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多數情況下,高血壓往往沒有症狀,除非平時有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否則大多數人都是在身體出現高血壓相關疾病後,才驚覺自己血壓過高,因此平時即須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以預防高血壓的到來。《Hello健康》教你5種可預防高血壓的飲食觀念,讓你遠離高血壓。如果你已經是高血壓病患,你也能透過這5種方法有效地控制高血壓的病情。

高血壓5大飲食觀念 1. 紀錄飲食

飲食紀錄對控制卡路里(Calorie)、鹽分攝取有很大的幫助。透過記錄每一餐所攝取的食物,你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吃了什麼、攝取哪些養分。紀錄飲食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與醫生溝通,制定飲食計畫,並藉由定期回診檢視高血壓的數值與計畫。 2.不要吃太鹹

攝取過多鹽分將導致身體水分滯留過多,除了可能造成水腫外,也會使血管的壓力增加,進而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攝取的鈉含量應不超過2400毫克(ml),即鹽分6公克(g),因此在選購食物之前,建議先詳閱包裝的成分說明,儘量挑選天然食物,並避免食用含鈉過高的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調理包、罐頭等。(延伸閱讀: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3. 多攝取含鉀食物

鈉會使體內水分變多,循環血量增加,血壓上升;鉀則會與鈉進行相互作用,對抗血壓升高,保護動脈內膜細胞的完整性,並降低栓塞的發生機率。鈉和鉀就像蹺蹺板的兩端,因此多多攝取含鉀的食物有助於控制血壓。但須注意,高血壓患者經常服用血管加壓素阻斷劑類藥物,會降低腎臟排出的鉀,如果一邊服用此類藥物,一邊攝取大量鉀,可能會導致鉀離子過高,罹患高血鉀症,出現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因此高血壓患者在規劃日常飲食之前,最好先與醫生諮詢攝取食物。 4. 勿飲酒過量

諸多研究皆指出酒精會刺激血壓。1天僅須喝3杯酒,就會影響體內的心肌細胞,使血壓上升,因此控制酒精攝取是避免高血壓的關鍵之一。衛福部建議成人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的啤酒(或等同於此酒精量的酒類),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採用得舒飲食

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字面意為「從飲食著手來終止高血壓」。得舒飲食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攝取對心臟有益的食物,諸如低脂、低膽固醇、低鈉,富含優質蛋白、營養素、充足纖維等食物。這類食物能幫助預防高血壓,對人體充滿益處。

得舒飲食的原則簡列如下: 勿食用含有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 多吃蔬果、全穀類食品、雞肉、堅果和魚類。 少鈉、少糖、少紅肉。

得舒飲食包含控管每天食用特定食物種類及份量,而每種食物份量的攝取則依當日所需的卡路里而定,並避免攝取過量的卡路里。建議高血壓患者先從鈉攝取量著手,將每日的攝取量減至1500毫克,再進一步控制卡路里的攝取量。

放輕鬆、深呼吸!工作壓力會加倍心臟病風險

引起心臟病的原因很多,尤以人們的生活習慣最為相關。例如飲食不正常、食用太多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缺乏運動習慣,以及身材肥胖 ,因為肥胖意味著身體脂肪過多、血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等。

除上述理由,工作壓力也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工作時間愈長、事務愈繁雜、效率要求愈高,都會增加工作所面臨的壓力,《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壓力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 工作壓力對心血管有負面影響

工作上的高度要求和執行決策遇到的困難,是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工作壓力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而這種壓力通常不會減少,卻會穩定且長期地增加。

據芬蘭的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較大的員工,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工作壓力較小的人,增加了2倍。如果受壓力所困的人,不具備任何社會地位且薪水很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提高2.4倍。

研究小組以問卷調查、訪談和臨床檢查,蒐集有關壓力、血壓、血中膽固醇濃度和身體質量指數(BMI) 等資料。發現有工作壓力的人,較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血中的膽固醇濃度和身體質量指數都比較高。要能應對工作壓力,身體不需要更多來自脂肪的激素和能量,而需要穩定與一致性。(延伸閱讀:現在女人好忙!職業婦女必知3招舒壓撇步)

因此,由緊張情緒激起的激素反應和脂肪不會用盡,反而會導致高血壓。心搏過速和脂質代謝變化,會讓更多引起動脈粥狀硬化的斑塊,在血管內堆積。上述原因解釋了為什麼壓力會導致心臟病。

此外,一項來自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也顯示,工作壓力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的致死率有正向相關,尤其在有工作壓力男性身上,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的致死率會顯著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對於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過度緊張可能是引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項綜合報告,揭示了在7個國家所進行13項不同研究的結果。

