

1. 慎選強調原型食材的餐廳

隨著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提高,營養師或醫師等專業人員都會建議我們多攝取原型食物,因為少加工、自然也會減少攝取到額外的糖份,現在很多餐廳所提供的餐點也都強調食材新鮮自然,更注意人們的健康,糖尿病人也因此更有機會,找尋提供多樣輕食、蔬食的健康餐廳。

2.留意無所不在的「隱形糖」

其實一般人如果稍加留意的話,會發現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一個選擇。(同場加映: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3. 吃清淡不要硬撐

點餐時盡量著重於蔬菜類勝於肉類和澱粉,如果真的很想吃牛肉或雞肉等肉類的話,水煮會比油炸或煎烤來的健康。如果餐點有太多水果或澱粉類的食物,也可以把它分享給同桌的友人或打包回家,這樣就不會在一餐內攝取太多糖分。(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4. 避免排隊、定期進食控制血糖

如果正在服用藥物或胰島素(Insulin)治療糖尿病,那麼在正確的時間用餐很重要。可以避免去要等很久的餐廳,如果不得不排隊等候,也請記得在等待的空檔,先吃點水果,以免血糖波動過大;如果菜上得太慢,建議也可以先吃開胃菜,或自備小點心。 5. 控制飲酒量

酒精飲料的熱量很高,而且酒精可能會與正在服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建議糖尿病女性患者,1天飲酒勿超過1杯,男性則勿超過2杯。在此1杯的量是指120c.c的葡萄酒,360c.c.的啤酒或40c.c.的烈酒。 6. 紀錄糖分攝取

拜科技進步,能計算卡路里、碳水化合物,甚至告訴我們該吃多少澱粉的食物App 非常多。如果不太會使用,也可以用紙筆紀錄。

選擇外食不要緊,只要心中謹記並堅守糖尿病的外食攻略守則,罹患糖尿病的你,也能同時擁有健康、享受美食。(延伸閱讀:守護第二型糖尿病:瞭解越多,越安心 — 糖友簡易指南

維生素D不足!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維生素D有「陽光維生素」的別稱,對維持身體骨骼、膽固醇與血壓健康,扮演很重要角色。不僅如此,科學家也陸續發現維生素D對胰島素(Insulin)、葡萄糖(Glucose)的重要功效,以及與一些內分泌疾病,尤其是與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關聯性。

陽光和維生素D的關係

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可藉食用一些特定食物攝取,或藉由多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當裸露在陽光下的肌膚接觸到紫外線B(UVB),身體就會自動將體內的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換成維生素D。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組織,都含有維生素D蛋白質受體。吸收過多維生素D,會造成身體不健康,但缺乏維生素D,也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例如住在日照少的地區的人,教易因缺少維生素D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取得維生素D的方法

每天直接暴露在陽光下15~20分鐘,便可以加速身體產生較多的維生素D。但身處地區日照較差或其他因素需避免暴露於陽光底下,則為了彌補身體所缺乏的維生素D,建議可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此外,雖然與曬太陽和服用補充劑兩種方法相比較,效果顯得較小,但維生素D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例如蛋、乳製品、油脂較多的魚類、豆腐等。(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維生素D對糖尿病的影響

胰島素是負責維持血糖穩定的荷爾蒙,受到維生素D的影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改善。身體理想的維生素D濃度是介於20~56奈克/毫升(ng/ml),1奈克=十億分之一克。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於20ng/ml,就代表身體就缺乏維生素D。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增加至60~80ng/ml時,血糖便能獲得有效控制,有助糖尿病患者穩定病情,避免惡化。

其他維生素D的益處 幫助減輕體重:很多研究結果顯示,維持體內良好的維生素D濃度,有助於降低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的濃度,長期下來能幫助體重減輕,減少肥胖風險;而肥胖,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促進骨骼健康:維生素D能促進身體吸收磷、,與其他礦物質,並強化骨骼,讓骨骼更健康。

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Diabetes)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是遺傳導致的胰島素分泌異常(建議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引發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通常是身體的細胞無法有效地使用胰島素(Insulin),導致血糖值失衡,容易引發各種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此外,第二型糖尿病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如果糖尿病未妥善治療會導致許多糖尿病併發症,透過了解觸發糖尿病的原因並了解背後的機制,將有助於控制病情,以下將介紹常見的4大原因:

1. 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激素,由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當飽餐後血液中的糖份高於正常水準時,過量的糖會透過胰島素的作用,儲存在體內供以後使用,但當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時,身體便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來做為能量,此情況即稱為胰島素阻抗,這除了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同時也是糖尿病的症狀。(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2. 肝臟異常產生葡萄

