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腹部疼痛愛注意!小心膽結石卡住,急性膽囊炎找上你

右腹部疼痛愛注意!小心膽結石卡住,急性膽囊炎找上你

本土劇女神白家綺在半夜睡覺時,感到右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治療後,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Acute holecystitis),而引發急性膽囊炎的主因除了膽結石、懷孕和長期酗酒之外,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也是其中的成因之一。

究竟什麼是急性膽囊炎?罹患急性膽囊炎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診斷?請待《Hello健康》娓娓道來。

什麼是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為膽結石最常見之併發症,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當膽結石卡在膽囊頸部或膽道中,會阻礙膽汁從膽囊流到十二指腸中,造成血管瘀塞,引發膽囊管阻塞與致病菌入侵。(延伸閱讀:過年不忌口?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跟著來!十二指腸潰瘍4大禁忌食物全公開) 造成急性膽囊炎的原因為何?

急性膽囊炎的成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2種:

結石性膽囊炎:膽石多梗塞於膽管處,造成膽汁不能正常流入腸道、聚積於膽囊內刺激膽囊壁,而出現發炎現象。 無膽石性膽囊炎:無膽石性膽囊炎常見於老年患者,主要是因手術後禁食過久、或因結節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敗血症等病症,才易引發無膽石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常見症狀

急性膽囊炎發作時可能會出現以下7種常見症狀: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延伸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怎麼辦?11招補足熱量,找回好胃口) 腹痛 畏寒、發燒 黃疸 腹脹 右上腹部疼痛 何時該求診 ?

約有7成病人在急性膽囊炎發作前,就曾因膽道暫時阻塞,發生膽道疼痛。由於疼痛常於飯後發作,有時會遭誤診為是胃部疾病。建議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上述任一症狀,皆應及早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4方法診斷急性膽囊炎 血液檢驗:若罹患急性膽囊炎,可透過血液檢驗,觀察體內是否呈現白血球增生、血清轉氨脢和鹼性磷酸脢升高的狀況。  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僅使用方便且非侵入性檢查,因此成為於偵測肝膽管結石的第一線診斷工具。當總膽管因結石出現膽汁滯留時,膽管會出現擴張,醫師可透過腹部超音波影像觀察結石位置及大小。(推薦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存活率僅3成!膽管癌的症狀與治療) 電腦斷層攝影:透過電腦斷層攝影,能有助於醫師找出膽囊炎所產生的併發症,如穿孔、潰瘍等。 核磁共振膽胰管造影:若懷疑同時有膽道阻塞或膽管結石時可考慮安排進行核磁共振膽胰管造影,可以清楚顯示膽胰管之解剖構造與膽道內之結石。

急性膽囊炎有哪些治療方式? 禁食:若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的患者,須禁食讓膽囊休息,不可吃任何食物,直至發炎情況改善。 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如果透過內科治療仍無法改善病情,鬱積的膽汁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敗血症。因此醫師會使用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PTGBD),在超音波的引導下,從體外插入一條塑膠引流管進入膽囊中,把已化膿的膽汁引流到體外。 傳統膽囊摘除手術:當病患接受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後,病況仍無好轉,醫師須考慮替病患進行膽囊摘除手術,同時摘除肝內膽管、總膽管與其他膽道內的結石。 腹腔鏡膽囊摘除術:腹腔鏡膽囊摘除術為目前最先進的手術方法之一,醫師僅需在腹部分別切開3~4個1~2公分的小傷口,再以特殊器械在腹腔鏡傳送的放大電視畫面下,進行膽囊摘除。

急性膽囊炎飲食注意事項 限制脂肪食物的攝取:如應避免攝取奶油、冰淇淋、乳製品、動物肝、腦、腸、蛋黃及辛辣、油炸食物等。(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導致陽痿?男女性功能都可能受害) 少吃高膽固醇食品:肉品攝取以瘦肉為主,多吃魚、肌肉等,可降低中性脂肪及血中膽固醇。烹調方式可用清蒸、烤、涼拌或少油煎煮,避免油炸。 少量多餐多喝水:平時應少量多餐,切勿暴飲暴食讓消化系統負荷過重;攝取充足水分,每日至少1500~2000毫升,幫助稀釋膽汁。 避免攝取刺激性飲料:諸如酒類、咖啡、茶等飲料,可能刺激膽道括約肌痙攣,造成膽汁排出困難。

