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鬼片的真相是...?看恐怖片竟有這些好處

愛看鬼片的真相是...?看恐怖片竟有這些好處

許多人愛看鬼片,這些恐怖片迷都會到電影院尋求刺激,也有人怕得要命,認為不需要花錢嚇自己,堅決不看恐怖片或鬼片。但不論是哪一派,以下介紹看恐怖片的九個好處與真相,或許能讓不敢看的人嘗試進入電影院享受刺激,也讓愛看的人更有理由拉著親朋好友一起同樂。

1. 驚嚇能燃燒卡路里

根據英國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研究,邀請十個人觀看十部恐怖片,並觀測他們的心跳攝氧量和二氧化碳濃度。研究人員發現,在觀看經典恐怖片《鬼店》(The Shining)後,又跳又叫的組別總共消耗了近 200 大卡的熱量,相當於一個人走路 40 分鐘所消耗的熱量。

2. 刺激腎上腺素來加強免疫力

學者表示,恐怖片造成的驚嚇,會刺激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分泌,引起人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一篇刊登於《壓力》(Stress)期刊的研究也指出,戰逃反應暫時增強了免疫功能。 3. 幫助應對焦慮情緒

戰鬥或逃跑反應除了和腎上腺素的分泌有關,還會提升體內血糖和可體松(Cortisone,又稱壓力荷爾蒙)的濃度,使我們有正面臨威脅的感覺。不過,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看電影,所以可以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鍛鍊我們面對焦慮的能力。 4. 喜歡被嚇有科學根據

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怎麼會有人喜歡被嚇?社會學家瑪姬克爾博士(Margee Kerr, PhD)表示,某些人喜歡被嚇是有原因的,因為俗稱快樂荷爾蒙的多巴胺(Dopamine)等神經傳導物質,可能會在人們受驚嚇時分泌,研究也證實,多巴胺和恐懼的關係密不可分。 (同場加映:什麼都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5. 活化大腦更清醒

研究也發現,觀看恐怖片會讓大腦釋放不少神經傳導物質,還能增加大腦活躍度,讓人感覺更清醒,也有助於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6. 看鬼片使約會更順利

由於驚嚇會刺激多巴胺等荷爾蒙的分泌,這些荷爾蒙也會促使我們,對某人產生愛意,再加上緊張害怕時,能抓緊對方的手或抱著對方,因此,約會看恐怖片或許很多人覺得老套,確實有其道理。 7. 被嚇能紓壓並戰勝恐懼

最近壓力很大嗎?試試看恐怖片來紓壓吧!雖然聽起來有些弔詭,不過,當我們受到驚嚇之後,通常都會有鬆一口氣的感覺,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我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電影也不是真的,因此除了有紓壓效果,我們還會有戰勝恐懼的成就感。 8. 小孩應避免受驚嚇留陰影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驚悚恐怖片或可怕的經驗,容易讓小孩留下陰影。一份研究指出,26% 的大學生表示,過去看恐怖片或其他受驚嚇的經驗,導致他們長大後仍有相關陰影或焦慮的情形。

怕鬼的原因是…幽靈恐懼症的症狀治療

9. 不敢看別強迫自己

看恐怖片除了富有娛樂性之外,對健康好處也不少,不過,克爾博士也警告,這些實驗的研究對象,都是自願並且能接受這些恐怖體驗的人,對於那些不喜歡受驚嚇,也不覺得看恐怖片有趣的人,可能一點好處都沒有。

討厭自己!與負面自我意象有關的疾病

不少人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卻總是在擔心別人的眼光,深怕自己不符合他人期望。其實這都與自我意象(Self-image)有關,也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自我意象過於負面,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甚至引發心理疾病。以下,就是3種主要與負面自我意象相關的疾病。

1. 憂鬱症(Depression)

憂鬱症(Depression)有可能讓人產生負面的自我意象,而較負面的自我意象,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由於兩者關係緊密,通常心理治療的內容,會幫助病人建立正面的自我意象,以避免惡性循環的發生。 2. 身體畸形疾患(BDD)

BDD是身體畸形疾患的英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縮寫。一般人多少都會有些負面、與現實不符的自我意象,例如覺得自己的體重比實際上輕或重,或覺得自己比照片中難看等等。但如果自我意象和現實差距過大,就會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嚴重的話就可能出現身體畸形疾患。

