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鬼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克服幽靈恐懼症

怕鬼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克服幽靈恐懼症

每年農曆七月鬼月期間,中元普渡的盛大祭拜儀式,會設宴款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世界上真有鬼魂存在嗎?還是心理作祟?根據統計,近九成的民眾相信鬼魂的存在。而為什麼我們會相信有鬼?為什麼很多人會怕鬼?以下將從心理的角度介紹什麼是幽靈恐懼症(Phasmophobia),並帶你理解相信鬼魂的心理,以及其症狀和治療。

相信鬼的人期待看到它

其實人會相信鬼的存在,跟大腦的運作模式有關,我們的理智需要將事情合理化,因此遇到我們無法解釋的事情時,大腦會替一些模糊的訊息找出模式,最後將其歸咎為超自然力量,南加大的社會學教授巴瑞馬可夫斯基(Barry Markovsky)就指出:「鬼怪通常都在燈光昏暗、意識模糊,在我們感官特別弱的時候出現。」另外,相信鬼存在的人,心理上都期望會看到什麼東西,就像去鬼屋就容易見到鬼的道理一樣,「換句話說,如果您很認真找某樣東西,那樣東西就比較容易出現。」

其實許多人都怕鬼,特別是小孩,一般在青春期後就比較不怕了,不過還是有些人一提到鬼怪、看到電影或圖片,就會害怕,這已經變成所謂的恐懼症(Phobia)。

什麼都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恐懼症常在獨自一人時發作

造成恐懼症的機制仍是個謎。不過有些人天生有容易焦慮的傾向,就較有可能出現恐懼症,其他如重大創傷或生活中過多的壓力,都可能是其原因。有幽靈恐懼症的人,常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發作,認為自己看見或聽到不尋常的事物,這種恐懼常造成患者害怕得無法行動,即使只是上廁所或睡覺,都變成讓他們非常焦慮的事。

恐懼症有許多種,其中孤獨恐懼症(Autophobia),因為極度害怕獨處,在夜晚或在床上睡覺時,更容易出現幽靈恐懼症的行為,簡單來說,害怕獨處的人,很可能也怕鬼。 幽靈恐懼症的症狀

常見的七種症狀如下: 恐慌發作 極度焦慮 不敢一個人睡 總需要別人陪伴 怕黑而且晚上不敢單獨去廁所(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怕黑?4 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總覺得即將發生不好的事 白天昏沉沉且生產力下滑(因缺乏睡眠)

幽靈恐懼症的治療

幽靈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抗憂鬱劑、抗焦慮藥物都能緩和害怕的情緒和反應,也能緩和一些生理反應,例如改善過快的心率或噁心的感覺。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恐懼症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幽靈恐懼症也是,透過心理諮商或專業人員的輔導,患者能學會如何在恐懼又升起時,妥善應對。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有趣的是,有台灣的研究指出,在農曆七月時,出生率會降低、醫療使用率也較低,就連死亡率也降低了,雖然差距不是很顯著,但也顯示了台灣人對鬼神的敬畏,間接地影響了我們的行為,進而也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因此,不論這些未知的事物是否存在,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信仰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交友複雜愛獨處?辨別吸毒10跡象

毒品相關新聞層出不窮,不只造成社會問題,對健康影響也很大。加上跑趴、夜店、流行文化影響,接觸毒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以下將帶大家認識毒品的危害,並學會如何察覺身邊的人,是否有吸毒的跡象。

吸毒對健康的危害

吸毒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以及長期的身心健康,狀況嚴重的話結果甚至是不可逆的。

吸毒短期對行為的負面影響 令人做出冒險、不合理的行為。 使人較可能發生意外,無論是開車或在家都一樣。 較可能成為性侵受害者、發生危險性行為、非自願懷孕,或是感染性病。 可能使人產生性侵或犯下暴力行為的衝動。 讓人難以入睡、思考邏輯變差、記憶減退、無法解決問題。

吸毒長期對健康的危害

禿頭 上癮、吸食過量 癌症,例如肺癌 對胎兒造成傷害 女性毛髮變得像男性一樣旺盛 口臭、蛀牙、咬合困難等口腔問題 情緒起伏過大、行為極度不穩定 傳染病,例如透過共用針頭,或其他危險行為感染 使各器官受到危害,包括喉嚨、胃部、肺部、肝臟、胰臟、心臟、大腦或神經系統 出現精神疾病,嚴重會有自殺傾向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注意以下吸毒跡象