飯前還是飯後吃?何時才是吃水果的最佳時間?4大迷思為你一次破解

關於何時吃水果最好,是長久以來一直被討論的話題。很多人可能都喜歡在飯後吃水果,認為可以幫助消化,然而有些人卻選擇飯前吃水果,認為較能完整吸收水果的營養。究竟哪時候吃水果才最好呢?以下介紹各種關於吃水果最佳時間的迷思,並一一為您破解。

迷思一:水果應該空腹時吃 X

有些人認為,若將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下肚,會延緩消化效率,使食物停留在胃裡,發酵或腐爛,也會導致氣體及腸胃不適。然而,水果中的纖維的確會延緩胃排空的時間,但並不會造成食物變質或腐爛。

研究發現,消化系統健康的人在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時,的確會延長食物消化的時間,但不至於到讓食物在胃中變質,且基本上,胃可防止細菌生長,即使水果在胃中停留很久,也不太會腐爛。另外,延緩胃排空對減肥的人來說是件好事,因為飽足感延長,就會減少攝取更多卡路里的機會。

迷思二:用餐時吃水果影響營養吸收 X

和說法一不同的是,有些人認為若將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就不能完整吸收水果的營養,但其實人們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我們的胃就像一個水庫,一次只釋放少量的食糜(食物被胃液溶解後的液體狀物質),讓腸子容易去消化這些食糜。

此外,小腸吸收營養的能力也不容小覷,研究指出,腸道能吸收一天中,一般人消耗的營養素的2倍。所以,我們不需要特別擔心水果和食物一起吃時,會無法完整吸收營養。 迷思三:吃水果最佳時間是下午 X

有些人認為,下午吃水果比早上吃水果更有益健康,因為下午吃水果,讓血糖上升,進而喚醒消化系統的運作,然而目前完全沒有科學證據能證實這種說法。所有含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的食物,都會提高血糖值,而消化系統隨時都能運作,並不會因為時間的選擇有特別影響,但如果有下午吃點心習慣的人,建議選擇水果取代不健康的零食,更有益健康。(推薦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迷思四:糖尿病患者應在用餐前後1~2小時吃水果 X

有些人相信吃水果的時間與正餐間隔1~2小時,就能改善糖尿病(Diabetes)患者常有的消化問題,然而,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且這種吃法,對糖尿病患者反而更不利,因爲水果中的果糖恐更易使血糖上升。(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單獨吃水果,而是與其他食物一起吃,搭配富含蛋白質、纖維或脂肪的食物會更好,因為這3類營養素都會讓胃更慢地將食糜釋放到小腸中。

什麼時候吃水果最好呢?

孟買全球醫院(Global Hospitals Mumbai)的顧問營養師薩默爾得帕特爾(Zamurrud Patel)博士建議,不妨在早上喝水後吃水果,空腹吃水果具有幫助身體排毒的功效,其他時段如早餐、早餐和午餐的中間或晚上,都能做為肚子餓時的小點心。

此外,餐前半小時吃些水果,可減少在正餐時暴飲暴食的機會。但建議不要在睡前2~3小時吃水果,因為水果中的糖會導致血糖飆升,讓人更有精神,影響睡眠品質。

營養不良的3症狀!別再亂吃傷害身體了

飲食習慣對人類的生長、發育及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對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攝取足夠的營養對於身體相當重要。因此,若不確定目前的飲食習慣是否達到標準,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就會出現下列3種症狀,並且可能會使自己處於營養不良的風險中。

1. 無法解釋的體重變化

若沒特別減肥或增重,體重卻突然增加或減輕,那表示目前飲食狀況無法滿足1天所需的最低營養標準。因此,無預警的體重增加表示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體重減輕則是熱量攝取不足的重要指標,上述這兩種情況都代表著營養不良,且體內缺乏重要營養素。因此要如何測量身體每天所需最低熱量呢?BMR 基礎代謝率計算器是您最好的小幫手。