該研究納入沒有罹患冠心病(CHD)的參與者,並監測其健康狀況達7.5年。研究結果顯示,在近20萬人中,30,214人經常感受到工作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工作量大、時間壓力和決策自由度不足。

研究人員計算出,約有3.4%的參與者,感受到工作壓力,這表示如果每個人都對工作感到滿意,至少能預防3.4%的參與者罹患冠心病。(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壓力讓你傾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即將面對重大的考試、工作完成日即將來臨前,你是否會感覺特別有壓力,而選擇多吃了一些炸物,或是多抽了幾根菸來放鬆心情呢?(推薦閱讀:愛護你的心臟!日常生活6關鍵保持心臟健康

無論是好是壞,我們總是需要透過某些方法將累積的壓力排解出去。長期處在高壓的環境,可能提高你選擇可能對身體有害的減壓方法,像是抽菸、喝酒或吃垃圾食物等等。

工作壓力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但工作壓力幾乎無法避免,我們不太可能透過禁絕工作壓力,來減少預防心臟病發生。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應透過努力戒菸、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在各種情況下保持樂觀和正向思考,來保有心臟健康。

另外,你也可以藉由冥想、散步、聽音樂、寫作、畫畫、看電影等休閒方式,來幫助紓解心理壓力,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處理壓力上遇到困難,或者很想要找個人說說話,尋求諮商師的幫助也是不錯的選擇,不要自己一個人悶在充滿壓力的情緒中,讓壓力不斷地累積、醞釀,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

遠離壞膽固醇防心臟病!清除壞膽固醇食物要吃「這些」

膽固醇(Cholesterol)是一種類似脂肪的物質,對人體相當重要,有助身體產生新的細胞、荷爾蒙和建立絕緣神經。其中人體所需膽固醇,除由肝臟產生之外,平時也可透過食物來增加膽固醇的含量,例如肉類、牛奶、雞蛋及其他動物性食品。

膽固醇會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形式,在血液中流動。其中LDL容易黏附在動脈壁上,引發動脈阻塞,導致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因此也被稱之為壞膽固醇;HDL恰恰相反,能夠清除血液中壞膽固醇,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故又被稱作是好膽固醇。平時便可透過飲食,降低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

壞膽固醇過高恐造成心肌梗塞

血液濃度含有過高的膽固醇時,動脈壁內就容易產生推積、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Atherosclerosis),進而動脈變窄、造成血液流動減慢,若血液無法輸送足夠氧氣至心臟,則可能發生胸痛等病症。

較嚴重的是,若動脈內的硬化斑塊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有可能使極短時間內完全阻塞血管,黨制血液無法回流心肌,容易發生猝死,便會引發心臟病發作、心肌梗塞,嚴重時足以致命。而造成動脈堵塞的兇手,主要就是壞膽固醇,另外,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過高也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聯。

反式脂肪、飽和脂肪也會增加壞膽固醇

反式脂肪(Trans fats)會增加壞膽固醇,除了對人體的營養價值較低,也提高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是不完全氫化油(PHOs)的添加,廣泛存在於各式的加工食品,因此衛福部規定自107年7月1日起,禁止食品添加不完全氫化油。(同場加映:反式脂肪:隱藏在美食中的健康殺手)

飽和脂肪是增加壞膽固醇的原因之一,會造成血管內的斑塊堆積,造成血管堵塞,儘管據美國過去曾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解除了每日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但仍建議民眾每日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應低於10%的每日總熱量。以下是飽和脂肪的常見食物來源: 甜點 糕點 油炸食物 紅肉 高度加工過的肉品 肥肉 棕櫚油和椰子油 全脂乳製品

攝取過多的高膽固醇食物,例如:速食與加工食品等,會導致肥胖和超重,處於心臟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高風險中。 清除壞膽固醇的食物有哪些

想要降低壞膽固醇的問題,要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攝取,我們可以透過下列食物來減少體內的壞膽固醇: 蔬菜 豆類 水果 燕麥 海帶 魚類

除了攝取上述的食物,烹調手法也盡量改成清蒸、燉煮、火烤,避免使用油炸或過多的調味料。 選擇好油也很重要!

除慎選食材,烹飪所選擇的食用油也能清除血液中膽固醇,部分油品中,含有能清除壞膽固醇、保留好膽固醇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苦茶油,平時選擇這些油品烹飪,能夠有效幫助人體降低膽固醇。另外,堅果類也含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腰果、杏仁果、腰果……等,定期補充,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運動對膽固醇的影響

不僅飲食,規律運動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經過實驗證實,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好膽固醇的脂蛋白,減少體脂肪含量,也能控制體重、促進代謝。同時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以及其他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成因。

5大超級食物預防子宮頸癌!吃好吃滿+抹片、遠離子宮頸癌!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為女性常見10大癌症中位居第9位,好發於初次性行為年齡較早、常抽菸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等婦女身上,而子宮頸癌除了可經由子宮抹片檢查(Pap Smear Test)來提早預防外,是否也可透過日常飲食來達到效果呢?