有在吸毒的人,通常行為和以前的落差會很大,讓旁人藉此看出端倪。以下提供十個常見的現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可能有吸毒成癮的問題,以及時為他提供必要的協助。 交友狀況變複雜。 變得很常獨處。 和親友相處的時間減少。 對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 情緒起伏大、變化快。 變得漫不經心、不關心週遭事物。 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 食量出現很大的變化。 有問題與人相處。 生活起居、自我照顧能力出現問題。

空虛寂寞覺得冷?造成孤單5原因

回到自己一個人的房間,你是否也會常常陷入「空虛寂寞覺得冷」的孤單心境?人在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生活後,當突然進入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時,往往會覺得失落和難過,而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外向的人身上。在人的一生中,誰也沒法逃過孤獨感,以下舉出人會覺得孤單的五個可能原因。

1. 缺少深度連結和親密時刻

一個擁有很多朋友的人,可能仍會覺得孤單,因為人都渴望親密的連結,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朋友的多寡不能定義一個人孤單與否。當遇到困難時,身邊有人陪著一起面對,讓自己不會感到孤單,這就是有深度的關係,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朋友。

對內向的人來說,比起跟很多的人哈拉小聊,他們更重視親密時刻,找兩三位好朋友一起分享深聊。大群體往往沒辦法給予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小群體因為人不多,彼此就能聊得更深入,滿足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同場加映:與亞斯伯格症相處:戀愛關係如何維持)

2. 不適合的朋友圈

人在一個與自己合不來的圈子中,短期內可能不是問題,但長期下來就會變得很辛苦,處於這個圈子時,會覺得莫名的孤單。漸漸地,會發現話不投機,好像自己並不屬於這裡,可能是因為個性不合、興趣不同、價值觀偏差等等因素。

因此,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硬撐著不走,若不及早處理,它可能會影響你的交友圈與生活,有的人甚至還會遭到歧視或霸凌。 3. 防衛心太強

另有一種孤單,叫做靠實力孤單,也許不是別人不想找你聊天,而是你的防衛心太強,在人前常常亮出「請勿打擾」的警示牌,不給別人與你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社交對話中,我們需要跟對方有眼神交流與互動,專注地聽別人說話,同時肢體語言也要表現出對別人的談話感興趣,這樣對方才會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納,彼此也能更進一步地認識。

(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4. 太頻繁使用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雖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它畢竟不是面對面的連結,過於頻繁地使用社群只會造成反效果,讓人感到更孤單,尤其當看見認識的朋友們聚會合照,卻沒有自己,心中難免會有被遺忘的失落感。

如果你很容易覺得孤單,建議減少使用社群的時間,善用下班後或週末的時間,多跟朋友及家人共處。

5. 因工作犧牲人際互動

有的工作雖然薪水可觀,但卻要犧牲與人相處的時間,可能是工作性質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工時過長,沒時間好好陪家人,長久下來就會讓人既倦怠又孤單,像是工程師和研究員這類的職業。

若你很容易陷入孤單和沮喪,可以選擇高人際互動的工作,其他方式還包括用心經營每一段關係、積極參與義工或團體活動、養成好的運動習慣,以及時時抱著感恩的心。

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與人建立關係,言語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建立彼此信任和表達想法,當我們在表達和抒發感受時,同時也在維護內在的心理健康。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傾聽對象,而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就是跟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對話,俗稱心理諮商,本文將列出五種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諮商有許多種方式,各有不同的名稱,甚至不同的心理治療師的進行方式也會不一樣,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提醒,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適用的情況,目的是幫助個案了解和釐清自己正在面對的困難,鼓勵克服和改變,這尤其對面壓力事件的人來說很重要。

1.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由治療師或諮商師帶著個案,了解自己的觀點,以及其想法所要表現的行為,包括駁斥負面思想、嘗試新方法、因應技巧。一般會專注於解決現在的問題,而非過去經歷的事件。適用於治療焦慮、憂鬱、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飲食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恐懼症、恐慌發作、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的人身上。