有些人肝臟所產生的葡萄糖,比身體所需要的更多,這便會使血糖升高;正常人的身體感覺到血糖較低時,肝臟便會使用胰臟胰島A細胞(alpha cells,亦作α-cells)產生的升糖素(Glucagon)或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id)將肝醣轉化為葡萄糖,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來幫助血糖穩定。 然而,由於一些未知原因,這類患者升糖素的值比正常值更高,導致肝臟繼續產生葡萄糖,或胰島素相對太少,造成高血糖的症狀,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3. 細胞的訊號傳導與調節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足時,雖然胰島素已分泌足夠,卻仍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一般來說,細胞會透過複雜的網絡進行彼此間的通訊,在正常狀態下,它們能接收訊號,並釋放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如胰島素);細胞訊號系統中若有問題,便會破壞訊號鏈,進而導致血糖水平出現問題,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4. β細胞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β細胞功能障礙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是由胰腺中的β細胞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細胞的功能障礙,會導致胰島素釋出異常;胰島素未正常釋出時,血糖控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另外,β細胞也可能會因高血糖而受損,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的主因外,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兇手,例如:遺傳、肥胖、缺乏運動或特定疾病等(建議閱讀:吃太甜才會得糖尿病嗎?第二型糖尿病遺傳影響大、危險因子還有這些),不過,預防並對抗糖尿病的原則,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

糖尿病用藥導致胰臟癌?研究這樣說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患者會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供應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利用能力降低,而導致體內血糖過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均表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藥物,會導致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或稱胰腺癌)。儘管如此,目前要說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與胰臟炎(Pancreatitis)有關,或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仍然言之過早。

治療糖尿病藥物與胰臟癌的關係

全球有數百萬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可能使用腸泌素(Incretin)相關藥物,其作用會在人體小腸內分泌細胞,產生一種激素,可以在進食或口服葡萄糖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是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最新藥物。另外兩種以腸泌素為主的藥物則是: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GLP-1 agonists)、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 inhibitors)。

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能預防、延緩胃部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的藥物有:伊那泰(Exenatide)、里拉陸泰(Liraglutide)。值得注意的是,伊那泰是200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核准上市,是一種以腸泌素為主,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另一方面,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會減緩胃部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抑制提升血糖的荷爾蒙分泌,並促進胰島素分泌。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希塔利汀(Sitagliptin)上市,是屬於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一種藥物。

幾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報告,服用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患者,接連出現胰臟炎、胰臟癌的情況。雖然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或證明,但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對他們胰臟產生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有些科學家指出,因為這些藥物會造成服用的人體重減輕;類升糖素胜肽-1 促效劑,一般都是開立給體重過重的患者服用,而體重過重的人,本來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比較高。(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後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物管理局,這兩個負責主管藥物的政府單位,對將近18,000隻動物進行約250種的毒物學(Toxicology)研究、試驗。結果並沒有發現,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會提高動物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此外,這兩個主管單位同時也檢視數以百計的人體藥物試驗結果,同樣也顯示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與人們患有胰臟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強有力的說服證據。(延伸閱讀: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是否應該繼續服用這些藥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建議,在沒有與醫師充分討論之前,患者不應該自行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而在開始服用這些藥物前,患者應該完全了解服用藥物的風險、益處,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選擇。

如果患者沒有先經過與醫師諮詢、討論,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可能提高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臟受損,甚至可能失明。(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去塑化劑引起的食安危機相信大家仍心有餘悸,不過除了飲料與食品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塑化劑存在於化妝品中,並可能與糖尿病(Diabetes)的致病率的有關,以下將提供化妝品與糖尿病風險的相關研究。(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化妝品的塑化劑與糖尿病的關聯

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團隊發現,化妝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些化學物質存在於指甲油、唇膏、保濕產品、髮膠、肥皂及香水中。

另一個研究則指出,女性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即塑化劑)含量超標,普遍高於男性,並指出這或許這是因為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比率,比男性還多的緣故。研究也證實,塑化劑確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研究顯示,體內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iso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苯甲酯(Mono-benzyl phthalate),含量較高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近是正常女性的2倍;體內含有高量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n-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0-ethylhexyl phthalate)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則高了70%,而這些化學物質,都是塑化劑的一種。

該報告亦表示,塑化劑並非只存在於化妝品,一般家用品及糖尿病藥物中也能找到,因此相關的衍伸研究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雖然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或提高糖尿病的罹患率,但尚無法證明塑化劑是女性罹患糖尿病的主因,因此大家不用惶恐,只要對兩者之間的關聯稍微有所警惕即可。