除了體重無預警下降,營養不良的症狀還包含肌肉無力、貧血、低血壓、肌肉萎縮、口角炎等問題。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多項研究指出,無論是成人或是青少年,長期服用單純熱量的食物,如軟性飲料或精緻澱粉,不僅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的風險,也是導致體重不正常上升的原因。體重減輕則有可能與您正在進行的療程、心理的憂鬱及壓力有關係。 2. 消化問題

慢性消化疾病如腹瀉或便祕是導致身體無法完全吸收食物營養素的原因,除了克隆氏症及乳糜瀉等遺傳性消化疾病,吸收不良通常是因為手術、抗生素、合成化學藥劑、酒精,甚至是加工食品所造成,患有消化疾病的患者應該要避免某些食物,如罐頭、加工精緻食品、咖啡因、乳製品及檸檬酸。

消化不良產生的不適,也可作為攝取纖維不足的警告,尤其是可溶性纖維。若消化不良,可以嘗試增加每日纖維的攝取量,甚至可以超過每日的建議量。根據研究,每日成人膳食纖維總攝取量應為25~38克,而這個建議量的攝取應該要來自於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品。若正在懷孕或哺乳期,建議每日的攝取量超過28克。 3. 肌肉痙攣

除了藥物的副作用或是受傷,肌肉疼痛及抽搐也是營養不良的指標,不均衡的飲食會使肌肉無法正常運作。研究已證實頻繁的肌肉痙攣與骨骼中主要的礦物質缺乏有關,如、鎂、鉀或鈉。而且,由於電解質的不平衡,液體攝取不均衡,都會導致肌肉痠痛。

什麼是大腸癌?認識大腸癌原因、症狀、分期、治療

我們常說的大腸癌或大腸直腸癌其實是一種統稱,一般醫學上稱為結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因為其實大腸癌泛指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2種,但因為直腸癌與結腸癌有許多共同特徵,所以才習慣統稱為大腸癌。

大腸癌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的。想要多了解大腸癌的症狀與治療,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大腸的構造

大腸屬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由盲腸、結腸及直腸組成,在腹腔內彎曲成一個「ㄇ」字型,上接小腸,下接肛門。依起始部位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另外,直腸是位在大腸與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因為其功能、位置以及構造,手術不易徹底清除癌變部位,復發率高,術後照顧也較為複雜。

大腸癌的分期與分類

大腸癌分期

大腸癌的分期依循腫瘤、淋巴結及轉移分期系統(TNM Staging System)的分類,「T」指腫瘤的大小,以及它侵入大腸和直腸的狀況;「N」指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結的程度;「M」為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大腸癌共可分成5個分期: 分期0 分期1 分期2 分期3 分期4

(推薦閱讀:大腸癌:分期與復發) 大腸癌分類

1. 按照其部位分類:

結腸癌 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

2. 按細胞組織分類: 腺癌(Adenocarcinoma) 大腸直腸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 類癌瘤(Carcinoid tumor)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早期並無可觀察的症狀,但症狀會隨著癌細胞的大小,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以下列出需要留意的大腸癌症狀,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腹部疼痛、腫脹或痙攣、排便不順 排便時覺得脹氣,或直腸有奇怪的觸感 直腸或肛門疼痛、其部位有硬塊 腹瀉和便祕輪流發生 糞便呈黑色或深色、帶血紅色、貧血 腸阻塞 體重突然減輕 身體無力、異常疲勞 沒食慾 噁心、嘔吐 黃疸

(推薦閱讀: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症狀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原則上,只要症狀持續且困擾著你,就該去看醫師了,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更要注意。大腸癌雖常見於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但其實它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並不分性別,加上大腸息肉起初可能不易察覺,建議要固定做大腸鏡檢查,在息肉轉為癌細胞前,就先將它移除。(延伸閱讀:50歲以下也要當心?9個常見的大腸癌迷思) 大腸癌原因與風險

大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仍不明,但一般主要認為是因大腸息肉發生變異,最後癌細胞持續繁殖導致大腸癌。以下是一些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50歲以上 家族史 曾罹患大腸癌 糖尿病 接受腹部放射治療的患者 飲食不正常 體重過重 過量飲酒、抽菸 無規律運動習慣 體型肥胖、無運動習慣,且飲食不正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對高。 大腸癌治療與診斷