2. 人本心理治療

人本心理治療(Humanistic therapy)著重在探討人的本性,是一種探索身心靈,包含思想、情感、行為,並結合跟他人和社會的健康關係,使生活更加充實美滿。主要題材應該是經驗和意義而不是行為,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此療法可用來治療焦慮、憂鬱或是成癮。

(同場加映:Me Time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3. 心理動力治療

心理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最初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此治療方法強調的是潛意識,探討過去的經驗和性格,如何影響現在的思想、情感、關係及行為,但因為它所需的時間過長,且科學論證太少,治療效果因人而異。

4. 人際關係治療

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透過和身邊的人建立連結、分享心情,幫助減輕憂鬱,尤其和經常相處的家人和朋友們互動,能幫助釐清情緒,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5. 心智化模式療法

心智化模式療法(Mentalisation-based therapy)可促思想和價值觀的反思,尤其對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有益。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指出,若搭配冥想、瑜伽,或其他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能避免一直陷入憂鬱中。

(同場加映: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6招找回工作效率!趕走星期一症候群

一進辦公室就無精打采,整天昏昏欲睡、疲倦不已,覺得效率好差嗎?別擔心,其實您並不孤單。每每到了星期一,很多人都有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Mondays Blues,憂鬱星期一),以下就帶您了解星期一症候群的原因,以及如何擊退它,找回高效率!

造成星期一症候群的4大原因

週末補眠反而打亂生理時鐘:許多人喜歡在週末補眠,但總是晚睡晚起,反而會因此打亂生理時鐘,讓星期一上班時更疲倦,若想在星期一精神飽滿,早點就寢才是正解。 情緒落差大要做好心情調適: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比起其他工作天,週一並沒有更令人憂鬱,但因為剛過完悠閒、愉快的週末,接著一連5個工作天,因此有情緒的落差,才會產生星期一症候群。此外,喜歡週末狂歡的人不少,若過度飲酒造成宿醉,會加重星期一症候群。 討厭工作且失去熱情: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在星期天的晚上甚至下午,就開始出現星期一症候群的症狀,這很可能代表您對這份工作沒有熱忱,因此上班前就會感到焦慮、無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都是屬於這類。 星期一症候群竟會血壓高:根據CNN報導,在星期一的早晨,即使您滴酒不沾,跟不用工作的人相比,也會有血壓較高的傾向。

6招預防星期一症候群

未雨綢繆在星期五就先備妥:多數人在星期一都會感到壓力,甚至出現拖延的現象,與其如此,您可以試試在星期五就將下週的工作先準備好,這樣週一來臨時,壓力就沒這麼大,也較易適應接下來的4個連續工作天。 避免過度放縱、輕鬆迎接下一週:週末好好放肆一下很常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已經不如以往,小酌兩杯無傷大雅,但別喝醉,如果可以,週末去戶外走走、運動,是很好的選擇。 週末睡飽飽、上班效率好:如果前一晚沒睡飽,隔天效率鐵定不會好,若是發生在星期一,那情況可能更嚴重,因此充足的睡眠,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此外,假日的起床時間應該要盡可能和平日相同,如此便不會打亂生理時鐘。 助人也會讓自己心情好:推廣快樂工作的國際公司嗚呼(Woohoo)的老闆亞歷山大(Alexander Kjerulf) 表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幫助他人、讓別人開心,是提振士氣及心情的好方法,在第一個工作日就幫助別人,好心情也會跟著一路到週末。 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我們多少都有經濟的壓力,但這不代表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盡力找出自己喜歡的工作,把星期一變成您最期待的一天。 安排自己期待的活動:如果您在晚上安排喜歡的活動(例如固定週一和好友聚餐),這份期待的心情,或許能幫您更好地度過憂鬱星期一。

好奇吸毒誤成癮!5招勇敢向毒品說不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2014年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首次接觸毒品的主要原因多為好奇,比例佔了將近70%。因此,讓青少年從小就了解毒品的危害,是相當重要的。以下是毒品的使用階段說明,以及預防它發生的方法。

