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學步期小孩和寵物!安全共處必知要點

寶寶和毛小孩在同個屋簷下相處時,有些安全上的要點需留意,畢竟狗狗仍是有獸性的動物,再和善都還是可能會咬人。以下介紹家中的小孩和寵物相處時需注意的細節,以及如何教導調皮好動,正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1~3歲學步期兒童,與寵物安全互動的方式。

讓毛小孩熟悉新成員

若是養狗狗的家庭,在寶寶出生前,多讓狗狗去嬰兒房認識新環境,在寶寶出生後、回家前的幾天,將帶有寶寶味道的毛巾,鋪在狗狗的休息環境讓牠熟悉味道。寶寶接回家後,讓牠們先聞寶寶身上的味道,來熟悉這個新成員,同時給狗狗零食當獎勵,未來只要狗狗對寶寶表示友好時,也都要給狗狗點心,讓牠們認為寶寶是可親近的朋友,並非敵人。 與寵物保持距離

通常獨留小孩和狗狗相處時,很容易發生咬傷意外,所以當狗狗和小孩不在您的視線範圍內時,必須確保兩者已隔離開了,而平時當毛小孩出現以下行為時,請讓寶寶與牠們保持適當距離:

睡覺時:提供寵物安靜的地方休息,別讓小孩打擾牠們。 吃飯時:千萬不可讓小孩在寵物用餐時接近牠們,更不可拿走寵物的碗。 被栓著時:如果為了懲罰狗狗而牽制牠們的行動時,可能會讓牠們心情不好,這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生病或受傷時:當毛小孩疼痛或不適時,可能會更易暴躁和衝動。 毛小孩和牠的寶寶互動時:當毛小孩和牠們的寶寶在一起睡覺或餵奶時,請別讓小孩接近牠們。 叼走小孩玩具時:請告訴小孩,若玩具或食物被狗狗搶走時,請不可擅自去跟牠們搶。

與毛小孩的互動須知

小孩無意間的動作都可能激怒寵物,所以當孩子與狗狗互動時,最好與狗狗保持約一隻手臂的距離,以便在意外發生時,可立刻介入處理。平時主人們也要多找時間來陪伴寵物,別讓寵物感覺因為小孩的關係,所以自己被冷落了。以下幾點小提醒供參考: 對小孩示範撫摸毛小孩的方式,以狗狗為例,請從頸部往尾巴方向來撫摸背部,不可拍打和撫摸頭部和屁股的部位。 請小孩平緩地走向寵物,不可跑向牠們,也不能對牠們大聲喊叫。 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平時溫柔善待動物,孩子也會模仿您的態度來對待牠們,此外,偶爾讓小孩嘗試給毛小孩獎勵,讓牠們認為小孩是友善的小主人。 避免直視陌生動物或是他人寵物的眼睛,請保持安靜、不能尖叫,維持站立的姿勢。

如果發現毛小孩和孩子的互動緊張,或是寵物出現狂吠和攻擊行為時,請立刻隔離牠們,並向寵物訓練師尋求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學步期口腔保健~適量含氟牙膏防蛀牙

家中的寶寶開始長牙齒了嗎?通常在6~10個月大時會開始長牙,父母們也要開始注意寶寶的口腔清潔囉!為了讓小朋友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口腔衛生從小就要做好,以下介紹1~3歲(學步期)的兒童,適合哪種牙刷牙膏,以及如何照顧兒童牙齒健康。

長乳牙和換牙時間

一直到3歲左右,寶寶會長齊20顆乳牙,接著到6歲才會開始自然掉牙換成恆齒。然而有些人父母認為,反正小孩遲早都會換牙,所以蛀牙無妨,但其實換牙並非短期內就可換完,整個換牙過程,基本上會持續到12歲才結束,所以維持乳牙健康還是很重要的。

兒童刷牙用品挑選

1. 牙刷:挑選小孩的牙刷非常重要,建議可選專為該年齡層兒童設計的牙刷,刷頭最好小且刷毛柔軟。如果小朋友一直抗拒刷牙,不妨選擇有卡通圖案的牙刷,或是電動牙刷,可能會增加小孩對刷牙的興趣。

2. 牙膏:建議在寶寶18個月大之後,在刷牙時使用一點點低氟(low-fluoride)牙膏。氟化物(Fluoride)是一種礦物質,有助於強化牙齒和預防蛀牙,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吃氟錠保健牙齒,但須注意氟的用量,若使用過多會導致氟中毒(Fluorosis),導致氟斑牙,反而傷害牙齒健康。

兒童刷牙方式

寶寶的門牙長出後,可以先以乾淨的小毛巾或紗布巾,來擦淨小孩牙齒、牙齦和舌頭,而大約到2歲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牙刷來刷牙了,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各刷1次。通常小孩在18個月大以前,用清水清潔牙齒就好,除非牙醫師建議須配合其他清潔用品,18個月大之後,可開始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牙膏用量約豌豆大小,且至少刷2分鐘,並且使用牙線,清潔效果更好。 溫馨小提醒

在訓練小孩刷牙時,可以讓小孩一起握著牙刷刷牙,以熟悉這個動作。在小孩7~8歲以前,最好都由父母協助刷牙,或是看著他們刷牙,因為小孩的手還不夠靈活,自己刷可能會不夠乾淨。另外,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DA)的建議,最好在小孩滿1歲時,讓牙醫檢查牙齒,除了能即早發現可能的問題,牙醫也會告訴您正確且合適的口腔清潔方式喔!

