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痣的存在,它可能長在臉上、手上或是任何部位,不過,你知道這些看似無害的痣,有可能成為黑色素瘤(Melanoma),並可能造成皮膚病變導致癌症嗎?《Hello健康》將帶您了解黑色素瘤是如何產生?以及該如何預防以避免危害我們的健康。

黑色素瘤如何生成、與痣的關係

簡單來說,黑色素瘤就是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在皮膚上過度堆積或聚集,造成皮膚表面產生黑色的斑塊。痣的生成是因為黑色素堆積而成,但並非所有黑色素瘤都由身上的痣演變而來;黑色素瘤除了可以從痣轉變之外,也可能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 黑色素瘤的好發族群: 年齡:大多為20~50 歲的成人 生長部位:男性主要長在背部,女性則以腿部為主。

紫外線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會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當然,這並非呼籲大家完全遠離陽光照射,畢竟想獲得足夠維生素D,仍須適度地曬太陽;但切記要做好防曬,避免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時間過長,若造成皮膚反覆曬傷,就容易提高罹患皮膚癌機率。

皮膚愈白,通常更容易曬傷,這也是為什麼白人罹患皮膚癌機率高居所有人種之冠;除了膚色,如果身上痣特別多,或是家族有黑色素瘤病史,也要特別注意預防黑色素瘤的產生。(推薦閱讀: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黑色素瘤的症狀與類型

想要區分黑色素瘤和痣,可以從大小、形狀和顏色著手觀察: 大小:痣的直徑通常不會超過6毫米(mm),但黑色素瘤則通常會大於這個尺寸,並有逐漸擴大的可能。 形狀:一般的痣都是呈對稱生長,兩側圓潤且顏色明顯,多呈現黑色橢圓狀;黑色素瘤的邊緣兩側則會呈現不對稱的形狀,例如:一側為圓弧,但另一側卻像是齒痕般的不規則形狀。 顏色:黑色素瘤的顏色可能不像痣一樣只有單純的黑色,有可能偏中心的部分是黑色,但是外側是淡黑色或是咖啡色。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可能為黑色素瘤的情況外,如果發現黑痣出現隆起、擴大、發癢或結痂、甚至流血,建議就診以獲得進一步診斷,提高及早發現黑色素瘤的機會。

黑色素瘤也可能會長在眼睛,但個案極少;其生長位置是在眼球,而非眼皮或是眼睛周圍;因此,若在照鏡子時看到眼球有黑色斑點,或是視線感覺被遮蔽,請盡速前往醫院做檢查。(同場加映:舌頭生白斑和黑毛?秒懂7種口腔疾病

黑色素瘤的診斷

為了確認到底是痣還是瘤?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診斷: 活體組織切片(Biopsy):也就是透過切除或針頭擷取部分受檢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 淋巴結切片:若黑色素瘤深度超過1毫米(mm),可能已經由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透過此方式可了解黑色素瘤是否有擴散跡象。 其他的檢查方式:包含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或血液檢查等。

黑色素瘤的治療

若已經確定為黑色素瘤患者,早期發現且治癒的機率相當高,依據確診階段不同,有以下不同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醫師可以在黑色素瘤的癌細胞還沒轉移之前,利用手術將它移除;為了避免周遭的皮膚內還藏有微量癌細胞,除了切除腫瘤外,周遭 1.5~2.5 公分的皮膚,也可能納入手術切除範圍。 化療、放射線治療:當癌細胞已經從黑色素瘤經由淋巴系統擴散,單純的切除腫瘤就無法抑止癌細胞在其他部位肆虐,這時就需要利用化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將身體內的癌細胞殺死,而這樣的治療方法,有可能會損害其他正常的細胞,導致患者免疫系統癱瘓,身體變得十分虛弱。 新興的免疫療法:考量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對於人體的傷害程度,採用免疫療法可能對於癌症的治癒率有明顯提升,未來或許可成為末期癌症患者的另一線治療希望。

黑色素瘤擴散致死率高 預防首重防曬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擴散之後,致死率相當高;不管膚色偏黑還是偏白,想避免罹患黑色素瘤,建議做好防曬;以下防曬建議可供參考: 避免戶外活動:若在夏天太陽特別毒辣的季節,最好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在戶外活動,例如:早上10點至下午3點。 物理防曬:如果偏好到海邊戲水、浮潛或衝浪等戶外活動,比起塗抹防曬油或乳液,建議更應利用物理防曬方式,例如穿著水母衣來遮擋過量的太陽光照射。(推薦閱讀: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黑痣變化要小心)

罹患乳癌怎麼吃:抗復發與治療飲食照顧

「吃」造成很多文明病,甚至與癌症的發生有關聯;但某些癌症如乳癌,雖無法藉由飲食預防,但透過健康飲食,仍有助維持身體最佳狀態,提升免疫力。乳癌患者可能會接受切除乳房手術及化療等治療,到底應該怎麼吃才能增強身體健康,加速康復並減少身體不適?《Hello健康》為您介紹預防乳癌復發的飲食原則,以及治療中的乳癌患者的飲食方針。同時也提供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吃可降低罹患乳癌的建議。(同場加映:認識乳癌:乳癌風險、成因、症狀與預防