毒品目前在台灣的情形

根據2019上半年度,高檢署公布的國內毒品分析報告指出,平均每年因吸毒被捕的人數,約有6萬人,且毒犯3年內的再犯率高達50%左右,並可能衍生竊盜及毒駕等罪刑。另外,報告也指出,吸食海洛因的再犯率為96.4%,使用安非他命的再犯率則為84.4%;而安非他命,更是台灣最嚴重、最氾濫的毒品。

毒品的4個使用階段

嘗試、好奇階段:多數首次接觸毒品,甚至香菸的年輕人,都是因為看見朋友在吸食,因此想嘗試。雖然有部分的人,滿足好奇心後就不再使用,但主要的風險在於,很多人通常不曉得這些成癮物質的風險,而不小心濫用卻不自知。 娛樂階段:好奇階段過後,繼續使用的人,通常是認為使用後感覺很好,就把毒品當成娛樂用藥。通常使用者會認為自己還能控制自己,並沒有成癮,但這種心態也很容易讓人將此行為視為正常的事,並不小心進入上癮、依賴的階段。 依賴、上癮階段:如果大量吸毒,或持續吸毒很長一段時間,使用者通常會變得很難控制自己的用量,進入上癮的階段,且不論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有可能對毒品產生依賴。 成功戒癮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已經不再吸食任何毒品,並於此狀維持了一段時間,沒有再次接觸毒品的慾望。除了戒掉生理上對毒品的依賴,這個階段的人,可能也對最困難的心理依賴層面,達到了戒除。 反毒防身5術  向毒品說不

食藥署表示,吸毒會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危害,因此切勿因好奇或抱著「一次不會怎樣」的心態,貿然嘗試來路不明的東西。以下是食藥署提供的「反毒防身5術」:

直接拒絕:勇敢向毒品說不。 遠離現場:離開是非場所。 轉移話題:轉移注意力。 自我解嘲:幽默調侃拒絕。 友誼勸服:給予關愛與建議,保護自身與他人健康,一起遠離毒害。

如欲得知更多毒品濫用及危害的相關資訊,可前往食藥署網站查詢。

購物狂為何失心瘋?3種心理突破盲腸

對現在的人來說,購物(Shopping)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不論是出去逛街或是線上購物,它都能刺激人購買的慾望。我們會買需要的東西,也會買想要的東西,有的人將後者當作給自己的獎賞和娛樂,有的人卻把它定義為提升自我價值的點綴品,對此,以下將舉出購買行為的3個常見心理,提醒您不要衝動購買,買東西前務必三思,才能避免花不該花的錢。

1. 購物要理性還是感性

普遍上,比起衝動性購買行為(Impulse buying),多數人會認為理性購買才是好的,但其實這兩者都需要做到平衡,因為人並非機器人,我們沒辦法做到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以購買手機為例,使用者不會主觀只憑外形和顏色就決定要不要買,他當然也會去查看其內部功能、晶片處理器、支援系統等等客觀因素,再考慮該不該購買。

另外,我們可能並不是要購買產品本身,而是它的服務或其消費行為的附加價值,好比說,申辦健身房會員卡者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會員而已,乃是要用健身房所有的設施,幫助鍛鍊身體肌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購買動機,若仔細觀察,您會發現,我們往往不是為買東西而買,就像年輕人買美食只求曬美照,情侶互送禮物是要拉近彼此關係。 2. 名牌和跟風本身就有盲點

情感和自我價值可以說是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它也是人基本需求的一種,對有的人來說,它甚至能超越其物件原本的價值,像是父母或另一伴贈送的禮物。此外,東西本身也帶有一定的象徵性價值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名牌配件或明星代言的產品,消費者會覺得只要穿戴和擁有它,就意味著自己得到了某種權威,走起路來也有風。

大部分人都是跟風的消費者,亦是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在台灣更是常見,只要有人排隊的地方,我們都想過去湊熱鬧。按照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的理論,其主張跟著群眾做準不會錯,然而,這思想卻有很大的盲點,因為消費者需要自行判斷是非,而多數人在當下是沒辦法做出冷靜分析的,所以才會造成排隊人潮愈來愈多,看見別人有我也要有。