用手傳遞愛!這樣按摩寶寶就對了

嬰兒真的很可愛,讓人很想好好呵護一下,父母平時照顧寶寶時,有沒有多和寶寶互動呢?推薦一個活動:按摩。有時候幫寶寶按摩,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對寶寶的身體也有所助益。因此,有時間時不妨幫寶寶按摩一下,藉由按摩傳達對孩子的愛,為親子間增添更多的樂趣!

按摩嬰兒的好處

幫嬰兒按摩時,嬰兒和媽媽的體內,都會產生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Oxytocin),若爸爸在一旁觀看,體內也會產生催產素,按摩寶寶的好處包含如下: 寶寶比較容易放鬆、不容易沮喪。 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與焦躁不安。 寶寶較容易哄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減緩寶寶肚子的不適、長牙期的疼痛、強化肌肉生長。 對於有產後憂鬱症,或是可能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媽媽,按摩寶寶可舒緩自己的情緒,並預防憂鬱症。 爸爸按摩寶寶,則可增進和寶寶的感情,對自己也有減壓的效果。

按摩嬰兒的注意事項

幫嬰兒按摩,對於父母及寶寶都有好處,但在按摩前,以下5點一定要知道: 每天可在的固定時間幫寶寶按摩,寶寶會很期待、很享受,但請盡量在時間充裕時按摩,不要在很忙時硬挪出時間,匆匆忙忙地按摩。 寶寶沒有進食或空腹時,盡量不要按摩肚子,他會感到不舒服;也不要在寶寶很飽的時候按摩肚子,他有可能會吐。 按摩的環境要舒適,溫度至少要攝氏24度,才不至於讓寶寶覺得冷,可以在床上按摩,在寶寶身體下鋪條毛巾,放點柔和的音樂,或是單純地對寶寶說話、唱歌。 若要用油來按摩寶寶,盡可能選能吃的、沒味道的油,例如椰子油葡萄籽油、橄欖油、杏仁油、酪梨油等,都很不錯,因為寶寶的皮膚容易吸收,而且就算寶寶吃到了,也很容易消化掉。 尊重寶寶的感受,如果在按摩時,寶寶轉過身去、皺眉頭或是哭了,就先別按摩。

按摩的方式

按摩可以讓寶寶感到舒服,以下介紹按摩不同部位的方式: 頭部:將雙手放在寶寶頭的兩側,從頭部開始按摩,到身體兩側,再到腳趾。按摩完後,再以指尖在寶寶頭部畫小圓圈。 臉:將雙手合十(如禱告一般),放在寶寶額頭中央,再將雙手打開,分別向外輕輕推,再來用拇指從寶寶一邊的臉頰,撫摸至上嘴唇,再到另一邊臉頰,像是在畫微笑曲線,下嘴唇也做相同的按摩。 胸部:將雙手平放在寶寶胸部,往外推向兩邊。 肚子:用指尖在寶寶肚臍下方,順時鐘方向畫橢圓型(遵照腸胃蠕動方向),再將指尖從寶寶肚子其中一側,以畫對角線方式按摩至另一側(有如在畫X一樣)。 腿和腳:按摩者一手抓寶寶的一邊腳跟,另一手從寶寶大腿上部一路往腳踝輕輕撫摸、按摩,再反方向從腳踝按摩至大腿。再來以拇指輕抹寶寶的腳,輕輕把寶寶的腳趾拉直、撫摸。另一隻腳做相同動作。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專家指導~5方法糾正小孩咬人發脾氣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處罰孩子、禁足、設立家規等。但您有衡量過這些方法,真的適合孩子嗎?本文將提出5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讓您感到驚喜或驚訝。

1. 應該用「不」這個字嗎?