就讓《Hello健康》為你介紹以下5種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超級食物,讓你跟子宮頸癌說再見! 5種超級食物讓你預防子宮頸癌!

若罹患子宮頸癌可能會出現陰道流血、分泌物增加、頻尿、血尿的症狀,甚至造成下腹、腰部或大腿等部位的疼痛。因此,女性朋友們如果想要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可從下列5種天然食物中攝取人體所需的營養素: 1. 花椰菜

花椰菜為十字花科蔬菜,內含葉酸、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素。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期刊(AACR),雌激素過度刺激容易導致子宮頸癌發生,而花椰菜富含吲哚-3-甲醇,能減少動情激素代謝產物,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降低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2. 蘆筍

蘆筍除了含有β-胡蘿蔔素、胺基酸、硒、葉酸、吲哚,還富含維生素A、C、E等營養素皆具有防癌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每100克的蘆筍中含有26.8毫克的葉酸,不僅能防止癌細胞擴散,依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刊登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適當的補充葉酸能預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降低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倘若長期缺乏葉酸,則會影響DNA的複製與修復,並增加DNA遭致癌原和病毒入侵之機會,提高罹癌風險。(延伸閱讀:9招居家療法~舒緩子宮頸癌的不適

3. 菠菜

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菠菜每100公克中就含有72.9毫克的葉酸,為葉酸含量最高的蔬菜,與蘆筍一樣能幫助女性預防子宮頸癌,亦可修復抑癌基因及腫瘤的蔓延,若與維生素B12結合,可產生的修復力更強。

不僅如此,菠菜也具豐富葉綠素及纖維,可防止細胞內基因損害,維持細胞正常功能,並促進腸道蠕動及化合作用,使腸胃道內致癌物質隨糞便排出體外,保持腸通暢。(推薦閱讀: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迷思) 4. 蘋果

蘋果是抗癌必備的水果之一,內含豐富的檸檬酸、奎寧酸及維生素A、B、C;而維生素C能於體內進行抗氧化作用,防止過氧化反應所產的自由基對DNA造成損傷、抑制致癌基因,還能改善葉酸的穩定性,預防子宮頸癌發生。

此外,蘋果裡面還富含果膠及單寧酸,皆具有收斂作用,可將腸道內積聚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而凝集素(Lectin),則可刺激淋巴細胞分裂,增加淋巴細胞數量,並誘發人體分泌干擾素,以降低患有子宮頸癌及其他癌症的機率。

5. 番茄

番茄富含茄紅素,屬於一種天然的類胡蘿蔔素,且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除了具有抗氧化能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和凋謝,還能抑制癌細胞進行訊息傳遞作用及分裂,有助預防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諸多癌症。(同場加映:地中海飲食抗氧化~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小撇步:若想增加茄紅素的攝取量,建議可將番茄煮熟後食用。

綠蘆筍、白蘆筍差在哪?蘆筍營養不只有葉酸,2道蘆筍料理簡單好上手

談及蘆筍,許多人腦海裡往往浮現冰冰涼涼、生津止渴的蘆筍汁,對於蘆筍本身的印象,或許就停留在他翠綠的外表,但事實上,蘆筍不僅含有豐富葉酸,也是美國癌症協會(ACS)大力推薦的抗癌食物。

儘管如此,食用蘆筍仍有些許禁忌,該如何吃得聰明,享有蘆筍的健康功效?今天《Hello健康》將為您介紹蘆筍的各項營養價值與食用禁忌,以及營養美味的蘆筍料理製作方式。

蘆筍介紹:綠蘆筍與白蘆筍

蘆筍,英文Asparagus,為百合科,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直到民國20年才由美國引入台灣,現產於台灣中南部的沙土地區。其中蘆筍又可分為白蘆筍以及綠蘆筍。白蘆筍就是未出土便被採收的蘆筍,綠蘆筍則是出土後,由於照射陽光行光合作用,故外表上才會呈現綠色。

由於白蘆筍的採收較為困難,而且口感鮮嫩,不像綠蘆筍般苦澀,其價格通常較高。不過便宜的綠蘆筍的膳食纖維與天門冬胺酸則更為豐富,不僅有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對於心血管健康也有所幫助。

蘆筍的營養價值與功效

蘆筍自古代就被當作藥草使用,其富含大量的葉酸以及核酸,除有助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也幫助抑制癌細胞擴散。