由於大腸癌不一定會出現症狀,所以及早做診斷和檢查很重要,而按照其癌細胞病況,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檢測方法。以下列出3種診斷類別: 1. 身體機能與全身健康檢測 身體檢查 血液檢查 肝功能試驗(Liver Function Test,簡稱 LFT) 糞便潛血試驗(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簡稱 iFOBT) 2. 癌細胞檢測 腸道準備,或稱清腸 生檢 大腸鏡檢查 直腸鏡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大腸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

3.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簡稱 CT scan)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X光攝影 超音波檢查 全身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 PET Scan) 正子電腦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PET/CT Scan) 分子檢驗

大腸癌治療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得視癌細胞的程度等級,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定,但通常會需要進行手術,在無可治療的情況下,則會幫助病人改善症狀,以下一一列出: 手術 化學治療 放射治療 標靶治療 免疫療法 安寧緩和療護(推薦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與復發率

所謂5年存活率,亦是醫師用作預估病人病況的參考指標,每個病例都不同,要考量的因素還有癌細胞的基因活動,以及病人的治療狀況。以下是癌細胞復發的3個可能性: 原位性腫瘤 局部轉移腫瘤 遠處轉移腫瘤

(推薦閱讀: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平均五年存活率:

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一般來說在手術治療後若未發生轉移,存活率都很高。治療後若有復發或轉移通常都發生於前2年內,超過5年之後復發的機會就減少很多: 第一期:90%以上 第二期:60%~70% 第三期:30%~40% 第四期:5%以下 面對大腸癌的建議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大腸癌: 盡量蒐集、了解病情相關知識,以掌握自己的療程進展。盡量詢問醫師關於癌症的發展狀況,以及療程選擇的優缺點。 和親友保持聯繫,並維持良好的關係,身邊有人支持、協助,療程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有時諮詢心理師,也會很有幫助。

更多大腸癌資訊請前往大腸癌專區,如果有進一步的問題請務必諮詢醫師,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新手媽媽看過來!寶寶的必敗清單看這裡(下)

迎接寶寶出生的購物清單,一定是新手爸媽的一大困擾。而且不要以為產前就能夠做好準備,心肝寶貝出生的第一年還有許多必須準備的東西可能是你還不知道的。不管是必備用品,還是單純滿足爸媽私心的配件,都很重要!下列將為你整理新生兒出生後的推薦購買清單。(點此觀看必敗清單上篇)

餐飲用品

當你的寶寶可以開始吃固體食物時,你可能會需要以下用品,避免不受控的寶寶太快磨光媽媽的耐心。

兒童湯匙:兒童湯匙是專為寶寶設計的,你可以選擇塑膠湯匙(不是外食常看到的那種)或橡膠湯匙,使用上都很安全,而且有很多湯匙造型都很可愛,可愛造型的湯匙可以激起寶寶使用興致。 兒童專用碗:當你開始教寶寶自己吃飯時,兒童專用碗是必需品,因為寶寶可以練習以後吃東西,都要從碗裡取得。 兒童餐椅:附托盤的嬰兒餐椅也是建議的購買用品,它主要是因為方便清洗及移動;你也可以選用可拆托盤的款式,方便將托盤拆下放到洗碗槽清洗,這樣與寶寶吃完飯之後,就再也不用擔心弄的一團亂了。 圍兜:當寶寶還太小無法確實操作餐具時,使用防水或快乾材質的圍兜來接住掉落的食物也是必須的。

盥洗用品 澡盆:挑選一個堅固耐用的澡盆來幫寶寶洗澡吧!這樣不僅可以讓你的寶貝可以享受沈浸在水中的樂趣,更可以透過適當大小的澡盆,方便父母清洗寶寶。 專用洗髮精、肥皂:寶寶的皮膚很敏感,請務必在購買前先確認成分,保護寶寶的皮膚和眼睛,請避免使用到含有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又稱塑化劑)成分的產品,以及選擇無香精的配方。 (延伸閱讀: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浴巾:請選擇質地柔軟且可以包覆寶寶全身的毛巾,以便在沐浴後幫寶寶擦乾。 擦拭巾:當寶寶吃完東西或弄髒自己時,你可以用擦拭巾幫寶寶清潔。