根據美國焦慮和憂鬱協會(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定義,身體畸形疾患是一種自我意象認知失調的現象,患者會經常幻想或放大自己的缺點,並持續為此煩惱,且有以下特徵:

過度注重或不滿意自己的外表,例如站姿、坐姿、服裝、妝容、頭髮、  配戴的帽子等等。 經常和他人比較自己的身材與外表。 時常照鏡子,或害怕照鏡子。 過度運動、過度打扮。 希望動整形手術。 經常換衣服。

3. 邊緣性人格障礙疾患(BPD)

BPD是邊緣性人格疾患的英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縮寫。相較於前兩項由負面自我意象導致的疾病,這種疾病的患者會有不穩定的自我意象,並缺乏及自我概念(Self-concept),也就是有不瞭解自己,以及缺乏自我定位的感覺,常見的特徵如下:

難以同理他人。 可能容易對人有敵意。 極度焦慮、憂鬱,並感到孤立、無聊、空虛。 擁有不穩定的自我意象,自我認知與現實脫節。 情緒起伏很大,且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有做危險行為的衝動,例如危險駕駛、濫用酒精或毒品、從事危險性行為。 害怕被拋棄和拒絕,若感覺遭到拋棄,會有劇烈的情緒反應。 曾有過不穩定的關係,可能從深愛彼此,突然變成憎恨對方。

2招教父母~幫助青少年戒除手機成癮

研究顯示,睡前使用手機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各種不良影響,如: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健康狀況變差等。但對大多數青少年而言,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頭下,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其實青少年都了解這麼做可能產生的問題,但大多數人就是無法抵擋在睡前使用手機的誘惑。下列將告訴您,睡前使用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有哪些。

關於睡前使用手機的研究結果

關於睡前使用手機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專家們已經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最近一份刊載於2017年青少年研究期刊(Journal of Youth Studies)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員針對900位12~15歲的青少年進行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20%的人,半夜會起床使用手機,或查看社群媒體的訊息、留言等,這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而睡眠品質差的青少年,患有經常性疲勞的機率,是睡眠充足青少年的3倍。此外,睡眠品質差的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也明顯的比其他青少年不好。

為什麼青少年睡覺前要使用手機

研究結果指出,青少年與他們的手機之間,存在很強烈的依附關係。由於睡覺時將手機帶到身邊,對青少年的誘惑實在太強烈了,研究人員甚至發展出一套衡量青少年與手機間的依附關係量表,進行關係強度的分析。結果顯示,如果手機隨時都在身邊,青少年會有高度的安全感。然而,一旦短時間離開手機,青少年就會顯得強烈焦躁不安。更讓人覺得驚訝的情況是,家長愈是想要把青少年的手機拿走,他們與青少年間的衡突會愈顯得激烈。 家長的2招應對方法

1. 與青少年孩子溝通手機的使用

與其規定睡覺前不能使用手機,導致他們極度反抗的態度,家長不如事先多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溝通。在溝通談話中,您可以列舉出睡前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並詢問孩子是否同意。同時您也可以了解孩子睡覺前經常使用手機的原因;有時候,孩子使用手機成癮是有些基本原因的,如:也許孩子面臨很多壓力,或擔心一些事情,使用手機讓他們感到放鬆,或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無論如何,在做任何決定前,與自己的青少年孩子公開討論,可以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這麼做有助於促進更好的親子關係。

2. 睡前不用手機,全家一起配合

要求家庭成員時間到了就上床睡覺,不只對嬰兒、學步階段的幼兒健康有利,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同樣也是很有幫助。您可以提醒青少年的孩子,除了使用手機外,睡覺前也有其他舒緩、放鬆的方法,如:洗熱水澡、閱讀書籍,或是寫日記。此外,您也可以在臥室外面找個地方,讓所有家庭成員在睡覺前,把手機放在相同的地方。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一到海邊就放鬆~海洋療法減壓好神奇

夏天就想去海邊放鬆心情,人嚮往海洋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日本神戸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海岸線的環境對人在心理上的正面影響力,比陸地還高。不僅如此,海洋療法(Ocean Therapy)在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上也很顯著,馬上帶您一窺海洋療法的3大奧祕!