如何健康飲食預防乳癌復發?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指出,乳癌復發無法靠食物或營養補給品來預防,不過,國家癌症研究所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有提供癌症預防指南,可用於幫助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包括以下飲食及生活方式: 多吃水果、蔬菜和穀類

大多數營養學家都認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可能比吃肉製品為主的飲食更健康,相較於肉類,水果和蔬菜的脂肪含量較低,纖維含量較高,且大多數都富含營養素;而且,水果、蔬菜和穀類含有抗氧化、抗雌激素和可能抗癌的化學預防物質(Chemopreventive properties)。

專家建議,每天應攝取 8~10 份五顏六色的水果和蔬菜,包含攝取 30~45 克纖維,其原因在於攝取高量纖維可能可透過改變荷爾蒙反應,進而對乳癌和其他與荷爾蒙分泌相關的癌症有幫助。(延伸閱讀: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台灣癌症防治基金會也建議,預防乳癌可多吃以下蔬果: 海藻類:含葉綠素,具抗癌作用,所含的維生素 C 及類胡蘿蔔素可對抗自由基。 十字花科蔬菜:根據 Dr. Gaynor’s 理論,十字花科蔬菜能將身體中的動情激素由癌症誘發型轉成抗乳癌型。 多吃菇類:菇類含有刺激或活化免疫機能的成分。 青蔥科的蔬菜:青蔥類所含物質能刺激中和引發癌症自由基的酵素產生,青蔥類食物含皂素會預防癌細胞增生。

限制脂肪攝取量

試著每天攝取低於 30 克的脂肪,其中飽和脂肪中的熱量不超過整體的 10%。牛奶可以選擇低脂或脫脂,而肉類可選擇瘦肉、魚和雞肉等家禽白肉。另外,避免反式脂肪,像是起酥油、人造奶油和市面上大多數的餅乾、零嘴、油炸食物、糕點或其他烘焙食品都含反式脂肪。 維持健康體重

體重超標女性的雌激素循環水平,比標準體重女性要高,近期研究指出,更年期女性的 BMI指數與乳癌之間有顯著的關係;建議體重超標女性先透過飲食調整減重後,再盡量維持運動習慣。(想要計算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歡迎使用我們的 BMI 計算器:計算 BMI 指數、評估體重狀況) 攝取大豆

大豆富含蛋白質、纖維、維生素 B 群、鐵、和大豆異黃酮。很多人可能都以為攝取過多黃豆容易誘發乳癌,或是乳癌患者不能喝豆漿等;根據研究,許多專家認為大豆有助於結合雌激素,並降低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

高糖高油脂食物與乳癌的關聯

研究指出,從各種食物中獲取所需的營養,尤其是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等,人體感受最好,而且這些食物可以為身體提供所需的能量。

在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及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等總脂肪攝取量低的國家中,乳癌的發生率較低。一項研究指出,青春期攝取過多油脂的女性,即使沒有過重或肥胖,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更高;油脂含大量卡路里,攝取過多也容易生成脂肪,因此減少攝取卡路里,同時也可減少變胖機率。

高油脂飲食可能導致過重或肥胖,是罹患乳癌的危險因素,其中,若體重過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會更高,因為身上多餘的脂肪細胞會產生雌激素(Estrogen),進而增加額外的乳癌細胞生長,提升罹患乳癌機率。(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治療中的乳癌患者怎麼吃?

治療中的乳癌患者要攝取均衡營養,才可以恢復得更快,切勿因噎廢食,擔心脂肪可能造成乳癌,就滴油不沾;少量攝取健康的好油,對身體仍有其必要性,例如酪梨、堅果或富含油脂的魚類等。

對於接受治療中的患者來說,飲食原則都和上述預防乳癌及避免復發的建議一樣。食材要新鮮,且充分洗淨後再吃;少吃油炸或碳烤食物;餐餐別吃太飽,七分飽即可。

此外,手術後或接受化學治療期間,患者可能會產生生理合併心理症狀,往往引起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口腔發炎等問題,可參考以下建議,幫助改善病患飲食情況: 若沒有食慾,用餐前可放鬆心情並適度運動。 少量多餐。 若有腹瀉情形,採用低渣飲食方式,吃纖維少的食物。 腹脹時,應避免食用易產氣的高纖食物,如豆類、牛奶或洋蔥。 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如雞、鴨、魚、肉類、蛋、牛奶、豆製品。 化療期間不建議斷食,注意營養均衡。

「國民蔬菜」高麗菜營養價值高,防癌又抑制胃炎 三道高麗菜料理食譜動手做

高麗菜是一年四季在餐桌上常見的「國民蔬菜」,不論是清炒、水煮或切絲涼拌,料理方式變化無窮,不僅好吃,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中包括膳食纖維,能促進排便,還可以有效預防癌症,好處真的不勝枚舉。

高麗菜營養豐富,究竟含有什麽重要營養成分?多吃能帶給人體何種功效?就讓《Hello健康》來解惑! 高麗菜的營養成分有哪些?