玩具類 奶嘴:在某些狀況下,奶嘴用來讓寶寶停止哭鬧非常有效,它也能讓寶寶即使沒有你的陪伴也能安然入睡。 玩具:為寶寶選擇玩具不是什麼都行,你必須先考慮的玩具的材質,有些玩具可能含有危險的化學物質。但你可以考慮絨毛玩具、音樂娃娃或搖鈴,這些都是不錯的玩具選擇。 童書:你也可以選擇童書讓寶寶閱讀,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想像力。(延伸閱讀:激發小孩語言與想像力!圖畫書5大好處) 搖搖椅:當你的寶寶坐在搖搖椅上時,搖搖椅會隨著他的動作上下擺動,搖搖椅上附的綁帶也能將寶寶安全地固定在椅子上,讓父母能夠專心做其他事。

(關於尿布、寶寶衣物等必備用品,請看:包屁衣、尿布、襪子!新生寶寶用品準備看這裡

疫情之下如何洗腎?有腎臟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要小心

新冠肺炎(Covid-19)在台灣蔓延,疫情擴大之餘,保護自己的動作與知識可不能少。慢性腎病患者占台灣人口的10%,不算少數。對於這些腎臟功能不佳的國人來說,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其實會有更大的風險遭逢健康上的劇變,就讓《Hello健康》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新冠肺炎對腎臟病患者的影響。

洗腎病人更容易染疫

台灣是洗腎大國,而洗腎病友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所以也更容易被各種致病性的微生物感染,包括引起COVID-19疫情的冠狀病毒。且洗腎病患1週需到醫院透析3次,一間洗腎室在執行透析治療時,含醫護病患及家屬動輒上百人,不但容易群聚且不容易保持社交距離。(延伸閱讀:什麼情況需要洗腎?5個慢性腎臟病常見 Q&A)

研究顯示,洗腎病患被被染 COVID-19的機率顯著高於一般族群,且染疫後的死亡率可能高達10-20%,腎友們不可不慎。 因應疫情醫院出招

由於最近疫情的社區傳播趨勢,許多基層洗腎中心為避免群聚感染,都暫停接收新的病人,所以這些病友只好往大醫院跑。基隆長庚醫院的腎臟科陳俊宇醫師受訪時表示,比較有規模的大型醫療院會採用下列幾種方式來杜絕院內透析單位的群聚感染:

確診病人或疑似確診病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洗腎。 若是負壓病房不足,或是有大量確診的透析患者,則會集中於同一時段與同一空間洗腎,例如集中在大夜班作業,以跟未染疫的患者作區隔。 讓確診患者來院洗腎時,走專用防疫通道進入病房,由身著全身防護衣的警衛引導。 由打過疫苗的醫師及護理師來照顧洗腎的患者,醫護人員身著全身防護裝備,含N95口罩、髮帽、面罩、防水隔離衣及鞋套等。 所有洗腎患者每週皆進行鼻咽拭子的抗原快篩,若呈現陽性,則進一步作核酸檢測來確認。

切記別因為疫情而延後了安排好的洗腎療程,必要時一定得跟醫師或護理員談談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如何自保,以犧牲些微的不便來換取安全且優良的透析品質。(推薦閱讀: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腎臟移植患者如何在疫情下自處?

腎臟移植的患者需要服用抗排斥藥品(Anti-rejection medicines),這些藥品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沒那麼活躍,對細菌、病毒的抵抗的強度也會減弱,不過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升溫,就擅自減藥甚至停藥,抗排斥藥品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是可以兼顧免疫力和防止器官排斥的。(你應該要知道: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重點還是自身得加強防疫,才是杜絕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對於自己的用藥有所疑慮,還是得請教醫師。若害怕群聚感染而沒有就醫的打算,也可以撥打所屬醫院藥劑部的電話來諮詢。(延伸閱讀: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功能與洗腎原因

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遇到新冠肺炎恐傷腎

所謂自體免疫性疾病,也就是本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細胞、組織與器官。像是紅斑性狼瘡,乾癬屬於此類,這些自體免疫性疾病所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病人本身的腎臟。