1. 看海:自動開啟腦部休假模式

當我們來到海邊,腦部就會自動轉換成「休假模式」,這是因為平日會造成腦部壓力的刺激物不見了,它也間接啟動了神經系統,可以讓人的直覺和創意領域,發揮最大的效用。

同時,海洋遼闊的空間延伸感,也會提高一個人的心胸開放程度,讓人變得更大方,也較能接受新的觀點。此外,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UBC)的研究指出,藍色是一種平靜的顏色,它能幫助提升創意工作的效率。

2. 聽海:平靜心靈、放慢步調

海浪聲會啟動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改變腦中的波頻,增加α波(Alpha wave),讓人的心靈獲得平靜。所以,它也常用在冥想減壓的療程,因為這個環境會讓人完全投入其中,放慢生活的步調,當下盡情享受吹海風的放鬆模式,就像身在一個大泡泡裡,完全忘記時間的存在。

3. 聞海:平衡正負離子、減憂更健康

海洋含有大量的負離子,而對長期暴露在電子產品中的我們來說,接觸海水能削減對身體有害的正離子和自由基(Free radical),進而提升腦部認知能力。此外,海洋中的鹽也有維持色胺(Tryptamine)和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功效,幫助減憂並維持健康。

海風的味道帶有一種舒適感,它能刺激腦部分泌血清素(Serotonin),使身體得到放鬆,並且充滿力量,其他地方像是瀑布,也是吸收負離子的好地方。

聽過電影治療嗎?看電影的 7 大健康好處

許多人喜歡看電影,因為可全心投入精彩的故事和聲光效果中,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不過你知道嗎?看電影除了娛樂自己、滿足感官之外,從科學角度來看,還可提升健康品質!

電影治療:是藝術也能治療

電影並非僅是一門藝術,看電影也是個讓人學習思辨和治療心理的課程。在藝術治療(Art therapy)領域中,電影也被當作一種心理治療的媒介,又稱電影治療(Cinema therapy)。治療師會透過病人在觀影後的解讀,深入他的潛意識,和他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一同尋找解決方法。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伯吉特沃茲(Birgit Wolz)表示,電影是一種具有治癒功能與成長效果的催化劑,人們可以從電影的影像、故事或音樂中,得到深刻的見解和靈感,並幫助釋放情緒和轉換心情。 (推薦閱讀: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看電影 7 大健康好處

以下是看電影對身心健康的七大好處: 放鬆減焦慮:看電影可讓注意力集中在故事裡,幫助減少在現實中的焦慮感,若是看輕鬆有趣的電影,愉悅的氣氛可以幫助培養精力,並能夠用比較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解壓抗憂鬱:大笑對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正面幫助,可紓解壓力、提升免疫力和對抗憂鬱等,下次若看到電影的搞笑橋段,就盡情大笑吧! 藉機釋放情緒:對於不善於表達情緒和悲傷的人來說,在看電影時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淚流不止,其實這是種釋放情緒的好機會,並且能藉此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狀態或問題。 改善人際關係:與朋友或家人一起看電影,不僅可以增進感情,在觀影後交換心得,也能促進彼此的交流和互動,甚至也可在社交場合,和新朋友分享最近看的電影。 提升正面能量:電影中有各種不同於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價值觀,觀賞後能幫助自己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例如看完悲傷的電影後,我們會更傾向於珍惜當下,面對問題的心態也會比較正面。 訓練思辨能力:電影中的角色們所做出的各種行為,都可以刺激我們的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找到目標動力:我們也許會因為看了某部電影,對故事裡的某種事物開始產生好奇或興趣,而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目標以及前進的動力。

原來看電影的好處這麼多,今天大家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吧!