避免塑化劑的危害

塑化劑在生活中難以避免,不但存在於化妝品,在其他日用品及家裡的粉塵中,也無所不在,而且塑化劑的含量目前不是產品標籤的必列項目。最好的方式,是選購特別標示「不含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free)的產品,並經常打掃、為家中除塵,並在飯前洗手,盡可能地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同場加映: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先了解糖在身體的旅程

血液中的葡萄糖簡稱「血糖」,葡萄糖是身體重要的養分,隨著血液送到人體每個角落,提供人體一整天大部分的活動熱量需求。除了由意識控制的動作,像是走路、擺手、運動、提物等,無法經意識控制的人體活動,像是心跳、呼吸、腸胃蠕動等,乃至大腦活動,都需要由葡萄糖做為熱量來源。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過少,也就是「低血糖」時,養分供應不足,人會感到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迷不醒。(推薦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葡萄糖除了由含醣食物供給外,為了有效利用這個養分,人體透過胰臟分泌管理葡萄糖的「胰島素」、腸道分泌的「腸泌胰素」及也在胰臟製造的「升糖素」,精密的調節血糖。(推薦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進食的訊號會快速傳遞至腸道,腸泌胰素便刺激胰臟增加進食所需的胰島素,緊接著胰島素會將葡萄糖帶到需要養分的細胞處,通常進食所產生的葡萄糖,不會完全被當成產生熱量的柴火般燃燒殆盡,部分會轉為肝醣儲存在肌肉與肝臟。當離前一次進食超過6小時左右,若不接續進食,升糖素會發出訊號,讓儲存在肝醣的肝臟分解成葡萄糖,繼續供應人體養分。

升糖素和胰島素的協同運作,也包括在進食後可獲得足夠葡萄糖來源的訊號下,升糖素分泌會處於被抑制狀態,不會在此刻錦上添花,又增加胰島素的工作負荷。一旦未進食達10小時,這時候來自肝臟的葡萄糖已接近耗盡,人體會利用乳酸代謝產出葡萄糖,這個過程稱為「糖質新生」,如果飢餓繼續持續,甘油及氨基酸會陸續被派用上場。這一切的運作,就是要維持血液中一直有穩定的葡萄糖濃度。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調節血糖如同開車上下山

血糖的來源主要來自食物及肝醣轉換,其中食物佔了大部份,食物也是血糖數值變動最最主要的因素,含醣食物會造成血糖急遽上升,因此每一次進食後就像開車上山一樣,血糖愈高坡度愈陡,需靠藥物調節更多胰島素才足以控制,當汽車油門不夠力時,就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才能到山頂,連帶的,下坡路也變長了。

在用餐後4~6小時,血糖很難下降至理想的80(90)~120(130)mg/dL 左右,緊接著又是下一餐進食,這就等於還沒回平地,又要再次爬坡。這樣的循環,車子一定是耗油多耗損快。有效調理飲食,就能讓你逆轉這個局面。(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含醣類是關鍵食物

「為什麼我飯都不敢吃了,血糖還是高,我的控糖之路為何還在高山峻嶺中盤繞呢?」(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的確,把重點放在飯要吃少一點,不要吃太甜,是對的方向,但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忽略掉其它影響血糖的關鍵性食物,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吃完一個正餐或點心之後,才驚覺血糖飆高。因此,一定要先認識影響血糖的「關鍵性食物」,「關鍵性食物」簡單的說就是含醣食物。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需要釐清,食物不是吃起來甜甜的才是含醣食物。「醣」又稱為「碳水化合物」,攝取後經由身體的吸收會轉換成葡萄糖,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維持全身各器官包括腦部、心臟等的生理活動,醣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水果類、乳品類以及糖,如下圖所示:

有些人會好奇,吃雞肉、魚肉或海鮮會不會影響血糖?不會的。在上圖中的(黃)豆魚肉蛋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幾乎不含醣量,而蔬菜類的醣最主要為膳食纖維,不僅不會使血糖升高外,更可以延緩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有效的幫助血糖不要快速爬升!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要明辨「關鍵性食物」,利用這個方式有意識的抉擇食物是飲食控制的第一個步驟!(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經由以上的介紹,我們一起來動動腦,找找看醣類食物藏在哪裡?

在練習中你有沒有發現,舉例中的血糖數值,經常在點心後、下一餐前竄高。糖尿病並非都不能吃點心,只是要更慎選食物喔!有時以不增加血糖的堅果、青菜豆腐湯等,可以滿足想吃的慾望,對血糖的影響也有限。檢查一下你的平日飲食內容,有沒有遺漏掉沒有計算到的醣類食物呢?經過不斷地練習,相信你會越來越有心得。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