另外,蘆筍還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E、C,以及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硒,保持視力健康、促進新陳代謝與預防癌症等功能。

除此之外,蘆筍中含有相當特別的天門冬胺酸、天門冬醯胺酶等多醣體成分,前者有助改善心臟疾病,後者則是用以治療白血病,且兩者皆具改善體力、增強免疫等功效。

蘆筍引尿臭 高普林痛風者少吃

由於蘆筍含有大量普林,若為痛風或高尿酸患者應盡量減少食用,以免加劇痛風症狀,造成關節腫痛。(推薦閱讀:痛風怎麼吃?內臟海鮮普林偏高應少吃

另外,食用蘆筍後,蘆筍酸代謝將產生如甲基硫醇、二甲基硫醚等硫化物,導致尿液變臭,但並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影響。

小知識:近年研究發現部分人群受基因影響,無法察覺蘆筍引發的尿臭味。 白果炒蘆筍(5人份)

食材調味料準備:

蘆筍200公克、白果70公克、紅椒1/3顆、百合20公克、片適量、鹽1小匙、香油1小匙

料理步驟:

洗淨蘆筍、白果、紅椒、百合等食材 將蘆筍去除粗皮切成蘆筍段;另外削除紅椒蒂頭並對切去籽,隨後切成薄片 將蘆筍、白果、紅椒、百合分別丟入沸水氽燙約3分鐘 起油鍋,以片爆香,將蘆筍、白果、紅椒、百合加入鍋中,以大火快炒依個人喜好加入鹽巴、香油調味。

蘆筍雞肉棒(4人份)

食材調味料準備:

蘆筍4根、雞肉泥150克、洋蔥(小)半顆、蛋白1/3顆、香菜3根、咖哩粉1/4茶匙、薑黃粉1/4茶匙、胡椒粉1/8茶匙、小茴香粉1/8茶匙

料理步驟:

削除蘆筍根部的表皮,並將洋蔥切丁、香菜切末,再將雞肉泥剁細。 將雞肉泥、洋蔥、香菜一起放入大碗,再依序加入蛋白、咖哩粉、薑黃粉、胡椒粉、小茴香粉,並將食材以及調味料混合均勻。 將調味完畢的雞肉泥,取出約1/4,並包覆在蘆筍外製作成肉串。 將蘆筍雞肉棒放入烤箱,以攝氏180度烤10分鐘,等到熟透便能取出裝盤。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化療副作用身心俱疲?癌友照護難題別害怕找人幫忙!醫:了解病況、保持樂觀

當身邊親友罹癌時,化療的副作用不僅只有生理可見的掉髮、腹瀉或免疫力下降,癌友的心理狀態也同樣在承受著考驗。而除患者因病痛纏身而鬱鬱寡歡,照顧者也因長期照護變得疲憊不堪。究竟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後會出現哪些身心變化,又該如何減輕副作用與照護者的負擔。

Hello健康》邀請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亦是癌症治療領域專家的鄭鴻鈞醫師,一同討論癌友與照護者如何調適身心狀況,攜手面對癌症治療過程與心理壓力。

化療引負面情緒 做好心理調適是抗癌關鍵

癌友的心理變化在抗癌歷程上扮演關鍵角色,不少癌友在接受化療後便一蹶不振,但也有許多人學會與與癌症和平共處,而接受化療者通常會出現下列心理症狀:

焦慮、憂鬱:化療帶來的副作用相當痛苦,病患對於死亡也懷著憂慮、恐懼,長久下來對照護者產生心理依賴,加重照護者的負擔,而對病情憂鬱的心情也會影響免疫系統,讓抗癌路程更加艱辛。(推薦閱讀:癌友心裡苦你甘知?癌後3大心理反應、心理師教癌友走出憂鬱) 幻覺、經常疲勞、事事缺乏興趣:頻繁接受化療容易讓患者出現幻覺。臺大醫院的研究指出,化療後經常感到疲憊、提不起勁,對於外界事物興趣缺缺等症狀,稱為「癌因性疲憊症」,屬於化療後的正常現象。建議患者減少體力消耗、盡量做喜歡的事情讓心情愉悅,能減少化療引起的疲憊與不適。