年齡差距是問題嗎?姊弟戀魅力與克服

談戀愛,年齡重要嗎?對年齡差距大的伴侶們,社會有些簡稱,包括姊弟戀、老少配等,在近代社會愈來愈普遍,不分東西方,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比夫人小24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比妻子大24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大老婆24歲,其他如偶像林志玲、周杰倫等。對於年齡差距大的情侶來說,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

科學佐證的浪漫吸引力

進化行為科學(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期刊曾指出,年齡在浪漫關係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是因為它有傳達「信號」的能力。因為生理年齡對人們來說,是預期配偶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的一種可靠線索,因為人類的性慾、自古以來對交配的喜好等,都和與年齡相關的繁殖力有關,所以年齡便成了決定吸引力的一項關鍵指標。

心理年齡的特別魅力

年齡的數字也許不是問題,但心理年齡的差異,就可能是種挑戰了。通常心理成熟或社會歷練較多的人,和年輕氣盛或喜歡嘗新冒險的人,其個性與喜好會有些不同,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和自己特質不同的人,或是懂得欣賞對方和自己的差異,對他們來說,這些歧異反而是種無法擋的魅力。

年齡差距如何克服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在2017年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和比自己年輕的伴侶結婚的人,初期會感到很快樂,但過一段時間後,對婚姻的滿足感會明顯減少,反觀那些與自己年齡相近者結婚的人,幸福感和滿足感會比較穩定,並具有彈性。

除了感情經營的課題之外,姊弟戀或老少配也需要面對家人或外界的否定和批評。雖然有許多支持者認為真愛不分年齡,但也有許多反對者表示,和父母年齡相仿的人談戀愛,有違道德觀感,或容易遭抨擊是為了錢財才交往。無論外界怎麼說,重要的是自己、伴侶和家人三方的信任,若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伴侶,請試著用行動或事件來證明,自己在該段感情中,獲得了幸福與正面的成長。

最後,在感情中不妨多欣賞彼此的差異,互相學習,並適時調整心態,才能讓感情保鮮喔!

母親節的由來~帶媽媽一起運動聊歷史

雖然母親節剛過,但我們對媽媽的關心和照顧一樣會繼續下去,如果您在母親節當日沒訂到餐廳而決定延後,在帶媽媽享受慶祝大餐之前,也別忘了媽媽的健康(關於母親節飲食建議請參考:母親節大餐怎麼吃?衛福部給4點建議)。本篇文章除了將為您介紹母親節的由來,同時也呼籲媽媽們多運動,尤其在母親節大餐後,更應該出去走走活動,因為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體態不二法門。

母親節發源於美國

母親節的構想誕生於1905年,一位美國女性,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在她母親過世的這年,開始呼籲政府設立一個國定假日,來紀念全天下的媽媽。賈維斯有個偉大的母親,她不僅在19世紀美國南北內戰期間,照顧雙方的受傷士兵,在戰爭結束後,還策劃了「母親聯誼日」,幫助凝聚並撫平人民在戰後的情緒,賈維斯的母親畢生致力於關懷兒童並提倡和平,她的女兒最後也成功推動了母親節的誕生;即使後來因為節日的商業化,賈維斯認為失去了原本的美意,這段故事仍然令人津津樂道。

許多人可能不曉得這段母親節的歷史,但肯定對母親節的意義有共識,那麼要如何向母親表達感謝和孝順之意?在大家忙著煩惱禮物不知道該送什麼時,不如回歸母親節的本質,關心媽媽的健康,陪伴媽媽運動是您的絕佳選擇。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3次

辛勞的媽媽在照顧家人之際,記得也要注意自己健康,雖然平時做家事已經勞動不少,甚至勞累到不想運動,但其實抽空做運動不僅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還能緩解平時作家事所累積的腰痠背痛。

不過若媽媽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待身體適應之後,再逐漸增強到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且運動時要感覺喘並會流汗,才能有效增進心肺功能,達到運動目的。 女性明顯運動量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但依教育部體育署105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上女性規律運動比率為29.2%,30~34歲為15.0%,35~39歲則是15.5%,顯示女性或媽媽們較缺乏規律運動。其實運動就像吃飯一樣,應該建立固定的規律,如果可以,最好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動動身體,不能只有母親節大餐後,才因為罪惡感而積極運動1、2天。

國健署開立3招運動處方

1. 陪伴媽咪一起運動

國民健康署建議,母親節可以透過家人團聚、一起運動的機會,掌握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原則,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學校運動場或運動中心,與媽媽一同動起來,在紓解平日辛勞的同時,也有助增加親子情感。

2. 多走多健康

健走是很好的入門身體活動,媽媽可運用逛街購物或上下班通勤時段,穿著輕便服裝及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即為中度身體活動。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健康有保固。其他如整理庭院、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與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皆有助於健康。 3. 運動前必作暖身

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請點選以下連結,進入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母親節出門勿忘防疫

Hello健康提醒大家,防疫期間至餐廳用餐,請配合量體溫及酒精消毒,飯前飯後使用肥皂洗手,保持室內1公尺、室外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注意咳嗽禮節,進出人潮眾多的環境也務必戴上口罩,開心出遊、聚餐也別忽略防疫喔!