根據育兒專家及提倡者泰咪古德(Tammy Gold)的說法,在某些情況下:不、不要、不行、不可以,都是不適合對孩子說的,您只能在大事時,使用「不」開頭的字。古德的觀點是,只是單純地使用「不」字,卻不對孩子解釋他被制止的原因,只會造成孩子模仿您,一直重複說同樣的話。他們學會在生活中使用這些字,即使並不完全明白是什麼意思。小孩並不會因為聽到您說「不」,就馬上明白您想傳達的意思,以及您想教他們什麼。

古德建議,在「不」字之後加上一小段話,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話來加以解釋,例如「不要碰刀子,它會割到你」,就算孩子一時不懂,之後也自然就會明白。

2. 以成人的方式和小孩說話

以成人的方式和小孩說話,是教他們使用適當詞彙的好方法。古德認為,只要能激發孩子使用正確的字詞回應,父母說話的方式,以及所說的內容,就不是最主要的考量點。此外,學習選擇合適的成人字詞,可幫助建立孩子的詞彙量,進而促進孩子的大腦發展。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以成人的方式和他們溝通,也可以刺激鼓勵他們早點開始說話。 3. 拿掉尿布讓寶寶學習上廁所

根據許多有經驗的父母做法,他們會在某幾天拿掉孩子的尿布,教他們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這種方法很有效,寶寶會依自然節奏,學習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他們不但會學習控制,也會學習在小便或大便前,和您溝通,讓您知道他們的需求。

第一次可能有些困難,然而,盡早開始永遠是對的,即使寶寶剛出生,也可以開始教導他們,學習控制自己的尿尿和便便,孩子也能早日學會自己上廁所。

4. 糾正寶寶咬人的行為

有些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咬人的行為,有時是因為長牙,但有時卻是在表現他們的憤怒。您應該向孩子解釋,咬人是不對的行為,不能這樣做。或是他們可以咬您拿給他們的玩具,但就是不能咬人。您該告訴他們,咬人會使人受傷。您的目的是,在孩子因長牙不舒服或生氣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並修正他們不對的行為。 5. 正確引導正在發脾氣的孩子

少數的父母會以為,讓孩子了解自己做錯的方式,就是重複孩子的行為給他們看,表現出和孩子一樣的態度,比如,對著生氣的孩子發脾氣。古德認為這並不是好方法,這樣做只會讓寶寶更加困惑,反而會模仿您,一再重複做出您想制止的行為。

如果在公共場合發生這樣的情況,您應該把孩子帶到安靜的角落,冷靜地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將使他們了解到,自己必須學習成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剛出生的嬰兒皮膚非常細嫩,但是他們的皮膚可能會隨著時間,漸漸地出現一些問題。通常這些症狀只要配合妥善治療,就會逐漸消失。以下介紹各種嬰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

1. 胎記

有些寶寶的胎記,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但有些則會一輩子留著。常見的胎記類型包含如下:

蒙古斑:90% 以上的亞裔、美洲原住民、非裔和西班牙裔寶寶,都有蒙古斑,外觀為類似瘀青的藍色且扁平,主要在寶寶的背部或臀部,通常會在2年內褪色。 鮭魚色斑:外觀為扁平的粉紅色胎記,可能會出現在鼻樑上、眼瞼下或脖子後面,通常在數週至數個月內就會消失。 嬰兒血管瘤:例如草莓色痣等,因微血管增生所致,這些胎記會隨著時間,使其大小和高度增加。通常在寶寶第2~4週時開始出現,若不治療,可能要8年之久才會消失。

2. 汗疹(Miliaria)

又稱為痱子,常出現在嬰兒的背部、胸部或腋下,外觀似含液體(或膿)的小水泡或囊腫,是由皮膚上的汗腺管堵塞所致,通常好發在炎熱潮濕的天氣,或是寶寶穿太多衣服時。

3. 粟丘疹(Milia)

通常因為皮膚腺體的分泌失調,使得寶寶臉上會長出一些白色或黃色的小囊腫,裡面充滿角蛋白和皮脂,有時也會長在牙齦上。這通常在幾天或幾週內就會自行復原,若塗油和乳膏,可能反而會使情況惡化。 4.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Cradle cap)

又稱搖籃帽或乳痂,因為過多的皮脂堆積,導致和表皮細胞黏在一起,無法正常讓表皮細胞脫落,導致寶寶頭皮上出現油膩的黃色斑塊。 5. 新生兒痤瘡(Newborn acne)

大約30%的嬰兒會在出生後4個月內,長紅色或白色的粉刺(多數在2週後開始)。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媽媽傳給寶寶的激素所致,而這類情況會自行消失,不用塗油或乳膏,否則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6. 毒性紅斑(Erythema toxicum)

毒性紅斑的外觀是紅色斑點的皮疹,有些可能中心為黃白色的小腫包,通常出現在寶寶的背部、臉、胸部或手臂。但好險這些對健康無害,在幾個月內就會消失。

錯!破除親餵母乳常見的4大迷思

相較其他撫育寶寶的階段,餵母乳對大部分的新手爸媽來說,是個簡單平常的活動,但這件理所當然的事,也會因為道聽途說而犯下大錯,讓我們來看看哪些新手爸媽必須釐清的4個常見迷思:

1. 小胸部乳量少:錯

研究指出,乳房大小與產出母乳量並無關聯,所以別管胸部罩杯大小了,若您的身體健康且常餵母乳,您就一定有足夠的母乳量,來餵飽您的寶寶。

2. 乳腺炎不要親餵母乳:錯

對所有正在餵母乳的媽媽們來說,事實剛好相反,乳腺炎(乳房發炎)常見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乳汁堵塞乳管而發炎,因此無論餵母乳多麽痛,仍請用集乳器或親餵寶寶,將乳汁適時適量地排出,以減緩發炎症狀,乳腺炎並不會感染母乳,即使有少數細菌感染母乳的狀況發生,寶寶的胃酸也能輕易地消滅細菌。 3. 如果親餵母乳超過1年會更難斷奶:錯

母乳不只含有寶寶所需的完整營養,也含有寶寶免疫系統所需的抗體,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取代母乳的好處,因此強烈建議儘量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直到寶寶已經不再想喝母乳的時候。

4. 親餵母乳是有效的避孕方式:錯

答案是不置可否。親餵母乳會改變您的荷爾蒙,並延遲月經週期,而達到避孕的效果,但這個方法只有生產後幾個月內有效(不超過6個月),此外,只有您大量且在不提供寶寶任何水及其他食物的狀況下,純餵母乳時才有效,因此並不建議爸媽將餵母乳當作唯一避孕的方式,畢竟在產後第一個月經來前,媽媽可能已經又開始排卵了。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父母必知!讓小孩準時上床睡覺的妙招

對年輕爸媽來說,每晚最棘手的任務之一,就是哄小孩睡覺吧!小孩子必須有充足的睡眠,若睡眠不足,他們會很難控制情緒,表現煩躁或對事物沒興趣,難以專注和學習。讓孩子在睡前有規律的活動很重要,如此可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並維持睡眠品質。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最適合孩子的作息並維持下去。以下提供幾個妙招,讓家長們更輕鬆搞定孩子睡好覺。

1. 設定全家的就寢時間

事先與您的另一半討論決定好全家的就寢時間,並且一起執行,讓孩子知道家裡有明確的睡覺和起床時間。即使是週末也有固定的睡眠時間,不能縱容讓孩子太晚睡。如果小孩的年齡​​夠大,可以向孩子解釋晚上的睡覺流程,而對於年幼的孩子,可用圖表來幫助孩子學習新的流程,多示範幾次換衣服、刷牙和寫作業等動作,再讓他們自己做並養成習慣。

2. 設定睡眠時間長度

身為家長最好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時間,如此較容易設定孩子的睡覺和起床時間。不同的年齡和活動量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一般建議學齡前兒童 (3~5歲)為10~13小時(含午睡);學齡兒童(6~12歲)每晚需要9~11小時的睡眠時間。此外,週末和假日雖可以稍多睡一點,但建議不多於1小時。

3. 例行性的睡前活動

晚上做些例行性的靜態活動,例如洗澡或講故事,讓它成為一個準備好要睡覺的訊號,不久後,孩子的生理時鐘就會習慣在固定時間覺得睏了想睡覺。 4. 營造睡眠的環境

研究顯示,來自電子螢幕的光會干擾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會左右睡覺和起床的生理時鐘,當褪黑激素達到最高時會感覺想睡,所以睡前不要讓孩子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等3C產品。此外,降低光源的亮度以保持昏暗,同時也要降低說話音量,這些都有助於避免孩子分泌過多的皮質醇(Cortisol)。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也是另一種影響睡眠的激素,當體內皮質醇多時,身體就無法順利進入睡眠狀態。

5. 保持房間涼爽

培養睡意的環境中,除了光線要昏暗,溫度也很重要。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適合睡眠的體溫,而我們也可調節外在溫度幫助自己更快入眠。記得不要讓孩子穿太厚重的衣物,讓房間保持室溫或稍涼,會更容易有深度睡眠。

6. 提供孩子安全感

有些孩子會因缺乏安全感,不願意睡覺,不妨善用一些物品讓他們更安心,例如有些孩子習慣摸著從小就用的毯子睡覺,或抱著心愛的玩具陪睡,如果孩子怕黑,可以在遠離床的牆腳點個小壁燈,不會影響睡眠且微弱光線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7. 減少對孩子睡眠的關注

避免反覆強調或過度提醒睡覺時間,因為如此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應該將重點放在幫助孩子放鬆身體和靜下心來。 8. 了解孩子是否有睡眠障礙

如果家長們已經盡力嘗試過各種方式,但孩子仍難以入睡或持續做惡夢甚至夜裡驚醒,那麼他們可能有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s),這時請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尋求解決之道。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