許多癌友在治療過程中,只著重在是否有新的癌症特效藥讓病痛減輕,卻忽略對抗病魔更需要良好的心理調適並保持樂觀態度,才能面對漫長的治療過程。

鄭鴻鈞醫師建議,癌症病患面對病魔時,可以著手了解相關癌症症狀與治療,一旦愈了解癌症,害怕情緒就會減少,心情變好則有助於改善療程效果。

6大化療副作用與改善建議

癌友們除了心理狀態不穩定,同時也會因化療的副作用而感到不適: 噁心、嘔吐、胃口差:所有接受化療的病患都得面對這個關卡,不過目前已經研發了止吐藥物,病患飲食上也須注意少量多餐、油炸食品、每餐的份量要適中才能免於嘔吐的不適。 骨髓功能抑制:化療藥物會讓造血系統受到影響,讓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低下。因此建議癌友應獲得充足睡眠,搭配均衡飲食攝取,食物以熟食代替生食,以降低因免疫系統下降而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 口腔黏膜破損:有些化療藥物會侵犯到口腔黏膜,使得吞嚥食物時會感到疼痛。建議以鼻胃管灌食,改吃柔軟、易吞嚥的食物為主並保持口腔清潔。 掉髮:化療藥物會影響到毛囊,讓頭髮逐漸變少。不過別擔心,只要化療結束,頭髮大多能慢慢長回,擔心外表受影響的病患也可以在過渡期間利用假髮來裝飾自己。(推薦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腹瀉:藥物可能傷害胃黏膜而引發腹瀉或腹痛,建議患者避免飲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飲食採少量多餐,減輕胃部負擔。 周邊神經病變:少數藥物會引起手麻、腳麻的症狀。若症狀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減輕藥量或使用其他治療方式。

鄭鴻鈞醫師補充,有些病患使用放療法來治療癌症,因此副作用會隨著部位的不同有其他的症狀,例如照射部位為口腔,病患會出現吞嚥困難、食慾不振的副作用;若照射部位為腸胃,則會引起噁心、嘔吐的不適感。

若病患於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或對自身症狀產生疑問,應直接詢問醫師,既可了解該如何舒緩症狀,也有助醫師掌握病患身體狀況。

找人幫忙、適度紓壓 照護者也需要適當休息

癌友的照護者通常以家屬最為常見,但照護者往往得身兼多職,不但要工作、打理家務,更要負起重擔,時時照顧癌症病患的身心狀況,長久下來照護者也需要自己喘息的空間。(推薦閱讀:家人罹癌怎麼辦?照顧癌症患者這樣做

台灣癌症資訊網指出,身兼工作、家庭、病患的照顧者,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因此提供了幾點建議,幫助照護者在照顧病患時,也能多多注意自己:

切勿放任負面情緒吞沒自己 與其他家人分工合作照顧病患,別總是自己承擔 多餘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參加照顧者互助團體可以幫助彼此鼓勵

高血壓別來!小孩想健康4招有解

一般會認為高血壓只好發於高齡長者,但事實上,孩童也可能罹患高血壓,以下分享4個觀念,幫助小孩遠離高血壓 。

1. 控制體重

肥胖是導致高血壓最快的捷徑,肥胖使血管壓力增加,長期下將導致高血壓,所以當發現小孩體重失控,可以尋求減肥門診的幫助,透過醫師指導、排定減肥計畫。 2. 出門多運動

現代的小孩為課業繁忙,除了上學時間之外,生活還被許多課外活動塞滿,所以每到空閒時,他們會選擇娛樂活動來紓壓,然而,現今許多小孩傾向宅在家裡,很可能玩電腦遊戲、看漫畫、電視一整天不出門,雖然打電動也有不少好處,但過度的話,會造成運動量不足,因此,建議家長親自陪伴小孩從事戶外活動,也能順便讓自己動起來,運動不僅能幫助小孩保持健康體魄,也能幫助紓壓,減少罹患高血壓的機率。 3. 減少鹽分攝取

攝取過量鹽分是導致高血壓的直接原因,每個兒童每天僅需攝取1200毫克(mg)的鹽,若高於這個標準,小孩不僅容易罹患高血壓,也容易發生腎臟及心血管問題,那我們如何減少鹽分攝取呢? 選擇天然食物,取代加工食品,少吃漢堡、薯片、炸薯條和烤雞等速食,以及市售零食等高鈉食品。 使用新鮮潔淨的食材可有效降低烹調時鹽的用量。 採買食品前仔細閱讀標章,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食品。 建議選擇清淡飲食,可以諮詢營養師菜色如何安排。

4. 健康的生活型態

健康的生活型態可預防高血壓,請小孩避免下列事項: 除了上述少攝取鹽分之外,也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如烤、炸的油膩肉類。 避免情緒化,因為每次憤怒都讓血管承受很大的壓力,長期容易導致高血壓。

定期量測血壓,特別是易頭痛、頭暈、嘔吐、多汗、弱視和抽搐症狀的兒童。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癌症治療要「保重」勿過重!體重過重癌友健康有風險、名醫破除錯誤飲食觀