高麗菜(Cabbage)又名為甘藍、捲心菜或包心菜,屬於十字花科植物;高麗菜喜歡生長於較為涼冷的環境,屬於寒帶蔬菜,栽種溫度以15至20度最為適合。(推薦閱讀:萵苣5大功效:抗癌降血壓好神!2道萵苣健康料理簡單做)所以台灣高麗菜盛產期在冬季,價格較便宜,夏天則主要以高山產的高麗菜為主要供應源,一般價格較高。

高麗菜品種主要可依顏色來區分,分別有綠白及紫紅色2種;其中,紫紅色高麗菜纖維較粗,大部分當成擺盤裝飾品;綠白色就是是民眾常見的食用品種。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克的高麗菜含有以下幾種營養成分: 熱量:23大卡 蛋白質:1.3克 膳食纖維:1.1克 鈉:11毫克 鉀:187毫克 :47毫克 鎂:12毫克 鐵:0.4毫克 鋅:0.3毫克 磷:30毫克 維生素A:52I.U. 維生素B1:0.03毫克 維生素B2:0.02毫克 維生素B6:0.17毫克 維生素C:37.2毫克 維生素E:0.24毫克

抗癌又能抑制胃炎!公開高麗菜3大功效

以下為高麗菜對人體有益之處,提供大家參考: 好處1:助消化、改善便祕

高麗菜富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較不易被腸道細菌分解,且不溶於水,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腸胃消化,並減少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改善便祕問題,進而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延伸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好處2:降低癌症機率

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含有多項營養成分,其中內含的吲朵(Indole)能改變雌激素的代謝,降低乳癌風險,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不管是青春期,還是成年女性,攝取較多高麗菜者,罹患乳腺癌的風險相對較低。

此外,高麗菜所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為一種活性化合物,能夠清除體內致癌物質,並提供腫瘤生長抑制蛋白,而裡面的異硫氰酸鹽,也可降低致癌物的毒性,有效預防肺癌和食道癌。(推薦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好處3:抑制胃炎反應

高麗菜是天然的養胃良方,內含豐富的硫配醣體,能殺死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抑制胃炎,並改善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

雖然生食可以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但是如果有脹氣、胃腸蠕動慢、或是有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切勿生食高麗菜。

3種佳餚上桌!高麗菜的料理方式 第一道1:枸杞炒高麗菜

枸杞炒高麗菜所需食材包括高麗菜400克、枸杞10克、油2小匙及鹽少許。

料理方式: 步驟1:剝開高麗菜葉片洗淨後切片,再將枸杞泡水備用。 步驟2:鍋中倒入2小匙油燒熱,放入高麗菜、少許的鹽和水後翻炒至熟軟。最後,再加入枸杞炒勻即可。 第二道:高麗菜捲

高麗菜捲作法相當簡單,僅需準備高麗菜、絞肉,也可依個人口味另備紅蘿蔔、香菇及豆干,再準備、鹽及胡椒粉作為調味用。

料理方式: 步驟1:將高麗菜整片剝下來,去掉硬梗的部分,然後經過川燙使其變軟。 步驟2:再將絞肉加入蔥、末、胡椒及鹽調味,並將所有食材再次剁碎使其出黏性。 步驟3:最後再鋪平葉片,抹上餡料,並捲成圓筒狀,入鍋蒸熟即可。

第三道:高麗菜飯

高麗菜飯所需食材包括白米3杯、15朵乾香菇、蝦米2大匙、高麗菜半顆、三色豆適量、油蔥酥一大匙、鹽適量、白胡椒粉適量。此道料理的食材及製作方法都相當簡單,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在短時間內製作完成。

料理步驟: 步驟1:香菇泡水後切絲,留下香菇水,並將蝦米洗淨。再將高麗菜洗淨後切片,並把白米洗淨瀝乾水份備用。 步驟2:再熱鍋,將香菇絲與蝦米爆香,並倒入油蔥酥炒香。 步驟3:將白米倒入鍋中,與步驟2的食材一同拌炒,再加入3杯香菇水及適量調味料。 步驟4:完成以上步驟後,將其裝入容器中,再於上層鋪滿高麗菜,放入電鍋內鍋,並於外鍋加入2杯水。煮好後燜10分鐘,再打開蓋子拌勻即可。

膳食纖維比高麗菜更多!黃豆芽、綠豆芽的差異?豆芽菜營養大解析

豆芽菜在台灣是相當普遍的食物,舉凡麵店、小吃店、餐廳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於豆芽菜大多時候都扮演配角,容易讓人忽略,甚至選擇不吃。其實,豆芽菜營養豐富,熱量低,含有質、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雖然都是豆芽菜;而且,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營養成分其實大不相同,但都各有優點。