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會依病情給予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活性,也讓身體更難以抵抗外界病毒、細菌的入侵。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不可因為疫情而擅自停藥,自己好好防疫為先,如果還有其他疑問,一定要請教醫師或是藥師,切勿聽信偏方。

新冠肺炎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

研究指出,因為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比非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有多1倍的機率罹患急性腎損傷,這也意味著更高的死亡風險。急性腎損傷也被當作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不良預後的指標之一,新冠肺炎有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的各種症狀,包括: 血尿(延伸閱讀:尿尿完檢查一下!10種尿液顏色看健康) 蛋白尿 少尿症 全身性水腫 敗血性休克

研究顯示,常人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為17%,其中約12%~15%的患者需要腎臟替代療法。腎臟替代療法包括: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與腎臟移植。而急性腎損傷的患者不僅住院時間較長,甚至更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維生,即便出院後,腎功能也不一定能完全復原。

要注意的是,由於新冠肺炎而引發腎臟相關疾病的患者出院後仍然可能需要注意腎功能低下的問題,所以建議定期就醫檢查。新冠肺炎的病人就算沒有嚴重的腎臟併發症,也有可能會因為發炎因子導致的免疫混亂,而引發後續的慢性腎絲球病變,如局部腎絲球硬化症。(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如果出現了血尿、濁尿、泡泡尿、水腫或血壓上升,也務必立即就醫。只要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不論是否造成急性腎損傷,後續都會有引發慢性腎病的風險。 腎臟病人防疫更要提升

防疫是全體老百姓的義務,在免疫能力較脆弱的族群,如老人、小孩、孕婦、三高患者、癌症患者、腎臟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

病毒病雖不挑人傳染,但是脆弱族群會承受更高的感染風險及更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承受最高的群聚風險的常規洗腎患者,所以除了勤洗手、口罩就算在室內也得戴好戴滿、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沒有必要就別趴趴走!

尿道炎麥擱來!蔓越莓等 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

尿道炎(Urethritis)、膀胱炎(Cystitis)是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根據統計,女生一生中有 50~60% 的機率,會感染這些泌尿道疾病,機率是男生的 8 倍。而尿道炎及膀胱炎的高復發率,更是患者的惡夢,因為即便已經吃完抗生素痊癒了,未來仍很容易復發,以下就介紹六個保養泌尿道的飲食選擇,幫助你擺脫泌尿道感染。

1. 多喝水排出細菌

身體缺水時更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常喝水能增加排尿,幫助身體將細菌沖出體外,防止泌尿道感染。 2018 年的一篇研究顯示,每天至少喝 1,500 c.c.水的女生,降低了泌尿道感染以及復發的機率,你可遵循以下公式:體重(公斤) / 30,計算自己一天該喝多少水,例如 60 公斤重的人,一天就需約兩公升的喝水量,不過要避免喝含糖飲料,以白開水為主。(推薦閱讀:簡單養出水水美肌~1天要喝8杯水) 2. 蔓越莓含原花青素

蔓越莓中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PACs),能防止致病性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附著於尿道,進而降低感染機率。可以喝無糖的蔓越莓汁,或是補充蔓越莓濃縮錠。雖然針對蔓越莓的實際功效仍有些爭議,但攝取蔓越莓對身體無害,且可能降低泌尿道感染機率,因此仍值得一試。 3. 藍莓防止細菌附著

和蔓越莓的作用相同,能防止細菌附著於尿道,藍莓可放入沙拉一起享用,做成果昔或優格,也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自製優格7大好處~益菌多助消化減肥)

4. 維生素C防止細菌滋生

「維生素C 可以讓尿液更呈酸性,進而防止細菌滋生。」哈佛醫學院教授蘇珊娜沙拉蒙醫師(Dr. Suzanne Salamon)表示,建議一日的維生素C攝取量為 500~1,000 毫克,蔬果是攝取維生素C的最好方式,柑橘類、葡萄柚、紅椒或奇異果等蔬果,都富含了維生素C。(推薦閱讀:維生素C治感冒?破除迷思了解原因) 5. 益生菌預防泌尿道感染

益生菌為有益身體的微生物,能幫助腸道菌叢平衡,對免疫以及消化功能的功效是肯定的,也有研究顯示,一些益生菌,例如:乳酸菌(Lactobacillus) ,能幫助女性預防泌尿道感染。有些研究還發現,益生菌能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另外,比起單用抗生素預防泌尿道感染,同時服用益生菌似乎更有效果。(同場加映:益生菌及益生元對健康的好處是什麼?)