3. 誘因推陳出新超勸敗

為回饋消費者的支持,賣方或店家想必會給予相較的獎勵機制以示感謝,特別對於忠實的老顧客來說,這種肯定方式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已經對貴公司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情感及回憶,並不會輕易離開「舊愛」。

除了對產品或服務的熟悉,「簡單」是刺激消費者購買的不可或缺要素,我們都想要一看即懂的東西,尤其在今天資訊量爆炸的時代中,多數人不再有心思和耐心慢慢看,過於複雜、難理解就將其略過,反而愈簡單易懂的產品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抱一下!1天抱抱8次健康減壓更快樂

您相信擁抱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嗎?研究顯示,除了大笑以外,抱抱在治療疾病、孤獨、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焦慮和壓力方面都非常有效,也有許多研究顯示,深深的擁抱,對身心健康有許多正面的效果。

已故的知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表示,我們每天需要抱抱4次才能生存、抱抱8次可維護身心健康,而要抱抱12次才能成長。從今天開始,多抱抱來傳達愛意和關心吧!以下一一介紹抱抱的5個好處。

1. 抱抱讓人減壓更快樂

抱抱可使身體分泌催產素(Oxytocin),它是一種體內的化學物質,又稱為「擁抱激素」。當我們擁抱、觸摸或坐在親近的人身邊時,體內的催產素會增加,有助於減少孤獨和憤怒感,並降低血壓。而經常抱抱的人,也可提升血清素(Serotonin)水平,使情緒更穩定和快樂。 2. 抱抱能減痛且少生病

抱抱能放鬆緊繃的身體肌肉,並舒緩疼痛,此外,抱抱還能加強免疫功能,讓人不易生病。根據一項針對擁抱與罹病風險關係的研究,從400多名受試者的表現結果發現,獲得支持和擁抱的人,不太會生病,即使有生病症狀也會較輕微。 3. 抱抱會增強心臟健康

根據研究,發現擁抱可提升心臟健康,在某項實驗中,科學家將200名成年情侶分成2大組,一組是情侶互相牽手10分鐘,然後擁抱20秒;一組情侶默默地坐著10分20秒,結果發現第一組比第二組的血壓水平和心率都低很多。

4. 抱抱可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多數人的交流方式,都是透過口頭或臉部表情,然而抱抱時的肢體接觸,是種很直接且真誠地向對方傳遞訊息的方式,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5. 抱抱能減少焦慮和恐懼感

科學家發現,抱抱的肢體觸碰可減輕低自尊心者的焦慮感,並幫助防止他們孤立自己,且從相關的研究中發現,即使擁抱沒有生命的物體,如泰迪熊玩偶、填充玩具等,也有助於減少人們的不安。

對付起床氣!簡單5招拋開早上壞心情

起床心情差,它不見得是憂鬱星期一(Mondays blues)的錯,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前一晚睡不好、不想上班、不願面對挑戰等等,但不管是什麼理由,起床氣(Morning depression)都需要我們去正視與解決。

起床氣屬於起床相關之情緒變化(Diurnal mood variation)的一種,其症狀類似典型憂鬱症(Melancholic depression),導致人變得極度沮喪、憤怒,以及疲乏。對此,以下舉出5個拋開起床氣的好方法,千萬別帶著壞心情出門,您值得一個更美好的早晨! 1. 睡前安靜思緒且先為明天做準備

千萬別養成追劇看到睡著的壞習慣,準備好讓身體休息非常重要,您可以善用睡前的時間寫日記,讓心靈安靜的同時,也能幫助腦袋整理思緒,將今天的工作畫下句點。接著,簡單地策畫隔天的行程,這能幫助您提早做準備,也會更期待明天的到來。

此外,如果您在選擇衣服上會花很多時間,可在前一晚先選好隔天要穿的衣物,燙好並排列整齊,隔天起床就不會在鏡子前猶豫要穿什麼出門,早上的心情也就會顯得輕鬆多了。

2. 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和習慣

只有好的睡眠習慣,身體機能才能有好的休息,隔天起床心情才會好。健康的睡眠衛生包括:固定的睡覺時間、盡量不午睡、睡前4小時不要運動、睡前不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以及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產品(手機可開啟夜間模式)。