無論慶祝母親節的方式是什麼,只要有用心準備,相信媽媽一定能夠感受到您的心意,而即便母親節已過,我們也應不吝於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對媽媽的愛。最後,Hello健康希望全天下偉大的媽媽身體健康,並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端午開心划龍舟!4 招預防運動傷害

每年端午節,各地都會舉辦划龍舟競賽,許多民眾都躍躍欲試,但划龍舟算是劇烈運動,若沒有先熱身或是賽前訓練,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下介紹划船運動或划龍舟比賽時,常見的運動傷害及如何預防的方法。

划龍舟運動傷害

背部:腰痛是划龍舟運動中最常見的傷害,特別易在密集訓練時出現。當下背椎間盤受傷時,臀部也可能會感到疼痛,有時甚至背部會發生痙攣(Spasm),使身體無法前彎讓手碰到腳趾。 膝蓋:膝蓋是划船運動第二常見的傷害部位,且當過度使用和磨損時,恐會導致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俗稱跑者膝),膝關節外側具有疼痛點,彎曲膝蓋或上下樓梯時也會感到痛,嚴重時,髖關節和大腿外側也會感到不適,建議多休息、冰敷,並配合專業醫師治療。 手掌和手腕:划龍舟時,除了手掌皮膚因不斷摩擦容易起水泡,手腕也可能會有伸展肌腱鞘炎(Extensor tenosynovitis),通常出現在比賽前密集訓練期,特徵為手腕腫脹、疼痛,轉動時會有喀喀聲的感覺,對此可用冰敷來減少腫脹和消炎。 肋骨:密集訓練後,若感覺胸腔劇烈疼痛,可能是肋骨的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其最常影響肋骨中段和背後的區塊,在深呼吸、咳嗽和做運動時,都會有劇烈疼痛。因為它不易即早被發現,所以最好在它發展為急性骨折之前,多留意胸腔部位的感受。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 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預防划龍舟運動傷害

適度訓練:建議平時多鍛鍊核心肌群和背部肌肉,有肌肉的力量支撐,可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並且多做柔軟度訓練,也可幫助增加身體可承受的動作範圍。若想增加體能訓練量,請慢慢調整強度,否則容易受傷。 多喝水:水分可幫助身體抵禦疾病和受傷,甚至可提升 25% 運動表現。 吃得營養:吃得營養健康,身體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賽前賽後吃容易消化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幫助體力和能量的穩定。 睡眠充足:有運動訓練的話最好睡滿 8 小時,多數運動員甚至需要睡 10 個小時,研究指出,每晚睡少於 8 小時的年輕運動員,受傷的機率多出 1.7 倍。

R.I.C.E. 一般運動傷害處理

當受傷時,請立刻停止動作以防止傷勢惡化。一般來說,若體內的軟組織(Soft tissue)受傷,如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腫起來等,適用一般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方法「R.I.C.E.」,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的說明: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指抬高受傷部位),如果做了上述 4 步驟後仍無好轉,或是情況嚴重,就要立刻就醫,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動物世界大學問 從牠們學這3個價值觀

每一次去動物園或是在家看著國家地理頻道時,想必我們心中自然會萌生溫馨、療癒的感覺,有養過狗或貓的人可能更能體會。但除了心動和可愛,動物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功課,像是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精神等,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保護牠們的同時,其實我們同時也在效仿動物的本能,以下舉出從動物世界可學到的3個主要價值觀,對戶外教學來說,這可說是很棒的教育素材呢!