6. 熊果葉茶降低感染機率

實驗指出,熊果葉茶加上蒲公英的根與葉,能降低泌尿道感染的復發機率。

民眾請特別注意,以上推薦飲食並非治療方法,如已經出現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且遵從醫師指示,務必完成抗生素療程,通常至少服用 2~3 天,有時會長達 7~10 天,才能將細菌根除,否則容易復發。(延伸閱讀:尿尿好痛!為什麼會有尿道炎?)

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生病了就只能與美食絕緣,就連蛋白質也不敢多吃,就怕傷了腎臟。其實,糖尿病患者更要吃蛋白質來維持身體的機制!那麼糖尿病患者要怎麼吃蛋白質才能強健身體也不會傷到腎臟?就讓游能俊醫師來告訴你要怎麼吃!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也要吃蛋白質?

蛋白質食物往往被認為是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控制時,也不敢增加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這樣做不但容易造成減醣的同時產生飢餓感,還未到下一餐的時間之前,就已經飢腸轆轆了,因此可能又會吃下含醣的點心(餅乾、麵包)之類的食物充飢,導致血糖再上升。

含醣食物經消化後會使血糖升高,進而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可以降低血糖,但同時也會促進脂肪的合成,將吃進去的食物所產生的葡萄糖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因此減醣飲食可以減少血糖的上升,也可以避免脂肪的儲存。

減醣飲食中需要適度增加蛋白質及優質油脂的攝取,應避免經常有燙青菜、水煮餐等無油的烹調方式。油脂會延緩食物在腸胃中停留的時間,並增加飽足感及增添食物風味,因此即使食用生菜沙拉也可適量的添加橄欖油來添加美味。(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蛋白質攝取量與肌肉量為正相關

人的大腦、神經、肌肉、內臟、血液、皮膚,乃至指甲、頭髮等的主要成分皆為蛋白質;產生抵抗疾病的抗體,也與蛋白質有關。蛋白質也提供能量及運輸營養物質,在人體內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延伸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當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最明顯現象就是肌肉量減少,長期下來肌肉會漸漸流失。當肌肉減少時,身體消耗熱量的能力就會降低,導致代謝率變慢,容易發胖,更有可能發展成肌少症,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機能。

在游能俊診所的門診觀察中發現,針對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老人,建議增加飲食的蛋白質攝取,即能增加肌肉量,相反的,有運動習慣的年青人,在未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的情況下,亦無法增加肌肉量。

維持身體代謝需要足夠的蛋白質

如何增加飲食中蛋白質攝取、增加肌肉?首先,要先認識食物的蛋白質來源可分為植物性蛋白及動物性蛋白。常見的蛋白質有黃豆製品、肉、海鮮與雞蛋。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維持代謝,一般成人建議每餐3~4份蛋白質(每7公克蛋白質為1份,1兩的肉與1顆蛋各有1份蛋白質;1隻雞腿約有2份蛋白質)。

大約是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蛋白質,對於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略為降低約2成,但也不能將蛋白質攝取量壓太低,導致蛋白質不足,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需要多少蛋白質量,可由專業營養師做整體規劃及建議。(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動物性蛋白質也就是肉類,依據脂肪含量多寡可分為低脂、中脂、高脂、超高脂肉類,動物性脂肪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建議選擇低脂或中脂肉類。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提供的食物代換表或以下為你整理的圖表:

教孩子學好榜樣!溝通了解舉例帶頭做

一個人若具有對他人影響深遠的特殊才能,便可稱作「榜樣」。一般來說,父母、家庭成員是幼兒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榜樣。隨著孩子的成長,社交圈擴大,老師、教練,或朋友都可能成為理想的榜樣。除此之外,藉由媒體或網路認識的名人、運動員、演員也可能成為孩子的偶像。身為父母,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哪些才是合適的榜樣。 解釋舉例助孩子了解好榜樣