Hello健康》帶你瞭解豆芽菜的營養成分、好處、黃豆芽與綠豆芽的差異、如何挑選未經漂白、化學加工的健康豆芽。 豆芽菜

顧名思義,豆芽菜就是豆子長出來的芽,舉凡苜蓿芽或奇亞籽芽,這類的豆芽廣義來說都可稱為「豆芽菜」。台灣最常見的就是「黃豆芽」與「綠豆芽」。最簡單的分別方式,黃豆芽是從黃豆發芽而來,綠豆芽則是從綠豆發芽而成。兩種豆芽菜又可區分為去掉豆瓣,僅剩白色根部,以及未去掉豆瓣,保留豆瓣與根部兩種類型。

要辨別黃豆芽與綠豆芽,光從外觀來看,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兩種豆芽的豆瓣,都可能呈現淺黃至淺綠之間的色澤,若要區別兩者不同,必須從豆瓣厚度及根的粗細來看。

更簡單易記的方式,就是從黃豆與綠豆的大小來聯想,因為黃豆比較大顆,黃豆芽豆瓣自然較厚,豆芽本身即豆莖較粗;反之,綠豆比較小顆,因此綠豆芽的豆瓣較小,豆莖較細。

豆芽菜的營養及好處

以每100克來說,黃豆芽、綠豆芽的熱量都低於30卡,非常低,適合減肥或搭配其他熱量較高的食物一同食用,增加飽足感。

不過,個頭小小的黃豆與綠豆發芽成菜之後,營養成分竟與原來的豆子完全不同。以下為大家介紹黃豆芽與綠豆芽的主要的營養素及好處。 蛋白質

芽菜有豐富的「活性植物蛋白」,每百公克約有3至4克含量,比一般蔬菜來得高,也就是說,是茹素者優良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可以多多攝取。 膳食纖維

黃豆芽、綠豆芽的膳食纖維各為2.7g、1.3g,兩者皆比高麗菜的纖維量(1.1g)更多。黃豆芽的纖維量也勝過白菜、萵苣(大陸妹、A菜)及菠菜等許多蔬菜。

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縮短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降低大腸癌風險,並且降低血糖、膽固醇,進一步預防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維生素

黃豆芽含有高達928 I.U.的維生素A,比番茄、柳橙還高。維生素A可維持眼睛健康,維持黏膜及皮膚功能,預防夜盲症、乾眼症、掉髮及皮膚乾燥。

黃豆、綠豆在發芽過程中,分解了原先在豆類中會影響人體吸收鈣質的植酸,提升鈣質的吸收效率。補充鈣質除可預防骨質疏鬆,亦可舒緩肌肉,預防身體各處肌肉抽筋,同時也可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高血脂的風險。 抗氧化

研究指出,豆類發芽後,原先存於豆類之中的植化素會提高,進而強化抗氧化的功效。抗氧化可增加人體抵抗力,延緩老化及預防失智,降低過敏機率,並且改善睡眠品質與情緒反應。 如何挑選未經漂白、化學加工的健康豆芽

挑選豆芽菜時,首先要挑選帶有根部(鬚根)的豆芽,因為所有種子萌芽都是從根部開始,因此根部的營養含量最高。市面常見的無根豆芽(又稱銀芽),為了讓外觀好看而切除根部,反而減少豆芽菜的營養價值。此外,為讓芽菜的賣相好看、減少工作成本,有些業者在栽種過程中,可能添加無根劑,讓根部長不出來,這類的無根豆芽就不建議食用。

選購時,最重要的是注意豆芽菜的顏色是否自然、會不會過度潔白?也可將豆芽菜拿起來聞,確認有無奇怪味道。除了添加無根劑之外,也有些業者會在栽種時添加生長酵素、尿素與嘌呤。這類的化學藥劑皆對人體有害。正常的豆芽菜僅會有自然清香,不會有刺鼻或化學的味道。

若依照上述方式挑選豆芽菜,即可初步過濾不健康的化學豆芽。如仍對食物加工過程存有疑慮,建議可直接選擇有機或擁有無毒驗證標章之豆芽。

什麼是精液分析?檢測的目的、過程、結果、事前準備

精液分析的定義 什麼是精液?

精液是男性達到性高潮(Orgasm)時,從陰莖射出的白色濃稠液體,這過程稱為射精(Ejaculation);精液中含有精子,其中帶有遺傳物質,與女性卵子結合時,會形成胚胎(意即未出生嬰兒發育的最初階段)。 精液分析是什麼?