為保障好的睡眠品質,臥室的環境也不可忽略,睡前做好以下措施將有助於入眠,像是黯淡的燈光、調低房間溫度、確保環境安靜。另外,換上睡衣睡褲也能讓身體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您也可以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包括喝薄荷茶、泡熱水澡、做輕微伸展、看書、冥想等等。 3. 早起享受慢生活且營養早餐不可少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只要提早十分鐘起床,整個心境就不一樣了,但起床後請不要馬上拿起手機看朋友的社群動態,先讓思緒享受安靜的早晨,只有學習放慢步調,才能幫助身體正確地紓壓。

一旦早起就別再睡回頭覺了,您可以做些簡單的伸展,輕微地運動或做瑜伽,透過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又稱胺多芬),便能除去身體僵硬、緩解起床氣。此外,營養的早餐絕對是必要,因為人在剛起床時,血糖往往很低,不吃早餐身體會疲累,就更容易陷入起床氣。

4. 讓陽光入室能幫助身體甦醒

起床的第一件事,請打開窗簾,讓光照進室內,因為自然光有助於身體的甦醒,尤其對抗起床氣很有效,如果可以的話,出門直接感受陽光會更好。若您的房間並無採光,建議放一個燈箱(Light box)在室內,它能仿效太陽光,幫助提升情緒。

對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病人而言,光照療法(Phototherapy)能降低焦慮和沮喪,特別在冬季的月分,白晝時間相對比較短,燈箱就能發揮其作用。溫馨提醒,購入燈具前,要確保燈光亮度有1萬勒克斯(Lux),且提供全譜白光及抗紫外線。 5. 有些抑鬱劑能治起床氣且助眠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簡稱UPMC)的研究,有一種非典型抑鬱劑可以幫助治療起床氣的憂鬱,它是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合成物,相信能幫助分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改善睡眠品質。

其他治療起床氣的抑鬱劑,還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NRIs),這類的藥物能避免腦中血清素(Serotonin)及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進而保障腦神經的運作。

但請注意,在服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先向專業醫師詢問,其實,只要三餐定時,多做運動,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起床就再也不會生氣了。

吊橋效應是什麼?一種臉紅心動的感覺

經過森林間高處的吊橋,總有種搖晃的不牢靠感,這時您是否有心跳加速、心情緊張的感覺呢?這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不過,不只經過吊橋會有這種感覺,其他的情況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畢竟在都市中,要隨便找到一座吊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以下將介紹吊橋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什麼是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其實是源自於心理激發狀態歸因謬誤(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所進行的吊橋實驗而來,這長達10個字所代表的意義是,我們可能把造成某些生理變化狀況,歸咎於錯誤的原因,而對我們的情緒和心理造成的影響,就用實際的例子來解釋。

1974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達頓(Donald Dutton)和紐約石溪大學教授亞瑟阿倫(Arthur Aron)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吊橋實驗,他們將實驗組別分成了以下兩組

行經離地70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 行經離地3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

他們在橋上安排了一位外表亮眼的女研究員,並讓參加測驗的男人們單獨通過橋梁,再接受她的訪問、完成問卷;當問卷完成後,女研究員把寫有自己電話號碼的紙條交給受測者,告訴他們想知道測驗結果的話可以打電話來詢問。結果發現,打給女研究員的受測者,多是通過較危險吊橋的組別。

吊橋效應有什麼作用

根據實驗的結果,可以了解到,透過環境的因素,我們有可能會為生理反應下一個註解,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例如:您可能會約心儀的對象去看場恐怖電影,因為電影所造成的緊張、害怕的情緒,會讓對方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然後她意識到您在他身旁,並且覺得有一位可靠的人在身邊真好。這個時候,吊橋效應便默默地把你們的距離又拉近了些許。

雲霄飛車例外

您可能會考慮或許遊樂園搭雲霄飛車,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令人意外的是,實驗指出共乘的兩人在乘坐雲霄飛車後,對彼此的好感度會下降,反而是對陌生異性的好感度會上升,由此可知,吊橋效應的效果也並非絕對,可能是因為雲霄飛車過程中的各種尖叫、結束後的頭髮亂糟糟的狼狽模樣,使彼此的好感度扣分,選擇約會選擇地點時,最好三思而後行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