互相理解很重要: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如何欣賞、評價別人,這當然也包含他的偶像。 推薦適合的人選:很多方法都能讓孩子了解哪些是好的榜樣。您可以分享您年幼時的偶像,並解釋為什麼喜歡他們,也可以透過提及傑出或有成就的成功人士,給孩子更多參考。 讓孩子與合適對象往來:讓我們訝異的是,比起名人或公眾人物,經常與孩子互動或關係親密的人,大多是帶來負面影響的壞榜樣。因此,請確保孩子身邊的人能讓他正向成長。

小孩能有效透過模仿學習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曾提出一個理論,只要滿足下列條件,小孩就能有效地透過模仿來學習。

行動的意願 優良的榜樣 實踐榜樣的行為 獲得正向評價

有時,青少年見到偶像出現不良行為時,會認為這些舉動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若伴隨同儕壓力,可能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向孩子解釋,抽菸或喝酒等行為是不好的。

帶孩子當志工學規矩與好行為

讓孩子了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也有各自的優缺點。提醒孩子保持清醒,做出正確決定,學習良好的行為,並避免不好的部分。並盡早讓孩子置身於良好道德價值觀及行為的環境。您可以藉由全家集體從事志工活動來建立良好的榜樣。例如:向鄰居打招呼、不亂停車、不遲到、開車時遵守規矩等,都是可以讓孩子學習的好行為。

若是家長過度地控制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因此,避免管太多,您可以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最後,建立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讓孩子了解愛、尊重、寬容及寬恕,才是樹立孩子成為優秀大人的一大途徑。

訓練小孩自己乖乖睡~父母必知這6招

有些父母們往往會在小孩2~3歲時,訓練他們晚上自己睡,但卻時常遇到小孩不願睡覺、常常下床找爸媽,或在床上哭著討抱抱等問題。小孩通常大約在9個月大時,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他們會希望在睡前或是睡覺時,可以和爸媽待在一起。究竟該如何訓練小孩可以乖乖睡在自己的床上,一夜好眠呢?以下提供6種方法供參考。

1. 建立小孩的睡前常規

建立常規可幫助小孩乖乖睡覺,例如每晚在睡前為孩子唸一本故事書、睡前要避免大聲說話或玩遊戲,也別讓孩子看手機、平板或電視等螢幕。 2. 調整小孩的睡覺時間

如果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哄小孩入睡,有可能是太早讓他們上床睡覺了。先觀察小孩的平均入睡時間是幾點,若從躺下來到睡著需要至少30分鐘,就稍微延後就寢時間,他們就較容易有躺下來就睡覺的習慣,一旦他們開始較容易入眠時,再漸漸提早上床的時間,直到理想的就寢時間。 3. 為孩子開盞小夜燈

光線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但若是在遠離床頭的牆角,就幾乎不受影響,還可讓小孩感到更安心和舒服,因為有些孩子會害怕完全的黑暗,因此,就為孩子們開盞小夜燈吧! 4. 關燈前的檢查事項

在關燈之前,請檢查小孩是否已經上過廁所、刷牙或喝水等,這樣可減少在關燈後,孩子因為有上述的需求而哭鬧。

5. 對小孩說些安撫的話

離開小孩床邊之前,父母們不妨可以說些安穩孩子心情的話,例如「好,該靜下來好好睡覺囉!」或是「晚安,爸爸/媽媽愛你喔!」等話。 6. 給小孩一張「呼叫券」

父母們在嘗試了以上的方法之後,如果小孩還是不斷吵著要找您,這時候請不要回應或予取予求,不妨試著給孩子一張「呼叫券」,只能使用在可接受的條件下,才過去安撫小孩,例如小孩想喝水或是討爸媽親親,不可以用在想吃零食,或是玩玩具不想睡覺等情況。當呼叫券被用掉之後就要收回來,讓小孩知道只有一次機會,需要好好珍惜利用。

請記得,除非是小孩生病或近期生活有些變故,使他們感到害怕等,否則請別因為哭鬧漸漸大聲,就去關心他們,這樣小孩會覺得,只要哭鬧夠久或夠大聲,就能引來爸媽的關切。

Exit mobile version