當癌症發生、必須以化療或放療進一步治療時,多數癌友常認為化療期間易引起食慾不振、吞嚥困難等讓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實屬正常,只要治療完再多吃點即可彌補。不過,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亦是癌症治療領域專家的鄭鴻鈞醫師表示,病患在治療期間若不「保重」,將體重維持一定的重量,身體恐怕無法儲存足夠能量對抗病魔,將會影響到治療的成效。

然而,這並不表示體重過重的癌友就能掉以輕心;當經歷化療、放療歷程後,若體重持續過重、超過健康體重標準,則得當心面臨癌症復發風險的增加。《Hello健康》針對癌友體重對癌症治療的影響,邀來癌症疾病專家鄭鴻鈞醫師來聊聊,告訴癌友們癌症治療時的建議體重,同時一舉破除癌友們在體重控制時常見的飲食迷思。 BMI22~24剛好 控好體重癌症治療更有力

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治療成效的關鍵,無論體重過輕或過重,皆不利於癌症治療。據台灣癌症基金會之研究指出,在癌症療程中,有20%的患者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因此,維持適當體重與攝取足夠營養,才能確保癌友體力充沛,減輕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那麼該如何分辨癌友們的體重有沒有達到標準?根據長庚醫訊的建議,病患可以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標準: BMI27:肥胖

癌症病患應盡量維持BMI在22~24之間,體重過輕的患者建議增重,並持續密切監測體重,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能對抗病魔;當癌友體重過重時,則建議先維持原體重。

鄭鴻鈞醫師表示,若癌友身材較為肥胖,在治療結束後,可由飲食與運動著手減肥。他說:「最重要的還是持之以恆,可以與朋友一起運動、爬山,長期維持健康的體重對身體的負擔越小。如果控制飲食與運動的效果不彰,病患也能依靠醫師開立的減重藥物,例如升糖素促進劑讓體重下降。」

肥胖者術後併發症與復發風險高

體重過輕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體重過重的病患在療程結束後也有風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針對大腸癌第2期、第3期的研究顯示,體重肥胖的病人在痊癒後,大腸癌復發的機率高於正常體重的患者。另外,體重肥胖的攝護腺癌病患,術後產生尿失禁的風險較高;肥胖的乳癌病患則有較高機率出現上肢淋巴水腫。

不僅如此,鄭鴻鈞醫師也以乳癌舉例:「過重的乳癌患者在康復之後,若沒有把體重降下來,身體過多的脂肪會轉換成膽固醇,膽固醇再轉換成女性荷爾蒙,荷爾蒙過剩恐讓乳癌再度復發,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延伸閱讀:乳癌復發:必知的症狀與各部位轉移

原來這樣吃是錯的! 癌友們常見飲食迷思

既已了解健康體重的重要性,癌友們的飲食方式更不得馬虎。然而,網路上充斥著建議癌友們的飲食偏方、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等,讓許多病患抱持姑且一試態度,嘗試各種偏方,希望有助於消滅體內癌細胞,但這些飲食觀念是否正確,真有其效?(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預防癌症?8大最佳抗癌食物大公開)

Hello健康》整理了常見錯誤飲食迷思,幫助癌友建立正確飲食觀,為癌症療程做好萬全準備:

癌症病患不能吃肉的錯誤迷思:治療期間的癌症病患身體相當虛弱,需要大量補充蛋白質來增進細胞的修復能力,只要避免過度加工、重度調味的肉類,適量攝取雞肉、豬肉等肉類可滿足癌友的蛋白質需求。至於素食癌症患者則建議以蛋奶素為主,多吃毛豆、黃豆、豆腐、蛋類,同時補充動物與植物性蛋白,滿足蛋白質缺口。(推薦閱讀:吃素蛋白質怎麼補充?必知5種素食蛋白質來源) 有機食品抗癌效果佳的錯誤迷思:有機是指不汙染環境、較環保的種植方式,然而,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可明確證明,有機食物是否能讓抗癌能力加分。 保健食品有助抗癌的錯誤迷思:不少癌友們會多吃靈芝、中藥等保健食品來增加抵抗力,然而市售的保健食品成分良莠不齊,建議癌友仍應優先以天然食物攝取營養,若有部分營養素不足的情形,經醫師建議後可再選擇相應的營養補充品。

不吃早餐可減肥?名中醫師破解7大減肥迷思:靠吃中藥恐治標不治本!

許多年輕女性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減重,會嘗試透過禁食及使用代餐等方法來減肥,然而,若誤信坊間來路不明的減肥偏方,不僅容易復胖,造成代謝率和免疫力下降、月經不規律、易掉髮,以及皮膚變差等症狀,還相當傷荷包,最後也未能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

究竟有哪些是女性於減肥時應注意的事項?《Hello健康》邀來鍼還中醫診所專任中醫師蕭家駒為大家破解女性減肥常見的7大迷思!