(同場加映:有一種父愛叫獅子王!學5個好爸爸原則) 1. 動物真的有感情 獸性背後是父母愛

人往往會把肉食動物的野性汙名化,將其一概視為「獸性」,意指只憑自身感覺和慾望行動者,其眼中看的盡是自己的益處,不會有愛牠的情感因素,在今天的社會,則暗喻那些為滿足自己對性的慾望,而侵犯他人身體者。

但真相可能並非如此,我們看作的「獸性」,對動物而言,那是為保護其小孩、給家人溫飽的唯一方法。我們都只看見獅子嘶咬獵物,而忽略了牠彰顯父愛及母愛的那一面。愛情並不是人類的特權,您在電視節目中看過母獅舔撫幼獅的畫面,就是動物表達愛的方式之一,其他的例子還包括像海豚呼叫彼此、大象撫慰傷心同伴等等。

若是家裡有養毛小孩,可以讓孩子多與貓狗玩耍互動,不但能培養同理心,還能助於其社交發展與責任感。因為孩子能學習如何照顧牠們並一起成長,養寵物對小孩的健康絕對是大加分!

(同場加映:請放手!別當直升機父母害慘小孩)

2. 彼此相互需要 7種動物團隊精神

人和動物都活在不同的生態系統(Ecosystem)裡面,而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生活在其上的動植物也會受影響。舉例來說,當池塘的水源被汙染,造成水藻慢慢死去,以水藻為主食的魚類就會因缺乏食物也漸漸死去,進而影響食物鏈中的其他消費者,引致該生態系的生存危機。換句話說,動物與動物之間需要彼此才得以繼續活下去,尤其對有些動物而言,這就是牠們生來倚賴的生活方式,以下將帶您一一介紹。 蜜蜂:僅次於螞蟻,蜜蜂算是昆蟲界團隊合作的模範生,就以一個蜂巢為例,至少也住著6萬隻蜜蜂,而每隻蜜蜂都有牠特定的工作內容。從這就可以看出一個群體的高系統性和責任感,只有確保工作分配得宜,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加拿大雁:說到這群動物,任誰都會聯想到其著名的倒「V」形陣容,但別以為前面帶頭的就是領袖。由於需要長久飛行,所以牠們有輪班制度,讓飛累的領頭休息換人做。這也凸顯領導交接的重要性,不應該讓一個人扛起所有責任,每個成員都要學習付出和照顧彼此的需要,這對團隊才是健康的。 海豚:也許您知道海豚有很高的智商,但不僅如此,牠們還很懂得溝通,不管是呼叫聲,或是尾巴拍打,都為保護團隊而行動,同時拉近彼此的連結。 狼群:狼會透過叫聲向同伴呼求幫助,但不僅如此,科學家也相信,它也象徵情感和友誼,當狼群一起吼叫,這對於堅固士氣有很大的效果。 斑點鬣狗:跟人猿一樣,當一群斑點鬣狗聚在一起,牠們就擁有能解決問題的聰明智慧。一個人不行,但有同伴在一起時,任何困難都不再是問題了。 黃頭鷺:有的動物可以依靠其他動物共存,這種關係稱之為互利共生(Mutualism)。舉例來說,黃頭鷺會棲息在牛或其他吃草的動物身上,以其身上的寄生蟲為食,使牛不會被蟲子所傷害。 虎鯨(又稱殺人鯨):深藍海洋中,虎鯨可是很有名的捕獵者,但您可能不知道,牠們的團隊合作也是一流的,不管事獵捕還是育兒。成年虎鯨會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捕獵,直到孩子學會了獵食的技巧。

(同場加映:權威式教育!3招教出獨立自律小孩)

3. 年老動物領頭走 聆聽是最佳利器

在動物王國,敬老尊賢對於生存而言非常重要,這和我們耳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一樣的道理。年長代表經驗豐富,可以避免團隊陷入危險,以大象為例,牠們會讓老象做群體行動的領頭者,因為比起年輕的象,年老的象可以更準確地預知乾旱或災難臨到。

此外,聽覺是動物最有利的武器,有時更是躲避天敵的唯一方法。雖然人類無法聽到很細微的聲音,但我們可以學習動物在做出行動前先專心傾聽的習性,這有助於冷靜的分析能力,不會因為粗心大意出差錯。要說人最該向動物學的功課,那就是活在當下,且活得簡單,動物不會花心思去想明天的事,而是自在地享受今天的美好,若仍沒有頭緒,只要去觀察貓一天的日常,您大概就能體會何謂「慢生活」了。