精液分析(Semen Analysis),包含精子計數(Sperm Count),測量男性精液和精子的質和量,如果男性精子數量過少、精子形狀不正常或精子活動異常,都會讓女性難以懷孕;透過精液分析,有助查明男性不孕症(Infertility)的原因。 精液分析的用途

精液分析除了能確認精液或精子是否有問題,檢查是什麼原因導致男性不孕,也可用於檢驗輸精管切除術(Vasectomy,俗稱男性結紮)是否成功;因為輸精管切除術目的在於防止精子匯入精液中射出,以達避孕之效,因此,術後必須做精液分析,確認成效。 做精液分析的時機點

若和另一半想生小孩,但努力超過一年都沒結果,建議男性即可以諮詢醫師,進行精液分析。 精液分析檢測的事前準備

進行精液分析前,醫師會告知受測者該做哪些準備;請遵循下列事項,提高分析的準確性:

檢測前24~72小時(即2~3天),請避免射精行為。 檢測前2~5天,請避免飲酒及攝取過多咖啡因。 停止服用任何草藥相關藥品,如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也稱貫葉連翹)和紫錐花屬(Echinacea)。 避免服用任何荷爾蒙藥物。 若目前有服用藥物,請先和醫師討論。

精液分析檢測的過程

受測者需要提供精液樣本給醫師,以進行精液分析。要取得好的精液樣本,有2個重要因素,千萬別忽略。 精液必須存放在與體溫相同溫度的環境,若太熱或太冷,檢測結果就會不準確。 精液需在射精後30~60分鐘內,送至檢測機構。

當然,受測者可以選擇在家中進行精液檢測,但此檢測方式僅能計算精子數量,無法分析精子活動力或形狀。

若在家中自行檢測,通常10分鐘內即可取得結果,然而,此方法並未考量所有男性不孕的原因,不能充分反映受測者是否不孕,所以,若對生育相關問題有所疑慮,還是建議尋求醫師診斷,透過專業檢測,更能準確及全方位地評估生育能力。 檢測後注意事項

若檢測機構已收到精液樣本,依據機構檢測速度不同,結果可能在1天~1週內出爐,若對精液分析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協助釐清檢測結果。 精液分析檢測的結果 如何分析檢測結果?

醫師在檢視精液分析結果時,會考量許多因素,若是因為輸精管切除術而做檢測,最重要的是看精液中是否還殘存精子;但若要評估生育力,醫師就會考量下列因素:

1. 精子數量

正常精液中含有2千萬到2億個精子數量,若精子數量過低,可能造成生育困難。

2. 精液量 

正常的精液量應大於2毫升(ml),少量精液代表能跟卵子結合的精子數量也少,而過多的液體量,意味精子數量可能被稀釋。

3. 精子活動力

正常的結果應該是射精後1小時,必須超過50%的精子都能正常活動。精子活動力對生育力非常重要,因為精子必須歷經一段路程才能使卵子受精,精液分析能將精子活動力分為0~4級,0級代表精子完全不活動,3~4級代表活動力旺盛。

4. 精子形狀

若分析報告顯示,精液中超過50%的精子為正常型態,則屬正常情況,但如果男生的精子超過50%以上都為非正常型態,則意味生育力較低,至於如何判別異常精子形狀,實驗室會從精子頭部、身部或尾巴的外型進行辨別;另外,如果精子不夠成熟,也會導致卵子無法有效受精。

5. 酸鹼值

精液正常的酸鹼值(pH)應介於7.2~7.8之間,若高於8.0則代表捐精者可能有感染的情況,低於7.0則代表樣本可能受汙染,或其射精管遭阻塞。

6. 液化時間 

精液應該在15~30分鐘內自行液化(Liquefaction),精液剛開始看起來很濃稠,其液化能力有助於精子活動,若15~30分鐘後仍未液化,可能影響生育力。

7. 精液顏色

正常精液為白灰色之間,略呈乳白色,若精液呈現紅棕色,代表其中可能含有血液;若呈現黃色,則可能是黃疸(Jaundice)或藥物副作用造成。

異常的檢測結果則可能代表受測者有下列狀況: 不孕症 感染 荷爾蒙失調 (Hormonal Imbalance) 患有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 基因缺陷 曝露於輻射之下

若檢測結果有異常,醫師可能建議做額外的檢查,包含以下項目: 基因檢查 (Genetic Test) 荷爾蒙檢查 (Hormone Test) 射精後的尿液常規檢查(Urinalysis) 睪丸的組織樣本做檢查 抗精子免疫細胞檢測 (Anti-sperm Immune Cells Test)

精液分析的正常範圍結果,會依不同醫院或檢測單位而有所不同,若對於檢查結果有所疑問,請和醫師進一步討論。

矽肺病是什麼?可以治療嗎?矽肺病3大症狀、致病原因完整看

雖然工作帶來了金錢,但也可能蘊藏著風險。比起辦公室的工作,工地或礦場這些工作區域,除了危險性高,也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Hello健康》為您介紹好發於工人的矽肺病(Silicosis),說明矽肺病產生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矽肺病是什麼?矽肺病的形成原因