❌迷思一:168斷食法8小時內什麼都能吃?

近年在減肥女性間傳頌的「168間歇性斷食法」,就是一天24小時中有連續16小時處於禁食狀態,其餘8小時則可進食的區段性斷食法,讓體內攝取的熱少於輸出的熱量。鍼還中醫診所蕭家駒醫師對此則表示,許多人認為在斷食16小時後,就能在可進食的8小時內大吃大喝,可說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由於168斷食法因是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攝取,除了有熱量控制的意義外,也是一種訊號控制。因此每天第一餐攝取何種熱量來源,也代表一種訊號,將因此影響168斷食法執行的成效。因此在8小時內,選擇攝取何種食物及比例多寡將是減肥相當重要的關鍵。

舉例來說,當女性吃了100大卡薯條,與吃了100大卡雞胸肉相比之下,因兩者攝取的卡路里相同,多數人會認為這樣的飲食方式對人體的影響應該差異不大,但實則不然!(推薦閱讀:健身小嫩嫩必看!先增肌還是先減脂?健身新手你該懂的168斷食法

蕭醫師指出,這8小時內若吃下的是100大卡雞胸肉,其中富含的蛋白質將能對人體產生異化作用,造成升糖素上升,幫助體內脂肪燃燒,確實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反之,若這8小時內吃下的是100大卡的薯條,人體則產生同化作用,造成胰島素上升,攝取的食物所含的脂肪則變成身體的一部分,造成肥胖持續發生。

❌迷思2:不吃早餐有助減肥?

也因現代人生活緊湊,不吃早餐儼然已成常態,許多女性甚至因此藉由不吃早餐來控制體重或血糖,認為將有助減肥。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由於早餐是睡眠後的第一餐,當人體長時間無進食時,體內的生長激素濃度將因此升高、胰島素濃度下降,讓人飢餓感增加反而導致過度進食,進而造成血糖起伏高低劇烈,不僅容易造成低血糖、糖尿病,整天的效率也因此大為降低。

不僅如此,根據《Science Direct》上發表關於「減重和吃不吃早餐的關係」之研究指出,長期不吃早餐與肥胖呈正相關,不吃早餐非但無益於減肥,可能還會造成肥胖、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想減肥的女性應建立起吃早餐的習慣,以免減肥不成,反而引發不可逆的併發症。(推薦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鍼還中醫診所蕭家駒醫師指出,不吃早餐並不會因此變瘦。若女性真的想透過飲食來達到減重效果,蕭醫師建議,不妨從富含蛋白質的飲食作為第一餐的選擇;例如水煮蛋、茶葉蛋、豆漿、舒肥雞胸肉等。若有進行減重計畫或健身的女性,平時則可以在豆漿裡加入些許的蛋白粉,可補充更多蛋白質並幫助燃燒更多卡路里,達到減肥的成效。(延伸閱讀: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然而,蕭醫師也提醒,雖然第一餐攝取豐富的蛋白質很重要,也須注意避免在第一餐就吃牛排此類高熱量食物。由於牛排所含的三酸甘油酯和過多油脂,造成的身體負擔將遠大於蛋白質的營養供給,也讓女性無意間攝取過多的膽固醇,不但無法達到減肥功效,還可能導致更加肥胖的風險。

❌迷思3:靠吃中藥不運動?

許多想減肥的女性為確保減肥成效,經常多管齊下、包含到中醫看診;只想透過服用水藥、針灸或埋線等無需費力的方式,來輕鬆達到減肥的效果。蕭醫師笑說:「其實中藥的水藥內多自植物提煉而來,雖能幫助提高代謝,卻無法提供合成和維持肌肉所需的蛋白質;若平時只喝水藥,沒有補充蛋白質,一開始對於女性減肥可能有效,但長時間後會造成肌肉量減少,進而使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下降,引發復胖。」

另外蕭醫師亦表示:「飲食控制是減重的靈魂,運動則是減重的靈魂伴侶。」提醒女性若想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應同步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再搭配水藥,在不會破壞飲食控制的情況下,輔助適合個人的運動方式,即為減肥最好的方法。

❌迷思4:吃代餐真的可以減肥嗎?

代餐又稱作低卡營養餐包,是一種含有多種營養素及高纖維成分的餐包,由於熱量較一般正餐低,常被減肥者視為取代正餐、減少每日熱量攝取的最佳選擇之一。

然而,由於代餐所提供的營養並不均衡,價格也較昂貴,內含的膳食纖維也較不足,長期使用可能易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因此,先從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開始改變才是減肥的正確之道,否則過多的代餐不但讓荷包失血,停止食用後還容易有復胖的風險。 蕭家駒中醫師針對時下女性減肥的諸多迷思提出詳盡說明與建議。(圖片授權:蕭家駒中醫師提供) ❌迷思5:減肥不能吃澱粉類?

