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定義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又稱作飲食失調,是一種會讓人飲食習慣失常,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困擾,以及對自己的體重與身材產生極大憂慮的疾病。

最常見的飲食障礙症種類有: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後會催吐或吃瀉藥),以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後不會催吐或吃瀉藥)。

飲食障礙症對健康有很多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例如吃太少導致營養不良。飲食障礙症愈嚴重,置之不理愈久,患者就愈有可能併發以下嚴重問題: 嚴重醫療問題 憂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產生自殺想法和行為(延伸閱讀: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成長發育受阻 社交和人際關係受阻 物質濫用 工作和學業困難 死亡

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飲食障礙症的症狀會隨著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各位整理出飲食障礙症的常見症狀:

就算體重極度不足,仍處於長期節食的狀態。 體重會突然上升或下降,產生急遽變化。 容易疲勞、頭暈或昏倒。 頭髮較為稀疏。 對食物的熱量和脂肪成分過度執著。 有奇怪的飲食習慣,例如一定要把食物切成很多小塊才吃、一定要單獨進食或會把食物藏起來。 對食物和烹調方式很有堅持。 願意為他人烹煮精緻的料理,但自己卻不願意吃。 飯後經常上廁所。 罹患憂鬱症或嗜睡。 躲避社交聚會場合,刻意孤立自己。 在過度進食和節食兩者之間不斷循環。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許多飲食障礙症患者,都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若身邊的親友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可多鼓勵其就醫檢查。

除了飲食習慣,也要注意他是否懷有可能危害健康的想法;同儕壓力也有可能引發飲食障礙症。以下是飲食障礙症的警訊,出現時建議就醫: 會故意少吃一餐,或找藉口不吃東西。 規定自己遵守過於嚴格的素食原則。 過度鑽研健康飲食。 就算家裡有煮,還是會另外為自己做吃的,不跟大家吃。 逃避從事正常的社交活動。 不斷擔心、抱怨自己太胖,或需要減肥。 不斷照鏡子,只為了揪出自己的缺點。 一直吃很多甜食或高油脂的食物。 用營養補充品、瀉藥,或中藥減肥。 過度運動。 指關節因為用手指催吐而長繭。 琺瑯質受損,有可能是因經常催吐造成的。 常吃飯吃到一半就跑去廁所。 吃正餐或點心時,吃得比一般正常分量還多。 對自己的飲食習慣表達出憂鬱、反感、羞愧或罪惡的情緒。

若有上述症狀或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飲食障礙症的原因

造成飲食失調症的確切原因不明,但和其他心理問題一樣,有可能如下: 基因:特別是1等親當中,如兄弟姊妹或父母,也有飲食失調的人。 心理和情緒問題:例如自尊心低、完美主義、行為衝動,或人際關係有難。 文化:在主流社會裡,成功和價值往往與纖瘦的身材畫上等號。同儕壓力和主流媒體,也會不斷加深「瘦等於美」、「瘦才有人愛」之類的想法。

飲食障礙症的風險因素

以下因素會增加罹患飲食障礙症的風險: 女性:飲食障礙症好發於年輕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10。 年齡:患者年齡通常約10~30歲。。 家族史:手足或父母有飲食障礙症的人,自己會更容易得病。 心理疾病:例如有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OCD)。 減肥後變受歡迎的人:不少人常因減肥成功、外觀改變,而得到許多人的讚美。有些人可能會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實施更激進的減肥方式,久而久之就變成飲食失調症。 從事特殊活動:許多舞者或運動員,都會因為需要維持特殊體型,而在節食的過程中不小心罹患此病。 壓力

飲食障礙症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飲食障礙症? 體檢:透過體檢可確認患者目前的飲食狀況,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精神鑑定:醫師會針對患者的想法、感覺和飲食習慣進行詢問,病患可能也會被要求填寫問卷。 其他:醫師可能會進行其他檢測,以檢查病患有無飲食失調症相關的併發症及確認患者的營養狀況。

如何治療飲食障礙症? 認知行為治療或家庭治療:有助於患者學習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住院:若有嚴重健康狀況,例如:由厭食症導致的嚴重營養不良,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藥物治療:飲食障礙症經常與憂鬱症和焦慮症有關,若屬此情形,醫師便會開立抗憂鬱藥和抗焦慮藥,替患者治療。 飲食障礙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方法或許有助於對抗飲食障礙症: 遵守和醫師訂定的飲食計畫,並不從任一諮商課程缺席。 若營養不良,可以向醫師索取適合的營養補充劑。 若身邊有理解您的人對您表達關心,請盡量不要迴避他們。 可以和醫師討論適合您的運動方式以及運動量。 閱讀有助於改善飲食障礙症的文章或書籍,並嘗試裡面的建議。 抵抗經常想要量體重或照鏡子的慾望,因為這麼做只會帶來更多影響飲食的負面情緒。若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