矽肺病屬於塵肺病(Pneumoconiosis)的一種,罹患矽肺病的主因,多來自於工作場域的影響。在工程進行時,對石英、花崗岩、黏土和水晶的切削、鑽挖,都會使二氧化矽(Silica)飄散在空氣中。人體吸入後,無法正常代謝,只能沉積在呼吸道與肺部,產生疤痕造成纖維化,而且若二氧化矽的吸入量沒有達到一定程度,身體出現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難以察覺已罹患矽肺病。

矽肺病的3大症狀

矽肺病不會在吸入二氧化矽當下就發病,通常需要數年才會引發明顯症狀。一旦矽肺病的症狀顯現之後,即便已經遠離二氧化矽,也無法使病症好轉。以下為3種不同類型的矽肺病症狀:

急性矽肺病:數週到數年暴露在高濃度二氧化矽環境下,容易引起急性期矽肺病症狀,患者可能感到胸部疼痛、呼吸困難、發燒、咳嗽、身體虛弱和體重減輕等症狀,致死率高。 慢性矽肺病:患者若暴露於較低濃度的二氧化矽環境達10年以上,便可能出現此症狀。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有咳嗽與痰液多,通常需要透過X光檢查才會發現罹病。慢性矽肺病患者可能會長期咳嗽,或出現腿腫、嘴唇發青,甚至在勞動時呼吸困難。 加速性矽肺病:處於高濃度的二氧化矽環境達數年以上,比起慢性矽肺病,發作更早,且惡化速度也更快。

矽肺病的併發症

由於感染矽肺病會造成肺部免疫力下降,提高了感染相關肺部疾病的機會,例如:結核病(Tuberculosis)、肺癌和慢性支氣管炎等。此外,也可能增加硬皮症(Scleroderma)、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及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機率。

矽肺病的治療與預防

以目前的醫學技術,無法治癒矽肺病。一旦二氧化矽進到肺部,造成纖維化後,便無法逆轉這個過程;因此,針對矽肺病的治療,重點在減輕症狀與減少汙染源,以下常見的治療方法:

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vaccination):接受疫苗注射,可以降低細菌感染的機率。 定期檢查:定期照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CT),追蹤病情變化,觀察有無其它併發症出現。 氧氣治療:如果患者血液中的氧氣含量過低,或者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可能會使用氧氣面罩或鼻導管的方式,進行供氧治療。 支氣管擴張劑:擴大呼吸道,讓患者的呼吸能夠更加順暢。 抗生素:若胸腔發生細菌感染的情形,使用抗生素予以治療。 戒菸:抽菸會讓肺的健康狀況更加惡化,加劇發炎與引起併發症的機會。 減少汙染源:工作場域的防護工作相當重要,配戴適當的防護器具、排氣設備或進行濕式作業等等,減少二氧化矽對人體的危害。 及早檢查:如果工作環境容易接觸到二氧化矽,或者出現咳嗽、多痰的症狀,請及早去醫院就診檢查,減輕肺部所受到的傷害。

有氣喘能運動嗎?如何預防氣喘發作?氣喘病患運動注意4重點

運動是導致氣喘(Asthma)發作的原因之一,英國醫師約翰.弗洛耶(John-Floyer)早在1698年就發現這樣的現象。究竟有氣喘的人可以運動嗎?當氣喘病人要運動時,該如何避免氣喘發作呢?《Hello健康》帶您一探究竟!

運動影響氣喘3大因素

許多因素會提高氣喘的發作率,運動只是其中一,因此氣喘患者需減少接觸過敏原、穩定控制氣喘,方能減少運動氣喘的發作率。

氣喘的控制情況:若妥善治療氣喘,氣喘發作便不易惡化,反之亦然。 生活環境裡的各種狀況:生活中引發氣喘的原因,可能來自冷空氣、空氣濕度低、空氣中的汙染源、灰塵、香菸與煙霧、汽車排放廢氣及工業排放物(特別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吸入性過敏原、空氣微粒物質、呼吸道受感染、疲勞等。 運動的壓力:若持續運動,運動所引發的氣喘可能會更常發作。容易引發氣喘的運動包含有氧、賽跑及騎單車等。通常運動的強度愈高,喘不過氣的可能性愈高。

如何預防運動氣喘?氣喘病患運動4大重點

當氣喘症狀發生時,請立即停止活動或運動,以下提供4個運動前預防氣喘的方法:

暖身:運動前請先做好暖身,從和緩的散步開始,接著短跑30秒、休息60秒,反覆持續2~3次。平均暖身時間為5~10分鐘,老年人通常需要更長的暖身,運動的強度應該從低強度開始,再逐漸增加。 避免有害的環境因子:運動的地點選擇,請避免在有空氣汙染、灰塵、花粉、青草,或是乾冷的空氣中運動。 適時讓身體休息:不同的運動之間,應休息至少10分鐘或更久時間,讓身體緩和下來,尤其是年長者及身體狀況較差者。 服用藥物:在劇烈運動前20~30分鐘使用,預防氣喘發作。請務必依醫師指示服用。這些長期治療氣喘的藥物包括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例如貝克美松(Beclomeththone)、布地奈德(Budesonide)、氟替卡松(Fluticasone)。