攝取適量的澱粉類並不會影響減肥的效果,反之,減肥女性們若因怕變胖而選擇停止攝取澱粉類食物,除了會造成體內代謝功能不佳外,能可能影響大腦內色胺酸的代謝,導致無端感到情緒不佳,卻不知原來罪魁禍首就是自己。

因此當必須攝取澱粉類食物時,減肥女性更應在意的是要吃「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包括糙米、玉米、南瓜、地瓜、全麥土司等,不僅皆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更有助於腸胃蠕動、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維生素B群則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燃燒脂肪、維持皮膚健康等功能,適量食用皆有益於減肥。(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迷思6:喝水也會胖,所以應該少喝點水?

「連喝水都會胖」的笑話卻讓減肥女性因此更加上心,誤以為喝水也會胖其來有自。由於水本身不具熱量,因此喝水非但不會增加體脂肪、引發肥胖,若想維持體態輕盈,更應切記減少或避免飲用含糖飲料,改補充飲水來增進代謝。衛福部也建議,成人每日飲水量應為1500~2000毫升,可於起床前、飯前或外出時分別攝取飲用。(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由於水在人體中參與許多重要的代謝反應,因此多喝水反而可以預防便秘、促進體內代謝及腸胃蠕動,對腎臟也具有保護作用。

❌迷思7:吃素可以減肥?

許多減重者烹調素食料理時,常無意間加入過多的油脂、糖、鹽等調味,也為了使口感美味,常採取油炸、油煎或糖醋的作法,其實反而比葷食更易發胖。不僅如此,諸如素肉、素丸子等素食加工食品熱量極高,若想透過吃素來達到減肥瘦身效果的民眾,應同時攝取深色蔬菜及水果之外,料理時也須盡量減少調味與加工品,同步搭配運動,才能有效減重、愈活愈自信。(推薦閱讀:吃素蛋白質怎麼補充?必知5種素食蛋白質來源

醫師上菜|新竹 台中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醫師上菜新竹與台中場的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囉!相信大家經過沈明忠醫師與林邵臻醫師對於功能醫學的專業解說,以及張益堯營養師的健康料理製作,對於營養健康的養生觀念又更上一層樓了吧!

當然,聽了專家們的分享後,有些熱情又好學的觀眾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以下將簡單整理並附上現場的活動照片,再次感謝大家的踴躍報名與積極參與喔!

Q1 請問醫師,如果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偏高,要用什麼樣的飲食方式改善?

醫師回答:

三酸甘油脂偏高通常都是吃出來的,像是吃太多西點、蛋糕、麵包、喝酒,甚至是水果吃太多也會。所以如果要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其實只要以吃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吃加工食品,通常很快就會降下來了。通常是家族遺傳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三酸甘油脂指數才比較容易破 500。(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假如是低密度膽固醇太高,除了飲食的影響外,壓力大也是關鍵原因之一,吃太多加工食品與壓力大的生活型態,容易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使得低密度膽固醇升高,因此原則上也是從排解壓力,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多吃五色蔬果等方法來改善。

Q2 醫師提到要少吃加工食品,如果常常把麵包當作主食,是不是不太好?

醫師回答:

其實我不太會建議我的病人吃麵包或是麵食類,如果可以的話,還是選擇原型食物例如地瓜。許多麵粉中含有麩質,容易引發麩質過敏的人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所以如果真的要吃麵包,建議選擇有標明無麩質(Gluten free)的商品,或者也可以使用杏仁粉替代傳統麵粉,製作麵包、餅乾等烘焙食品。

Q3 請問營養師,家裡只有三口人的話,有時候煮的東西吃不完,可能會放冷凍,這樣下次再加熱的話,會不會容易有細菌產生?

營養師回答:冷凍當然會比冷藏更方便保存,但是一般還是建議吃多少、煮多少。你可能在網路上看到說隔夜菜的對身體會怎樣怎樣的,其實如果保存得好的話,並不會到那麼嚴重。

另外還要注意,在幫食物重新加熱的時候,應該要讓它重新滾過,因為食物在保存前的冷卻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一些細菌,需要重新煮過殺菌比較安全。當然,這樣會造成二次食物營養流失,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現煮現吃最好。(延伸閱讀:塑膠餐盒微波有毒?必知3種有毒物質)

更多演講內容請看:

醫師上菜|台北 高雄 活動花絮&觀眾提問

功能醫學懶人包(上)什麼是功能醫學?改善亞健康預防疾病

功能醫學懶人包(下)營養失衡?食物攝取與營養點滴的差別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