別以為試試沒事!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

我們偶爾會聽聞夜店派對中,年輕人因服用了搖頭丸(Ecstasy,又叫快樂丸),導致失去意識,嚴重甚至有可能致死。搖頭丸的化學名稱是甲烯二氧甲苯丙胺(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簡稱MDMA),屬於合成藥物的一種,以下列出搖頭丸的3大危險性,千萬別以為試一試沒關係,遠離非法毒品,保有彩色人生。

1. 搖頭丸時效3~6小時 情緒低潮可至1週

服用者之所以會選擇搖頭丸,很可能是想要得到它能給予的心理刺激與感官高潮,像是欣快(Euphoria)、活力、外向性(Extroversion)、自我覺察、同理心、警覺性與被愛的幸福感等,而且還能大大提升觸覺、聽覺和味覺等感官的敏感度。搖頭丸的藥效一般會在服用後的30分鐘內起作用,並可持續3~6小時,但按照每個人使用的分量和體質不同,其結果和副作用也有所差異。

請注意,搖頭丸絕不是一般的興奮劑,它是能危害身體的非法毒品,症狀包括噁心、發冷、冒汗、熱潮紅(Hot flash)、脫水、肌肉僵硬或痙攣、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磨牙、沒食慾、思緒錯亂和躁動。

通常在服用後隔天,用藥者會經歷持續數日至一個禮拜的情緒低潮,並同時伴隨著焦慮、精神混亂、失眠(Insomnia)、憂鬱、心率加快、具有衝動或攻擊性、妄想症(Paranoia)、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精神病(Psychosis)、性冷感、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這些症狀都可能是搖頭丸的副作用,但因為獲取搖頭丸得經由非法管道,少了法律的規範,若販售者在搖頭丸內添加其他不明化學成分,或許會造成不可預期的副作用。

(同場加映:毒品危害超過想像~菸酒咖啡也會上癮)

2. 搖頭丸致體溫過高 大量喝水小心腦水腫

有些平時不常講話的人,吃下搖頭丸後,會變得異常多話,其他特徵還有瞳孔放大、刺痛感、下巴肌肉收縮、體溫升高、精神異常、情緒變化大和睡眠習慣改變。根據美國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簡稱NIDA)的資料,搖頭丸一般指的就是MDMA的膠囊或片劑,而由於其副作用不會那麼快出現,服用者通常會在藥效快結束時,接著使用第2顆,加劇過量使用搖頭丸的致死可能性。

另外,長時間的身體活動與悶熱的環境,像是夜店或電音派對,加上其他毒品的服用,恐會導致體溫過高(Hyperthermia),此狀況雖很罕見,但卻可能會造成腎衰竭(Kidney failure)和心臟問題,尤其女性要特別注意。

若因搖頭丸導致體溫升高,千萬別灌水解熱,這反而會導致腦水腫(Hydrocephalus),因為搖頭丸會使身體暫時停止排尿,若在短時間內喝大量的水,則會干擾體內的電解質,所以請以1小時喝約半公升的白開水為標準。一旦發現有大量出汗、嚴重乾渴、發冷顫抖、很少或沒有排尿、視覺模糊、癲癇和昏厥,請馬上叫救護車。

3. 搖頭丸成分不明 恐影響認知能力

您能想像吃一個自己也不知道其效用的東西嗎?這就是搖頭丸的真相,因為幾乎所有的搖頭藥丸都不會有成分說明,來源也不明,更糟的是,它還可能參雜了其他未知成分,像是咖啡因(Caffeine)、海洛因(Heroin)、K他命(Ketamine)、麻黃素(Ephedrine)、浴鹽(Bath salt,又稱假的古柯鹼)、古柯鹼(Cocaine)、右旋美沙酚(Dextromethorphan,簡稱DXM)、 苯環己哌啶(Phencyclidine,簡稱PCP,又稱天使塵)、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等等。

此外,搖頭丸會刺激大量神經傳導物(Neurotransmitter)的分泌,久而久之,亦會影響認知能力的正常運作,造成如思想難專注、記憶不好和憂鬱等。若有毒品成癮問題,請尋求相關機構幫助,遠離毒品找回健康生活。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