身體活動過於激烈是導致氣喘發作的原因之一,但這不表示氣喘患者不能正常運動或參加體能競賽;相反地,近年研究顯示,長期的身體運動訓練,對氣喘的控制和減少氣喘發作住院的機率,有很大幫助。

若遵照以上的預防訣竅,因氣喘所苦的人,就能有效預防氣喘發作,甚至可以達成許多訓練和競賽的目標與成就,在美國於1996年參加奧運的選手裡,有近30%運動員患有氣喘,其中很多人最後都贏得奧運獎牌。

糖尿病與胰臟癌也有關係?4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胰臟癌早期因沒有明顯症狀,相當難發現,也是預後效果最差的癌症之一,因此,又有「癌王」稱號;值得注意的是,若5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糖尿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究竟胰臟癌與糖尿病有什麼關聯?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就讓《Hello健康》為你一一解釋。

什麼是胰臟癌

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於脊椎後側,且體積小,很容易被忽略。不過,胰臟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因為胰臟同時具有內分泌以及外分泌的功能,也有「大內高手」稱號。

胰臟可以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當惡性腫瘤長在胰臟上,即為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依據腫瘤位置各有不同症狀。

早期的胰臟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當癌細胞持續擴大,會出現上腹痛、黃疸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胰頭,癌細胞有可能侵犯膽管,膽汁無法順利分泌到十二指腸,會造成眼角膜發黃、皮膚發癢、發燒等症狀;若癌細胞長在體部或尾部,則會出現上腹痛及背痛等症狀,患者身體必須前傾,才能舒緩疼痛。

胰臟癌很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不少病患認為可以開刀代表病情還有轉機,但其實癌細胞早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預後效果相當差,復發機率也高。(延伸閱讀: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後存活率不到一成

糖尿病與胰臟癌關係

胰臟會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及脂肪消化作用,也會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和新陳代謝。胰島素會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所需能量;然而胰島素分泌失調,會讓體內血糖持續升高,長期會導致糖尿病,並合併一連串併發症,像是腎病變、失明或心血管疾病等。(延伸閱讀:糖尿病久了居然要洗腎?醫師個訴你糖尿病腎病變的注意事項)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胰臟癌致病因素仍不清楚,但以下為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遺傳:若有胰臟炎家族史,發生胰臟癌機率會高出30~40倍。 抽菸:家族遺傳加上抽菸,會讓罹患胰臟癌風險高出100倍。 糖尿病:超過50歲才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這時的糖尿病恐怕不是本身血糖問題,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

留意血糖值及早發現胰臟癌

要如何預防胰臟癌的發生?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抽菸、喝酒,以及維持標準體重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血糖值。若無糖尿病家族史,且50歲之後才被診斷出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特別注意。若沒有被診斷出糖尿病,但血糖值總是無緣無故升高,也要請醫師判斷是否與胰臟癌有關。(同場加映:死亡率超過8成!「癌王」胰臟癌如何預防?)

不是沾到冰淇淋!皮膚長白斑的原因有這些、4大治療方法改善白斑困擾

當皮膚長出白色斑點時,除了會讓人不禁懷疑皮膚是否產生病變,還可能因皮膚原本的顏色與白斑相差過大、擔心引旁人側目。然而,若經檢查後確診為白斑,通常無法治癒,僅能透過藥物或照光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究竟造成白斑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診斷及治療?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深入了解關於白斑的大小事吧! 皮膚為何出現白斑?常見原因一次看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發生在30歲前,當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後,皮膚便會出現白斑;目前約有1%~2%的人口患有白斑,其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患者有家族史。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釐清白斑確切的成因,但仍可推估與先天基因缺陷、自體免疫失調、黑色素自我毀滅或末梢神經異常有關,其中白斑患者又以患有自體免疫失調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白斑好發的皮膚部位與特徵

白斑多好發於臉部、嘴巴周圍、手部及生殖器,其大小可從幾毫米至數公分,甚至遍佈全身,顏色則多呈乳白色;個別部位脫色的程度不一,同一病灶內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色現象。

此外,白斑常與汗斑、白色糠疹等疾病混淆,若想要區別皮膚上的白色斑塊是否為白斑,還可透過按壓指甲後呈現的無血色白,與白斑做對照,並觀察白色斑塊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無界線清楚且凸起的邊緣分隔,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何診斷白斑?

白斑其實對於皮膚健康影響不大,若真的出現也不用過於擔心,建議可先觀察1~2個月,當白斑持續未消或有變化時,再至皮膚科就診。醫師通常會以伍氏燈照射、皮膚鏡或切片檢查的方式,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白斑,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然而,由於部分白斑患者伴有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尤以甲狀腺疾病機率較高,建議同時接受抽血檢查自體免疫抗體與有無甲狀腺功能、血糖及血液異常,以排除上述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

白癜風無法治癒!5大治療方法改善皮膚脫色

不少患者會因白斑影響外觀,至皮膚科尋求醫師診治,但通常治療白斑所需的時間較長,需要患者耐心地與醫師配合,才可及早改善白斑問題,而為白斑常見的4種治療方法: 塗抹外用藥膏:外用藥膏主要適合用在治療範圍較小的白斑,並以長在臉部的白斑療效最佳,但若白斑位於嘴角、手腳等尖端的部位,療效則較差。醫師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或外用維生素D製劑給此類患者塗抹,以改善白癜風。 口服藥物:若白斑範圍較大或擴散地較為迅速時,則可間歇性口服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白斑症狀。此外,相較於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間歇性口服類固醇更能將副作用降低。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改善白斑最有效的方式,醫師會透過紫外線照射患者身上的病灶,刺激黑色素生成。白斑患者每週應至醫療院所進行2~3次照光治療,至少需3~6個月才能評估初步效果,療程最長可達1~2年。 手術治療:如果對上述治療都無效,也可以考慮以手術進行自體皮膚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以改善脫色的症狀。(同場加映: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安倍晉三痛苦到下台!吐血腹瀉通通來、「潰瘍性結腸炎」7大症狀別輕忽

徐小姐近期每天腹瀉20次,幾乎一整天都坐在馬桶上度過,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所致,直到就醫診斷後才得知自己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不僅如此,就連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怕影響國政,決定辭去首相職務。

究竟在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會出現哪些症狀?該如何進行診斷及治療?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認識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稱作潰瘍性大腸炎,為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主要會因直腸及結腸黏膜內層受到刺激,引起腸道內膜及黏膜內層開始發炎、充血及腫脹,進而使黏膜受損、滲血、糜爛與出現潰瘍。(推薦閱讀: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喜愛攝取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再加上生活作息改變、工作壓力大,造成潰瘍性大腸癌的罹病率有增加的趨勢。

根據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供的《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治療指引》,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中有12名患者,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約為350人,好發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及50~60歲的中年人,並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4~1.6。

5大原因容易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下列4種原因有關: 細菌感染:患者體內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更容易附著在大腸黏膜細胞上,並分泌溶血性及壞死性毒素,而導致結腸壁發炎。 食物過敏:由於結腸壁對牛奶過敏,患者若經常喝牛奶就有可能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環境影響:長期抽菸容易改變結腸黏膜的通透性,引發潰瘍性結腸炎,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也容易造成潰瘍性結腸炎。 遺傳:若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家族史相對來說罹病機率較高。

腹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7症狀愛注意

腸躁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相似,發作時皆會出現腹瀉及腹痛的症狀,因此容易讓潰瘍性結腸炎病患誤認為自己罹患腸躁症,而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以下為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 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 帶有血便及黏液的腹瀉 急著排便卻只解出少量糞便,且排便完後仍有便意 發燒 體重減輕 食慾不佳 貧血

少數患者會合併腸道外的症狀,如:大量出血、結節性紅斑、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自體免疫肝炎或胰臟炎或硬化性膽管炎。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方法

抽血檢驗:透過抽血檢查,可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會因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糞便檢查:患者糞便中若出現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即可能為潰瘍性結腸炎。 乙狀結腸鏡併切片檢查:經由乙狀結腸鏡併切片檢查,可見早期症狀如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病情加重則可能出現顆粒狀及易脆性黏膜。 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為潰瘍性結腸炎最直接的方法,可區別潰瘍性大腸炎及與其症狀相似的克隆氏症。 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藥物治療

一般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多數以內科藥物治療便能控制症狀,如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

對於病情較嚴重之病患,醫師則會請病患住院治療,以靜脈注射,替患者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讓腸道有機會休息,並適度使用止瀉劑、抗痙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等降低腸道發炎的藥物,替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除了可以經由口服或注射外,若發炎部位較接近大腸末端,醫師也會考慮使用灌腸的方式給藥。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引發毒性巨大結腸症、腸穿孔、猛爆性肝炎等併發症時,須以外科手術將一部份的大腸切除。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按時服用藥物: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並觀察是否出現類固醇用藥常見之副作用,如出現月亮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性潰瘍等。(延伸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老年人注意睡眠品質避免復發) 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並少量多餐。此外,應避免攝取甜食、酒、碳酸飲料、過冷或過熱及易產氣性食物,以防腹瀉症狀加劇。 多補充營養素: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後容易出現貧血的症狀,所以可多補充鐵質和葉酸等營養素,減少血液流失的機率。 保持心情愉悅:由於潰瘍性結腸炎會引發不自主的腹瀉,長期下來易使患者置身於恐懼之中,因此適度休息、保持心情愉悅,才能避免症狀加劇。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